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靜思妙蓮華》 自在莊嚴 威德三昧 (第1137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篤愛為德;折伏為威,攝受為德;自在莊嚴,威德三昧。」
⊙「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菩蕯眾甚多,其數無量億。」《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皆已度脫,得大神通,威德具足。威德兼施,恩德並用。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遍滿其國,聲聞之眾亦復無數。
⊙具足如來定慧,而起廣大妙用,遍滿世間,無不照了,是名: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三明」:阿羅漢所具之德。「八解脫」:棄捨三界染法繋縛之八種禪定。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明自他過現未來宿世事;漏盡明: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
⊙「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繋縛之禪定。
⊙得四無礙智:於諸法性悉皆明達,證得四種無礙之辯智。
⊙四無礙智:一、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分別無滯;二、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通達無礙;三、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隨意演說;四、樂說無礙:為眾生樂說自在。
⊙以是等為僧:以如是等滯居小乘教,修習無漏法,名之為僧。
【證嚴上人開示】
「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篤愛為德;折伏為威,攝受為德;自在莊嚴,威德三昧。」
威而不猛
謙恭為德
溫厚勵行
篤愛為德
折伏為威
攝受為德
自在莊嚴
威德三昧
孔夫子是,「溫而厲,威而不猛」,這是孔夫子他的德。現在我們釋迦牟尼佛,所教育我們的,也是同樣,要教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自己修養自己的身行與心,不論是佛或者是賢人、聖人,全都必具的,「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要知道,要如何來帶領人,要有德,讓人看了起恭敬心,所說的話能讓人接受。聽了,能夠入心反省,有過錯的,要趕緊反省,醒悟過來。過去的錯,趕緊改。知過,趕緊改,這樣還是來得及的人生,不要到了人生最後,來不及了,那就比較遲了。
有好的因緣,接觸到了,有這樣好的人,與我們有緣,對方有德,德行。德行,是來自對方他的修養。有這個因緣與有修養的人會合,我們的錯誤,有人這樣將我們點醒,我們就要趕緊接受。這不是責備我們,是勸誘我們,這樣我們願意接受。即使是責備我們,也是應該,「感恩啊!有人看到我的錯誤,有人看到我偏差,指點我一下,我的錯,我要趕緊及時要悔悟」。這就是我們要學,要學的事情真的是很多。所以,學,才是有修養。要修養的是什麼東西呢?是什麼功夫呢?修養之後,讓人與我們互相對待,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剛才說的,說的話,人家會聽,跟他說:「你有這樣的錯,你應該這樣改。」他,對方願意接受,這就是有一種威德存在。這個威德,不是用不好的臉(色)給人看,也是很溫,溫厚,這種溫厚,或者是很謙恭,對人也很謙卑,對人,人人也是有尊重。但是,你的謙卑、你的尊重,對方的錯誤,你可以直接對他說話,你對他說話,也不離開謙恭,這樣已經是隱含著威而不猛。
因為威,他有那個威儀,自己對人就是這樣謙虛,對人恭敬,讓人看了就心生歡喜,心生尊重,這就是威而不猛。讓人看了,「我做錯事,我看到對方,真的是很慚愧,丟臉啦!他是如何向我說,他做到了,所以,做到之後向我說的話,我做不到。」所以,看到對方,自己有那分愧疚,所以自然自己會改過。這是有德行的人,「謙恭為德」,對人,我們要謙虛,要恭敬尊重。常不輕菩薩,不就是這樣嗎?「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對人人抱著這種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是平等,所以我們應該對人人要恭敬,這種謙恭的敬意,這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一環。若這樣就是「威而不猛」,讓人看到不是怕,但是就是這樣的感覺,他就有那分的威德存在,這給人的感覺是「威而不猛」,就是因為他有「謙恭為德」。修行,實在修的,就是這樣的謙卑,而且對人恭敬,這就是他的德行,我們修行的德行就是要這樣。
還需要「溫厚勵行,篤愛為德」。對待人很溫和,很善良。「篤愛為德」,「篤」就是誠實,誠實的心,這樣在修行。這種愛人、愛物、愛己,這種真誠的愛,這叫做「篤愛為德」。這就是我們也要修,修行也是要這樣,修得我們的心開闊,修得我們自己對待人謙恭有德。這種對世間人事就是要有篤愛,我們若能這樣,這就是修行者的本分。我們是要修出世法,出世的善法,何況入世對人,能欠缺這些東西嗎?這就是我們要好好修,「溫厚勵行」。就是要堅持,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將自己的身行,真的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也就是真正我們求法、學道,最重要的,所以要「篤愛為德」。
若能這樣修行,自然我們「折伏為威」。我們能折伏一切煩惱,我們若有前面那樣,「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我們若能「溫厚勵行,篤愛為德」,我們若有這些,自然外面什麼樣的煩惱,都不會侵入我們的心來,自然我們內心的煩惱也自我折伏了。因為我們時時謙虛,用愛去付出,篤愛為德,用愛對人,我們哪有什麼樣的無明、煩惱,還在內心呢?愛就是付出,付出是無所求,無所求的愛付出,自然煩惱就沒有了。煩惱來自於貪,一切都是貪我己有,全都我要的,捨不出去,那就是煩惱就很多了。
為了一個貪念,捨不出去,這樣造了多少的業,造了多少的煩惱啊!這都是我們人,自己所製造惹來的煩惱。我們若能反這個貪念,成為付出、愛,篤愛,願意付出而無所求,這不就是很歡喜的事嗎?不只是我們自己歡喜,還能「攝受為德」。這種「折伏為威」,有前面這些修養,自然我們就折伏了種種的煩惱,這些煩惱就不會靠近,這叫做折伏所有的煩惱,它不會向我們的心裡來。你不與他爭,你也不與他鬥,沒有爭鬥煩惱;你願意退讓,「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有敵人,篤愛,沒有敵人,這樣我們的心就會很自在。雖然說,說我們沒有與他爭,但是就是有那分的威,威德在,這就是修行者。
有人格者,在人間社會與人說話、待人接物,就有力量,這叫做「折伏為威,攝受為德」。因為這樣,你說的話都有「信」,因為「溫厚勵行」,所以一切都有誠意的信念在,人人所說,你說的話,大家都願意接受,所以「攝受為德,自在莊嚴,威德三昧」。這就是佛所說的「威德三昧」。我們要怎麼學,學得「威德三昧」呢?就是要前面,「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篤愛為德;折伏為威,攝受為德」,這三德,我們全都有學到,有入到我們的心裡,自然這就是「自在莊嚴」,我們就很自在。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欺、沒有騙,我們的心沒有貪、沒有著,所以我們很自在。這種自在就是一種莊嚴,這也就是威德,「威德三昧」。
佛的時代是這樣教我們,教我們如何做,佛陀、孔子,那個時代,聖人輩起,很多,聖賢的人在人間,有這麼多方法教育我們,我們要接受。雖然離佛兩千多年,現在正是時候,是我們要發揮,用在現在這個時代。這種五濁惡世,眾生苦難偏多,正是需要聖賢的教法,流傳在現在,是要讓我們現在去應用。看到這個時候,很多事情在人間,有多少人間菩薩起動,開始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有苦難,他們人人發心,開始合和互協去付出。
塞爾維亞,看到那個畫面,我們大愛(臺) ,也已經播放出來,畫面是很溫馨哦!大家好像很歡喜,共同唱一首歌,「我們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只是唱,還比(手語),這肢體語言這樣,「我們都是一家人」。
大家不同的國家,是要幫助人的人在帶動,受幫助的人接受,他們也一樣學,一樣唱,唱得很和齊,音律是這麼的祥和。那種愛的鼓動起來,愛的力量,每一個面孔中都是笑容。雖然能看出不同的種族,卻是同樣的笑容,很美!因為我們的香積飯在十八日,(2016年)三月十八日,在當地的時間,祖淞和楊居士,他們兩個人就開始試,開始在那個地方,泡香積飯,泡飯。大家圍在那個地方,來學、來看,只是這個十幾分鐘,攪一攪,這樣將它蓋起來。兩大桶蓋在那裡,開始就出來和大家互動、講話。祖淞開始就和大家見面,向大家分享,慈濟五十年前是用五毛錢,小善(累積)來到現在,做為大愛。
向他們解釋現在這些米飯,是從臺灣一群的修行者,知道大家也是喜歡吃米,米,是米食,大家就趕緊用愛,誠意來準備這香積飯。還有,除了一群的修行者,也是一群的愛心人,大家合和互協準備起來,二噸的米飯(香積飯),這樣從花蓮到臺北,從臺北到塞爾維亞來。這是人間一群愛心人,這種小小的錢,做大大的善事的道理,在那個地方這樣與大家分享。又有范居士,范德祿,那就是在德國,德國,樹微的先生。雖然他是德國人,但是慈濟的精神理念,非常的投入,「四大八法」,他倒背如流,在那個地方向大家再說。他說慈濟這四大志業,是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談宗教、政治,只是為了要幫助苦難的眾生,是一分很純粹,很純、誠意,大愛的精神。
由他,德國人,來講慈濟,談「四大八法」,讓那些難民,大家圍繞在那個地方聽,講到讓大家很感動。甚至他又說:「師父教我們就是要愛護地球,重視環保、教育與素食。」他也在那裡與他們談這些事情,就是說師父要我們大家的理念,就是要愛護地球,要重視環保,教育我們大家要素食。他就在那個地方,順便這樣向他們說,大家很安靜,這樣聽,聽這位德國人,而且在德國社會有地位。
尤其是現在他的身體不是很好,前後兩次來到塞爾維亞,頭一次也是他打頭陣來。十天後,因為身體,要再回去打個針,捨不得休息,本來那化療的針打完之後,一定要休息,要一段時間,但是,他的心放不下難民,放不下這裡還有一群菩薩,在這個地方,他還是三四天後,又再回來塞爾維亞。
第二次回來,祖淞已經將東西寄到那個地方,人也到了,有這香積飯,大量到達的時候。他們這樣準備,這麼的簡單。東西泡在那裡悶,人出來外面說話。他就由不得自己,就起來向大家這樣說出了,慈濟四大志業的精神理念,說出了不分宗教,不分國際、種族等等,說出了愛護地球,說出了環保的理念。祖淞甚至還向大家說,粒米來得不容易,是全球的愛心人,小小的力量,這樣大家集合起來大量的愛,為天下付出。甚至也向他們說,吃這些飯,不是都是有錢人在出錢,即使貧困的人也是這樣在付出。反正慈濟的精神,他說得很好,希望大家要好好惜福。他說:「你要吃多少,你拿多少,絕對不要浪費。」
再經過祖淞將香積飯的過程,粒粒的米是如何完成等等,那個影片再播給大家看。大家知道了,粒粒的米來得不容易啊!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虔誠,用愛付出。所以說完之後,就帶動,我們的慈濟人大家帶動起,「我們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安排活動得很好。先為他們介紹香積飯,再為他們介紹慈濟四大志業,再播香積飯的製作,以及打包、運送的過程,這樣,這個影片都播完了,大家了解了這分真誠的愛,所以唱起了,「我們都是一家人」。很歡喜。時間,說完了,這樣可能有一段時間了,開始吃飯了。幾個鐘頭後開始吃飯,讓大家試試看。(在場)所有的,不論是阿富汗的人,或者是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共同一起來這樣吃。大家很歡喜。那些年輕人,他說:「好像吃到家鄉的口味,好像媽媽煮的飯,很歡喜!」
這就是在十九日,(2016年)三月十九日。他們在那個地方,這麼的歡喜。普遍讓大家吃得很歡喜。所以每天都有歷史,歷史上的今天,2003年的三月二十日,美伊戰爭的爆發,2003年這年,又有 SARS 的疫情,在臺灣也傳開,所以在那一年開始,看到大小三災,很擔心,才開始又再說推動力行三好。要「三好」: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這一直在推動,這種的,「悲願、善念、和平、愛」。在那一年,我們所有的慈濟人完全來推動,「悲願、善念、和平、愛」,一直在推動。甚至民間,我們的臺灣,一直從「三好」--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一直從家庭到學校去,這也是我們從這樣開始推動。
我們要時時,不是說那一年有什麼事。不過那一年開始,我們展開了有這些活動,非常密集的活動。人間有苦難,才需要愛心的人;或者是在迷茫中的人,要覺醒的時候,需要大家很用心來提倡,這樣才有辦法讓社會祥和,社會人人來說好話,社會人人來做好事,人人淨化人心。這就是我們每一天所期待,佛法能遍布人間,道德倫理,哪怕是孔夫子的教育,也要推行在人間。不論是佛,或是孔子,他們的理念,無不都是我們人間寶貴的教育,我們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菩蕯眾甚多,其數無量億。」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蕯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將來成佛的名叫做法明,他的國土很莊嚴,人人為善,開口就是說法,已經淨化了人心。淨化後的人心,那種的人間是多麼幸福啊!所以,到處無不都是寶,合和互協,這種的人間時代,令人很羨慕。我們若要羨慕這樣的時代來臨,就除非我們大家身體力行。
接下來的經文說:「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威德,就是為了這句話,前面解釋這麼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那些菩薩開始,就是因為這樣的修行,是大神通力,人人修行「威德力具足」。這種「充滿其國土」,全部都是這樣的人。聲聞很多,大家的德,已經到「三明八解脫」,甚至所得的「四無礙智」,這些人都是在那個時候,未來法明如來他的修行僧團中,很多都是這樣的修行者。「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就是已度的,這些人都是這樣,修行解脫「得大神通」,人人都是威德具足了。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皆已度脫
得大神通
威德具足
威德兼施
恩德並用
積累德本
度脫一切
所以,「威德兼施,恩德並用,德累德本,度脫一切」。有威、有德。威,就是它很莊嚴,所修的行,這樣讓人看了就起恭敬,讓人看了就被尊重,這是他平時累積來的德,是「溫厚勵行,篤愛為德」,這樣修來的,或者是「謙恭為德」,這樣修來的。所以,「威德兼施」,已經自己所修的行,已經具足是這樣,威與德並行。
所以「恩德並用」。有威的德,有恩就是付出給眾生,付出無所求,不斷地付出。自己自修叫做威德,付出叫做恩德。對自己自修就是這麼講究,要如何對人的謙恭,要如何去溫厚勵行,這就是我們自己要用心,法聽了之後要身體力行,所以恩德並用。「積累德本,度脫一切」,能夠這些德行都累積起來,這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源,就是德本。德,明德的根源,就是我們從我們的真如本性,回歸真如本性這個根源,這就是我們修行最後所得。
像這樣,就「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遍滿其國
聲聞之眾亦復無數
像這樣的菩薩,遍滿他的國土。聲聞很多,怎麼算都算不完。所以這就是已經「具足如來定慧」。如來的戒定慧,若不是修戒、修定、修智慧,哪有辦法成佛呢?所以,這些修行者,修佛所教,也就是依教奉行,也是同樣這樣,學如來的戒、定、慧。
具足如來定慧
而起廣大妙用
遍滿世間
無不照了
是名: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因為這樣,「具足如來定慧,而起廣大妙用」,就是這樣起了廣大妙用。「遍滿世間,無不照了,是名: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這些聲聞都是這樣,人人集中起來,德之光就能照耀彼此,大家互相說法,互相鞭策,勉勵成就,這就是互相的愛的力量來成就。
三明八解脫:
三明:
阿羅漢所具之德
八解脫:
棄捨三界染法繋縛
之八種禪定
能夠「三明八解脫」。「三明」就是「阿羅漢所具足之德」。「八解脫」,就是「棄捨三界染法繫縛之八種禪定」。這就是我們的無明,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種種的染著、無明都去除,塵沙無明也能去除,入於定,就是定慧,這叫做背捨。過去煩惱將它放棄了、捨掉了,回歸到清淨的禪,就是思惟修,清淨來。
「三明」就是宿命明,就是「天眼明、漏盡明」,這大家應該都差不多知道了。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宿命明:
明白自己或他人
一切宿世的事
天眼明:
明自他過現未來
宿世事
漏盡明:
以聖智
斷盡一切的煩惱
宿命明就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這叫做宿命明。天眼明,就是明白自己、他人,過去、現在、未來(宿世事),我們的過去是怎麼樣,造什麼業來,我們這輩子我們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們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一切清楚,還有未來,自他,我們都了解了。漏盡明就是「聖智斷盡一切煩惱」。已經到達聖賢的智,斷盡一切的煩惱,叫做漏盡明。就是戒、定、慧無漏,所有的煩惱都去除、漏盡了,這叫做漏盡明。
八解脫:
又名八背捨
即八種背棄捨除
三界煩惱的繋縛
之禪定
「八解脫」,就是又名「八背捨」,八種的背捨,就是三界的煩惱等等,這全都將它去除。
得四無礙智:
於諸法性悉皆明達
證得四種
無礙之辯智
「得四無礙智」,「於諸法性悉皆明達,證得四種無礙辯才之辯智」。
「四無礙智」,大家再複習一次,希望大家都很清楚。第一,就是「法無礙智」,就是「通達諸法分別無滯」,我們能通達諸法,我們分別都無障礙。第二,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通達無礙」,一切法我們都知道,我們很通達,一點都無礙。第三,就是「詞無礙智」,通達曉了各種言語隨意演說;就像「外語隊」,好幾十人回來精進。儘管語言能通,他們從北、中、南(部) ,大家回來,將法更了解一下,回來精進,這三天的時間。這就是「通達曉了各種語言,隨意演說」,就是各種的言詞,他們都有辦法說。第四,「樂說無礙」,就是「為眾生樂說自在」。希望不斷不斷這樣,宣說佛陀的教法,將好的法普及在人間,讓人間人人能夠自醒悟,能夠知道錯誤的事情,不要繼續污染人間的心,擾亂心思,大家要好好地,如法明如來,他的世界,人人開口都是說好話,成就好事,這就是我們的理想世界,這樣修行。
四無礙智
一、 法無礙智:
是通達諸法
分別無滯
二、 義無礙智:
是了知一切法
通達無礙
三、 詞無礙智:
是通曉各種言語
隨意演說
四、 樂說無礙:
為眾生樂說自在
「以是等為僧」。這就是法明如來他的世界,他的僧團團體都是這樣,這種「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這樣的人都是在他的僧團中,這個國家充滿都是這樣有修行的人。
以是等為僧:
以如是等
滯居小乘教
修習無漏法
名之為僧
所以「以是等為僧」,這就是「以如是等,滯居小乘教,修習無漏法,名之為僧」。而且大家雖然有志向,但是現在,還是有學位(階)的地方,還是停留在學,很認真在學的人。但是他們的法,方向是往大乘法,他們已經將他們的心,無漏,所受的法都在心裡,沒有漏掉,戒、定、慧,聞、思、修都在心裡,他們沒有漏掉。這就是未來法明如來的團體,就是這樣,這麼好教,法句句入心,法能夠身體力行,這是未來法明如來他的世界。但願我們的世界能夠像這樣,除非我們人人修行,「威而不猛,謙恭為德;溫厚勵行,篤愛為德」,才有辦法折服很多的煩惱,攝受很多人,「就有道而正焉」,這是我們要很用心的地方。所以我們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