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五 2月 25, 2022 12:45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五 2月 25, 2022 2:15 am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幻無常,攀緣心念斷;滅諸煩惱垢,自度度眾生。」
⊙「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身心安隱歡喜入城。諸人既入涅槃之城,心皆大喜。
⊙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皆於小果以為足,便生無怖安隱之想,自謂已得度於三界,不明煩惱難量如大海。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佛知小機證涅槃樂,得休息已,乃集大眾諸聲聞等而語之曰。
⊙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汝等諸人,當須前進,入於大乘;此小涅槃,為息疲倦,我化作耳。四大八法,契理會事。
⊙慈悲守護喜捨,醫療守護生命,教育守護明德,人文增長慧命。

【證嚴上人開示】
「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幻無常,攀緣心念斷;滅諸煩惱垢,自度度眾生。」

安隱快樂者
則寂靜妙常
世事幻無常
攀緣心念斷
滅諸煩惱垢
自度度眾生

安穩快樂,多麼逍遙自在!人間要能得到安穩快樂,唯有一個方法,放下吧!人生世事,複雜的事情很多,人與人之間見解不會相同,人與人的看法,凡事都有互相分別的地方,要能看法不謀而合,這談何容易呢?假使不能這樣謀合起來,自然心就不歡喜了;不合和,心要如何歡喜呢?事情不能順暢我們的心,怎麼能安穩呢?所以我們看事情、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要寬大一點,再大一點,再大一點,這就是我們對人的方法。我這樣寬一點的心能容納你,如果這樣不夠,再寬一點,還不夠,再寬一點,這是修行的功夫。

要如何寬心念純?用很簡單的心念:修行嘛!忍辱啊!要精進!為了要精進,我們必定要稍微避一下。若是能化度對方,道理是對的,我們要尊重他,道理若是有錯誤,我們要用心,如何寬,什麼樣的方法來教,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功夫。人與人之間互相寬讓,彼此之間互相化度,這樣應該是皆大歡喜。

人,無法大家都順我的意,也無法大家都是合我的心,因為這樣,我們才要修行,要如何寬大,換我們去合人家的意,又不偏差;換我們去順人家的心,又能化度他,這就是功夫啊!這樣自度度他,就是安穩快樂。世間事,本來就是這樣,若能這樣就是寂靜妙常。我們的心境,能與前面我們所說的,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去與人互相起爭端,這樣我們自然心境,常常在很寂靜的心態,這就是妙常的境界。

不是常常說過了,「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當下,當初我們,要修行的那念心,對自己的信心,自信滿滿──不論世間多少困難,我都要忍過去;不論道多麼難走,我都要向前前進,勇猛不退。這是我們的初心,當初那念心,叫做當下,最初發心那念心,叫做當下。我們能把握最初那念當下之心,我們永遠都是把握住、抱持著這念心,叫做恆持。那時候起那一念心,在剎那間的時間,這念心最單純;所以恆持剎那,就是當初那念心,好好把握,這是最微妙,妙常,那就是最永久的。

<化城喻品>裡舉出了,佛陀一直一直跟我們說,這條路這麼長、這麼遠,很多很多的險道,很多的陷阱,要再經過五百由旬,險難的地方多諸毒獸。毒獸就是時時來困擾我們的心,讓我們驚慌、讓我們恐懼、讓我們懷疑、讓我們發瞋起怒等等;就是在這五百由旬,猛毒的毒獸很多,這就是險道。我們要經過這條,這麼長的修行路,我們還要入人群中,人群眾生心,他們要如何能合我們的意呢?

就如佛陀在世時,有一天,他托缽去了,在城中托缽之後,他就開始在林中,在一座樹林裡,這樣靜靜坐下來,吃飯。吃完飯,就這樣靜坐,休息一下,這座林離精舍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他的心很靜,在林中聽到了,精舍那個地方,有人在爭執的聲音。

他用心聽,原來在僧團裡,為了僧團的事務,提出來討論、檢討,人與人之間,在日常行為中,誰有什麼過失嗎?誰有犯了戒律嗎?在議論時,說到一位比丘他犯了過失,另外一位比丘是輕輕提起:「某一天我在做什麼事情時,某一位比丘從我的身邊過,口頭發惡語,所以我心裡很難受,一直到現在還無法放下。」

另外那位比丘聽到,他就很大聲喊出來,說:「我是什麼時候,多大聲的聲音跟你說話呢?我是什麼時候對你發出惡言、不善的語言?」這句話開頭就這樣大聲的語言,惡語連連;另外這位比丘,他雖然是這樣提起,心裡也是很難受,那麼多天前了,我還放在心裡,在大眾中又這樣提起,又惹起了他這麼大聲,惡語連連。他就是這樣默然,不回應他。

心,過去的心還沒有放下,現在的心又再增加,「你怎麼一直罵,罵不停。我要忍,我要忍。」所以他就不回答他。但是,大聲的人繼續大聲,要來討論的這些比丘,也沒人敢出聲。佛陀以天耳通,在這麼遠的地方,心一靜下來,聽到這吵鬧的聲音,他就將缽收好,開始就這樣步行回精舍。

到了精舍時,他坐下來就問:「是什麼事情呢?我好像有聽到精舍有人的聲音,很吵,很雜的聲音,到底為了什麼事情呢?」大家面面相觀,罵人的人也不敢再出聲,後來就有一位比丘,看到佛陀一直在問:「到底發生什麼事?」這位比丘他就站起來說經過,剛才那個經過是這樣、這樣。

佛陀聽了之後,很慨嘆,「為什麼?修行本來就是自己發心,了解人間,就是從「集」種種的因緣,來發生我們內心的煩惱,內心有了煩惱,累結起來就是苦;「苦」,無不都是從「集」種種的苦因,而不解,這苦難偏多。大家既是修行了,為什麼無法息紛爭呢?為什麼還要這樣糾纏不清?」

就有人說:「某比丘他很忍,雖然某甲比丘是這樣,惡言惡語,大聲,但是某乙比丘他就是忍。不過後來這位罵人的某甲比丘,一直罵,罵久了,自己靜下來之後,他自己想,不對了,他也有來向某乙比丘道歉,請他原諒。但是,某乙比丘不願意原諒他,還是默然不回應。」

佛陀就這樣說,修行是發自內心,因與緣之間要好好謹慎。想想看,在天堂,忉利天,釋提桓因領導天眾,也是向天眾這樣告示,說:「瞋火之力,能燒掉諸善根。」這是釋提桓因教誡他的天人,用一個方法來譬喻,向這些天眾說,心中不要起一把無明瞋怒之火,假如有瞋怒火,一產生,要趕緊及時將它熄滅。

若是一盞燈,點亮這盞燈,是為了要照周圍,破除黑暗,要周圍能光亮起來,這是一盞燈的功能,這盞燈要能夠亮,就要要有油,有人就是拿一個瓢去舀油,這個瓢太靠近火了,不小心,本來是要添油,讓火繼續燃下去,沒想到這一不小心,瓢靠近火,所以火點燃瓢中的油,讓這個瓢也著火了,燙到手。

「這是釋提桓因,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誡天人。而你們大家為什麼這麼愚癡呢?大家既然是在修行,何必為了一句過去的話,再舊事重提,也不應該,聽到我們自己過去的過失,還要自己自我辯解,這兩個人都不對。但是,罵人的人,既然自己過程反省了,表示懺悔,雖然受罵的人忍著,不回應他,不過,人家既然來到面前,向我們懺悔了,現在即時應該要寬諒。何況說過去累積的怨的煩惱,放在心裡,一次的懺悔,應該就能滅除過去那個無明。何況現在及時的懺悔,為什麼這時候你不肯原諒他呢?」佛陀向他這樣說。

所以,這位不肯原諒人的比丘,聽佛的解釋,「也是對啊!對方罵人是習氣,不改是他的事,為什麼我就要為了他的習氣,我將這個煩惱放在心裡這麼久,在這時候舊事重提,才又來引起瞋怒的爭執。為什麼呢?與那位天人拿瓢來添油,再用油靠近火,所以瓢燒起來。佛陀說的這個譬喻,我了解了,我心開,我意解了,我接受,接受甲比丘的懺悔。」這一場爭執就這樣消除了。

是啊!我們人不就是這樣嗎?若是過去的就過去了,何必現在看到他,還是心有怨、有恨,或者是一見,心不快樂,就是不與他往來、在一起,不得安穩,這是我們自己的心,去惹這種火來燒我們自己,這是缺乏忍耐的人。另外一個就是見事不經過思考,就開始不忍著自己的一念,就是易生瞋怒。

這兩個人都是懈怠,沒有很精進,平時若是有用心,過去不好的習氣,那應該即時就要放下了。但是,還一直一直放在心裡,這就是習氣,這種囤積煩惱在內心,不用心,就是不勤精進;不懂得人間世事,所以常常為了人間世事,惹起無明,兩個人都一樣。

其實,在說那個時候的兩位比丘,佛世的(僧眾)團體中,在修行的都有這樣了,我們現在想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過這樣呢?我們如果有這樣,要趕緊讓我們的心安穩下來,歡喜一點,每天心寬念純,安穩快樂,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寂靜妙常」。

就如佛陀的心很寂靜、很微妙,離那麼遠的地方,那個地方在議論爭執,但是佛陀離那麼遠,心境一靜下來,他也能聽得到。這是寂靜,很微妙的心境。所以,寂靜妙常。佛陀永遠都是抱持這樣的心境,任何一個境界,佛無不知曉,天耳、天眼、他心(通),這全都是佛所具足的。

所以,我們修行,我們要了解「世事幻無常,攀緣心念斷」。我們若能了解世事幻無常,我們不要再攀這種緣,事情過了就過了,不要放在心裡,我們的煩惱要時時斷,有煩惱要趕緊斷,攀緣的心要趕緊熄滅。所以,「滅諸煩惱垢,自度度眾生」。

各位,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要走這麼遠的路,五百由旬,險道懸遠,曠絕無人,多諸毒獸?很多的煩惱是我們自己在煩惱,我們自己的煩惱,起無明,起恐懼,起懷疑,無不都是我們內心的,猛獸、惡獸,真的是很可怕。我們若能回歸回來,真實修行的心,佛陀教我們,「世事幻無常,攀緣心念斷」,應該要這樣,攀緣的心趕緊斷除,今天的事情不愉快,今天要即時斷除,這樣才是真正滅煩惱,自度度眾生,我們要用心。

我們說過的(偈)文,那就是要經過那些險道,前面就有一座城要讓我們休息。佛陀開始描述,那座城內安穩的境界,所以,這段(偈)文這樣說,到了那個舍宅,那就是「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這在前面我們解釋過了,進到這座寶城之後,「各可隨所樂」。若進到那個城,裡面的境界是那麼好,園林,大家可以在那裡遊戲,在那裡沐浴法流。我們修行,能用很歡喜的心接受佛的教法,就如在那個園林中,不是孤單一人,還有很多的道友在那個地方,時時都有法,有「渠流及浴池」,有這個源頭的水,不斷這樣流過來,這個浴池,我們都沐浴在法流中。

「重門高樓閣」。還記得嗎?這很高啊,譬喻超越了其他的外道教,我們能超越生死,斷絕了六道四生輪迴。若要來六道或者是五道,那就是要來度眾生,來去自如,不是不由己來的,是來去自如,這就是要超越。裡面「男女皆充滿」。男表示慧,女表示定,這就是男女之間,這是一個譬喻,在那個地方,有定、有慧,有動、有靜,在那個地方,無不都是法。

再者,「即作是化已」。這個化城,來,大家,這是中途休息的地方,大家不必怕,再次向前走,向前走還有,「各可隨所樂」。

下面接下來這段(偈)文,再這樣說,「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法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已經大家都經過險道了,入這座城,大家很歡喜,就是表示我們人人的心,已經接受到佛法,四諦、十二(因)緣,我們已經得到,要如何斷除煩惱,走過了這段,煩惱、無明,道理我們都了解了,無明要如何斷,道理要如何接受,接受道理、斷無明,這我們已經清楚了。這就是表示已經入城了。

「心皆大歡喜」,表示這樣法入心,我們已經去除煩惱了,這就是身心安穩,歡喜入城了。「諸人既入涅槃之城」,已經在法中了,「心皆大歡喜」。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身心安隱歡喜入城
諸人既入涅槃之城
心皆大喜

大家得到法入心,讓我們了解斷煩惱的根源,讓我們已經了解,所以「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這樣,四諦、十二(因)緣法聽過了,以為這樣都了解了,知道了、了解了,以為是這樣,得度了。這都是「小果以為足」,這些法,他這樣已經很滿足了,所以「便生無怖安隱之想」。不必怕了,我已經得到法了,所以我斷煩惱了,我這樣安穩了,無怖畏,安穩之想。

這就是前面一段,他以為這樣已經到了,這就是在化城,不知道還在化城中,所以「自謂已得度於三界,不明煩惱難量,如大海」。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皆於小果以為足
便生無怖安隱之想
自謂已得度於三界
不明煩惱
難量如大海

大家以為:我到這裡,這樣已經止息了,我到這裡已經全都安穩了。就是這樣,覺得安穩了,所以以為得度了,已經超過三界,不知,「不明」就是不知,不知道煩惱難量,因為還有塵沙惑。塵沙惑,不只是三界內的,見、思的煩惱無明,不是這樣而已,見、思煩惱,這比較粗相,這已經斷了,但是還有塵沙無明煩惱的惑,實在是很多,「難量如大海」。還有很多,這塵沙煩惱,看看,沙漠還有多少沙呢?就如這樣,那麼多沙,就如大海那麼大,很多,還沒有完全去除。

所以「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佛知小機證涅槃樂
得休息已
乃集大眾諸聲聞等
而語之曰

導師有智慧,他要帶這些人的目的地,不是在這個暫時休息的地方,是要再向前前進,到達真實土,這才是他要引導的目標。不過,這是用一個,善巧方便法而已。導師已經看大家休息下來之後,這樣應該恢復疲勞了吧?所以「佛知小機證涅槃樂」。自己以為這樣已經寂靜了,已經止息無明了,以為是這樣,所以「得休息已」,大家既然休息好了,以為這樣就是停止了,到此為止。導師知道大家,疲倦也已經消除了,所以「乃集大眾諸聲聞等,而語之曰」。

此處知道大家受法之後,就是以這樣為限。但是佛希望我們能夠再精進,所以又再次集大眾,這樣向他們說:「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汝等諸人當須前進
入於大乘
此小涅槃為息疲倦
我化作耳
四大八法
契理會事

大家趕緊要再向前前進,這個地方雖然環境是這麼好,但是這裡的環境還不夠好,真正要帶你們到的環境,是比這裡還更好。你們現在在這裡就這麼歡喜了,知道嗎?再過去,再向前走,那個真實的環境比這個地方,更大、更清幽、更漂亮,那個地方真的很安穩,大家要趕緊再向前前進。休息一段路,還要再向前走。

所以「汝等諸人,當須前進,入於大乘」。這是小乘法,只是給你們一個了解,法,人的去來的方法是這樣,是因為苦的因緣,互相攀緣,互相造這些苦的因。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大家要提起精神,過去是這樣的過程,苦,因緣互相牽引,現在要讓大家能知道,世事幻化無常,寂靜才是真微妙,這種攀緣的心要趕緊斷除。

我們過去就是很多的因緣,攀了很多的無明,因緣這樣一直牽引,來到這裡,才只是讓你們知道,這些苦、這些緣,都是經過聚集所攀引來的緣。這是讓你們知道,方法是這樣,我們從生命的來源,和父母的因緣,與你未來世的因緣,就是要經過十二(因)緣,這樣牽連過來。讓你們知道法就是這樣,我們出生的過程是這樣,但是這只是一個過程而已。這是小乘,這樣而已,其實要趕緊再精進入於大乘,大乘才是我們穩居的地方,來去自如,絕對不會受到因緣果報,將我們攀引住了,我們要好好精進,向大乘法行。

現在這座城「此小涅槃」,這是一個讓你止息的地方,讓你靜下來,這樣讓你止息的地方,所以叫做小涅槃。「為息疲倦,我化作耳」。為了要讓大家暫時先安定下來,所以我是這樣來化作,供應給大家,有一個安穩的地方,讓你們先了解有這麼多的法,要再向前走的路,懂得注意,要不然世間險惡的道路是很長,這只不過跟你們說,路走過來是這樣這樣,這是一個基礎,未來要如何走的路,大家就能夠清楚了。

靜淇(李惠瑩)她就說:「師父,我了解了,我們的四大八法,隨各人的根機,大家都做得很歡喜。有的人犯了錯誤,就有這樣的人間菩薩,去將他轉一下,牽引進來,他改變了人生,他也做得很歡喜。有的人有善心,願意付出,慈善的工作,大家做得很歡喜,從國內做到國外去,慈善跨到國際間去,甚至將這個法,這樣無形無影地帶入社區。社區人人,大家接受到法,歡喜。」

這四門八法,慈悲守護在喜捨。要向大家說,慈悲確實是守護在喜捨,因為慈善就是要教導人人喜捨,喜捨我們身外的財物,喜捨,包括我們的,「頭目髓腦悉施人」。慈,無悔;悲,無怨;喜,無憂;捨,無求。

慈悲是守護在喜捨。醫療是守護生命,教育是守護明德,人文是增長慧命。

慈悲守護喜捨
醫療守護生命
教育守護明德
人文增長慧命

大家若是聽經如靜淇說的,聽了之後,聽在現在,她就想到過去,這幾十年來成立了四大八法,這不就是在化城裡嗎?化城裡,既然進到裡面了,大家可以各隨所好,願意去接受,大家接受法,各人所契合的根機、所需要的環境,他們都在那裡面遊戲,遊戲人間,用法來遊戲。

我們有醫療,「醫療守護生命」,也就是因為有大醫王,能夠這樣來守護生命。大醫王行醫的過程,他也能夠接受到佛法。看看我們多少的大醫王,若是(志工)早會來分享時,我們就可以聽到他們也是,一大早和大家來薰法香。院長、副院長、大醫王,同樣的,在不同的地方,同這個時間,在接受佛法。佛法能了解,發揮他們的專業,啟發他們的愛心,用真誠,大醫王如佛的心;護士(如)大菩薩、白衣大士,用菩薩的心。全院,不論哪個醫院,各個單位都守在各單位,很歡喜去付出,很用心守護在生命中。

還有教育,教育也有老師、有學生,老師發揮他的使命,要如何傳道授業,學生歡喜來接受教育。我們還有一群,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同時在教育(志業)中,和孩子就如組成小家庭。每個月我們都能看到,慈誠、懿德來了,就問他們:「你們今天來做什麼?」「我們今天家族會,我們要和孩子吃飯,我們要來和孩子分享。」這不就是適應他們的根機,帶孩子,和我們的學生相處得很歡喜嗎?老師盡心教育,「慈懿會」就是這樣,歡喜陪伴在學生的身邊。這也都是在用法,何況慈濟人都在聽法、聞法,所以在人群中歡喜遊戲。

人文,就是增長慧命。我們現在科技發達,看不到的地方,用科技來看到天下事、天下物,天下人間的一切。我們了解了,要用什麼方法,讓人間的無明掃除,如何來成長人的慧命。這就是在四大(志業)中,延伸八法,所以「契理會事」,這就是在佛法之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無不都是法。

所以我們要用心,學佛,要從我們如何能夠安穩,我們的安穩,我們快樂,也希望人人安穩、人人快樂。希望我們人人的心,能夠「寂靜清澄」,還要「志玄虛漠」,甚至「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就是「守之不動」,這就是我們修學應該要有的。甚至要更了解,世間真的世事幻無常,攀緣的心,我們要趕緊斷,不要有煩惱心。所以,我們要滅諸種種的煩惱,自度也能度眾生。

所以,各位菩薩,既然學佛了,一定要經過菩薩道,這是必經之道,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225《靜思妙蓮華》 但至化城 仍需精進 (第1098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