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四 1月 26, 2023 9:35 am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五 1月 27, 2023 10:13 am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寶塔出現說經處,為圓滿聽妙法華,聞經見證兩具訖,是故自然還本土;多寶塔從地涌出,是以稱下方世界,遍滿虛空盡法界,古今佛諦歸一體。
⊙提婆達多惡名素著,今得妙果孰不疑惑因果若能敬信不疑者,即聖賢自覺之境,感世出世之果必上達通經之理。
⊙「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多寶如來本為東方過去古佛,茲云下方者,前經文述寶塔從地涌出;即今方稱云下方。
⊙白多寶佛,當還本土:多寶佛昔為證是經,而從地湧現寶塔。今聞是妙法華經已畢,是智積菩薩請多寶佛還本土。
⊙智積既聞說法畢,故請多寶還歸本土。意謂多寶出現,為證此妙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已訖是故請退歸本土。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釋迦因見智積欲還,故少留之,令與文殊而得相見。
⊙止之之意,雖跡門事訖,本門未彰,故託文殊以留多寶。佛之密意,非菩薩之所知。
⊙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汝可與之相見,論說如來深妙之法,然後可還歸本居淨土。
⊙法華經序品言:往昔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子,聞父出家成道,皆隨之出家。時有一菩薩,名妙光,佛因之說法華經。日月燈明佛入滅後,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成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
⊙而世尊告使暫留,因以引起文殊師利教化龍女之事。

【證嚴上人開示】
寶塔出現說經處,為圓滿聽妙法華,聞經見證兩具訖,是故自然還本土;多寶塔從地涌出,是以稱下方世界,遍滿虛空盡法界,古今佛諦歸一體。

寶塔出現說經處
為圓滿聽妙法華
聞經見證兩具訖
是故自然還本土
多寶塔從地涌出
是以稱下方世界
遍滿虛空盡法界
古今佛諦歸一體

用心了解哦!多寶佛,他的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見寶塔品>,我們該還記得它是從地湧出,要來聽法,要來見證,這是多寶佛的心願。除了從地湧出,又是浮現空中,這景象,我們應該都記在腦海中,這是佛陀用譬喻事項,讓我們記憶更清楚一點,來介紹多寶佛,他來聽法的因緣。就是要來見證《妙法華經》,那個微妙、難得,是諸經之王。這是佛佛道同,弘揚《法華經》、讚歎《法華經》。多寶佛,雖然缺了緣講說《法華經》,卻是他到處,他都要去助顯法華道場,所以他寶塔從地湧出,浮現在空中,這目的就是聞經、見證,這兩件事情,到現在<提婆達多品>,算是告一段落,圓滿了,讓大家來了解,經,能講經、傳經,有這樣的功德。

提婆達多雖然是這麼惡,卻也是受釋迦牟尼佛為他授記,授記的原因,就是在過去生的過去生,釋迦佛前生,那個身為國王的時代,那位仙人傳《妙法華經》,這樣的因緣,所以得到現在,雖然提婆達多,這麼地違背佛陀的教育,還是得到佛陀的授記。認為這樣已經一段落了,這就是聽經、傳法的功德,所以這樣,聽經、見證兩項都完全了,所以,自然他就要,回去他原來的地方。所以,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但是經典說「下方多寶世尊」,為什麼叫做「下方」呢?因為他在<見寶塔品>時,是從地湧出,當然,現在要回去,「從地」就等於是下方,現在要回去了,就要從地上這樣再回歸下方,同樣的道理。所以,不是說多寶佛,他是在下方的世界。一般說下方,是不是在十法界裡,下方就是三惡道嗎?不是。佛的世界,有十方佛的世界,有東、西、南、北,四維,又有上、下,所以,下方就是表示,多寶佛塔是從地湧出,所以稱為下方。

所以,多寶佛他既然從地湧出,他也得要再回去,回歸。這應該也就是要說我們心地,他是從地湧出,浮現在虛空,應該我們聽法之後,應該要很清楚,在我們的心地,自在,有佛法,因為真如本性,我們人人具足。所以寶塔沒有離開我們的心地,既從地湧出,還是再回歸,沒有離開我們的心地,所以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永恆的。聽法,事相,佛陀用事相來譬喻,但是我們要很體會道理。所以,《法華經》有跡門與有本門。跡門,這個門,「跡」就是有事,用事來譬喻;有本門,這個門,有真實的道理。門的進出,進出是一個形相,但是,門,真實的理是分別內外,我們要很清楚。

所以說,佛陀用事相,要來顯這個道理。事,既然我們能知道,有這樣多寶塔現前,承著上面的<法師品>,在<見寶塔品〉,這樣浮現出了多寶塔。多寶塔,已經讓我們了解,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法,回歸來了。但是這個法回歸回來,要讓我們更清楚大乘法,怨親平等,讓我們更了解,更清楚,所以用<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講經,事相很完備,所以這是一個跡門,我們說邏輯,很清楚。

所以,這就是遍虛空法界,「遍滿虛空盡法界,古今佛諦歸一體」。遍虛空法界,自古來今,所有佛的道理都回歸在一體,這就是真理,要用心體會。道理是遍滿了虛空盡法界,自古來今,所有的佛,出現過人間來說法,最後還是共同回歸於道理,這就是古今都是一樣。道理,就是法,法身就是從佛所說出的法,若沒有人說,我們怎會了解呢?要有人說出來的道理,我們才會知道,而要說出這些道理,就是要大徹大悟,大覺者,才有辦法說出,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讓我們能很清楚。不論是物理、生理,生物理,全都無一不知、無一不覺。這就是我們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大智覺悟者,能講說的法。

這個法,佛已經圓寂了,法同樣回歸大地,遍滿虛空盡法界。古今諸佛出現人間,無不都是所說的法都是說遍了,虛空法界真實的道理。所以遍滿虛空法界的道理,就是所有覺者出現人間,向我們解釋的法,我們凡夫無法很清楚,就是要有這樣的大徹大悟,與天地宇宙虛空,合為一體的大覺者,才有辦法講出了,這樣遍虛空法界的大法,一乘大法,微妙,這就是諸佛與法合為一體。古今諸佛都是一樣,就是與天地道理合為一體,我們應該很清楚。

所以說,<提婆達多品>這一品,素來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就是佛的弟子中,僧團中一位最不聽話的,違背了佛陀,迫害佛陀,破和合眾,擾亂了一個國,對阿闍世(王)的唆使,使阿闍世造「五逆罪」,這差不多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現在佛陀在這一品,在《法華經》裡,為提婆達多授這麼大的記?現在得到妙果了,這誰不會疑惑呢?人人都很疑惑。

提婆達多惡名素著
今得妙果
孰不疑惑因果
若能敬信不疑者
即聖賢自覺之境
感世出世之果
必上達通經之理

向來佛陀所說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為什麼提婆達多,他怎麼會有成佛的果報?所以大家會疑。這就是我們凡夫,有一部分的人,較固執的人,就不會相這一品是佛說的,他認為《法華經》中,<提婆達多品>不是真佛說。其實,這一品的道理,才是要讓我們能真正體會了解,有啊!善惡懸殊,惡有惡報,大家應該要知道,提婆達多生陷地獄,這是受極大的惡報,而且是在眾目昭昭,他居心不良,這樣要去毒殺佛,還沒靠近佛之前,忽然間土地裂開,人就這樣陷落裂開的地底下去,火就出來了,這已經是大家都看到了,這樣的因果不就是極惡現報嗎?

但是,在經文中,在〈提婆達多品〉裡,沒有特別提出這(經)文在其中,就要了解、知道,提婆達多的過程中,在僧團裡,有經過這種三大惡逆的罪,所以有這樣的報,因為經文沒有浮現出了,提婆達多生陷地獄,沒有這個經文出現,所以有的人不知道,他就是很執著,認為提婆達多這一品,不應該在《法華經》的經文裡面。

不過,這一品裡面很重要,要讓我們知道,真如本性人人本具,善惡不分,裡面就是有真如本性。我們這幾天一直強調這樣說,不只是人類善惡,人人本具,就是連動物、山河大地都有,說得更清楚,大家要更簡單明瞭,也要相信真如就是道理。一切的理,無不都是叫做真如,因為它是真諦理,要不然,說人人本具,到底藏在哪裡?大家,人生幾十年,來的時候是這樣,但是,我們去的時候的形體,與來的時候的形體有相同嗎?是不同。來的時候叫做嬰兒,去的時候那就不一定,年齡不定。若是自然法則,去的時候那就是老的身體去了,放在哪裡?埋了,和土地會合,剩下骨頭;或者是火化之後,剩下灰。真如去哪裡?其實,回歸,回歸天地,真如一體。剛才不是說過嗎?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相信真理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要不要有疑,因為〈提婆達多品〉這一品,提婆達多惡得很有名,所以佛陀為他授記,大家都會懷疑。因為因果,大家是相信因果;不相信做惡的人能得佛授記,這都會疑惑。但是,我們若是能敬信,「若能敬信不疑者」,我們若能真正清楚,不是說你這樣說,我就勉強相信,不是勉強相信,要徹底相信。我們若相信不疑,這就是「聖賢自覺之境」,真的要有智慧的人,才有辦法去體會到提婆達多,為什麼得佛授記呢?這真的是要智慧,要能夠了解一乘大乘妙法,那個微妙真如的道理,我們要很清楚、相信,人人本具,自古來今。既然這個真理是永恆的,人人所造作的業力,因緣果報,誰造作的善惡,善惡歸入我們的識,這是絲毫不差,不是燒掉了、埋掉了,一了百了,這些也都沒有了,不是,因為他的魂,魂,就是識還是存在,我們這個業識,還是同樣來來回回,這我們都要很分清楚,分明,能了解。

若能這樣,「敬信不疑者」,全都能很清楚,無疑惑,這樣就是「聖賢自覺之境」。這就是真正我們自覺了,了解了,所以「感世出世之果,必上達通經之理」。這樣,我們能自覺、了解,就能知道,世、出世間的果報如何造作,我們的記憶是很清澈,生生世世要來求法,求妙法。或者是生生世世,怨,愛恨情仇,這樣一直在循環嗎?我們要很清楚。所以,我們要知道,世、出世的果報,就「上達通經之理」,我們若能了解,在提婆達多這一品都能很了解,經的道理我們都很透徹、了解了,這段,提婆達多已經受記將結束,佛陀擔心大家,無法很清楚透徹了解,所以還是要向大家再叮嚀。

所以佛陀他就有再說,能相信提婆達多這一品的經文,大家能夠相信,就不墮地獄、餓鬼、畜生,能生在十方佛前之處。甚至常聞此經,不只是不會墮三途,能常常在三善道裡,生在十方佛前,能與佛相處一世,而且能常常聽到這部經。這部經就是《法華經》。

不墮地獄
餓鬼 畜生
生十方佛前
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若生人天中
受勝妙樂
若在佛前
蓮華化生
《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這是前面的經文說過,所以「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是生在人間,都常常很快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在佛前,自然聽法之後,身心清淨,脫胎換骨,人已經好像重生過的人生一樣,很清淨。

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於時下方
多寶世尊所從菩薩
名曰智積
白多寶佛
當還本土
《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已經這段經文聽完了,多寶佛的心願也應該已了了,所以與多寶佛同來的智積菩薩,就開始來提醒多寶佛,說:「這樣,我們應該要回去了。」這就是隨著多寶佛來,「侍從多寶佛來此娑婆,上座菩薩,名曰智積」。提醒多寶佛要回去了,這段經文已經聽完了,一段落了,我們應該回去了,這就是提醒多寶佛。多寶佛,「多寶如來,本為東方過去古佛」。

多寶如來
本為東方過去古佛
茲云下方者
前經文述
寶塔從地涌出
即今方稱云下方

多寶佛,那時候也有說過,東方久遠久遠很長久以前,一尊佛出現,在那個時候將要入滅時,就是沒有那個因緣,沒有人來請法,所以,他沒有機會講《法華經》,心中有一點點遺憾。所以要入滅之前交代,交代說:「我的全身將我放在寶塔裡,我將來,哪一個地方講《法華經》,我就要在那個地方,連寶塔,連我的全身,都要湧現在那個道場。」這是多寶佛他的心願,這是東方過去的古佛。但是,他怎麼來?不是從空中東方來,他是從地湧出。前面的文有敘述,多寶佛是從地湧出,所以「即今(方)稱云下方」,多寶佛,這就是本來他是東方的古佛,但是塔是從地湧出,所以稱「下方」。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白多寶佛
當還本土:
多寶佛昔為證是經
而從地湧現寶塔
今聞是
妙法華經已畢
是智積菩薩
請多寶佛還本土

那就是多寶佛他證經,已經來到娑婆世界,聽經了,也證明,證明這部經,他從地湧出這個寶塔。所以現在已經,「今聞是妙法華經已畢」,這已經一段落了。承〈法師品〉,後面〈提婆達多品〉,這樣一段落。所以,已畢了,「是智積菩薩」,要請多寶佛要回去了,這已經一段落。這是見證〈法師品〉,佛陀說「持經功德」,所以寶塔現前。一直到了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這樣知道大乘法就是沒有怨親,怨親平等。看到釋迦佛,這種遍虛空法界的道理,完全很清楚。所以「智積既聞說法畢,故請多寶佛還歸本土」。

智積既聞說法畢
故請多寶還歸本土
意謂多寶出現
為證此妙法華經
是諸經之王
已訖是故
請退歸本土

這個法,妙法的道理大意,智積菩薩認為:這樣我都知道了。意思就是說,多寶佛出現就是要來證明,「此妙法華經是諸經之王」,這也已經告一段落,差不多了,所以就是開始要歸本土的時候。這是智積菩薩認為是這樣。不是多寶佛說:「我們回去了。」不是,是隨多寶佛來的菩薩,以為這樣是一段落了,所以要請佛回歸本土。

在這當中,就是釋迦牟尼佛,下面這段文再說:「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向這位智積菩薩說:「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
告智積曰
善男子
且待須臾
此有菩薩
名文殊師利
可與相見論說妙法
可還本土
《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意思就是說:「且慢,不要那麼趕,我娑婆世界還有一尊菩薩,你稍等一下,他叫做文殊菩薩,有機會你們可以見面,他等一下就會到了,你稍微等一下。」佛陀也會留客人呢!他方來的古佛,多寶佛,隨多寶佛來的侍者是智積菩薩,他們要回去,釋迦佛想要這樣留著,釋迦佛想要留客人。

釋迦牟尼佛
告智積曰
善男子
且待須臾:
釋迦因見智積欲還
故少留之
令與文殊而得相見

「釋迦因見智積欲還,故少留之」,稍微留他一下,要留客人。「令與文殊而得相見」。希望這位菩薩,能與娑婆世界的菩薩代表,文殊師利來見面。這也是釋迦牟尼佛,他有他的用意,客人快要離開,稍微留一下。

止之之意
雖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故託文殊以留多寶
佛之密意
非菩薩之所知

因為前面是「跡門事訖」,「跡門」,「跡門」就是剛剛說過的,事相。佛陀用事相,讓大家知道,讓大家記憶,這是像故事一樣。故事,讓大家記得,這叫做「跡門」。跡門事已訖,這是如故事一樣,就是有〈法師品〉,又有〈提婆達多品〉,這都與人有關,與經、與法有關。經、法,那就是「本門」。人呢?法師,若能持經的人,能夠得到怎樣的功德,但是,那個經的內涵道理,還未表達很清楚。〈提婆達多品〉,雖然「怨親平等」,已經表達出來了,事理,就是虛空法界,回歸,就沒有分別什麼善惡。但是,其中的真理還未很清楚,所以,「本門未彰」,裡面的道理還沒有很清楚。大乘法,能夠真如本性,如何接觸到大乘法,能體會大道理,這個還未清楚。

所以,佛陀就故意要將他留著,要顯大乘法,就是菩薩的智慧,要來作見證。在娑婆世界,菩薩智慧代表,那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因為這樣,所以,佛陀他就留著,要留智積菩薩,所以「本門未彰」,因為道理還未很透徹,你只是知道「事」,你還不了解道理。佛陀要,「託文殊以留多寶」,佛陀是要留著智積,當然就是要留多寶佛,就是希望他們都留著,這就是要請文殊菩薩,他能現前,大乘法,希望透過文殊菩薩,來留住多寶佛。這是「佛之密意,非菩薩(之)所知」。唯有釋迦佛與多寶佛能夠了解,菩薩,跟著多寶佛來的菩薩,還無法了解這個意境。

所以,佛陀就向智積菩薩說,「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來向他介紹:你稍等一下,娑婆世界這個地方,有一位菩薩叫做文殊師利;這位菩薩很資深,他的地位是居諸菩薩之首,他的名字叫做文殊。因為文殊菩薩,從〈序品〉、〈方便品〉,過了之後,他也要遊化他方去,現在〈提婆達多品〉這個場合,文殊菩薩不在其中。文殊菩薩要回來了,釋迦牟尼佛知道將要到達了,你們稍微留一下,意思就是這樣。所以「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可與相見論說妙法
可還本土:
汝可與之相見
論說如來深妙之法
然後可還歸
本居淨土

佛陀向智積菩薩說,文殊菩薩將要回來了,你們大家見面一下,和他見面之後,有什麼妙法,你們再互相去討論,既然都來了,就與娑婆世界菩薩之首座,見見面吧!這也是與我們世間的常情一樣,稍微留一下。「汝可與之相見」,大家能見個面,「論說如來深妙之法」,讓文殊菩薩,去和你們說內涵的真理。有時候要說得很清楚,不如旁邊的人來描述更清楚。所以,「然後可還歸本居淨土」,他的本土去。

文殊菩薩,大家應該還記得,從〈序品〉開始,《法華經》的〈序品〉,就是彌勒菩薩,看到大家面面相觀,佛陀在放光,久久未出定,所以他知道大家心有疑,就起來請教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知道佛陀的心意,希望能從兩位菩薩,一位是過去已成佛,龍種上尊王佛的文殊菩薩,一位是將來成佛的彌勒菩薩。所以,一位是過去,一位是未來的佛,所以,這兩尊佛,應該現在是菩薩身,來助道場。既然要說這麼深奧的法,就要由過去、未來佛,在這個地方,互相對唱。彌勒來請教,文殊來回答,文殊菩薩回答的,有往昔二萬日月燈明佛時,那時候,最後的日月燈明佛,還未出家時,有八位王子,佛出家之後,這八位王子聽佛已經成佛了,所以,八位王子也來隨佛出家。

這當中,在日月燈明佛過了之後,這八位王子,就由妙光菩薩來教化。妙光菩薩為他們講《法華經》,這就是一段過程。這八位王子,之後,最後成佛,第八位名叫做「燃燈佛」,這位燃燈佛,佛陀在修行的過程中,也經過燃燈佛教化過。可見,文殊菩薩,他的資歷是多麼深呢!過去是,八位王子之師,自己本身也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在現身,名稱叫做「文殊師利菩薩」,是來助佛的道場,這是文殊菩薩。

法華經序品言:
往昔日月燈明佛
未出家時有八子
聞父出家成道
皆隨之出家
時有一菩薩
名妙光
佛因之說法華經
日月燈明佛入滅後
八子皆以妙光為師
妙光教化之
使次第成佛
其最後成佛名燃燈
其妙光即文殊

所以,因為這樣,他在眾菩薩座上之首,我們大家要很清楚記著,文殊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就是我們剛剛所說過,法,真理,總歸於虛空遍法界,回歸於真如一體,這就是我們同樣的道理。菩薩,大家都是有來歷的,而且透徹的意識,就是清楚,永遠都是佛佛互相,互相的支援,助道場。同樣的,觀世音菩薩也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同樣的道理,所以說,真理就是這樣。覺悟者,他沒有說「我已經成佛了,我永遠永遠都叫做佛。」其實,佛,是人人都可成佛,就是要我們清楚,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無染著,與虛空法界合為一體,這叫做覺悟。覺悟,那就是成佛了。

釋迦佛是這樣,文殊菩薩也是這樣,他現在現為菩薩,所以來助釋迦佛的道場,所以他在道場裡,也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是佛陀這樣,來向智積菩薩留著,希望用文殊菩薩的那個智慧,再敘述大乘妙法精髓的道理,讓他們互相談心,談得來,能了解法的真道理。現在我們就要等待,等待文殊菩薩現前。

而世尊告使暫留
因以引起文殊師利
教化龍女之事

這<提婆達多品>,雖然是告一段落,但是後面這一段,文殊菩薩出現了,就會引出了,龍女轉身成佛的道理出來,這就是大乘法。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6年12月22日~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20230126《靜思妙蓮華》跡門事訖 本門未彰 (第1337集)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