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9月 21, 2021 4:36 pm



月亮 在 周三 9月 22, 2021 8:16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9月 21, 2021 8:51 pm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如來觀昔如今,是大通智勝現;大眾不知久遠,大通智勝未現;今佛說昔因緣,明無始來今具。」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說是偈言已,復告大眾,無始點塵劫前,有大通智勝佛,淨無礙智,住世說法。
⊙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彼佛應身住世之壽。若表法者,五百即五道,四十即四生。
⊙佛所以出現人間,為欲說五道四生諸苦法,教脫無明滅苦法。住壽如是,緣盡入滅。那由他:此云萬億。
⊙其佛本坐道場:其佛本性淨寂,無礙諦智,時坐於道場,謂菩提場,即非證菩提不起於座之道場。
⊙破魔軍:謂破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波旬有無數眷屬,時常障礙佛道。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觀昔如今,是大通智勝現;大眾不知久遠,大通智勝未現;今佛說昔因緣,明無始來今具。」

如來觀昔如今
是大通智勝現
大眾不知久遠
大通智勝未現
今佛說昔因緣
明無始來今具

用心!這幾天以來,一直就是說大通智勝佛,已經在無始的無始劫前,時間很長久,無法去說盡頭,是什麼時候開始,大通智勝佛,就已經在道場說法了,講《法華經》。在講《法華經》,當時十六沙彌各個領受了,《法華經》的精神理念,全都清楚了,然後佛入定了,十六沙彌就開始各分布,到每一個有緣的地方坐道場,開始去說法。

說法,所結緣的人眾之多,各個都有他的結緣眾。從這樣開始,所有在那個時代,十六沙彌,現在全部成佛了,各個有各人的發願,發願他們的依報國土。

釋迦牟尼佛是十六沙彌之一,他所發的願就是要到最需要、最複雜、煩惱最多、困難重重的地方。這樣的地方的眾生,正是很需要佛法來度化,所以他的願,釋迦牟尼佛是悲願,成佛,要成佛一定要有發弘願,釋迦牟尼佛的願就是,「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大家清楚嗎?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啊,眾生無邊,芸芸眾生很多,苦難偏多,這些眾生又是心煩惱無明重明,剛強難調伏,這就是在這樣的世界,五趣雜居,堪忍的世間,這種眾生就是由不得自己,因為無明重重,所造作的壓業力很強,就是不由自己帶業來,這種無明複製再複製,剛強啊,無明深重,誰願意來這個地方,來度化眾生呢?必定要有悲願,釋迦牟尼佛,當時大通智勝佛的第十六沙彌,他們心願,他的深願,他的宏願,他不畏眾生剛強,也不為自己求安樂,所以不求依正二報很舒服,沒有,他願意入這種,堪忍的世間,來為他化土的地方。

不過,佛陀這樣說,心淨則土淨,雖然這個國土眾生,是這樣煩惱重重,剛強難調伏,卻是佛陀甘願,甘願就不覺得是苦,這是一個使命感,為苦難眾生而修行,為剛強眾生而成道,這是佛陀他的心願。

這是釋迦牟尼佛,他自願而來,所以「乘如是法」,從開頭,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如是法,他承受,這種成佛之道就要行菩薩道,這種法,乘如是法而來人間,生生世世,無始以來,從大通智勝佛(時),這樣一直以來,時間經過多久?用三千大千世界地種,塵沙磨為墨等等,一次再一次,展轉、展轉,這樣塵點劫,很久啊,無法計算的時間,這樣就是乘如是法,那時候,那麼久以前的法,從這樣開始而來,而來是生生世世,乘這個法,生生世世,無數劫,無法說的長時間,這樣一直來到現在。所以雖然時間是那麼久了,卻是如來,釋迦佛「觀昔如今」。看,現在要來回憶過去,那麼長久的時間,大通智勝佛所傳承的教法,這樣一直到現在,再回憶,與現在一樣,大通智勝佛說法同樣應機施教,因為他的國土,大通智勝佛的國土,同樣有聲聞、緣覺,同樣有菩薩,同樣應機逗教,施方便法,最後為一乘法,一乘實法,那就是講《法華經》。

所以,那時候的大通智勝佛,與現在是同樣,所以「是大通智勝現」。因為釋迦佛他要回想過去,就是大通智勝佛,與現在都是一樣,這段文應該就是人人本具佛性,十六王子的時代,大通智勝佛是無始,十六王子在無始的時代,與大通智勝佛,同樣乘如是法而來,同在那個時候,這樣不斷來,這要表明人人本具佛性,「大通智勝現」,就是現在哪裡呢?現於釋迦牟尼佛。

所以我們有一天說,就像鏡子在照,照燈,這面鏡子照一盞燈,這面鏡子變成二,這面鏡子變成四,這面鏡子變成八。看,同樣的,一個東西,一項,就是影影在鏡中重重相照,不礙這面鏡子,但是境界歷歷現前,這不只是大通智勝佛現,釋迦牟尼佛,他也是現,我們若是用心聽法,佛的法身永存人間,永存人心。人人的心,心中有法,我們就是如法修行,這就如在無始劫以前的道場。

我們也說過了,未來《法華經》,也還有這樣的文說,在座的弟子,你們與我一起,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沙彌講經時,那時候,大家也是在那個地方的結緣眾,這是未來《法華經》,又有一段經文也會說到,就是在〈化城喻品〉裡面,我們能更加清楚,佛性,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真如清淨無染,人人本具,只是「大眾不知久遠」,已經迷失了,迷失的時間很久、很長。多久、多長呢?就是塵點劫。這麼長久的時間,我們都在五道四生裡面,我們不斷就是煩惱無明覆蓋,覆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大眾不知久遠」,是因為「大通智勝未現」,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還未現前。

大通智勝,就是我們人人的真如,我們人人本具,在無始劫,無始劫以前,坐道場的大通智勝佛,這個佛性已經就存在了,只是我們就是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是這樣浮浮沈沈,時現時没,這就是我們眾生所以是凡夫,聽到佛法,半悟半迷,好像聽了解了,但是很快就是迷,迷在五道四生。所以「今佛說昔因緣,明無始來今具」,現在佛所說的過去、過去,無始劫以前的因緣,這我們應該要很清楚、很明白。

無始以來,無始來今,從無始一直到現在,大通智勝佛都一定存在,永遠都是具足在我們的內心,只是還未現前;還未現前,是因為我們的無明覆蓋。釋迦牟尼佛,已經去除了一切無明了,大圓鏡智現了,虛空法界萬事物體,無一不清楚,這是釋迦牟尼佛,他已經大通智勝現,這種無礙,無障無礙的智慧,叫做大通,勝一切。

其實,釋迦佛具足,我們也一樣具足,只是釋迦佛他已經完全打開,這面心鏡清淨無染,照徹,照徹虛空法界山河大地,一切景象都入於他的大圓鏡裡,我們同樣有這面鏡子,但是我們已經還是,重重疊疊的無明,你看不到這面鏡子,如你們若向人買一面鏡子,不要說髒東部蒙上了,你說他幫你包起來,用盒子裝著,蓋起來,鏡子在裡面,盒子蓋著,你也不知道裡面有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盒子蓋著,它也照不出外面的境界,你將盒蓋拿起來,還有一層紙蓋著,你還要將這一紙,包著的紙再拿開,這面鏡子拿來照自己,很清楚,拿來照外面的境,我們看看,還是清楚,道理是一樣,人人本具,只是我們就是用種種的東西,就是種種的無明,覆蓋了我們大圓鏡的智慧,這責任在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聽法,了解嗎?了解。透徹嗎?慢慢來,這還沒有透徹,所以我們要很專注用心,大通智勝佛,他就是已經很多事情,完全都是無礙。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說「如來無礙智」,釋迦牟尼佛,已經也是得到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彼佛」就是大通智勝佛。現在的釋迦佛(得)無礙智,知道過去這尊佛,大通智勝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釋迦佛知道,過去那麼長久的時間,大通智勝佛在說法,有聲聞,有菩薩,最後還是同樣要取入滅度。「諸比丘當知」,佛陀,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所了解的,了解再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他那個時代的一切全都清楚,這是釋迦佛向大眾,要來證明佛所說的法,所說的語言,絕對不妄語,我在說的過去的過去,大家要相信,所以在這個地方,文字就又「諸比丘」,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再向他的弟子這樣說,「諸比丘當知」,你們要知道,我在說的過去大通智勝佛,他的過去,所說法的情形,雖然是那麼久了,我現在心靈的境界,與過去那麼長久,大通智勝佛說法的道場,明明歷歷在我的心,你們大家要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再加強語氣,要讓在場的弟子都清楚,要相信,因為佛是語、不誑語,絕對是這樣。

所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佛的智慧,我們若能人人用心修行,同樣的我們也會漸漸去除無明,我們也會開始慢慢一直了解,天地萬物,這個物體道理,我們都能清楚。成佛之後,更是淨微妙,因為清淨,無明都沒了,所以那個智慧真的是很微妙。

佛陀這樣說,我們應該這樣相信,不過,我們是這樣相信,到底是多微妙呢?我們離佛陀這種微妙的境界,實在是還很遠,雖然是遠,走久了也會到,怕的沒有那個地點,地點找到了,走久了也會到,所以「佛智淨微妙」。

過去的三天,知道嗎?(二0一五年)在馬來西亞,三天有六場,入經藏,《水懺》入經藏,「法譬如水」多少人?三天的時間,六場,是六萬多人,能夠六萬多人,每一場一萬多人,每一場都是萬眾一心,萬多人的心合而為一,萬眾一心,我們能以現在的科技,在那個現場,聲音、影像都回來,我們看得到那個畫面,那個影像都是同樣的動作,不一樣的人,同樣的動作,即使整個觀眾萬多人,同樣他們也是出一樣的聲音,同樣比出一樣的動作,這是不是微妙的事情呢?離這麼遠,科技的發達,可以在幾千公里,這樣即時,沒有秒差傳回來,當中就是空的,當中就是一個大空間,幾千公里透過了大空間,有辦法這樣傳來。

佛陀二千多年前就已經說了,一念之間,一飯食間,可以遊十萬億佛國,佛陀就已經神遊,精神可以去通達一切,現在的科技不就是,各人、各人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很多的事物道理,有事理、有物理等等,全部這樣專心去研究,他就有這樣微妙的景象傳回來,讓人很感動。

在這幾天,在那個地方,那個虔誠的聲音,應該是上達諸天護法,諸佛菩薩聽了,像這樣,這種不受大空間障礙,不受到空間中的污濁,濁氣障礙,同樣傳回來,很清、很明,並沒有受過程中的,污濁的空氣把它障礙了,看,這不就是很微妙?

「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既然是這樣,這個道理能通,長久的時間應該也是無礙,時間、空間,不離人間,所以人間創造了一切的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在無為法中的道理,去發現出來的,所以這無為法的道理,無始以來,是無始,無盡數劫以前就已經存在,這種無為法就是道理、物理、生理等等,無始以來就存在了,這就是大通智勝。大通智勝若現,我們的佛性就現了。

再接下來再說,「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佛告諸比丘
大通智勝佛
壽五百四十萬億
那由他劫
其佛本坐道場
破魔軍已
《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長不長呢?前面釋迦牟尼佛,為弟子授記十二小劫,佛壽十二小劫,目犍連佛壽二十四小劫,想,這尊大通智勝佛,是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這麼長,很長。「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本來,坐道場就破諸魔軍,要成佛,必定有魔來擾亂,同樣也要破諸魔而成佛。

聽好。佛,佛陀在前面講說是偈文,前面的文是偈文,「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前面的文。現在下來就是,「佛告諸比丘」,就是偈文講完了,重新,佛陀再解釋,解釋這尊佛的壽命,前面是說劫數,過去這尊佛的劫數,已經多久多久以前,現在就要說這尊佛,他的壽命,他的劫數有多長了。

佛告諸比丘
大通智勝佛:
說是偈言已
復告大眾
無始點塵劫前
有大通智勝佛
淨無礙智住世說法

那是說,這樣再「復告大眾」,「無始點塵劫前」,無始點塵的時間,「劫」就是長時間,「有大通智勝佛」,是「淨無礙智住世說法」,要很用心。在這麼長、那麼長的時間,又是每一個時間都是無量,這麼長的時間,那個時候,就開始有大通智勝(佛),這種淨無礙智,很清淨無礙的智,已經就住世說法了,淨無礙智。

彼佛有「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不是五百萬億劫而已,又是那由他劫。

壽五百四十萬億
那由他劫:
彼佛應身住世之壽
若表法者
五百即五道
四十即四生

「那由他」就是萬億,無量劫,很長久的劫,時間。「彼佛應身住世之壽」,那尊佛在世間的壽命。這麼長久,那個時候有那尊佛,那是無始,無法再將這尊佛的過去,再說出來,所以無始,無始劫以前,那尊佛,他的住壽是,「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若表法者」,我們回歸將這個形容的時間,來歸納於法來解釋,「五百」即是「五道」,「四十」那就是「四生」,「五百四十萬億」,就是表示五道四生。過去也跟大家說,佛陀與弟子互動,用這樣的形容譬喻,說,五十餘年流,迷失在外面。二十、五十餘年,這就是二乘,徘徊在二乘裡,過去流落在五道四生裡,這輩子能遇到佛,所以修行,修行還是徘徊,守在小乘法,這是在〈信解品〉這當中,四大弟子開始這樣說,這就是,現在釋迦佛要來譬喻,譬喻他過去這尊佛這麼長久,「五百四十萬億」,是佛陀將大通智勝佛,這個法來譬喻,那就是在五道與四生,同樣用這樣來譬喻,「佛所以出現人間,為欲說五道四生諸苦法」。

佛所以出現人間
為欲說
五道四生諸苦法
教脫無明滅苦法
住壽如是
緣盡入滅
那由他:此云萬億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他來人間,他就是要為眾生,來說這個五道四生的苦,我們眾生不只是人間苦,比人間更苦的,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道,很苦啊,人道、天道,即使天道也是無盡,有壽盡時,福享盡時,要再墮落,人間的壽命短暫,即使再富有,生命也是短暫,要看我們在人間,到底我們做多少的善惡業,我們又是隨著善惡業這樣輾轉,所以這永遠都沒有脫離的機會。

所以佛出現人間,無非是為了一大事,為了要說五道四生的苦、無常,方法,要如何脫離五道,所以「教脫無明滅苦法」。佛,釋迦牟尼佛,他的心願就是這樣來人間,不只是今生此世,從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一直來,都是用這樣的心願在人間,就是無非長久以來,要來教育眾生,知道五道非常,不是永遠,但是造業受的苦是重重疊疊,五道在輪迴,所以來教育我們,脫離這個無明,滅掉種種苦難的法。這是佛,釋迦牟尼佛,從那個時候這樣一直到現在,來形容大通智勝佛的住世,用大通智勝佛住世,來形容釋迦佛,從那時候一直以來,為五道四生眾生來投入人群,時間很長久,因緣啊,「住壽如是」,因緣入滅這個過程。「那由他」就是萬億,無量,很多。

「其佛本坐道場」,就是說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這是要表示其「佛本性淨寂,無礙諦智」。

其佛本坐道場:
其佛本性淨寂
無礙諦智
時坐於道場
謂菩提場
即非證菩提
不起於座之道場

無礙的道理,都是在佛性中。「時坐(於)道場」,就是說菩提場,講法的地方。就如靈鷲山,佛陀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那就是菩提場,十六沙彌在聽佛說法,也是叫做道場,佛陀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也就是菩提場,這就是道場,也叫做菩提場,「即非證菩提,不起於座之道場」,若沒有證得菩提,永遠都不離開這個道場。憑恃佛所說法的地方,都是修行的道場。

所以每一尊佛,開始在修行的過程,必定就是會遇到魔軍。這種「破魔軍已」,破魔也是叫做道場,在坐道場時,他就是要發願,釋迦牟尼佛修行的過程,坐道場,也是要發願,成佛之前也要破魔,因為靜坐當中,心裡有很多的無明,很多幻境都會現前,要運用智慧,一一將它破除,若沒有智慧破除,那就著魔了,就受魔這樣牽引,不由自己,幻聽、幻覺,就會變成這樣,這是在道場修行的地方。

破魔軍:
謂破煩惱魔
五蘊魔
死魔、天魔
波旬有無數眷屬
時常障礙佛道

「謂破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波旬」,天魔就是波旬,就是欲天的天王,也就是魔王。他最擔心的,就是魔子魔孫大家若修行,就脫離了這種欲界,所以他,天魔,常常會來擾亂修行者的心,所以也有天魔。

「煩惱魔」,是我們凡夫一念無明起,八萬煩惱生。我們所有的眾生,人人都是不由自己,帶著業來造業、來生煩惱,不斷產生。在五蘊,五蘊──色、受、想、行、識;在這五蘊裡,不斷輪轉,不斷複製煩惱,「色」的煩惱,感「受」再造的煩惱,「想」想入非非的煩惱,「行」行動,很微細的心思行動,去造種種的業,這樣入「識」五蘊熾盛,入這個「識蘊」裡,業力既定,所以讓我們不斷在五道四生中,這就是「五蘊魔」。

「死魔」,生老病死,這也就是人間的苦,產生了四苦、八苦,很多種苦,這麼多種苦,再造很多的煩惱,這就是人間,人人都具足。加上「天魔」來擾亂,波旬來擾亂,這實在是很多,魔子魔孫,這種無明煩惱網網住,想要修行的人,他就將你網住。就像現在都說什麼網路,真的名副其實的「網路」,條條的道路都被網網住,但是,我們必定要,走上菩提大覺道,唯有堅定的道心,才有辦法破魔軍,我們要走上了,大菩提道,大覺道,才辦法破魔軍。

「諸大魔王」就是很多眷屬。「其佛」,大通智勝,大通佛,他的「道果將成」,就是將要完成之時,以他的威德力震動世界。

破魔軍已:
諸大魔王受多眷屬
其佛大通道果將成
以威德力震動世界
魔及魔民悉來戰鬥
故用破魔
俟魔退已
後方成道

因為他修行的過程,這個法一一覺悟了,這個威德震動了世界,三千世界,所以魔王,魔及魔王、魔子魔孫都會怕,他們自然就會要來,會整個都靠近過來。「魔及魔民,悉來戰鬥」,無明的魔王,就來與佛的正覺知來戰鬥,所以釋迦佛也是一樣,要成佛以前,他要去降伏,這就是在戰鬥,正與邪,邪正來對鬥,對立。所以叫做破魔,「破魔軍已」就是破魔,就是這些魔王,很多的無明煩惱,在靜坐時,到了那個最極端,所有的智,所有的理,真諦道理現前時,這時候,這個無明,完全出來,就要一一去降伏。這是對、不對,是是或非。我們人常常也是這樣,「我到底這樣對嗎?」「這樣是不是不對?」都是在這個地方。最後要選擇對的,那就是已經降伏了魔軍,就是降伏了不對的事情,對的,我們已經選擇,對的方向走,與這個意思一樣。所以,破魔軍,魔退後才能成佛。這種要破魔軍是很辛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是一樣,不只是靜坐時,靜坐難免很多的境界浮現出來,若是萬一,起一點點的執著,就被它牽走了,常常幻聽、幻覺的境界,就會出來,所以這不是我們要修的方向,我們要修的方向,就是要首先去結好緣,去降伏惡緣,我們才有辦法用好緣。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都要經歷這麼久,就如他在修行將要成佛,如大通智勝要現前時,魔軍就靠過來了,他就用大通智勝的威力,去降伏他們,勝了,所以大通智勝無礙。這是佛描述他的本性,他的佛性,原來(本具)大通智勝。這是一個很深奧,也要我們很用心去體會,這樣很多無明煩惱,才能降伏下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0921《靜思妙蓮華》淨無礙智破魔軍 (第9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