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8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10月 12, 2021 12:40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8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10月 12, 2021 12:40 pm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菩薩以慈悲菩提本覺心,愍念一切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是為憐愍眾生。」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矜憐哀愍,饒潤利益諸天眾及以人民,復述前意,勸請世尊。
⊙世雄無等倫:世尊大雄,有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來智慧,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世雄無等倫。
⊙世雄:佛之異名。佛於世間最為雄猛,斷盡一切煩惱。
⊙無等:比之餘生,無以齊其福。如來智慧,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無倫:十聖無以能及其智慧倫比。
⊙百福自莊嚴:以百種福而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證得無上真實智慧;信受正法,心鏡智明銳,照徹無礙,願佛為世間諸眾生說。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以慈悲菩提本覺心,愍念一切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是為憐愍眾生。」

菩薩以慈悲
菩提本覺心
愍念一切生
廣行方便
饒益攝受
是為憐愍眾生

菩薩,菩薩這個名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脫口而出:「老菩薩啊!」「各位菩薩。」好像叫來很順口。是啊,不只是叫來很順口,說實在的,人人都是菩薩。因為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愛心,所以我們待人,人人都要尊重,是我們面前的一位菩薩。

菩薩,愛心,就是用慈悲心;慈悲還不夠,還要有菩提心。菩提就是人人本具,人人的本性、人人的本覺,就是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是迷失了,所以有愛心,不見得(行)菩提道。我們學佛,抱持這一分愛心而來學佛,都希望能走上這條菩薩道。

大家都知道,菩薩道我們要走,菩提道本來是很直,所以「菩提大道直」,卻是有時人說直話,說不定我們將它曲解、彎曲了,差之毫釐,就失於千里了。所以,我們說直話,雖然我們無心,可能我們在不知覺中,讓他聽偏了,擔誤了別人,要入菩提道的時間、的因緣,也說不定,是我們自己不覺知。所以,聽話的人應該要用直心,說話的人要用很圓融的心,這樣才能度人、被度。

就如我們的慈誠隊,有一位陳居士,他現在很精進,都在薰法香,每天早上都是這樣在聽法。看到他的菩薩身影,薰法香的故事。看他過去,本來從一九八九年,他就已經認識慈濟了,但是還沒進來,因為他去另外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他選擇的是能修行,坐禪、聽法、讀經,這就是他修行的道場。

一直到「九二一」的事情發生,中部大地震,地震一發生,人荒馬亂,很多人都是家庭都有災,有的是房屋倒,有的是家人,人天永隔。再回顧「九二一」,真的是很苦!他隨著他修行的這個道場,也有進入災區,卻是在這個災區裡,觸目皆是「藍天白雲」,「藍天白雲」的身影很多,看到這些人這樣投入,日以繼夜在付出,在人群中膚慰苦難,為苦難眾生做很多事情,不論是三餐要吃的,都很有次序。

有一群人就是,在張羅香積的事情,另外有一群人,在關懷受傷住院,另外有一群人,就是一直在做膚慰工作。總而言之,那種合心而分工,很分明,大家就是這樣,彼此之間互相合作。他這樣開始,對這個慈濟團體就很嚮往,之後他就投入,開始來當志工,也做得很歡喜。

有一天,在慈誠隊之中,只是一位慈濟人快言快語,直接說話,也說不定是無心的一句話,就這樣,他退出了。這樣一退出,一直到八八(莫拉克)颱風時,高雄地區、屏東地區,這種大水,大災難,又看到了,慈濟菩薩這樣無私,沒有分你我,大家都是這樣付出,浩浩蕩蕩地,從北部而中往南去,這種無私大愛,用心付出,那種和合,和樂融融,願意為苦難人去付出。

看到慈濟人,為了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開始整理土地,建大愛屋等等,他很感動,就這樣開始,又再開始投入進來。這一回,他就很堅定他的道心,了解慈濟就是一群社會愛心,在修菩薩道,不只是為社會付出,也是共同讀書會等等都有,所以,他覺得福慧就是這樣修,投入了見習、培訓,這期間又是與慈濟人,委員在帶他。

有一天訪視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是一位先生,發生了意外,所以已經全身癱瘓了,都是躺在床上,無法上下床。慈濟人開始陪伴這個家庭,關懷這個家庭,所以他和資深委員去看。開始他體會到人生真的是無常,一位看起來是這麼健康的人,整個人都這樣躺在床上,不得動彈,這實在是人生無奈又無常,所以他開始,一直在關心這個家庭。

有一天他再去這個家庭,帶了一本《靜思語》,與這位躺在床上的先生,和他互動,說起了,人生就是苦,人生苦、空、無常的道理,這樣說給他聽。這本《靜思語》本來闔著,他告訴他:「你看,這本《靜思語》裡面的法,都是很簡單,來,我翻一頁給你看看。」

他就開始,這位先生,翻開時讓他讀,他讀到的這句話就是,「苦,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這句靜思語。就這樣翻開的第一句,要他讀出來,它就是苦,苦很大字,「苦,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

這位躺在床上的先生,自己讀到這句,好像眼中打著淚珠,在旁邊的人聽了,這群慈濟人也很震撼。這位陳居士後來他在分享,看到這位躺在床上的先生,他讀到這句話那個表情,眼眶,眼眶裡好像打著淚水。他說,其實真正的,就是那麼的對機,這句話應這個根機,這個人現在就是最苦。幾年來,看起來健健康康,卻是整天躺在床上無法動彈,苦不苦呢?這個家庭需要他來維持,一個人倒下去了,這個家庭就完全失去了依靠,家庭苦,人病倒在床上,苦啊!

是啊!這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題,這很對機,無非就是因緣。這是法,法在生活中這麼的簡單。所以這位陳居士,他很精進,現在在薰法香,現在我在說話,他應該是在聽。橋頭那個環保站,那個道場也是他每天在那裡,第一個來開,第一個來開,就鋪蒲團。

開始一起做早課,精舍在早課,他也跟著早課,等待著人陸陸續續來了,接下來就是開始「晨語」了。聽,很認真做筆記。是啊,覺得聞法者就是說法者,也是傳法者,所以他很認真做筆記,法入心,法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要上班之前,這就是他現在最虔誠,精進的課題。

想想看,我們有時候說一句話,無心的一句話,讓他斷了因緣,到八八水災這當中,再度看到慈濟人,這群佛教徒,這群是投入人群,無私付出,讓他很感動。這次投入,你看,那麼的精進,每天每天都在薰法香,也是精進的幹部之一。看,若是那段時間不讓他斷了,你們想,不就是他的道心、他的慧命更增長嗎?不過,既有因緣,發心就不算晚,現在很精進。這就是「菩薩以慈悲,菩提本覺心」。

過去,(大愛臺節目主持人)阿明訪問他時,他說,他過去就是想,既然學佛了,就是這樣打坐、誦經,都修心的清淨,若是與人這樣,人我是非,那是浪費時間。好像感覺到在人群中,這就是浪費時間。卻是慈濟是恰恰相反,你應該要入人群去,要在人群中淬鍊出來,用你的愛心,在苦難的人群,你去付出,在不同眾生的煩惱、無明中,你去體會,將煩惱無明轉為菩提。如何去人群中,他的苦難,你要趕快去幫助,他的煩惱,你要如何去膚慰;在無明中就是菩提,如何把它轉過來,這就是成長慧命。

諸佛菩薩就是這樣歷練過來,悲智雙運。光是慈悲不夠,只想求智慧也不夠,必定要有慈悲、要有智慧,悲智相契合,才有辦法運用在人間菩薩道。人間菩薩道叫做覺有情。你覺悟之後,投入有情人群中,自覺覺他,同時在人群中見苦知福,這都能夠體會、了解,真實的佛法,就是在人生的修行中。所以,我們若在日常生活來修行,才是真正體會佛法。

體會佛法,發揮慈悲,契悲運智,這樣會合起來,「愍念一切眾生廣行方便」。我們若悲智相契合,我們這一念悲憫心含藏著智慧,智慧的心念,能夠運轉眾生的煩惱成為智慧,就是轉煩惱為菩提。這種聞法、說法、聽法,就是要在這一念悲智雙運,去憫念一切眾生,這條道路,入人群中,用方便法去接近人生。人生受苦難,他是我們的道場,用感恩心,感恩現苦相讓我們體會,所以我們用冷靜的心去付出、去輔導他,這樣就是憐憫廣行方便法,這樣能夠「饒益攝受,是為憐憫眾生」。

我們有「四攝法」,饒益有情戒,也就是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叫做饒益有情戒,這叫做饒益攝受,一切眾生的方便法。這些法我們若沒有學,我們無法真正接近佛的真實法,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

看看大通智勝佛,我們要記得,就是我們人人本具,我們的本覺,人人本有,無始以來,我們人人都有。十六王子在四方八達,從聞法,再請法,很明顯來講《法華經》,就是成佛之道。開始聽,聽了之後,佛入靜坐,一坐是八萬多劫,這麼長久的時間,十六沙彌開始分布在四方八達,他們去坐道場,去說法,這就是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

現在這十六王子已經都在八方,已經各成佛了,都成佛了。其中一位,釋迦牟尼佛,就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娑婆世界成佛的釋迦牟尼佛,是發這樣的願,願意生生世世來五趣雜居,堪忍世間,來為眾生,眾生無明煩惱,轉煩惱為菩提。一大事因緣,開示,就是要等待眾生悟入。這麼長久的時間,其實,回歸我們人人本來的本性,本來的本性就是要這樣歷練,如十六王子一樣,聽法、請法,然後再說法。這就是表示我們要殷勤精進,要學十六王子這樣殷勤精進,這叫做「饒益攝受,為憐愍眾生」。

我們開始學佛,就是期待未來能成佛。未來要成佛,一定要經過這分的慈悲、智慧,要身體力行,要去饒益攝受一切眾生,這個過程絕對不可無,大家要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

爾時十六王子
偈讚佛已
勸請世尊
轉於法輪
咸作是言
世尊說法
多所安隱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大通智勝佛成佛之後開始說法,十六王子也全都出家修行,那一分的精進。這就是表示我們向外修行,還是要廣度眾生,在外面廣度眾生,我們還要再回歸本性,來鞏固我們的道心。還要再鞏固我們的道心,我們的道心就如十六王子,再引出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智慧大海,還是要再向廣闊的眾生,要再去付出。其實裡面含藏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在這裡。

本來人人本具佛性,然後成佛了。成佛,要成佛的過程,就是要那麼長久的時間,再說法,在外面說法,要回向於自己,真如本性也要出來,開始要很普遍,四方八達,所有的眾生,我們要再發弘誓大願,要不斷不斷。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法要不斷傳。苦難的眾生是無量數,不得安穩就是一念心,這念心不得安穩,唯有佛法能穩定他的心。

就如那位,這樣一翻開,不刻意地隨手翻開,躺著的人看了,第一句話就是這樣,苦是一堂寶貴的課程。對啊!這就是苦。佛陀來人間,告訴我們「苦、集、滅、道」,哪一個人間,哪一個人生不苦呢?苦啊!苦難偏多。尤其是在最近,不論是遙遠的地方、國家,種種、種種四大不調的苦,天災,加上了,再看人禍所造成的苦。天災之苦還能很多人趕快,四方八達投入,趕緊大家來幫助他,幾年的時間,他就能站起來。但是人禍不是,人禍是要長久的時間流浪,流離失所。

生活苦啊!禍延子孫,這就是人禍所造成。苦不苦?不得安穩之苦很多。所以應該要好好說法,人人要好好覺悟。

開示,眾生一定要好好悟入,要覺悟,佛法一定要入心。佛法入心,這條菩提道我們繼續走,才有辦法靠近佛的境界,最終,我們就是要成佛。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憐愍饒益,諸天人民」。前面就是要安穩眾生,請世尊說法來安穩眾生,「多所安隱」,現在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要憐憫饒益。剛剛說過了,饒益攝受,這就是我們,也要努力。過去諸天與十六王子,請大通智勝佛說法,饒益有情。就是說《法華經》,饒益,所以經文也這樣說,「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憐愍饒益
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前面說的是長行文,現在再接下來,又是偈文,要再重述一次,「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這段(經)文就是說,佛的慈悲。「矜憐哀愍」,就是慈悲,同體大悲,視天下眾生如一子,如父母看子一樣。

憐愍饒益
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矜憐哀愍
饒潤利益諸天眾
及以人民
復述前意
勸請世尊

孩子的這種迷茫,這種顛沛,流離失所,身心沒有一個定位,當然父母也會擔心,就是憐憫他的孩子,這是世間的父母。何況是佛呢?佛陀以天下眾生如一子,這分父母心,大覺者來看天下眾生,受盡了人間這種堪忍,實在是難忍的世間。但是,既然來生在這個世間,人人要堪得忍耐,又是在不知覺的愚迷中,在苦難中還不覺知。

就如火宅,大火宅中,一些孩子在那裡,火已經一直逼近了,還在那裡傻傻地玩。大長者的著急,也是為了憐憫那些孩子,來設方便(法),設門外三車,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這種的,「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這樣的心志來說法,所以「饒潤利益,諸天眾及(以)人民」。因為佛若說法,才能保持人人的善念。行善、造福,生天堂,這是饒益天的有情界,但是饒益天的有情界,必定要從人,在人間要先為善,人間為善,才有辦法生天堂,享天福。所以說,饒益,「饒潤利益,諸天眾及(以)人民」,與我們人間的眾生。所以「復述前意,勸請世尊」。還是重頌,偈頌再說。所以「世雄無等倫」。

世雄無等倫:
世尊大雄
有無等無倫
最上勝智
如來智慧
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
亦無過上
故名:世雄無等倫

重複過去讚歎佛的語言,所以「世雄無等倫」,意思就是說,「世尊大雄」,就是「有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意思就是說,佛成佛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我們的意思,就是說「無上正等正覺」,三界中沒有比佛能更超越的,智慧、慈悲沒有比佛更高,所以稱為世尊,稱為大雄,稱為無上智,最上、無上,沒有比佛還更超越的人。這是如來的智慧,就是「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沒有能譬喻,能超越佛的智慧、慈悲的人,「亦無過於上」,這樣叫做「世雄無等倫」。

世雄:
佛之異名
佛於世間最為雄猛
斷盡一切煩惱

「世雄」是佛的異名。下次你們若再看到「世雄」,那就是佛的另外一個名,佛的異名。「佛於世間最為雄猛」,最有力量的人。因為佛,他的智慧超越、他的慈悲超越,將他的慈悲、智慧,沒有人有辦法比倫過他。這就是世雄,他已經斷盡一切煩惱。人,人所以會很軟弱,就是因為有煩惱,煩惱,經不起幾句話就被打敗了。

就如陳居士,只是一句無心的話,就被打敗了,他就退縮了。這樣一退縮,就幾年,還是好幾年的時間,才又恢復回來,現在開始精進。所以道心的堅定,一定要先斷除煩惱無明,才不會小小的一句話、小小的一件事,我們就這樣退失道心。

所以我們的道心堅定,需要有世雄的力量,要有這種力量,才不會半途而廢,無功而敗退。我們要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勇猛精進,乃是大丈夫。丈夫,也就是調御丈夫,也是佛十號其中的一個名。所以,就是要精進,要勇猛,稱為世雄。

無等:比之餘生
無以齊其福
如來智慧
於一切法中
無可譬類亦無過上
故名無等
無倫:十聖無以能
及其智慧倫比

「無等」就是,「比之餘生,無以齊其福」。那就是福,不只是智慧,又是福也很大,累生累世,無不都是入人群中造福緣,行善為福,在人群中增長慧命,所以他的福很大。「如來智慧,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於上,所以叫做「無等」。「無倫」就是,十聖無以能及其智慧倫比,所以智慧就是無人可比。

百福自莊嚴:
以百種福
而自莊嚴

「百福自莊嚴」。智慧、福慧,全都自莊嚴。有福又有智慧,就是「以百種福而自莊嚴」。過去解釋過了,每一善都有十種的善,比如說你不殺生,不殺生,你的心就已經培養了你的愛心;不殺生,你就已經尊重生命,愛護眾生,你開始就有守戒、不惡口等等,十善在你其中的一善,你就已經具足十善了。你不惡口,也是一個善。不惡口的人都懂得說好話,懂得說法,當然你會守戒、守十善。總而言之,你造每一善都有十善在內。

所以因為這樣不斷累積,這就是莊嚴,不斷的累積,每善都是具足福,每一福就是具足善,百善為一福,這樣不斷累積。

所以,這就是這樣,每做一件好事,你絕對不會再去做壞事。只要你有一念好心,你會做一件好事,你十種善事一定是具足。所以這樣匯集起來,就是每一百個善,那就是叫做一福。就是千福莊嚴,也叫做百福莊嚴。這樣「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證得無上真實智慧
信受正法
心鏡智明銳
照徹無礙
願佛為世間
諸眾生說

大家用心用愛這樣去付出,不斷付出,那就是不必去計算多少。我們過去就是塵點劫了,就是說,你所做的一切一切,所累積的,算師與算師弟子無法計其所做。所以這裡說百福,其實我們就是要不斷天天做,每做一項就是具足善,具足善念,不斷不斷累積,自然這就是莊嚴,莊嚴我們的身心。「得無上智慧」,已經是得到無上智慧了,「願為世間說」,來請佛說法。

「既證得無上真實智慧」,所以大家都「信受正法」;大家信受正法,心鏡這個智就明銳起來。我們現在凡夫,心就是無明,重重疊疊混沌了。我們若有聽法,我們能信受奉行,這個真實智慧的法,我們能接受進來,我們要好好信受。信受了正法,我們自然地,我們常常就能擦心鏡,不只是不受無明煩惱覆蓋,我們每天都在用功,所以我們的心鏡明銳,智慧浮現,煩惱轉過,就是菩提,我們的智慧。

所以鏡子一明,自然「照徹無礙」,我們就不會受人間一切的煩惱,來障礙我們的心,障礙我們精進的念。所以我們要「心鏡智明銳,照徹無礙」。因為這樣,所以需要佛。我們大家的心願,需要佛,要為世間諸眾生說,好好地為世間人說法。佛若將這個法留下來,法就能久久流傳了。所以我們聽法,要真正去了解,它其中真實智慧的含藏,所以要時時,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1012《靜思妙蓮華》廣行方便 饒益有情 (第1000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