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周一 五月 09, 2022 8:2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周一 五月 09, 2022 11:55 am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佛為隨行修學淨法行者授記,諸佛法道同傳承永續故授記,諸佛出世大事因緣化迷向覺。」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欣慶自己今得解悟得佛授記。將表白心意解,故離本座,前詣佛所。
⊙頭面禮足,悔過自責:頭面頂禮佛足,表最敬禮。悔過自責前非,責己昏鈍,悔過:愧昔不解,廣如法喻。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諸比丘說己所見,悔責昔迷,得少為足,不知求大。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自以為已,從佛聞法,得成四果,便自謂言,是究竟道。
⊙今乃知之,如無智者:羅漢雖悟,悟已還迷,而於大乘,不能通達,今聞佛說,始覺失驚,如無智者。此責根鈍始悟,今知小非究竟,大為真實,回觀昔日,如無智愚人。
⊙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何以無智,我等修行,合應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
⊙而便自以,小智為足:而即自以聲聞,小智便為滿足,不求大利。
⊙謂悔過昔日之住小迷大,並領會今日之開權顯實,昔自謂已得滅度,而實不知有如來智慧。
⊙殊不知如來智慧,本為我等所應得,奈何竟不自知,便以小智為足,因此故悔過自責。

【證嚴上人開示】
「佛為隨行修學淨法行者授記,諸佛法道同傳承永續故授記,諸佛出世大事因緣化迷向覺。」

佛為隨行
修學淨法行者授記
諸佛法道同
傳承永續故授記
諸佛出世大事因緣
化迷向覺

佛已經年紀大了,開始要一一為弟子授記,讓弟子修行有信心,讓人人更證明,自己未來也會成佛。這種信心,也依教奉行,諸佛都是同樣啊!要讓我們人人了解,法,虛空法界道理很多,收合過來就是一念心的覺悟。我們要覺悟,就是要好好用心,隨順覺悟的人所說的法,要深生信仰,要有那分很深的敬心,來接受這個法;法入心要深信,要常常就是將法入心來,捨不得讓它漏掉了,無漏,戒定慧。佛陀如何教我們,苦的人生,來自集種種的因緣,這些因緣都是從不小心,一個念頭、一個舉動,就成就了這個,煩惱、無明的業力,所以佛陀就教育我們要戒,戒就是防非止惡。先向我們說「苦」事,才向我們說,如何「集」來的動作,要我們預防,這些動作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去犯到,這些動作的源頭,就是來自於一個心念,所以要我們顧好心念,這就是戒。

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我又沒有犯戒。真的我們沒有犯戒嗎?起心動念啊,我們都沒有做錯事嗎?舉手投足啊,我們很容易就會累積到,人與人之間這種無明感覺,這個無明若讓人種在人的心裡,這樣我們與他所結的不善的緣。這實在是,說起來是這麼的微細,但是無不都是粒粒是種子,是種了善因或者是撒到惡因呢?這要我們時時要用心戒慎,不要去造作,不要去造了惡因,不要起了那分惡念。所以很多都是集來的苦,所以我們就要去修行。

修行就要戒,還是戒。這個戒,我們就能知道很多事情,我們才懂得戒慎,懂得很謹慎,懂得預防,所以我們就要修行,才能滅掉很多苦難事。這些法,戒、定,讓我們的心,長久的時間聽,聽法要很深入在我們的內心裡,這念信心不能就這樣打折,說:「我過去是這麼信,現在我覺得這麼久了。我…,就漸漸這個信念、動作,就漸漸淡化掉了。」信念若淡化,我們的修行就會懈怠了。

因為慈濟五十年,人人要表達那一分敬意,人人要紀念在這五十年的開頭,一路這樣大家用心走過來,那個精進的心,就在這個時候大家要凝聚起來。虔誠朝山,看到浩蕩長的隊伍,從山門就這樣虔誠禮拜,這樣整齊的隊伍進來,這是表示殷勤精進。是不是這個殷勤精進,用在日日的生活?早晚課,時間到了,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大家很繁忙,時間拿捏好。早課,我們就要殷勤,聞鐘聲、聞鼓聲,整齊的動作這樣進殿來,進佛堂來,這就是叫做精進。

大家一念心,就是生活的規律,這是我們當初,將要修行的第一念間,叢林的生活就是這樣,這念間開始,就是要在這樣的規律的生活中,來修行。所以,早晚的課,就是表示叢林規律的精進,總是比一年一次,一二個小時的朝山更重要。

不過這一年一次,來自於全省的慈濟人,他們大家表達這分的心,那也是莫忘初心,又再體會到開頭發心,那個虔誠的念,這個虔誠的念,不只是有形一年一次,是要時時,就如常不輕菩薩。雖然我們講經,還沒講到常不輕菩薩,不過我們從開始就一直談起了,常不輕菩薩這種修行的態度。相信,相信佛所教化,人人本具佛性。「尊重人人,我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因為人人都能成佛」,這是常不輕菩薩所修的行。但是佛陀教育我們,眾生雖然人人本具佛性,總是一念迷了,這念心起惡念,或者是行善法,這都是在我們一念心裡。

我們若是時時培養,我們原來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因為無始劫來,那個一念間讓它跑出去,受外面誘引出去,一粒種子落土,這粒種子這樣,它的樹長大了,果實纍纍了,這個惡,煩惱、無明的種子、業力,同樣就是這樣不斷地在複製。所以我們的真如本性,原來清淨的本性,就是受這分無明、煩惱複製,這樣這個習氣,讓真如本性無法發揮它的功能,善念較少了,習氣已經被惡念熏習,所以這個善念將要發揮起來,惡念馬上把它搶去,貪、瞋、癡、慢、疑,對人的成見等等,就不斷不斷產生,這種的懷疑,「到底那個人會成佛嗎?」甚至很少會去想到,人人本具佛性。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佛所教育的記憶都是這樣,被日常生活的雜念將它蓋掉了,所以我們要發揮出,「我還是尊重你,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常不輕菩薩這個精神,就很難得現前。

總而言之,我們修學佛法,要常隨佛行,佛陀如何教我們,我們就要如何收進來。雖然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心虔誠,佛在眼前,我們若時時虔誠的心,二千多年前,就是和我們現在修行是同樣的,「長劫促為一時」;我們若是不虔誠,一時也會拉長。現在說的,可能幾分鐘前的話,我們現在就忘記了,時間很快就忘失,那等於時間很長。我們若是聽到這個法,雖然時間隔開二千多年了,我們的二千多年算什麼?忉利天的二十幾天而已,這哪有算多少呢?所以說起來,我們的時間應該要好好把握,佛陀離我們並不遠。

佛陀的教法,傳承到現在,我們要隨順佛行,佛陀如何教我們,我們不只謹記在心裡,我們還要身體力行。所以「佛為隨行,修學淨法行者授記」。佛陀在靈山道場,是為他那時的弟子來授記。那時的弟子今何在呢?說不定是在我們的面前。與佛同世,我們說不定生生世世,都有與佛同世,受過了佛世教育,我們生生世世這樣過來,說不定我們,也有受過佛陀的授記來的。

所以,佛,諸佛,「諸佛法道同,傳承永續故授記」。常常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來人間,教育的方法都是一樣,到了最後,他為了要傳承,所以佛法能夠永遠永遠,這樣永續在人間,所以必定要向弟子授記,授記我們人人將來能夠成佛。但是我們人人,生生世世一定要繼續聽聞佛法,聞法、說法、傳法。這就是我們應該,與佛同世的時候,也是得佛授記者,我們隨著現在的時代,我們也是現身形,應這個時代的依、正報,依報、正報,來到這個人間。這個時代,我們就要用這樣的形態,來度眾生,就是要隨順眾生,佛來人間也是隨順眾生。

所以我們學佛,不論是不是我們與佛同世否,是不是我們也是,在佛世得佛授記,我們再來人間幾回次過了,我們還是同樣要有這個使命感,因為我們人人,現在還是佛的弟子。

佛陀是三界導師,我們常常這樣念,〈讚佛偈〉,「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我們既為佛的弟子,我們必定人人要有使命感。使命感,我們平時修行就要信解行證,我們平時就是要戒定慧,無漏修,我們才會進步,我們才真真正正,稱為一個佛的弟子。所以,佛陀為了要傳承永續,所以他為弟子授記。

「諸佛出世大事因緣」,就是要「化迷向覺」,化度迷茫的眾生,向覺道走。因為眾生迷失真如本性,複製無明,不斷造業,造業就共業,共業就在這個時代濁氣很重,就受到業報,這集體的業報,就造成了天災人禍。菩薩出現人間,就是「緣苦眾生」去接近。

塞爾維亞(2016年),十幾位菩薩在那個地方,已經和那些難民,和當地的人,還有初發心開始接近,來投入志工的人,已經合而為一。將他們引度,度到大家以志工的心,來為那些難民打開他們的心門,哪怕是短暫的歡喜快樂。儘管有年輕孩子,十幾歲(敘利亞難民 Kais),雖然心有一點埋怨,從來不曾展開笑容,逃難三年的時間,已經卡在塞爾維亞,心已經有一些埋怨了。他對人間、對人生,他覺得大家來,來幫助他們,但是遇到這群這麼好的人,想盡辦法讓他們笑;看到他們的笑容,以為他們有床可睡,有東西可吃,他們已經有安定。他說:「我們現在還沒有房子,我沒有家,我沒有學校讀書,我沒有,很多的東西。」

他也又說:「我過去,我在我們的國家,我有房子,我有學校可讀書,我擁有一切。」他從十歲開始就逃難,今年十三歲了,雖然在那個地方,已經看到這麼多的好人,這麼多人用盡心要愛他們。母親也說:「看到你們對我的兒子、對我的女兒,他其實從內心的歡喜,雖然孩子還有一點點,心靈的埋怨,不過他還是很歡喜,大家這樣給他的。」因為母親要趕緊來解釋,兒子說的話,雖然含有一點點的埋怨。母親就要趕緊來解釋,說:「我的兒子是非常歡喜,幸好有你們給他的歡喜,讓我的兒子、讓我的女兒,展開笑容。」這是媽媽對這群菩薩的感恩。

確實,我們能了解這個青少年,十三歲,到底他要到幾歲,才能落實未來生活的地方呢?他能受到教育嗎?到幾歲才有屬於他的家呢?他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家,安定的家,要有學校讓他能上學,受教育的機會,他現在就只要這樣,但是等到什麼時候?不知道。

這就是共業在那裡,還有像這樣的人,又有多少?不只是一個國家,是好幾個國家,不只是塞爾維亞,在義大利也是。雖然那個地方慈濟人很少,兩個,兩個,離開很長(遠)的地方,四五百公里。同一個國家,四個慈濟人,他們兩個是已受證,還有兩個還未受證,因為一個是從臺灣嫁到那裡,一個現在才正在培訓。但是四個人要合在一起,在一個地方,去為非洲的難民付出,談何容易啊!相隔四五百公里,有的要搭火車來會合,還有從德國(法蘭克福)搭飛機來的,總共六個人,能夠到義大利,這樣這麼遠的路途,會合起來,去為這些難民,買一些要換洗的衣褲。

天冷時,當地的人說這些人可憐,沒有禦寒的棉被、毯子,他們就去勸募了,在義大利的慈濟人,就勸募來棉被、毯子,這樣號集了當地,有學校、有當地的人,將慈濟這個愛先讓他們了解,將他們住在那麼遠,好不容易集合來到這個地方,這樣去付出,這大家感動,所以當地的人也投入,去幫助、去膚慰,安頓在一個,(義大利)中部一個中繼的難民營裡(佩魯賈難民中繼站)。不只是東西給他們,又帶動他們「阿爸牽水牛」,這些要去幫助人的人就要學到,會「阿爸牽水牛」的韻律,還會這樣帶動,連那些非洲難民,也已經被帶動起來了。所以,這六位是來自於,除了義大利,還有德國,好幾個地方慈濟人合起來,集合在(義大利)中部,去帶動當地的愛心人,他們了解,他們投入,這樣去為他們發放。要發放之前,大家很歡喜,這分打開他們的心。

不過這些人是三個月,讓他們住在這個中繼站裡,然後他們就會,將他們分配,分配去不同的地方,三個月後才又來一批,他們已經有這樣的標準方法,這些難民,可能在義大利不同的地方,說不定他們就有安頓的地方。這是又多一個地方。我們(歐洲)慈濟人,人很少,在那個地方,也發揮了這分愛去帶動,去安定他們的心、帶動他們的歡喜。這實在是因緣啊!就是因緣,一大事因緣在這樣的大時代,菩薩就要在不同的地方,為那些共業的眾生去付出。

所以「諸佛出世大事因緣,化迷向覺」。人海茫茫,這些人要往哪裡去呢?心先將他們安穩了,讓他們的心中先有一個方向,是人生有愛,才不會迷失在那個仇恨,我們先給他們有一個愛的方向。但願未來這愛的種子,粒粒都是在現在受苦難的眾生,心中種下這個種子,這也就是我們要努力的,這也是我們的使命。佛陀的教育,我們不要漏失了,法,延續二千多年的今天,現在,現在的時間,社會人群的生活等等,就是我們要去適應,所以應現在的生活,來為人群付出。

來,我們看前面的(經)文:「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五百位得授記的人,他們未來成佛的國土很嚴淨,很莊嚴、很清淨,五百人都一樣。

接下來的(經)文再說:「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五百個人,已經接受佛陀教法的心,已經堅定了,很堅定,其餘的聲聞,同樣的,不在會中的人,同樣未來也能成佛。「其不在此會」,同樣的,「汝當為宣說」,迦葉尊者,你未來就能照我所說的,這樣跟他們說,他們原來未來也能夠成佛。人人本具佛性,同樣同這個名延續下去,未來成佛的國土和這五百位比丘,受記未來的國土都一樣,你就照這樣跟他們說。

「爾時」,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爾時
五百阿羅漢
於佛前得授記已
歡喜踊躍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
悔過自責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就是在場的人,親自得到佛唱名授記,這些阿羅漢,他們歡喜,很歡喜,歡喜得快要跳起來,很歡喜。所以這五百比丘,在面前這樣得記,真的是歡喜踴躍。「欣慶自己今得解悟」,大家很歡喜,歡喜,就趕緊站起來,大家再集中更靠近一點,到佛的面前,要向佛表達,表達出他們很歡喜的心。這種歡喜的表達,是因為佛給他們很深的信心了,因為他們將來也能得授記,將來也能成佛,是佛陀授記他們將來能夠成佛。要表達出他們的心意,那個心意的解釋,開始,故離開本座。他們要來解釋他們的歡喜,到底歡喜什麼呢?所以大家趕緊集中來到面前。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欣慶自己今得解悟
得佛授記
將表白心意解
故離本座
前詣佛所

還記得嗎?迦葉尊者(等),四大弟子在〈信解品〉時也是,聽法之後很歡喜,所以來到佛的面前,現在是五百弟子,所以大家的歡喜,更靠近,更靠近一點。來「頭面禮足」,一一來到佛的面前,一一來禮足,頭面禮足,還要表達他們的心意。禮足就是表示最敬禮,將他們的額頭叩在佛的雙腳,這是表示最敬禮。又是「悔過自責」。自己來表達他的心聲。

頭面禮足
悔過自責:
頭面頂禮佛足
表最敬禮
悔過自責前非
責己昏鈍
悔過:
愧昔不解
廣如法喻

就如迦葉尊者他們大家,這四位,他們也表達他們的心聲,過去非常的懵懂,佛陀所說一真實法,我們大家懼怕,不敢接受。現在了解了,過去就像貧窮子,大家應該還記得,這是四大弟子來到佛前所表達,現在是五百弟子,就有共同這樣的心聲,悔過自責。過去不對了,以前都是逃避,不願意接受入人群,修大乘法。這是自責自己根機較鈍劣。

所以他們這樣悔過,根機較鈍,所以不懂得了解佛陀的心意。因為這樣,都是為自己在修行,就無法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體會佛意,廣度眾生,這五百人都是獨善其身。因為這樣,悔過,愧,愧己,愧自己過去,都不了解佛說法內含的道理,不了解。「廣如法喻」,佛陀說很多法的譬喻,其實他們也都還不清楚,所以他們悔過自責。他們要如何自責呢?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
我等常作是念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
今乃知之
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
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開始向佛陀,很懇切向佛陀這樣說,「世尊!我等常作是念」,我們就是常常這樣自己想,想我所看的,不論是佛陀所說的法,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總是在那個迷茫,佛所說的法,在我們的心,我們還是很迷茫,所以我們所看的一切,還是沒有很清楚。

世尊
我等常作是念:
諸比丘說己所見
悔責昔迷
得少為足
不知求大

意思就是說見解,佛所說的法在他們的心中,那個見解還沒打開,所以無法了解,佛陀所教導的真實法。以為:「苦集滅道」我都了解了,我了解了苦,在六道輪迴,苦啊!我怕,怕再來六道輪迴,所以我要修,我要來修學,不要再來六道輪迴。所以我要斷煩惱、去無明,我不要再與人攀緣,所以我要獨善其身。我自己就這樣一直這樣想,所以迷失了,迷在自己,迷在自己想要解脫。我懺悔啊!自己自責過去的迷茫。所以「得少為足」。其實所得到就是只有這樣,接受到「四諦法」,我認真修行,其他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沒有認真聽,就是只有這樣得小,我覺得這樣我就足夠了。「得小為足,不知求大」。我就不懂得要求大。

自謂已得
究竟滅度:
自以為已從佛聞法
得成四果
便自謂言是究竟道

所以「自謂已得,究竟滅度」,自己以為:我這樣很足夠了,已經從佛所聽的法,我這樣清楚了,「得成四果」了。便以為這樣的道已經是究竟了。

「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才知道就是無智的人。

今乃知之
如無智者:
羅漢雖悟
悟已還迷
而於大乘
不能通達
今聞佛說
始覺失驚
如無智者
此責根鈍始悟
今知小非究竟
大為真實
回觀昔日
如無智愚人

羅漢,我們要知道,「羅漢雖悟」,其實他還是在迷中。他只是斷粗相的煩惱而已,但是塵沙惑、無明惑還未斷,所以這是羅漢。「而(於)大乘,不能通達」,於大乘法,他自然就無法通達。所以「今聞佛說,始覺失驚」,才知道,現在才知道,過去損失實在很多,對自己來說,佛陀年齡也大了,現在講說大法,一乘大法,現在已驚覺起來,真的是自責自己是無智啊!

所以「此責根鈍始悟」,自責自己的根機很鈍,現在才開始啟悟起來。「今知小非究竟」,現在才知道修小乘法不是究竟,大乘法才是真實,所以回觀,回想過去,「如無智愚人」,就像無智的人。

「所以者何?」到底是為什麼呢?「我等應得如來智慧」。

所以者何
我等應得
如來智慧:
何以無智
我等修行
合應證得
如來所有功德智慧

其實我們大家,我們大家就是這五百個人,我們大家,應該人人都能與佛的智慧平等,我們應該能得佛的智慧同等,所以為什麼我會這麼無智呢?「我等修行,合應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我們這樣的修行,應該就是要與佛平等的智慧,但就是要修這樣的功德,就是欠修這樣的功德。

而便自以
小智為足:
而即自以聲聞小智
便為滿足
不求大利

「而便自以,小智為足」,就是欠修這樣的功德,以為這樣足夠了,不知道這是小智,不會想要修大法,所以「即自以聲聞小智,便為滿足,不求大利」。這就是悔過,悔過自責,就是悔過,因為「昔日住小迷大」,我們一直沉滯在小乘裡,迷失了大乘法,不想要去入人群修功德。所以領會了,能體會到今天所聽的,原來權教是方便,現在佛陀顯真實法,現在能了解,開權顯實了。

謂悔過昔日之
住小迷大
並領會今日之
開權顯實
昔自謂已得滅度
而實不知
有如來智慧

過去「自(謂)已得滅度」,自以為我已經滅度,「而實不知有如來智慧」。不知道自己也是能與佛平等,同樣能成佛。所以就是過去不知道,本來我,大家以為應得的,我們過去都以為這樣得了,竟然不知道,應該得的,奈何不自知,這是很無奈的。佛陀同樣這樣說法,為什麼我怎會沒有覺察到呢?很無奈,這就是這樣。

所以「便以小智為足,因此故悔過自責」。

殊不知如來智慧
本為我等所應得
奈何竟不自知
便以小智為足
因此故悔過自責

是啊!是不是要懺悔過去呢?時光白過了,現在佛陀年紀大了,現在才知道要入人群度眾生,修很多的功德,會合這個大乘法,現在知道了。但是現在才知道,佛陀也是為他們授記,要再修很長久的時間,將來也是能成佛。這不就是我們大家要很有信心,雖然過去我們沒有修大法,我們至少也是,佛陀應該也給我們一個,自新的機會,未來繼續修下去,將來也會成佛。我們人人要有這分的自信,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509《靜思妙蓮華》 化迷向覺 捨小求大 (第114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