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57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Empty周五 8月 27, 2021 9:0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57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Empty周五 8月 27, 2021 12:39 pm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 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波羅密華言到彼岸,謂諸眾生迷失般若,淪落於生死名此岸。」
⊙「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
⊙「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
⊙繒蓋、幢幡: 繒帛為蓋,及以幢幡。繒蓋:以絹布所作之大蓋。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於佛生前及以滅後,所修供養,如前無異。
⊙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供心是智;供事是福,具諸行是菩薩道。

【證嚴上人開示】
「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波羅密華言到彼岸,謂諸眾生迷失般若,淪落於生死名此岸。」

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波羅密華言到彼岸
謂諸眾生迷失般若
淪落於生死名此岸

我們常常說,智慧,智慧在梵語叫做「般若」,「般若」,經文裡時時都看得到,「般若波羅密」,其實簡單(說)叫做「智慧」,「波羅密」就是「到彼岸」。意思就是說運用智慧,從凡夫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這就是叫做「般若波羅密」。

「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般若」,是我們學佛者所追求的方向。凡夫所以煩惱,所以無明,那就是因為我們還沒得到智慧,因為我們還無法,從凡夫的此岸,渡到聖人的彼岸去,所以,般若波羅密,我們總是一個希望、一個方向,我們還在努力修行中。因為我們是眾生,眾生迷失於般若,因為我們的航道,在這茫茫大海中,這艘船何去何從?方向已經失去了導航,所以,我們永遠都是沉淪、淪落在生死的此岸。

就如過去波斯匿王,佛陀為他說法,聽得很歡喜,他用向佛陀,用最虔誠的心向佛陀這樣說:「佛啊!每次我若來到這裡聽佛講法,我都是法喜充滿,只可惜我國事纏身,若每一次要來到佛的說法處,總是需要有時間。一直一個心願懇求,佛陀能給我三個月的時間供佛,我就能日日來聽聞佛的說法。」

佛陀答應了,波斯匿王很歡喜,三個月一直聽佛說法,他很歡喜,就來向佛陀這樣說:「佛陀啊!我三個月的時間,功德圓滿了。」佛陀就向國王這樣說:「國王啊!修善積福沒有疲厭,你要發大心,做善事,弘揚佛法,這是長時間的事情,沒有限量,你怎會說這樣就功德圓滿了呢?」國王聽了,趕緊向佛陀懺悔,向佛陀發願:「我生生世世,永無窮盡,聽佛聞法,弘揚佛法。善事,我生生世世(做)。」這樣說。

之後,其中就有一位名字,叫迦旃延的比丘尼,他從大眾中起,他就用很虔誠的心,頂禮佛,然後合掌稟報佛陀,說出了自己的過去生中,三十一劫以前,有一尊佛叫做飯式詰如來,那個時候,迦旃延比丘尼(的前身),名叫做純黑,是一位奴僕。看到佛陀入城來托缽了,他就向這尊佛懇求,說:「我雖然是很辛苦勞作的僕人,但是看到佛的莊嚴,我心生歡喜,有這樣的心願──我想要向佛供養,希望佛陀您能讓我,用粗飯來供養。」這尊佛歡喜接受了。他就向這尊佛發願,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能有機會供佛,願我生生世世能行十善業,願我生生世世能聽到佛法,願我生生世世不要墮落惡道,我能在人間聽法、弘法。」

他說這樣之後,就向釋迦牟尼佛說:「我從這樣三十一劫以來,我都沒有墮落惡道,生生世世都在人間。無佛世時,我也能從佛法道理看人間世界,我很清楚,我就是生生世世為善;有佛出世時,我能再聽法。感恩佛,佛法引導我有一個方向,在茫茫大海中,如一艘船已經得到導航,所以我一直靠彼岸了,所以今生此世,能得遇釋迦佛出生人間來聽法,所以我能夠了解佛陀所說法。」

釋迦牟尼佛聽到,迦旃延比丘尼這樣說了之後,他就說:「迦旃延比丘尼,從三十一劫前以來,身、口、意三業,都是恆持佛所說的法,依教奉行。」(佛陀)他就這樣說:「在我聲聞弟子中,聞法得解,那就是迦旃延比丘尼是第一人。」這也就是一個證明,修行在無量數劫。尤其是現在,授記迦旃延這個時候,他也是還要再經過八千億佛,這麼長久的時間,每一尊佛出現時,他要恭敬奉事諸佛,每一尊佛滅度後,他還要供養、建塔廟。這是我們說過了。

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等寶等等,用這七寶合成來建塔廟,這是前面所說的。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高千由旬
縱廣正等五百由旬
以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真珠 玫瑰
七寶合成
《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

生生世世修行,生生世世能遇到佛法,這是很不容易。就如迦旃延比丘尼,他的因緣,就是這樣發願,生生世世遇到佛法,能供養佛法,佛、法、僧,若沒有佛、法、僧,修行者,他全都供養,行十善業。這就是證明我們若發這念心,生生世世供養,都是用最珍貴的物資來供養。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除了七寶來建塔廟,又是「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

眾華 瓔珞
塗香 末香 燒香
繒蓋 幢幡
供養塔廟
《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

不只是塔廟建起來了,又是時時用這麼多,世間的寶來供養。「眾華、瓔珞」,意思就是用很多種,是最珍貴、莊嚴的寶花。我們若看最漂亮的,它就是叫做寶。我們覺得很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叫做寶。所以「眾華及寶瓔珞」,不論是花,或者是瓔珞寶物,瓔珞就是玉類,玉都是在身上,像這樣裝飾,裝飾在身上的寶物,他也將它拿來供養。

「塗香、末香、燒香」,這就是木類,香柴。塗香就是這個柴磨成粉,能抹在身、手,很香的東西,這叫做塗香,來供佛。塗香就是表示清淨的意思。人的身體若流汗,身體發出的味道就不好,若要來見佛,就要身體清淨,要來到寺院也要清淨,所以除了自己的身清淨,塗香,同時也將這個清淨的東西,來供佛僧,所以塗香來供佛。就如世間,香能清淨垢穢,消除熱惱,香柴的粉末,來抹身體,去除污穢。

「末香」就是細末的香。將它搗得很細,這沉香,沉香就是檀香等等,做成香來燒,點火,它出來這個香的香味,用這樣來供養。總而言之,就是去除了污穢,乾淨了,又有這種香,香的味道。這就表示最尊敬的心。

世俗若要拜佛,拜神、拜佛、入寺院,就是燃香拜拜,這就是表示要恭敬,這是我們世俗人,表達虔誠的意思,所以目的是「拂除邪氣」。其實邪氣要用真正的正法,來除去邪知邪見,應該是以「第一義諦來說」,修的一切功德,這表示虔誠,這也是功德之一。不是說這樣燒香就能除邪氣,是說他虔誠來聽法,來供養正法,讓正法能延續下去,才是真正的功德。所以,香,香味,它能「遍一切處」。

「繒蓋、幢幡」。也就是布類,用最高級的紗來紡織,然後它成為幢幡;「繒蓋」就是「以絹布所作之大蓋」,就是用最高貴的布料,來做這個蓋與幡。

繒蓋、幢幡:
繒帛為蓋
及以幢幡
繒蓋:
以絹布所作之大蓋

蓋,就是如太陽出來時,就是用一把傘,一支蓋來遮日。古時候若是有大官,或者是較貴重的人物,就會特別用蓋,何況對佛的恭敬,也是同樣用蓋,就如雨傘一樣。或者是幢幡,這就是表示他們的恭敬,很熱鬧,很尊重,用這種的方式。

「供養塔廟,於佛生前及(以)滅後」,這種蓋塔、建廟,完全就是供佛僧。不論是佛在世時蓋佛堂,或者是精舍,佛滅後,就用塔廟來供養,塔廟,也叫做堂塔。

下面再說「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過是已後
當復供養二萬億佛
亦復如是
供養是諸佛已
具菩薩道
《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

這就是表示時間還要很長,不是八千億佛,這樣就結束了,還有二萬億佛;時間很長,八千億佛過後,還要建塔供養,過後又再遇到二萬億佛,這樣時間不斷,全部生生世世具菩薩道,這樣才是真正因行圓滿。

所以我們要知道,迦旃延,這麼的修行這麼好的人,而且聽佛聞法、傳法、說法,這麼清楚明白,他都是要再經過這麼多佛,我們想,我們自己呢?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只是聽幾句法,或者是說,傳幾句,「師父這樣說,說佛法是這樣修」,只是這樣傳,就以為我們在修行了,其實「一行未修持」啊!

因為我們還沒,內心還沒有很透徹。真正的「十善」行,我們有做到嗎?雖然也有很多人,已經在修「十善」法,但是,在修十善法,我們煩惱有去除嗎?所以我們如何能續佛的慧命呢?要如何延續佛道呢?只能一句的慨嘆──難啊!很難。(註一)

所以說,我們修行,不只是表面上,拜佛在表面上,修行在表面上,我們必定要用至誠虔誠的心,你若有虔誠的心,才有辦法接受道理入心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所以「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就是「於佛生前及以滅度後,所修供養,如前無異」。

過是已後
當復供養二萬億佛
亦復如是:
於佛生前及以滅後
所修供養
如前無異

同樣的,前面的八千億佛,後面的二萬億佛,這樣在修的行,供養的心都是一樣。所以說,修行就是要這麼有耐心,等於是二萬八千億佛,這麼長久的時間。

「供心是智」。供養的心是智,心,我們要發自內心的虔誠,這就是智。事,供事;就是付出、做事,這種奉事供養,這就是福。

所以我們說,用虔誠恭敬的心來接受法,這就是智。聞法者,我們就要能做說法者,能傳法的人。這就是人人聽聞佛法,要用奉事供養的心,同樣要那麼恭敬心,不是說你接近佛,你一定就是要用,這麼多這麼多寶物,有形的寶來供養,不是這樣,是人人要有這分恭敬心。過去也說過,利的供養、敬的供養,或者是行的供養,三供養中,是行供養最重要,有行,就有敬,你身體力行,依照佛陀的教法這樣來修行,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供養是諸佛已
具菩薩道:
供心是智
供事是福
具諸行是菩薩道

所以,「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就要身體力行,這是最虔誠的心,所以「供心是智,供事是福,具諸行是菩薩道」,能夠這些行都具足,這叫做菩薩道。

聽起來好像這沒什麼,其實它的理是很深,將一切寶物化為虔誠的心,這樣時時奉事佛法,身體力行,這就是最高的供養。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註一]
要知文飾談鋒似箭,辯口如河,供如是之多佛,起如是之塔廟,種種供養舍利,方得福慧並隆,今之具縛凡夫,纔得一知半解,一行未修持,一佛未奉事,端居無事,如何能續佛道,難矣!(摘自上人手札)
回頂端 向下
 
20210827《靜思妙蓮華》虔誠供心奉事供養 (第961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