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靜思妙蓮華》 先世因深 愍眾示現 (第1202集)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先世因深,曾供養無量佛,愍眾生依正,人身聞法修敬;誠意恭敬供養,對上有親近,對下憐惜有情,愛護如敬佛。」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
⊙「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敬信是諸供養經人,宿曾供養諸佛世尊。曾供養佛:先世因深。
⊙此經為描寫法界之影像,一切眾生可由此以證於法性,故供養此一偈之妙法,如同供養一切佛之法身。
⊙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於諸佛之所,已曾成就廣大志願。
⊙愍眾生故生此人間:為欲愍念是諸眾生故,而生於此世間人群中。
⊙言此正行:六種之法師─受持、誦讀、唱頌、書寫、解說、供養。
⊙遠劫以來,實已承事諸佛,夙植德本。然不生淨土,不住諸天,仍隨逐於人間穢土者,實以愍念眾生,欲為化度,故示現於此。
【證嚴上人開示】
「先世因深,曾供養無量佛,愍眾生依正人身,聞法修敬;誠意恭敬供養,對上有親近,對下憐惜有情,愛護如敬佛。」
先世因深
曾供養無量佛
愍眾生依正
人身聞法修敬
誠意恭敬供養
對上有親近
對下憐惜有情
愛護如敬佛
用心來體會、了解,我們人人,世間各人的環境都各不相同,有的人在人間很有福,生來家庭富有,父母就是這樣和睦,有智慧,照顧家庭、疼惜子女,一群的兄弟姊妹,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長大了,很好的教育,各人成家立業,各人都有一個好的家庭,這是有福人生,有這個共緣造福,所以能夠一個家庭,這麼俱全的家族,這是很不簡單。
卻是有人一生下來家庭貧困,生活困苦,父母勞動,有的父親喜歡花天酒地,有的母親很辛苦,拚著命養一群孩子,本來就是家庭不富有,先生在外面喝、吃、賭,樣樣有,回來伸手要向家裡的人拿錢,拿不到錢發脾氣。像這樣的家庭,一群的孩子想要受好的教育,也困難啊!即使有人很立志,這個家庭還是同樣要他打拚、辛苦來幫助母親,這樣的家庭也很多,或者是意外的事情發生。很多很多無法去舉例,很多人間社會各種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實在是苦不堪啊!
為什麼能在很好的家境裡面呢?一輩子那麼順利?應該也是說前世因深。上輩子有種下很深的好因,造很大的福緣,這是前世,要相信,應該前世有造福,有好的因緣,才有這樣這對這麼俱全的父母,有這麼好的家庭,這就是他的因緣很完全,所以今生依報,才能這麼好命。過去好的因緣,供養佛,應該所供養的是無量佛。這是有這樣供佛的因緣,入人群,助眾生,造福業,這樣的因緣,那就是最具足的因緣。懂得供佛,那就是有理性。因為我們道理懂很多,了解的道理,過去生中那個理入我們的心,這顆種子,意識,第八識,這個第八識這樣很飽滿,有一個佛理的意識在,帶著這個理的意識來人間。那時候的道理,身體力行,入人群,很多的緣含藏在意識中。所以,循規道理,而且造福緣,這叫做福慧雙修,很完全的善因果的業緣、福緣,所以這樣來人間。
這是有福,所以這個福,在過去生中,「愍眾生依正,人身聞法修敬」,過去生,應該是這樣的生活。我們若不知道,我們過去是什麼樣,只要你這一生覺得你很滿足,覺得你有一個很好的家庭,很俱全的人生,讓你很滿足、歡喜,那就是你過去生,除了供養佛無量以外,那就是「愍眾生依正」。依、正報,大家知道了,就是過去生的人間,他出生在那個人間,環境是什麼樣的環境。過去不一定是很好的環境,依在這樣的家庭出生,人生無常,長大之後,突然間的變動,就是家境不順意,人生也變了,我們在這樣的人生中,我們去憐憫、去幫助,這樣的眾生,依、正在人間,我們不忍心,所以幫助他。
就像現在慈濟人,到處都去幫助人,有的是我們長期的照顧戶,有的人提報個案,我們去看了之後,我們開始要照顧他,不論是開新的個案,這個個案,他的人生為何這麼悲慘啊?了解了,從他的口中,從周圍的人來敘述,這個家庭過去是什麼樣的家庭,遇到什麼無常的因緣,落得這個家庭變成這樣。這就是我們個案的依、正,他出生的環境,他現在困難的環境,這就是依、正,依那個時候、那個環境來出生,而他的正報,他總是會長大,父母總是會老病死,人間無常,他自己在人生道上,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自己有家庭,卻也是家庭有很多不如意,子散了、妻離了,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最後的時候又是變成什麼樣?很多的家庭都不同。這種正報,就是他的本身。
他會與什麼樣的緣結在一起?不好的緣結在一起,那就是「怨憎會苦」。或者是緣,恩愛的人會集,卻是恩愛短暫,那就「愛別離苦」。或者是很多的「求不得」,求來失去的,就是牽腸掛肚,這樣的社會人群,也不算少啊!慈濟人接案了,這是緊急臨時的幫助;這可能是短時間一段要照顧;說不定這個案是長期的。所以我們都要去評估,是緊急的、短暫的,多久的時間幫助,或者是中時間,或者是長的時間,這依、正,現在在受報的人,我們如何來對待他?是憐憫眾生的依報,我們如何去照顧他,願意去付出,這叫做「愍眾生依正」。
今生此世,我們有看到,看到我們的菩薩群中,有很多人都是做這樣的事,說不定我們自己:「哎呀!這我常常在做的。」這樣的家庭確實很多,「我常常在做啦!」若是這樣,會向你們說:「恭喜哦!」已經大乘心發了,悲憫眾生,菩薩行動開始在做,這叫做菩薩。今生是這樣,相信過去生中也是這樣。你今生做得到,表示是你的過去生,也已經有這樣薰習過來了。「人身聞法修敬」。懂得做這樣的事的人,那時候,或者是今生,在人間裡能聽法,好好修行來憐憫眾生,看待眾生如自己的親人,向老人,像自己的父母,向所有的眾生,將他當作佛,用尊重、恭敬心,這種「誠意恭敬供養」,這都是我們在用很誠意的心,去恭敬。
常常看到,現在不只是看到臺灣,很多的國家,「藍天白雲」(慈濟志工),一群一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省分,我們都會常常看到這群,「藍天白雲」,去走,一群人去爬山,是去遊覽嗎?不是,去山上,路不好走的地方,不好走的山,要爬,會搖、會動的橋不敢過,但是還是手接著手,這樣牽過去,邊走邊叫,有的是念佛,有的是叫「師父」,有的是:「師姊啊,拉好啊」。這到底是為什麼要這麼的辛苦,強逼著自己非走過這條路不可?那就是這條路的那邊有苦難人,他們必定要走到,去付出。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要感恩啊,我們要尊重啊,這群菩薩在人間,活生生的菩薩,我們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敬愛,我們還要敬愛什麼樣的人呢?所以,我們要用心,對人人那個「誠意恭敬供養」,因為這群人,為了那些苦難人,他們願意像是,「千里求師,萬里求藝」,好像是去求到師父,求到名師,在那些家庭去學到很多。他們抱著這分心,行這條菩薩道,這就是學佛。
有這樣學佛過來,這種恭敬供養的心,好像是「對上有親近」。對上的人,我們應該親近,有典範,我們要親近。有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去付出,這就是我們要學,學佛就是要這樣。轉一個念,不只是拜經時,我很虔誠;禮佛時,我很虔誠,我恭敬,我供養。恭敬,你有做到,你要用什麼供養呢?在佛前,你用什麼供養?釋迦牟尼佛不在了,二千多年前滅度了,你用什麼供養?當然是用「敬」,用虔誠的心,身體力行,用「行」的供養,諸佛菩薩給我們的教育,我們依法修行,這是最好的供養。諸佛菩薩所得到的,是這樣的供養,不是你用什麼物資去供養他,沒有啊!
你捐錢,捐錢做什麼啊?救濟。捐錢做什麼啊?幫助貧困的人,幫助國際苦難人,幫助教育,幫助醫療等等,捐出的錢,無不都是建造社會,醫療、教育、人文等等,這是「行」的供養,其實,所造作的物質,是利益人群。我們與人群中,互相敬重,互相愛護,這樣的社會祥和。所以,對人一定要,「誠意恭敬供養」。「對上有親近;對下憐惜有情,愛護如敬佛」。
這就是一直要向大家說的話。「對下憐惜有情,愛護如敬佛」,就是付出不只是無所求,要用很誠意恭敬的心去付出,這是表示我們的態度,我們的付出是歡喜的,甚至我們是受佛教育的,我們所面對的人人都是未來佛。人人,只要你給他一顆種子,他有接受進去,哪怕是一句一偈,一顆善種子進去,自然這個因緣,不論多久,發芽,開始樹大,自然它就果報纍纍,生生世世。
所以我們的「先世因深」,就是因為我們有供養過佛,依教奉行,所以我們憐憫眾生的,人間受苦難,依、正的報,報應,我們有去幫助他們。用這個人身,我們一方面幫助,一方面我們在聽聞佛法,我們在修行,用誠意的心,來修恭敬,來修誠意,來修供養的心態,去親近,有修行者,我們要多親近。對下,困難的人,我們要趕緊,要疼惜,保護他們,像是在保護佛、敬重佛一樣,這我們難道做不到嗎?這很簡單,做得到啊!只要這念善心啟發起來。從我們每天在接觸到的,口中敘述、耳朵聽進來的,我們全都常常在看,常常在聽,人人只要一心轉念,人人都是做得到。修行不困難,一念心,不困難,所以只要我們用心。
前面的(經)文說:「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
若復有人
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妙法華經乃至一偈
於此經卷敬視如佛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若有人除了聽一句、一偈,甚至能夠受持,聽了歡喜,這句話會放在心裡,有朝一日,什麼樣的環境發現出來了,不就是這句話的道理,心歡喜,開始就去追求這個道理的源頭。所以,受持,不論你是短句、一偈,或者是願意繼續讀經,讀誦,之後解說,然後,解說再書寫,讀了就過去了,寫了就留著了。「妙法華經」,對這《妙法蓮華經》願意這樣聽、這樣誦、這樣解釋,這樣恭敬來寫經,這樣就是這部《妙法華經》,能夠敬視如佛,恭敬這部經就如看到佛,經在,法在,就是佛在的意思,這樣的恭敬。
「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種種供養
華 香
瓔珞 末香
塗香 燒香
繒蓋 幢幡
衣服 伎樂
乃至合掌恭敬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所供養的東西,就是用這些東西來供養,莊嚴道場,佛不在人間,後世的人來莊嚴道場,來插花,來讓這個道場較有精神一點,較有朝氣一點,所以插花。甚至裝飾它,用種種的物資來裝飾,或者是用香的味道,進到裡面聞到一股很清香,那個心情起歡喜心,讓人這樣一進來接觸到道場,就歡喜心。香,有末香,有塗香,點火,這樣的香味就出來,也有用抹的,用擦的,擦這個香的味道在那裡,塗香,或者是用煙。現在有那種水,水蒸氣的香,全都是一樣,讓人會覺得這個環境清香,讓人的心很悠然自在。眼睛看得到的,「繒蓋」,佛前這樣稍微裝飾一下,幢旛、繒蓋等等。若是僧團,衣服、伎樂等等,這是表示就是在道場裡,讓它一番喜氣裝飾,進到這個地方就是恭敬,這是一個道場的氣氛。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藥王當知
是諸人等
已曾供養十萬億佛
於諸佛所成就大願
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
就說,「藥王啊!」佛陀再用心來叫藥王菩薩,「你應該要知道,是這些人,已經是在過去生中,有供養過了十萬億佛。」這個數字,這幾天一直和大家分享,於我自己覺得大家都是佛,所以,每一個人,我們對他都是供養,我對大家也是供養,我是法的供養,我說法來供養,大家互相供養,我們才有辦法,很快就達到了十萬億佛。我們現在今生此生,我們對人,不論眾生的依正報是如何,我們有辦法去幫助人,我們有這個因緣來聽聞佛法,其實,我們能親近三寶,我們都是過去生中有法,有聽法,真的是有這樣供養十萬億佛。「已曾」就是過去有這樣供養過。
藥王當知
是諸人等
已曾供養
十萬億佛:
敬信是諸供養經人
宿曾供養諸佛世尊
曾供養佛:
先世因深
「敬信是諸供養經人」。這些人都與這部經有很深的因緣,有讀過這本經、聽過這本經、抄寫過這本經,也曾講過這部經等等,有因緣,這都是這樣供養,過去生有這樣的福,所以「宿曾供養諸佛世尊」。你供養經,經在佛在,能夠按照經的道理去身體力行,這也同時在供養佛一樣。因為你依教奉行,身體力行,行大乘法在人間,這就是在供養諸佛世尊。所以「曾供養佛」,就是說藥王啊,要知道,這些人已經過去生中,曾經這樣供養過很多佛,十萬億佛,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重視這部經,就是這樣聽,從聽一句,從聽一偈,起虔誠的心來讀誦,來受持,來抄寫,來講說,這樣一直進步,這無不都是保持著佛的法身,供養佛的法身,長時間這樣一直過來。所以,此經就是,描寫法界之影像。
此經為描寫
法界之影像
一切眾生
可由此以證於法性
故供養
此一偈之妙法
如同供養
一切佛之法身
經典的(經)文,裡面都是道理,道理,說出來是無體的,不過裡面包含了,很豐富的影像在裡面。不論你是講《因緣經》,佛在世的過去的過去,佛陀一直都是講過去因緣,來譬喻等等。我們現在也能將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我們感動的,我們再來說。他在說,我們的腦海中,就有這樣的影像出來了。道理之中,就是有無限量的影像,雖然聽描述,其實,腦海中就能看到。
告訴你們,在加拿大(亞伯達省麥克暮瑞堡),到今天(2016年),(森林)火還在燒,加拿大那個地方,有一群慈濟人,何國慶夫妻和一團人過去。說這個人,多數的人就浮現這個人的形態,跟你說「苗居士、莊居士他們都有去。」你們的腦海裡,又浮出他們的影像。是啊,他們在那裡,如何膚慰啊。有的人,已經將近一個月,一個多月,有家歸不得,身上沒有帶東西無法回去,情緒化了,要怎麼辦?就聽到他們說,就帶他們,他們當地的官員、救災的人員,現在知道,那個攤位就是慈濟人,有情緒不穩定的,這樣的人,就帶他,帶來這個攤位,來找慈濟人。當他們這樣說,他們也是經過描述的,我也是經過這樣聽來的,聽了,我的腦海裡就有這樣的影像,有幾位慈濟人,多少慈誠、多少委員,圍在那裡為那種情緒暴躁的人,或者是已經憂鬱症了,或者是躁鬱症,他們到底如何膚慰他們?
昨天又說出一位,有一位婦女,她是癌末,她是癌末了,看到大家領毯子,聽到慈濟人這樣膚慰,她也同樣要來當志工,穿起志工背心來做志工,這幾天和慈濟人在一起,幾天來,聽大家在稱讚這件毛毯,慈濟人看到那火,那麼久還滅不熄,慈濟人來發揮他們的智慧,來呼籲大家虔誠祈禱。在那個地方,要叫人虔誠祈禱,我們是佛教徒,現場各種宗教。他們用很謙卑、尊重的心,「有神父在現場嗎?」「有牧師在現場嗎?」「有修女在現場嗎?」「來,我們大家共同來祈禱。」「沒有?沒有,那就慈濟人來帶動。」慈濟人就來帶動,就祈禱。虔誠的祈禱,祈禱能夠氣候濕氣多一點,能下個雨,人無法撲滅那些火,就是求天來幫忙滅火,大家要虔誠啊!
將祈禱,我們祈禱的內容與大家分享。這位本來來當志工,癌末的婦女(黑茲爾女士),她用著很羞澀的形態,我看到那張照片,她說:「我雖然也不是災戶,不過我看到你們這件毯子,你們能給我一件嗎?」人家已經知道她是癌末的。她就說了,我們的慈濟人有一點猶豫,「你又不是災戶,我要如何給你這件毯子?」不過,想到她是癌末的,有這個心願,「好,送她一件,滿她的心願。」她抱著這件毯子在胸前,就如在祈禱一樣,很虔誠。抱著這件毯子就去看,看與她同病,但是,是一個孩子,也是癌末的孩子。
她去,去到這個家庭時,這個癌末的孩子,剛好在痛,在那裡躁動,哭得那樣,痛成那樣,她看到父母在旁邊,也是束手無策,不知要怎麼辦。她站在那裡,手抱著這件毯子,想一想,將她手上抱著這件毯子,為這個孩子蓋上,學慈濟人這樣膚慰膚慰。這個孩子,竟然那個掙扎躁動,掙扎,這樣慢慢就穩定下來了。穩定下來之後,露出了臉上的笑容,再過一會兒,這孩子就往生了。她這件毯子,蓋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她就這樣想:「我這件毯子是不是就這樣送他,還是要收回來呢?送他吧!」家庭,那個孩子的家庭的父母很感動,感動來得是時候,這件毯子蓋在身上,讓這個孩子,最後那個痛苦消除了,這個孩子露出了笑容,就這樣,過沒多久的時間,往生了。她將這件毯子送給這個孩子,與這個孩子一起進棺木了。
將這件事又回來,隔天又回來,就把這個故事說給慈濟人聽,她說:「很神奇,很不可思議啊!我這件毯子已經送給那個孩子。」我們的慈濟人心裡就這樣想:「這不可思議啊,送她的東西,她送別人,我是不是再送你一件?」這位女人,這個婦女,她這樣雙手好像抱著毯子一樣,她說:「你給我的東西,已經在我的心裡了,永遠都在我的心裡了。我雖然轉送給這個孩子,卻是這個東西永遠都是在我的心裡。」
看,這就是人間啊,這種影像,雖然在加拿大,這是幾天前的事情,經過了文字,或者是視訊,向宗教處報告這個故事。昨天宗教處的年輕人,再將這個故事說出來給我聽,這個故事在我的腦海中盤旋,這種的影像。相信我現在說,大家若有用心聽,這個影像應該也是在大家的心裡,也有影像。
所以說,「描寫」,不論是經典,再描寫清楚,浮出來,寫文字讓它清楚,這部經,或者是將這個故事再描寫出來,敘述出來,這無不是含著這種人事道理,道理與人與事合而為一。實體在那個地方,那個影像,離開,在那個時間的後面,又化為如夢泡影,就是一個影像在。同樣的道理。所以,「一切眾生可由此以證於法性」。我們若懂得用心,這個法我們用在人群中,加拿大那群人,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卻是我們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我們聽進來了,這個法用在遙遠的地方,也就是用在,與我們毫無關係人的身上,現在成為記憶,記憶若想起來,就是一個影像在腦海中。有這個影像,你們就能再描述,描寫,再描述,連綿不斷。
所以,說法、傳法,也就同樣是這樣。這就是「證於法性」,「法」就是這樣,這個「性」就是這樣,讓我們入心,讓我們能再說出來,就是靠描寫這個景象,這樣說出來就會很生動。所以「故供養此一偈之妙法,如同供養一切佛之法身」。就像在供佛法身。
所以「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我們若是人人,能夠將這部經很重視,不論是一句一偈,我們都要珍惜。所以「於諸佛所,成就大願」。
於諸佛所
成就大願:
於諸佛之所
已曾成就廣大志願
我們要發心立願,佛陀的時代發大乘心,現在也一樣發大乘心,同樣入群度眾生。所以「於諸佛之所,已曾成就廣大志願」,佛在世時,和再過去的塵點劫時,我們就是這樣一直發願過來。
所以「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愍眾生故
生此人間:
為欲愍念
是諸眾生故
而生於
此世間人群中
「為欲」,為了要愍念諸眾生,所以「生於此世間人群中」。這是我們人人,能出生在這個人間,那就是因為我們有聽法。所以,這意思,六種之法師,六種的法師,昨天說過了,受持經、讀誦,唱頌、書寫、解說、供養。
言此正行:
六種之法師
受持、誦讀
唱頌、書寫
解說、供養
這六種,我們若能將這個法好好實行,這叫做六種之法師。「遠劫以來,實已承事諸佛,夙植德本」。
遠劫以來
實已承事諸佛
夙植德本
然不生淨土
不住諸天
仍隨逐於
人間穢土者
實以愍念眾生
欲為化度
故示現於此
我們很長遠劫來,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已經是依教奉行,叫做「承事諸佛」。我們依教奉行,佛陀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宿世已經有種這樣的善因,一句一偈,都在我們的心裡,也是我們身體力行。
「然不生淨土,不住諸天」,還是隨緣在人間穢土,這就是實在是為了憐憫眾生,為化度眾生,所以示現在這裡。各位,我們過去有修行,有的人會覺得:「我過去就這樣修行,怎麼還讓我來人間?」不是讓我來人間,是我們願意來人間,這是乘願來的。成就這個因緣來人間,我們要來淨化人心,我們不求往生西方,想要求願再來娑婆,還是要來淨化人間,我們要有這個心願。這就是佛陀對我們最大的期待。期待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