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四 12月 02, 2021 1:01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四 12月 02, 2021 1:55 pm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教菩薩遵善,行布施大愛,勤修持戒忍行,精明正道行;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萬法和合而生,故名是眾生。」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及餘四眾、天龍八部,歡喜讚歎,昔所未有。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一、發起眾。二、當機眾。三、影響眾。四、結緣眾。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第一、發起眾:如法華經方便品因舍利弗三請,而發起本經如來有所說,是曰發起眾。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第二、當機眾:正當座之機眾也,如諸聲聞,正聞本經得證悟之益者。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第三、影響眾:如文殊、觀音來自他方,助佛化,莊嚴法座者。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第四、結緣眾:薄福眾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我等梵天,蒙佛光故嚴飾,乘天宮寶殿而來。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今以宮殿奉上世尊。惟願:承蒙垂念,納受,足見慇誠厚重。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願以此至誠之禮拜、恭敬散華、奉宮殿所有功德,普皆遍及利益一切眾生。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我等及與法界眾生,自他共利,同成佛道。

【證嚴上人開示】
「佛教菩薩遵善,行布施大愛,勤修持戒忍行,精明正道行;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萬法和合而生,故名是眾生。」

佛教菩薩遵善
行布施大愛
勤修持戒忍行
精明正道行
佛法為人間眼
定慧生法中
萬法和合而生
故名是眾生

佛陀來人間教育,希望人人成菩薩,遵守我們修行的規則,那就是善,善法就是要行於布施,付出於大愛。這就是我們人人修行最重要,遵佛教育,那就是行善施愛。這很簡單,並不困難。只要我們用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這一念愛心是人人本具,何況「遵善行」,彼此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遵守善行,這就是最歡喜,彼此之間的互動,也是人間本來就應該有的。所以不困難的事,我們就要更「勤修持戒忍行」,而且要「精明正道行」,要精進,要更了解正道的行為。這也不困難嘛!行菩薩道本來就是六度萬行,行善是布施,精進、忍辱,這都是我們,六度中不能缺少,人生正確的行為,實在是一點困難都沒有,只要我們肯發心。

所以「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我們的生活依照佛陀的教育,佛陀是大覺者,他的覺悟,對人世間的道理很分明,路是一條,方向是一致,用這樣教育我們,我們已經將佛陀所看法,就是我們的方向。明眼人來為我們指引方向,我們也是同樣看得到,方向就是往那個地方走,這很固定,並沒有再有其他的邪,或者是錯誤,我們要相信,往這條路走,絕對沒有偏差的道路。

這就是「定」,定我們的心,啟發我們的智慧,決定這條路絕對沒有偏差,沒有錯誤。這是從定慧中,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一個善法,善法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的方法並沒有離開六度行,這應該我們很清楚。

所以行六度,那就是世間一切的善法。世間善法很多,光是用六度就能包含萬法。入人群中去,眾生所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種,你要適應給眾生,給他,布施給他,有很多種,有形、無形,無量數。所以光是一個善行就有很多(種),何況我們布施、持戒,世間多陷阱,很多,我們是不是有定力?佛陀(指引)正確的方法,我們是不是能向前不偏差,不受世間種種的偏邪,將我們誘惑過去,我們能堅持向正道走?這是要看我們的定力、方向。所以我們要布施,我們要持戒行。戒行,就是要有定力的心,凡事都不能有偏差,不能有偏向,這樣往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要看我們的智慧,如何來堅持我們的方向。

所以,有了堅持的方向,我們就要精進了。精進有很多種的精進,因為世間有很多欲念,能誘惑我們,我們若較不小心,那就被誘惑了,陷阱就踏進去,那就不能自拔。所以你要懂得避過這個陷阱,要懂得堅持,克服難關,這叫做精進。

精進的方向也是千百萬種,看我們自己的精進,是不是有定力,這與定力也是息息相關。是不是有那分智慧呢?有智慧,自然就能分別,錯或者是對,對錯分別清楚,這就是要看我們的智慧了。要有定力,要有智慧,我們才有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忍辱,世間千千萬萬的困難,如何克服過來,這都是看我們的行為中,在日常生活中,說來是很容易,都不困難,卻是境界現前,有欲念來時,環境浮現時,人與人之間互相互動,會受到影響嗎?這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不然,遵佛的教育,一點都不困難,只是外面境界,我們若是一不小心,就被誘惑了。

所以說,「萬法和合而生,故名是眾生」。眾生就是有這麼多種,會誘引我們,所以讓我們的心起動念,去造作各人的善惡業行,若有各種不同的因緣,那就在五道四生而生,所以萬法和合而生。我們到底是要在畜生道嗎?也就是在人間的時候,不遵守規戒,不遵守人倫道德,這樣和合起來,就生到畜生道去了。世間有萬法,這就是惡法,自然惡業會合,生在畜生道。

極品的惡法,那就是殺、盜、淫,種種非常惡劣的行為在人間,將來那極品的惡(業),它和合起來,就生在地獄道,那就是變成地獄的眾生。餓鬼道也是一樣,在世時慳貪、嫉妒,種種的行為。看到人的苦難,慳吝不肯捨,在物質上貪而無厭,善事一點都沒有做,貪欲是這麼多,很多貧欲,慳吝、沒有善念,這樣種種會合,他就生在餓鬼道中。

當然,人間若能行上上善,持清淨戒,種種的會合,長時間的付出,當然就生在諸天。看他的善到底是多少的善,有多少的福,就生在不同的天界;梵天遍布十方,那就是在色界天。現在我們所在說的尸棄大梵,那是上方的梵天。他能生為梵天,也是在人間所修上上善、(修定)持上上淨戒,所以有這種種的因緣長久累積,所以眾緣和合就生在天上。

若是在人間,不是很善,所以無法生天堂,但是生在人間,好修行,在人間,有因緣能夠(學佛)。佛就是出生人間,佛法就是流傳在人間。

我們若是有緣遇到佛出世,那就是佛陀教育我們,了解真理,知道方向,我們就一步一步,按照佛陀的教法行在善道。遵循佛教,我們除了聲聞、緣覺,還能普遍人間菩薩道,行施,行布施,為大愛,這也是在人間。雖然佛滅度,法還在人間,現在我們所在用的法,也是釋迦牟尼佛,所流下來的法,所以佛還是三界導師、同樣還是四生慈父。所以佛陀希望我們人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菩薩道,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育。

佛世的時候,盡量就是在人間造因緣。有一天,佛陀跟阿難說:「阿難,外面有因緣,我需要到城裡去。」阿難就很恭敬,追隨著佛陀到城裡。沿路這樣走,這當中,城裡走一趟,大家看到佛都是起恭敬心,看到佛,作禮、稱佛、讚歎佛的威儀莊嚴。這樣走一圈回來了,回到精舍時,其中就有一位婆羅門,這婆羅門光是看到佛,這樣的行儀,就很歡喜恭敬,後面一直跟著佛陀走到精舍,看佛的威儀,看佛的舉止動作,在生活行動中,僧團人人這樣,有規律的生活。

這位婆羅門看過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他再來精舍,佛陀說法,他默默在那個地方坐著聽法。佛講法結束了,他手中所捧著,很恭敬,是一塊布,來到佛前恭敬禮拜,將這塊布獻上給佛陀。他這樣說:「佛啊,那一天佛陀在城裡這樣走過,我不由自己很歡喜,仔仔細細,很仔細來看佛的行動,發現到佛陀您的袈裟,就是破了好幾個洞,覺得佛陀您應該,將這件破掉的衣服,要有布來修補。」

「又看到僧團也是一樣,大家在刻苦修行中,心雖然無欲,卻是衣服有破了,應該有東西可修補。我很用心去做工,所得來的工資,我趕快去換一塊布,買這塊布就是要來供佛及僧。無法每位給一件袈裟,但是這塊布,除了佛陀能補袈裟以外,還能其他的修行者,大家也能用得到。我雖然生活不好過,我去做工,我能賺錢,我能這樣來完成,請佛,您慈悲納受。」

佛陀很歡喜,將這塊布收下來,向這位婆羅門說:「為你祝福,希望你將來與我一樣,發心修行,多布施,行大愛於人間。經過了二大阿僧祇劫,你也和我一樣能成佛。」

這個消息傳到外面去,很多人就說:「小小一塊布,能得到佛陀那麼大的授記,佛陀這麼歡喜,大家應該也要發心供養。」就這樣開始,城裡的人人看到出家人,起恭敬心,聽佛說法的人增加了。是什麼道理,布施的功德能夠那麼大?佛陀時時為大家說行十善法。

這就是佛陀他觀機逗教,有了這個因緣,這樣出去走一趟,能讓這麼多人這麼注意,連身上穿的衣服都注意到,這樣起(於)行動,所以遵佛善教,行菩薩道,布施行大愛。這也就是愛的力量,看起來是這麼簡單,其實這麼簡單就能萬法和合。萬善就是由一念心起,萬惡也是一念心起,有因緣,佛陀引導很多人來聽法,自然人人行善法,這就是度眾生的方法。

我們看看前面,前面的(經)文。佛陀能夠來人間,自然能夠利益很多眾生,自然善道就增長,惡道就減少,有因緣說善法、施善教,眾善奉行,人就多起來了。所以,梵天王來人間要請佛說法,就是佛很久沒出現人間,所以人間善法減少,惡道增長,希望佛來人間要轉善法輪。這是每一方的梵天王來的心願,請佛轉法輪。

所以這段(偈)文,就是承上面的(經)文,說佛很久沒在人間。「不蒙佛所化」,因為沒有出現人間,眾生就沒有受教的機會。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是前面說過了,因為佛不在人間,善法就無法轉動,佛來人間能為世間眼,為我們指導方向。

下面接下來這段(偈)文說,「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受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段(偈)文,就是佛已經出現在人間了,已經能夠讓眾生從善減惡,讓人人慢慢能夠了解正法,能超出世間,能成為正覺,所以我們大家很歡喜。一直不只是梵天、諸天歡喜,又有,及餘一切眾生。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及餘四眾
天龍八部
歡喜讚歎
昔所未有

除了梵天以外,又有其他的眾生,大家也都很歡喜,四眾、天龍八部都讚歎,不只是梵天,連四眾也讚歎。因為梵天來時,已經道場成就了,現在就是要轉法輪時。所以有四眾、有天龍八部,聽到梵天也來了,也來請佛轉法輪,大家更歡喜。佛轉法輪的因緣又增加了,大家「歡喜讚歎,昔所未有」,這就是大家都很歡喜。

四眾有分成,在場就有四種類。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
一、發起眾
二、當機眾
三、影響眾
四、結緣眾

第一, 就是發起眾。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
第一、 發起眾:
如法華經方便品
因舍利弗三請
而發起本經
如來有所說
是曰發起眾

發起眾就如,《法華經》<方便品>那時候,佛陀出定後,一直一直在讚歎佛一乘實法,一直讚歎佛智甚微妙,不斷一直讚歎。那段經文也很長,在會中,舍利弗他「智慧第一」,一直聽佛讚歎佛心靈的境界,那種一大乘法,大乘法的智慧是遍虛空法界,完全容納在佛的心。這種心得,到底要如何才能體會得到?請佛來開示。

三請,佛陀三止。舍利弗鍥而不捨,還是一而再,再而三,佛陀才開始說:「你已經三請,我豈得不說?」才開始《法華經》開始,<方便品>接下來,<譬喻品>等等,一直到現在。這就是因為,舍利弗,發起眾。就是在道場的人,人眾中能提出問題來請問,或者是來請教,這叫做發起眾。能發起了這段文或者是這本經,能發起,這樣來請示,佛陀開始說,這叫做發起眾。

第二, 叫做當機眾。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
第二、 當機眾:
正當座之機眾也
如諸聲聞
正聞本經
得證悟之益者

也是一樣在法會中,同樣在那個地方,有人起來請法,大家在那個地方坐,也是心靈的期待,請佛能接受舍利弗請求,請佛陀能說法,這叫做當機眾。

在那個地方有人請問,佛陀就能說法。所以佛說法,聲音從佛口出,在座的人就從耳根入,這叫做聲聞,聞正法。這就是在會眾中,也是能夠聞法受益的人。佛陀說,了解了,雖然是一個人問,大家聽,全部,很多利根器的人,他聽了,他就能了解,了解受益,這就是當機的人。同樣在那個地方,有這個因緣機會聽到法,這叫做當機眾。

第三, 叫做影響眾。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
第三、 影響眾:
如文殊、觀音
來自他方
助佛化
莊嚴法座者

「影響」就是來助道場。就如<序品>,佛陀講《無量義經》之後,大會不散,佛陀坐在那個地方,放光、瑞相。大家到底,佛陀今天經講完,又是沒有起座之意,佛陀坐下來發光、現光的瑞相,大家面面相觀。那時候有文殊、彌勒、觀音,這都是從他方的菩薩來助道場,來莊嚴道場。文殊、彌勒起來對唱,這就是影響這個道場。道場的人聽《無量義經》之後,本來就,歡喜作禮而退,但是佛陀這樣現光、瑞相,大家沒有離開。

這群莊嚴的菩薩,還是同樣在道場中,看大家面面相觀,很自動就來講,講過去釋迦牟尼佛,還未成佛以前,修行的過去,有日月燈明佛,那個時代。這就是「影響眾」,讓大家了解,佛原來修行,過去,有這麼長久的因緣,無量劫前。經過了有這樣,他方的菩薩來助道場,來讓大家有這個期待,佛陀現在這個光相,應該是有大因緣,應該是要說大法時。這叫做影響眾,讓大家的內心起著仰慕,期待佛陀能夠出定說法。

所以,有舍利弗來發起請佛說法,也有前面影響眾,文殊、彌勒,還有其他很多,八萬菩薩,都在現場,這都叫做影響道場的人,莊嚴道場的菩薩。

第四, 就是結緣眾。

佛說法時聽者四眾
第四、 結緣眾:
薄福眾生
今無證悟之益
而結見佛聞法
之因緣
作未來得道
之因緣者

結緣眾也就是福薄的眾生。看人家在聽法,我就跟人家一起去聽,來湊熱鬧的,就是「今無證悟」。聽法沒有真正用心,只是來聽聽看,所以這種,法,不會入心,沒有證悟的利益。

見到佛、聽到法的因緣,只是做未來能有因緣,再得到佛出世,或者是聽到佛法,只能維持在這個因緣。在佛說法時,他們根本就無心接受法,只是有這個緣,所以這叫做結緣眾。在佛說法時,沒有得到利益,因為他對法沒有入心,多少聽聽,沒有用心,就消失了。這叫做「有漏」,法聽了,就漏掉了。過去有一段時間,一直跟大家說,不要聽一聽法,有漏了,光是在這個地方做一個結緣眾,這樣很可惜。

有四種,在那個道場中就有四眾。當然,我們也常常說四眾弟子,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但是現在所說的四眾,就是在佛說法時有這四種──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結緣(眾),這四種人都在這個道場。

所以「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我等梵天
蒙佛光故嚴飾
乘天宮寶殿而來

這是(諸)梵天王,大家這樣說。除了他們歡喜,在座四眾都歡喜。我們大家已經很虔誠,連宮殿都來了,是因為佛的這道光,讓我們隨著光來這裡,追隨光的來源。所以「我等梵天,蒙佛光故嚴飾」,宮殿都很莊嚴,宮殿都這樣,人也都到達了,這就是表示無形的心,有形的色相,都以最虔誠的心來到佛前。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受:
今以宮殿奉上世尊
惟願:
承蒙垂念
納受
足見慇誠厚重

這時候是很用心、很虔誠。我們將有形、無形,完全虔誠敬供,要獻給佛,請佛陀要慈悲,接受我們。就如那位婆羅門,獻一塊布的心願。雖然那位婆羅門是貧困,但是他看了,發那一念心,盡心力去做工,買來的布就這樣來奉獻,請佛高高在上,能受我們供養。

梵天也是一樣,同樣這念心。雖然他們的宮殿,很莊嚴、很富有,同樣一念心也是請佛,「垂哀納受」。希望佛陀也是高高在上,來接受我們,我們虔誠的供養,這就是表達虔誠。這能看出那一分「慇誠厚重」,很虔誠、很殷厚,很厚。這虔誠不是薄薄的虔誠,是很厚的虔誠。「誠意方殷」,你們若有若(誦)<爐香讚>,「誠意方殷」就是這樣,很誠意、很厚,將禮物要供養給佛,這是表達心意。

其實,佛陀哪會收這些宮殿呢?但是表達他們的心意,佛了解了,這是一種描述。要不然佛陀的生活,真實的生活就如剛才說過的,大家都很刻苦,就是要克服欲念。雖然常常在經文中,說國王來獻供,很多的珠寶,很多的財物,其實那都是描寫大家的誠意,願意這樣的付出。其實佛陀的生活都是三衣一缽,能到每一個地方,僧眾在遷移,就是在人間從近到遠,印度恆河兩岸,都有佛陀走過的足跡。所以僧團來來回回,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城鎮這樣走,哪有說那麼多人供養的東西,他都收下來?沒有啦。這只是一種表達他們的虔誠。

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願以此功德」,我要這樣全都奉獻,所有的一切心、身、一切的物資,我都很虔誠要奉獻。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願以此至誠之禮拜
恭敬散華
奉宮殿所有功德
普皆遍及
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願意奉獻虔誠的功德,來禮拜、供養,這都是用虔誠的心,包括在散花供養、奉宮殿等等,這個功德是從內心發出,從外面的奉獻,希望這些功德,普及利益一切眾生。這些東西,真真正正希望功德,都能回向給眾生,那就對了。

就有很多人說:「師父,我這些財產都是您的。」「真的嗎?師父用不著。」「沒有,師父您用得著,天下這麼多眾生,那麼的苦難。」我說:「這樣就對了,你的財產應該是天下眾生的。」這是在不久前,有一對夫妻。我說:「你的事業還是那麼忙,事業心那麼重。」他說:「沒有了,師父,我現在多數都是做慈濟,事業交給他們做,我膝下無子,不必給孩子。」

這就是功德,真正的「普皆遍及,利益一切眾生」。雖然他的財產很多,名稱說:「師父,這也都是您的。」其實,就是天下眾生的。很多人若到了最後,就將這些東西,交給一個慈善機構,同樣的道理。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我等及與法界眾生
自他共利
同成佛道

我們大家及眾生、梵天王,不只是求自己,能夠成佛道,包括所有的眾生,皆已成佛道。「我等及與法界眾生」,所有法界的眾生都能夠成佛道,這就是普及六道四生、三界,所有的人人,所有的生靈,都能有因緣接受到佛法,有因緣修行斷生死,能夠成佛道。這就是發大心。

我們剛才說過了,佛,教菩薩遵善行,布施大愛,那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六度萬行。梵天王也是一樣,希望能普及天下一切眾生,所施的一切,天下眾生皆有功德。這就是諸梵天王,尤其是尸棄大梵他所發的願。我們人人也要有這樣的心,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天下眾生,祈求佛法永住人間。這是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