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靜思妙蓮華》解縛得脫心自在(第104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數那由他萬億,曠劫長時難計,定心不攀緣境,修上善守規戒,供養植福之廣,常修定慧之深。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大通智勝如來正轉法輪,說是四諦、十二因緣之初會時,聲聞眾數不可稱計,則饒益彌眾。僅言聲聞眾者,以現尚未說大乘故無菩薩。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得證二乘之解脫果者,已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之多。
⊙以不受一切法故:不受一切法,謂於一切外境界受、內果報受之中皆不樂受;不受故不愛,不愛故不取,不取故不有,故無生老死憂悲苦惱,而得取證於有餘涅槃。
⊙不受一切法:悟諦緣空,盡諸有結,根境緣識滅盡,了無所著。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而於世間諸有漏境,解縛得脫,心得自在。諸漏:指見、思煩惱。蓋心本解脫,有受故累;性本明淨,有著故昏。一切法不受不著,故得解脫之果。
⊙心解脫:脫子果兩縛,斷盡思惑,得無學果位。以盡智斷惑,無生智證理,因亡果喪,證入空理,心得自在,故名解脫。
⊙皆得深妙禪定:由證解脫,故能得超過世間,得與慧相應之,深妙禪定。
【證嚴上人開示】
「數那由他萬億,曠劫長時難計,定心不攀緣境,修上善守規戒,供養植福之廣,常修定慧之深。」
數那由他萬億
曠劫長時難計
定心不攀緣境
修上善守規戒
供養植福之廣
常修定慧之深
「數那由他」,就是無量無數,長久長久的時間,無法計算,那叫做「數那由他」。多長久呢?萬億,無法計算的萬億。「曠劫長時」,在時間無法算計,很長久、長久以前。
我們還記得嗎?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是多久以前呢?塵點劫。這尊佛,他的過去修行過程很長久,他的心定,修行的過程不攀緣境,就是這樣修行,不攀緣,不會受到外面的境界,搖動了我們修行的心,所以他所修,無上善、守規戒,很多的善念。就如十方來的梵天王,也是同樣修上上善、又是守上上規戒。這我們都前面說過了,說法者是這樣,來要聞法者也是這樣,可見那個道場是多麼莊嚴,就是很上上善人聚集在一起,從十方來,要來邀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
那個道場,離我們現在是那麼遙遠,「數那由他萬億」,曠劫,那麼長久的時間,有這樣的道場,十方梵天王都要來請法。所以這都是,常修定慧很深廣的人。
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時間累積一切,成就我們人的道業。現在是這樣,過去過去無量塵點劫數之前,大通智勝佛也是同樣這樣,因為我們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無始以來,我們本具佛性,只要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守得住,不受環境影響,我們,我們這念心,與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道場的心境也都是一樣。
只是我們可惜,一念無明,不斷這樣緣著外面的境界,受外面的境界所誘惑,所以我們變成了無明。無明緣行,所造作的一切,在我們的意識中所含藏著的,都是複製之後的無明,所以使得我們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就隨著因緣、業力將我們牽引,在任何一個地方,隨著依報、正報,因緣果報一直在輪迴。就是看我們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
要如何將這一念心守得好呢?我們就要回到我們現實的人間,在我們現實的人間,我們要好好入人群中去修行,不受人群環境搖動我們的心,我們能在人群中,看很多很多的人生。
在嘉義,就是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單獨住一個人,這個人他有精神障礙,所以頭腦不很好。與父親生活,父親也不住在他家,每天就是拿一百元來給他,讓他去吃飯。
但是屋內,這位年輕人,說年輕,看起來也有三四十歲了,但是精神障礙,常常都要玩火,要放火燒東西,有時候就是拿刀要嚇人,所以他的左鄰右舍,都不敢靠近他。更麻煩的是他喜歡撿垃圾,把垃圾都撿回他的家裡,所以說,一個人住一間三合院,是古早的房子,正廳、廂房,在這正廳、廂房的三合院裡,裡面全都是垃圾。
大家,鄰近的人很擔心,擔心這個人,常常都要自己這樣放火燒東西,萬一若放火燒到裡面的房子,房子燒起來會波及到別人。人人都不敢靠近他,動不動就持刀要嚇人,所以因為這樣,大家很擔心,這個村裡的人,鄰長就向他的父親說,「拜託、拜託!是不是你能跟你兒子說?」父親就說:「他的精神不好,我怎麼有辦法跟他說呢?」
「那該怎麼辦,裡面這麼髒?」鄰長就說:「我已經拜託慈濟人,來幫忙打掃了,你是不是告訴你的兒子,這間房子讓人來清掃?」「沒辦法,沒辦法,這都不必說啦!」鄰長拜託無效,慈濟人出面了。就一直溝通,也是要溝通很久,總是父親:「好啦!你們若要清掃,你們就去清掃。」就這樣丟下一句話,父親就離開了,就這樣沒有出現了。
慈濟人動員了五十人,五十人來了,但是這位案主,他就是擋在門外,很兇,就是不肯讓人進去。鄰長叫叔叔來,叔叔也來了,父親沒有來,叫叔叔來,叔叔是被這群慈濟人感動了,所以他也來了,跟他說,他也發脾氣,案主發脾氣,慈濟人就跟叔叔一起去跟他說。叔叔就向慈濟人做了一個暗號:「你們從旁邊進去。」他擋在正廳門口,叔叔就要他們,你們從廂房的門進去,去清掃,叔叔與慈濟人就跟他說,說到這個人發現到,慈濟人從他的廂房房子進去了,一直喊:「你們這些都是土匪啊!土匪啊!土匪要進去搶人啊!」
慈誠隊和叔叔、鄰長在外面,後來慈誠隊就將話題拉開,就說:「阿益,你胸前掛那麼多符令,神明會不會打架?」他說:「不會啊!神明怎麼會打架?你看,這是……」就從胸前拉出來,說:「這是王爺,這是觀音,他們怎麼會打架?」
慈濟人就開始說:「對啦!我們這群,都是觀世音菩薩派我們來的,派我們來要幫忙你的,你歡迎嗎?」他笑出來,說:「觀音派你們來的喔?」就這樣,就比較緩下來了。裡面的(志工)趕緊一直清掃。你們知道是怎樣的骯髒嗎?幾乎可以,應該說是到了垃圾山裡面,這樣來形容整間房子,就如我們看到印尼,看到,總是國外,菲律賓那個垃圾山。
長年累月,十多年了,這個兒子,這個案主,根本都沒有睡過床,睡在哪裡?睡在垃圾上。已經沒有看到他的床在哪裡了,就是整間都是垃圾。五十幾個慈濟人,加上其中他們村莊,也有一個慈善隊(興南義工服務隊),也有好幾位來加入,這樣搶著時間,趕緊將這些東西都清出去。
撿到錢,裡面也有錢,好幾張紙鈔,他們就趕緊叫他:「阿益啊,你有錢喔!」看到錢,他也懂得要來接。這當中,他就又鬧了,「你們把東西都搬出來,這樣是要做什麼?你們很土匪啊!」他們就說:「放心、放心。」慈濟人安撫他,安撫著他:「這些若拿去賣,有錢喔!錢還要再給你喔!」聽到錢,就又靜下來了。就是這樣,一直和他這樣,有人在外面,有人在裡面。
你們知道那骯髒的程度?一二十年,十多年都沒清掃,外面的骯髒垃圾都進來,那種境界。但是,這群菩薩,他們是真正觀世音菩薩派來的,好幾百隻手在那裡清掃,洗啊、刷啊。等到垃圾都出去了,在清洗,他也會進來了,開始會幫忙掃,也懂得拉水管幫忙噴水。慈濟人就一直誇獎他:「你好棒啊!好棒。」很歡喜了。一直,地板也都洗好了,牆壁也都刷好了,這樣,他展露出了那分友善的笑容。慈濟人載一張床來了,一張桌子、一張床來,就問他說:「你要睡在哪裡?這張床要放在哪裡?」他就說:「在那裡。」
我們的師姊就告訴他:「在這裡比較不合適,我幫你把桌子放這裡,床放在這裡,這樣睡起來會很舒適喔!這張床漂亮嗎?」他就摸一摸。「來,來,來幫忙搬。」就自己去幫忙搬,一張床幫忙搬進屋子裡。「幫你放這樣,你把床板鋪上去,鋪上去之後,你要拿來擦。」師姊就先邀他來幫忙擦。師姊擦,他也擦,師姊就教他說:「這樣擦不乾淨,來,教你,你要這樣擦,輕一點,這樣這樣擦。」原來也會聽話,要他輕一點,他就輕一點。就這樣這樣,一張半新不舊的床這樣擺上去,擦一擦,跟新的一樣,整間房子煥然一新。
這就是人間菩薩,入人群中去,看見中壯年,中年,是壯年的人,他身體很強壯,卻是精神障礙。他們就細心地教他,不要用火燒東西。裡面有四十幾把刀,慈濟人趕緊,將這四十幾把刀收起來,不讓他看到,將那些刀都收一收。現在就是這樣,這張床、這張桌子,這間乾淨的正廳、廂房的房子,他能很乾淨的住在裡面。這些慈濟人一邊付出清掃,一邊體悟人生。
這個人生,師父說依報、正報,如何來生在這樣的家庭,這個家庭的人,人,家人的組織,到底是怎麼樣呢?現在我們看到他的,就只是父親每天給他一百元,其他的我們不知道。
要清掃時,一位叔叔,到底是親叔還是堂叔?我們也不知道,卻只是知道這個人這麼孤單,精神障礙。看了,我們想自己,見苦知福,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我們的精神正常,我們的思路正確,思想方向正確,我們能為人群這樣付出,做得大家都很歡喜,也很感恩。
將這個孩子,我們人人有佛性,與他結一分善緣,這不就是「定心不攀緣境」?雖然進入人群中,在這樣的家庭,我們沒有其他的意圖,只是不忍眾生苦,這種境界,不受這個境界,阻礙我們這念善心,我們就是去為他付出、去清掃,不分別這個境界是臭,或者是骯髒,不攀緣境,也不為什麼,只是要給他一個乾環境淨,只是為了這樣而已。
這不就是修上善法嗎?撿到錢,趕緊跟他說:「阿益啊,來,有錢喔!」也是趕快給他。守規則,不貪圖一切,這樣就是在修行。我們修行沒有什麼困難,就是這麼簡單,修上善,守規戒,為人群去付出。眾生人人皆有佛性,這就是「供養植福之廣」。累劫以來,投入人群,以法供養佛。佛陀教導眾生,沒有想要什麼,所得到的供養,那就是眾生隨順佛教。大家若能隨順佛教,這樣來修行,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所以「常修定慧(之)深」。因為我們修行是根深柢固,不是看到:「哇!這堆垃圾,我哪有辦法?」就走了。不可能是這樣。就是要深入,為他清掃,一心一志,不為名利,只是為眾生(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平時應該要修的行。
同樣的道理,你救人,整個社區會受影響,我們將這間房子的環境,打掃清淨,這樣,不只是這個家庭、不只是這個人。我們發現這個人,與他建立了友善,慈濟人就這樣說了:「從這樣開始,我們會常常來看你喔!」這樣開始能接受了。對一位精神有障礙的人,就是要用友情去輔導他。要不然,也是一個,如那個地方的炸彈一樣,什麼時候點火起來,不可收拾,什麼時候,那四十幾把刀,什麼時候會去傷害到人,也不知道。所以,只是為了社區的平安,就是這樣付出。這就是菩薩在人間,修行就是在人群中,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十二因緣法」,就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動足,我們所做所做的一切,都是從一念心開始。一念心的「無明」,緣「行」,去行動等等,就慢慢到了「觸」,所接觸的環境,「受」,我們這些若能好好地都滅了,滅除了不正當的行為、錯誤的行為、錯誤的心念,自然我們就能一下滅。
前面的(經)文,「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
老死憂悲苦惱滅
要如何滅除我們的憂悲苦惱?就是要這樣一層一層,從無明開始滅,一直滅到最後,憂悲苦惱也滅除。
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生命的循環,就是同樣在這一念間,一念也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念也是無明,一不小心,真如受無明就是這樣遮蓋了。所以菩提、無明,在這當中,你要行菩薩道、菩提道,或者是乘著無明遮蓋,迷茫,這樣一直緣下去呢?這要看我們,現在已經接受佛法,要好好用心體會。
所以接下來的(經)文再說,「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已經大通智勝佛受梵天王請,所以已經開始轉法輪,開始講「四諦」、「十二因緣法」,所以這個地方說:「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是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法」。這當中就,「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
說是法時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
皆得深妙禪定
那就是佛已經開始轉法輪了,開始就有「六百萬億那由他」,這個「六百萬億那由他」,不只是一方的六百萬億,十方的六百萬億。「那由他」是很多無數的人。那就是梵天界有這麼多,以及同時人間,還有十六王子都在場。所以「以不受一切法故」,不受無明等法。這些無明法,「而於諸漏,心得解脫」,這些煩惱心都完全解脫了,都沒了,沒有「漏」。我們過去一直說「漏」,這個「漏」字就是煩惱,就是無明。所以大家不受這個漏,不受這個煩惱,無明的煩惱,無明的煩惱這個心念,完全盡除了,沒有這個漏的煩惱心,所以完全去除了,所以「心得解脫」。我們若諸漏已盡,自然我們的心就解脫了。「皆得深妙禪定」,這樣自然就得到深妙禪定,我們的信根就很堅固。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就是大通智勝佛如來正式轉法輪,開始正式轉法輪,說過了,就是「四諦」、「十二因緣」。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
說是法時:
大通智勝如來
正轉法輪
說是四諦
十二因緣之初會時
聲聞眾數不可稱計
則饒益彌眾
僅言聲聞眾者
以現尚未說大乘
故無菩薩。
初會時,第一次說法那時候,就只有聲聞、緣覺,聲聞和緣覺而已,但是就已經很多了,不可計,很多人。「六百萬億那由他」,無量,很多,所以不可計。「饒益彌眾」,饒益的人很多。接受到佛法,人人都已經,將所有的煩惱、無明,「漏」全都去除了,心都解脫了,所以得到利益了。這就只是說聲聞,聲聞,包括緣覺;這只是「初會」,有聲聞、有緣覺,因為還沒有菩薩,現在這當中只有聲聞、緣覺。不論是梵天,他們還有法還不究竟的地方,所以再來請佛轉法輪。所以這就是聲聞、緣覺,還沒有,菩薩還未現前,因為只說到,「四諦」、「十二(因)緣」,還沒有進入大乘法,所以菩薩還未現前。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得證二乘之
解脫果者
已有六百萬億
那由他人之多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得證二乘之解脫果(者)」。這已經就是證得二乘,這個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乘,這解脫的果已經都根深柢固,信心堅定,「已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之多」,有這麼多人了。
所以「以不受一切法故」。不受一切法,就是(不受)一切外界,外面境界誘惑,外面境界的誘惑,就是常常說的,我們要入人群中,入人群中就是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有種種,種種的煩惱、無明,外面的境界,種種的煩惱無明,以及「內果報受之中,皆不樂受」。
以不受一切法故:
不受一切法
謂於一切外境界受
內果報受之中
皆不樂受
不受故不愛
不愛故不取
不取故不有
故無生老死
憂悲苦惱
而得取證於
有餘涅槃
在外面的境界是這樣很多煩惱,若是將它放在內心,那就是不樂受,不歡喜,我們不受,不去接受它,外面的境界,心,內心不受動搖。
我們知道這是不樂,不是歡喜的事情,因為這些都是苦境。外面這些境界都是苦境,我們都了解了,我們知道,一念無明開始,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我們一直知道了,我們既然知道了,所以我們不受,不受外面的境界;雖然我們是進入境界之中,但是我們的內心不受污染,我們已經知道了,因為這個境界是會惹來了苦。
就如我們大家五十多個人,進到那個地方去清掃,這個境界雖然是這樣,(人間)菩薩,這些垃圾不放在心裡,從屋裡將它打掃出去,乾淨了。這就是知道這是苦,將它掃除掉,沒有放在心裡。同樣的道理,我們若能了解,「不受故不愛」。我們就知道,一念無明起,我們不接受外面的境界,這個無明就不會去行、不會去造作。
所以這一念,看到外面的境界,我們不想受、不去受,那就是不接受外面的境界,去攀緣,自然就不愛,沒有愛。不去感受到,這個我要,這個我不要,反正這不是我的,我也不需要,自然就沒有「愛」,想要去「取」。「不愛故不取,不取故不有」,因為我們不去將它撿進來,就如那位阿益,他就是這樣去撿進來,撿進來就有垃圾,就「有」了。所以,不取,他若不去撿,就不會造成裡面那麼多的垃圾,所以「不取故不有」,就沒有這樣這麼多的垃圾,就沒有這麼多的煩惱。
所以「故無生老死憂悲苦惱」。自然就沒有生老病死,這些憂悲苦惱就沒有了。很多人,我們若看我們的大愛(臺),常常看到一些老人很解脫,這麼大歲數了,如果不趕快做,就沒時間了。不要想那麼多,何必想病痛如何?做一做就忘記了。最後那一天?哎呀,不必想,做就對了。有時間,現在還有時間,我就趕緊做,師父說把握時間。他沒有憂悲苦惱,夠了,滿足了!就是有時間,做就對了,這就是沒有憂悲苦惱。
「而得取證於有餘涅槃」。有餘涅槃是因為,他才二乘而已,聲聞、緣覺,所以叫做「有餘涅槃」,還沒到達「無餘涅槃」。只是知道生死是這樣來的,我知道了,我知道之後就不要去造作,「無明」就不要去緣,不要緣「行」等等。只是了解到這裡,只是顧好心的清淨,心宅若清淨,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不受一切法」,「悟諦緣空」,自然我們就覺悟了,了解了,人生的來去,原來是這樣的來去。
不受一切法:
悟諦緣空
盡諸有結
根境緣識滅盡
了無所著
了解到人生苦,依正二報不由自己,這種的苦。迷失在人間,事事不通徹,就再造業,在這裡纏綿不休。我現在聽法,我了解了,不受一切,這些無明煩惱,自然我覺悟「四諦」、「十二(因)緣」的道理,原來是一場空,只是我們造作而「有」。那間房子,垃圾都清掃出,這間房子非常空,很需要用的床,將它搬進來,能夠生活就好了,這麼的簡單。
所以「盡諸有結」,這些無明污穢,將我們束縛住的繩子,也都已經解開了。「根境緣識滅盡」,根,就是我們的「六根」,又是外面的「六塵」。這些緣,緣這些境界去造作。我們的意識已經都很清楚了,這面鏡子擦乾淨,知道那是外面的境界,與這面鏡子根本就無關,沒有染到。鏡子能照外面的境界,很清楚,但是外面境界,與這面鏡子是無關的,這就是「根境緣識滅盡」。知道垃圾是在面前,不是在鏡子裡面,是在鏡子的外面,不是鏡子裡面。所以「根境緣識」都滅了。所以「了無所著」,完全都了解了,我們的心無所著。東西清出去了,乾淨了,就不要再去撿回來。清出去了,如果他再去撿回來,也是同樣又髒了。所以,完全無所著。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這些煩惱無明,全都開始掃除了,都盡了,所以得到解脫了。「而(於)世間諸有漏境」,這種的束縛,一切都去除了,「心得自在」。自然就很自在。「諸漏」就是,見、思惑的煩惱,這叫做「漏」。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
而於世間諸有漏境
解縛得脫
心得自在
諸漏:
指見、思煩惱
蓋心本解脫
有受故累
性本明淨
有著故昏
一切法不受不著
故得解脫之果
「蓋心(本)解脫」。就是說這些骯髒的東西,都蓋覆在我們的真如本性,這些煩惱無明蓋覆了我們的心,這叫做「漏」。這些東西都去除了,自然就解脫了。所以「有受故累」,我們再說回「受」。你「觸」了,若有感受,感受,這我要,所以我就想再去要,有感受就有「愛」,有愛,自然就有執著,有所執著。其實我們人人的心本來是明淨,就如那座三合院,房子還很好,本來一間房子是清淨,只將東西撿進來,這樣一直囤積,其實,清出去之後,本來就是清淨。「有著故昏」,就是有所著,有將這些髒東西撿進來,所以這間房子,整個都是在垃圾堆中,昏暗,看不見這間房子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全都是垃圾。
所以,「一切法不受不著,故得解脫(之果)」。我們將這些法,我們若了解了,這是無明的法,我們就不要去執著它;這是清淨法,我們要精進受持。受持了法,得了慧,得慧,所以,少一分無明,增長一分智慧,自然道理了解了,心就解脫了。「心得解脫」。「脫」就是「脫子果兩縛」。
心解脫:
脫子果兩縛
斷盡思惑
得無學果位
以盡智斷惑
無生智證理
因亡果喪
證入空理
心得自在
故名解脫
這就是說,我們這個「果」其實,果,你若是再讓這些緣再靠近,這個果中有因子,有基因,就是那個業還在果實之中,果實若脫離外面的緣境,自然果就不會再有基因發生。種子就是因為有土、有水分、有空氣,它才會開始萌苗發芽等等,你若將它隔離了,這些緣都隔離了,自然就沒有。所以這樣「斷盡思惑」,自然這些煩惱根,都斷除了、隔離了,自然我們的無明、惑全都斷除,見、思惑都斷了。「得無學果位」,自然我們在精進中,超越了聲聞、緣覺,那就是叫做「無學」。
我們《法華經》開始,說「學」與「無學」。(未證)聲聞、緣覺,他的煩惱還未盡除,法還沒有很了解,所以還是「有學」,還要學。「得無學果位,以盡智斷惑」,已經所有的智都現前了,所有的惑完全斷除,「無生智證理」,得到「無生智」,自然證得道理,所以「因亡果喪」,就沒有這些因、果等等,還在這樣纏綿。所以「證入空理,心得自在,故名解脫」。
所以「皆得深妙禪定」,由證解脫,故能得超過這個世間,「得與慧相應」,就很深。
皆得深妙禪定:
由證解脫
故能得超過世間
得與慧相應之
深妙禪定
自然我們超越世間,與我們的清淨慧能會合,這叫做「深妙禪定」,就是最高無上的解脫。
很多的法來自於我們一念心,就要讓我們,這麼多說不完的法。其實回歸回來,在現在的生活中,入人群中,去造福人群,這樣就對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