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四 1月 20, 2022 12:52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四 1月 20, 2022 1:32 pm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法度入心機熟,萬法所依因緣;周遍法界萬化,無始因地法身;事相顯理易解,理事融會一體。」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此法說之釋先權,明昔日權說之所由。佛為上根之人開示明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即方便品中所談之法。
⊙比丘當知:或有比丘聞佛所說,心中生疑,既唯一乘,何故復說三乘之法,欲顯權教機緣,解除疑惑,故曰:當知。
⊙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諸佛如來,慈愍悲智方便,善知一切眾生之性,諸根行業,深入無際。
⊙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知其心志,樂於小法。深心樂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
⊙深著五欲:欲流深著,轉於分段生死,何由近於佛道?故度以小乘涅槃,使先離於煩惱無明,再趨佛智。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為於心著是等小機之故,說應於中根機緣,入方便涅槃。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是淺根人,若聞說小,既能稱機而能信受。
⊙佛惟忖以方便智深入眾生之機,故能知眾生樂小之志,且能說此眾生易信之方便法。

【證嚴上人開示】
「法度入心機熟,萬法所依因緣;周遍法界萬化,無始因地法身;事相顯理易解,理事融會一體。」

法度入心機熟
萬法所依因緣
周遍法界萬化
無始因地法身
事相顯理易解
理事融會一體

法入心,法要度入心來,我們的心才能時時複習。將心與外面的境界不斷來磨合,外面形形色色的境界,不論是人事,或者是一切大小所看的事物,我們無不都是,要用我們的心去了解,其中與佛法的道理融會貫通。事、物、理本來就是融會貫通,這樣就是道理清楚。若是法歸法,事歸事,物歸物,這樣我們常常都會做事沒道理,就會行不通,看到事,若沒有體會人的心理,這樣物物都是障礙。我們必定要將法度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映外面的景,去體會外面一切。

我們的心要成熟,不要永遠都是這樣無知、幼稚,一定要成熟,才有辦法真正對法會認清楚,才能夠在法中起精進心。所以說,「法度入心機熟」。我們昨天不是說過嗎?滅度,滅盡一切煩惱,將法度入心來,自度度人,這叫做滅度。假使法不入心,我們要如何度人呢?法要入心,一定要煩惱去除,自我的雜念若不去除,法無法度入心。

為什麼煩惱無法去除呢?就是機不熟,我們自己的內心還很幼稚,像小孩子一樣,「我就是想要這樣,就是這樣,我就是不要聽話嘛!」這跟幼稚的孩子不是一樣嗎?明知法,唯有法能對我們的心,開啟我們的心門,看透了天下的景觀,了解了萬事物的道理,唯有法入心來,我們的心才能心開闊,「心包太虛」。偏偏我們自己對自己就是這樣,關起了這扇門,或者是兩邊的門關起來,就如貧窮子,只是在門外的縫,窺看裡面的富有,「看,這麼富有,這個地方不是我停留的地方。」就這樣又跑掉了。

兒子他不認得父親,父親為了要找兒子,心心念念都是掛著兒子的形影,所以,看到兒子的形影,一下子就認出來了,但是這個兒子就是這麼幼稚,還是甘願在外面這樣流浪。這段故事應該,故事我們很熟了,因為那段時間,一直在說「貧窮子」。但是,故事是記得了,道理有沒有深入呢?我們對道理若有深入,我們的根機就能夠很成熟。

這是經典,佛陀的慈悲,用這樣的故事來開導我們,然後再說道理給我們聽。但是,故事我們是聽進去了,道理呢?好像還離我們一段很長的距離,貧窮子還是貧窮子,沒有體會到這個道理,無法法度入心來,這樣的根機還是還未成熟。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的根機才能夠很成熟呢?

「萬法所依因緣」。世間一切萬物事理種種,所依靠的就是因緣。因緣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人與煩惱、無明、智慧這當中,我們到底還是在無明中,或者是開啟了智慧沒有?這都是要看我們所依的因緣,到底對法成熟了沒有?當中是不是有人事物,在困擾我們的心?這是我們要常常反觀自照,所以叫做擦心鏡。我們這面大圓的鏡,是不是又受無明的塵埃再覆蓋?或者是受到水蒸氣模糊了嗎?我們要常常勤擦拭,一定要很用心。

因緣與萬法,萬法所依靠的是要因緣,要不然法要入心,根機一直不成熟,進進退退。萬事物隔在我們的心與法當中,有時候遇到法,觸發了法入心,有時候外面的惡因惡緣,又將我們隔開了,這樣永遠根機就不能成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萬法所依因緣」,要把握因緣,要不然,時間是分秒過去,法,在說也是這樣,一直流逝過去,我們了解了,但是,一不小心,因緣再來把你隔礙了,又是再退失這個因緣,這我們要很小心。

因為因緣「周遍法界萬化,無始因地法身」。其實我們若是,好好將法度入心來,我們的根機成熟,不受外面的境界來困擾我們,我們一切的煩惱要滅除,再也不要讓無明覆蓋,乘著好因緣,法在我們的周圍,要好好地把握,法若真正入心,我們才能體會了解。

「周遍法界萬化」。法入心來,心就無掛礙了,我們就能通徹佛法的道理,周遍法界;法界雖然是萬化,我們能隨境會法,法界就是這樣,天地之間,人、事、物,無不都是歸納在這道理之中。我們與外面在接觸,讓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讓我們的身體行動,我們去造作,完成之後,這粒種子,還是歸入在我們的因地裡。法,好好的粒粒種子,都是善種子,我們若能這樣,雖然周圍的法是萬化。

看看天下有多少苦難人,難民流落他鄉異國,這是為什麼?這也就是他的種子變化,他一生中的因緣,依止的國家,他的報,正報、依報,依在那個國家,隨著那個國家環境變化,造成了現在這麼多人的共業。日日所看的,都是淚眼對著淚眼,天涯流落他鄉的難民,苦啊!由不得自己啊!這就是法界的變化,這是依個人的因緣造化,這真的是無奈的事情真的很多。

我們既看到這麼多造化無奈,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法,知道萬法幻化,或者是周遍法界。很多很多的人事物,從過去過去所造作的因地,這個種子是什麼樣的方式,讓我們變化,讓我們的種子在任何一個地方,依著這個因緣種子,這樣依正二報,這無不都是歸納於道理,法身就是道理。歸納於道理,我們若能法入心來,粒粒的種子都是清淨,不受外面影響,粒粒都歸納在我們的八識,在八識中淨化之後,回歸到九識。九識,在我們的真如本性裡,這就是真法身。

同樣是道理,善的道理、惡的道理,善惡歸納,要歸納到哪裡去?從眼、耳、鼻、舌、身,所接觸造作的一切,就是六識去歸納,六識去指導,完成的種子就到八識。第六識看到的、體會到、感受到的,第七識,無明去造作,使你去造作、去考慮之後,偏於無明,就去造作一切煩惱。

這是無明,還沒淨化的,就是無明,接觸了佛法,思考,所以我們要思惟修,要好好思考,六識在外面緣境,要思惟,是要修行,不是思惟去計謀造作。看到外面的境界,回歸到第七識,要真正好好思惟,我們才能體會到法界萬化。若能很清楚,思惟修,自然就是「無始因地法身」,這個道理很明朗,沒有糊塗了。若能夠這樣,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方向對準了,就「事相顯理易解」。萬物的事相,顯在道理上,我們很了解了,所以「理事融會一體」,是理、是事,我們就能融會貫通起來。如此,不論是外面的境界,或者是人、事、物,都無法擾動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堅定,我們的根機很成熟,萬法所依的因緣法,我們很了解,了解因緣法是,「周遍法界萬化」。看到種種的事物,聽到種種的聲音,我們很清楚過濾了,這就是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

這種無常變化,我們清楚了,自然地,因地法身,無始以來,大通智勝佛的過去、過去的無始以來的道理,我們都會很清楚,無事不通。「大通」,本就是我們的心地,所以說「因地」,「大通」本來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無事不通,道理本來就是歸納在我們的心,只是我們的無明,驅使我們自己的心動搖,驅使我們的心,性不定。這就是我們的心,心地對這個法的根機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因為滅煩惱不用功,所以,法無法度入心來,才會這樣這麼反覆無明,都一直圍繞在心裡。

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無始以來我們就有這顆種子,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道理,法身,所以我們要好好,因地法身,我們要照顧得住,自然「事相顯理易解」,沒有一項我們解不通的。所以,理事自然就圓融一體。我們若能夠體會了解,自然就知道,日常我們要做什麼事,這些事情我們在做的,都是利益人群,不是為自己的觀念在計較,是要為天下人群造福,這是佛陀開給我們的,一條菩提大直道,這是我們要走的路。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便集諸菩薩
及聲聞眾為說是經
世間無有二乘
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已經因緣成熟了,在場的弟子聽法,現在已經「為說是經」。「是經」就是《法華經》,《法華經》就是大乘法,已經將小乘權法已經開除,然後很清楚明白來講說大乘經,讓大家知道,過去是為了引導入門,現在要顯出真實法。因為佛也知道,這就是時間的末端了,此法一定要說了。

所以,「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沒有其他的法,能使我們滅盡一切煩惱;法度入我們的心,度己度人,這是一個大乘法,沒有其他的二乘(法) ,能得滅度。真真正正完全滅除之後,法度入心,再度他人,這叫做「滅度」。希望大家記得「滅度」這二字。所以「唯一佛乘得滅度耳」,只有一佛乘,就是佛心為己心,立志在菩薩道上,這就是叫做「一佛乘」。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比丘當知
如來方便
深入眾生之性
知其志樂小法
深著五欲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
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就是在「法說(周)」,在<譬喻品>、<信解品>等,已經用事相,用事、用相、用譬喻來說法,現在要為我們「(釋)先權」,要讓我們知道,「先權」,前面就是說「權」。

此法說之釋先權
明昔日權說之所由
佛為上根之人
開示明三乘之權
顯一乘之實
即方便品中
所談之法

「明昔日權說之所由」,要讓我們了解過去說「權」,就是根機還未成熟,而應眾生機而說。就如有羊車,有鹿車、有大白牛車,「來,讓你們大家選。」小根機的人選擇的羊車好玩,鹿車可愛。但是這是不是真正有力,幫助我們的東西呢?那只是好玩而已。

牛車,我能兼坐自己,載自己,還能載貨物,不只是能載貨物,還能載人。牛,強而有力,非常的穩定,能載人走遠路。牠有耐力,牠有魄力、有耐力,能載我們走很長很遠的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若沒有大牛車,羊車、鹿車載你一個,到底能將你拖多遠呢?只不過是好玩而已。

同樣的道理,所以過去「阿含」、「方等」、「般若」。「阿含」是適應我們的根機,引導我們進來。「方等」是讓我們的心,再開闊一些。「般若」是要讓我們了解,一切因緣生,也是一切因緣滅,滅掉了一切,空了一切。但是,佛陀讓我們了解一切皆空,但是趕緊做一個轉,轉過來讓大家知道,「空」中有妙理。「空」中,雖然我們的人生,到頭來也要往生,身體無法永遠在人間,但是他還存在著他的業種,這個業種,是由不得我們自己而去呢,或者我們這顆業(種) ,是淨業的種子,讓我們在來生來世,與佛法同住,生活在佛法沐流中,再為我們淨化,讓我們的種子能夠更成熟。來培養這顆種子,這就是妙有。

雖然,生生世世,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看我們如何活在人間,是用什麼樣的身形再來生?這就是妙有。因為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法,是惡法、是善法等等,千差萬別的法,就是由我們一念心去造作。佛陀已經在種種的經典,《阿含》、《方等》、《般若》,都有這樣譬喻過,但是,我們是不是了解了呢?這就要看我們大家的根機了,是不是還停滯在小乘,自我的心態?或者是打開了大心門,能夠自覺覺他?這就要看我們了。

所以說,佛陀盡心力說給我們聽,「明昔日權說之所由」。過去大家都不懂,根機不成熟,所以就這樣這樣,來誘引大家入佛門來,這樣淺顯的道理讓大家知道。所以「佛為上根之人,開示明三乘之權」。現在在這大經,這本經中,開始是向上根機人說話,因為中下根機的已經退席了,現在開始說的,是面向上根機的人。

雖然過去還未很清楚,還未發大心,但是要說大經時,他們還留下來,還是要聽,聽佛所說的「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法。這些人就是上根的人,向這些人開示,讓大家更清楚「三乘法之權」,是「顯一乘之實」。向這些上根機(的人),過去還停滯在小法,但是他的根機已經成熟了,所以成為上根器了,所以顯示一乘之法,即<方便品>中所談之法。這是「法說(周)時」,用法來譬喻一切的事相,用事相來回歸於法,所以法中有譬喻,譬喻中有法。

比丘當知:
或有比丘聞佛所說
心中生疑
既唯一乘
何故復說三乘之法
欲顯權教機緣
解除疑惑
故曰:當知

「比丘當知」。意思就是說,或者是有比丘聞佛所說,雖然是留下來要聽大法,但是「心中生疑」。畢竟還未到達那個境界,不過就是留下來要聽大乘法,而在聽的過程,也是心中會生疑,疑念出來。

所以「既唯一乘」,他們到底在疑什麼呢?既然就是一乘,唯有一乘法,「何故復說三乘」?佛陀既然說一乘法,就直接說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再轉彎呢?要說小乘,要有小乘、中乘,再回歸於大乘,為何不直接就說大乘法呢?何必要分為三乘呢?

「欲顯權教機緣」。這就是佛陀擔心眾生,這樣的疑問,所以為了這樣,才顯權教的機緣,顯出羊車、鹿車,讓大家知道,過去就是因為大家根機很小,小根機,我就要施小法讓你們好玩的法,合你們的根機,歡喜進來,這就是一種誘引你們進來,了解、看,培養你的根器,才有辦法接受。

所以,「欲顯權教機緣」。就是這個權教,小機,小根機的人,就給他小法,較淺的。孩子小,幼稚園,老師就要和孩子說孩子的話;若是大學研究所,教授就要對學生,說很深奧的道理,這是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那就是同樣要應用世間的法,來應度眾生。因為我們的根機薄弱,不得不說小法,所以要開三乘法。

有的人心會起疑惑,所以解除了疑惑,所以佛才會再說:「比丘啊,你們要知道,不要有疑。我為何會從小乘法開始說呢?因為大家根機還未很成熟,所以才從小乘法,漸進到大乘的法,所以你們要知道。」用心良苦啊!

所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

如來方便
深入眾生之性:
諸佛如來
慈愍悲智方便
善知一切眾生之性
諸根行業
深入無際

是因為如來為了方便,要如何度眾生,方便引大家進來的法門,開一道門讓人能進來。是「諸佛如來,慈愍悲智方便」。這是佛陀應我們眾生的根機,也是佛陀的慈愍悲智,就是悲智雙運,方便,這樣「善知一切眾生之性」。佛陀的慈悲,才有辦法他的悲憫眾生,根機就是這麼劣,所以他就要用寬大的心來等待,讓你想清楚再說。

這樣給他小法,慢慢接引過來,這是佛陀「慈愍悲智方便」的法。所以因為,「善知一切眾生之性」,就是眾生的性就是這麼的頑劣。所以「諸根行業」,眾生的根機是利根或是鈍根呢?就要好好觀察。眾生的行為、習氣,總是要給他時間慢慢深入。所以,深入慢慢就能到無際。從小而入而深,一直到擴大,開闊他的心胸為止。

所以佛陀耐心,除了過去無始塵點劫,這樣不斷來度化,在成佛之後,因緣已成熟,但是佛陀還是在等待根機,同樣一等也是四十多年了,不得不說大法時,所以他要「開三顯一」。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慈愍悲智,這是我們應該要趕緊自我覺醒,要了解佛陀的心。

知其志樂小法
深著五欲:
知其心志
樂於小法
深心樂著
色聲香味觸
五欲之境

所以,「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佛陀了解了,明明我們眾生就是這麼的執著,卻是佛還是不放棄,明明知道這麼的頑劣,「知其心志,樂於小法」,就是這麼頑劣,「深心樂著,色聲香味觸」,這個境界中,在五欲境界之中。

這就是眾生。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只是想,「聽法,我聽,但是我對那個欲,我還是無法放棄。無明,要我一下就掃除,叫我趕快要改過來。唉!讓我慢慢來啦!」這就是眾生的根機,這種「志樂小法,深著五欲」,這樣的眾生真的是根機很頑劣。

所以,「欲流深著」。

深著五欲:
欲流深著
轉於分段生死
何由近於佛道
故度以小乘涅槃
使先離於煩惱無明
再趨佛智

這種欲,一直不斷就是這樣,在我們的心裡流轉,不斷外面的欲進來,還是心又執著住,這就是無明流。無明流入我們的心,所以「轉於分段生死」,不斷在分段生死之中。昨天我們也說得很清楚了,「分段生死」,眾生由不得自己來去。「何由近於佛道?」這樣要如何入佛道來呢?就是一直在無明流中,無明不去除,生生世世還是同樣分段生死,什麼時候才能,走入菩提大直道呢?這是令人很擔心的。

所以,「故度以小乘涅槃」。所以不得不用小法來教他們──人生的苦難,就是經過這樣這樣的集來,大家要趕快好好去除,不要在外面攀緣,要好好將心照顧好。這是小乘,顧好自己的心。但是,他只是擔心自己六道輪迴,「四生」的生態墜落,讓他知道有地獄、餓鬼、畜生,這麼的可怕,所以大家要趕快提高警覺。若這樣,大家就是獨善其身,不敢再來人間了。這就是「度以小乘涅槃」,進入小乘,去除小乘無明。心雖然清淨,但是自度,執著於自度,不願意度他,所以這只是小乘。

「(使)先離於煩惱無明,再趨佛智」。先離開煩惱無明,現在才開始要讓大家,引導他們入佛的智慧門來,開始再一層門,大(乘)門,要進來了。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

為是等故
說於涅槃:
為於心著
是等小機之故
說應於中根機緣
入方便涅槃

就是為這些小根機的人,現在開大法,再為他們講此法。所以,「心著小機之故,說應於中根機緣,入方便涅槃」。再為他進一步,不只是人、事、物,生死可怕,其實,天地人間(等),天地無常變化,國土危脆等等,讓大家能更進一步,不只是知道自己的生死,還要知道天地變化的道理,這叫做「中乘」。

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
是淺根人
若聞說小
既能稱機而能信受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既然能信,身的生死,更能了解天地萬物的無常,讓他們更知道。所以「淺根人」,「若聞」,自然能夠了解,「稱機而能信受」,就能了解了,人有生死,天地有成住壞空,讓大家更了解。

佛惟忖以方便智
深入眾生之機
故能知眾生
樂小之志
且能說此眾生
易信之方便法

「佛惟忖以方便智,深入眾生之機」,故知眾生樂小之志。佛是很用心思惟,用這種方便智,去深入眾生的根機,所以能知道眾生樂小之志,所以,他就給他,講這麼多容易相信的,比較淺的法,這是佛的用心。

我們學佛,必定要知道,佛陀是這麼用心在我們的人間,讓我們看看人間,就是生、老、病、死,在生老病死過程中的人生,是這麼無常的苦,這都是重點在人生。這些人生有這麼多的苦,你們看清楚。自己若糊里糊塗這樣過一輩子,來生你所看到的,會比今生更苦的因緣,就是這樣造作過來的。你就要好好地修行,來生才能過一個幸福的生活,來生才能過一個,沒有不如意的人生。

這就是先用淺顯的因果觀來教育。若再更深的呢?唉呀!在人間這麼無常,世間一切,到頭來都是幻化無常。修行啦!修行才能讓我們,斷除了再來世的生死苦。這樣的生生死死,病痛苦啊!要死的時候很惶恐,來生的方向在哪裡?都不知道。好好來修行,將這顆種子培養得成熟,去來自如,這是「中乘」。天地人間,無不都是在無常中,無不都是在成住壞空,無不都是生老病死。人生很多(煩惱),要看清楚!這就是佛陀對眾生根機,有大、小乘法的方便教法。

所以我們應該要清楚,清楚要好好地將法入心,法若不入心,我們的根機永遠就像,幼稚的孩子一樣,這樣來來去去,還是都無法體會佛的本懷,不成熟,這種事相,都是在這種無常變化中,我們要好好地清楚,我們要好好事相顯理,我們應該要深入了解,自然就是理事圓融,圓會貫通。一定要這樣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法度入心機熟,萬法所依因緣;周遍法界萬化,無始因地法身;事相顯理易解,理事融會一體。」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此法說之釋先權,明昔日權說之所由。佛為上根之人開示明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即方便品中所談之法。
⊙比丘當知:或有比丘聞佛所說,心中生疑,既唯一乘,何故復說三乘之法,欲顯權教機緣,解除疑惑,故曰:當知。
⊙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諸佛如來,慈愍悲智方便,善知一切眾生之性,諸根行業,深入無際。
⊙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知其心志,樂於小法。深心樂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
⊙深著五欲:欲流深著,轉於分段生死,何由近於佛道?故度以小乘涅槃,使先離於煩惱無明,再趨佛智。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為於心著是等小機之故,說應於中根機緣,入方便涅槃。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是淺根人,若聞說小,既能稱機而能信受。
⊙佛惟忖以方便智深入眾生之機,故能知眾生樂小之志,且能說此眾生易信之方便法。

【證嚴上人開示】
「法度入心機熟,萬法所依因緣;周遍法界萬化,無始因地法身;事相顯理易解,理事融會一體。」

法度入心機熟
萬法所依因緣
周遍法界萬化
無始因地法身
事相顯理易解
理事融會一體

法入心,法要度入心來,我們的心才能時時複習。將心與外面的境界不斷來磨合,外面形形色色的境界,不論是人事,或者是一切大小所看的事物,我們無不都是,要用我們的心去了解,其中與佛法的道理融會貫通。事、物、理本來就是融會貫通,這樣就是道理清楚。若是法歸法,事歸事,物歸物,這樣我們常常都會做事沒道理,就會行不通,看到事,若沒有體會人的心理,這樣物物都是障礙。我們必定要將法度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映外面的景,去體會外面一切。

我們的心要成熟,不要永遠都是這樣無知、幼稚,一定要成熟,才有辦法真正對法會認清楚,才能夠在法中起精進心。所以說,「法度入心機熟」。我們昨天不是說過嗎?滅度,滅盡一切煩惱,將法度入心來,自度度人,這叫做滅度。假使法不入心,我們要如何度人呢?法要入心,一定要煩惱去除,自我的雜念若不去除,法無法度入心。

為什麼煩惱無法去除呢?就是機不熟,我們自己的內心還很幼稚,像小孩子一樣,「我就是想要這樣,就是這樣,我就是不要聽話嘛!」這跟幼稚的孩子不是一樣嗎?明知法,唯有法能對我們的心,開啟我們的心門,看透了天下的景觀,了解了萬事物的道理,唯有法入心來,我們的心才能心開闊,「心包太虛」。偏偏我們自己對自己就是這樣,關起了這扇門,或者是兩邊的門關起來,就如貧窮子,只是在門外的縫,窺看裡面的富有,「看,這麼富有,這個地方不是我停留的地方。」就這樣又跑掉了。

兒子他不認得父親,父親為了要找兒子,心心念念都是掛著兒子的形影,所以,看到兒子的形影,一下子就認出來了,但是這個兒子就是這麼幼稚,還是甘願在外面這樣流浪。這段故事應該,故事我們很熟了,因為那段時間,一直在說「貧窮子」。但是,故事是記得了,道理有沒有深入呢?我們對道理若有深入,我們的根機就能夠很成熟。

這是經典,佛陀的慈悲,用這樣的故事來開導我們,然後再說道理給我們聽。但是,故事我們是聽進去了,道理呢?好像還離我們一段很長的距離,貧窮子還是貧窮子,沒有體會到這個道理,無法法度入心來,這樣的根機還是還未成熟。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的根機才能夠很成熟呢?

「萬法所依因緣」。世間一切萬物事理種種,所依靠的就是因緣。因緣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人與煩惱、無明、智慧這當中,我們到底還是在無明中,或者是開啟了智慧沒有?這都是要看我們所依的因緣,到底對法成熟了沒有?當中是不是有人事物,在困擾我們的心?這是我們要常常反觀自照,所以叫做擦心鏡。我們這面大圓的鏡,是不是又受無明的塵埃再覆蓋?或者是受到水蒸氣模糊了嗎?我們要常常勤擦拭,一定要很用心。

因緣與萬法,萬法所依靠的是要因緣,要不然法要入心,根機一直不成熟,進進退退。萬事物隔在我們的心與法當中,有時候遇到法,觸發了法入心,有時候外面的惡因惡緣,又將我們隔開了,這樣永遠根機就不能成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萬法所依因緣」,要把握因緣,要不然,時間是分秒過去,法,在說也是這樣,一直流逝過去,我們了解了,但是,一不小心,因緣再來把你隔礙了,又是再退失這個因緣,這我們要很小心。

因為因緣「周遍法界萬化,無始因地法身」。其實我們若是,好好將法度入心來,我們的根機成熟,不受外面的境界來困擾我們,我們一切的煩惱要滅除,再也不要讓無明覆蓋,乘著好因緣,法在我們的周圍,要好好地把握,法若真正入心,我們才能體會了解。

「周遍法界萬化」。法入心來,心就無掛礙了,我們就能通徹佛法的道理,周遍法界;法界雖然是萬化,我們能隨境會法,法界就是這樣,天地之間,人、事、物,無不都是歸納在這道理之中。我們與外面在接觸,讓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讓我們的身體行動,我們去造作,完成之後,這粒種子,還是歸入在我們的因地裡。法,好好的粒粒種子,都是善種子,我們若能這樣,雖然周圍的法是萬化。

看看天下有多少苦難人,難民流落他鄉異國,這是為什麼?這也就是他的種子變化,他一生中的因緣,依止的國家,他的報,正報、依報,依在那個國家,隨著那個國家環境變化,造成了現在這麼多人的共業。日日所看的,都是淚眼對著淚眼,天涯流落他鄉的難民,苦啊!由不得自己啊!這就是法界的變化,這是依個人的因緣造化,這真的是無奈的事情真的很多。

我們既看到這麼多造化無奈,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法,知道萬法幻化,或者是周遍法界。很多很多的人事物,從過去過去所造作的因地,這個種子是什麼樣的方式,讓我們變化,讓我們的種子在任何一個地方,依著這個因緣種子,這樣依正二報,這無不都是歸納於道理,法身就是道理。歸納於道理,我們若能法入心來,粒粒的種子都是清淨,不受外面影響,粒粒都歸納在我們的八識,在八識中淨化之後,回歸到九識。九識,在我們的真如本性裡,這就是真法身。

同樣是道理,善的道理、惡的道理,善惡歸納,要歸納到哪裡去?從眼、耳、鼻、舌、身,所接觸造作的一切,就是六識去歸納,六識去指導,完成的種子就到八識。第六識看到的、體會到、感受到的,第七識,無明去造作,使你去造作、去考慮之後,偏於無明,就去造作一切煩惱。

這是無明,還沒淨化的,就是無明,接觸了佛法,思考,所以我們要思惟修,要好好思考,六識在外面緣境,要思惟,是要修行,不是思惟去計謀造作。看到外面的境界,回歸到第七識,要真正好好思惟,我們才能體會到法界萬化。若能很清楚,思惟修,自然就是「無始因地法身」,這個道理很明朗,沒有糊塗了。若能夠這樣,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方向對準了,就「事相顯理易解」。萬物的事相,顯在道理上,我們很了解了,所以「理事融會一體」,是理、是事,我們就能融會貫通起來。如此,不論是外面的境界,或者是人、事、物,都無法擾動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堅定,我們的根機很成熟,萬法所依的因緣法,我們很了解,了解因緣法是,「周遍法界萬化」。看到種種的事物,聽到種種的聲音,我們很清楚過濾了,這就是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

這種無常變化,我們清楚了,自然地,因地法身,無始以來,大通智勝佛的過去、過去的無始以來的道理,我們都會很清楚,無事不通。「大通」,本就是我們的心地,所以說「因地」,「大通」本來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無事不通,道理本來就是歸納在我們的心,只是我們的無明,驅使我們自己的心動搖,驅使我們的心,性不定。這就是我們的心,心地對這個法的根機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因為滅煩惱不用功,所以,法無法度入心來,才會這樣這麼反覆無明,都一直圍繞在心裡。

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無始以來我們就有這顆種子,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道理,法身,所以我們要好好,因地法身,我們要照顧得住,自然「事相顯理易解」,沒有一項我們解不通的。所以,理事自然就圓融一體。我們若能夠體會了解,自然就知道,日常我們要做什麼事,這些事情我們在做的,都是利益人群,不是為自己的觀念在計較,是要為天下人群造福,這是佛陀開給我們的,一條菩提大直道,這是我們要走的路。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便集諸菩薩
及聲聞眾為說是經
世間無有二乘
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已經因緣成熟了,在場的弟子聽法,現在已經「為說是經」。「是經」就是《法華經》,《法華經》就是大乘法,已經將小乘權法已經開除,然後很清楚明白來講說大乘經,讓大家知道,過去是為了引導入門,現在要顯出真實法。因為佛也知道,這就是時間的末端了,此法一定要說了。

所以,「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沒有其他的法,能使我們滅盡一切煩惱;法度入我們的心,度己度人,這是一個大乘法,沒有其他的二乘(法) ,能得滅度。真真正正完全滅除之後,法度入心,再度他人,這叫做「滅度」。希望大家記得「滅度」這二字。所以「唯一佛乘得滅度耳」,只有一佛乘,就是佛心為己心,立志在菩薩道上,這就是叫做「一佛乘」。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比丘當知
如來方便
深入眾生之性
知其志樂小法
深著五欲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
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就是在「法說(周)」,在<譬喻品>、<信解品>等,已經用事相,用事、用相、用譬喻來說法,現在要為我們「(釋)先權」,要讓我們知道,「先權」,前面就是說「權」。

此法說之釋先權
明昔日權說之所由
佛為上根之人
開示明三乘之權
顯一乘之實
即方便品中
所談之法

「明昔日權說之所由」,要讓我們了解過去說「權」,就是根機還未成熟,而應眾生機而說。就如有羊車,有鹿車、有大白牛車,「來,讓你們大家選。」小根機的人選擇的羊車好玩,鹿車可愛。但是這是不是真正有力,幫助我們的東西呢?那只是好玩而已。

牛車,我能兼坐自己,載自己,還能載貨物,不只是能載貨物,還能載人。牛,強而有力,非常的穩定,能載人走遠路。牠有耐力,牠有魄力、有耐力,能載我們走很長很遠的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若沒有大牛車,羊車、鹿車載你一個,到底能將你拖多遠呢?只不過是好玩而已。

同樣的道理,所以過去「阿含」、「方等」、「般若」。「阿含」是適應我們的根機,引導我們進來。「方等」是讓我們的心,再開闊一些。「般若」是要讓我們了解,一切因緣生,也是一切因緣滅,滅掉了一切,空了一切。但是,佛陀讓我們了解一切皆空,但是趕緊做一個轉,轉過來讓大家知道,「空」中有妙理。「空」中,雖然我們的人生,到頭來也要往生,身體無法永遠在人間,但是他還存在著他的業種,這個業種,是由不得我們自己而去呢,或者我們這顆業(種) ,是淨業的種子,讓我們在來生來世,與佛法同住,生活在佛法沐流中,再為我們淨化,讓我們的種子能夠更成熟。來培養這顆種子,這就是妙有。

雖然,生生世世,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看我們如何活在人間,是用什麼樣的身形再來生?這就是妙有。因為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法,是惡法、是善法等等,千差萬別的法,就是由我們一念心去造作。佛陀已經在種種的經典,《阿含》、《方等》、《般若》,都有這樣譬喻過,但是,我們是不是了解了呢?這就要看我們大家的根機了,是不是還停滯在小乘,自我的心態?或者是打開了大心門,能夠自覺覺他?這就要看我們了。

所以說,佛陀盡心力說給我們聽,「明昔日權說之所由」。過去大家都不懂,根機不成熟,所以就這樣這樣,來誘引大家入佛門來,這樣淺顯的道理讓大家知道。所以「佛為上根之人,開示明三乘之權」。現在在這大經,這本經中,開始是向上根機人說話,因為中下根機的已經退席了,現在開始說的,是面向上根機的人。

雖然過去還未很清楚,還未發大心,但是要說大經時,他們還留下來,還是要聽,聽佛所說的「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法。這些人就是上根的人,向這些人開示,讓大家更清楚「三乘法之權」,是「顯一乘之實」。向這些上根機(的人),過去還停滯在小法,但是他的根機已經成熟了,所以成為上根器了,所以顯示一乘之法,即<方便品>中所談之法。這是「法說(周)時」,用法來譬喻一切的事相,用事相來回歸於法,所以法中有譬喻,譬喻中有法。

比丘當知:
或有比丘聞佛所說
心中生疑
既唯一乘
何故復說三乘之法
欲顯權教機緣
解除疑惑
故曰:當知

「比丘當知」。意思就是說,或者是有比丘聞佛所說,雖然是留下來要聽大法,但是「心中生疑」。畢竟還未到達那個境界,不過就是留下來要聽大乘法,而在聽的過程,也是心中會生疑,疑念出來。

所以「既唯一乘」,他們到底在疑什麼呢?既然就是一乘,唯有一乘法,「何故復說三乘」?佛陀既然說一乘法,就直接說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再轉彎呢?要說小乘,要有小乘、中乘,再回歸於大乘,為何不直接就說大乘法呢?何必要分為三乘呢?

「欲顯權教機緣」。這就是佛陀擔心眾生,這樣的疑問,所以為了這樣,才顯權教的機緣,顯出羊車、鹿車,讓大家知道,過去就是因為大家根機很小,小根機,我就要施小法讓你們好玩的法,合你們的根機,歡喜進來,這就是一種誘引你們進來,了解、看,培養你的根器,才有辦法接受。

所以,「欲顯權教機緣」。就是這個權教,小機,小根機的人,就給他小法,較淺的。孩子小,幼稚園,老師就要和孩子說孩子的話;若是大學研究所,教授就要對學生,說很深奧的道理,這是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那就是同樣要應用世間的法,來應度眾生。因為我們的根機薄弱,不得不說小法,所以要開三乘法。

有的人心會起疑惑,所以解除了疑惑,所以佛才會再說:「比丘啊,你們要知道,不要有疑。我為何會從小乘法開始說呢?因為大家根機還未很成熟,所以才從小乘法,漸進到大乘的法,所以你們要知道。」用心良苦啊!

所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

如來方便
深入眾生之性:
諸佛如來
慈愍悲智方便
善知一切眾生之性
諸根行業
深入無際

是因為如來為了方便,要如何度眾生,方便引大家進來的法門,開一道門讓人能進來。是「諸佛如來,慈愍悲智方便」。這是佛陀應我們眾生的根機,也是佛陀的慈愍悲智,就是悲智雙運,方便,這樣「善知一切眾生之性」。佛陀的慈悲,才有辦法他的悲憫眾生,根機就是這麼劣,所以他就要用寬大的心來等待,讓你想清楚再說。

這樣給他小法,慢慢接引過來,這是佛陀「慈愍悲智方便」的法。所以因為,「善知一切眾生之性」,就是眾生的性就是這麼的頑劣。所以「諸根行業」,眾生的根機是利根或是鈍根呢?就要好好觀察。眾生的行為、習氣,總是要給他時間慢慢深入。所以,深入慢慢就能到無際。從小而入而深,一直到擴大,開闊他的心胸為止。

所以佛陀耐心,除了過去無始塵點劫,這樣不斷來度化,在成佛之後,因緣已成熟,但是佛陀還是在等待根機,同樣一等也是四十多年了,不得不說大法時,所以他要「開三顯一」。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慈愍悲智,這是我們應該要趕緊自我覺醒,要了解佛陀的心。

知其志樂小法
深著五欲:
知其心志
樂於小法
深心樂著
色聲香味觸
五欲之境

所以,「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佛陀了解了,明明我們眾生就是這麼的執著,卻是佛還是不放棄,明明知道這麼的頑劣,「知其心志,樂於小法」,就是這麼頑劣,「深心樂著,色聲香味觸」,這個境界中,在五欲境界之中。

這就是眾生。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只是想,「聽法,我聽,但是我對那個欲,我還是無法放棄。無明,要我一下就掃除,叫我趕快要改過來。唉!讓我慢慢來啦!」這就是眾生的根機,這種「志樂小法,深著五欲」,這樣的眾生真的是根機很頑劣。

所以,「欲流深著」。

深著五欲:
欲流深著
轉於分段生死
何由近於佛道
故度以小乘涅槃
使先離於煩惱無明
再趨佛智

這種欲,一直不斷就是這樣,在我們的心裡流轉,不斷外面的欲進來,還是心又執著住,這就是無明流。無明流入我們的心,所以「轉於分段生死」,不斷在分段生死之中。昨天我們也說得很清楚了,「分段生死」,眾生由不得自己來去。「何由近於佛道?」這樣要如何入佛道來呢?就是一直在無明流中,無明不去除,生生世世還是同樣分段生死,什麼時候才能,走入菩提大直道呢?這是令人很擔心的。

所以,「故度以小乘涅槃」。所以不得不用小法來教他們──人生的苦難,就是經過這樣這樣的集來,大家要趕快好好去除,不要在外面攀緣,要好好將心照顧好。這是小乘,顧好自己的心。但是,他只是擔心自己六道輪迴,「四生」的生態墜落,讓他知道有地獄、餓鬼、畜生,這麼的可怕,所以大家要趕快提高警覺。若這樣,大家就是獨善其身,不敢再來人間了。這就是「度以小乘涅槃」,進入小乘,去除小乘無明。心雖然清淨,但是自度,執著於自度,不願意度他,所以這只是小乘。

「(使)先離於煩惱無明,再趨佛智」。先離開煩惱無明,現在才開始要讓大家,引導他們入佛的智慧門來,開始再一層門,大(乘)門,要進來了。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

為是等故
說於涅槃:
為於心著
是等小機之故
說應於中根機緣
入方便涅槃

就是為這些小根機的人,現在開大法,再為他們講此法。所以,「心著小機之故,說應於中根機緣,入方便涅槃」。再為他進一步,不只是人、事、物,生死可怕,其實,天地人間(等),天地無常變化,國土危脆等等,讓大家能更進一步,不只是知道自己的生死,還要知道天地變化的道理,這叫做「中乘」。

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
是淺根人
若聞說小
既能稱機而能信受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既然能信,身的生死,更能了解天地萬物的無常,讓他們更知道。所以「淺根人」,「若聞」,自然能夠了解,「稱機而能信受」,就能了解了,人有生死,天地有成住壞空,讓大家更了解。

佛惟忖以方便智
深入眾生之機
故能知眾生
樂小之志
且能說此眾生
易信之方便法

「佛惟忖以方便智,深入眾生之機」,故知眾生樂小之志。佛是很用心思惟,用這種方便智,去深入眾生的根機,所以能知道眾生樂小之志,所以,他就給他,講這麼多容易相信的,比較淺的法,這是佛的用心。

我們學佛,必定要知道,佛陀是這麼用心在我們的人間,讓我們看看人間,就是生、老、病、死,在生老病死過程中的人生,是這麼無常的苦,這都是重點在人生。這些人生有這麼多的苦,你們看清楚。自己若糊里糊塗這樣過一輩子,來生你所看到的,會比今生更苦的因緣,就是這樣造作過來的。你就要好好地修行,來生才能過一個幸福的生活,來生才能過一個,沒有不如意的人生。

這就是先用淺顯的因果觀來教育。若再更深的呢?唉呀!在人間這麼無常,世間一切,到頭來都是幻化無常。修行啦!修行才能讓我們,斷除了再來世的生死苦。這樣的生生死死,病痛苦啊!要死的時候很惶恐,來生的方向在哪裡?都不知道。好好來修行,將這顆種子培養得成熟,去來自如,這是「中乘」。天地人間,無不都是在無常中,無不都是在成住壞空,無不都是生老病死。人生很多(煩惱),要看清楚!這就是佛陀對眾生根機,有大、小乘法的方便教法。

所以我們應該要清楚,清楚要好好地將法入心,法若不入心,我們的根機永遠就像,幼稚的孩子一樣,這樣來來去去,還是都無法體會佛的本懷,不成熟,這種事相,都是在這種無常變化中,我們要好好地清楚,我們要好好事相顯理,我們應該要深入了解,自然就是理事圓融,圓會貫通。一定要這樣,要不然我們一直都是,在糊塗中過日子。要時時多用心!
,要不然我們一直都是,在糊塗中過日子。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19《靜思妙蓮華》隨境會法 理事融會(第107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