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三 1月 12, 2022 8:2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三 1月 12, 2022 12:13 pm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久遠劫來常聞佛音聲教,入佛知見向菩提大直道,恆住聲聞守緣覺自獨善,求佛知見至無上正等覺。」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佛聞說大乘之法,為欲成就無上菩提。
⊙此諸眾生:昔時大通道埸,解疑除惑,所化恆沙之眾。
⊙於今有住聲聞地者:至於今生,尚有退大,住於小乘聲聞修法自利,位居小乘者。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機緣故,說種種法,然如來意,但為佛乘,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故曰:我常教化。
⊙發弘誓種大因之後,中間退大向小,住聲聞獨覺位,佛常教化大乘,諸人應以大乘之法入群度眾,漸入佛道。
⊙「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難信難解:一念心明,即成佛道,功高難信;圓頓大教,說佛知見,義深難解。徵釋退住之意。
⊙雖下大種,緣佛慧難解,所以退大而向小。以今觀之,幸聞大法,不無宿因,安知吾徒非智勝之遺塵?若能勤進,其庶幾乎。

【證嚴上人開示】
「久遠劫來常聞佛音聲教,入佛知見向菩提大直道,恆住聲聞守緣覺自獨善,求佛知見至無上正等覺。」

久遠劫來
常聞佛音聲教
入佛知見
向菩提大直道
恆住聲聞
守緣覺自獨善
求佛知見
至無上正等覺

我們用心來體會,體會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已經是十六王子之一。大通智勝佛,又敘述十六沙彌的過去,已經就是供養這麼多佛,這樣一直以來,上求下化,與很多菩薩聚會在一處,也與很多眾生,結了很多的好緣。長遠劫就是這樣上求下化,一直到大通智勝佛,他們發大心、立大願,希望能聽到佛講說大乘法,他們所要追求的是佛知見,希望能夠與佛有同等的知見,他們就是期待,能進入了菩提大直道,去行菩薩道。這是他們的心願。

就如佛陀,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教育,循循善誘,一直到四十二年後,才開始希望大家要展開心胸,向大乘道精進,在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覺得因緣成熟,時間不夠用,鼓勵大家要展開心胸,向菩薩道走。

但是,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王子,也是在過去長久的時間,經過了幾千萬億劫來供養,上求下化,現在這個時候已經真正了解了,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請佛轉大乘法輪,是自動請佛轉大乘法輪,與我們娑婆世界,是釋迦佛鼓勵大家,要走入大菩提道。

用心去體會,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就是還未很敏銳,還是停滯,停滯在聲聞,守在緣覺,就是自覺,或者是獨善其身。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是這樣,其實,比較起來就是,十六沙彌,除了(在)大通智勝佛的過去,還有大通智勝佛的以後,還是(與)這些結緣眾,生生世世也是這樣講法,同樣的這樣地牽引我們。這些結緣眾也是很久的時間,卻是還是「恆住聲聞,守緣覺自獨善」,同樣還是這麼長久的時間,一直生生世世,也是這樣守在小乘法。現在再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還需要釋迦牟尼佛來鼓勵大家,鼓勵人人要走入大菩提道。

所以,希望人人要,「求佛知見至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希望所教的弟子,人人能體會。這是要圓(滿)過去,已經彼此有所結緣,今生此世,釋迦牟尼佛已經成正覺了,所有的結緣眾,這個時候也應該要發大心、立大願的時刻,這是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

是啊!一大事的因緣,我們就要好好地把握。人間很需要,需要人人發大心、立大願,需要人人走入苦難的地方,去為他們付出,這也是一種布善種子,結大福緣。你們在誦《無量義經》,開頭就應該有誦到了。愛,用愛來布善種子,這就是我們大家要努力。

現在(2015年)的土耳其,慈濟人也是在那個地方,在發揮如何布善種子,走入苦難人的家庭,因為他們已經在那個地方,昨天是第五天了。這第五天,前面已經發放了,後面就再回歸到他們的家庭。去訪視敘利亞家庭,來到土耳其這個地方,他們到底如何生活呢?人在他鄉的國度,尤其是自己的國家,受盡了人禍的摧毀,逃難來到土耳其,到底他們現在安住的家庭,是怎麼樣呢?(慈濟人)他們安排,發放之後,就去回訪,去看看他們,訪視一下。

他們所到的地方,都能看到慈濟送給他們的毯子;那件毯子(是)在土耳其,胡居士(胡光中)他們去訂(製)的毯子,他們是重新織過,織出來的毛毯,特製很厚、很大件,又印著慈濟的標誌,慈濟的logo。每個家庭都把有慈濟logo,這個標誌,他們這件毯子就這樣高高地,繩子牽起來,就掛在上面,讓我們看到每個家庭,都可以看到這件毯子,是慈濟送給他們的,這也是他們表示這分的感恩。

其中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就是五個人,一對夫妻,三個孩子──二個兒子、一個女兒,年紀最大的兒子十三歲,第二是十一歲。這位先生來到土耳其,車禍了,所以不能工作,也無法工作了。這兩個兒子,一個十三歲,一個十一歲,安慰父親:「爸爸,您安心好好養病。家庭,我們能承擔起來,我們可以去當童工。」就這樣,這兩個孩子,就是去當童工了。

一個人賺七百五十元,兩人一千五百元(土幣里拉),這就是他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而且他們要五百元付房租,他自己本身的受傷,現在每個月,要一百五十元的藥費,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剩下的才能生活,要扣掉六百多元,這樣過生活,這實在是很辛苦。還要繳水電費二百元,一千五百元扣掉房租五百元、扣掉藥費一百五十元,還扣掉水電費二百元,剩下的才是他們的生活(費),想,這生活是多麼難過的。

一個家庭,慈濟人能發現到,將(按照)這孩子打工的薪水,這樣補貼給這個家庭,這位先生非常的感恩,感恩家庭能生活下去,感恩。更感恩的就是孩子可以去讀書,這就是他非常的感恩。他說,他每天都用虔誠的心,來祈禱,感恩慈濟,這是他表達的心意。

胡居士他在這個家庭,就向大家補充解釋:他們來探訪時,問他:「孩子一個月可以賺多少錢?」這位先生回答他:「一個人六百五十元。」胡居士他補充解釋,他知道,這位先生知道慈濟要替他,兒子補助家庭的生活,孩子賺多少,我們就要給他多少,這位先生他就說少一點。其實孩子是賺七百五十元,但是他跟慈濟人說六百五十元。

後來胡居士就說:「孩子在工廠是七百五十元,你怎麼說六百五十元呢?」他說:「慈濟要幫助我,我已經很感恩了,我若能少拿一點,慈濟湊起來就能再幫助更多人。」將這樣的心意、這樣的故事呈現給慈濟人,慈濟人也很感恩,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志氣,志氣清高的一個好家庭。看家裡是這樣打掃得非常乾淨,很整齊,這孩子的教育,父親、母親坐在椅子上,孩子就是坐在地上,規矩就是這樣,很好的家庭。

說話之後,秋良,黃秋良居士就跟孩子說:「一時的困難不要埋怨,我過去……」他就說自己的故事,「過去我的家庭也是很困難,但是就是要努力,要努力讀書,要努力做人,將來也是有成功的日子。」走進人家的家庭,這樣一一去輔導,因為他們分成五組,要去探訪這麼多家庭,每一個家庭,都是很感動人的故事。人人都很自愛,他們有他們的信仰,他們有潔身自愛的戒律,一時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需要接受遠方來的這分愛,所以他們從內心的感恩。

這群菩薩也是,人間哪裡有苦難,就哪裡去幫助,同時,自己的行動,同時也能帶動更多人,這樣來一起投入,土耳其志工也紛紛投入了。這一波在土耳其,對慈濟的看法,再更上一層樓,了解雖然慈濟是佛教,卻是沒有宗教的分別,付出是誠意的,無所要求的,這分清淨的愛,他們樂於接受,安心接受,而且歡喜接受。他們的感恩,也是很虔誠的感恩,打從內心,內心的感動、感恩。

修菩薩行就是這樣過來,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修學佛法,就是要向前前進,不是只守在聽法,光是聽法,知道道理,我們不願意去身體力行,只知道如何讓這片心地清淨,你卻是不願意去播種子。若這樣不播種子,光是在那裡一直耕田,你永遠都沒有收穫。你若肯播種子,一生無量。這就是《法華經》的精神,它的精髓在《無量義經》,就這樣跟我們說了。所以,常常在誦《無量義經》,等於是時時,都在行《法華經》的精神,吸收《法華經》的精神。

我們更要把握時間,走入人群,去實行法華無量義,身體力行這樣走過來。有走過來的那個心得,內心才有種子。相信他們現在第五天過去了,今天開始又要進入第六天了,每一天、每一天都在播種子,愛的力量在當地紛紛產生出來,發芽,播種子,也已經種子的芽也出來了。我們應該要見證,見證愛的力量,就是我們真如本性,那分最清淨無染的善種子,我們要讓它落土,才有辦法生根。

我們不斷說,信根要深、要長,你若不落土,這顆種子根本就無法發芽,不會伸根,你要讓它有這個因緣,有土、有地,將種子放進土地中,自然它就會生根,自然它就會發芽。同樣的道理,聽法入心,就要深深埋在我們的心地,心地若能種子落地,這樣才能發芽。

就如過去我們種花生,花生,地整理好,讓土鬆了、犁溝,然後就是花生的種子種下去,還要用腳將土撥過來,一隻腳撥過來,兩腳撥過來,土夠厚了,還要再踩下去,踩緊。因為種子若沒有埋在土中,若是沒有踩下去,鳥就會來翻找,種子就會被叼走了。所以,種田要播種子,也要知道種子的性,也要知道種的方法,這就是要用功。

我們修行也一樣,我們修大乘行就是要這樣,就如種花生、種稻子,同樣的道理,否則它的根不伸,芽不長,這是我們修行,還是要好好吸收佛法,入我們的心,要深入,還要伸根,這是用心。

雖然佛陀長久的時間,是這樣過來,其實我們也是一樣,長久的時間,懵懵懂懂就是這樣過來,很可惜。但是佛他是生生世世不斷,他在十六沙彌,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要再與這些結緣眾讓他們成就,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能與佛同等的知見,這就是佛的心,也就是我們應該要精進的方向。

前面的(經)文,我們看看前面的經文,「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

諸比丘
我等為沙彌時
各各教化
無量百千萬億
恆河沙等眾生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是前面,釋迦牟尼佛敘述,他們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沙彌各個,各人都有化度無量的,千萬億恆河沙的眾生,每一位沙彌都是這樣,展現出他們求大乘法的精神,也發揮了他們對大乘法的體悟。從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他們向這些心有疑惑的人,解釋大乘法的道理,所結的緣有這麼多人,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的眾生,這樣生生世世,就是期待人人能了解,不只是了解,要發大心。

時間這麼長久,眾生剛強難調伏,我們就是這樣,還是糊里糊塗,生生世世,不由自己來到現在。佛陀已經過去二千多年了,不過我們現在,還能有佛法留在人間,佛的兩千多年(後) ,我們的現在,我們可知道這段時間,與佛同世,我們也聽過法;佛滅度之後,我們也不知經過幾生世,來到現在,此生此世,我們到底是不是有理解呢?

可能我們的無明、惑還是未除,所以我們現在聽法,還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們還有,未來很長久的路要走,而未來長久的路要走,就要我們現在自己趕快鋪,鋪這條路,走得愈長愈廣,我們所見所聞,了解佛陀所說的理,鋪在天下,天下眾生的生態,鋪在天下的大地道路給我們走,這條路要我們自己發現,我們要自己去修路,修出了這條路。正確的方向,路是要自己走,也要自己鋪。這個地理、方向,佛陀已經向我們說好了, 現在,路我們要鋪,路,我們要走。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我聞法
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此諸眾生
於今有住聲聞地者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前面所教化的,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沙彌所教化,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從我聞法」。

從我聞法
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從佛聞說大乘之法
為欲成就無上菩提

我一直一直這樣跟他們說法,生生世世都是為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所為他們說的法也是這樣,希望人人都能得解,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這些眾生到現在,現在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還是住在聲聞地。在聲聞地,我釋迦牟尼佛還是常常教化,希望他們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我的目標,為一大事因緣。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陀期待人人能入法中,所以這個法就是大乘法。佛無時不刻,他的心懷就是希望,人人能體解大乘法,這是佛的本懷。但是根機無法接受,所以他就要用種種方法,這樣接引進來。所以無不都是說大乘法,「為欲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大乘法,希望成就所有的眾生,所得到的是無上正等覺。

所以「此諸眾生」,這些眾生就是,昔時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同樣與十六沙彌同時代,大通智勝佛所說的法,有的人了解,有的人還有疑惑。

此諸眾生:
昔時大通道埸
解疑除惑
所化恆沙之眾

十六沙彌為他們解除疑惑,所化度這些人,就是所化的恆河沙眾,就是這樣一直來到佛的道場,現在釋迦佛的道場,還停留在聲聞、緣覺的地位。

所以「於今有住聲聞地者」。

於今有住
聲聞地者:
至於今生
尚有退大
住於小乘聲聞
修法自利
位居小乘者

「至於今生,尚有退大」。不只是在聲聞、緣覺,守在這個位置,還有的人還是退失大乘的道心,不只是在聲聞守住,還是要說大乘法時,大家退席。看看佛陀開始允許舍利弗,說:「我豈得不說?汝已三請,我豈得不說?」所以開始要說,五千人退席,大乘法要開啟,談何容易啊!

所以,聲聞這樣獨善其身,聽到大乘法,就這樣退失,退大。所以「住於小乘聲聞修法自利,位居小乘者」。與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同樣這樣,寧願退席,寧願就是要當聲聞,不願意成佛,就是這樣。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退這個大乘的菩提道心。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為機緣故
說種種法
然如來意
但為佛乘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故曰:我常教化

釋迦佛說:我常常就是這樣說,從大通智勝佛(時) ,就是這樣說,一直種種的方法教化,聽了,就是這樣,停滯在那個地方,就是不願意向前前進。這樣的眾生,真的是很頑劣的眾生,就是大多數。

「為機緣(故)」。佛陀,釋迦牟尼佛,常常這樣在教化無上正等覺,眾生卻是同樣,還是守在聲聞、緣覺。這個機緣,這些頑劣的眾生,所以佛陀不得不再重新,不斷重新講說這種,適應眾生根機的法,所以要「說種種法」。如來的意,就是只為佛性,就是要人人成佛,但是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所以佛陀不得不還是隨機,但是這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是希望人人成佛。所以「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佛陀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希望人人,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期待人人都能成正覺。

所以,他才說,佛陀說「我常教化」。我這樣一直教化,一而再,再而三,跟你說就是這樣,你怎麼又這樣?常常這樣說,怎麼還……,很累。不過,佛陀也不能喊累,因為一大事因緣,這是佛佛道同的心願,一個眾生他都不要漏掉,所以必定要有這樣的耐心,發弘誓願,種大因,不斷就是這樣。但是有的眾生聽法,很好,大乘法將來就是入人群度眾生,然後成佛,人人都願意、歡喜。不過,就是種了此善因之後,中間又退失,退失大心,又向小乘走,這就是眾生。

發弘誓種大因之後
中間退大向小
住聲聞獨覺位
佛常教化大乘
諸人應以大乘之法
入群度眾
漸入佛道

就如剛才說,要種花生,就是要犁開土,土先犁開,花生的種子種下去,用腳撥過來,土蓋在種子上,腳還要踩緊它。為什麼呢?擔心這顆種子被鳥叼走,失去了這顆種子。所以要不斷去巡視,花生如果種下去之後,還要巡視到它發芽之後,芽長出來了,這樣才算安心。花生長大了,去挖時,光是一顆花生種子,你挖起來就是一大把,算一算到底有幾顆花生?五六十顆,這五六十顆是五六十個豆莢。但是一個莢的花生,有多數是兩粒,也有不少是三粒、四粒。

所以,一莢的花生,(若)它有四顆種子,那是從一粒種子種下去,挖起來有四五十個莢。你想,要是一莢,平均有兩粒、三粒,你就知道一粒複生幾百粒、幾千粒、幾萬粒,不斷輾轉。這就是在耕耘,只要我們的道心堅固,我們累生累世,我們所結的結緣眾,也會愈來愈多。

這就是說道心要堅固,不要當中漏失了,這樣就很可惜。

「中間退大向小」,實在是很可惜,所以還是永遠都在聲聞、獨覺的位置。這是佛很無奈,很不捨,但是佛絕對不放棄,所以「佛常教化大乘」,不論你是怎樣的鈍劣,我還是耐心教育,生生世世教育。

所以「諸人應以大乘之法,入群度眾,漸入佛道」。希望人人能好好用心,好好發心,立弘誓願。人人若能發心,立弘誓願,自然大乘的佛法就慢慢成長,入人群中,愈來愈能培養這分愛心,感覺生命中的價值就是這樣的付出,慢慢就成長。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是諸人等
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所以者何
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要用這個法,這樣一步一步入佛道,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也就是說「諸聲聞眾」,這些聲聞眾現在是佛的聲音,入他們的耳中,但是我們要知道,聲聞的法雖然聽進去,若能,有聽法就有進步,有聲音入他們的心,自然用耐心一步一步來引導。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如來用智慧這樣漸漸來誘引他,因為佛,佛理很深,難解,所以佛陀必定要用心用法,來為他們解釋。因為道理很深,難怪大家聽不懂,所以佛陀他就要用長久的心,因為眾生的根,還是還未長、還未深。佛的道理實在是很深,所以難解,佛才需要發揮他的智慧,要耐心、愛心,要長情,永遠永遠不放棄,這就是佛,他都了解眾生的根機。佛的知見,因為知道,這實在是很深奧的道理,要能體會一般凡夫的心,或者是根淺的人,還是很難。

所以這種「難信難解」,「一念心明,即成佛道」。

難信難解:
一念心明
即成佛道
功高難信
圓頓大教
說佛知見
義深難解
徵釋退住之意

其實,就是我們無明,只要我們一念心明,就能成佛道,本來一念就能了解佛的道理,卻是我們眾生的根機沒辦法,所以必定要用功,要用功,但是要能內修外行,能到達圓頓大教全都了解,這必定要用很高的功夫,要發無上心。

無上心,求佛知見,要求佛知見就要用功,因為我們要發無上心,無上心是至高無上,這念心就要下功夫。至高無上,當然,要去了解佛知、佛見,不是那麼容易,所以,「說佛知見,義深難解」。要說出佛的知見,實在是義深難解,難怪眾生要了解,真的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來解釋,釋迦牟尼佛的法也是很困難,何況我們要接受的人更加困難。這就是解釋,為什麼會退住在聲聞呢?因為難知難解。

雖然佛是「下大種」,用很大,希望大因大緣,讓人人能了解,但是還是難解,佛的智慧還是難解,所以退大向小。

雖下大種
緣佛慧難解
所以退大而向小
以今觀之
幸聞大法不無宿因
安知吾徒
非智勝之遺塵
若能勤進其庶幾乎

以現在來看,那就是聞大法,現在我們能聽到大法,都是有宿世的因緣。過去無量劫前,宿世的因緣,我們既然有這樣的因緣,只是我們的根機較淺薄,只是我們的無明較厚,不過我們要很慶幸,我們現在還能聽到大法。

就如大通智勝佛說大法,大家的疑惑一樣,接下來有十六沙彌,來代替佛回答解釋,(為)那些有疑惑的人。有疑惑的人聽完之後,也知道!知道!不過,知道!知道!有信,了解了!但是還未真正體解,只是「信」和「解」而已,還未真正體解。所以我們還未體解的眾生,生生世世到現在,再聽大法,真的是「幸聞大法」。

我們現在已經再聽到大法,「不無宿因」,大家都有宿世的因緣,所以我們豈「安知吾徒」,非大通智勝佛所遺留下來,塵點劫以前那時候我們聽法,在那個道場,我們難道不會想到我們就是,在那個時候的結緣眾嗎?

「若能勤進,其庶幾乎」。好好去精進,這樣我們應該沒有什麼困難,不用很長久的時間,我們聽了,應該慢慢能入。其實,我們都是在那時候的結緣眾,同道場、同修、同精進的人,一時的懈怠,失念,又再漏落五道四生輪迴,一直到現在,又聽到大乘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不要讓它再漏失了,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112《靜思妙蓮華》種宿因 聞大法 (第1066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