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靜思妙蓮華》 說法無畏 具四無礙 (第1133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隨佛久修多聞,法入心說無礙,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實之法,格物明德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曠遠堪任,上求法下度生。」
⊙「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其所說法,得四無畏,能令聽者生歡喜心。
⊙菩薩教化眾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
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二、盡知法樂,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如來成無上正覺,具無上勝智,於諸眾中,作獅子吼,轉妙法輪,得大自在,故云「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未曾見有疲倦之相;而以小化助揚佛事。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已度生死,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如前已解。
⊙「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礙。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語言,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證嚴上人開示】
「隨佛久修多聞,法入心說無礙,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實之法,格物明德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曠遠堪任,上求法下度生。」
隨佛久修多聞
法入心說無礙
善學無畏之網
曉了幻實之法
格物明德所至
無礙所憶不忘
多聞曠遠堪任
上求法下度生
「隨佛久修多聞,法入心,說法無礙」。多久?常常說起,最近一直就是強調,讓大家,我們要有共同的觀念,諸佛菩薩與佛來人間是久遠劫,而且化為比丘聲聞相,隱藏著菩薩的大乘行,這都是有因緣而來啊!不是今生此世而已,是生生世世,塵點劫以來。就如佛與僧團的比丘,有比丘,上座的比丘。雖然他們現相是聲聞相,追隨佛來修行,在教團中有人有優點,能夠做人的典範,僧團中,人所尊重的長老比丘。但是,在他們身上也有習氣,就是缺點,習氣、缺點未了,也就是佛陀借題教育,他們也能這樣改過來,這累生累世的習性,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一直改,長久的時間隨佛的心願,就是這樣入人群眾生中,所以這是很長久的時間,有這樣的緣,所以這樣隨佛久修多聞。不只是今生此世,是累生累世,所以叫久修。
常常在聽,聽佛的教法,過去生無量世以前都是這樣,生生世世在聽,一直到現在,所以「法入心」,法入心,自然也能向外說法。不論在僧團裡的資深長老,又有新發意的願意來修行,就是這些長老輩,資深的人來帶、來教,不論從外在或者是內修,都是一樣,過去將佛所說的法入心來,現在新發意修行的人,現在就為他們說法,能這樣舊的帶新的,就如一個家庭,大哥、大姊,就是要教導小弟、小妹,同樣的道理。所以「法入心說無礙」。聽法不是短時間,是長期累積來的。所以「善學無畏之網」,法全都入心了,不論是宇宙人間的道理,是天地之間,人間所有的法,佛無不知,法無不教,所以大家都是聽,聽法,從他的智慧所教育出來的法,完全無漏失,這樣吸收進來。所以「善學無畏之網」,完全這樣像網全都吸收進來。就「曉了幻實之法」,能夠了解佛陀的教育,談空說有,都了解了,所以「曉了幻實法」,就是一切皆空。人間沒有久留的事物,唯有道理永恆,因為道理是無形、無相、無體,所以他能道理永恆。
有形、有相、有體,就是不離開三理四相,大家很清楚,大地所有的物質,都是成住壞空;人來人間,這個身體就是生、老、病、死,我們的心態所以是凡夫,就是生、住。異、滅,隨著外面的境界這樣起起落落,聽來的法也是這樣漏掉。人間真正的真理就是真實法,我們學佛,在生活中要了解一切幻化無常,我們更需要深入一實相法,那就是真理。像這樣是幻、是實的法,都完全通達了解了,所以叫做「曉了幻實之法」,是真的法,(或)是幻化的法,這種幻化無常,我們應該都很清楚,又聽道理,而了解幻化無常的人間法,所以要用心聽法。
「格物明德所至,無礙所憶不忘」。我們每一項東西,所看到的無不都是組合,四大合會而成。我看你們每一人,你們看我也是同樣,我們的身體同樣四大假合,地水火風調和,我們才能活。摸摸我們的身體有溫度,有溫度,就是表示,我們的身體還是活著的,我們有呼吸,這個風進出無障礙,還是順暢的,我們能呼吸很順,身體有溫度。還有,那就是因為,我們的血液順通,這就是在我們身體,生裡的裡面,我們的血流,血液順通,我們才會健康。血能這樣流動,就如水。你們看我,一個堅固的人身,我看你們,也是一個很堅固的人身,同樣,一個頭,七個孔,同樣七孔。人的臉相雖然各人不同,但是各人同樣,都是眼、耳、鼻、舌,這全都有,很具足。拍拍我們的身體,硬硬的,因為它有骨頭,它有肉,這叫做「地大」。所以我們的身體,同樣是四大調和,叫做健康。乾坤呢?宇宙之間,空,大空氣中也是含藏著四大。四大調和,那就是風調雨順,大地就是健康,有充足的水分,有很肥沃的土地、有很清新的空氣、有很適當的太陽,這就是在這個大空間,這無不都是調和。所以我們對「格物」,我們要很徹底了解,有形、無形,無不都是在這有名稱、有體形,這些的道理,我們都要很清楚。看到一張桌子,一盆的盆景,一切的形狀,無不都是四大和合起來的。
盆栽也是有,不論它是大樹、小草,不離開「四大」的物質,那個小盆同樣也有「四大」,有土,經過水,經過人工,經過熱度等等,成為各形各色的形出來。所以我們日常生活,拿起東西來,無不都是四大會合的物質,所以我們要疼惜。所以「格物明德」,我們要從內心對天地萬物,我們要起疼惜的心,不只是對物質的疼惜,對人也是,所以人、事、物,要會(合)那個道理,所以「格物明德所至」,那就是最重要,所有一切裡面的道理,就是「無礙所憶不忘」。我們若了解之後,尤其是佛法人入,入心之後,我們永遠將它記住。就如說諸佛菩薩來人間度化眾生,都是有因緣,他們的願力,他們的因緣,自然來到人間,在不同的國土,依報、正報,因緣會合,那就會合在一起,共同為一項道理,開闢出了菩提覺道,讓眾生能夠安穩走的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個道理需要源頭,種種種種的形態來合成,在人用心去將它撒播愛的種子,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用種種的因緣度化眾生,與他有緣的累生世就是這樣來,這「無礙所憶不忘」,讓我們這分的緣,在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無緣,無法共一個心,做一項事情,這一定是有因有緣。
所以我們要「多聞曠遠堪任」。要常常聽,了解法,道理就能通。不論時間有多長,空間有多大,我們生生世世都要這樣聽,這樣將來自然我們就「堪任」。堪任,擔起天下的米籮,為天下眾生去付出,「上求法下度眾生」,這就是我們人人要用心,要去體會。
就如法,每天都在臺灣在說,卻是普遍在全球,有慈濟人的地方,有這個科技,這個法在這裡說,上「雲端」去,「雲端」,空中裡,就這樣就散播。在人間,只要有這個科技,我現在說,他們現在在聽。一大早,看看到底最近在聽法,最精進在哪一個地方呢?就看到了,看到在馬來西亞。哇!這麼大片的土地,從都會區,一直到偏遠的地方,同樣都是人人用心在聽法。從這當中,發生了很多感動人的事情。
就如雪隆分會,在那個地方,很多人每天在這個時間,和你們一樣,和我一樣,一大早就要起來,他們有的人開車四、五十分鐘,要來到雪隆分會聽法。這當中,有家庭,就想全家,大家來共同親近佛法,聽法。
從三年前開始,2013年開始,他們就這樣,每天每天都是那麼早聽法。裡面,他們就鼓勵孩子,有年齡平均差不多十歲的孩子,隨著他的父母來聽法,他們每星期六,一定就是來聽法。他們的車程平均四十分鐘,要來趕上一大早開機、做早課,還要聽法,這個時間你們就知道多早。這些孩子,他們星期六不用上課,父母就會將他帶來。為了要讓這些孩子,能繼續這樣薰法,所以就他們就用鼓勵的方式。不過孩子他是真的,將法聽進去了,每一天看他們在聽法很認真,筆記這樣一直寫,有文字的就一直抄。大人會覺得:這平均十歲的孩子,有辦法了解嗎?他們大家了解了,對法的吸入,收入,對法的理解不輸大人哦!大人會向他們隨堂考,考不倒。
每一個孩子他們就這樣說,他們在這個地方聽法,學到的就是「要多用心」,就這樣回答。大人就問她(林佳琪):「妳要如何用心?」「我平時就要,將功課趕緊用心做完,我才能看電視,功課沒有做完,我就不能看電視。」過去可能功課都沒有做完,就是看電視,聽經之後,她知道要多用心。這個「多用心」,在這位林佳琪小朋友的內心,她體會到的。平時就只是愛看電視,功課沒寫,現在聽法之後了解了,「我要將功課寫完,我才能專心看電視」。這是這位小菩薩。
還有另外一位也是這麼說,聽法之後,他(林佳豪)了解要把握時間,這是年紀較大的,十四歲。他就說:「我要把握時間,我不能懈怠、不能懶惰。」這就是要鍛練身心體力。但是他說到這裡,他說:「我了解,不過很難!難,就是要努力。」你看,自我勉勵哦!也知道自己的缺點。因為大人就是要用心,希望讓這些孩子,能這樣一直深入下去。
其中有一位林興來,這位居士他就說,他的心願,看到這些孩子這麼天真,這麼用心在投入,各個都有這樣的心得,他的心願就是要讓這些孩子,長久的時間要來薰法香。他說他要製造這樣的機會,讓他們與師父結一分累生累世的緣,不要讓孩子將這個緣斷了。這是他的心願。他用什麼方法?他就鼓勵他們,聽法之後,他會帶他們去吃個早餐,會帶他們去公園小跑步,鍛鍊身體,在這當中聯絡感情,互相相約,明天再來。這就是大人對孩子的用心。
是啊!人數不斷在增加,這是在三年來,從十幾個孩子,年齡平均十歲,這樣一直帶,不斷還在增加。這就是法,要用方法,長久的時間讓他聽,讓他浸潤在法中,自然他培養他們,這分求法、聞法的心,這就是度化眾生。這位林居士很有心,上求法、下度眾生,還要讓他們很長久的時間,連接下去。這種有心的人,佛法才能這樣,不斷法脈延續下去,這就是佛與弟子之間的緣。在這樣的道場,累生世,我也很期待。我們過去與佛,也同樣有這樣的緣,我們也是在續佛的慧命,同樣要將佛法,這樣不斷流傳下去。我雖然這樣說,你們就要好好這樣聽,不只是在花蓮這個定點,在每一個國家,都是有有心人去付出,用方法去廣招來眾聽聞佛法。
很多啊,光是在馬來西亞,裡面的故事是很多的,時間無法延續說下去,真的大家要用心,看別人,比自己,好好地要多用心。
前面的(經)文,我們來看:「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陀這樣的讚歎,過去那麼久的時間,不只是,(與)釋迦牟尼佛的緣深,在其他千億佛所也是這樣修行,同樣是助護諸佛的法。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為求無上慧,這是要增長他的智慧,成長慧命,這是在諸佛所,都是現這個比丘相,在諸比丘之上,因為他多聞。所以說,聽法是多麼重要,多聞有智慧,聞法是開啟我們的智慧。
來,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所說的法,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過去一直到現在,所接受、所聽的法,通達無礙,所以他能「所說無(所)畏」,不論你提出什麼樣的法來問難,他,在富樓那,一點都不會被問倒。什麼樣的法,他都可以用各種的方法,來回答他,能讓他心服口服,不論什麼樣的人,他要來問難,他都無所畏,回答給他的法,能皆大歡喜,「能令眾歡喜」,就是歡喜,所說的法,因為他得有「四無畏」,所以聽法的人就能心開意解,會很歡喜。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其所說法
得四無畏
能令聽者生歡喜心
「四無畏」,那就是菩薩教化眾生時,要有四種無畏,要有四種無畏。
菩薩教化眾生之時
有四種無畏:
一、 總持不忘
說法無畏
二、 盡知法樂及知
眾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
三、 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四、 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第一,就是「總持不忘,說法無畏」。我們學法,聽進去,要總一切善,持一切法。聽法就是要認真,所聽的一切的善法要入心,所持的法不要忘了。所以,總一切善,持一切法,所有的善,我們要依教奉行,過去不好的習氣要趕緊去除,有錯要趕快改,改過自新,這叫做總一切善;要持一切法,所有的法,我們要不忘。佛既然教了,我們就要學,不要忘記,無漏,於法無漏,自然說法就無所畏。
第二,就是「盡知法樂,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能了解眾生,法,到底眾生所要的,是什麼法呢?他懂得對機,對眾生的根機,為眾生說法,適應眾生想要聽的,適應眾生的缺點,如何彌補,讓他沒有缺點的人生,這就是他這樣說法無所畏,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
第三,就是「善能問答,說法無畏」。人問,他就能答,答得令人很滿意,所以這是說法無所畏。
第四,就是,「能斷物疑,說法無畏」。什麼樣的東西是如何來完成的?什麼事情要做,做得合法合道理,很圓滿,這樣他看事情斷事分明,所以這樣說法無畏。這是菩薩要具足這四項,所以無所畏。
如來成無上正覺
具無上勝智
於諸眾中
作獅子吼
轉妙法輪
得大自在
故云「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
所以「如來成無上正覺,具無上勝智,於諸眾中,作獅子吼,轉妙法輪,得大自在」。這就是如來的智慧。學佛,我們就是要進步到這樣,說一切法無所畏,就是對法很通達,我們對法有體悟,這樣學佛,才能慢慢一直進步到達正覺,無上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我們的目標,一直到了無上勝智,沒有比它更高的覺法,所以能在大眾中作獅子吼,也就是我們的法能震動人心,能將眾生的無明煩惱震動掉。
就如我們看到一些動物,身體若濕,牠們起身就是這樣抖擻,讓牠身上的水,自己用力這樣抖擻起來,水就會抖掉,身體就會乾。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若還有無明煩惱,要振作起來,趕緊知道這是不對的,趕緊抖擻,把它拂掉,趕緊拂掉,留著的是清淨的東西,就是法。法清淨,自然我們轉妙法輪,我們話說出去,很自在,沒有說錯了的法,所以還是很自在,所以叫做「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我們就是要學到這樣的程度,說出去的法,我們沒有後悔,也沒有心理負擔,就是很自在,因為法正確,所以無所畏。
「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未曾見有疲倦之相
而以小化助揚佛事
諸佛威儀進止
諸所施為
無非佛事
「未曾見有疲倦之相」,學佛,絕對沒有疲倦,我們愈學法,應該是愈歡喜,聽法得法喜。說的也要說得愈說愈歡喜,聽的也要聽得愈聽愈歡喜,說得很自在,無畏,聽也要聽得法喜充滿。這種「而以小,化助揚佛事」。而以小乘也能化度眾生,來宣助佛陀的教法。用比丘身,聲聞相,也能在僧團中來同事度,出外也能度在家(人)、外道,通通都可以,將法,不論是外道教,或者是一般民眾,都可以這樣來宣揚佛法,能助揚佛事。佛陀想要做的事情,能夠這樣承擔去付出。
「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在僧團中,或者是在人群中,進退威儀,不必說法,不必說,自然這個威儀也是等於在助揚佛法,讓人看了,這麼莊嚴,這麼端正威儀,心起歡喜,對出家的修行者,起了歡喜、恭敬,這也是一樣,「佛事」。從人的身態、舉止動作,起歡喜心,能尊重這個宗教的團體。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這樣來度,度大神通,就是要現神通。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已度生死
得大神通
四無礙智
如前已解
神通,那就是精神要專,通達一切眾生人間事物相,都能通徹了解。也能發出四無礙智,如前,前面我就說過了,不過大家是不是有記住呢?四無礙智,又名叫做四無礙解。
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
或四無礙辯:
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詞無礙智
樂說無礙
這種四無礙的辯才,也是四無礙解,能夠四無礙來解釋。有四無礙,所以我們的辯才,就是來自智慧。所以叫做「法無礙智」。法都通徹了解了,要為人說話,無礙。「義無礙智」。法的內容要如何分門別類?這也無礙,能與大家分享。「詞無礙智」,要用什麼樣的言詞,來表達這個法、道理,詞無礙智。「樂說無礙」,這要很歡喜,常常說、時時說,還要不斷歡喜說,將法說給大家知道。
法無礙智:
是通達諸法名字
分別無礙
義無礙智:
是了知一切法之理
通達無礙
詞無礙智:
是通曉各種語言
能隨意演說
樂說無礙:
是辯說法義
圓融無滯
為眾生樂說自在
若能這樣,就是通達諸法的名稱叫做「法無礙智」,沒有停滯著。「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的道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語言,用什麼樣的言詞將法表達出來,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才說法,義理圓融,能時時很歡喜,說給人知道,說法很自在無礙。
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學這樣,菩薩法要有四無畏、四無礙智,歡喜將法這樣不斷傳出去。但是要傳法,必定要很用心認真聽法。我們這麼近,我們若不殷勤精進,若想到很遠的地方,他們精進聽法,日日不間斷,這樣我們會愧對,遠途的,人家是如何在精進,我們近在身邊的,是不是我們有這樣聞法殷勤呢?要大家自問自己,問周圍的人,你有嗎?你有精進嗎?你有懈怠嗎?彼此之間,問別人,也要問自己,我到底有懈怠嗎?我是不是有精進呢?懈怠,損失了佛法,我們的慧命就是隨著懈怠墮落。精進,我又聽到,我了解、我歡喜,我能日日問心無愧,沒有愧對他人,也沒有愧對自己的生命,這樣輕安自在。所以這要大家自己最了解,要時時多問心,所以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