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靜思妙蓮華》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 (第105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轉轉輪聖王恆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殺不盜無諸過惡,咸被恩澤各得其所和樂無諍,以是因緣一切人民所應供養。」
⊙「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言:我等既有志願,久發此心且又甚深,今以此深心,念於如來知見,當為如來觀根之智所證知也。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我等若得聞此法已,皆共於中修行習學。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我等王子立志發願,為求如來無上知見。
⊙深心所念:立志佛道,名為深心,所念在佛,不求餘乘。
⊙深心所念:深心樂集一切諸善法故,直心正念真如,即求菩提。
⊙佛自證知:佛神通力,自知我心,為作證明。大悲心度一切眾生,攝在志願之中,上求下化之心,佛自證知。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王子之祖,大通之父。王詣佛所,所將帶眾八萬億人,是輪王率領之眾。
⊙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見王子出家,頓發思齊之心,故深慕聖道,出世纏家,入法性家。
⊙王即聽許:聖王十善化世,所以從人出家而即許之。
⊙問:僕從出家,序此何意。答:正為下王子覆講之機,因為智佛疑惑之眾,故為王子結緣之眾。
【證嚴上人開示】
「轉輪聖王恆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殺不盜無諸過惡,咸被恩澤各得其所和樂無諍,以是因緣一切人民所應供養。」
轉輪聖王
恆以正法治化天下
使其人民
不殺不盜無諸過惡
咸被恩澤
各得其所和樂無諍
以是因緣
一切人民所應供養
我們理想的世界,就是需要這樣的世界。人生,人間依報、正報,希望我們能生在,「邦有道」的地方,人民在那個國家,國家王法統治,能使這個國家的法正,人民生活就能和樂,沒有苦難。這也就是在生活中的依報,世間的人只是求這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一般人所期待,那就是需要「轉輪聖王,恆以正法治化天下」。
意思就是說,轉輪聖王,那就是出生在,最和平和樂的時代,有這個國王,轉輪聖王,他能夠統領天下,使天下的正法治安,都能不治而安。在那個國家,不必立很多法,自然人民就是受到天地順調,人民和樂而安居樂業,若能這樣,天下何必還要什麼法來治呢?這是轉輪聖王,領導者的福,他有福,過去生中所領導的,過去生中所修行的、過去生中所結的福緣。所修的是上上善,所以造了無量數的福,持上上戒,福完全具足了。他有這個福緣,依報生在這樣的國家,加上他本人的德,福與德,自然天下就平安。
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他的王宮,他的父王就是轉輪聖王,那個國家真的是和平相處,一個安樂、人民壽命很長的世界。所以那是正法,那個正法能夠治化天下,若無佛出世時,自然他的法也是很興盛在人間,人民的心態都是這麼和睦。
其實正法,也沒有什麼多少的法,就是做人的規則、人倫的道德,就是這樣很簡單。所以說「使其人民,不殺不盜無諸過惡」。像這樣,用這樣的正法來治化天下,就是很簡單的法來治化天下,自然人民就沒有殺、盜,沒有惡念、過失,這些事情都沒有了。
想想看,安居樂業,很祥和的世界,這就是我們想要追求。人與人之間,互相非常的殷實對待,就沒有什麼樣的,無明煩惱來計較,自然社會就是不治而安,不必怎麼治,各人心中都有法了,人民就能互相和樂。所以「咸被恩澤,各得其所和樂無諍」,人民若能這樣,這是很理想的世界,這就是人間的淨土。
所以「以是因緣,一切人民所應供養」。因為轉輪聖王所統領的世界,人民共同守法,守規則的社會,所過的日子是這麼的和平,佛,大通智勝佛已經修行,又說法在人間,這是一個已經這麼和樂的世界。這種很富有的社會,又有佛法、又有道理可以聽,這是富中加富。這樣的因緣,這裡的人民過得很好,又是也懂得如何互相造福,彼此來供養,這就是不欠缺的世界,彼此之間互相都是要付出,付出那一分愛,非常和樂的世界,這就是我們人人所要追求的。所以這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
大通智勝佛,其實他的時代,也是我們心靈的時代。我們人人與佛同等,我們人人都有無始以來,那個「大通」——我們的真如本性。只是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他一切都是很完整了,他的智慧勝一切,所以叫做大通智勝。因為他的真如妙用,展現了真如妙用,我們只是真如存在,我們的妙用已經受無明染污了。所以我們凡夫,也是有這麼長的壽命,我們有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向來都不變,不增不減,都不變,所以性命也是這麼長。大通智勝佛的壽命很長,其實我們的真如本性的壽命,也是那麼長。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像這樣,這麼康莊,這麼如規如則,很有規則,就如正法統治的,社會、世界一樣。
同樣的,這就是要讓我們更了解,大通智勝佛,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本性,我們人人心中也有轉輪聖王,我們人人自己,也能自治我們自己這念心。這念心自治得好,正法在我們內心裡,正法在我們心中的天地裡,若能這樣,我們怎麼還會有無明煩惱呢?正法輪也是在我們的心裡,只是我們自己不懂得轉,法輪無法轉,我們自己的心念法輪不轉,我們要如何請佛轉法輪呢?
所以,大通智勝佛的時代,看到這麼大的場面,有轉輪聖王來請佛轉法輪,梵天王來請佛轉法輪。梵天王他自己就要,過去生不斷不斷修行,修上上行,持上上戒,已經弜解這些道理,只是還有微分煩惱還未透徹。其實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與梵天王,我們一念間,也是能修上上善、持上上戒,我們的心地,也能清淨無染如梵天,我們若有這樣,請佛轉法輪。
大通智勝佛,他的父王,轉輪聖王,陪著十六王子來道場,也是請佛轉法輪。轉輪聖王就是已經福德具足了,十六沙彌也是無始以來,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的過去,就已經諸佛道場修行了,保持著那一念童真的本性,這都是在過去無量無數劫,其實這些都在描寫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是梵天王,我們的內心是轉輪聖王,我們的內心是十六王子的本性,所以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其實是我們人人本具有的道場。
竟然有這麼多的外境,諸天仁王這樣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來請轉法輪,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啊!這個殊勝的因緣在哪裡呢?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願意,把握這種殊勝的因緣呢?
聞法是很難啊!大通智勝佛是塵點劫以前,法源就是我們人人所皈依處,但是,凡夫一失念,那就變成了無明。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常常跟大家說,而一念無明就緣,行動,有了行動,外面的六粗就開始了。這都是同樣的法源,善的法源、惡的法源,惡也是在一念間,這樣就產生出來一念無明。這個惡法的源頭,就是在一念無明,大通智勝佛的法源,也是同樣在這一念間;一念間成為梵天,一念間轉輪聖王,一念間大通智勝佛,這都是看我們這一念,是向善、向惡?惡的就一直無明延續下去,善的就是回歸真如本性。
是善,得善果;是惡,受惡報。又有無善無惡,說他極惡,不是,他不必墮地獄,在人間,雖然不行善,但是他不必墮地獄。但是說他是很善,但是還不到上上善,所以還在人間,不生天堂。或者是一念偏差,在三途──畜生、餓鬼、地獄道裡等等。要極惡,或者是不善不惡,這都是在我們的一念心。所以這一念心,若能好好回歸真如本性,發揮我們本性的智性,智慧發揮出來,這樣我們就不會墮落生死,我們就再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大通智勝的源頭。
總而言之,就是一念心。希望我們要好好運用這念心,我們看能就這個法,來正我們的心,來公正我們的心,不要再偏差。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是諸無量千萬億
大德聲聞
皆已成就
世尊亦當為我等
說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法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記得這段經文,是誰來說話呢?十六王子。十六王子已經開始,請佛轉法輪了,不只是為自己,也為大德聲聞請法,所追求的就是要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與佛同等的智慧。這就是十六王子所期待的。
下面的(經)文再說,「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若能法輪轉,開示,我們大家聽了之後,絕對會好好信受奉行。「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我等聞已
皆共修學
世尊
我等志願如來知見
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世尊,我們大家的志願,是能與佛同等的知見。我們的心,信心很深了,我們用最虔誠的心,發心立大願這個念,應該佛能為我們證明,佛應該能知道我們的誠意,請佛來轉法輪,開示,我們的期待,是能與佛同等的智慧。
這是十六王子異口同聲說的話,甚至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在場人人,表達這分最虔誠的心。所以說出了「我等既有志願」,我們,十六王子,與這些大德聲聞的志願。
言:我等既有志願
久發此心且又甚深
今以此深心
念於如來知見
當為如來觀根之智
所證知也
「久發此心且又甚深」,我們發心很久了,期待很久了,而且信根也很深了,我們聽的法能夠很清楚了,請佛放心。「念於如來知見」。我們心心念念,就是能在如來的知見,與如來知見同等,佛,世尊應該能了解,這個時候應該,「當為如來觀根之智,所證知(也)」。如來的根智這樣來觀察我們,應該也能了解我們,我們一定就是能深心,來追求佛的知見。
我們可還記得之前,佛陀開始答應要說話時,之前也跟大家這樣說過,根機不夠的人、信心不具足的人、見解邪思的人,這些人都是不能為他說。記得嗎?之前我們就是這樣說,佛佛道同,現在十六王子來表達,我們的信根正確,我們的智慧也已經有這樣,能接受了,我們所要聽的,真正很誠意了解大乘法,我們絕對不會偏差。這是回應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將要說《法華經》之前,也用很長的時間,什麼樣的人不能聽大法。因為信根若不夠,智慧若還未開等等,信念有偏差,像這樣的人,都是還不能為他們說大法。
所以現在這段(經)文,「當為如來觀根之智」。如來來觀察,我們大家的根機智慧,如來您能證明我們,都達到這個根機,接受大法之時了。這是十六沙彌懇切代替,這麼多的聲聞表達心意,也能體會他們對佛的尊重。佛、世尊,他的智慧,絕對能觀察大家的心願,這是佛陀的智慧。這表達這麼多人都了解,佛陀的智慧是天體一如,與虛空法界一樣這麼開闊,能明鑑眾生的根機。
我等聞已
皆共修學:
我等若得聞此法已
皆共於中修行習學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我們聽了之後,我們大家都會很用心來修學。聽到這個法,我們會很寶貴,很用心,受這個法,入我們的心來。「皆共於中」,在這法中,我們會認真修行;只要佛陀開示,我們會很珍貴(珍惜),在這個法中修行。「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
世尊
我等志願
如來知見:
我等王子
立志發願
為求如來無上知見
我們大家所志願的,就是與如來同等的知見。如來所覺悟的虛空法界的道理,無不很清楚,我們也是很期待與佛同樣,能夠虛空法界所有的道理,我們希望全都能透徹見解,我們也全都能了解。這是我們大家的希求,我們的希望,我們的追求,這是志願如來知見。
「我等」,就是表示十六王子,「立志發願」,就是為了求如來無上知見。這種求法的懇切,自己,我現在這樣說,我也很感動。這種懇切求法,到底我們現在聽法,是不是有這麼懇切呢?聽,是以無漏心來聽法呢?或者是有漏來聞法呢?這邊聽,那邊漏?無漏心,就是這麼虔誠的心,這麼認真,是認真的,不是應付應付地聽、姑且聽一聽,這樣得過且過,不是這樣;是很認真、很懇切。
所以「為求如來無上知見」。這是他們所要求的法,很懇切,是這麼的深心,是打從內心那分最懇切的心。深心,是最懇切的心。
深心所念:
立志佛道
名為深心
所念在佛
不求餘乘
他們立志就是要修行,所以「深心所念,立志佛道,名為深心」。求法,就是要在法中修行,立志這麼的懇切。「所念在佛」,日常的生活,分秒中,心不離佛,佛不離我們的心。這「所念在佛,不求餘乘」,心沒有要求其他,就是求得佛的心就是我們的心,佛的見解就是我們的見解,我們就是要求得,這一念佛心見解。
所以「深心所念」,就是「深心樂集,一切諸善法」。
深心所念:
深心樂集
一切諸善法故
直心正念真如
即求菩提
我們已經要求法,就是深心求法,所求的法就是善法。「樂」,聽到法是很歡喜,這個善,很歡喜收集一切善法。所以這就是他們要求佛轉法輪,要求能與佛同等的見解,佛的見解,就是集一切善法於一心。這是佛陀是非清楚,去除無明,完全清淨,集中了一切的善法。
一切的善法,就是需要直入我們的心來,所以「直心正念」,將善法直心正念,回歸到如來真如本性,這就是求菩提的心,就是求這條路的心。我們要如何才能到達真如本性,直心正念,回歸回來呢?我們必定這條路,菩提道的覺性,我們要很用心,身體力行。
佛自證知:
佛神通力
自知我心
為作證明
大悲心度一切眾生
攝在志願之中
上求下化之心
佛自證知
「佛自證知」。這念心,唯有佛,佛知我心。佛才能夠了解我的心,還有誰能了解我的心呢?這這麼的懇切。「佛神通力,自知我心」。佛陀的「他心通」能夠了解我的心。「為作證明」,唯有佛能夠了解,我們求法的心是這麼的懇切,我們所追求的,是一切的善法直入我們的心,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直入真如本性之中,這條道路,唯有佛能為我們大家證明,我們絕對就是佛能安心,為我們說大法的人。
常常說,這個法對這個人說也沒有用,自然就不會想要對他說。我對這個人的信心已經失去了,跟他說這麼多也沒有用。就如牛若喝水,增加牠的體力,蛇若喝水,增加牠的毒氣。同樣的道理,這個法若是有真心、信心,想要求佛法道理的人來聽,他會增長慧命;假如心念不軌,不正確,他聽了,只是增加他的聰明。聰明受聰明誤,聰明,造惡的機率很高。所以,我們是要增長慧命,我們不希望是增長聰明。所以,求學佛法,我們要用我們真誠的心,才有辦法增長我們的智慧。唯有佛法,佛陀能了解。
所以我們過去聽,一直聽,佛陀一直說,像這樣的人不可以向他說,像這樣的人,不可為說,像這樣的人……等等。現在經文說到這裡,我深深體會,對啊!必定要有真心求佛知見的人,將佛的心放在心裡的人,這樣,有真誠的心,才能向他說話,這是真正知音者。
「大悲心度一切眾生」。我們大家都已經發這麼大的心,我們發的心,是體會之後,同樣與佛同等,也是要來度眾生。已經人人都是發大菩提心,求大乘法,就是為了要擴大我們的大悲心,來度一切眾生。「攝在志願之中」,大乘,大悲心,就在我們的志願之中。所以,上求下化之心,是佛能證知,能夠了解我們,我們人人都是這樣的大願,要行大乘法。大乘法,要入人群去度眾生,這是我們的志願,我們願意上求,願意下化,這個心念,我們很強,佛應該能夠了解。一次一次,都希望佛能夠證明,他們的發大心、立大願,期待佛能相信他們,能夠為他們說大法,是真知心者。
來,下面這段(經)文再說,「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
轉輪聖王
所將眾中
八萬億人
見十六王子出家
亦求出家
王即聽許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不只是十六王子出家,在佛的座下,在請佛轉法輪,表達他們的心意。包括轉輪聖王,就是送王子來到,大通智勝佛道場,轉輪聖王送來,連他的這些大臣、家屬,也都跟來,在盛會上,看到梵天王請轉法輪,看到王子表達出家的心意,請佛轉法輪,在這個地方有八萬億人,那當中八萬億人,這八萬億人也是願意求佛出家,隨著轉輪聖王來這裡的這些人,也是一樣求大通智勝佛,允許他們大家出家。可見這個道場,是多麼盛況的道場,大法在這裡將要現前,人心歸向也是在這個時刻。
爾時
轉輪聖王所將眾中
八萬億人:
王子之祖大通之父
王詣佛所
所將帶眾
八萬億人:
是輪王率領之眾
所以「王子之祖,大通之父」。大通智勝佛的父親,十六王子的祖父,這就是叫做轉輪聖王。他「詣佛所」,也是同樣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所將」,帶來的人眾有八萬億,是轉輪聖王率領之眾,他帶來的人,有這麼多人。看到十六王子出家了,而且求法。他們求出家,又求法。
見十六王子出家
亦求出家:
見王子出家
頓發思齊之心
故深慕聖道
出世纏家
入法性家
大家一看,歡喜了,這種「頓發思齊之心」。王子的王位這麼大,地位這麼高,都願意捨棄出家,何況我們大家?所以見賢思齊,看到王子願意出家,他們也是同樣發心,有出世的心念。他們很羡慕,羡慕聖道,所以有這種「出世纏家」。因為纏,有家庭就有纏縛住。我們人若有家庭,你們想,常常聽:「我現在,父母年紀大了,所以我要照顧父母。」「我的孩子還小,現在他們一個一個,教育問題很大。」「我的家業,這些事業還沒整理好,要做什麼事還不方便。」你們想,這不就是有家庭,世間有家庭就是有纏,這樣纏住了,所以他們希望,「出世纏家」,這種纏縛的家庭,他們願意脫離。「入法性家」,他們要出纏家,入法性家,這是跟轉輪聖王來的人,他們願意出家。
王即聽許:
聖王十善化世
所以從人出家
而即許之
「王即聽許」。先求聖王,「我是不是可以離開我的家庭,能離開我的職位,我能專心來出家嗎?」他要事先求轉輪聖王。所以「聖王十善化世,所以從人出家,而即許(之)」。因為轉輪聖王,本來就是很護持佛法,佛還未出世之前,轉輪聖王在人間維持正法,現在佛出世了,人人願意學佛、出家,當然他會很歡喜,所以他歡喜,允准他們出家了。
(經)文說到這裡,有人就這樣問:「僕從出家」,表示什麼意思呢?
問:僕從出家
序此何意
答:正為下王子
覆講之機
因為智佛疑惑之眾
故為王子結緣之眾
既然都是轉輪聖王所使喚的人,他統治的人,都要去出家,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什麼呢?回答的就說:「正為(下)王子覆講之機。」因為這些人,上面說的都是梵天王來了,現在要讓這麼多人來出家,也是要完成十六王子結緣之眾。
記得淨飯王,太子出家,派人去追隨。佛成道之後,回歸皇宮來,淨飯王也提倡,若有兩個兒子以上的家庭,就可以有一個出去出家。這就是護法的心。過去的大通智勝佛是這樣,現在釋迦牟尼佛,他的家庭、他的父王,也是這樣護法他。僧團若旺盛起來,佛法才能興。這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這是未來,十六王子聞法之後,十六王子他會覆講,就是傳法的人。這是未來,不過現在就要先讓王子,以及大通智勝佛聞法者要增長,而且修行僧團要更旺盛起來,所以這就是一個機緣。
因為,大通智勝佛疑惑之眾,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也有人疑惑,佛法到底是正,或者是邪?轉輪聖王也就是,要讓那個時代的人人,有一個正確的見解,就是說這麼多人都去出家,這一定是正法,世間都是這樣,因為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有疑惑的人,為了要讓這些疑惑的人,去除疑惑,所以在轉輪聖王身邊的人,他也讓他們出家去,這就是護法助道場。「故為王子結緣之眾」,這些人,就是王子未來要說法的,結緣之眾。因為這些隨眾既然都來了,八萬億人既然都出來了,這麼多,就是未來與十六王子結緣的人,這就是機緣、因緣,就是這樣鋪路過來。
各位,學佛總是這樣,在過去的佛是這樣的道場過來,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的道場,大同小異。現在的釋迦佛,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的人間,與大通智勝佛的人間,是大有差別,我們聽起來大有差別。八萬億的隨眾,怎麼那麼多呢?但是我們現在釋迦佛的隨從,就是千二百五十人。真真正正從皇宮出來的,隨在佛的身邊,開頭才是五比丘而已。回去度眾,總共能在佛的身邊,也才只是這樣而已。所以說來,時代不同,何況我們也是要學佛,我們到底能度多少人呢?我們就要盡形壽、獻身命,將佛法入心,行在菩薩道上。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