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周五 五月 20, 2022 9:59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Empty周五 五月 20, 2022 1:36 pm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思惟修定中湛寂輕安法喜,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覺性天體合會真空妙諦法。」
⊙「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頌愧昔不解。今於佛前,自悔執小,迷昧大乘無量過咎。
⊙「諸過有四」:忘本願故,怖大乘故,樂小法故,得小足故。
⊙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頌悔得少為足於佛無量大智慧寶,但得小分偏空涅槃。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頌責根鈍難悟如彼無智愚之人,便於小法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以下頌繫珠喻貧人喻己,親人喻佛,昔往依佛,如去親家。
⊙其家甚大富:實報國土,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為大富。
⊙具設諸餚膳:法相畢陳,如諸餚膳。雜食曰餚,美食曰膳。「餚膳」:喻大通時,先聞方便等教。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裡:無價寶珠,即佛種性,方便授法,名為繫珠,內衣即喻正報色身。「繫珠」:喻王子覆講結大緣。
⊙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親友默密,繫珠衣下,轉化餘國,名為捨去。我時迷昧,如昏醉人,不自覺知。

【證嚴上人開示】
「思惟修定中湛寂輕安法喜,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覺性天體合會真空妙諦法。」

思惟修定中
湛寂輕安法喜
推尋三世無明行等
諸因緣
破諸邪見
得寂靜清澄慧海
覺性天體
合會真空妙諦法

思惟修啊!我們要常常用心,心要時時在定中,日常的生活,我們面對所造作,必定要好好用心,守在定中。思惟修就是禪,就是三昧的意思,一切無不都是在正思惟中的定,心要定,才不會因人因事亂了心。修行就是要修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我們要時時都是要,自我反省、照顧,到底我現在面對,所做的事情,自己要好好思考,是對或是錯?對錯、是非要分清楚,對的事情我們做,這就是智慧;錯的事情就不對了,去做,這叫做愚癡。

我們累生累世在修行,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無始以來一定是與佛法有緣,我們的佛法是來自於諸佛菩薩應化人間,生生世世在度化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有緣接觸,既然有緣接觸佛法,我們對人、事、物,是對的、是不對的,是非我們要分得清楚,分清楚是非,對的認真去做,這就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慧命增長。

這就是過去生中有修慧,有聞法,我們今生此世對人事物,事理分清楚,對的我們去做,增長智慧,若是稍微偏差失念了,不對的事情,我們守不住我們這念心,差毫釐,失千里,只是一念偏差,步步錯了,所以一念差,千步錯,這就是愚癡。一錯再錯,複製無明,也就是我們對聞、思、修,缺少了定力。所以,我們這次修行,在今生此世我們要認清楚,時時刻刻對事、對人、對物,我們都要認清楚,心要定,對的法,我們要好好把握,對的事情,我們要好好堅持,我們要很注意,不要因人亂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思,只是為了事、為了人,就讓我們的心思起波動,波動一起,無明生起來,真的想要將這念心靜下來,那就困難了。

看看水,靜靜地,水能照人的影,水靜靜的時候,千江有水千江月,水靜靜地,山河大地一切景象,都會現入水中來,但是靜靜的水經不起一粒砂石,小小的砂石,你若將它丟下去,水就會晃動,那個境界就跟著它動,若再動大力一點,整個境界都是破滅模糊掉了。這就如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好好地能保持安靜,安靜,我們的心常常安在佛法中,心要有定力,這樣自然在靜中湛寂輕安法喜。我們若能進入這樣的境界,是令人多麼歡喜啊!

日常生活中,外面的環境,不會來打擾我們的心,外面是外面的環境,我了解了,一切幻化、一切真空,計較什麼,人與人之間只不過是一念而已,心念與我們不同,所以他所說的話,與我們有互相相反調,這樣我們的心是不是要靜下來,好好來思考他說的對,或者是我想的對呢?我做的事情沒有偏差,我們就要自己相信我,相信自己無私。對方雖然思想、想法、看法有不同,但是我們要相信他心中有愛,若這樣我們就不用計較了。

常不輕菩薩的行,就是我們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人人都能成佛,只是你們現在觀念的偏差,用時間好好來調整,相信人人久了,了解了,慢慢能調入定來,心若穩定下來,同樣這片心是湛寂輕安,同樣與我們心靈境界同樣,聽法也會很歡喜。

我們已經有聽到很多的慈濟人,過去就是人生,一句話輕輕說出去,重重聽進來,就一直將一句話放在心中,一直擾動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了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憂鬱症。憂鬱症若嚴重,就自己的生活,到底我要做什麼事情,都亂掉了,這到底有多少人是這樣?都是因輕輕的一句話,無明入我們的心來,說話的人無心,聽話的人有意,這樣會變成了,現在多少人心思偏差,憂鬱症、燥鬱症很多,這若要再調回來要很用心!

不過,也有人就是這樣,聽法之後,了解了,原來人間就是苦,集來的煩惱、無明都是自己,自己看不開,將它看開啦,放下啦,轉一個念頭啦,不要計較啦,這樣慢慢調整自己的心,調整過來,現在很精進,凡事都是看開、放下、輕安、法喜,這在我們的慈誠、委員中,不少呢!我們多聽,聽在人群中,同樣在聽法,別人聽法能夠用入心來,去除過去累積的煩惱,改變他的心態,現在做慈濟,利益人群,每天都是輕安法喜,大有人在啊!

也有人生活中迷醉在無明酒裡,醉茫茫的人生,也是有啊!在屏東,有一位董進華,五十五歲了,不過他的人生是比較特殊,因為他小時候,兄弟很多,父親早就往生了,一個母親要帶,生九個孩子,女兒、兒子,但是生活也不好過,先生是早逝,一位單親的媽媽,要養這麼多的孩子,董進華,他小時候發燒,所以影響到智力,到了十歲那時候,才開始學會走路,很特殊,這種的病,智力一直到了十歲,才開始學會走。

生活也是很辛苦,母親已經年紀大了,與母親相依為命,到十三歲那一年,就開始到紡織廠,開始去學做學徒,小時候,年紀還很小,開始去學,腦筋不是很好,但是就是人家怎麼叫,他就是怎麼走。在這同事裡就開始要他喝酒,本來智力就不好了,又開始餵他喝酒,酒,變成了他喝酒的習慣,所以從這樣開始天天醉。本來腦力不是很好,又醉酒下去,天天醉,老闆對他說話也不聽,同事教他也不聽,所以被人解僱。要怎麼辦?天天醉,頭腦又不好,要去哪裡工作?母親就這樣讓他住在家裡,每天閒閒沒事做,每天都伸手要向母親要錢,母親年齡一年一年老了,磨手皮做小工,遇到這個孩子的醉,又頭腦不好,想,要怎麼辦呢?每天至少都要喝五瓶酒,每天都要向母親拿五百元以上,五百元要喝酒,又要嚼檳榔,已經到了酒精中毒,要怎麼辦?沒有辦法醒過來了,天天醉。

若是醉了之後,醒來就會向母親說:「不對了,又讓母親擔心,我要改。」但是怎麼改都無效。後來,就這樣帶他,帶來到花蓮,說要去戒酒,說那個地方有專門戒酒,要去那裡戒酒,母親就陪他來。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沒有辦法,還是戒不過來,但是這個家庭是這麼貧困,母親年紀這麼大了,這個孩子這樣要怎麼辦?後來就將他轉到玉里的醫院,要去治療,又在那個地方又一個月,同樣還是沒辦法。一直到了有一次,慈濟人到玉里的醫院去帶動,在那裡帶動時看到了。

這位看到我們的慈濟人,形象很整齊,說起來應該他也是很有善根,當他沒有醉酒時,雖然腦筋不是很好,不過他看到慈濟人,不可思議啊,他就是起歡喜心,他就走近和我們的慈濟人,這樣說:「我能和你們一樣,穿這樣這麼整齊的衣服嗎?」就有一位師姊,就回答他說:「可以啊!只要你肯發願,願意改,改你的酒,你就能穿與我們同樣的衣服。」就這樣,這樣向他說,從這樣開始,在那個地方,他慢慢一直,想要如何穿這件衣服,就要戒酒。這是一個隔離的地方,他在那裡治療要隔離,他覺得,我應該要與那些人在一起。所以想,不必再待在裡面這樣隔離著了,我想應該讓我回去,一直說他要回去了。就這樣,母親拿他沒辦法,常常這樣吵,所以就回去了。從這樣開始,慈濟人就時時與他們互動,將這個案轉給屏東慈濟人,屏東我們的委員、慈誠,接這個個案,開始就常常去和他接近。

高樹一位許居士,他這樣開始,就常常去他們家,去關懷他,常常去帶他,帶去做環保。就是這樣一直去做環保,一直顧著他、一直帶他,結果真的他做環保做得很歡喜,讓他穿灰衣白褲(培訓服)。

開始他覺得:「我與你們都一樣,我就要與你們一樣的生活行為,我不能再喝酒。」就開始這樣,一直改一直改。終於,當然,這段時間是很長,慈濟人的耐心、愛心,雖然他有時會去偷喝一下,慈濟人會慢慢地,「放目」(臺語。意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會慢慢地對他嚴格,就這樣一直一直帶他,帶到真的全都戒斷了,才讓他做見習,才讓他培訓。

母親很感恩,感恩慈濟人就是沒有放棄他,就是這樣幫她帶,已經克服了很多不好的習氣,酒也戒了,而且人也變了,弱智,智慧也慢慢增加了,現在受證了,在2007年開始受證了,現在做環保,也會教人了,不只是「灰衣白褲」,是「藍天白雲」哦!說

來實在是人生,這樣從小一直醉到五十多歲,這個時候已經清醒了,開始轉動人生了,現在是人間菩薩,與慈濟人,與慈誠執勤,樣樣他都做得到。兄弟覺得讓他專心去做慈濟,家庭的生活大家來扛,所以讓他專心做慈濟,母親八十多歲了,現在看到兒子已經改過來了,母親也很安心。

這就是心要定,要不然我們常常都是,醉在無明鄉裡,這位是從出生,小時候生病,開始到十歲才學走路,十三歲去做工就被人灌酒,這種人生因緣,這依報、正報,但是只要他有這善根、善緣還是在,只要遇到,再遇到好的因緣,他也是有清醒,同樣也會走入這,「輕安法喜」之中。每天他都說他很歡喜,每天很歡喜,沒有是非,沒有無明,沒有壞的習慣,人家跟他說怎麼做,他就怎麼走,這真的是不簡單!

所以,「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這三世的無明因緣,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是「十二因緣」。過去的無明,所以行動,就是緣,緣在識,緣在名色,就這樣,這是過去,就有六入,六入之後就開始觸。十月懷胎,這個人的形,形成在母親的肚子裡,六根完成了,開始就出世,就是觸,觸之後就感受,全身痛,痛徹骨髓,剌激就開始哭了。從這樣開始,慢慢在人間接觸到,這個我愛,那個我不愛,這種愛的無明就來了,開始就取,我愛的,我就要取,我要取,我就想很多心思去取著,就開始造業。造業,就有了,有了這業入我們的八識田中,從這樣開始就有了,有這個種子,未來的種子,我們今生,這輩子在這人間裡,人、事、物,對錯、是非,就全都在人間裡,我們去造作,一輩子最終就是老、病、死,就是死了,這樣又是一輩子。

我們今生所造作的,受啊、愛啊、取啊、有啊,這就是今生在造作的,死了之後再帶去的,又是無明緣,緣行、緣識、緣名色,又是這樣再緣,這叫做三世,不斷地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直造,這「三世無明行」,就是這樣這種很微細的行為,行就是很微細,行蘊。我們生下時是小嬰兒,什麼時候到現在老了呢?無形中不斷在進行。所以「行」,這樣一直過,過去、現在、未來,無不都在行,這個行在種種的因緣裡。過去的因緣,現在造作的因緣,未來來生的因緣,無不都是這樣。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這就是我們修行,我們的目標,我們將我們的思惟修,在日常的生活,定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外面的境界是非,是與不是的、對與不對的,我們分得很清楚,自然人我,自然我們的無明、邪見,我們都將它破除了,自然我們的心,就是保持在「思惟修」,思惟修保持在,寂靜清澄的慧海裡。這就是我們的覺性,回歸我們真如覺性,覺性天體會合,有一天我們的覺性,我們會和天體宇宙,我們會會合起來,就如佛陀夜睹明星,覺悟了「真空妙有」的諦理,我們都了解了,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

看看人生由不得自己,那位董居士,小時候是這樣的人生來,到了五十多歲才遇到貴人,回歸他的真如本性來,現在他的心很簡單,在人群中為大地、為人群,他也在付出,儘管他生命中的貴人,這樣在帶他,這就是他的因緣,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得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以是因緣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爾時
阿若憍陳如等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是五百弟子這樣說。在這當中大家都很歡喜,因為大家已經,得佛為他們授記了,所以那時候,他們的心聲已經表達出來,這些事情實在很重要,希望讓大家再重複一次,經文再重複,所以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我們大家都很歡喜,因為我們的心已經安穩下來,因為佛陀已經為我們授記了,只要授記,儘管未來還要多久的時間,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佛。所以我們大家很歡喜,因為歡喜,是心很安穩,大家自己相信,只要抱持定力,這念心,來生來世,生生世世,這念定心這樣繼續下去,我們總有一天能夠成佛。

再看下面這段(經)文:「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現在已經在世尊的面前了,大家向著佛陀懺悔過去,自己就像喝酒的人,喝醉酒在親友家。親友看他這樣醉,趕緊要幫助他,就將寶珠放在他身上,這段經文,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這是很慚愧。懺過去就是這樣,像喝醉酒的人,不了解佛陀的用心要來開示,讓我們了解,人人能成佛,人人自有真如的本性,天地萬物真理,人人都能與真理會合,自己在真理會合中而不知。所以很慚愧,愧自己在佛法中還這樣迷。修行不如他人,真的很慚愧。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頌愧昔不解
今於佛前
自悔執小
迷昧大乘無量過咎

舍利弗、目犍連,還有大迦葉、迦旃延等,都是得佛授記了,我到現在才開始了解,過去都一直還是守在獨善其身。「今於佛前」,我現在在佛的面前,「自悔執小」,我自己已經後悔了,浪費這麼多光陰,只是執著在我自己獨善其身,我很懺悔,這是「迷昧大乘無量過咎」。迷了,明明佛陀這樣跟我們說,我們還是畏懼,不敢接受,以為大乘要再攀緣,所以我們就不要走入大乘道來,所以這是我們的過咎。

諸過有四:
忘本願故
怖大乘故
樂小法故
得小足故

所以,「諸過有四」,就是忘過去的本願,又怖畏大乘法,不敢進來,樂著在小乘法中,得小以為足。這就是過去有這四項,忘記過去發大心、立大願,也對大乘法就是沒有起那分,願意接受的心,一直就是樂著於小乘,只是利益自己,這樣以為我已經是法都了解了,煩惱都斷除了,我不會再來輪迴生死,以為是這樣,這就是過去的過失。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頌悔得少為足
於佛無量大智慧寶
但得小分偏空涅槃

所以「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過去真的是愚癡,「得少為足」,所以佛無量的大智慧的寶藏,我們只有得到少分而已,取於「偏空涅槃」。只是了解一切皆空,能知道不要去計較,人生法如露亦如電,是幻化,不真實,只是知道這樣而已,「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以為這樣,所有的法都清楚了,不要將假認為真,所以對人間開闊,看透了,以為這樣他們已經都得到了。這就是自己自責,以為是這樣。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頌責根鈍難悟
如彼無智愚之人
便於小法自以為足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自己責備自己鈍根,只知道空,偏空,不知道「妙有」的道理,所以這是自責自己的根機很鈍,難得解悟。「如彼無智愚(之)人」,同樣的,一點點的法得到了,以為這樣是滿足,這就是自己自責。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就這樣自己再譬喻,譬喻一個貧窮的人,到了一個很富有的家庭,他用很豐盛的飯菜給他吃、喝。這個貧窮人就是譬喻自己,過去就如這樣。親友就譬喻佛,過去是依佛,「如去親家」,就是依靠著佛法來教化,就如依靠在親友的家庭。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以下頌繫珠喻
貧人喻己
親人喻佛
昔往依佛
如去親家

「其家甚大富」,這個家庭很富有,這就如在那個實報的國土,我們依報在哪個地方,佛陀來人間,他們也來到人間,能遇到佛,發心修行在佛的家庭裡,這就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為大富」。

其家甚大富:
實報國土
是佛之家
功德具足
名為大富

這個家庭是很富有,因為這位親友,他的家庭,是因為他累積很多的功德,所以名為大富。這位親友的家庭,就是佛,佛他累積很多的功德,所以譬喻一位很大富有的人,「具設諸餚膳」。

具設諸餚膳:
法相畢陳
如諸餚膳
雜食曰餚
美食曰膳
餚膳:
喻大通時
先聞方便等教

看到這個貧窮人,這位大富有的人,就是趕緊,用很豐盛的東西給他吃。「雜食曰餚,美食曰膳」。用種種的東西混雜給他吃,我們要吃也是,不只是吃飯,我們還要配菜,同樣的道理,很豐富的菜餚美食。這是譬喻在大通智勝佛時,先聽方便等等的教法。所以在塵點劫以前,就開始有聽法。「無價寶珠,繫著內衣」。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裡:
無價寶珠即佛種性
方便授法
名為繫珠
內衣即喻正報色身
繫珠:
喻王子覆講結大緣

無價寶珠就是佛種性,我們人人本具佛的種性,就是真如。「方便授法」,人人,我們都有智性存在,只是佛陀覺者這樣教育我們,其實到底給我們什麼?是給我們法,法是我們自己要去體悟,這是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有悟性存在,佛陀為我們教育,就是如繫珠,這個東西放在我們的身上。內衣譬喻正報色身,我們這輩子,有形的身體在這個色身上,我們自己要去修行。繫珠,就是譬喻,王子覆講大乘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在十六王子中,他就是大通智勝佛講法完了,再為與他有緣的人來講《法華經》。若沒有這些人在大通智勝佛,所聽的、所了解的是方便,「方等」等等這些法。但是,真正聽到《法華經》,能成佛,那就是十六王子和他們說的話,好像一顆寶珠放在他們的身上,等待他了解時能貿易,這就是佛陀與我們有緣,給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這個因緣,與佛所有的因緣。所以「默與而捨去」。默默給他,但是就離開了,「時臥不覺知」。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親友默密
繫珠衣下
轉化餘國
名為捨去
我時迷昧如昏醉人
不自覺知

因為親友悄悄地拿給他,衣服裡有這顆寶珠。「轉化餘國」,因緣、化緣已盡,也要轉到其他地方,所以「名為捨去」。一生一世,這一世,法為你說到這裡,因緣就是這樣。佛陀是八十歲就入滅,佛陀二千多年前向我們說的法,可能我們也在法華會上,有聽過法,但我們還是凡夫。不過,我們也是有一顆寶珠,這個緣,我們與佛的緣。這個時候,我們正是能將這個緣,就是如將這顆寶珠,拿出來用的時刻,聽法之後,將法用在我們現在。這就是這位富有的人,給他寶珠之後,因緣就是這樣,就要離開了。「我時迷昧,如昏醉人」,那時候我還是迷,還像醉人一樣,佛陀在說大乘法,我們如在醉鄉裡面,還在無明鄉、煩惱惑中還不知。所以如醉人,昏醉的人,不自覺。這就是我們眾生,生生世世都會與諸佛菩薩,會遇在一起,塵點劫前,說不定我們也和釋迦牟尼佛,同在大通智勝佛時。我們前面幾天前也說過了,日月燈明佛時,或者是大通智勝佛時,只是我們就是這樣聽,每天聽,但我們也每天還是,如在昏醉的人一樣,我們也是還不很清楚啊!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日日的時間思惟修,定中,常常心要定,才能常常很輕安,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覺性天體,我們要如何,能與所有有形的物質,體會它無形的道理?我們若首先能了解,自然到未來的未來,我們也能與天體合會,真空妙有的道理,我們也是同樣能得到。只要你知道,你的身中有一顆寶珠,我們能將這顆寶珠來貿易,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入人群中來歷練,煩惱即菩提。芸芸眾生濁氣很重,煩惱無明很多,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去了解,為什麼起無明,為什麼造作業?我知道了、清楚,所以煩惱即菩提。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20220520《靜思妙蓮華》 思惟修定會妙法 (第1158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