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三 11月 24, 2021 9:3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三 11月 24, 2021 10:44 am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光源不移,十方共向推尋;方向無形,空無邊相大空;覺性慧海,法界虛空難量;諸梵人天,如規十方同向。」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梵天推共聚,一心同尋光源方向,得見佛處於道場。
⊙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天龍八部及見四眾。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梵天王表慇勤尊重。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散華供佛,表於佛境修淨福。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所積之修因,高廣而大,以樹獻佛,諸佛於此而成正覺。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獻華奉宮,修福分。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證嚴上人開示】
「光源不移,十方共向推尋;方向無形,空無邊相大空;覺性慧海,法界虛空難量;諸梵人天,如規十方同向。」

光源不移
十方共向推尋
方向無形
空無邊相大空
覺性慧海
法界虛空難量
諸梵人天
如規十方同向

我們大家清楚,佛出世人間,乃是大因緣,而且大轉法輪,光的放射,四面八方、上、下,都能接受到這個光的照耀。那就是表示,佛就是叫做「覺」,「覺」就是理的源頭。所有的道理不覺,永遠就沒有理可說。就是要覺,覺悟體會道理的來源,才有法可說。

所以,說法是一大因緣。沒有佛出世,沒有出世的這位,經過修行,哪有覺悟的時刻呢?就是因為覺悟,稱為覺者,覺者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真理,能夠向人間說法,這就是道理的源頭;源頭來自這位覺者,向人間來告示,向大家說話。

這個道理本來就是原,就是有,原來本有的道理,我們凡夫不覺,人人都不覺,儘管道理原來就有,但是人人不覺,所以,不知就等於沒有道理存在。就要有人知道,知道有這樣的東西,就是這樣的道理,有這樣的人間,就是有這樣的,隱含著它的道理存在。所以很多道理的源頭,是永恆存在,只是因為我們人人不覺,所以就沒有道理可說。

我們若常常在與人說話,這個人怎麼說就是說「袂伸捙」(臺語音譯),再怎麼說,他體會不到,「袂伸捙」。「袂伸捙」的意思,就是怎麼說都說不直,就是將事情都曲解,不直,沒有透徹道理,所以彎彎曲曲。「袂伸」,袂伸,「袂伸」就是說不平。道理原來就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告訴他:「你就這樣走,這條平坦的道路,這樣走下去就對了。」「怎麼說都是彎彎曲曲,都是迷。」所以因為這樣,古人才說:「『袂伸捙』的人,不必跟他說。」這是臺灣話,到底要怎麼寫?

昨天(二0一五年)有一群,在集結經典,幾十年前說的話,師父講的經,就這樣散散落落、斷斷續續,真的要將這些斷斷續續的經典,要這樣連接起來,實在是很不簡單,很辛苦。這群結集者花了幾年的時間,用讀書會來了解,將散散落落拿來,要連連接接起來,實在是很不簡單。又是很仔細,師父說話的口吻、口氣,到底韻律是怎樣,他們又是不讓它失真。

我感覺,我自己很幸福,他們很辛苦。想,這是真的要說的辛苦。要整天的時間不斷來討論,不斷如何將臺語變成了,現在一般人看得懂、體會得到,又要將臺語留住。臺語,今天說一句「講袂伸捙」,現在看他們如何將這個「袂伸捙」怎麼寫,這個「袂伸捙」三個字,在文字上要如何表達出來呢?

所以說,文字只是一個相,已經有文、有字了,寫得出來,這是人為,有為法,有作為的方法。就像簡體字,已經是人再將它簡化過了,中華的文化,自古以來,這個文字,中國造字,字很美,很有意義,有象形文字,用形來造字,所以每一個字,都有形、有意,這都有。但是將繁體的文字,已經變成了簡體的文字,所以很可惜。

有些日文,日文也是用中文,以古早的中文去簡化,變成了他們的日文(編按:日文的平假名與片假名自漢字簡化而成)。日文,我們看不懂了,但是日文中,無法簡化的,它保持著漢文,用漢字還保持著,所以日文中有漢字在,這也是人為。若是西方就是用英文、法文、葡萄牙文等等,都是不同的文字。這總是世間有為法,有形相。

道理,道理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你沒有改變的餘地,因為它是無相,它是無形、無體、無相,所以它就是永遠不變,這就是道理。任何道理,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都可以將這個物理,用他們的文章去寫。我們用我們的文章寫,雖然各國的文都不同,卻是物理永遠不改變,生理永遠不改變;人的心理,也是各人的心理、感觸的形態,每一種人種,都是同樣,這種各國不相同的感受,道理都是一樣。

所以說來,道理是一個源頭,就如「光源不移,十方共向推尋」。這個發光的源頭是不移,那就是道理永遠存在,都是同樣在一個方向,千古不變,塵點劫以來不變,但是各方,各不相同的方向。他們現在已經十方共同,向發光的原點去推尋,去推,去找。「方向無形,空無邊相」,這就是叫做大空。其實,道理就是空,真真正正就是無形無體,任何一個方向來看它,東說西,南說北,西說東等等,這就是各方向來看這個理,各有各的,表達方向的方式、語言,其實它還是同樣不變,在原地。

所以「方向無形,空無邊相」,就是「大空」。不論在哪個地方,同在這個空間,我的方向、你們的方向,不同;我若是轉個面,換我的方向,與你們的方向是相同,但是,這面牆還是一樣,它是一面牆,是我們──你、我的盡頭。你們面向過來,(牆是在)我的後面;我(轉身)向過去,(牆)是我的前面。不論是你們看到的、我看到的,同樣是一面牆,我是向東看,你們是向西看。同樣的道理,大家若能了解,理本來就是這樣,無形空無邊相,就是大空。

所以「覺性慧海,法界虛空難量」。我們人人都本具,本具覺性,只是我們就是這樣,被無明覆蓋了,覺性沉迷,被埋了,要不然,人人與佛同等,「覺性慧海」,在這個「法界虛空難量」。我們的法性,我們的智慧,若能夠體會到這個法。所以法是遍虛空法界難量,無法測量。這就是佛陀所覺悟的境界,是我們凡夫所迷的境界。

凡夫就是迷,無法了解。佛就是覺,所以他遍虛空法界,所以覺性慧海難量。其實,我們人人也是本具,可惜我們就是無明覆蓋,所以讓我們「袂伸捙」,無法菩提大直道,向這條路走下去,那就是這樣彎彎曲曲。

「諸梵(人)天,如規十方同向」。諸梵天就是八方、上、下,等於是十方,這樣如規如儀,他們大家都是用很虔誠的心,同樣的,大家感受到,這個光的照耀,感受到自己的生死未了,道理,透徹的道理再次顯相──這種大覺天生,已經降人間了,開始修行成正覺了,受正覺之後又是要大轉法輪,這個理,將大放光明。大家歡喜,所以皆大歡喜。每一位天人都是看到這個光,發現到真理,很歡喜。所以一心,大家都是一心,同一個方向而來,那就是到人間來了。所以叫做「如規十方同向」。

這些天人按照規律,來到佛的道場,大家都是要這樣的恭敬,心生歡喜,恭敬禮拜,繞佛散花等等,這些規則都有,所以這就是如規。十方共同向一個方向去了,想像這樣的十方,全都這樣同一個方向,到了那裡,那種散花供佛,圍繞的景象,我們用我們無限量的腦力,去思考看看。靜靜地思考,諸天同一個方向來到這個地方,來見覺者、聞大法,那個景象是多麼莊嚴呢!

來,我們來,這個莊嚴的境界,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就是梵天王,看到他自己的宮殿這麼光明,這種很歡喜的瑞相,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形象,過去不曾看過,這到底是大德天生來了?或者是佛出世間呢?這段偈文是大家的心聲。

再來的(經)文就是說,「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

爾時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與宮殿俱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共詣下方推尋是相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個梵天是上方的梵天,尸棄大梵,就是色界主,他從上方而降,人人都是以最虔誠的心,心來了、人來了、宮殿俱,一路就是這樣來,散花,一起到這個地方,那就是佛的道場。「共詣下方推尋是相」,找到這個原點了。

下面這段文接下來,經文再這樣說,「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見大通智勝如來
處於道場
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諸天 龍王
乾闥婆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已經,大家看到大通智勝佛,已經在這個道場了,在菩提樹下坐師子座。是一個很莊嚴,雖然是在石頭上、大樹下,但是在佛,有佛在的道場,就是那麼的莊嚴,那麼的威德。

我們昨天說「威」,那就是一種威嚴,「德」,就是讓人可親近,很親愛、可親近,這叫做威德。威德,就是處在這個菩提樹下,師子座,這是表示有威德(者),所坐的地方;其實是一顆石頭,平坦的石頭,用恭敬心,天人來看,好像是師子座,這是恭敬心。不是說大樹下的大石頭,不是,用這樣很恭敬的形容,是菩提樹下坐師子座,很威嚴坐在那個地方,具足了威德,所以稱為師子座。

這是諸梵天他們推共聚,一直推尋,去找這個道理,推這個道理的源頭。

見大通智勝如來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坐師子座:
諸梵天推共聚
一心同尋光源方向
得見佛處於道場

所以「諸天推」,就是「推」這個道理的源頭,共聚,大家共同一心,就是要來推尋,要追究這個道理,找它的源頭。所以光源方向,這個道理它的源頭的方向,這個光的波,那就是道理,光的道理,它的方向在哪裡。「得見佛」,已經見到佛了,「處於道場」。

所以,「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已經在那個地方,其他的天也都到了,在那個場面裡,還有「天龍八部」,也都圍繞在那個地方了。

諸天、龍王
乾闥婆、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恭敬圍繞:
天龍八部
及見四眾

大家都是那麼的恭敬圍繞。當然這是一個儀式,這是一個禮數。意思也就是說,如我們若是禮佛之後,我們都會繞佛。繞佛,都是右旋,繞佛就是這樣向右轉,這是一個禮節,這是敬禮,這是一種儀式,就是恭敬的儀式。禮佛之後,就是這樣再圍繞,這是印度他們的儀式,這種圍繞,三匝。其實,我們平常是這樣。

其實,「圍繞百千匝」,這是諸天來禮佛,就是這樣不斷圍繞,不斷這樣旋轉。現在的尼泊爾,我們也常常看到,他們現在的佛法,就是誦經,就是轉經輪,將鐘這樣轉過去、轉過去,都是這樣叫做轉法輪,就是從右邊這樣一直轉。所以這是一種儀式。

其實在《賢愚經》裡,有一段這樣的經文,要如何來禮佛的儀式呢?其實故事的開頭,那就是從須達多,須達多長者而起。須達多長者,大家應該很熟了,是給孤獨長者。他初見佛時,就是說有一次,須達多長者,他是在舍衛國,舍衛國,他的一個朋友,就是在王舍城。他為了他的兒子,要和王舍城這位朋友,護彌長者要聯婚,所以想要去探望這個家庭。所以須達多長者,從舍衛國到王舍城去。

到達的時候,怎麼看到護彌長者,整個家庭很熱鬧,大家都在清掃、清理他的家園,都在布置,前前後後,都布置得讓人看了很感動。這到底是為什麼,裝飾得這麼清新歡喜,令人看了就歡喜?

須達多長者,他自己內心就這樣想,很感動,護彌長者是不是知道我要來,特別用這麼豐盛、這麼用心來布置前後呢?自己想一想好像不對,何必呢?本來就是好朋友。應該是國王,頻婆娑羅王要來,所以他才那麼的隆重,應該是國王要來。所以他問他的朋友護彌長者,就說:「你這麼隆重這樣布置,是國王要來嗎?或者是為了我要來呢?」「都不是,有一位值得我們人間,所尊重的大覺者。」「什麼叫做大覺者呢?」

這位他的朋友,護彌長者就說:「這位大覺者,就是王子出家成道了。太子成道之後,他的皇宮有很多王親,也同樣受大覺者所化度,出家了。又有很多婆羅門修行者,也受到他的法所感化,也出家了。僧團已經來到王舍城,在迦蘭陀竹林精舍,我已經向佛請求,要請他來受供養。明天就是佛陀來臨的時刻,所以我為了佛陀要來,我這樣在布置。」

這位須達長者認為機會難逢,所以那晚就住宿在,護彌長者的家裡。但是腦海中一直在想,這位佛陀到底是什麼樣,值得大長者這樣的尊重?所以,他晚上輾轉難眠,不如去他所說的方向,在迦蘭陀園竹林精舍,不如這個時候去探個究竟。他就這樣出門了,晚上走在路上,周圍都是黑暗的,但是他還是抱著這分好奇的心向前走。一直到了迦蘭陀園,他已經從遠遠的地方就看到,彷彿一座金山一樣,一道光明,好像一座金山在那個地方。他就不由自己向前一直走過去。

靠近看,原來這位修行者,坐在那個地方,那麼的威嚴,而可親近。這位應該就是,他的好朋友口中的大覺者,所描述的就是這樣。到底我要用什麼樣的禮數,來向這位大覺者呢?但是他不由自己這樣一直走近。在那當中,他心裡想,「我要怎麼來接近,用什麼禮數?」不知道禮數,這當中,彷彿中有天人,在那裡忽然間出現了,來禮佛恭敬,在那個地方繞佛。五體投地禮拜,禮拜之後,這樣繞佛,他看了,原來要見佛的儀式是這樣,所以他也不由自己了,也與這群天人一樣,就這樣親近到佛前,在那裡禮拜下去。

在這當中,佛陀就開始,請須達長者到旁邊坐下。在那個地方,須達長者看到佛很慈悲,也開口叫他,到身邊坐下來。這時候這位須達長者,向佛請法,佛陀為長者就說法。人間佛法難遇,人身難得,將世間一切生老病死、名利地位皆是幻化等等,很多的法,在短時間內,這位長者,好像將很多法都入心了,他感覺到這個法才是真正人間所需要的法,舍衛國更需要,更需要這個法,希望佛陀也能到舍衛國。

佛陀就對他說:「只要有精舍,有地方,安住僧團的地方,我自然就會到那個地方去。」所以須達長者,認為佛陀已經答應了,只要需要一個地方安住僧團,這對他來說,應該是沒問題,須達長者這樣想。所以他趕緊頂禮,很高興,覺得他要趕緊回去舍衛國。他要替他的兒子談親事這件事,不重要了,趕緊,趕緊回去找土地,就這樣就回去了。

這是一段故事,真正是用心,法就能夠留傳。這就是學佛,佛法的儀式,要恭敬圍繞。在佛法之中,什麼叫做「恭敬圍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家就知道禮佛恭敬。

看看諸梵天,不就也是這樣嗎?來到佛的道場,就是這樣恭敬禮拜,也就是這樣的圍繞,這向來就有的。但是,人間不知如何禮節,所以須達長者,也有這樣這段故事。

諸天已經到達了,看到大通智勝佛坐道場,諸天、龍天八部,全都恭敬圍繞在那個地方。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及見十六王子
請佛轉法輪
時諸梵天王
頭面禮佛
繞百千匝
即以天華
而散佛上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華供養已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不只是看到諸天與天龍八部,他又看到十六王子,也是在這個道場裡面,很懇切的在請佛轉法輪。尸棄大梵,從天下降,所有的梵天王都到了,所以現在是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說法的時刻,所以「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時諸梵天王
頭面禮佛
繞百千匝:
梵天王表慇勤尊重

從空而降的梵天王,開始也是這樣,表達出那分慇勤尊重,頭面禮敬,繞佛的儀式。這就是原來就有的儀式,恭敬圍繞。所以學佛,總是要用心,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有的禮節。

所以「時諸梵天王」,這樣在那裡「繞百千匝」,在那個地方繞百千匝,不只是三匝。我們平時就是說「三匝」,現在是「繞百千匝」,從天而降的梵天王,這種殷勤尊重。並且即以天華,散花來供佛。這種「散華供佛」,就是表達佛的境界,是一分修淨福。

即以天華
而散佛上:
散華供佛
表於佛境修淨福

現在的人去拜佛,一定要用什麼東西來表態。其實,簡單以花就可以了。花是一種莊嚴,表示花是一種形象,是很清淨的形象。而且花從種子而生,隨著季節而開花。開花,表達花的無常,雖然它清淨,但是花開花謝,這是人間的無常,表達出清淨,但是表達出人間無常的道理。

花開花謝,在它開花之前是含苞,就如我們人,在年輕時代開始。就是這株花營養的分量,不斷供應給花蕊,它慢慢吸收營養之後,花開了,時間到了,它就會開花,花開了之後,它就會結果實,結果實之後,它就謝了,很快就謝了。一朵花,能有幾天的時間呢?很快的時間,隨著這樣快速的時間而開花,而結籽,而凋謝。

這就是要警惕人人,人間修福,怎樣修到的福,還是人生苦短,梵天雖然壽是長,但是同樣也有盡期,何況人間如花開花謝。同樣的道理,人間短暫如一朵花,修的福,也是很短暫,但是,很清淨,隨著時間這樣開、這樣謝,所以叫做「於佛境修淨福」。開花結果,結果的種子入土,再發芽,再長出一株花,很快就又再開花,又再結果。佛陀生生世世,來來去去,就像這樣一樣,在短暫的人間,總是這樣一現就過了。

人間的八十歲,對天人的壽命來說,那是短暫,非常的短暫。在四天王天,也是,我們的五十年,是他的一天而已,最近的天,接近人間的。看看我們,這樣的一輩子,在他們的天界,才一天多的時間;在四天王天,也差不多是這樣而已,也是短暫,一下子的時間,它就花開花謝。

所以「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像這樣清淨的花,散落在佛上,所積的、所修的因,「高廣而大」。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
並以供養
佛菩提樹:
所積之修因
高廣而大
以樹獻佛
諸佛於此而成正覺

已經來到這裡散花,在這個地方所積的花,已經很高了,十方來的梵天,每一位都是這樣散花,這個花已經從菩提樹鋪到地面,真的是很高、很大。

所以以樹獻佛,「諸佛於此而成正覺」。這是表達如花一樣,諸佛就是在這個地方,菩提樹下成正覺。以天人的時間,來看我們人間的時間,就如花開花謝,這麼的短暫,生生世世來人間,就像這樣,花在累積一樣,所以用這樣來表達。

華供養已
各以宮殿
奉上彼佛:
獻華奉宮
修福分

所以「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這是大家用最虔誠的心,這樣來供養佛,表示他們也是來人間修福。不過,人間的時間,對他們來說,是這麼的短暫,如花一樣。所以,已經十方的梵天都到了,這樣來散花,用清淨的花,在人間供佛。這表示我們應該要把握時間。諸梵天向一個方向,發光的源點,來找,已經全都集合了,十六王子,也殷勤請佛說法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如花開花謝,很快的,時間就過去了,我們應該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1124《靜思妙蓮華》光源不移 十方同向 (第103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