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五 12月 17, 2021 1:38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五 12月 17, 2021 1:42 pm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深修善緣正因法,因成果熟得解脫;未結善緣速成善,耕耘播種後成果。」
⊙八解脫亦名八背捨。捨此淨潔五欲著心,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背捨無明,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亦如初會,於諸染法不受,心中靜寂清澄。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而於三界諸有漏法,心得自在,解脫生死。
⊙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是初說法已後,終至於末後。諸聲聞眾:諸得道者聲聞之眾。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佛未出家,有十六子,以童真身從父出家。
⊙而為沙彌:沙彌此云息慈,息惡、行慈之義等。初心出家,息滅諸惡,勤修慈善。
⊙沙彌又言求寂,謂出家發願志求涅槃,所受為十戒,隨順比丘修習律儀,蓋初出家者之稱。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於六根門通達銳利,有大智慧,心地明了。
⊙諸根通利:根利復多智慧,悉由久供養佛,曾發大心。此明王子之德。
⊙諸根通利:即六根清淨,諸根明銳,能通諸事而無礙,利則不樂權乘。
⊙智慧明了:明則完全明知其事理,了則不滯中途,皆知內因無礙。

【證嚴上人開示】
「深修善緣正因法,因成果熟得解脫;未結善緣速成善,耕耘播種後成果。」

深修善緣正因法
因成果熟得解脫
未結善緣速成善
耕耘播種後成果

「深修善緣正因法」,我們要好好地用心去體會啊!修行,信心要深,信根若沒有很深,這棵樹就會很怕風,風若是大時,容易將大樹吹倒。那就是因為這棵樹,根不深、伸不廣,所以容易一陣風,樹就倒了。所以,我們的信心如樹根一樣,我們必定要有信,信根要深,要廣,深又廣,這棵樹才會穩固。

修行與此相同,我們從那顆種子落土開始,有風,就是空氣,有水分,這樣,樹慢慢地長大。也就是說,我們有了因,還要有緣。有種子,若沒有大地,沒有大空間的空氣,若沒有水分,這些緣都沒有成就,只有那顆種,種子,還是大樹不能成長,同樣只是一顆種子。所以這顆種子,必定要有很多的因來成就它。

這些因就如我們在修行,我們發一念心要做好事,如果沒有周圍種種人事物,這些煩惱無明,我們哪有機會叫做修行呢?周圍的環境,人、事、物,不如意的十有八九,就是這個十有八九的不如意,這叫做緣。人、事、物,很多來考驗我們,我們這顆種子,這個善因這顆種子,必定要經得起很多周圍的緣,來考驗我們。所以我們必定這顆種子本身,它要是大樹的種子,它是經得起考驗的大樹,所以叫做「深修善緣」。

十有八九的不如意,那就是沒有好的善緣,所以我們要有經得起,這些不好的緣,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既然發這念心,我們必定要克服過,很多的惡因、惡緣。過去生如何與他結的不好的因,過去生給他多少不好的緣,我們這輩子已經了解了,法,清楚這樣告訴我們,今生依、正二報,來到這個地方,在這裡生,就是與這裡有緣。是什麼緣呢?善緣、惡緣都有,五趣雜居,很多的因緣都揉合在這裡。

五趣,天人就是表示善,有善的人。一般的人間,有善,就跟著善走,有惡,就隨著惡的方向去,這就是人間,善心沒有很堅定,惡念不是很大,這種不善不惡,就是我們的人間,隨著這個因緣在轉。迷茫中的眾生,我們在這種五趣雜居,不同的因緣中,我們必定要很清楚了解。過去生,我們若與他結了不好的緣,今生此世遇到的人,就如地獄中的夜叉、惡鬼,用種種的方法要破壞你的道心,或者是不明道理的畜生道,這樣來擾亂等等。

三惡道,人間,甚至天道,在這種五趣中,很複雜的地方,我們隨著這個因緣來到這個地方,我們起一念心,善心,要如何來化度這惡如夜叉,如何心不受他影響,用善法與他結好緣。若是愚癡如畜生的人,我們要發揮什麼樣的智慧,來度他。若是如餓鬼,非常的欠缺,在人生道上,一切都是欠缺,我們要如何來滿足他?這都要看我們如何修行,好好深修,能夠化惡緣為善緣,這就是我們的正因。

我們一念心是清淨的本性,這念正因,我們回歸到正法,「正因法」,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念心發起,用種種方法如何來度人,這必定要深修。要不然在這種這麼複雜,五趣雜居,這是我們的依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既然能發心修行,依照這個法,善規則,我們好好在這條菩提道上,好好地走,方向要準確。

我們若能這樣,正因法,修善因緣,自然因成果熟,我們就能解脫了。所說的解脫,就是來去自如,了解我們來人間的目的,那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自由來、自由去,去來自在,叫做解脫。

我們昨天也說過「八背捨」,就是修行的過程,這些惡,我們完全反過來,反惡為善,捨掉了過去的惡,自然地,修行,「因成果熟」,自然就得到解脫,解脫就能來去自如了。

所以「未結善緣速成善」。我們如果還沒有與人結善緣,我們就要趕緊利用,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中,我們要趕快找機會,與人人結善緣。我們過去說不定,與人結了不好的緣,諸事不如意,不要埋怨,我們要改善我們自己,如何與人結善緣。把握當下,永遠這個善緣不要錯失了,所以「未結善緣速成善」。我們要趕緊,趕緊把握因緣,與人人結好善緣,把握機會趕快做好事,這就是要把握當下。

就如一位耕耘播種者,如耕耘,播種的農夫一樣,現在播種子,就是之後得成果,之後的收穫,就是累累的果實,現在好好播種,下一季我們就可以很豐收。同樣的道理,是從一顆種子開始,正因法,就是一顆種子開始,我們要好好用心來耕耘。我們要珍惜周圍的緣,不論它是什麼緣,我們只要用很單純的心結善緣,要與人結好緣,這我們才有辦法,得到「八背捨」,得解脫。

八解脫亦名八背捨
捨此淨潔五欲著心
發無漏智慧
斷三界見思惑盡
背捨無明
證羅漢果
即轉名八解脫

這就是修行的過程,常常自我警惕,不要再受到這個惡緣牽引我們,讓我們再次在無明中去行為,在這個行為中起心動念,又再複製很多的業力、無明,到頭來,到最後,還不都是老、病、死,一切的憂苦,就是一直生生世世不斷輪迴,苦不堪啊!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常常要記得「八背捨」的方法,要記得「四諦」、「十二(因)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三明、六通、八解脫,這就是我們所要修的方向。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這必定是我們一定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從你發心那顆種子開始,生生世世,無量塵點劫的時間,我們必定要堅持。就如梵天王從十方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請法,請轉法輪,大通智勝佛一直從初開始,一直默然,到了因緣成熟了,開始答應,初轉法輪開始,這一轉就無量無數,第二、第三、第四,無量數說法的時間,所度的眾生,有「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經文,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三明 六通
具八解脫
第二 第三
第四說法時
千萬億恆河沙
那由他等眾生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法,法輪已轉,無量劫以前,塵點劫以前,法輪不斷在轉。因為修行者,就如釋迦牟尼佛,從那時候一直一直到現在,我們現在的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釋迦牟尼佛回溯,在無量塵點劫前的大通智勝佛,可見這個法輪不斷地轉。從那時候修行,十六王子中的修行,一直到離我們二千多年前,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出生、修行、成佛、轉法輪,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承受這個法,可見法是從,無始劫塵點劫以來都在,常住不變。

大通智勝佛時是這樣,現在釋迦牟尼佛時也是這樣,所以諸法常住。法就是永久在,只是我們凡夫迷了,一念無明緣著外面的境界,由不得自己這樣去行,累積很多的無明煩惱。總是接觸,這樣一直接觸,開始受、愛、取、有,這樣永遠都是「有」,有什麼呢?有無明存在,所以憂悲苦惱永遠都在,這樣,永遠不斷。

所以唯有修行,才能將無明一層一層去除,若能這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以來,有成就很多佛,很多修行者而成佛。一直到我們現在,我們也是一樣,照這樣修行,同樣回歸清淨如來本性。我們自我的覺性,那就是佛,佛叫做覺,人人能覺悟,明白道理。

要如何才能明白道理,接受佛法?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就說,「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
從是已後
諸聲聞眾
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就是這樣開始,聽法之後,了解,一切惡法無明在人間,聽了之後了解,「亦以不受一切法」。

亦以不受
一切法故:
亦如初會
於諸染法不受
心中靜寂清澄

就是從初開始,初轉法輪這個初會,就是在會中,梵天王來請法,佛還沒有說,從東方開始,南方、東南方、東南西北方,總共八方,還有上方、下方。十方梵天王都到了,佛還沒有說法,十方的梵天王,開始共同虔誠請法,大通智勝佛才開始開口轉法輪,這叫做初會,開始轉法輪。

「於諸染法不受」。就這樣,大家將正法入心,「染法不受」,這叫做「背捨」,惡法就是染法,染法就是惡法,所以染法完全背捨了,再也不受污染了,所以,心中靜寂清澄。從初,最初轉法輪,聽法開始,心就開始對過去這些染法,完全去除,愈來愈了解了,是錯就要改。

凡夫是一錯再錯,習慣就是這樣不斷犯錯。我們現在聽法之後,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有錯的,我們要趕緊及時改過,要懺悔,要修來,懺過去,修於未來。這就是在會中初會,在最初聽法,就發出這分堅定的心,接受佛法,及時改過,這是「諸染法不受」。所以,「亦以不受一切法」,就是一切諸染法都不受,心已經完全清淨了,所以已經靜寂清澄了。

而於諸漏
心得解脫:
而於三界
諸有漏法
心得自在
解脫生死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這些漏,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有的煩惱諸漏,全都這樣去除了。這些三界有漏法,也同樣不受,去除了,所以「心得自在,解脫生死」。

因為梵天王來請法。梵天王在色界,自己還有微分未除的煩惱,還有少分不清楚的法;再為天下眾生來請法。所以「而於三界,諸有漏法」,包括不只是我們欲界的眾生,包括色界、無色界,這些梵天還有微分,法,還未很透徹了解,再為天下眾生來請法。所以他們的心完全漏盡了,有漏法也都盡了,清淨,所以心自在,輕安自在解脫,不必再為生死,由不得自己輪迴人間,就不必了,不必再在五道四生之中,這樣去除(輪迴)了。這是修行者要用心的。

所以「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從是已後
諸聲聞眾
無量無邊
不可稱數:
從是初說法已後
終至於末後
諸聲聞眾:
諸得道者聲聞之眾

從大通智勝佛初轉法輪,那個時候開始,就這樣聲聞眾,聲聞、緣覺等等,已經接觸佛法的已經不少了,「不可稱數」,很多。這就是初說法以後,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不斷不斷這樣,一直到終至末後,一直到佛的最後。

其實沒有最後,是法是不斷延續。所說「終至末後」,這是事相。大通智勝佛開始說法,一直到涅槃之後,這是事相。真正的理,就是一直延續。因為十六王子,還是繼續要轉法輪,繼續修行,繼續成佛,繼續在度眾生。所以,一直法輪一轉,就是不斷。「諸聲聞眾」,就是得道的聲聞,已經得道的,這些聽法已經了解的人,已經很多了,不可稱數。聽過法的人很多,時間長久嘛!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

爾時
十六王子
皆以童子出家
而為沙彌
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當佛,大通智勝佛開始轉法輪,講「四諦」、「十二因緣法」,那個時候,十六王子,也在初轉法輪的法會中,聽佛同樣說,「四諦」、「十二因緣法」。他們開解了,了解了,所以「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爾時
十六王子
皆以童子出家:
佛未出家
有十六子
以童真身從父出家

所以「諸根通利」,他們的智慧很利根,都通達了,了解了。所以,佛未出家這十六王子,是以童子身,清淨的身,隨他們的父親而出家。「而為沙彌」。

而為沙彌:
沙彌此云息慈
息惡、行慈之義等
初心出家息滅諸惡
勤修慈善

「沙彌」,意思譯為「息慈」。「息」是息滅惡,行慈的意思。那就是所有的惡,完全背捨、去除了,但是,慈,開始就是所行一切慈悲於人間,所以叫做「息慈」。這是簡略,「息」是息惡,「慈」是慈悲的意思,叫做「息慈」。

「初心出家」,那就是「息滅諸惡」。最初那念心,發心,開始出家,就滅除了種種的惡,「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沙彌」,「息慈」的意思。很多的惡去除,背捨無明,開始面向著慈悲喜捨的心,這樣精進,這叫做「息慈」,那就是「沙彌」的意思。童真出家,那念心很單純,保持著這麼單純的心,這就是他們的初發心,開始。也叫做「求寂」,「沙彌」的意思,除了「息慈」,也叫做「求寂」。

沙彌又言求寂
謂出家發願
志求涅槃
所受為十戒
隨順比丘修習律儀
蓋初出家者之稱

那就是出家之後,就開始發願,志求涅槃,希望能靜寂清澄。這念心沒有再污染無明惡法,那就是保持著,這一念靜寂清澄的心,這是出家的目的。所以「所受為十戒」,沙彌所受的是「十戒」,「十戒」大家知道了,「隨順比丘修習律儀」,生活的規則就和出家人一樣,比丘他們修行的律儀、規矩。小孩子開始是守十戒,但是生活要與出家人的生活,那個律儀、規矩都一樣。

初發心出家,這稱為沙彌。沙彌,就是最單純的心,最清淨無染,他能保持著這分無染著的心,這叫做初發心。哪怕是已經成年了,但是,他出家還未受大戒,也是叫做沙彌。所以,初出家的這念心,是最清淨的心,所以我們常常說,「出家如初,成佛有餘」。所以初出家那念心,就如童子心一樣,已經決心去除這些無明,背捨無明,向著善的方向走,這一念初發心。

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於六根門
通達銳利
有大智慧
心地明了

所以這些人都已經是,「諸根通利,智慧明了」。這十六王子已經是「諸根通利,智慧明了」。「諸根」,就是六根門。六根之門,六根門,對惡的,關得很緊,對善的,善門開,所以能了解很多的道理,所以「通達銳利」。很通達,不是渾沌,已經很明銳了,這叫做利根。有大智慧的心地,叫做「明了」。「智慧明了」,所有的一切,我們都了解了。

利根又多智慧,不只是根機很利,很敏銳,很分明,清楚了解,聞一知百、知千、知萬;這種聽,一點就完全通達。這種敏銳的根機,又是很多智慧,智慧如海,很多的智慧。

諸根通利:
根利復多智慧
悉由久供養佛
曾發大心
此明王子之德

「悉由久供養佛」來。能累積這麼多的利根智慧,這都是由於過去生,無量劫以來,不斷地修行,不斷地供養,修行就是供養佛。所以,發大心,這是要表明這十六王子,已經過去生中不斷不斷在修行,不斷不斷以行供養諸佛,這是不斷發大心,已經累積了很多的德。所以這是十六王子的德。

所以「諸根通利」,就是「六根清淨」的意思。所看的一切無染著,所以諸根明銳,能通達諸事無礙。

諸根通利:
即六根清淨
諸根明銳
能通諸事而無礙
利則不樂權乘

人世間的事理種種,都沒有障礙他們的心,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清淨無染著,如這面鏡子就是這麼的明,沒有污垢,看到外面境界,是這麼的明朗清淨,一點都無外境無差,所以叫做利根。「利則不樂權乘」。這種敏銳的根機,他不是修小乘行,他開始發心,就發大心,不樂在方便小法,一開始就是樂大法、發心,發大心。

所以「智慧明了」,那就是「明」,「完全明知其事理」,所有的事理全都通達無礙了。

智慧明了:
明則完全
明知其事理
了則不滯中途
皆知內因無礙

「了則不滯中途」,不會停滯在中途,他很通達。既修行,其間不受障礙,不論人世間有多少困難,多麼大的複雜,對他來說,心都不受到污染,沒有受障礙,不受污染,就不會受障礙。

貪、瞋、癡,不只是貪、瞋、癡會障礙我們,即使驕慢、懷疑,這種障礙更大。所以,他們的心,都沒有這些障礙了,所以「皆知內因無礙」。內因就是包含一切的事理,從我們的內心完全通達。對自己很清楚,對外完全很明了,完全不受障礙。我們學佛,必定要用這樣的心態來學佛。

初發心,這念心是多麼重要啊!我們深修這念心,發心那時候。要不然,我們常常說,在修行、修行,到底是修什麼行呢?修行,不是只在那裡誦經,修行不是只在那裡打坐。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周圍的環境,人、事、物,我們要如何待人,如何善緣,結善緣、造福因,結善緣。在人群中造福人群,叫做造福因。人群中,我們所待人接物,我們都要用歡喜的心,與人結善緣,歡喜接受。這種逆來順受,哪怕人對我們怎樣。逆,我們也要當作增上緣,叫做「逆增上緣」。不順意,他給我們的,是給我們不順意的,但是不順意,我們也要用歡喜心來接受,用智慧來化解,化惡為善,用感恩心,逆來磨練我們能順受。這就是我們的修行道場,逆增上緣,就是我們的修行道場。所以我們要深修善緣的正因法,這是很重要。

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那念心開始。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外面境界的人、事、物,要很小心,逆來順受,感恩,給我修行的正因,化惡為善。我們要好好耕耘我們的心地,耕耘我們的心地,自然好好地耐心耕耘,好好地種善種子,自然,他的因緣果報就會成熟,因緣果報成熟,自然我們就得到解脫。八背捨,無明去除了,順的境界,面對著善因緣,我們要趕緊好好造福人群,結好善緣,自然未來就沒有障礙,得大解脫,這是很重要。

修行,絕對要好好的及時。未結善緣,我們要速成善,這個時候,趕緊一個人都不要漏掉。逆緣來,我們要用智慧化解為善緣,速成就這個善緣。我們要用心好好耕耘,我們播下我們的善種子,自然我們就得到成果。「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今生此世,這輩子我們能結很多很多好緣,很多逆來順受,將它化解過去,背捨一切煩惱,面向著解脫善門這樣走,這就是我們要修行,我們所要用功的。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1217《靜思妙蓮華》深修善緣正因法 (第104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