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四 9月 09, 2021 8:3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四 9月 09, 2021 2:18 pm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成正覺;應供饒益有情,三智圓融微妙;正遍知深如海,宿命天眼漏盡;明行足淨三業,萬行圓福慧足。」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
⊙正遍知: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
⊙善逝:善是能,逝是往。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世間解: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無上士: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
⊙天人師:六趣中之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
⊙佛: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世尊: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也,又於世獨尊。
⊙佛有十種尊號。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供養。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佛有十種尊號。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六、世間解:能瞭解一切世間事理。
⊙佛有十種尊號。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志。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佛有十種尊號。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證嚴上人開示】
「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成正覺;應供饒益有情,三智圓融微妙;正遍知深如海,宿命天眼漏盡;明行足淨三業,萬行圓福慧足。」

乘真如之道
從因來果成正覺
應供饒益有情
三智圓融微妙
正遍知 深如海
宿命 天眼 漏盡
明行足 淨三業
萬行圓 福慧足

我們又開始<化城喻品>。釋迦牟尼佛開始,要說成佛因緣,那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要十號具足。十號,那就是表示,佛的十德圓滿。現在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是這樣,過去過去三千塵點劫以前,無量數劫的佛,成佛也是同樣這樣。

大通智勝佛,同樣也要德號圓具,十號具足,所以我們後面的文,還是同樣有這十號,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十號,每一尊佛都是這樣完成的,每一尊佛是這樣完成,將來我們成佛,也是要具足這些德與號,都要能完成。這就是修行的過程,與修行的因而來果,我們必定要乘如來之道。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真如本性。我們到底要如何成佛呢?那就是要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了。人人本具,所以要乘真如之道,這就是道理,就是真理,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染的真理,所以就是乘著這個真理,人人本來具有,人人可通徹的道理,我們就是要,這樣的道理而來,也就開始過程,因,我們造什麼因,結什麼果,這就是很明確的道理,種一粒花的種子,它長出來一定就是一株花,它,我們種一粒豆子的種子,生出來一定是豆,絕對不會花變成了豆,豆就是豆,花就是花,樹就是樹,草就是草,各有它的因,因就是種子,所以從因來果。

我們的修行過程,我們怎麼修,是修小乘法,那你就得聲聞果;修中乘,你就得緣覺的果;所以我們要修的是菩薩,所以我們必定要行菩薩因,就得菩薩果。菩薩的盡頭,菩薩是因,成佛是果。所以這個過程,菩薩因的過程,結果就是成正覺,所以「乘如來之道,從因來果成正覺」,那就是成佛。

成正覺之後,那就是應供,應人間的供養,那就是為了要饒益有情。接近眾生,眾生對佛,敬的供養、行的供養,眾生起敬心,眾生受法,身體力行,這叫做饒益有情。「三智圓融微妙」,聽聞佛法就是能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叫做三智圓融。這我們在<方便品>,都一直在解釋這三智,那就是我們要成佛,我們要在菩薩道中的因,入眾生,芸芸眾生群中造福,眾生群中體會因緣果報,體會苦集滅道等等,無量數的道理。就是從行菩薩道過來的,所以能三智圓融微妙,非常微細透徹的道理都清楚了。

正遍知就是智慧,智慧深如海。這種虛空法界深如海,廣如虛空,無不了解清楚,眾生等等,這個宿命、天眼、漏盡,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三明六通,一切全都具足,我們若能正遍知,自然我們三明六通開啟,智慧如海。這就是我們要在因不斷修,修到,利益眾生,修到這種,天眼、漏盡、宿命等等,都能通徹了解,非常微細。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再者,明行足,明行足,我們要淨三業。明行,樣樣都要很清楚、很透徹、很了解,一切全都具足,要從淨三業,身口意三業。同時「萬行圓,福慧足」。在修行,人群中,說話,我們一定要說有教育的話,淨化人心的話,要開啟眾生轉迷為悟的語言;開口,無不都是法來教化眾生,行,無不都是利益人群,在人群中無不都是造福人間,心、意,時時去除煩惱,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利益眾生。一個人的全身行,口,利益眾生,行,利益眾生,心,造福眾生,像這樣萬行具足,要不斷生生世世、來來回回,就將我們的身心,完全透徹無污染,明徹如琉璃,一點點都不污染,福與慧具足,就這樣過來。

這就是修行的過程,乘如來之道從因至果,一直到成正覺,就是這樣一直過來。要了解,佛法,(經文)再下去,十號還是要繼續,大家更清楚,希望人人從因與果的過程,成為德而號。這我們要清楚了解。

所以它的開頭,<化城喻品>開頭,就開始要介紹大通智勝佛,他的過程。

所以佛陀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佛告諸比丘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名大通智勝如來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無量無邊,我們說過了,三千塵沙,塵點劫,到底是多久?無法了解,所以叫做「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很長久的時間。所以「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至果而來成正覺。那是很長久以前以前,無法數計的時間,這樣一直到成佛。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我們剛剛開頭,上面就說「應供」、正遍知、明行足了,我們了解了,應供就是要能饒益一切有情,這就是佛陀要接近眾生,讓眾生有機會,能體會佛法的道理,所長應供的過程,不只是饒益有情,要饒益有情,也要自己本身要下功夫,下什麼功能呢?斷一切惡,我們修行就是要斷除一切惡,一切惡,要修一切善,說起來這麼簡單,這個惡,大小惡,小是小得眼睛都看不到,真真正正那種起心動念,微細的煩惱,只有要利己,對人不利而且有害,雖然你看不到那個心思微細,這種煩惱也是叫做惡,連這種心思微細的惡都要斷除,所以叫做「斷一切之惡」,我們修行就要修到,心就是那麼乾淨。應受人天之供養,若能斷得那麼乾淨,這樣才能叫做應供。

應供:
斷一切之惡
應受人天之供養

這個時候,德完成了,也堪得受人、天來供養。供養,有利的供養、敬的供養、行的供養;到了行的供養,那就是眾生開始修行了,這就是饒益有情,一切眾生因為有佛出現在人間,才有機會接受佛法,佛法入心了,才能三智圓融,一直到了最微妙的境界,這分一切智、自然智,一切智就是自然智,很自然的智慧,與天地合一的智慧,這種道種智,這一切道就是來自於,這些智慧來的,又是一切種智慧,這種智一層深過一層,一直深到最最微妙,那種圓融的智慧,這就是真正應供的目的。有辦法到這樣的程度,堪得受人、天的供養。

正遍知:
謂具一切智
於一切法
無不了知

正遍知,就是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不只是我們自己斷了一切惡,修一切智具足,那就是我們,天地萬物,無一不了知。這種智慧,虛空遍法界,一切道理無不明瞭清楚。

「明行足」,明行足,明,就是三明。

明行足:
明即三明也
行足者
謂身口意業
正真清淨
於自願力
一切之行
善修滿足

三明,剛剛說過了,那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必定要將我們所有的善,都要普遍入我們的心,行在我們的行動中,就是「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我們都要正真清淨,「於自願力」,在我們開始發心立願,「一切之行」都是在我們所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切善修到都圓滿了。

善逝:
善是能
逝是往
善從迷鄉
往於智地

再來就是「善逝」,善逝,善就是能,逝是往。善逝就是去來自在,從迷的凡夫地往於智地,到聖人的境域去,這就是「善從迷鄉往於智地」,這叫做善逝,來去自如。逝就是往,來,就從迷鄉要來到覺,就是智的地方,這去來自在,叫做善逝。

我們凡夫就是由不得自己,所以叫做凡夫。我們想要了解的事情,法要不斷入心,乘真如之道,就是法,乘這個法,到我們未來要去的地方,這叫做善逝,來去自如、生死自在,這就是修行的過程。不過,到佛覺悟的境界,就是應眾生所需要,應世來人間度眾生,所以叫做善逝。

世間解:
謂世間、出世間
因果諸法
無不解了
無上士:
謂業惑淨盡
更無所斷

世間解,就是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這世間一切一切,都了解了。

「無上士」,就是「業惑淨盡,更無所斷」。已經所有的煩惱、無明,都完全斷除了,你就是要再斷,也沒東西斷了,完全清淨無染著,一點點垢穢都沒有,一點點煩惱都沒有,靜寂清澄的境界了,所以「更無所斷」,已經是透徹清淨。

調御丈夫:
佛能調御
一切可度之丈夫
使入修道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引入修道的軌道來。他能調御一切眾生。眾生不只是人,所有一切的生靈。所有一切生靈各有習性,修行覺者他都能了解,要找因緣可度時,無不度化,所以一一就能夠,引入修道的軌道來。這就叫做度化眾生,調御丈夫。

天人師:
六趣中之天與人
無不以佛為教師

再來是天人師,六趣中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這就是佛要教導的眾生。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中無不都是以佛為師,應眾生的根機前後度化。

佛:
謂智慧具足
三覺圓滿
故號為佛
世尊:
以佛具萬德
世所尊重 故也
又 於世獨尊

佛,就是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所以稱名為佛。

世尊,就是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所以稱為世尊;又於世獨尊。這就是佛他的德。所以他有這樣,具足這樣的德,所以能稱號「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是「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所有一切完全都了解。

佛有十種尊號
一、 如來:
乘如實之道
來成正覺
二、 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
三、 正遍知:
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 明行足:
宿命明、天眼明
漏盡明等三明
與聖行、梵行
天行、嬰兒行
病行等五行
悉皆具足

四「明行足」,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等等,甚至現為病行,那就是大醫王(治病之行)等五行,悉皆具足,這一定要過程,這都是在救濟眾生。

佛有十種尊號
五、 善逝:
自在好去
入於涅槃
六、 世間解:
能瞭解一切
世間事理

五、就是「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自在去來,一直到入於涅槃,那就是圓滿。乘因來果,一直到最後,那就是入涅槃,入涅槃就是滅除了生死,不用再為生死而來人間,即使再來人間,他就是為度眾生而來,所以叫做自在,自在好去,就是去來自在,不會由不得自己,來去自在,在寂靜中,哪怕是來到人間,五潀惡世,也是一樣自在無礙。

那就是「世間解」,「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世間事、世間理,真的是很難,難以能了解,有時候會覺得,怎麼會這樣?真的是想不通,不過人事就是這樣這麼複雜,人世間,明明道理是這樣,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呢?事情是違背了這個理,父母的傳宗接代,所以他們就是要再有孩子,父母盡心撫養孩子,孩子應該要盡心順孝,這是天經地義,卻是,不是這樣,世間多少不孝、忤逆,這種,這就是拂理,違背道理,這種違背道理的事情。

為什麼人要這樣做呢?那就是無明覆蓋,覆蓋著我們的真如本性,類似這樣,這種道理已經是違背,那就是脫軌,所以我們人人若知道孝道,常常一句話說,「百善孝為先」,是很有孝心的人,他一定是友愛兄弟,忠於朋友,這樣做事就不會違背道理,若是第一項,從出生以來,與父母之間,道理就已經違背了,與兄弟的情怎麼會順呢?與兄弟都無情了,和朋友會講道理嗎?會盡義嗎?這就是很難了,所以說,要了解世間,實在是很困難,要能了解世間人人的心思,雖然知道,是要怎麼去度化他呢?不簡單啊,要很多因緣具足,才有辦法。所以說,要度眾生,也不是那麼簡單,要受度,得度也沒有那麼簡單,我們的業,無明很多,遮蔽了真如本性,看不到道理,所以他沒有因緣接受佛法,即使看到佛、法、僧,也不會起歡喜心,自己的無明困擾自己的心,這樣遠離三寶,這種無法事與理,理不清。這樣的世間真的是很難理解,明明道理就是這樣,能這樣說,卻是不一定他能這樣了解,所以這是很難度的世間事。所以「世間解」,真的很不簡單。

要說「善逝」,修得很好,來去自如、獨善其身,聲聞、緣覺、羅漢都有辦法,但是要他世間解,那就沒辦法了。因此要「世間解」要開闊了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到正遍知、明行足,這種所有的道理,都很透徹、很了解,一直到「調御丈夫」,也要看因緣來調伏眾生,眾生有千千萬萬種的性,要如何去接近他的性,要如何去調伏他的心,這就已經不簡單了,已經是很困難,何況在這個世間,一切都是世間所造出來,地獄、餓鬼、畜生,也是在世間人,人的心一念惡,那就是在,地獄、餓鬼、畜生的因就成了,所以這就是在世間,世間就是凡聖,凡夫與聖人,善與惡的根源就是在世間,所以要世間能透徹了解,不簡單,這在我們大家的人生,無不都是在世間,我們所受,所接觸到等等的無奈,等等的煩惱,無不都是在這個世間的複雜,我們無法了解。

但是佛,到了覺悟之後的聖人、覺者,佛,他「世間解」,已經透徹了解了,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不只是物,物、事、理,完全透徹了解,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佛有十種尊號
七、 無上士:
至高無上之志
八、 調御丈夫:
能調御修正道的
大丈夫

七「無上士」,就是已經了解得這麼透徹,就是至高無上的人,那就是大覺者了。「調御丈夫」,能夠調伏一切眾生了,眾生的心性,起心動念等等,他都有辦法去調伏,那就是要萬德具圓,全都完全萬行圓(滿),福慧具足,這個時候,才有辦法去調御一切眾生,成為一位調御的大丈夫。

佛有十種尊號
九、 天人師:
佛是一切
天、人的導師
十、佛世尊:
佛是一切世人
所共同尊重的人

所以「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三界導師。十就是「佛世尊」,佛,就是大覺者,世尊,受世間人所尊重,不論是調御丈夫、天人師,或者是佛世尊,這都是要經過無央數劫,不斷自己自身,從凡夫的開始,一直從了解,了解了人人本具佛性,就像我們現在,了解了嗎?了解了,相信嗎、相信了,相信我自己本身,有真如清淨無染的本性,我了解了,從了解真如本性,相信開始,真如之道要如何起點?從人間開始起點。

人間,我們現在在世間,我們才能真正聽法。聽法給我們一個方向,說我們也是與佛同等,有真如本性,起點讓我們知道。既然知道了,我們更應該就要依道理來走,所以乘如是因,要從因來果。

我們剛剛所說過,因,這顆種子開始,在我們的內心,從因到果,這樣不斷去體會,在人群中來來回回,我們都不要脫軌了。從做人開始,都不要脫軌,就是要不斷種善因,不斷生生世世,哪怕是如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那麼久、那麼久之前,大千世界,塵點劫這樣過來,哪怕是這麼長的世間,我們也要下定決心。

所以我們最近一直一直說,〈授記品〉要再經過多少劫,舍利弗、迦葉尊者,還有迦旃延、須菩提、目犍連,看,那都要經歷,幾百萬億劫的時間?一直要跟大家說,我們要耐得住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從了解,我們的真如本性開始,從第一念,在人間聽佛法這樣開始,我們要依這條軌道,生生世世修善因,善因就要如法修行,行在果上,這個因,我們應該要一直往前進,我們才有辦法從因來果,生生世世的善,結果就是種子,我們的種子,每一生世,你和多少人結多少因,善因,緣就累積起來,果,因的果,就是你要度的人,你這輩子與他結善因了,來世,這個因來世成果,就是我要度的人,這每生每世,一世再一世,就像一年的果樹,從一顆種子開始,我們要一直培養到,這棵樹開花結果,今年這個時候荔枝期,荔枝正旺盛時,你看滿街道都是有荔枝的果實,一顆籽你再種,還是又一棵樹、又一棵樹,來年又是再長大,它開花結果還是纍纍,光是一棵,它就能年年不斷地結果,年年不斷在結果,一生無量,那個年年的結果,年年再去播種,又更普遍,又是不斷不斷的緣一直擴大,這就是佛要度眾生,從因來果,要度眾生,目的就是眾生,佛的對象叫做眾生,若沒有迷,煩惱的眾生,哪有佛呢?所以佛來人間,是(有)一個對象,和他愈有緣,緣愈多,他能成佛就愈接近,這叫做乘如來之道從因來果,就不斷不斷生生世世,不斷結好緣、不斷成果實,果實不斷成為因,因再復為緣,緣再復為果,這所報的,那就是成佛。這就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光是一個「如來」,我們就有很多的道理要說,就有很多我們要去了解的法,只是一個「如來」,我們的本性,真如,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受重重疊疊的無明覆蓋,我們知道有這個真如本性,光是要自己要,一層一層的煩惱去除,再來一分一分的善付出,一個一個的緣(去)結,然後善因善緣,一個一個再擴散,一方面一直在去除無明,一方面與大家結善緣,在善緣中體會真理,在真理中增長慧命,這種的循環,這就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所以光是「從因來果成正覺」,回歸到我們真如的本性,那就是與天地宇宙會合而一,這樣,還要來人間饒益有情,就是這樣已經都徹底覺悟,但是人間有情,就是也是很多,所以還要願意乘因來果,來應世人間,饒益有情。這是多麼微妙的道理!實在是很微妙。來來回回,真的是道理要能到達非常圓融,很微妙。

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不只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麼簡單而已,這是我們凡夫的開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我們開始學佛,我們的起頭。我們知道我們有佛性,我們要修行,修行的開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直來回、來回,這個善從淺而深,這才是真正我們要去了解、要去探討。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念起來很順口,就這樣過去了。可了解,這每一號其中,就是具足了圓融的萬德,這種萬行、萬德很圓融,才能福慧兩具足。這不是很簡單,所以不簡單的事情,才是我們要向前走的路,只要我們一念心堅定,方向不偏差,從因來果成正覺,並不困難。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0909《靜思妙蓮華》從因來果成正覺(第97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