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12月 28, 2021 8:3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12月 28, 2021 10:37 am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入靜室寂然坐,千萬億眾疑惑,無可咨問者,故十六沙彌代為覆講,法華會上結緣眾之由。」
⊙「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說此經已,即入靜室:說法華經已;經明定學,勸諸眾生在於閒靜修攝其心,佛出世間,為人作則,故說經已,即入靜室。
⊙住於禪定:梵語禪那,此云寂滅。方便之定,有入、住、出,上云靜室,即入定。今云:住於禪定。
⊙八萬四千劫:在定之身,經如是劫,若表法者,為欲攝靜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佛說經八千劫,復入靜室住八萬四千劫,謂佛入禪定之室,不起於座,共經如是劫。
⊙總言說經、住定時期之久,益以明佛壽之長也。
⊙靜室:入定之處所。八萬等:住定之時節。智佛入定,是結緣之近由,由入定不出,千萬億疑惑之眾無所咨問,故十六沙彌為其覆講法華。

【證嚴上人開示】
「佛入靜室寂然坐,千萬億眾疑惑,無可咨問者,故十六沙彌代為覆講,法華會上結緣眾之由。」

佛入靜室寂然坐
千萬億眾疑惑
無可咨問者
故十六沙彌
代為覆講
法華會上
結緣眾之由

我們還記得前面的(經)文嗎?前面的(經)文,是大通智勝佛講說《法華經》,因為已經因緣成熟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就是應機逗教,一直到因緣成熟,十六沙彌請大法,這時候,大通智勝佛開始講說大法,那就是《妙法蓮華經》。十六沙彌全都信受了,聲聞眾中也有信解的人,「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這在前面的(經)文,我們已經了解了。

大通智勝佛講《法華經》之後,他入靜室寂然坐,就像釋迦牟尼佛,講《無量義經》之後,還是一樣就是寂然,定中眉間放光,很長的時間久久不動搖,大家懷疑,應該我們還記得,那段<序品>的(經)文。《法華經》之前的,《無量義經》,可見大法說完之後,還是要這樣靜下來,好好思考,法的深意義,我們要很了解。

卻是靜下來時,有人一聞就完全心開意解,皆大歡喜,有人就是聽了,了解,好像法是這樣,就是信、解還未很成熟,有的人又是還懷疑。眾生的根機,儘管佛認為因緣成熟,但是眾生的根機還是一樣,成熟者為成熟,未成熟者還是同樣還未成熟。

就如天地之間,時間是永遠,時間的長河是這麼長,空間是這麼大,眾生不斷地延續。同樣的,善的(人),善法接受,身體力行;不定性的人,善惡不分,善惡不定,看到人善,隨人善,聽到惡,隨人惡。這是無始以來,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

佛陀的時代,不論是大通智勝佛,塵點劫,無始劫以前,人性是這樣,塵點(劫)無始以來,到現在,眾生根機也是同樣這樣,信者自信,不信者懷疑,這就是人生。所以佛講經,佛佛道同,過去大通智勝佛是這樣,講大法後就是入靜室寂然坐,就是入定坐,還有千萬億種的眾生還是懷疑。

我們昨天說過了,有的聽懂,有的聽不懂,有的語言能通,有的不通,有的人的心性不同,有的眾生……,眾生,是所有一切生類,人類是眾生之一,其實還有其他的眾生,很多種。所以說眾生是千萬億種的眾生,就是懷疑,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很多的眾生。

佛的慈悲──過去的眾生懷疑,今生,還是不斷教育;今生的眾生再有懷疑,就為他播一顆種子,來生再教導。這種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現在有緣、無緣,還是包含在這之中,所以千萬億種眾生,惡意的懷疑,或是善意的懷疑,真的是不了解的懷疑,這全都有,都包含在千萬億種之中。所以,在這當中有善意的,他不了解,在法會上聽了之後,還沒有很透徹,這樣的人想要再問,不過佛在定中。

再回想<序品>中,到底佛為什麼,《無量義經》講完了,難道這個法會還沒結束嗎?法講完了,還不能散席嗎?所以大家坐在那個地方,面面相觀,互相疑問,才又有,當中有彌勒(菩薩) ,與文殊(菩薩)來對答。同樣的情形,在那當中,佛入靜室,已經開始入定了,懷疑的人要如何問呢?在這當中,就有十六沙彌代為覆講。

就如彌勒有疑問,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能為他解說。但是在大通智勝佛,大家要問誰呢?就十六沙彌已經深信、信解;深信了,他們了解了,信受再奉行。這是十六沙彌信受奉行,所以他們對法很了解,大家沒有對象可問,那就是十六沙彌在每個地方,開始就覆講《法華經》。

在法華會上,十六沙彌來覆講,所以在法華會有很多,與十六沙彌結緣的眾生,因為十六沙彌覆講,來解開了千萬億種眾生的疑惑;有懷疑的,聽十六沙彌各個這樣,講出了他們聽法的心得,他們所了解的,來向這些人再解釋過,每一個與每一位沙彌,都互相結緣,所以這是結緣眾。

釋迦牟尼佛在十六沙彌之內,十六沙彌之一,他在大通智勝佛法華會上,了解了,聽聞已經很透徹了解。不了解的人,他還是同樣為他們覆講,講到他們也能信解。這些人就是未來,釋迦牟尼佛,十六王子之一,這位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所結緣之眾,結緣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

我們現在有因緣聽法,也聽《法華經》,相信我們也是,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我們也是千萬(億)種懷疑、疑惑的聽眾之一,後來經過了十六沙彌之一,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經過再為我們解釋過,我們在法華會上,結緣眾之一。

其實,大通智勝佛入靜室,就是為了要成就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了解,十六沙彌對大乘法的體解,能夠信受奉行,以他們的心得,就是這些懷疑、有疑惑的人,十六沙彌絕對有能力,為他們來解說。所以這就是結緣,法華會上結緣眾的因由。若是大通智勝佛沒有入靜室,這些千萬億眾,他們的疑惑,絕對是同樣再問大通智勝佛,永遠這十六沙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要給十六沙彌的機會,這是大通智勝佛,成就十六沙彌的因緣,十六沙彌有這個因緣,與未來將要度化的眾生,結這分法緣。

我們常常都這樣說,可能我們在大通智勝佛,法華會上,十六沙彌結緣眾之一。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十六沙彌之一就是這樣,隨著他有緣的眾生,不斷上求,不斷下化,不斷入人群中,不斷造福緣、修福因。因緣成熟,所以,離我們二千多年前,迦毘羅衛國,悉達多太子修行成正覺了,成佛了,度化眾生,佛法延伸到現在,二千多年了。我們要將佛法再延伸下去,一直要延伸到未來,未來再有佛出世時,再接下去。

這尊未來的佛就是在現在,再下去,再延續下去,很長久的時間,還是不斷在受佛教化,我們眾生之一,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將要成就之一。說不定,在我們現在社會,其中之一,這是生生世世,要延續著釋迦佛的法,在人群中不斷接受佛法,不斷入人群,還是一樣要很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對任何一個人,我們都要有信心、有耐心。我們過去不是說過嗎?「四修」,我們要有長時修、無餘修、無間修、尊重修。

是啊!我們要不斷不斷修行,修行的過程中,對任何一個人,都要尊重,要敬重,人人都是有未來成佛的可能。未來同樣,現在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也是與十六沙彌一樣,佛入靜室了,大家懷疑,我們已經聽了,我們已經了解,我們應該了解之後,有疑惑的人,我們將我們了解的來解惑,為他解惑,這樣再傳下去。

我們現在應該也要這樣,無間修、無餘修,時間不要浪費,無餘修,我們沒有有餘的時間,時間真的是來不及了,所以,不要有餘的時間浪費了,要無餘修,要長時修,所以不間斷,長時、無餘,這樣一直好好地把握時間,對人人要恭敬、要尊重,這就是我們修行之一。

十六沙彌是這樣修來的,這樣在各個世界,各個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其中之一。我們是其中的結緣眾,人人都是其中之一,要好好地自己要尊重自己,尊重修,尊重他人也是未來佛的可能。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這段(經)文,長時間以來,我們就是這樣的道場結緣過來。

來,看前面的(經)文。「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剛剛說過了,「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聲聞眾中
亦有信解
其餘眾生
千萬億種
皆生疑惑
佛說是經
於八千劫
未曾休廢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佛講經之後,就是一直這樣繼續、繼續,沒有間斷,十六沙彌也是這樣,沒有間斷在修行。講大法之後,就如《無量義經》之後,入定,釋迦牟尼佛入定了;過了之後就開始講《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講經七八年,大乘法,但是大通智勝佛八千劫無休廢,也是這樣行在大乘法中,講說大乘法,「未曾修廢」。

這樣「說此經已」,接下來的(經)文,「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說此經已
即入靜室
住於禪定
八萬四千劫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用很長的時間來講解,身體力行,七八年。釋迦牟尼佛七八年的時間,也是這樣,邊講經,也是身體力行,沒有休廢,時間沒有休息,沒有浪費,「未曾休廢」。講完了,開始入靜室的休息,不是休息的休息,入靜室是「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入靜室去好好地就是入定。

說此經已
即入靜室:
說法華經已
經明定學
勸諸眾生
在於閒靜修攝其心
佛出世間為人作則
故說經已即入靜室

這就是表示,《法華經》講了之後,佛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定,戒、定、慧。聽經之後,我們自己的心要好好地受持,不要有錯誤的行為,我們要防非止惡,甚至人人聞法、信解,我們的心要堅定,所以明白地讓我們了解定。不要聽法的時候這樣聽,下去的時候散心雜話;聽經這麼用心聽,離開了聽經的時間,心就散了,就是這樣雜話,說一些長短沒有用的廢話,這就不對了。聽經之後,我們的心要定,同樣在定中,在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同樣在定中,所以我們一定要訓練出定學。

當然,有時間好好調氣,稍微定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心也要定。這就是我們要學,如何心無散亂,語無雜言,我們能不要散心雜話。每次若要用餐時,大家合掌是什麼呢?不要散心雜話。同樣的道理,日常的生活就是這樣,心要定,不要散。

所以「勸諸眾生,(在)於閒靜修攝其心」。就是勸我們、教導我們,空閒時,心也要收攝好。這是佛陀以出世間,為人作則,就是以身作則,在人間做給大家看,不要浪費時間,荒廢時光。這樣時間過去了,我們還是散心,心不定,信不堅,這樣就是浪費了。所以佛講經完,還是長時間就是這樣在定中,佛是以身作則。所以因為這樣,顯這個事相,就是經講完了入靜室,沒有說經講完就浪費時間。已成佛的大覺者都不浪費時間,何況我們現在,在追求佛法的修行者,更要用功。

住於禪定:
梵語禪那
此云寂滅
方便之定
有入、住、出
上云靜室
即入定
今云:住於禪定

「住於禪定」。古代的禪師就是這樣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無不都是定。所以「禪」就是「定」的意思,梵語叫做「禪那」,在我們翻譯的意思,叫做「寂滅,方便之定」。我們的心常常在靜寂清澄中,滅除了種種的煩惱,叫做「寂滅,方便之定」;心一片清淨,靜寂清澄,沒有雜念、煩惱,這叫做滅。所以叫做「寂滅,方便之定」。

這是在我們修行的過程,這是叫做「有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我們還在修行,我們要學的,我們要學如何定,所以我們要(靜)坐,調息,讓我們的心不要散亂了,這也是一種身心健康。,或者是從這樣的(靜)坐,調我們的身心,我們離開了靜坐,日常的時間較多,最重要的,就是要練得,我們的心,靜中與動中,都沒有離開這念心的靜寂,去除煩惱的念,這都是在我們的修行中,這樣訓練出來。

所以上面(經文)這樣說,「靜室」即是「入定」的意思,入靜室就是入定,在靜靜的空間裡入定了。時間,八萬四千劫,這麼長的時間。

八萬四千劫:
在定之身
經如是劫
若表法者
為欲攝靜
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在定之身」。看得到,身體就是坐在那裡,很長久入定。

「經如是劫」,過了這麼長久的時間,那就是表示這個法。常常跟你們說,時間不要浪費,到底一天多少時間,知道嗎?八萬六千四百秒,這麼長久,整天坐著,我們有辦法嗎?在這樣入靜室,分秒間,心都沒有動搖。

我們看我們凡夫,用我們的時日,整天的心,八萬六千四百秒中,是不是我們的心,都這樣這麼靜寂清澄,沒有煩惱呢?我們有辦法嗎?卻是佛八萬四千劫,身心就是在定中,時間長,這表示法,就是說我們要攝靜,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勞勞碌碌,一天的時間,八萬多秒,八萬六千四百秒間,我們的腦海裡,不知道閃過了多少的無明煩惱,我們是不是有辦法攝,把它攝受起來在一念間?八萬四千煩惱,我們有辦法將它攝於一念嗎?清淨無染這一念心,我們有辦法這樣攝受下來嗎?

佛說經八千劫
復入靜室
住八萬四千劫
謂佛入禪定之室
不起於座
共經如是劫

「佛說經八千劫,復入靜室,住八萬四千劫」,入靜室中也有八萬四千劫,這就是表示「佛入禪定之室,不起於座」,其「經如是劫」,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那個定力。大通智勝佛講經八千劫的時間,之後住在靜室八萬四千劫,這就是表示,「總言說經、住定」時間。

總言說經、住定
時期之久
益以明佛壽之長也

總而言之,我們要了解,大通智勝佛講經之後,無不都是住在定的時間裡。大通智勝佛八千劫講經,但是佛陀,釋迦牟尼佛,七八年的時間也是這樣講經,經過的時間都是那麼的定,定力沒有荒廢掉,這樣來以身作則。

這時間的長久,也是在生活中,講經的時間講經,生活中的時間在生活,同樣都是在定中,時間很久。

「益以明佛壽之長」。在大通智勝佛那麼久的時間,現在釋迦牟尼佛,時間的長短,與大通智勝佛之長,釋迦牟尼佛的時間之短,這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業力。人間眾生壽命苦短,人間的壽命很短,不只是這樣時間短,還加上了無常等等,我們更是不能休廢,不要有這樣中途休,就是這樣休息了,或者是浪費了時間,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

所以「靜室,入定之處」,靜室就是入定的地方。

靜室:
入定之處所
八萬等
住定之時節
智佛入定
是結緣之近由
由入定不出
千萬億疑惑之眾
無所咨問
故十六沙彌
為其覆講法華

八萬等,住定之時間,八萬四千劫就是在定的時間裡,心攝在定中。大通智勝佛入定是結緣近由,就是要讓這些沙彌有機會,他在那個時間裡入定,這當中,有人大乘法有懷疑,這些人就能有十六沙彌,來為他們解惑,為他們講解,讓他們去除了惑,堅立他們的信心,這是結緣眾。

沙彌所說的法,那時候,可能我們在那裡,不過我們是不是有透徹了解嗎?相信我們在過去是中士,不是上士聽法;我們是中士聞法,一知半解,說不定聽進去,相信了,過了之後忘記了,這就是中根器,但是也是有聽到,有緣。或者是,是下根機的人,聽還是不懂。

不論如何,三根,這是永遠都是在人群中,永遠修行的團體裡,同樣有上、中、下根器。人間本來就這樣,大家若都是上根器,這個世間就沒有濁穢了,世間就是叫做淨土了。世間還會有這麼的複雜,還會這樣濁氣這麼重,就是因為根機不整齊,上、中、下的根機在聽法。所以,法,有人能信受,體解大道,能夠發無上心,多數的人,千萬億種的眾生,還是有疑惑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是這樣,何況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呢?何況我們現在,目前的時代呢?這種上、中、下根器的人,就是這樣,這麼的不整齊。

大通智勝佛入定了,就是要讓聞法者有機會去(當)說法者,將來他們能傳法者,這是大通智勝佛,要成就弟子的方法。所以這是入定,要有這結緣眾的近緣,就是他的時代,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那時候的近由。

其實這個因緣開始,要再經過很長,多長呢?塵點劫,無始的無始這麼長以來,所說的近,是在大通智勝佛那時候,造就十六沙彌那個時代的關係,就是很近。就是為那個時候開始,未來這麼長的時間,塵點劫。所以<化城喻品>,開始就說塵點劫,塵點劫的塵點劫,無始中的無始以前,這就是表示很長,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未來。

所以「由入定不出」,這就是要成就弟子的機會。

「千萬億疑惑之眾無所咨問」。這麼多人聽經,大通智勝佛講經,雖然用了那麼長的時間,也還有很多人,無量,千萬億種的眾生還在疑惑中,所以「無所咨問」,自然沙彌就能為他們說法,這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其實這樣延續下來到現在,釋迦佛的時代,二千多年前,上、中、下根器的人也很多,出家之後,那個心受疑惑的,在佛陀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比丘。

一位年輕的比丘在外面托缽時,看到一位女孩子很漂亮,那個緣這樣深深地緣入,這位年輕比丘的內心,不斷糾纏,自己的內心一直糾纏。那個女孩子的美貌,這個色一直在心裡,色中起欲,念念不忘,這種迷惑在色裡。

生病了,他的同修者,就是僧團裡看到,只為了這件事,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無法吃、不能睡,大家輪流去輔導他。但是怎麼輔導,他就這樣說:「你們說的道理,我都知道,不過我就是心一直纏,無法解開啊!到底為什麼呢?這麼美,這若是在我的懷抱裡,不知要多好啊!」這些同修,同修行者沒辦法,向佛請教:「怎麼辦呢?他已經心病這麼重了。」

佛陀就說:「你叫他來,我會滿足他的願。」

年輕比丘很高興,就趕緊來到佛的面前,佛陀說:「大家跟我出來,來滿足這位年輕比丘的心願。」很高興,但是這些同修者心就有疑了:「修行不是要清淨嗎?這位年輕的比丘,心的染著這麼重,佛陀為什麼要滿他的心願?」所以大家也好奇了,就這樣隨佛去。

到了那個女孩子的家。為什麼這個家庭,怎麼在辦喪事呢?是什麼事啊?原來是這位女孩子,在幾天前忽然間往生了。現在她家的父母說:「我們捨不得啊!捨不得把她送去火化,還在家裡。」佛陀就將他帶著,說:「我去看看她。」比丘進去了,佛與修行者還沒到,就聞到很臭的味道,走近這個屍體面前,整個都腫脹起來了,而且也流出屍水了,所以很臭,面目都整個腫脹了,很嚇人的一個身體。

佛陀就向這位比丘,年輕的比丘說:「來,你靠近過來。」「我不要,我不敢。」「你不是很喜歡嗎?」趕緊向佛懺悔:「佛陀啊,我一時的迷惑,被這個色迷了,忘記佛陀所教我們的觀身不淨。我了解了,佛啊,我懺悔了。」佛陀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導弟子。

所以我們應該,迷惑到底要如何解呢?在環境中身體力行。「你的欲心那麼大,怎麼樣都沒辦法,只是為了色,這樣病了。看,這樣的色欲,難道是真實、是乾淨的嗎?要觀身不淨啊!」心就是被間斷了,修行的心間斷了。我們若能無間修,不間斷,佛陀所說的法,「觀身不淨」,對色欲有什麼好貪戀呢?我們要長期好好地修行,我們不要浪費時間,時間苦短。

幾天前,很漂亮在街上走,幾天後就往生,變成這樣的屍體,人生無常啊!這是佛陀說法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要人人,要入人群中去體會、去了解,行菩薩道,就是要從這樣的人群來體會,來堅定我們的道心。所以,時間長久,我們要攝於一心,我們將這些八萬四千的雜念,攝為一念的定心,若能這樣,就是真修行者。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11228《靜思妙蓮華》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 (第105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