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靜思妙蓮華》道在人心 諦理本具 (第103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之所化導,常常墮落惡道之中。住於無明邪見法,不識聖人善儀則,不蒙諸佛法教化,所以生死往返,常墮惡道。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慧眼照見諦理,作世間人天眼目,經久遠劫時乃出現。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眾生心迷塵厚,所以佛出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正覺,超出一切三乘六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喜慶賀。
【證嚴上人開示】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
真誠發意
道在人心親民
善念如水在地
固有明德
美意誠摯處事
人圓格物
法源諦理
本具覺性遍空
能了解嗎?人與人之間,我們一定要彼此真誠,真誠的心,要發自我們最誠懇這念意。誠意、真誠,這是同一類的話,是從至誠至真的心意,這樣就是我們修行方向的道路。誠意,待人接物,不論是對人、對事,無不都是在一個「誠」字,這個「誠」,真誠的意念,時時在心,那就是「人心親民」。
人與人之間,心要常常很乾淨、很快樂。像一件東西,我們要常常洗得乾乾淨淨,就像我們的環境周圍,我們要常常打掃得整整齊齊,沒有囤積垃圾,沒有骯髒的東西,沒有污染的水,這樣囤積著。這就像我們人,心中沒有煩惱,常常將我們的心洗得乾乾淨淨,用這樣的誠意,這念誠意來對待人,就是很乾淨,很乾淨的心。每天每天我們都要,清除好我們的心,我們對人就如很誠意在對待人,一片乾淨,沒有污染到雜念,沒有不軌的心念,我們對人就是這麼坦誠,如清新一片,完全與人來交往,對人的親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與「新」與「親」,這個字「新」就是清新,「親」就是與人親近。人與人之間清新,就如一片誠意,無污染,沒有抱著不軌道的心。我們就是心寬念純,待人接物用一片誠意,這樣來親近人,人與人就是要這樣互相親近,這種「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
我們的社會若能這樣,人與人就是這樣互相親近,互相啟發我們的心,沒有污穢、沒有雜念、沒有煩惱。「茍日新,日日新」,常常自我內心革新,不要有舊的、髒污的,這些無明煩惱又囤積在心裡,這也是我們所修行,每天我們的內心要日日新。我們對人,人人親,這就是入人群、結好緣,這我們若是做得到,這個人的修行,應該就是很不錯的修行者。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其實,我們人的生命、天地萬物都不能缺水,與我們人一樣,人,這個善念不能沒有。人家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善念與生俱來,人人本具清淨本性,都是善念,這就是一片清淨誠意的善念,這種的善念人人本具。就如水在地,我們的地球,它所以有這麼多生物、有人類,人類的生活,這麼多的物資供應給人類,就是因為地球,大地含藏著很充足的水分。
水在地,就如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固有明德」。明德也是「大學之道」裡面,「在明明德」,我們人,人人要學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與我們學法,學佛法一樣。佛法,無始塵點劫以前,覺性本具,我們人人本來都有。就如孔夫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者,覺也。這個「學」與「覺」,我們有時候在寫字時,要寫「學」,不由自己寫成「覺」了。學者,覺也。所以,孔夫子就是(要),我們人要好好地學。學,這條路就是,要讓我們能了解,了解我們人人本具明德。「明」就是動詞,明,就是要了解、要知道,知道人人本具明德,人人本有。就如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明德」就是我們的佛性。就如我們的善念、本性,人人本具,如在大地,大地原來就有水分在。
這幾天(2015年)在看,我們大愛(臺)在報導辛巴威。辛巴威本來是也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在近史中,有這樣人,人禍,所以變得辛巴威,就在這樣不斷人類的禍端,所以成了現在最貧困的國家。禍端就是來自於人不和,來自於心不在軌道上,所以互相製造了人禍相爭,落得現在的辛巴威,完全就是很貧困,已經貧得,孩子讀書的場所都沒有了。
我們都有看到他們天地為學堂,席地而坐,頭上沒有屋頂,周圍沒有牆壁,就是這麼的簡單,在沙礫很多的土地上,大小石頭都有,就是這樣就坐下來。頭上可能過去也有帳棚,但是舊了、破了,隨著風飄搖,破掉的帳棚就是一塊一塊破布,風在吹,布就這樣破了,這樣在飃動。老師就是在這樣的帳棚下,綠色的黑板變成了灰白的黑板。每次要上課,孩子就這樣爬,爬在子椅上、梯子上,去掛那塊黑板,掛在邊角的地方,老師寫好的,掛在高高的地方,孩子只有白紙的簿子,短短的鉛筆來寫。
孩子很認真,將老師寫上黑板,課本的字,孩子一個一個就是這樣寫下來,自己抄,抄課本。這樣的課本,真的寫下來的字都很漂亮。因為孩子有心,他們知道,若是不讀書,肯定就是一輩子,傳下去代代都是文盲,人人代代都是貧困。他們現在所要打拚的,父母就是給孩子讀書,明白學問,懂得讀書的好處,才能創造時代,青年來創造時代。
除了教育很欠缺,物資供應欠缺以外,生活很缺乏的就是水。他們一年到頭,夏天擔心的就是蚊蟲、就是瘟疫,就是沒有清淨的水。所以朱(金財)居士每次回來都是說:「缺水,要有乾淨的水。」水要從哪裡來呢?地下有沒有水呢?有啊,有水,不過就要鑿井,所鑿的井,他們就是用人力挖的井不夠深,淺井水就是污染。因為他們的衛生,沒有廁所的好好的污水的設備,所以到處隨地方便,大地骯髒,所以較在表面的水都是受污染。想要有乾淨的水,必定要深水,深水就要用機器來鑿。
所以我們,告訴他,去雇人來鑿井。現在開始,已經鑿二十幾口的井水了。看他們在鑿井,有水來了,有水來了,開始大家展開了笑容。現在的水,從深井提上來的水,與他們過去,在水窪裡淺淺的水、全是蚊蟲那樣的水,拿來與這個清水來比,我們安心多了。井,深井水還要再繼續開鑿,目前還是用人工,半人工、半機器開鑿,這樣鑿起來很費時、費力。我們還是一直在臺灣,替他們研究,要如何較能機器化,又能很環保,不必用油,不必用……,如何讓他們較輕鬆,能夠鑿深井水。
我們現在一直還在研究中。也在想,這個水到底,看到清水,到底乾淨嗎?有感染嗎?現在首先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淨水器。就是說,水雖然清了,我們也再給他們,一個過濾(器)殺菌,沒有病菌的水,生生的水就能用,安心的水。所以在臺灣,現在為非洲國家,尤其是在辛巴威,我們開始在開發,研究、開發出將清水(井水),過濾(成)安全的水。沒有水的地方,我們要如何讓他們,能從地底下取出乾淨的水。這兩項因為水,還在進行中,在臺灣開始一直在研究。
其實說研究,是好多年了。要如何輕便、很理想,能發送到非洲,普遍的國家都能用到,運送方便、使用方便,要如何讓他們有水源,又是安全的水。這我們也是很用心,為這些沒有水、貧窮苦難的國家,去保護他們的人民,讓地球上人人都能平安。
這是水,每個國家都有水,水在大地,就如我們人一樣,水就如人的本性。水,山上很高,很高也是一樣,山上有水脈。看看,幾公尺高的山上,山林,就是大樹,能在那個地方,自然大樹能這麼大,就是因為它有土地、有水分,所以大樹很高大。
過去一段時間,高山的地方種很多青菜,這都是有水。但是,人類在高山,破壞了高山,將樹砍下來去賣,大地變成了菜園。所以,大地被破壞了。可見我們能知道,高山上同樣也有水,所以水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就如我們人類,人人本具佛性,如水在地,也像我們人人固有明德,明德就是佛性。
釋迦牟尼佛這樣說,孔夫子也是這樣說。雖然釋迦佛說,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孔子說明明德,只要我們清楚,我們人人本具明德,這就像我們知道,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道理是一樣。只要我們的善念,真誠的心、善的念,存在我們的心,待人接物,聽法,了解道理,按照道理去走,自然我們就能回歸到,如來清淨的本性,自然回歸明白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
所以,我們要「美意誠摯處事」,對人,我們要用很好的意。「美意」就是很好、很善的念,很好的心意來對人,不要有一點點惡意、惡念。我們應該要培養,對人要有真誠善念、美意,很美的這念心,很誠懇來對人。「處事」,做事就是這樣用很好的心,守我們的本分,盡我們的使命。人生,你到底執行的,是什麼事情呢?為人群付出,盡人事,該做的事,我們要用很誠懇的美意,誠懇的心來處事,這就是「人圓格物」,做人的人格就完成了。
是一位科學家,你用心去了解科學,有傷害人的事情要預防,不要去發展,這有良知的科學家。有的人發現到,這個東西若發展起來,但是這個東西一發展下去,對人類是一種危機。老實說,我們現在人人在用的東西,都是破壞了大地,所完成的物質。我們人若是這個物質好好利用,用疼惜的心,用感恩的心,製造業者適可而止,就是這樣,就不要再一直推銷下去。
人的心理,若能時時保持好我們,固有的道德,愛惜物資,這樣所發明出來的東西,有好的,我們來利用,疼惜物資,就不要一直汰舊換新。現在就是因為人心太過於浪費,光是一直追求、追求,不知修德,只是想要求。這樣人的心,雖然有這麼多人,為了工業、事業去發展,但是發展出來、發明出來的東西,卻是本來是一番的美意,變成過度了,就已經破壞生態。
現在的生態都被破壞了,溫室效應,已經到了現在,連蚊蟲都讓人惶惶不安,登革熱,現在不就是嗎?從南部一直傳到北部,醫界,大家也是很擔心。一些孩子要開始讀書了,很多學校家長就很擔心,起動,要如何,學校到底有打掃乾淨嗎?雜草、垃圾清理好了沒?現在大家是為了,孩子要讀書的環境而擔心。
這就是氣候已經變到這個時候,大家生活過日子惶惶不安。所以我們做事情,適可而止。怎麼樣做?就是中道。一直發明、一直研究,無止境,無盡期的不斷開發,供應給人類,不斷地浪費,這就是破壞地球。這種的「美意」,就變成這種自利,太過於,創業太過認真了,所以大企業家很多,卻是貧窮、病苦、罕見病例等等,一直一直發現,這都是不平衡。我們若能「美意誠摯」來做事情,自然供應給人生方便,但是就是要守規、守本。
「格物」。壞的事情將它革除,存著好的念,壞念革除。就如已經是不好的東西,煩惱無明要完全清除掉,垃圾不要再囤積,髒水不要再囤積,這樣完全清除。這與「格物」的意思一樣。人的心要好好,固守好我們這念清淨,誠,真誠的心,善念的心,美德的意。人人若有這樣,自然我們的人格就圓了,圓了,做事情,待人接物,全都很圓滿。
對於物品,真正的,該疼惜的,我們要很疼惜,能用的,我們就要用得,真正到它不能用,這樣才能夠減少垃圾,才能夠讓大地清淨,才真正能夠節省資源。這都是孔子、釋迦佛,他們一番美意的教育。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其實,人到底在爭取什麼呢?了解道理之後,法的源頭,真理,其實要告訴我們的是覺性,我們要回歸我們的覺性,覺性就是遍空法界的真理,我們應該要很透徹了解。所以用心在法,用心在道,我們自然明明德,透徹真如。這樣的道理了解了,還有什麼不懂的呢?所以我們要多用心。
就如前面的經文,就說我們就是要聽法,聽法,我們自然,道理都清楚了,都了解。所以前面的經文就說,「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我們真正要去了解道理。道理,我們若失了,行為方向就偏差;行為方向偏差,我們的人格損失,我們的行為、形象,就完全失去做人的人格。智慧偏差,所造作的,那就錯了,一念差,念念錯,行為所造作的都是業。造惡業,自然道德一失,自然善道就一直減少了,人就一直是煩惱重重。哪怕是賺很多錢,也是一樣患得患失,要再發展更多的事業,這哪有快樂呢?
所以我們看,真正在做,為人群付出,雖然貧窮,人家也是做得很歡喜、快樂。依照人間的道理來走,人生足夠生活就好了,能夠為人付出,固守好地球,人類之間大家和睦,若能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下面的經文再這樣說,因為「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我們為什麼不從佛聞法呢?前面的(偈)文說,「不從佛聞法」,所以因為我們不對佛的法,來好好地聽,就是「不蒙佛所化」。佛法,你就不懂了,沒聽法,就不懂法,自然就是「不蒙佛所化」,這樣就是「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的教化引導,若這樣,我們常常就會墮落惡道去。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不蒙如來之所化導
常常墮落惡道之中
住於無明邪見法
不識聖人善儀則
不蒙諸佛法教化
所以生死往返
常墮惡道
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最好還是要聽法、了解道理,按照這個軌道來實行。在人間,這樣比較有保障。
所以「住於無明邪見法」。因為我們不懂道理,所以我們會常常在無明中,我們所常行的是不善事。前面的(偈)文這樣說,「常行不善事」,不善的事,就是來自於無明,無明邪見,所以不懂聖人的規則。自然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聽法,沒有受佛的教法,所以往往都是在無明煩惱中,造作業力,這樣就是往返在生死中,這樣叫做「常墮惡道」。來來去去都是在三惡道,或者是五道四生,就是這樣來來回回,生死不斷。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佛覺慧眼照見諦理
作世間人天眼目
經久遠劫時乃出現
佛覺悟是慧眼,佛所看的人、事、物,與我們所看不同。因為佛已經覺悟,他的覺性是遍空法界,天底下,哪件事情不知道呢?所以,佛的眼光,就是「慧眼照見諦理」,所看的事物,佛一眼透見就是道理。我們看的是事、是物,佛所看的是理,事就是理,物的理,所以他很清楚。
所以,很多很多事物,我們不清楚。佛「作世間人眼目」,他替我們看,這個東西的道理是這樣這樣,仔細地為我們分析。在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這樣的不愉快?那就是因為,因緣果報的道理存在。人,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就是富貴,智慧聰明,事事都這麼如意?有的人生下來,為什麼身心不健全,為什麼貧窮困苦,事事都不如意?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他的緣會那麼不好?這也是再告訴我們「因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道理仔細地為我們分析,這就是人間,為人間做眼目。
我們看不懂的,有佛法,我們若能好好深入,自然我們就能了解。道理有聽了,有研究了,我們就樣樣能通達。所以佛要出現人間是很不容易,「經久遠劫時乃出(現)」。真正要能得佛在人間,不容易。佛既然出現人間說法,是很寶貴的事情。法留在人間,就是要讓我們,不斷不斷這樣傳化下去,人人能夠依教奉行,人人都是就軌道。
善,誠意,善心,這樣在這個軌道上走,自然他就不會去墮惡道。每天都能知足心常樂,善解、包容,人與人之間互相疼惜,這才是真正人間善道。
尸棄大梵、諸梵天王到達時,同樣是誠意供養,同樣禮拜,同樣請佛轉法輪。「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因為這段偈文是梵天王,尸棄大梵率領大眾,來請佛轉法輪,所以,也是虔誠懇求佛「哀愍諸眾生」。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為愍念長時空間
濁重昏暗
眾生心迷塵厚
所以佛出於世間
不只是為自己求,也為天下眾生求,求佛能夠,「愍念長時空,濁氣昏暗」。因為這麼久以來,慢慢的,人心脫軌了,無明煩惱製造了很多的濁氣。請覺者來哀愍,憫念人世間長時以來,這個大空間,就是全世間,已經慢慢地濁氣很重,已經是昏暗了。
我們常常看新聞,報導有「塵霾」。「塵霾」就是灰塵,可以飛得很遠,沙塵,因為大地乾化了,沙塵從沙漠一直飛啊飛,飛到,我們臺灣有時候,離那麼遠,蒙古大沙漠的地方,不只是北京,天天抬頭所看到的,看不見藍天,多數都是一片灰灰茫茫,這不是雲,是塵,灰塵,所以這是濁。也是現在的工廠很多、污染多,所以濁。其實,有形的濁是來自人心的濁。所以「濁重昏暗」,有形的,也看到天空昏暗了,何況說我們的人心,也是這樣一片昏暗,這就是我們要時時警惕。
「眾生心迷塵厚」。人的心迷,無明一層一層蓋,就如塵沙這樣一層一層,我們都沒有去清理,所以塵土很厚。把一面鏡子放著,幾天後,你都沒有去擦,鏡面就看不清了,完全都是塵沙、塵土。我們的心也一樣,我們若沒有時時用功,去擦心的明鏡,自然它就是一直積著塵。所以,我們眾生的心迷,已經是塵很厚了,塵已經很厚了,所以「佛出於世間」,因為這樣,佛出現在人間。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因為佛出現人間,長久以來,佛陀已經出現人間,要好好來哀愍這些眾生,長時間不斷累積無明煩惱,讓世間的濁,世間的濁氣已經開始了。可見在塵沙劫以前,梵天王向大通智勝佛說這些話,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提一個很長久以前,我們人生本具的佛性,就是長久以來一直迷失了。這是一種很超越的譬喻,要讓我們了解。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正覺:
超出一切三乘六道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我等甚是欣喜慶賀
其實說起來,這種濁,濁,就是在現在的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說,未來世是五濁惡世,不就是我們現在嗎?五濁惡世完全已經浮現了。
所以,天人一直,在代替未來的眾生,請佛轉法輪,覺性要趕緊浮現出來。道理,覺,就是真理,真理要趕緊浮現出來,才有辦法超出這種苦難的地方,才能去除濁氣重重,三途苦難。大家看到佛出現世間就歡喜,這是很期待的,長久的時間這樣濁氣重重,佛出現人間是大家歡喜,能夠聽法。
佛能夠轉法輪,有法輪開始轉,就如清水能洗滌這些濁氣,所以說正覺,已經超出,已經成正覺,在濁氣中已經「超出成正覺」,就是超出一切三乘六道。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叫做三乘,佛已經是超越三乘,至高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已經超出三乘,更超出六道了。所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慶」,這是梵天王表達他們的心態。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法,法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要有「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待人、接物,就是要用很清新的心情來對待,這也就是我們學佛,日常生活中不能離開。因為我們的善念如水,就如水在大地一樣,我們只要好好明明德,我們心裡清淨的水、泉,也能湧現出來。這都是我們要學的,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