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靜思妙蓮華》 勤修行者 願得佛記 (第1166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勤修行者以智慧,觀察出世善福業,了知真諦如實道,遠離塵世染緣想,以此思惟為出世,依佛教願得佛記。」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羅睺羅:此云覆障,佛之子,佛欲出家,父王告言,若得子已,當從汝志,為子所障故,遲延出家。
⊙羅睺羅:六年處母胎,幼年出家,佛命舍利弗為其和上,而為教育修持沙彌規戒。
⊙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二大弟子,同作是念,我等每自內心思惟。
⊙設得授記,不亦快乎:設或得佛與之授記,豈不快乎。快:即慶喜之意。未曾授記,恍惚未安,故憂慮不快也,設若授記,與群賢同科,豈不快然。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將有所請,避席進前,頭面禮敬佛之雙足,俱同發聲而白佛言。
【證嚴上人開示】
「勤修行者以智慧,觀察出世善福業,了知真諦如實道,遠離塵世染緣想,以此思惟為出世,依佛教願得佛記。」
勤修行者以智慧
觀察出世善福業
了知真諦如實道
遠離塵世染緣想
以此思惟為出世
依佛教願得佛記
用心來了解佛法,這是我們聽法很重要!聽法,聽,要入於心,「勤修(行)者於智慧」,法若不入心,我們要如何能增長智慧呢?所以要增長智慧,要聞,就是要聽,聽了之後,入心來,就要好好思惟,叫做聞思。聽法若沒有後面將聽過的法,用心去思考,我們就沒辦法去了解,佛法奧妙的道理,聽了之後,一定要在我們的心腦徘徊,好好思考,不要這樣聽了就過去了,聽了要放在心裡,要用在腦裡,好好來思考它。這個法在我們生活中,人、事、物,這樣我們行得通嗎?法能用在人間事物,若能這樣,這學以致用。所以聽法,是要聽來用的,這才是真正修行,所以叫做聞、思、修,要修養,修心養性,就是從聽法來,法在心裡,好好地與人做事,待人接物,展現出我們的修養。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叫做修行,這就是智慧。將佛法化為我們的慧命,成就了我們的智慧。若有了智慧,自然我們在人事物中待人接物,「觀察出世善福業」,應該怎麼做?對人,人到底是我們的善知識,或者是我們惡知識?
善知識,那就是我們的增上緣,能完成我們的道業,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這就是善知識,能與我們同心、同志願,互相切磋,互相勉勵,這都是善知識。或者是惡知識呢?是惡知識,我們好好地觀察,我們要很小心,能幫助他轉一個念頭,轉惡為善,當然這是最好;若是頑固,我們無法去轉動他,我們自己就要守住,我們戒定慧、聞思修的智慧,將他當作是逆增上緣,讓我們作警愓。同樣聽法,他聽的法,他在他的生活中不受法的約束,偏差行為,當然勸他,若是勸不回來,我們就要守好我們自己。就如阿難在佛陀將要入滅涅槃時,阿難趕緊來問佛:「佛陀啊,僧團中還有頑固的比丘,不受佛的教法,佛在世就難調伏了,佛若滅度之後,要如何能讓他在僧團守規矩呢?」佛陀嘆了一口氣:「就要靠大家慈悲,用心勸導,勸導得過來,功德無量,假使勸不過來,只好就是包容默擯。」這是佛陀將入滅時,對這些無法守規戒的人,也嘆無奈。
所以,佛陀在將要入滅以前,也是有這樣說,就說,佛法在人間,道理能人間應用正道法,佛法是人間煩惱、無明的良藥,是良方,是能救世的良方,救世最好的方法,什麼樣的外道教,都無法來破壞佛教它的真理,因為它是真理,天地萬物這個真理,任何時代、任何的環境,都不能破壞它的真理,但是感慨的就是,就是獅子蟲自食獅子肉。就如一隻獅子,在森林裡面稱為百獸之王,其他的動物若看到獅子,就要趕緊走避,不敢來冒犯,聽到獅子吼,獅子若開始出聲,動物就要趕緊躲起來,不敢來侵犯。偏偏獅子的身上就是有跳蚤,獅子蟲,獅子的身上,那毛孔裡就會生出跳蚤,這樣來咬自己獅子身上的肉。這是佛陀很感慨,未來破壞佛法不是外道教,就是自己修行的人,對佛法沒有很正確,正視佛法,心念偏差,(不解)佛法,錯誤,這樣對佛法有損。
就如阿難到了一百二十歲了,所聽到的,年輕的比丘所在誦的那個偈文,明明是錯誤的,毫釐的錯誤,一點點的錯誤,但是那個法的偏差很遠,為他更他,但是年輕比丘的師父不承認,還是說:「是阿難老了,記憶差了,智慧退了,不必聽阿難的話。」因為這樣,阿難也知道了,年紀很大了,一百二十歲了,過去僧團中的同修者,一一入滅了,就如一座叢林,所有的樹木能遮風,這些樹木能保護大地,但是樹一棵一棵倒了、沒了,單獨一棵的孤樹,對大地、對遮風的功能,也已經很微弱了。阿難這樣想,覺得:再住世下去有何用呢?所以他決定取入滅。
是啊!阿難也就是為了這樣,看到佛法在自己的僧團裡,這種口口相傳的法偏差,不受糾正,還是錯誤下去,阿難心不忍聞、不忍看,也自己自然法則,真的也年老了。可見佛法的正法,那時候就是只靠著口口相傳,大部分是用這樣來傳法,偏差錯誤。這在佛滅度後,阿難在傳教,阿難領導僧眾都會嘆無奈啊!
總而言之,阿難從見佛、聽法,一直到入滅,這期間是一百年,因為他十九歲出家,二十歲當佛的侍者,佛陀過去二十年間的法,重新再說給阿難聽,阿難侍者在佛的身邊,將近三十年。想想看,阿難五十歲,佛陀八十歲就入滅,佛陀入滅了,開始結集經典,五十歲開始結集經典,一直活到一百二十歲。
這個時間,從結集經典開始大家口口相傳,一直到佛法這樣走樣了,差毫釐,這樣過去,才只是七十年間啊。所以說起來,佛法要如何正確流傳下去,要看我們用心、用智慧,好好來觀察,要如何才是真正出世的福業。我們要教導,我們不是只有獨善其身,我們要入人群,入人群不受人群中的煩惱、無明,來污染我們的心,我們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將)佛法傳頌在人間。我們要(有)出世的精神,這樣才能保持我們的心很清淨。所以修行為什麼要割愛辭親呢?辭親割愛,就是沒有家屬煩惱的牽纏,所以一個人一了百了,好好用心接受佛的教法,只有一項,將佛陀的教法傳於後世,就沒有親緣這種染愛,來牽纏我們,讓我們專心在佛法中,為人群付出,這叫做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這叫做「出世善福業」。福業是在人群中修,出世就是不染世間的欲念,這叫做出世。
所以「了知真諦如實道」。我們應該常常要很了解,了解「真諦如實道」,「真諦」就是真理,「如實」是回歸真如本性,透徹了解有為法的真理,而入無為法的真諦,有為法是如何合成起來的?是煩惱、無明的欲念來合成,現在的社會,科技發達,這就是欲念,欲念,很多的東西,都是破壞了大地,取大地的能源、資源,這樣無限量去取,來合成。雖然現在大家生活很方便,交通方便,尤其是一隻手裡,那個掌中的手機,你不必去到哪裡,在這地方電話一撥,對方的形象在他的面前,你在跟他說話,也在他面前,這種掌上交通也是很方便。可知道,這些東西這麼方便,是來自哪裡?這就是眾生啊!雖然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通徹這有為法的理,這些東西如何將它合成?什麼東西,不擇手段去取得,這樣來合成了有形的東西,這叫做有為法。每一項東西,都有它的物理、道理存在,你破壞了這個有形(大地),原來的道理所含藏有形的東西,來取著它,再去組合。多少東西來組合起來,才能在那手機的上面?這就是破壞,再合成。
這就是我們眾生,了解物理裡面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去破壞它,去取,去淬煉出來,但是破壞大面積,才取得了一點點東西,山河大地不就是這樣嗎?所以我們要去了解,不了解,好像現在物資很豐富,就這樣很奢侈,盡情去用,很快就淘汰,這 就是我們凡夫所造作的業,破壞了大自然,破壞了大地,這就是無知,失去了智慧,運用他的小聰明,所以變成了大 害,就只是利益眾生方便,滿足眾生的欲念,就只是這樣而已,卻是破壞了大自然,這就是無知,不了解無為法的真理。我們應該要「了知真諦如實道」,我們真正來人間生活,我們就是順人間的道理,這樣生活,也是在過啊!古往來今,人類的變化,其實是進化嗎?其實就是在破壞中,我們全都不知。
學佛,我們就是要了解,要透徹清楚,所以「了知真諦如實道」。道理我們應該要透徹,回歸真如道來,真如的道理,我們才有辦法清楚,這種慧命我們要疼惜。真正的慧命,要如何讓它成長起來,慧命就是智慧,要如何讓它成長。
所以「遠離塵世染緣」。我們要遠離塵世,這個塵世的染緣,塵世的染緣就是世間這樣,剛才所說過的,為了滿足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名、利等等,這都是染緣,像這樣就是,招感生死惑業的染緣。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污染的因緣,我們要好好趕緊,透徹了解佛法的真理,遠離這塵世的染緣。染緣,就像真如的靜水,我們本來真如的道理,這樣靜如靜水,就是無明來擾動這個靜水,所以變成了塵世染緣,引起了生死苦海的波濤。現在的人,真正是為大乾坤四大不調,為人禍心理的不調,看,現在的人真的是在生死交關,在這當中到底何去何從?不知道啊!人間苦不堪。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了知真諦如實道」,才能遠離塵世的染緣這種思想。
所以我們要「以此思惟為出世」,要好好思惟修,依佛的教法,願得佛授記。這就是佛世的時代,大家都期待。佛陀開始進入大乘教法了,佛陀開始要為弟子授記,這是在經文裡。現在〈授學無學人記品〉,就是佛陀他在世時,要來證明人人本具佛性。過去已經五百弟子受記了,又交代迦葉尊者:「千二百弟子全都同樣能夠成佛,代替我布達下去。」再接下來,再來有學與無學人通通能受記,在那個時候全都受記,就是表示凡是入佛門修佛法,人人將來都能成佛,這含著這樣的意思。
我們來看經文,「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那個時候,阿難與羅睺羅,聽佛已經為這麼多弟子,都授記了。現在阿難與羅睺羅是人所知識,阿難是佛的侍者,羅睺羅是佛的兒子,這個時候大家都唱名得記了,為什麼還沒輪到我?應該很快啊!「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爾時
阿難 羅睺羅
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設得授記
不亦快乎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
俱白佛言
《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應該是很快。「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阿難與羅睺羅兩個人來到佛的面前,開始要向佛討授記了。
阿難,我們前面說過了,羅睺羅,也能叫做「羅云」,翻譯它的意思叫做「覆障」,那就是佛陀的孩子。為什麼他叫做覆障呢?有障礙。
羅睺羅:此云覆障
佛之子
佛欲出家
父王告言
若得子已
當從汝志
為子所障故
遲延出家
佛陀,從年少時,就覺得人生矛盾重重,又看到生、老、病、死的無常,又看到四姓階級偏差,所以他覺得不應該有四姓階級。富貴的人都在享受,貧困的人受這麼多的苦難,人性應該是平等,不應該是這麼不平等。何況人間生老病死,到底這個道理要如何解釋呢?所以他心心念念要出家,要如何讓人人解開心的疑惑,讓人人從這生老病死能解脫,讓人人四姓階級能平等;人與人之間平等,天下才能平安。這要如何讓天下人能了解,自己要先了解,所以,唯有專心去求取道理,所以想要出家。
但是他的父王,就是不肯讓他出家,最後就是無奈,向悉達多太子說:「等你若是自己有兒子,可以來傳王位,我再放你出家,你才可以出家。」這就是悉達多他很苦惱的事情。一心要割愛,要出俗,卻是父王這個條件,所以不得不,耶輸陀羅懷孕了。這個時候,太子開始他就準備出皇宮,出家去了。不過,雖然耶輸陀羅懷孕,不是十個月生子,羅睺羅坐胎六年,耶輸陀羅一直六年無法生產。所以,大家議論紛紛,太子出家去了,怎麼會耶輸陀羅六年後,才生孩子呢?大家認為她不貞節,要將她處死刑,所以用火坑,挖個洞,就是裡面放柴,開始生火,讓她抱著兒子要跳入火坑去。這是女人不貞節,是國法不容,哪怕大家都是心很痛,但是這是國法,無奈。
在這當中,接近火坑時,忽然間火化成了紅蓮,如蓮花托住了,火消滅了,這是佛教中的故事的一則,那個時候是不是這樣,我們先不說這些。不過,羅睺羅,是懷胎六年的時間,所以,佛陀他成道六年後,淨飯王請世尊,回到迦毗羅衛國傳法,這時候羅睺羅還小,天真無邪,年紀小,但是很調皮,很多人的愛集中在他的身上,所以很調皮。但是他看到佛,大家想要知道,羅睺羅是不是真是佛子?是不是佛的兒子呢?就帶他出來,這麼多的僧眾在那裡,看他要靠近哪個人,哪一個是他的父親?羅睺羅竟然能走近佛前,向佛深深地五體投地。這就是大家認為,父子至親,那個親緣,大家更加相信了。因為這樣,羅睺羅障礙父親、障礙母親,所以他的名稱叫做覆障,這就是羅睺羅的名字。在母親的肚子裡六年,佛陀成佛之後,六年後回到皇宮裡,他還小。
佛陀他在這當中感覺到,羅睺羅年紀這麼小,國王的王孫,將來就是要執掌國家的國政,但是這個孩子還這麼小,將來要如何領導國人,能夠領導國政?這應該是沒辦法。佛陀決心要羅睺羅也出家。羅睺羅也很喜歡佛,佛陀若在講經,他就是一直跟在很近,在佛的身邊,同樣聽法。佛陀離開王宮,到其他的地方,他也是要跟。所以,來來回回,天真,但是一直一直隨在佛的身邊。所以佛陀開始,再回來迦毗羅衛國,就向國王說,羅睺羅應該讓他出家。現在的國王已經對佛法,法很透徹了,王孫出家,他雖然是很不捨,但是也不反對。倒是耶輸陀羅更捨不得,不過也無奈。因為這樣,所以佛請舍利弗,作為羅睺羅的師父,目犍連為羅睺羅剃度,舍利弗來為羅睺羅講法。這是等於雙師,又是舍利弗的弟子,也是目犍連所剃度,這就是羅睺羅,也是最初的一位沙彌,這就是羅睺羅。
羅睺羅:
六年處母胎
幼年出家
佛命舍利弗
為其和上
而為教育修持
沙彌規戒
羅睺羅的故事,後面又是很多,他在佛教的僧團中是修忍辱行,所以「密行」,他默默地修,他有忍辱的功夫,這是後面還能解釋他。羅睺羅就是這樣,為佛僧團中第一個沙彌。
所以「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這樣說,「我等每自思惟」。
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二大弟子
同作是念
我等每自內心思惟
這也算二大弟子了。到了佛將要授記時,阿難與羅睺羅,都常隨在佛的身邊,是眾所知識,也是與佛的親,這麼密切,當然,人人都認識的人,所以也是稱大弟子。二人共同是這樣的心念:我們應該常常內心,都是這樣的祈求,從舍利弗得佛授記,從迦葉得佛授記,從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等,五百子所受記,過程中,我們的內心都是這樣想,我們也是很快,就能得佛為我們授記了。
「設得授記,不亦快乎!」要為我們授記的時間,應該也很快接近了。意思就是,佛一定很快就會為我們授記了。
設得授記
不亦快乎:
設或得佛與之授記
豈不快乎
快:即慶喜之意
未曾授記
恍惚未安
故憂慮不快也
設若授記
與群賢同科
豈不快然
「未曾授記,恍惚未安」。知道佛應該會很快就為我授記,但是還沒授記,內心還是不安定。儘管知道我一定可以得到授記,但是還沒叫到我的名字,還沒有為我授記,我還是心不安。所以「恍惚未安」,心還沒有定下來,所以有憂慮不快,心沒有很快樂。因為大家都已經受記了,佛若為我授記之後,我才能真正放心,才能很開心,心才會開,要不然,我現在還很鬱悶,還不知道佛到底還要多久,要為我授記,還沒有叫到我的名字。這就是心明知我一定有份,但是我就還沒,還沒叫到我的名字。
所以「設若授記,與群賢同科」。意思就是說,我若是能得到受記,就是與這些人,與舍利弗,與目犍連,與大迦葉等等,就能這樣全都好像已經真正的,佛陀承認我們,我們將來會成佛,就沒有分別,人人都能成佛。這種「與群賢同科」,就是與這些大弟子平齊,雖然修行沒有在計較的,不過,人總有這樣的心理,這種心理還是有,還有「我」,不然阿難怎麼會說「如是我聞」呢?人人都還有一個「我」,怎麼沒有叫到我的名字授記?若有叫到了,就如叫到舍利弗,就如叫到大迦葉、迦旃延等等,就如叫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讚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讓大家知道,若叫我的名字,應該就能這樣與大家平齊,都了解、知道了。所以因為這樣,為我授記,當然我就快樂了,「豈不快然」,心就是應該會很快樂。
因為這樣,大家都受記了,五百弟子是已經受記之後,才出來向佛陀說話,他們是沒有得佛授記,但是知道,開始快要叫到我的名字,自己很自然就來到佛前了。所以「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
俱白佛言:
將有所請
避席進前
頭面禮敬佛之雙足
俱同發聲而白佛言
二位就來到佛的面前,也是用最敬禮,「有所請」,就是要來請示,也是來請佛授記的意思。避座前進,就是離開他的座位,來到佛的面前,「頭面禮敬佛雙足」,這是表示很尊敬。禮敬佛之後,「俱同發聲」,二人全都一起發出他們的聲音,這就是要向佛陀,用至誠的心,祈求佛陀啊,「您將大家都授記完了,單獨還沒有叫到我的名字。不只是我的名字,還有很多人也還沒有得授記呢。」
這就是用最虔誠的心,為自己,以及後面的人,這樣來請佛了解大家的心理。得授記之後心才會安,還未得授記,人的心都還沒有安下來,這用虔誠來表達。這是在佛的僧團中,與我們現在的人間應該都一樣。修行,雖然人人都已出世,卻也是同樣還有那一分「我」,還是要佛親口叫我的名字,跟我說我將來會成佛。其實明明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人人依理修行,人人都能夠徹悟宇宙真理,明明知道,卻也是在佛在世時,也是希望佛陀要叫我的名字,讓我安心。古往今來,人的心理都是一樣,哪怕是修行得道者,也是這樣的心,所以人之常情,所以我們大家好好用心,我們相信我們將來也是一樣,會有一世會在佛的面前,得佛授記。說不定我們在五百弟子、千二百弟子之中,也已經得佛授記過了。我們現在還是無數生世,我們還要再復修行。佛陀都是這樣授記後說:「未來無量劫還是要繼續修行,將來成佛。」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心得佛法,佛的真理。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
關於阿難出家年紀難以具體考證,說法不一。一說童子出家:《佛本行經‧婆提唎迦等品中》描述「阿難釋種童子」,是較常見的說法。一說: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見中阿含第八侍者經,智度論三,文句二之上,阿彌陀經慈恩疏上。一說二十歲出家:《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二》「疑者。佛成道已歷年二十。阿難出家。又十年。方命為侍者」。(編輯整理自《佛本行經》、《丁福保佛學辭典》《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二》)
關於阿難何時成為佛的侍者,頗有異說。《大般涅槃經》卷四十等說是三十歲時,《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等認為是二十歲時,《雜阿含經》卷三十五、《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八等認為是二十餘歲。摘自《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註二】《大智度論》
復次,如《羅睺羅母本生經》中說: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劬毘耶,二名耶輸陀羅。耶輸陀羅,羅睺羅母也。劬毘耶是寶女,故不孕子。耶輸陀羅以菩薩出家夜,自覺妊身。菩薩出家六年苦行,耶輸陀羅亦六年懷妊不產。諸釋詰之:「菩薩出家,何由有此?」耶輸陀羅言:「我無他罪,我所懷子,實是太子體胤。」諸釋言:「何以久而不產?」答言:「非我所知!」諸釋集議聞王,欲如法治罪。劬毘耶白王:「願寬恕之!我常與耶輸陀羅共住,我為其證,知其無罪。待其子生,知似父不,治之無晚!」王即寬置。
佛六年苦行既滿,初成佛時,其夜生羅睺羅。王見其似父,愛樂忘憂。語群臣言:「我兒雖去,今得其子,與兒在無異!」耶輸陀羅雖免罪黜,惡聲滿國。耶輸陀羅欲除惡名,佛成道已,還迦毘羅婆度諸釋子。時,淨飯王及耶輸陀羅,常請佛入宮食。是時耶輸陀羅,持一鉢百味歡喜丸,與羅睺羅,令持上佛。是時佛以神力變五百阿羅漢,皆如佛身,無有別異。羅睺羅以七歲身,持歡喜丸徑至佛前,奉進世尊。是時佛攝神力,諸比丘身復如故,皆空鉢而坐,唯佛鉢中盛滿歡喜丸。耶輸陀羅即白王言:「以此證驗,我無罪也!」耶輸陀羅即問佛言:「我有何因緣,懷妊六年?」
佛言:「汝子羅睺羅,過去久遠世時,曾作國王。時有一五通仙人來入王國,語王言:『王法治賊,請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答言:『我入王國,犯不與取,輒飲王水,用王楊枝!』王言:『我以相與,何罪之有?我初登王位,皆以水及楊枝施於一切!』仙人言:『王雖已施,我心疑悔,罪不除也!願今見治,無令後罪。』王言:『若必欲爾,小停,待我入還!』王入宮中,六日不出。此仙人在王園中,六日飢渴。仙人思惟:『此王正以此治我。』王過六日而出,辭謝仙人:『我便相忘,莫見咎也!』以是因緣故,受五百世三惡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以是證故,耶輸陀羅無有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