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Empty
發表主題: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Empty周五 6月 03, 2022 10:56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Empty周五 6月 03, 2022 1:19 pm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佛種即是諸善法之根源,菩薩以大悲心紹隆佛種,法緣成熟捨俗割愛出家,宏願修行聖道使無斷絕。」
⊙「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阿難常為如來侍者,護持一切法寶之藏。
⊙護持法藏:謂阿難追隨法會,多聞善悟,能受持正法,使不遺失。
⊙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若佛世尊見授我等,無上菩提佛記。見: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我願既滿,眾望亦足:我等願心,既得圓滿,眾人所望,亦皆滿足。
⊙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為佛之子,以是故為天、人、阿修羅所共知識。
⊙二人於佛最親,是時眾所望,羅雲是佛之子,俗中親重,阿難持佛法藏,道中最勝。
⊙僧團殊勝重親二人,不蒙授記,則眾所望不足。若蒙佛授記,則眾望斯足,不但滿我等之願而已。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是二千人兼學無學,在千二百無學之外。
⊙諸人心念,同二尊者,但不發言,在一面立。阿難等請記,先作念而後陳詞。
⊙此二千人,並無請記之詞,但抱阿難等之願,一心合掌,瞻仰佛顏。

【證嚴上人開示】
「佛種即是諸善法之根源,菩薩以大悲心紹隆佛種,法緣成熟捨俗割愛出家,宏願修行聖道使無斷絕。」

佛種即是
諸善法之根源
菩薩以大悲心
紹隆佛種
法緣成熟
捨俗割愛出家
宏願修行聖道
使無斷絕

「佛種即是諸善法之根源」。佛就是覺,覺的名稱叫做佛,覺悟的人,覺悟的法就是佛的種子,人人本具啊!人人都有覺悟的那個種子存在,種子在那裡啊?是覺性。人人本具的覺性,這個覺性是善法的根源。所以我們會常常說,人皆有善念,人人的心,本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與生俱來,我們人人的本性。人人的本性就是善法的根源,這就是佛種,也就是人人本具覺性。很多種的名詞,歸納起來是一項,人人本具,是善法的根源,就是覺性,人人都有。「菩薩以大悲心紹隆佛種」。既然人人本具,為何還要再讓菩薩,發揮他的大悲心,這樣入人群去,好好介紹佛、善法?在人群中,希望人人啟發這念愛心,將那無明去除,從無明中發覺了這個善念。就如人人都有這分善念,只是埋、埋沒掉了,善念還是在,是無明將它埋沒了,是我們的生世中,生生世世沒遇到這個因緣,或者是我們今生此世,這個因緣還未成熟。

我們原來清淨的覺性,被我們這樣,一出生就是與這個社會人群,這樣混在一起,所以在這種的生活中,不覺我們的本性,也就是和大家一樣的生活世俗,就是我知、我見,於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你的,我也要佔為我的;你比我的財產更多、事業更大,我要與你爭,我要與你拚,拚得比你更大,比你更多。這就是世間人,就是滾滾紅塵這樣生活,一直將我們的清淨本覺,這個善良的性,一直重重疊疊將它埋沒在下面。所以需要菩薩,已經得佛教化過,將佛法如水將我們洗滌過,清理掉我們的煩惱、無明,讓我們的煩惱、無明淡薄了。我們的真如本覺慢慢浮現出來,體會道理了,了解佛法,發大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入人群中,將佛法的種子撒向了人群,人人的心地,這樣向大家撒去,讓人人的心地能得到一顆種子,這就是菩薩發心,願意入人群。

地球上,最貧困的,五大洲當中,非洲是最貧困,但是,非洲已經慢慢地,佛法的因緣開始成熟了,少少的種子就是這樣發芽起來,樹種長大了,一生無量。從南非開始,這樣幾顆種子發心,就願意在就地布種。就地也已經從手心向上,接受幫助關懷,這樣的人也已經聽到佛法,不只是得到物資,又是聽到佛法。一二十年來不斷培養,那個就地,那個土地上,將佛法的種子這樣撒下去,用心耕耘,那片土地也同樣佛法種子萌芽,小樹,大樹了。

非洲的菩薩一一因緣成熟,他們的發心,開始到處到處去宣揚佛法,用他們的愛,用他們的智慧去發揮,將愛的力量這樣寸寸鋪路。雖然他們的路都不好走,交通不方便,高高低低的路。他們的人種,年紀若較大,都是體格很大,走路實在也很不簡單,卻是有心就沒有困難,翻過了小山,下坡、爬坡,這樣一稜一稜的山嶺這樣走,一村一村的村莊,大鄉小鎮,就是這樣去布達佛法。

常常在說,常常都在我們的媒體,大愛(臺)的畫面上看到,讓人很敬佩。尤其是,去年(2015年)年底,回來受證的人數也增加了,回來精進,精進受證,回去之後更精進,發一個心願,將師父所說的「來不及」,他們要化成了「來得及」。要化為「來得及」,就要分秒把握啊!所以他們回去,十二月初回去,就開始一直這樣沒有停歇,在一月間,他們的社區志工一日共修,將要共修的時候,新發意菩薩受證了,穿著旗袍,開始將要向大家分享,分享回來受證的所見聞。賴索托的慈度(Maria)、慈力(阿蝶力娜),好幾位師姊,她們所穿的就是「藍天白雲」。用「藍天白雲」來陪伴穿旗袍,大禮服、上臺,所說的上臺,其實還是很簡陋,就是這樣在人群中來說法,這是讓人很感動的。在簡單的地方,面對著一大群服裝整齊,雖然是一日的精進,她們也是服裝很整齊,「藍天白雲」、「灰天白雲」,這樣很整齊,來聽她(從)臺灣回去,受證見聞的心得,辦得很成功。這就是說,佛法要在哪一個地方伸根發芽,這顆種子在那片土地,要很和合,有人願意發心,要有人隨喜幫助,這種壯觀的場面,莊嚴道場,他們大家很合心。

還有,他們回去之後,開始召集幹部,就是要去社區關懷,去看看貧困苦難人,看看病苦家庭需要幫助,需要整理,人需要沐浴等等。他們一群的幹部就開始,預計兩個村莊,這兩個村莊、社區,一個叫做恩琦瑞這個社區,還有塞提賓。這兩個社區,就是他們初次要去關懷的地方,她們要去關懷這兩個社區,要按照規矩,要先和這個社區的酋長,要先溝通,尤其是恩琦瑞這個社區,這位酋長很歡迎慈濟,了解慈濟若進來到這個社區裡,會帶給社區一分的福祉,所以他也很願意,歡迎慈濟。所以這種的認同,酋長就開始向大家,村莊的人,這樣布達,布達說:「人人接受到慈濟,這樣來向你們講話,你們要將它接受起來,人人應該要投入,人人都志工。社區人人志工,社區人人都能受到幫助,也人人都能去幫助人,整個社區互相幫助,需要人幫助的人,就有人可去幫助。」所以,他就鼓勵他的居民,通通加入社區志工的行列。

這一百多位志工,就這樣及時來報名,大家很歡喜來報名,領導者既然這樣布達了,大家就很歡喜來報名了。這就是他們的力量,愛的力量,只要善心啟發,善法在那個土地上,這個根,根源就這樣擴展開了,也能感動一個一個社區,竟然能全社區人人都是志工,才能人人互助,這個觀念實在是很不簡單。

還有每個月都在愛灑,每天都是在布善種子,到(2016年)三月十二日這一天,又再舉辦愛灑的聚會,一百多位鄉親就來了,來參加,大家都席地而坐,坐在地上、樹下,這樣簡單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慈力,這一場她在那個地方,也在那裡參加,也在那裡做分享,在這當中,接到從家鄉傳來的訊息,她的父親往生了。雖然她接到這樣的訊息,她還是很冷靜,堅持她的道心,同樣繼續去分享,這就是道心堅固。用這分要為父親悲哀,不如為大眾布達愛的種子,這是讓大家很佩服。這場的使命還是堅定她的心,完成布達,將這愛的種子,將她對佛法的了解,對慈濟的善行,他們所做的,說他們所做的,說他們所看的,人生苦難,這樣與大家分享,全場都完成,大家感動了,這樣才開始說,她父親往生的事情,大家都是很感動啊!

對啊!這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大悲心紹隆佛種」。至親的父親往生了,她在外面,一定要完成這樣的使命,這百多人要來聽,她一定要安定她的心,達成她的使命,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也就是菩薩在人間,人間菩薩,就是這樣,這麼簡單能夠完成起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學習。

記得有一次,也是我們臺灣的菩薩,高明善居士,他要去貴州。貴州,有使命,在那個地方,好像要去為一個工程,慈濟村將要建設了,他就是要去關心。人搭飛機到香港,接到家裡的電話,就告訴他,母親往生了。那時他的心很掙扎,他說:「有可能呢?要出來之前還和媽媽說話,說得很歡喜,前一天還陪她去陽明山啊!要出來之前,還和她說話說得很歡喜,有可能嗎?」不過事實,就是已經電話通知了。到底是要回來了呢?還是要向前走?他的決定就是向前走。既是這麼安祥就這樣去了,臺灣,兄弟都在臺灣,再者,我們的法親都在臺灣,他回來也是一樣這樣。一大早要出門還和母親說話,所以他很安心,還是用虔誠的心向母親祝福,近百歲的高壽,還是為他的母親祝福,所以安心向前走,同樣到貴州,去完成他的任務,這樣回來。這就是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到貴州,這個工程能夠有多少苦難人,有屋可住,能夠安定生活。母親也將近百歲了,九十多歲,自己接到這個任務,利益人群,應該還是安心去完成使命,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個媽媽,自然的法則,有多少家庭,等待著這個工程的完成,可以安居樂業。這個價值觀,生命的價值觀,方向對準了,功德無量啊!

這就是,「佛種即是諸善法之根源」,這就是佛種,這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這就是發大心,就是菩薩,菩薩大慈悲心,天下眾生都是我們的親,所以去完成他的任務,「紹隆佛種」,讓大家都很感動,沒有人說:「你怎麼這麼不孝!」大家都說:「我們很感動,被他這分毅力、智慧,我們很感動。」是啊,這叫做「紹隆佛種」。

所以,「法緣成熟,捨俗割愛出家」,這是又另外。佛陀也是這樣,以法為重,他回到皇宮,去說法的時候,將他的親族,也是同樣度出來出家,透徹了解人間,自然的法則「生老病死」,再怎麼富有,也是同樣有這樣的一天,名利、地位是無常的,所以因為這樣,他回去說法,將他的王族裡面至親的人,也將他們度來出家,只要是法緣成熟,有機會,他們就捨俗割愛出家。聽到佛所說的教法,了解之後,因緣成熟,辭親割愛出家了。其中有多麼多啊,尤其是羅睺羅,尤其是阿難,這都是他的至親,也是這樣出家。他的阿姨、他的太子妃,也是同樣出家了,因緣成熟還是捨俗割愛出家了。出家,他也是期待大家要發宏願,那就是「修行聖道使無斷絕」,希望佛種能夠不斷掉,哪怕是自己的皇宮至親,哪怕是這個國家要傳續政策的人,要傳國政的人,羅睺羅,他也將他度出來。

人間一切名利地位是無常的,至愛的人,他的國土、他的親人,在這個世俗裡一概都是無常,唯有修行才是真實法,唯有眾生人人能夠覺悟,天下眾生都是一樣,不需要分別,你的國家、我的國家,最重要的是,人人覺性要啟發起來,這才是真實法。這段我們就能體會,我們世俗人都是這樣,「你是我的孩子,怎麼可以去出家?你要傳我的事業,你要為我傳宗接代等等,真的要出家很辛苦。有心要出家,家屬不一定願意,都有俗家的觀念在。但是佛陀就是這麼灑脫,這個國家要由誰接下去?隨因緣。人,我自己的親人,就要以身作則,人人要來傳善法,這樣度出家了,這是很不簡單。

前面的(經)文說:「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

世尊
我等於此亦應有分
惟有如來我等所歸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
天 人 阿修羅
所見知識
《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這就是阿難與羅睺羅看到,大家已經得佛為他們授記了,「應該也要輪到我們了。」這是阿難與羅睺羅的心聲,來到佛前,這樣向佛陀來請願。「應該我們也能得到,佛來為我們授記的時候了。」

接下來的(經)文:「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阿難常為侍者
護持法藏
羅睺羅是佛之子
若佛見授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者
我願既滿
眾望亦足
《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這是阿難、羅睺羅的心聲,向佛陀這樣說。阿難是佛的侍者,羅睺羅是佛的兒子,應該得佛授記、成佛有份,應該是這樣。「不是我們的願望而已,也是大家,這麼多人當中,人人所期待。」看到阿難、羅睺羅能得佛授記,我們大家也差不多,可以得到佛授記了。」阿難是持法者,是佛的侍者,也是護持一切法寶,法的寶藏。因為佛法流入阿難心,阿難就是佛法中的寶藏,佛所說的法,都藏在阿難的心腦裡,所以他是侍者,也是佛法的寶藏者。

阿難常為侍者
護持法藏:
阿難常為如來侍者
護持一切法寶之藏
護持法藏:
謂阿難追隨法會
多聞善悟
能受持正法
使不遺失

「護持法藏」。就是說「阿難追隨法會,多聞善悟」,每一場法會,佛所講的法,每一場法會,人眾所集會的地方,阿難都是在身邊。佛陀所說的法,大眾聽懂或聽不懂,不知道,阿難都能善解領悟,這就是阿難的智慧,也就是阿難的記憶很清楚,所以「能受持正法使不遺失」,希望這個法,點滴在阿難的內心裡,一點點都不會讓它漏失。羅睺羅呢?羅睺羅是佛之子,羅睺羅是佛親子,至親血脈的人。

「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若佛見授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者:
若佛世尊見授我等
無上菩提佛記
見:
作決定解
名之為見

就是佛世尊假使「作決定解」,見字,就是決定。佛的內心所認識的人,佛陀全都很了解他們,哪個人,是什麼樣因緣之下為他授記。就如舍利弗,第一個受記,就是因為舍利弗智慧第一,僧團中的人,人人相信。舍利弗,因為他的智慧,從佛陀的,〈方便品〉、〈譬喻品〉中,深深體會,發大心,這樣佛陀為他授記。這樣啟動很多人的心,「舍利弗都能發大心,得佛授記了,何況我們大家?」這就是第一個啟動,能向大乘法追求的起源。這就是有這樣的因緣,所以開始才有迦葉尊者領導,總共四個人來佛陀的面前,來講說他們內心,過去與現在那個信解淺與深,從淺到深的體悟,貧窮子的譬喻。開始慢慢一直到〈化城喻品〉,能夠更讓大家了解,無始劫、塵點劫,這個因緣很深,一直到了〈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更加體會因緣的深遠,生生世世都是助佛道法。過去七佛,過去的佛成佛了,生生世世都是助宣佛法。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是從塵點劫來,再次來鼓勵大家塵點劫的因緣。

五百弟子受記,千二百弟子受記,一直到現在,學與無學弟子也開始,將近要得佛授記的時刻了。所以在這裡,佛知見弟子的因緣,前後次序,所以作決定,這就是佛見,什麼時候要誰來受記,了解了,來決定,「名之為見」,這就是決定,都了解之後來做這個決定。

見,正確的見解,這個見就是很正確的見解,對弟子所了解的,時機、因緣都了解了,這是「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陀已經,這些因緣、時間與人,全都這樣作評估過了,決定開始授記,就是至高無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樣「授我等」,這樣能向我們作見證,見證我們未來能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將來成佛,只要佛陀這樣為我們見證一下,我們就安心了。

所以「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我願既滿
眾望亦足:
我等願心
既得圓滿
眾人所望
亦皆滿足

我們大家的心願,不只是我阿難與羅睺羅,其實,所有很多人的願,也應該都能滿足。所以,眾人都能知道阿難、羅睺羅受記,要再輪到我們也不困難。因為前面的五百弟子,佛陀當場授記,還有不在場弟子,佛陀都會叫迦葉尊者,說:「千二百人,其餘也是一樣同時這個時候,為他們授記,你幫我傳下去。」所以,現在的學與無學弟子,二千人,阿難、羅睺羅能受記,我們也是能受記的時間,也沒多遠了。這是大家眾望,大家期待聽到阿難、羅睺羅受記。

阿難常為侍者
護持法藏
羅睺羅為佛之子
以是故為
天、人、阿修羅
所共知識

所以「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為佛之子」,所以為天人,天與人、阿修羅,大家所認識的人。這兩個人,大家人人認識。這兩個人是佛最親的人,也就是那個時代、那個時間,天與人、阿修羅、天龍八部,大家都認識的人。

二人於佛最親
是時眾所望
羅雲是佛之子
俗中親重
阿難持佛法藏
道中最勝

所以這是「時眾所望」,在那個時候,大家都很期待能聽到,聽到阿難與羅睺羅的名稱,讓佛為他們授記。因為這兩個人很特殊,一個是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一個是佛的兒子,也是修行很有成就的人,應該佛陀到底,為他們授記的佛土,未來成佛到底是怎麼樣?這是大家眾望,大家都很期待聽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得授記。

羅睺羅是佛之子,這在俗親中是很密切的親人,阿難是持佛法藏,在佛法中來說是很重要的人,是僧團中殊勝,最重親的兩個人,在僧團中最直接的親人。堂弟,就是叔叔的孩子,那就是阿難,叔叔的兒子,在俗親也是很親,若是在法親,二三十年的時間都在身邊,生活起居都是阿難在照顧。尤其是阿難,佛陀所說的法,句句入阿難的心,佛陀的起居動作、一切生態,無不都是在阿難的心裡,佛德,佛的智慧,佛的福業,佛在教導人人的德,這看在阿難的眼裡,了解佛陀的德。佛德廣無邊際,阿難最能了解。佛的智慧,每一場的講法,法會中,每一句話是阿難記得最清楚,也最了解。所以阿難是、羅睺羅這兩個人,「不蒙授記,則眾所望不足」。

僧團殊勝
重親二人
不蒙授記
則眾所望不足
若蒙佛授記
則眾望斯足
不但滿我等之願
而已

這兩個人還沒有得到佛授記,大家的願望,好像還有缺陷。「佛陀既然在授記,怎麼還沒有叫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呢?」好像授記還有缺陷在,大家也是這樣一直盼望、期待,期待佛陀,將這兩個人的名字叫出來,開始能授記。想想看,這因緣,大家都想了解佛陀對這兩個人有什麼特別的授記的生態沒有?所以人人很好奇,希望佛陀,能叫出這兩個人的名字授記。若「若蒙佛授記,則眾望斯足」。大家這樣,「斯」就是「這樣」,大家這樣就全都滿足了。若聽到這兩位,佛陀為他們授記,這樣大家就滿足了。

「不但滿我等之願而已」。「佛陀若能為我們授記,這些人,大家都一直在盼望,看大家很支持我們,大家盼望我們能得佛陀,叫我們的名字來授記,佛陀若為我們授記,這些人應該也會,很歡喜、很滿足,不是只有我們兩個人,滿足、歡喜而已。」這是阿難向佛陀懇切的要求,不只是表達他自己的心意,他也表達大家對他們兩人的盼望,希望佛陀在這兩人身上,可以講出這兩位將來授記因緣,到底他們的壽命有多長,在什麼樣的國土裡,他們將來國土的眾生是什麼樣子,未來他的佛法是如何盛行,這就是大家的期待。

所以:「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
學無學聲聞弟子
二千人
皆從座起
偏袒右肩到於佛前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如阿難羅睺羅所願
住立一面
《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你看,這就是大家這麼的期待,阿難說了之後,大家都趕快起來,趕緊整好他們的衣服,偏(袒)右肩,這就是禮數,就地在佛的面前,一心合掌,大家都很虔誠,仰望佛陀,與阿難、羅睺羅一起,這樣合掌,就是要祈求佛陀為他們授記。所以,這二千人是兼學無學人,這二千人當中,有學、無學的人通通在場。「在千二百無學之外」。

爾時
學無學聲聞弟子
二千人:
是二千人兼學無學
在千二百無學之外

裡面,這千二百無學,就是前面已經授記過了,常隨佛眾,是前面佛陀交代迦葉尊者說,千二百人皆當授記,你幫我傳下去。其實,現在的二千人,是包括學與無學,這些人全都與阿難一樣,大家虔誠,偏袒右肩,集來,大家合起來,這樣恭敬,恭敬懇求佛陀來為大家授記,為阿難、為羅睺羅授記。

諸人心念
同二尊者
但不發言
在一面立
阿難等請記
先作念而後陳詞

「諸人心念,同二尊者,但不發言,在一面立」。大家,就是兩人代表這麼多人的心聲,「阿難等請記,先作念而後陳詞」。開始先從內心這樣想,才開始將話說出來,大家聽到阿難與羅睺羅說出了,大家都有期待的心願滿足,這樣大家就起動起來,就這樣來面前,期待、虔誠。

此二千人
並無請記之詞
但抱阿難等之願
一心合掌
瞻仰佛顏

「此二千人,並無請記之詞,但抱阿難等之願」,只是想要盼望,託阿難的願力,「一心合掌」,瞻仰佛陀,阿難既然這樣請求,希望託阿難這個請求,他們也能得到佛對他們的表示。不必說話請記,而佛早已知道了,知道這些人的心聲,這些人雖然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佛陀也知道了。佛見,已經知道,所以佛見授記,佛陀了解大家的心,所以佛陀為大家,將來要授記的準備。

這段(經)文,覺得感情很厚,阿難、羅睺羅,眾人,這麼多人,二千人,大家的願望,放在阿難與羅睺羅的身上,因為這兩個人,與佛的關係很特殊,所以這種感情真的是,在佛法中的感情是覺悟的有情。看看,二千人的盼望,就是要聽,聽阿難、羅睺羅,被佛授記的心聲,當然,也盼望他們兩人得記,應該我們也應該有份。這與我們世俗人還不都是,都有這分祈求的心。總是聖人覺的祈求,與我們凡夫較不相同,在佛的僧團中,大家都是覺有情人,盼望阿難、羅睺羅得佛授記,這是大眾的心願。我們總是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
〔二種護持事〕
諸佛菩薩護持之二種事。據地藏十輪經卷五載,二種護持事即:
(一)護持佛種,佛種,指佛之種性。謂諸佛菩薩以大悲之心,紹隆佛種,令諸眾生捨俗出家,剃髮染衣,修行聖道,使無斷絕。
(二)護持正法,正法,指四諦等真正之法。謂諸佛菩薩以大悲之心,護持如來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不能惱亂,令諸眾生正信樂聞,弘通流布,利益無窮。p241(佛光大辭典)
回頂端 向下
 
20220603《靜思妙蓮華》 殊勝重親 蒙佛授記 (第1168集)(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