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一 2月 21, 2022 9:08 am



月亮 在 周四 2月 24, 2022 8:18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一 2月 21, 2022 10:29 am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滅度依何住依何法修,依循諸因緣住常與師具,塵劫十六沙彌各昇法座,隨所聞法結緣生世隨佛。」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佛在世時,宣揚妙道一實乘法。彼大通佛滅度之後,是諸沙彌及諸聞法之者。
⊙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以因緣宿願力,在在諸佛土,常與法師共住一處。從古塵劫至今,此中間,更相值遇,常從隨其本師教化。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是諸沙彌,具足修行諸佛之道,直至今緣具成佛。
⊙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於今現在十方世界,各各得成無上正覺。此一頌,頌結師之今古,過去是沙彌,今皆成佛。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會弟子之今古。爾覆講時,聞妙法者,各在其師成佛之處。
⊙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其有力弱,在聲聞者,漸漸開誘,教以佛道。
⊙弟子們過去,聞說法華,本結大緣,但亦有弟子中聞法,退大為小,今在諸佛所,住於聲聞地。

【證嚴上人開示】
「佛滅度依何住依何法修,依循諸因緣住常與師具,塵劫十六沙彌各昇法座,隨所聞法結緣生世隨佛。」

佛滅度依何住
依何法修
依循諸因緣住
常與師具
塵劫
十六沙彌各昇法座
隨所聞法結緣
生世隨佛

這麼長的時間,應該看就知道了。我們前面說過了,佛,大通智勝佛,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長久的時間說法,自然就有很多聽法的人,聽法、受法、傳法,這就是需要時間。時間能夠成就一切,所以我們前面的文,「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那就是十六沙彌,在那個會場隨佛聞法,時間也很長。法,一一入心,請佛轉大法輪,佛應請說一真實法,那就是《妙法蓮華經》,講完了,入靜室,時間很長久。

十六沙彌自發心願,再為同修者、同聞法者,再重複說《法華經》。與他有緣的,就隨著沙彌各個去聽,有十六位沙彌。與十六沙彌各個有緣,這樣去,聽,就是再覆講《法華經》。這就如我們現在說,帶開分組來讀書會,聽經之後的心得,再聽、再讀一次,再大家覆講一下,覆講、覆聽,這就是聞法、說法、傳法,這是在大通智勝佛在世時。

大通智勝佛總也有滅度的時間,所以,「佛滅度依何住?依何法修?」大通智勝佛既滅度之後,大家要依何而住呢?「依循種種因緣住」。種種的因緣,那就是時間很長了,未來世,社會人間,佛法還是要隨著社會,時間、因緣,同樣要隨著這樣,佛法永遠是在人間,佛法不離世間法,再長的時間,佛法都是同樣在人間,隨著人間社會變遷因緣而住,這一定的。但是,生生世世這個緣,有人、事、物。人,隨著人的因緣,隨著社會人間、時間、空間,這個事相因緣。與師就是有緣。

十六沙彌所帶領的這些人,不論時間有多長,不論空間有多廣,總是一直隨著師,就是十六沙彌所教化這些人,一直就是常隨,隨著師。教的是師,受的是徒,師徒之間累生累世,時間、空間,在人與人之間,因緣事物都有這樣的因緣,「常與師俱生」。

所以,「塵劫,十六沙彌各昇法座」。這是因為塵點劫以前,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入靜室時,大家昇法座那時候的因緣。師徒就是這樣結來的因緣,生生世世,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根機深的,法就攝受,同樣的,助興佛法,因緣再會合;根機淺的,那就是流浪六道輪迴,又有因緣,又能接受到這個緣來聽法,慢慢地成熟,成熟他的機緣。

所以常常說,修行是靠自己,自己真的要受法,要堅固,深心的信,接受法的教育,若能這樣,這個根機很成熟,生生世世都與師,就是與十六沙彌再化度的緣,六百萬億恆河沙(數),這麼多有緣人,應該能再近、再近,生生世世愈是接近,法,愈是微細入心。根機愈大,一聞即解。這就是修行,我們要如何來修?

「隨所聞法結緣,生世隨佛」。這樣,很了解了。所以,因緣各不相同。看到我們現代,現代也有很不可思議的,孩子年紀很小,他就有很好的因緣,他的根機很深,而且在這個社會時代種種,他能有這個因緣接觸到,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孩子,對世故人情是那麼的透徹。

這就是說英國,很轟動的一篇報導,新聞報導,那是英國的一個五歲的小孩,這個五歲的孩子,竟然他會說,看到敘利亞難民的孩子,他啟發了他的慈悲心。聖誕節快要到了,英國差不多很多小孩童,都有他的心願,期待他能得到什麼樣的禮物,最期待的是聖誕老公公,能送他心所想要的東西。但是這個五歲的孩子,叫做尼曼(芬雷.尼曼 Finlay Niemand),他竟然寫了一封信,聖誕節要求的東西,給那個聖誕老公公,他說出他的心願,他希望要一部滑板車,希望這部滑板車能夠轉送給,一無所有的敘利亞小朋友,希望聖誕老公公,能夠將所有的這種聖誕禮物,能轉送給那些敘利亞的孩子,這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母親看到了,覺得不太相信一個五歲的兒子,怎麼能有這樣的心願呢?怎麼會寫這樣的信呢?問她的兒子:「這封信真的是你寫的嗎?」要他將信的內容說一次給她聽,因為母親在媒體,看到她兒子的這封信,要她兒子再唸一次。兒子就將這個,要送給敘利亞孩子的心願,再說一次。覺得敘利亞那些難民小朋友,真的很可憐,他決定不只是這一部,他期待要的滑板車送給,敘利亞難民小朋友,將他自己所有的禮物,所有的玩具,也能都送給這些孩子。他說:「這些孩子很可憐。」

記者就來採訪這個孩子的家庭,問他的父母:「這真的是這個孩子,自己自發的心願嗎?」母親就說:「我自己也很驚訝,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寫這樣的信?這封信是真的是兒子的筆跡,寫出來的信,真的是兒子從他內心思想,所表達出來的。」怎麼問他,都是一樣,對敘利亞難民的這些孩子,這樣流浪、居無定處,受到這麼多的苦難,心不忍。

記者就問父母:「如果是這樣,這個孩子,你到底是怎麼教的,他怎麼會知道敘利亞的難民,這個國家的大議題,天下國際的大議題,這個孩子怎麼會知道?」母親就這樣說:他跟姊姊,同樣隨著父母,因為這個孩子還有一個姊姊,她說兩個都會跟著大人看新聞,新聞若在報導,他都會停在,敘利亞難民孩子的問題,他就會這樣一直問,追問這些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一直在追問,他的注意力,就是在這些難民小朋友。」

記者問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說:「我們學校的老師也有這樣說,都一直在說,敘利亞很多難民流離失所,很可憐,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難民,卻是知道孩子很可憐。」所以他希望,能夠將他所擁有的東西,能跟這些可憐的孩子分享。分享,那些孩子能跟他一樣,能有一個很安定的地方,有一個很安定的家庭,有一個跟他一樣所擁有的玩具,這是他的心願。所以,這孩子的影響,給父母的啟發很大,所以,父母不但按照孩子要求,這部滑板車,又再將孩子的心願,所有的玩具都捐出去。甚至父母也捐錢,透過行動援助的機構,去幫助敘利亞的人。

這個報導,一開始出來,就已經這樣不斷一直傳,震撼人心,大家都在傳,五歲的孩子能這麼大的愛心,也能了解國際這麼大的議題,難民的問題。五歲的孩子,懂得珍惜,懂得愛,懂得為那些人同情,為什麼大人這麼的冷漠呢?大家應該要共同發揮愛心,來關懷這種難民的大議題,要如何將點點的愛心匯集起來幫助。呼籲國家,天下間、國際間,人人發動愛心來收容,讓他們如他們英國的孩子,大家很幸福,有這樣安定的國家。

這只是一個五歲的孩子,他就能這樣,啟動這麼多人的愛心。想想看,人心總要有人來啟發,五歲的孩子,這麼單純,童子心,平時都覺得:五歲的孩子這麼幼稚,童言童語,這是一時的同情心,沒有將他當作什麼。卻是在英國,將這個孩子的見解,大家將他當作一個很大的教育,而且是震撼的教育,大家能啟發這念愛心。

這就是因緣啊!想想看,五歲的孩子,對這種國家的大問題,他這樣輕輕地撥動一下,就有這麼多人來做響應,能夠利益多少人。而且,又是能將這件善事,說不定是對難民,是最大的一股力量,也說不定。所以,因緣,因緣來自於久遠劫,這種隨所聞法結緣生生世世,說不定這個孩子,是什麼樣的因緣,在塵點劫以前聽聞佛法,累生累世都在行菩薩道,生生世世都是在啟發人心。類似這樣的孩子,我們現在也發現到很多。

就如我們昨天說過的,也是有一大群孩子,我們臺南的慈濟中小學,老師用心,將幼小的孩子來啟發,讓大家能夠知足,讓大家見苦能夠知福,讓大家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很多。若是欠缺的人、殘缺的人,他們要如何生活?用種種方法教育。

昨天湊巧是,是臺南慈濟小學的畢業生,回來我們花蓮尋根,回來精舍。有四位代表,送全校各班他們的畢業紀念冊,又有他們的心得,要跟師公說悄悄話。他們的信,都在他們的紀念冊中,這樣一班一班,一個一個小朋友,也有他們的相片,有他們的文章,將他們表達的感恩,感恩有這樣的學校,感恩有這樣的老師,感恩有這樣的懿德爸爸媽媽,大家對他們的照顧。很懂事。那個形象,每個孩子,女孩子是綁著辮子,穿得整整齊齊,看起來很令人歡喜,討人喜歡。一個男生,他就唸出他的心得,他代替他的班級送心得。

我就說:「來,你唸你的心得。」他唸得真的很感動人,字寫得很漂亮。我就問:「你的字練得這麼漂亮。」他說他是左手寫字,我說:「如果你現在是一年級,正好今天師公(晨語)在說的,低年級的學生,老師要他們用左手寫字,那就難不倒你哦!」他就說:「右手,我也會寫。」我說:「如果這樣,你一個人兩隻手,就能夠同時寫兩篇文章。」他就說:「我的右手寫的字比較醜。」這就是孩子,他們就是童子心,就是那麼的清淨。有心的教育,有心的接受,真的是令人覺得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這片,清淨無染的真如本性,這是年紀小的孩子,他們有他們的用愛付出。

所以我們就知道,佛法與世間法一樣,世間法要如何來啟動人的愛心,發揮生命的良能,就是要從幼教、小學開始。所教的,這樣一連貫,目標就是利益眾生。佛法不就是這樣嗎?從中、小,小機小根、中根中機、大根大機,這樣隨根機教育過來的。我們若能夠用功,當然,人生的成就就會很大。不只是自己成就,還能夠成就無量數的人。

所以,「麈劫,十六沙彌各昇法座,隨所聞法結緣,生世隨佛」。與十六沙彌這樣結過緣,聽他的法,生生世世我們都是這樣跟著走。但是要看我們的根機,是深、是淺?深的,跟得比較緊;淺的,會流浪得比較遠。再接觸到時,法,會較用心,或者是還是同樣是結緣的隨喜?這要看大家,各人的因緣。依何住?依何法修?這就要看我們大家的因緣。

所以,希望人人要把握善的因緣。我們生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就要把握於現代社會,人間苦難偏多,大乾坤的不調和,小乾坤的人心作亂,這正是我們要修行,最需要的時刻,所以我們要用心把握。

經文前面的(偈)文:「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我們已經都了解了,佛,大通智勝佛說經之後,入靜室,十六沙彌開始承擔這個責任,助佛來教化眾生,把握時間。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眾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可見十六沙彌,這樣的結緣眾,就是各各隨著十六沙彌的因緣,在無窮盡的空間、人間,各各隨緣在教化眾生。

接下來,這段(偈)文說:「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已經因緣這麼久了,還是這樣隨著十六沙彌的同時,現在就是師徒的緣,這樣生生世世。彼佛在世時,那就是「宣揚妙道,一實乘法」。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佛在世時
宣揚妙道
一實乘法
彼大通佛滅度之後
是諸沙彌
及諸聞法之者

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他在世時,就是這樣在宣說一實乘法,這是諸佛的心懷。大通智勝佛滅度之後呢?是諸沙彌及諸聞法者。這些聽法的人,與十六沙彌,就是「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以因緣宿願力
在在諸佛土
常與法師共住一處
從古塵劫至今
此中間更相值遇
常從隨其本師教化

就是「以因緣宿願力」,從塵點劫前,十六沙彌那時候的因緣,宿願,就是那麼長久,過去的因緣,這個力量就是世世相隨。在在,就是世世相隨,在諸佛的國土,還是「常與法師共住一處」。

所說的諸佛,是在那麼長久的時間,這些聽法的人跟著十六沙彌,同樣在修行,十六沙彌,在哪一尊佛的座下修行,他們也隨著十六沙彌,在哪一尊佛的時代,這樣在修行。十六沙彌,不只是在大通智勝佛時代而已,是塵點劫以來,不斷修行,不斷能得遇佛,佛世,哪一尊佛出世,他也有因緣能夠在,每一尊佛出世,修行。這些人同樣就跟著他,在這些佛的修行道場,都在裡面。所以說,「常與法師共住一處」。

這就是因緣,長久的因緣,「從古塵劫至今」。古,那就是很長的時間,塵點劫那個時代,十六王子那個時代,這樣一直到現在,這中間還是「更相值遇」。雖然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父母、所生的地方。但是有了這個因緣在,「更相值遇」,不論你生到哪一個國家,有這個因緣,還是同樣會回來。

就如前天,美國慈濟人回來,他們是從巴黎帶回來消息,氣候變遷(會議)。我們要如何將這個氣候,地球的溫度降低下來。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共知,還未達到共識,可惜沒有共行,帶回來這樣的訊息。這些人,不論他是在美國,在美國,他又遇到其他國家的,也是慈濟人,也是認識慈濟的,同樣在那麼遠的巴黎,在法國,也是有很多慈濟人,共同在那個地方會面,在那個地方共知、共識、共行。慈濟人,共同一個方向,希望要如何能夠大家了解,來用方法淨化人心,減低欲念,這樣來幫助地球降溫。

看,這都是不同的國家,能這樣互相「更相值遇」。同一法,在慈濟宗門裡面,這個法,有共識,有共行,不只是共知。所以這是,「常從隨其本師教化」,我們大家共同是接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相信你與我,我們與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來來回回這個因緣很殊勝。佛法,我們聽來很歡喜,其他的人說不定不歡喜,不只不歡喜,還是會排斥。這是在所(難免),不是沒有,還是有。

總而言之,這都是因緣。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我們與釋迦牟尼佛,常常從隨其生,從本師來教化我們,來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對佛法,我們能接受,我們能共知、共識、共行,為天下眾生去付出,這就是因緣。

所以,「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是諸沙彌
具足修行諸佛之道
直至今緣具成佛

是這些沙彌已經修行了,修行諸佛之道。不只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跟隨十六沙彌,同樣跟隨十六沙彌,也是在諸佛的道場聽法、受法。因為佛佛道同,所以在修行,修行諸佛的道法。這些十六沙彌是這樣,追隨十六沙彌的人也是這樣。所以一直到現在。「直至今緣具成佛」,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二千多年前,二千多年前,在人間感覺很長,在忉利天才二十多天前而已。所以,時間就是這樣,我們在地球,覺得時間長,其實在佛的世界,時間是很短的。又有十六王子,現在在十方世界,各個不同的太陽系,都成佛了。這就是諸佛成佛各有因緣,諸佛在人間化度眾生,就是這樣的因緣,與他有緣的,他就有辦法教化。

所以,「今現在十方」,在這個十方世界,不同的太陽系裡,「各各得成無上正覺」。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於今現在十方世界
各各得成無上正覺
此一頌
頌結師之今古
過去是沙彌
今皆成佛

「於今現在十方」,就是已經全都在十方世界,各各成佛了。這就是在表示,這段偈文就是說,十六沙彌,過去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那念心和行,知、識、行,就是這樣不斷的生生世世,這樣修行,真正深心信解,深信。根很長,機很深。所以,生生世世,都能領導隨結緣的人修行,有緣人。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爾時聞法者」,就是在沙彌座下聽法的人,「各在諸佛所」,現在這些沙彌在十方世界成佛,這些聞法的人,也隨著沙彌現在成佛在十方,他們同樣也是在那個地方,這就是因緣,常常這樣相隨著。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會弟子之今古
爾覆講時
聞妙法者
各在其師成佛之處

「爾覆講時」,就是覆講的那時候。「聞妙法者,各在其師成佛之處」,就是這樣,慢慢地,一直生生世世隨師受教,隨師教育。老師生在哪一世,接受那個世間的佛的教授,同樣的,回過頭來,也是以身作則,同樣,同修者也能夠再次受教。就如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入靜室坐,他們把握時間再向大家再說法,重複的教育。所以,根機大的人,向根機淺的人再覆教,再讓他更了解。

所以「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其有力弱
在聲聞者
漸漸開誘
教以佛道

釋迦佛的座下也是這樣,有聲聞、有緣覺,釋迦佛也要很用心。「有力弱」,根力很弱,現在聽了,現在受,但是,境界再來,這念心就退失了;或者是小根機,聽了,就是為自己,雖然有道心堅定,但是為自己。也有的人聽了,開始是精進,漸漸就退轉了,這是根力弱的人。或者是聽了,就是自己利益自己,為自己解脫而修行。但是佛絕對都不放棄,退失道心的,也要將他拉回來。小根小器的,他也要再鼓勵他,發大心、立大願,這樣漸漸開導誘引,教以佛道。讓他漸漸這樣,能夠與佛入佛道的境界。要到佛道,當然要行菩薩道。

弟子過去聽聞《法華經》,但是這已經就結了大因緣。

弟子們過去
聞說法華
本結大緣
但亦有弟子中聞法
退大為小
今在諸佛所
住於聲聞地

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講說《法華經》,大家也都聽過了。十六沙彌再覆講的,也是《法華經》,他們也都聽過了,這根本就是結緣,就是大緣,所結的是大緣,都是在《法華經》,成佛之道。但是,在弟子中聞法,退大為小。進進退退,有時候精進,有時候就是退。這就是這麼長久,還在凡夫地;這麼長久,還是在小乘法,這根本,過去本來本具大乘法,但是就是這樣進進退退。我們眾生本具真如本性,就是這樣欲念,一念起,無明生,就這樣生生世世覆蓋。

「今在諸佛所,住於聲聞地」。現在還在十方諸佛的座下,還是在聲聞地。釋迦佛現在也是有這麼多人,在聲聞中,在緣覺中。就如我們大家在聽,從開始,了解了,聽法聽得很歡喜,我們都知道,我們都了解。每次若聽到大家說:「我們有在薰法香,我們很歡喜。」「歡喜,怎麼樣?做得到嗎?」「師父,給我們時間啦,我們會慢慢來啦。」慢慢來,若是萬一呢?境界現前,會退大還小嗎?這就不知道了。心,是不是,是不是會這樣起起落落呢?請問聽經的人,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起起落落呢?年紀,常常說人間生命苦短,我們要好好把握人間,不論如何,學佛,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成佛?但是,我們現在了解了,趕緊走入菩薩道。「菩薩道」,這個名稱,就是告訴我們要利益人群。我們的生命,現在能夠利益人群,就是生命提升的價值。這分價值,能夠利益人。

就如那五歲的孩子,五歲的孩子,他的觀念知道有這樣在國際間,有這麼多苦難的小朋友,哪怕是小小的一分力量,他愛的,心愛的東西,想要得到的東西,他能捨棄他心想要得到的,一年才能有一次的要求,向聖誕老公公要求,他最心愛的願。但是他的心願,將他最心愛的,願意送給最可憐、一無所有的孩子,他願意付出。不只是現在最心愛的,過去很愛的玩具,他也願意通通都捐出去。五歲孩子,是幼稚園,竟然也會寫信,感動了全國的人,媒體一報導出去,可以感動這麼多人。這是五歲而已,他的生命真的是震動人心。這生命價值嗎?很有價值。這就是人生很亮麗,亮麗的生命,真的是發光的生命。所以說,佛光從哪裡來?能夠影響到這麼多梵天王,能夠震動、照耀,他們能隨著這道光來追求法。小的,說五歲;大的,說到大通智勝佛,說到釋迦牟尼佛與眾生,與弟子的關係。想一想,我們不是做不到,大小道理會合起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用心,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221《靜思妙蓮華》 聞法結緣 常與師俱 (第109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