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三 3月 01, 2023 11:4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三 3月 01, 2023 4:18 pm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顯現人間,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覺性;前既明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今此勸持正念深信悟佛知見。
⊙前既明一真實大乘境之中,共有三章:第一章:正明權實三根得記;第二章、讚歎人持法,身勤修為法勸募,修持經行人;第三章、為稟持顧命捨權小持行實法。
⊙此勸持品,至第十六壽量品,為悟佛知見,由前二品,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無冤、無親。法華微妙,不可思議,故如來唱滅募人,欲令此道常存。
⊙勸持品:時會聽眾,聞世尊說法師品讚歎持經人。見寶塔品,下方多寶佛為欲證妙法華經,為諸經之王,現諸勝事。
⊙提婆達多品中開跡顯本:如來由此得最正覺。而提婆達多過後亦可成佛。
⊙於是勸持品中藥王及大樂說,並其眷屬二萬之眾,發誓弘宣此妙法華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
⊙此勸持品,藥王、大樂說二大菩薩,與諸眷屬二萬之眾,俱同發心。藥王二萬等,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大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者。
⊙藥王、大樂說等,既聞如來唱將滅度,求才發願弘經。故諸大士契佛意,即奉命而發願對佛立誓。
⊙末世弘經,非願力不能也,所以此品有諸菩薩,並新記聲聞,發願弘經。忍難雖善,不若無難為美。

【證嚴上人開示】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顯現人間,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覺性;前既明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今此勸持正念深信悟佛知見。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
顯現人間
開示悟入眾生
佛之知見覺性
前既明顯平等大慧
無生無滅
今此勸持正念深信
悟佛知見

希望大家對前面,我們所說過的法要好好用心,要將過去的法再思考,真正整理一次。記得在〈見寶塔品〉,要見到寶塔裡面的多寶佛,釋迦牟尼佛就說,要集「分身」共在一處,也就是要我們大家,回憶佛陀所說過的教法,無不都是佛的分身,佛陀的法身,他的法要入我們的心來。

我們聽過了,是不是已經將它,丟到很遠的地方,若是這樣,我們就要趕快集回來,所聽過的法要趕緊回憶回來,歸位。這在〈見寶塔品〉中,我就很強調,大家聽法要記得,不要這邊聽,這邊漏,漏失掉了我們每天在聽的法,這樣將它漏失掉,再怎麼聽,都是「有漏法」。法都漏掉了,不住在心,要如何用呢?法若沒有在我們的內心,心中真的是都空掉了,日常的生活沒有法在心,日常生活難道能運用?什麼都沒有了,要如何用呢?所以我們要好好聽法,要聽入心來,在記憶中。

現在的電腦能將東西輸進去,它就歸入記憶體裡面,而我們呢,法聽進來之後,我們是不是有在記憶之中呢?釋迦佛,〈見寶塔品〉,寶塔現前,大家要見到寶塔中的多寶佛,佛陀就說:「我要先聚集所有的分身佛,全都要聚集過來。」這一段經文,我很刻意說很多次,希望大家要將法回憶回來,將法歸位回來,這是很重要的。

昨天也說過了,過去這麼多品之中,完成「三周說法」;法說周、譬喻周、因緣周,歸納於正宗(分)。佛陀所要說最重要的法,已經在這個地方,「三周說法」完成,但是說得清楚,是不是聽了,有沒有了解呢?這就要看我們大家,是不是聽過了,就要將我們的法,歸入我們的記憶體裡面呢?「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顯現人間」,這也是我常常說,來人間要做什麼呢?「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覺性」,因為佛陀初覺悟的第一念頭:眾生皆有如來覺性,真如,眾生人人本具,佛陀知道了、體會了,道理自在人心。

人心本具有真理覺性存在,那就是我們迷失了,煩惱無明蓋住了我們的真如,蓋住了我們的知見、覺性。我們和佛陀同樣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覺性,我們既受,受無明、煩惱、塵沙惑,完全將我們遮蓋了,所以我們應該現在,就是要好好很用心,塵沙、無明、煩惱,完全要撥除。「法譬如水」,一層一層要將我們去除,我們的煩惱、無明、塵沙惑,要為我們破除掉,我們是不是有真用功?水也很具足了,煩惱、無明,自己有沒有用水來洗練我們心?法,是不是有句句入心,用心在記憶之中,我們的記憶體有存著這些法嗎?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佛陀「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覺性」。我們的覺性有了解嗎?

所以,前面已經真正,「明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這也已經顯現出來。從〈提婆達多品〉,已經佛陀很明顯,顯示平等大智慧,他也沒有怨。提婆達多這麼大的動作,要來逼佛、害佛,破壞佛的僧團,平時一直在毀謗佛,像這樣,佛陀無怨;不只是無怨,還是感恩。這種,再為提婆達多授記,佛已經很明顯,顯示出了一種的平等,大智慧、大慈悲平等觀,佛已經用心敘述出來了。所以「無生無滅」,生生世世累劫以來,佛陀已經將過去的一切,生生世世的恩恩怨怨,完全沒有了,本來就不存在,哪有什麼滅除的地方呢?

佛陀,他已經解脫,超越「九界」。雖然在「九界」中,生生世世都經歷過了,現身與眾生同等。像鹿王,他就現鹿王的身形,來帶動鹿群,也感動人類。釋迦牟尼佛在六道中,任何一個道,「四生、六道」,他都走過,都現身教育、利益眾生,所以任何一生,無不都是佛陀經歷過的。

但是佛陀已經成佛,超越了,所以,生而無生,所以滅而無滅,他已經超越了。所以他的心靈境界,和凡夫的心總是距離那麼的長,到底是佛離我們眾生,還是眾生離佛呢?其實,應該是平行在走,只是佛心乾淨、無染,眾生充滿了污染、煩惱、無明。眾生相,一直都是存在,還是有,你歡喜、你怨恨,但是我看來,也沒什麼好歡喜,也沒有什麼好怨恨,偏偏就會聽到,他啦、你啦,彼此之間都有互相庇護的,互相排斥的,這就是眾生的心念。

因為這樣,佛並沒有離開眾生,是眾生的無明,遠離佛,所以成為凡夫,才會和佛的境界離那麼遠。現在,「今此勸持正念深信」。現在接下去的,我們應該都要很用心。佛陀擔心大家,是不是這樣就全都漏空了?佛陀又是要叫大家為了法,佛陀要勸大家怎麼樣來持,受持正念;怎麼樣好好再次提起信心,能相信佛陀所教法,我們才能體悟,「悟佛知見」。

前面,「明一真實大乘境之中,共有三章」。

前既明一真實
大乘境之中
共有三章:
第一章
正明權實三根得記
第二章
讚歎人持法
身勤修
為法勸募
修持經行人
第三章
為稟持顧命
捨權小持行實法

昨天很詳細跟大家說過了,就是要大家趕緊回憶回來,將法再回憶一下。三章,就是分三段,第一章之中,就是要「正明」,很用心,要很了解,「權實三根得記」。「權實三根得記」,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從小乘,聲聞、緣覺,這樣一路過來了,經過了〈方便品〉、〈譬喻品〉,這當中,舍利弗得記了。這個時間,佛陀所說的教法,舍利弗體會到了,體會到〈方便品〉,佛陀不斷不斷讚歎佛的智性,智慧甚深。開始,舍利弗還沒有清楚,一直到進入〈譬喻品〉,舍利弗體會到了,大乘,「大白牛車」,才是究竟自度度人,裡面的寶藏,能自得,又再利人。舍利弗了解其中的奧祕,所以舍利弗體會了;當機者,所以他體會。

佛陀為他授記了。就是因為舍利弗得佛授記,其他的四大弟子,也跟著出來了,就是這樣,舍利弗體會了,我們相信、我們了解了,四位走出來,向佛虔誠頂禮,表達懺悔。這麼久的時間,長時間,佛陀的教法,自己很固執,固守在自己自身,所以現在終於了解了。譬喻「窮子」,貧窮子,這麼長久的時間,只是在門外徘徊,大家應該都記得,希望提醒大家,表達他們已經清楚,佛陀歡喜。

但是擔心他們還沒有透徹了解,所以,又再加上了<藥草喻品〉,要知道法水滋潤天下一切,法水滋潤我們的心地,我們的慧命;在我們的心地,借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能夠接受到佛法,我們的心地,那分覺性要體悟。心地的覺性,慧命要增長起來,需要法水來滋潤。「三草二木」,草木等等,山河大地,無不都是需要雨水,諸雲來遮蓋,雨水要落下,滋潤一切。用種種來譬喻,讓大家更加清楚、了解,佛陀安心了,為他們授記。這過程,大家要清楚。

還有呢?還有很多人還未得授記,還未了解,所以就要再為下根之人,佛陀沒有放棄,於〈化城喻品〉和〈五百弟子受記品〉,了解了,所以為他們授記了。再接下來,下根器的人又慢慢了解了,這麼多人已經得佛授記,我們大家也應該都可以體會,要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去體會。這樣佛陀就開始授記,「學」,就是還是學地的人,和「無學」,已經所學的都圓滿了,這些人叫做「無學」。學與無學人,佛陀為他們授記。這段,這算是第一章,第一段,這樣為三根,三種根機的人,這樣讓他們前後次序,體會、了解,為他們授記,這一段落了。

第二段,第二章,那就是要在〈法師品〉,佛陀開始讚歎,持經,只要有《法華經》的地方,那就是有天龍護法,來擁護,這是〈法師品〉,大家要再回憶一下。因為這樣,所以〈見寶塔品〉,東方多寶佛全身入寶塔,從地湧出。這就是表示前面的〈法師品〉,佛陀為法募人。佛陀開始為了要守護這部經,所以開始要來勸募人,要發心,要守護這部經,因為這部經所在的地方,那就是最吉祥的地方,那個地方那就是諸佛護念,天龍護法所守護的那個地方。所以在這當中,多寶佛和寶塔從地湧出,來見證《法華經》是諸經之王。過去佛,為了聽經,從地湧出,這表示我們凡夫,凡夫心地,我們是不是,我們的慧根有深入了沒?信心有入了沒?若是有,我們應該心地的寶塔,應該也要湧出的時候了,那就是寶塔中古來佛。

從〈化城喻品〉就開始說了,人人本具佛性,無始以來。還記得那時候就一直跟大家說,人人心中本有一個靈山塔,人人本來就有清淨的佛性存在。與生俱來,無始劫、塵點劫以來都是,這都已經一直說過來了。所以,寶塔湧現,已經讓我們了解,佛陀將分身佛都要集合過來,就是要大家思考,發心如初,開始我們聽的法,是不是都存在呢?就開始要讓大家把這個回憶,法,要歸位回來了,所以集分身佛。然後〈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龍女,不論是十惡不赦,生陷地獄,同樣,真如本性存在,佛陀也是為他授記。因為提婆達多法已經都很清楚,總是來生世,他若是地獄業報盡了,還有來生世,來生來世,同樣的,真如本性;同樣這個道理、法都存在,那就是要長久的時間要去修行。就像人做錯事,入監獄去,回來,更生人,完全改過了之後重新做人,同樣的道理啊!所以,他生生世世,修行,終於成佛,同樣會成佛。

龍女也是啊!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說,「昨天師父已經交代過了,今天難道又一樣?」是啊,昨天說過的,大家有清楚嗎?是不是有記憶住?這很要緊啊!這麼多品的名詞,它的功用,法,到底大家次序有清楚嗎?就要再和大家提醒,再校譯一次,校對一次,希望大家要好好用心。

所以下面,再接下來的〈勸持品〉,一直到第十六品,叫做〈如來壽量品〉,這就開始要「悟佛知見」了。

此勸持品
至第十六壽量品
為悟佛知見
由前二品
顯平等大慧
無生、無滅
無冤、無親
法華微妙
不可思議
故如來唱滅募人
欲令此道常存

前面已經「開」,方便法已經移開了,一實乘法已經門開了,讓大家了解,裡面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寶藏,這麼多這麼多的法,讓大家清楚,開始展示佛那個本懷,佛的心門,坦誠讓大家看,靈山塔也在裡面,古佛在塔中,人人本具。這全都展示出來了。

接下來的,那就是要「悟」,讓我們能體悟佛的知見,這由前面二品,就是,〈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這兩品已經顯示了平等,心、佛、眾生全都平等,(本性)無善無惡。但是前面有說,一切皆幻化,全都沒有,泯滅掉了,但是還是「宛然存在」。因為我們眾生雖然生命苦短,在這苦短的生命中,我們還在複製煩惱,所以必定還是要再用心修行,體會、了解。雖然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無冤,無親」,但是眾生所造作煩惱無明,還是存在,除非你去掉這些煩惱無明,那就是平等大慧就現前了,自然「無生,無滅,無冤,無親」,哪有特別我的什麼人呢?眾生都是平等。

所以《法華經》就是微妙綿密,非常奧妙,「不可思議,故如來唱滅募人」。佛陀開始和大家說:「我應該再沒有多久了,這個時候,這些法,大家要趕緊負起責任,要來承擔這個法,如來家業,要準備承擔如來家業了。所以這就是「如來唱滅」,開始要交代了,開始要募了,要找人才的時候。所以,「欲令此道常存」,就只是期待,期待這個法能夠永遠存在人間。

所以,「勸持品」。在現在,就是佛陀那個時代,靈山會上的聽眾,「聞世尊說法師品讚歎持經人」。

勸持品:
時會聽眾
聞世尊說法師品
讚歎持經人
見寶塔品
下方多寶佛
為欲證妙法華經
為諸經之王
現諸勝事

在法華會,在〈法師品〉裡面,大家都知道,佛陀開始暗示將要入滅,所以在希望能傳承的人,就是在募人,要找人了。〈見寶塔品〉,「下方多寶佛,為欲證妙法蓮華經,為諸經之王」,這就是寶塔湧現的目的,就是要來證明,這部經一定要流傳的,因為這部經是諸經之王,一定要流傳下去。

釋迦佛的擔心,那個心懷的擔心,多寶佛來助緣,來見證,希望佛的弟子,大家要承擔起來,這部經是這麼重要,所以在〈提婆達多品〉,開始就是開跡顯本。

提婆達多品中
開跡顯本:
如來由此得最正覺
而提婆達多
過後亦可成佛

這個「開跡」,那就是生生世世顯跡在人間。佛陀顯跡在人間,不論是「六道、四生」,提婆達多都是緊跟著,這種受折磨,「如來由此得最正覺」,就是有被磨過了,所以佛陀感恩,因為這樣,佛陀再向提婆達多授記。這是佛的用心。這「跡」,就是生生世世,佛陀的《本生經》裡面很多,這都叫做「跡」。他過去生是怎麼過來,怎麼修行,怎麼度人,佛陀的慈悲,是怎麼樣忍受苦難,這樣一路一直走過來。用〈提婆達多品〉來代表,就是這麼惡劣,生陷地獄,佛陀還是感恩,因為提婆達多,所以讓他能夠成得正覺,這就是用這樣來教育我們。「感恩啊!若沒有他磨過我,哪有我今天能成就呢?」這就是表示慈悲、大智慧,所以,無怨親的感覺。提婆達多,過後一定能夠成佛。這是佛陀證明。

所以現在再接下來,〈勸持品〉,再接下去,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以及眷屬二萬人,開始他們就要發誓立願,來弘傳現在這部《法華經》。

於是勸持品中
藥王及大樂說
並其眷屬二萬之眾
發誓弘宣
此妙法華經

再下去,就這樣紛紛地,菩薩就發大心、立大願,願意來接受佛陀的教育,來接受奉持這部經典。就是將如來的家業承擔起來,教育眾生的弘願,現在開始就要入經文了。這是〈勸持品〉,第十三品了。

《法華經》二十八品,現在是第十三品。「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

爾時
藥王菩薩摩訶薩及
大樂說菩薩摩訶薩
與二萬菩薩眷屬俱
皆於佛前作是誓言
《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

這就是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所帶領的二萬菩薩,他們已經開始要發心了。所以,這是現在藥王菩薩,二萬菩薩等,是在〈法師品〉的時候,大家應該還記得。

此勸持品
藥王、大樂說
二大菩薩
與諸眷屬二萬之眾
俱同發心
藥王二萬等
是法師品
所因所告之人
大樂說又是
寶塔品之當機者

〈法師品〉,佛陀向藥王菩薩講出了,持《法華經》的人的功德,他針對藥王菩薩開始講法,因為藥王菩薩很精進。再下去就慢慢可以看出,藥王菩薩持《法華經》,那個精進的心念。所以這是在〈法師品〉那個時候,開始佛陀向藥王菩薩,所說的教法。

還有大樂說,大樂說菩薩,那就是〈見寶塔品〉的當機者。因為寶塔湧現,這是什麼因緣?大家還記得嗎?有一位大樂說菩薩,來請佛講寶塔為何會顯現。這位大樂說菩薩,也是在〈見寶塔品〉的當機者。應該大家要記得,這全都是在《法華經》裡面關鍵的人物。所以,「既聞如來唱將滅度」。如來開始就有這樣的表示了,這個時候求才;佛陀開始在勸募人才,發願弘經。

藥王、大樂說等
既聞如來唱將滅度
求才發願弘經
故諸大士契佛意
即奉命而發願
對佛立誓

大樂說菩薩開始知道,佛陀希望人才來發願,來發願弘傳這部經典,所以「諸大士契佛意」。有二萬菩薩,有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他們都已經契會佛的心意。他們所帶領的二萬菩薩,全都開始能夠體會,所以「奉命而發願,對佛立誓」,開始要發弘誓願。

末世弘經
非願力不能也
所以此品有諸菩薩
並新記聲聞
發願弘經
忍難雖善
不若無難為美

「末世弘經,非願力不能也」。所以他一定要發願,因為末世,在這種道理,已經將要消失的時代,要來弘傳這部經,若沒有願力,實在是不可能能夠這樣弘揚下去。「所以此品」,這品就是〈勸持品〉,有諸菩薩,並新受記的聲聞,還有已經佛為他授記的聲聞,這些人,學與無學,已經得記的聲聞,也開始要發願了。所以「忍難雖善」,忍這個難,要弘經,就要堪得起忍耐。在這個堪忍的娑婆世界,一定會去面對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忍難雖善」,雖然是很好,能堪得忍耐,雖然是很好,但是「不若無難為美」,最好是平安,不要有太多的困難。大家願意再怎麼艱苦,我都願意接受,我都願意接受考驗,我還是堅持奉持經典,很期待能夠順利。你堪忍,雖然很好,最好能夠順利,人人能夠接受。

所以,「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及「大樂說」,也是大菩薩。這「二萬菩薩(眷屬)俱」,這些都是他們的眷屬,就是這二位菩薩所帶領的眷屬。這些有二萬多人,同時來發心。所以,藥王和樂說,這兩尊菩薩,還有二萬的眷屬。都是在靈山會,〈法師品〉的時候,大家已經深深體會到。佛陀在勸募人才時,希望有這樣的人才,願意來接法的人,所以大家,「皆於佛前作是誓言」,現在大家都願意了,經過了〈法師品〉,然後,再經過了〈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這樣大家已經下決心了。所以他們立誓,要對佛立誓,能夠諸經之王《妙法蓮華經》,能夠廣布在娑婆世界,能夠娑婆世界眾生,人人能夠接受,行菩薩道,入人群,去體會人群中,人群所造作的無明煩惱。這些菩薩,全都要願意,全都投入,菩薩群投入人群去。

看看每一回,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有苦難,不是一個人去面對那麼多人,就有辦法去救災、救苦、救難;一個人沒有辦法,需要的是很多人。看看人間的菩薩群,這兩天前(2017年),在木柵段那個地方,一輛遊覽車,觀賞櫻花回途,要回來的路中,已經就快要到家了,卻是這輛遊覽車,這樣衝到邊坡下去,這是這樣掉下去,瞬間整輛車都解體了,人也都飛出去,就是現場,全都是慘重的死傷,三十三個人就往生了,十幾個人受傷。這個時間,雖然是晚上,天很冷,慈濟人得到這個訊息,馬上就近從南港,較靠近這個路段現場的地方,較靠近的,就趕緊大家動員起來,這麼寒、這麼冷的氣候,在現場看到一具一具的大體,搬起來,在路上。他們勇猛無畏懼,不怕寒風這麼冷的天,面對著一具一具的大體,他們毫無畏懼,就是這樣在那裡為他們念佛,希望能夠安住瞬間發生(意外)的這些魂,魂魄四散,那種驚惶的靈魂,要趕緊將他安下來,趕緊在那裡念佛,安住了靈,能夠安心,安靈下來。

若是有的有傷的,一直送到醫院,我們就一直聯絡哪一間醫院,靠近那醫院的地區,就趕緊到醫院去,知道這些大體,開始一直要運到殯儀館去,那個地方又有一群慈濟人在那裡接,開始佛聲不斷,安靈。有他們家屬來了,趕緊安住家屬的心,陪伴,這要多少人啊!

所以,菩薩,需要很多人來發心立願,這就是佛陀所要教化,要傳布這部經,諸經之王,讓人人勇猛精進,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去安住眾生心,去度化眾生,入菩薩道,去除煩惱無明,這就是佛陀這麼重視這部經,希望人人能夠傳承,乃是救世之法,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2月16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301《靜思妙蓮華》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 (第1361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