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2月 08, 2022 10:14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2月 08, 2022 12:51 pm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慧心安住忍,心堅志不動;深思細觀法,性本無生滅;信解真實法,心安住澄寂。」
⊙「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汝當觀察籌量縝思。汝所證得偏空寂滅,非是真實大般涅槃。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但是如來隨汝等根機方便之力,因而為實施權。當觀自心性,應去應度。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於一佛乘究竟之道,權巧分別作三乘說。

【證嚴上人開示】
「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慧心安住忍,心堅志不動;深思細觀法,性本無生滅;信解真實法,心安住澄寂。」

觀察諸法體
性不生不滅
慧心安住忍
心堅志不動
深思細觀法
性本無生滅
信解真實法
心安住澄寂

「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我們用心來思考它,好好地反觀自性,不論是我們自己內自性心,或者是外相一切的性,我們應該要很清楚了解。佛陀的教法是深而廣而闊,真的是深廣、開闊,我們要用心去觀察,很微細,我們所接觸一切「諸法體」,一切的法,一切的道理,本來無體無相,卻是它有「性不生不滅」的存在。我們的身體,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佛性是在哪裡呢?我們所看到的是人的身體,張三、李四,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們只能看到這樣的「相」;人的形、相,人人本具佛性,「性」在哪裡呢?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實法。那個法的體相,我們看不到,看到的只是外面的身形,無法看到我們內在的真理,它的體相我們看不到。

不過,大家一定要堅定信,深信,性,性是不生不滅,佛性不生滅,人人本具,佛性就是真如,真如人人本具,這是道理。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與大家一同起居、一起動作,卻是我們沒有發覺,它的真如本性,我們沒有發揮它的作用,所以我們時時,都只是受到無明來指引我們,讓我們由不得自己,真如本性就隨著,我們的身體與意識去動作,我們沒有用到真如的本性。但是它還是永遠不生不滅,從塵點劫以前,一直到現在,不增不減,那就是不生不滅,人人本具,要相信。

在人間,空,空間,我們都看不到,就是很開闊、很開闊,這麼開闊的大空間,天地宇宙之間,這麼開闊到底有多廣呢?常常說過了,光是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大宇宙當中的,一個角落而已。這個大宇宙,太陽系有多少的星球世界呢?還算不出來。可見光是一個太陽系的大空間,就無法測量。

我們常常說四大不調,現在應該說五大不調,因為地、水、火、風、空,還要多一個「空」。但是這個空,就是空間,大空間,我們看不到它,不過天地一切物理、生理,都在這個大空間裡。大空間,我們所看的,什麼都沒有,就是因為什麼都沒有,它才會在那個地方生出,很多很多形形色色的物質出來。所以說,性,這個空性,就是包含一切的道理存在,不能說看不到,所以就沒有,空中妙有啊!

我們若是用心觀察,將佛陀的教法好好用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有一個空,你們坐著也要有一個距離,人與人之間,距離是寬或是近呢?若是大家都擠在一起,同樣的,周圍也是空間。所以,體,法體性相不滅,這個大空間永遠都在,不論地球怎麼樣的變,但是還是在大空間之中,(空間)不生不滅。

我們也是一樣,真如本性。不論我們身體如何變,今生此世,孩童的身體,老邁了的身體,時間這樣在過,那個真如都是一樣,沒有因為孩子年紀小,少一點,老來就比較多一點沒有。現在的人,小時候懵懵懂懂,現在的人一輩子過了之後,到老年來時,我們不是常常聽到嗎?社會未來的老人問題,失憶症,以前的人叫做「老番癲」,那就是年紀大了,這個忘記了、那個不知道,樣樣都糊塗了。

是不是人人都會這樣?不一定。但是,這種在人群中,人與人之間在互動,看我們的心性,到底我們是在很定性的慧根,或者是不定性,隨著人間煩惱、無明,這樣來唆使我們,就是指引我們;我們若是隨著這樣的環境指引,我們的內心,雖然對外說我要這樣做,去做,但是內心隨著境界,還是起伏不定,年紀大來,恐怕又糊塗了。

所以,我們學佛要很用心、很用心,將法內外一如。我們要學佛,我們就要用真誠的心,學佛的智慧。佛陀指引我們,法是這樣行,我們朝這樣去尋覓,去找,去找出這個法的道理。法的那個性到底是在哪裡?我們的真如與外面境界,要如何互相契合,這我們要很用心。要用的是慧心,法如何指引我們,我們好好將心專注在這個理,就是法,這個法性,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認法性,這就是能夠了解法。

佛陀告訴我們,相本來就是無常體相。一切的相,既然能形成出形形色色,它有變遷,是無常的,有壞空,不是真實。我們現在都要很用心去體會,這是要用慧心。我們的智慧,自己自我不斷啟發,我們若能會一分理,就增長一分智慧。道理,我們若是契合,契理,了解「原來是……」,這個「原來是……」,自然我們的慧就增長一分。

所以「慧心安住忍」。因為我們要修行,我們,六度之中,就不能缺少「忍」。你要度人,你必定要承擔負責;你要承擔,你要負責,你要在人群中,很多人間的責任,我們都要負起責任來。在人與人之間,人、事、物,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你能不忍嗎?所以,真正發心立願,心與法能契合起來,這一念慧心,他一定要安住在忍,要有忍的功夫,不論世事如何變遷,法這個理,絕對是不變的。我們的心,慧心也是要安住不變,所以「慧心安住忍」,唯有忍才能不變,這是我們的心。

「心堅志不動」。《無量義經》:「志玄虛漠,守之不動」,這就是我們學佛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時時,「深思細觀法」,法性本無生滅,法性本來就是無生無滅,非常堅定,永遠不變,如虛空一樣。「心包太虛」,我們的心,心性本來就是這麼的開闊。什麼東西能阻礙我們的心呢?心志是這麼宏大,有什麼我們不能容納的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深思細觀法」,要很微細,要很深,深入好好地用智慧,來觀察人世間的一切,我們應該好好地了解這個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不變的道理。

所以要「信」,要深信,「信解真實法」。我們要用深心來信解,我們的心不只是開闊如虛空,又很深,天地之間難以測量。到底天與地有多廣?虛空法界無法測量。所以我們要有這種深心信解,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真實法。

所以「心安住澄寂」。我們若能深心、信心,自然真實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分離,我們不是無明來指引我們,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讓我們的人生體悟佛的道理,體悟我們自己的覺性,所以這是真實法。真實法,安住在哪裡呢?就是「安住澄寂」。「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就是要回歸到那個寂靜澄清,這就是我們的心所安住的境界,清澄寂靜,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境界。

我們日常的生活,還是「我相」,執著是你、是我;是我對、你錯,對錯都是一直在對立間,所以人與人之間,難得合和互協。我們要淨化人心,就要從自己開始。要如何在人與人之間,我們要如何體解大道?人人要發無上心。體解大道,我們才有辦法智慧如海;能夠智慧如海,我們才能與眾生會合,統理大眾,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學的。

我們若不合心互協,各人的主義,各人都認為我自己對。大家都對,所以人間這個大空間,所包含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因為人人都是對的,不就是大家都不對嗎?自己的見解認為是,別人的見解都不是,這樣的人間,要如何能和平相處呢?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要體會,要好好用心觀察諸法體性,這種不生不滅。我們要好好用心。

來,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

若眾生住於二地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
汝等所作未辦
汝所住地近於佛慧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二地」就是只顧守在自己,真正應該要辦的這些事,你還沒辦,還未真正盡到你的責任。所以佛陀再告訴大家,但是安心,你們已經慢慢接近佛慧了,雖然是聲聞、緣覺,也是在修行,平時去除煩惱無明,也是了解人間苦空、無常,集一切因緣會合而成為苦、成為無常,成為天地之間苦難偏多,幻化無常。這個道理你們都已經知道了,所以大家開始要負起責任來,還未負起責任的,就是「所作未辦」。你能了解一切,你應該要投入人群,你就是心量不開闊,所以「所作未辦」。

但是「汝所住地近於佛慧」。已經無明去除了,遠離了三途,因為「諸惡莫作」,現在需要的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然不墮地獄,現在我們了解一切是無明造作,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知道這些無明不要再造。那就是「三界」,欲(界)、色界與無色界,這個見思煩惱,我們差不多能夠去除了,只差一些塵沙無明。

塵沙無明,就要實踐了,你要入人群中去體驗,體驗無量數的煩惱從哪裡起?為什麼會有煩惱?你要入人群中去體驗,這是前面我們應該去體會,現代的人更需要,不能離開人群。現在天地之間更是迫切,要了解,讓人人了解道理,人人已經了人倫道理,整個人類、社會、家庭,都是脫節了,這個時候正是需要,需要「諸惡莫作」,但是要如何入人群,去引導人人「眾善奉行」,改變了過去的諸惡,未來要如何為善,這不是做不到。

這次我去屏東,同樣的,更生人過後,現在已經換成走入人群,在接引人了,因為他(鐘炯元)受證了,因為他回歸了人倫家庭的生活,對父母早晚奉茶、問安。過去兒子看到父親(鐘炯元)很討厭,現在對父親,是這樣學習父親,學得很近;每天早上跟著父親,去奉茶給阿公、阿嬤,晚上跟著父親去問安。這在監獄來回六次,出來了,又犯,再進去,再出來,再犯,這樣六次,半輩子的時間,就是這樣來來回回。

一旦因緣,人間菩薩走入監獄裡,幾年的時間,去引導,去說給他聽,善惡因果,人生的可貴,這種人倫道德的可貴,這樣幾年的陪伴,他們的教育,讓他們入經藏等等,他們出來了,在還是假釋期間,就開始轉變了,轉變得讓父母很歡喜,讓兒子也有個典範,這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所以,人度人,實在不是做不到。一群一群的改變,都是一個一個,發心投入去付出、去教育。看到他們一群一群的改變,家庭的和睦,社會自然就安定,這不就是我們需要投入人群,該負的責任、該辦的,我們要趕緊辦。

小乘法,是自己自我了脫煩惱,我們自辦,我們已辦了,「所作己辦」,就是我該修的行我都修了。但是還有「所作未辦」,佛陀的付託,我們人人,入人群度化眾生,我們還沒有做到。所以還有「所作未辦」,「所作未辦」,就是要去入人群,行善法,去引導眾生,我們要很用心體會經文的意義。

不過「住地」,已經近於佛慧,佛的地位,差不多要到達了。佛也是同樣這樣的過程,修行過來的,只是佛陀已經心寬闊,為天下眾生,這個心寬闊,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這念心。

下面的經文這樣說,「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當觀察籌量
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我們要好好地觀察,學佛,我們要用很微細的心,來「觀察籌量」。來策畫,來測量。要知道,我們到底認為我們所得的修行,是不是我們全都得到了?有沒有得到?我們的心有寂靜清澄了嗎?以為我與世沒有關聯,與世隔絕,這樣我就能夠完全心清淨嗎?儘管我們現在可以隔絕人世,沒有與人結仇連禍,沒有,也沒有愛恨情仇,我們也都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有身體。

這個身體,身體到底到了未來,那就是我們現在,我們自己的感受,有時候都由不自己的心願。自己定下來的時間,我應該要如何精進,我要如何用功,我要如何修行,是不是我們自己,自己所定的時間、自己所規畫的,我們到底做得到嗎?不一定做得到呢!所以我們要用心,要好好「觀察籌量」,我們自己的這念心,要好好觀察我們的心。

當觀察籌量
所得涅槃
非真實也:
汝當觀察籌量縝思
汝所證得偏空寂滅
非是真實大般涅槃

「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不是已經完全涅槃了,不是完全我們的心寂靜清澄,我們還在起伏中,非真實。只要我們的身體還在,「人身大患」就是有這個身體。身體也不如我們自我規畫的意,何況是我們要對外面來說,要如何去度眾生,要如何規畫大事來承擔呢?還差很多。

我們要很用心在,「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自己要好好測量自己,我們自己不要認為我全都懂了,我懂的事情已經很多,我(對)法已經都了解了,不要這樣想。

所以說「汝當觀察籌量」,要很縝思、很微細,好好去思考。「汝所證得偏空寂滅」,大家所證得的,儘管了解很多,佛法我了解了,佛法,你了解,你只是了解在「偏空」,就是偏了,只是知道法一切非真,只是知道這樣,這沒有辦法真正體會,我們要好好縝思,要很慎重很微細,好好來思考。

我們大家,佛陀說「汝所證得偏空寂滅」。只是了解得很深,了解很深,最深的就是「一切皆空」,一切都空了,但是這不是真實的大涅槃。一切皆空,空中那個妙有,「妙有」,才是我們真實,真如的本性。我們只知道人如果死了,一了百了,是嗎?在「一了」,後面還有無量數的因緣牽引著,還是「不了」啊!那個「妙有」,塵點劫以來,還是同樣不生不滅,這就是妙有,不是一了百了,空了就沒了,不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但是如來方便之力」。其實,所說的一切無常苦空,苦空,這都是真理,我們若是到此就停止了,那就不對了。這只不過是佛陀牽引我們入門,你要到寶藏裡,你也要入門,這只不過是入門而已;真正的寶庫,所藏的地方,你還沒有到達。所以,「如來方便之力」,是引我們入門而已。

但是如來
方便之力:
但是如來隨汝等
根機方便之力
因而為實施權
當觀自心性
應去應度

「但是如來隨汝(等),根機方便之力」,只是隨我們的根機,這樣來引導我們入佛門來,讓我們了解,開啟一扇門讓我們進來。「因而為實施權」,就是這樣為實來施權,無非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人人本具佛性,教我們方法,如何體認我們的佛性,這是佛陀的智慧。

要不然,真如本性在我們自己的心裡,我們就是自己不知道,佛陀就是用這個方法,「方便力」這個方法,這是為了要讓你知道,人人真如本性。所以「因而為實施權」,因為這樣,要讓我們了解妙有的道理,所以他就要用這麼多的方法,來教育我們,這施權,應我們所需要,方便的力量,來教育我們。

所以「當觀自心性,應去應度」。我們應該要好好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性,我們自己的心,若沒有顧好,我們的性,我們不認識,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本性,這樣要怎麼辦?所以佛陀就是用種種方法,這樣引導我們到這個程度來,我們就能了解,「對!我們人人本具佛性。」

是啊!我們應該,從自我的內心堅定,志堅定在於「忍」。有這個「忍」,我們才有辦法再繼續再走下去,這要「當觀自心性」。方法已經知道了,我們自己的心性,我們若不好好地趕緊再觀察,若是這樣,可能我們就只是,到這樣為止而已,就是這樣懈怠、停滯下來,就是退大為小,還是同樣原地踏步,同樣我們的心性不定。所以,我們必定要「當觀自心性,應去應度」,應該投入,投入人群中,芸芸眾生等待我們去度化他們,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用心。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佛陀就是因為這樣,用方便力要來度化我們,所以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應該都很清楚了。佛這麼的用心,我們應該要回歸本性來,好好思考,只是缺一項「眾善奉行」,要入人群中去了。「應去」,人間的苦、集、滅、道,我們自己已經清楚了,但是人群中還不清楚,我們要趕緊投入,讓人群也能知道苦啊、苦啊!大家應該要了解苦的來源,是從哪裡來。

過去我們是聽佛這樣說,我們已經很用心去體會,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已經很紮實、我們已經深信了、了解了。現在要換我們進去,向這些芸芸眾生,不知苦難多造作無明,複製很多業力在人間。從人群,一直造到,影響到大乾坤了,大乾坤的氣象也受影響了,我們豈能再坐著看嗎?應該這些道理我們懂了,我們要趕緊入人群,不要再造作煩惱無明,惹來這麼多的災難,受苦受難無量數的眾生,大家應該要趕緊要覺悟起來。所以,佛陀最重要的,是要我們與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是自己了解就好了,我們要趕緊投入人群,人人來了解。

所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於一佛乘究竟之道
權巧分別作三乘說

佛陀的「一佛乘」是這麼簡單,一句就很了徹了。我覺悟的境界就是這樣,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道理,我全都了解了、我很清楚,我現在的心境,「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境界多麼美,是這麼的簡單,不是只有我有,你們人人都有。

「我是這樣經過,修行來的,來,我跟你們說,就是這樣經過來修行的。」這是應眾生的根機,他才要再來人間,再來人間就是為這一大事。所以,他再來人間,同樣出生,同樣青少年的時代,同樣有父母、有家庭,同樣為了要求得覺悟,他就要脫離那個家庭,辭親割愛,走入空寂的境界,去追尋種種的道理。

不論是有形的人,他要去問,你們修的道理是什麼?同樣要去求教,然後自己靜靜地默思。好好地靜思,這樣體會到了,大空間含藏著「四大」的宇宙虛空,產生了這麼多無量數的眾生命,又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物質,這種無不都含在,「成住壞空」之中,因為虛空法界的時間是無量數。

佛陀都了解了,現在的科學,只是來證實佛陀的智慧而己。佛陀對天地萬物的道理,瞭如指掌,都很清楚,這是一佛乘,佛陀的「一佛乘」,要讓我們知道人人本來具有,但是我們沒辦法了解,還是與天地距離差得很遠,所以佛陀不得不這樣從頭說起,說很多的法,適應我們的根機。但是,怎麼說都是來不及,人間二千多年前的社會形態,二千多年後人類的心態,完全是不同了。所以要趕緊人要很多,群眾群策,群眾的力量入人群中去,所以「於一佛乘究竟之道,權巧分別作三乘說」。

因為我們人人內心本具佛性,真的,人間苦難偏多啊!看看最近(2015年),將近二百個國家(代表),為了一個氣象集合在法國,要如何讓地球,能夠回歸到很自然的溫度。因為溫度升高了,氣象異常。這是科學家已經推測出來,但是佛陀早就說,這是眾生共造的業,果然現在也是要說,從大家的生活開始。真理到了最盡頭,這個大空間的大氣象變遷,現在就是在人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大事情,天下的大事啊!

我們若有看「大愛新聞」,從裡面,氣象變遷的(高)峰會,在這個會所裡,有很多人去做素食,展現素食的口感,大家吃起來,跟吃葷食差不了多少。跟吃葷差不多,現在很多生意人,了解到這與人的生活,現在就要推動素食。了解人就是因為口欲,所以為了要適應人的口欲,現在有很多人去研究用植物,植物,這樣製造出讓你吃起來,能適應你的口欲。你看,這不就是佛陀所說的,眾生共業嗎?

我覺得在日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自然的生活,種菜、摘菜、洗菜、煮菜,配飯吃,這樣是不是最健康呢?現在再去研究一些植物的口感,會不會吃到後來,又說是基改的豆子、基改的什麼東西;這實在是,人就是為了利益,再創造另外的生機,營業的生機。其實,回歸自然的生活不是很好?我們若是回歸自然的生活,就是回歸自然的本性。

各位菩薩,真的要好好地,地球的生態,人人有責。有責,負起責任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我們的心要照顧好,從我們的「諸惡莫作」,展現到推動「眾善奉行」,若能夠這樣,我想人間平安。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208《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 信解真實 (第1085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