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靜思妙蓮華》假名練若 自譽蔑他 (第1379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謂法將滅時出家修行人,多貪利養唯思口體供奉,不以勤苦操勞遂漸衰邁,不能弘通佛教時逝法斷。
⊙凡居蘭若者,謂調煩惱故,自謂已得真道不勤無多聞,自不解妙義,而與白衣說法。
⊙懷惡心無正念,常念世俗事,不順教而行。自譽蔑他,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閒,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
⊙表明惡比丘之假行,離內外真修。內修心在養性,外端正在行為,向內滋養慧命,向外行儀弘聖道。
⊙貪著利養故:背道行者,則為貪著利養。與白衣說法:己不解妙義,何能為人說。
⊙末世中人多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形現出家相,心不離俗習痴欲。
⊙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企圖得諸世人之所恭敬,仿彿同得果六通羅漢。
⊙其義有二:一、 即諸菩薩謂此惡人貪著利養,自慢妄擬得道羅漢。二、 指如是貪著利養,妄擬羅漢之惡人。
⊙好出我等過:謂搜尋諸持經者之過失。其義均通。
⊙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如是惡人口雖說法心存求利,是人內懷惡見,常念世間塵俗之事。
⊙人懷惡心:其心不存善故無正念。常念俗事:背道偏向不受導正,不順教而行。
⊙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借練若名,行塵俗事,不懷好意,吐虛造謠,好出我等弘經者過。自讚譽己,而輕蔑他,不守規戒,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
【證嚴上人開示】
謂法將滅時出家修行人,多貪利養唯思口體供奉,不以勤苦操勞遂漸衰邁,不能弘通佛教時逝法斷。
謂法將滅時
出家修行人
多貪利養
唯思口體供奉
不以勤苦操勞
遂漸衰邁
不能弘通佛教
時逝法斷
感慨良多,用心啊!「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時間好好要利用,我們若沒利用時間,時日空過了,這是人生一大的損失;不只是損失了聞法,損失了體會道理,損失了我們修行。身是載道器,年輕時,記憶力好,領悟力強,吸收佛法不困難。願意身體力行,入人群中去付出,這更是容易。時光不留給人,我們若不去做,時間,時間這樣就流逝過去了。法,不好好把握入心,這樣道理不存於心裡,什麼我們都空的,我們又沒投入人群,又沒去結好緣,體力也是會衰邁了,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警覺。
我們說過了,在惡世法末的時代,惡比丘只是空有形相,而沒有實修行,這樣的修行,名稱修行人,真的是很可惜。在經文裡面,我們可以體會很多。所以說「法將滅時」,這就是末法,法已經將近到末端之時,出家修行的人到底是怎麼修行?他們「多貪利養」。心裡只是想,想在生活中的享受,能夠暢盡口欲;讓我們的身體,住,住的地方很舒服。身體、口欲、感受,都是只有貪在供養,貪在享受。若像這樣,名稱叫做修行,不但對自己無益,再者對佛法是一大的損傷,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佛陀的時代,那些菩薩就是擔心,佛陀更是憂念,未來佛法要如何住世?期待人人受教,然後發心立願,能在人間弘揚教法。大家面對著娑婆世界,總是失望了、懼怕了,不敢再來娑婆世界。受教之後,得佛授記之後,更期待能夠此身了脫,了脫在這個娑婆世界,得以到他方去。
這是靈山會上,佛陀面對這些弟子沒有大志,沒有發大願、立大志,實在是心很落寞。幸好當場有這些菩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些菩薩看佛在為弟子授記,聽佛講說佛法、妙法,未來,法,非常盼望著能夠留在人間,那念心的懇切,但是弟子沒辦法體會,所以這些菩薩,就開始發心、立願,向佛陀安慰「願勿慮」,「希望佛陀不要擔心,我們願意,就是將來在惡世法末的時代,眾生多剛強,多麼的惡劣、驕傲,這我們都不怕。」
未來的末世,末法的時代,將來說不定會出現了佛教裡面,「獅子蟲自食獅子肉」,名稱的出家人,形相像是在出家在修行,名稱的出家,其實內心就是貪圖利養。將來,這未來的世間,修行的生態若是變成這樣之時,有這麼多類的惡比丘;或者是有人,在阿練若(阿蘭若)修行,自命清高,來輕視在人群中的出家人。這就是各不相同,在人群中的,有的就是這樣這麼惡劣,但是願意在阿練若修行的人,卻是看不起在人群中的人。其實在人群中,發心立願也是有,老實在修行,依教奉行,入人群度眾生,也是有。但是就是壞的形態,蓋過了真實修行的。但是在「阿練若」,遠離人群,就是以為自己很清淨,「無諍」,以為他這樣在修行,就已經很清高了,所以,他也是看不起,在人群中的修行者,這就是未來有這樣兩極端的惡。但是當中,老實修行的,這些人有心修行在人群,卻是讓這些兩極端掩蓋過去了。
所以,菩薩他就是佛前,來講說未來,未來末世的形態若是變成這樣,這些人,未來的世間,大家怕辛苦,「不以勤苦操勞遂漸衰邁」。這些人都是這樣,在社會人群貪求利養,時間空過,只有一個名稱修行,這樣而已,就一直過一直過,這個生活空過。很怕操勞,很怕辛苦,但是時間也這樣空過了。所以「遂漸衰邁」。這不是說我不要操勞,我就能常常體態很好,常常年輕,不是這樣!時日是不能留給我們,同樣時間過,體態,我們的身體同樣,生態也是在衰邁中,這樣消逝去了,空空過一輩子。
「不能弘通佛陀」,不能弘通佛陀的教育,時間就是這樣這樣一直過,法就這樣斷掉了,這叫做「末世」,這叫做法將滅。佛法會將在人間消滅掉了,到這樣的時代,大家怕辛苦,修行,光是貪圖人家供養而已,不想要好好做典範,不想要好好弘揚佛的教法。回過頭來,敗壞佛法,這樣時間一直過,佛法會滅得很快。這就是菩薩他說清楚,佛陀擔心的未來;擔心未來,佛法就是會變成這樣。
凡居蘭若者
謂調煩惱故
自謂已得真道
不勤無多聞
自不解妙義
而與白衣說法
所以,前面我們有說,有的就是在「阿練若」,就是他在修苦行,凡是居在阿練若者,「謂調煩惱」,說他是在調伏煩惱,其實他什麼都沒做,光是很想,我就是修行,就是空空的這樣過,是與人無爭而已,不理世間事,時間到就去托缽,之後回來,就在那個地方靜坐、看經,但是「不勤無多聞」。以為自己已經煩惱調伏了,所以我沒有煩惱,不與世間爭,我已經是得道了。
因為這樣,「不勤無多聞」。就是不肯勤修,好好去請教,好好聽法,只是守在,我都有在讀經,我有在看經。讀經、看經,但是你沒有去體會內涵的真理,你沒有願意入人群度化眾生。獨善其身,這種「不勤」,而且「無多聞」,就是隱居,不要說給人家聽,也不要去聽人家說。像這樣「自不解妙義」,自己沒有好好,將這個微妙的道理好好去體會,好好去了解,這要如何能了解妙義呢?不是只有在經典中就能體會到。經典所說的,是很靜,靜態,在靜中要入動態中去體會,常常告訴大家:「入人群中,人人身上都有一部經,每一個人那個經歷的經典,是活的經典。我們在動態中,體會到佛的教法是這樣說,在人群中體驗到,真實是這樣的形態,應該動靜要會合。」卻是這些人只取在靜,與世無爭,不肯入人群,這樣的人,這在「阿練若」裡。
尤其是有的,他就是只要接受供養,「而與白衣說法」,這是在一般的地方修行,他向居士說法,就是有企圖。有的就是在「阿練若」靜下來,自己了解經典,但是不去和人分享,或者是自以為得,以為自己已經了解很多,不要聽,這是靜態的一部分。還有另外的比丘,出家者,他很願意去說法給人聽,但是去說法,自己是還沒有很透徹了解,因為勞勞碌碌都在人群中,而且心靜不下來,心就是一直貪圖利養,穿梭在護法群中,他心靜不下來。所以為他們說法,那個心就是有這樣的貪圖。
懷惡心無正念
常念世俗事
不順教而行
自譽蔑他
非無諍行
故云:假名阿練若
所以,「懷惡心無正念,常念世俗事」。這是又另外一類就是這樣的人。在居士群中,「與白衣說法」,其實他的心所懷念的,就是世俗的事情,享受,享受口福,享受人間的物質,人家拿很多的供養,就是享受物質。所以這種「常念世俗事,不順教而行」,沒有順著佛陀的教育,自己自作行為。「自譽蔑他」,自己讚歎自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像這樣的人,即使是在阿練若裡,也不是無諍。「阿練若」的名稱,叫做「無諍」,就是精舍。既然入精舍修行,就是要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世無爭則世安」,一直和大家這樣講過,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雖然我們入人群,應該完全都無爭,這才是真正心淨,境淨,真正是淨行。
但是,你身在靜的環境,很美的境界裡,卻是內心懷惡,沒有正念,只是念在世俗事,沒有接受佛陀的教育。就是自己得一點法,就只是作工具,去向人講法,讓大家讚歎我們;甚至以為自己已經很崇高了,講到其他的修行者,就是輕視人、污蔑人,這就是有這類的出家人。像這樣,豈是叫做無諍行呢?非也!不是,不是無爭的人,不是修行的人。雖然形體,說他住在蘭若,雖然形體說他是出家,但是心懷惡,沒有正念,這也是有爭議,不是無諍,所以「非無諍行」,所以叫做「假名阿練若」。這個道場,這個修行的精舍,說他是在這裡修行,其實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名稱而已,裡面沒有真實修行者。
所以我們要很自我警惕,不要做一個假名的,住在寺院裡面,我們既住在寺院裡面,在精舍裡面,在蘭若裡面,人人要名副其實。既是出家,就是要修行;要修行是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修行者。你若違背這樣,那就是心懷惡念,所以我們要自我警惕。前面的經文的大意也是這樣。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閒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
所以前面的經文,「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就是這樣的情形。「未得謂為得」,這就是貢高自慢的人。「我慢心充滿」,就是很我慢。「或有阿練若」,有的人說在修苦行,「納衣在空閒」,就是穿破衣在空閒中,在很空曠的地方,離人群有比較遠,但是也沒有多遠,就是獨居在一個很悠閒的地方。「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事」,對人間世俗事,他看不起。這就是前面的經文。有的是這樣,「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這種人,這就是在人群中的惡比丘,或者是在阿練若,雖然就是住在空閒處,其實他輕賤人間事,這也不對。
接下來,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
未來有這樣的比丘,這段經文的表達,就是「惡比丘之假行,離內外真修」。外面就是在世俗人、大護法群中,在那裡攀緣,內心就是心沒有定力,就是散漫心,這是離開了這種內外真修的行,外面放縱在人群中,內心就是無定力,這就是惡比丘。
表明惡比丘之假行
離內外真修
內修心在養性
外端正在行為
向內滋養慧命
向外行儀弘聖道
「內修心在養性」,什麼叫做內修?內修就是內心修心養性,好好把我們的性很穩定,好好滋養慧命。我們要知道,我們不知道在多久了,我們生生世世,在這個煩煩擾擾的世間裡,我們已經很多的煩惱無明,現在難得聽到佛法,要很用心接受,去除我們種種的習氣,那個習氣去除了,培養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叫做內修。
外面的習性,因為我們的習氣,已經讓我們已經是這樣,就知道要改,但是在人群中,這個習氣若再起來,還是又忘記了。我們修行,要好好佛法接受下來之後,我們要養性,我們的慧命要好好來滋養起來,不要讓我們的慧命再虛掉了,不紮實,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心。
修心,就是在養性,過去的習氣要趕緊改除,好好培養我們這念道心,我們要好好培養。既發心,既立願,我們莫忘初心,這念心要常常記住,身、口、意業在行為中,要好好將它顧好,這叫做內心養性。
外,外行,那就是要好好端正行為,你的行為是在你的起心動念,你是什麼行為,那就是知道你的心性,你的內心,你的習氣還沒有改除。所以我們的行為,在外面的造作,都會大大小小粗細犯錯。修行要有內修、外行,內修是「誠正信實」,外行是「端正行為」,用這樣很白話,我們就能夠很清楚。所以,「外端正在行為」。「向內滋養慧命」,向內,我們要好好滋養我們的慧命;向外,我們的行儀是在弘聖道。修行就要有修行的形態,作為人間的典範,佛法才能因為你的典範,而興盛起來。你若是在外面形態不端,就很直接損害佛教的名譽,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貪著利養故:
背道行者
則為貪著利養
與白衣說法:
己不解妙義
何能為人說
所以「貪著利養」,這樣就是「背道行者」。佛陀這樣教我們,指引我們這條路這樣走,你偏偏背離了佛陀的教育,這是背道者。法,明明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利用法,在人群中沽名釣譽,像這樣,就是不對的,這叫做背道而行。修行就是看淡了名利,殷勤為人群去付出。但是向白衣說法,只是為了貪著利養,這就是背道了。所以,「與白衣說法:自己不解妙意,何能為人說?」自己若沒有好好內心用功,只是表相文字的解說,只是這樣,內心沒有修為,對人不真實,這樣是要如何對人講話呢?這末世中的人,多是這樣懷增上慢,這就是很擔心。到了末世,在這個末世,就是法已經在世間,將近要消滅掉了。為什麼法在世間將要消滅掉呢?因為人多是懷增上慢。這些修行者,和這人群凡夫,同樣都是在增上慢中,和凡夫沒有差別,只是名稱上,這樣形態上說他是出家人,其實內還是與凡夫一模樣,同樣的。
末世中人
多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諂曲
心不實故
形現出家相
心不離俗習痴欲
所以「功德淺薄」。既沒有修行,哪有功德呢?內心所有的,就是「瞋濁諂曲」。貪、瞋、癡、慢、疑全都有,對人講話都是諂曲,這種只是應人的歡喜心,護法,擁護他人的歡喜心,就是去博取他的歡喜。這種「瞋濁諂曲」,貪、瞋、癡都還在,再加上了諂曲,這實在是很可憐,為享受而博取人的歡心。
「心不實」,這樣的修行,是心不實的修行,沒有實在心。我們要「誠正信實」,他不誠、不正,不正確的信,更無實。像這樣,「形現出家相,心不離俗習癡欲」,沒有離開世俗,沒有離開那個習氣,那個癡念,所以貪瞋癡都還在,這種習氣全都還在。所以,「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企圖得諸世人
之所恭敬
仿彿同得果
六通羅漢
這就是那個模樣只是這樣自高,自己讚譽自己,讓人家看到外表好像很有修行,是六通的羅漢,這種,企圖得諸世人之所恭敬,自己要仿冒,仿冒著有修行人的形態,只是著這個修行者的衣服,彷彿中讓人看到以為他有修行,以為他已經得六通的修行人。這是他自己內心的企圖,希望世間的人供養,所以在人的面前,好像很有修行。
其義有二:
一、 即諸菩薩
謂此惡人貪著利養
自慢妄擬得道羅漢
二、 指如是
貪著利養
妄擬羅漢之惡人
所以,「其義」,這種的有兩種的意思。一、是「諸菩薩謂此惡人,貪著利養」。這是這些菩薩向佛及在大眾中,要表達出了,未來世間的修行者的生態,他們是貪著利養,這些貪著利養的人,就是「自慢妄擬得道羅漢」。自己模擬自己已經是,「我得道了」,其實他什麼都還不知道,只是在文字上做模樣說法,其實內心還是不穩定,還是心不定、意不專,這就是有這樣的一類。
再來,第二種,就是「指如是貪著利養,妄擬羅漢之惡人」。這非常的妄,虛妄;「妄」,就是「虛」的,現在叫做「虛擬」,這「虛擬」,好像、模仿,其實不是這樣,但是外面的境界、形態看起來是這樣。這種模擬,妄擬自己以為自己就是這樣,一直讓人知道他有修行。這種的人,這是妄擬羅漢的惡人。
所以,「好出我等過」。他會常常在這些有修行的人,發心立願要在人群中的人,他就是一直要去找他的缺點。
好出我等過:
謂搜尋
諸持經者之過失
其義均通
「搜尋諸持經者之過失」。就是一直要去找,他有什麼樣的缺點嗎,一點點就要將它說得很大。或者是只是看到,不了解,就吐虛去毀謗,「一人吐虛,萬人傳實」,這就是這樣。對有修行的人,他就是這樣,要去找出他的缺點等等。這就是這些惡比丘,對善良的出家人,老實修行,傳佛法的人,就是這樣,一直想盡辦法要去毀謗他。這說出了這些修行者的過錯,這就是「惡比丘」,要說老實修行人的過失,這個毀謗的心態,這就不對了,這就是真的是惡。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如是惡人
口雖說法
心存求利
是人內懷惡見
常念世間塵俗之事
「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那就是「惡人,口雖說法,心存求利」。這些人「內懷惡見,常念世間塵俗之事」。就是說這些惡人,常常雖然口中都說在講法,其實他的內心所存的,說法就是為求取名利。這就是他的內心所懷的惡見,所念的是世間塵俗的事情,根本他的內心就沒有想要脫俗修行,根本就沒有這樣。
人懷惡心:
其心不存善
故無正念
常念俗事:
背道偏向不受導正
不順教而行
所以,「人懷惡心」,這個人是懷惡心,「其心不存善,故無正念」,因為他的心沒存在善,所以叫做就是沒有正念的人。「常念世俗事」,這就是這樣的惡比丘,就是「背道偏向,不受導正」。這種人,他自己偏差掉,不只是不願意接受,人家導正他過來,反過來要毀謗人。這種惡比丘,心懷惡心,常念的是世俗事。這樣的人,這就是我們要很擔憂未來。
未來,到底我們再來的未來,這樣的世代,就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我們的現在,有少數的人這樣嗎?或者是在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有多數的修行者,是這樣呢?「假名阿練若」,假名說他是在修苦行,或者是不實,口說法,沒有真實的心,這樣表達文字的意,但是沒有真實內心的修行。像這樣的人,未來到底有多少呢?這是很擔心啊!未來惡世的惡比丘,濁世的惡比丘,他會不論是在人群中,或者是僻靜的地方,修行形態不同,但是就有互相衝突、矛盾。當中,不是沒有老實修行的人,是受這些人,這惡比丘所毀謗的,這就是很單純的修行者,但是這些惡比丘,就是要時常找他們的短處,找他的麻煩,時時就是找種種來毀謗。「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借練若名
行塵俗事
不懷好意
吐虛造謠
好出我等弘經者過
自讚譽己
而輕蔑他
不守規戒
非無諍行
故云:假名阿練若
我們在外面在修行,但是這些僻靜在阿練若,就是這樣在毀謗。所以,「借練若名,行塵俗事」。其實是借練若的名,叫做「苦行」,借這個名稱,其實還是世俗事。「不懷好意,吐虛造謠」。對老實修行的人,就是這樣「吐虛造謠」。「好出我等過」。真的,將來我們若要在惡世、濁惡的世間修行,我們會去遇到這樣的人。像這樣,這種人很多。這種人,「自讚譽己,而輕蔑他,不守規戒,非無諍行」。自己自我讚歎自己,輕賤別人,就是「不守規戒」。這種「非無諍」的人,不是真實修行的人,他就是時時對著真修行者,這樣在毀謗。這樣的人,也是不少,這叫做「假名阿練若」。像這樣的人,在未來末世中,要修行,真正要修行,真的是很困難。
這種「好出我等過」,好出我等,要弘經的人的過失,老實要修行,反過頭來受他們毀謗。不論是在人群中在造謠,這種惡比丘,或者是在靜處說他是在苦修,但是對在老實修行,要老實將法傳法的人,卻是有這樣對他們來毀謗。這就是這些菩薩表達出了,未來他們若是要入人群,就是會遇到這樣,兩邊不同的修行方式,心不正的修行者。自己若要在那個地方,去弘揚佛法,就是會受到這樣的壓力。因為這樣,所以大家雖然得記了,不敢,不敢在這個地方,不敢繼續在娑婆,因為繼續在娑婆,未來的眾生,哪怕是修行者,也是這麼剛強,就是難調伏,不順正法教育,這麼的多。這是菩薩所表達出來的,讓我們能夠知道,未來真的要修行不簡單。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