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4月 28, 2023 12:09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4月 28, 2023 5:00 pm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五欲無益,如狗咬熱鐵,五欲增爭,如鳥競肉食,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踏惡蛇,五欲無實,如夢幻境短。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世人愚惑,貪欲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五欲無益,如近火增油。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踏毒蛇。五欲無實,如夢幻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及比丘尼,好戲笑者:亦莫要單獨親近比丘尼,好嘻笑者,亦莫要親近。近則招譏,尤其好樂多戲笑,尤當遠之。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於五塵境,深生欲心,執著妄念,求現異相,妄稱涅槃。
⊙求現滅度:執小偏獨善者,謂於現法中,求得究竟安樂,亦稱現法寂靜無染涅槃。如在家、出家修學佛法,實未能體解正法含義,故未能離於五欲。而但求現世一生之安樂、清淨者,非解脫生死之涅槃。
⊙求現滅度者,欲速取證,未證謂證,輕慢他人,非大法器。故云:新發意弘大法者,不宜得親近,求現滅度者。
⊙諸優婆夷,皆勿親近:居家女嬌態誘惑難制故,非可親近。況復貪欲求現清淨小乘涅槃者,如上諸人,皆勿親近。
⊙此頌如是戒慎,遠離劣友不善緣。擇善友知識,施受互為善友,導向慈悲善處,喜捨智慧安樂自在,以上擇友:離惡近善。

【證嚴上人開示】
五欲無益,如狗咬熱鐵,五欲增爭,如鳥競肉食,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踏惡蛇,五欲無實,如夢幻境短。

五欲無益
如狗咬熱鐵
五欲增爭
如鳥競肉食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踏惡蛇
五欲無實
如夢幻境短
五欲不久
如假借須臾

欲,欲念,就是我們人生「生死」的關頭,也是「煩惱無明」的起點,「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五欲,就是在我們的一念間一生起來,所以它有貪、瞋、癡開始。貪念一起,緣著外面的塵境,五欲就開始產生,很多很多的煩惱,起了很多很多的無明;無量無數煩惱,無明、造業,無不都是從這個源頭起。源頭一起,要如何治療呢?很多很多的方法,多少煩惱,就有多少的方法可以對治。卻是一旦有病,一旦有了煩惱,即使要用法也已經自迷了,離法愈是愈是遙遠了。這就是難得治療,因為有病了,不懂得要接受藥,不是無藥醫,是迷,迷在不懂得用藥,不願用藥,所以使病會愈來愈重。

五欲同樣,是一大重病,五欲對人,真的一點點利益都沒有。在《佛遺教經》,在《四十二章經》,短短的文章,一段一段無不都是這樣,向我們提起、提醒,希望我們能夠了解「欲」;一旦接觸到欲,要離開欲,那就是困難了。因為「以欲養欲」,用欲再培養我們的欲,這個欲念就是這樣,一段一段產生。

就像現在的人說,「以利滾利」,利息,就用利息再滾利,就這樣,同樣的道理。所以,「五欲無益」,追究到最後,這裡面弊病很多。人在追求五欲,就像那狗咬熱鐵。鐵,紅的,已經烤紅了,紅的鐵,那是極熱無比啊!這紅紅的熱鐵,這隻狗去咬它,是不是會傷牠的嘴呢?不只是無益,又是有傷害。人在貪欲,就是和這一樣,就像狗在咬熱鐵一樣。

而「五欲增爭」,要追求五欲,愈追求,愈增加競爭。社會這麼多的競爭,人間這麼多互相對立、相爭。小的是人與人,或者是家與家,或者是社會與社會,這種爭而出頭,不得安寧,啟動了國家,國與家,這種國與國來相爭,家與家來相爭。現在的企業不就是都說:「這是哪一家的系統?這是哪一家的公司?」就是這樣,無不都是一直在競爭,互相競爭,為利而爭。這個「爭」,國與國爭,是為國土爭,或者是為利益爭?所以,這樣就會惹成了災禍,人禍。不論人與人對立而爭,或者是公司與公司對立爭,社會對立爭,國與國對立爭,想想看,這樣的爭,能夠安靜嗎?能夠安寧嗎?一旦有爭,人與人爭,人一定有傷,不是傷到人體,就是傷到人心;人心、人體這樣不斷在這交爭的程度,不斷增加。

如群鳥競肉食。像鳥一樣,天空整群的鳥,地上只要有食物,整群的鳥就這樣整個飛下來,就是要爭這個食,肉食。人和鳥類也是一樣。所以,「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這五欲會燒人,真的是就像狗在咬鐵,熱鐵會燒爛牠的嘴,但是這個五欲燒人,就像拿一把火把,逆風而行。風迎面來了,你一支火把拿在手裡,這個火順著風是會燒到手,卻是人的愚癡,已經手將要被火燒到了,還不懂得要放,這就是愚癡。凡夫,眾生就是這樣,一直在這個五欲中貪,五欲燒人而不知哦!所以,「逆風執炬」。這就是在《四十二章經》,也有和這樣相同的教育,來教育弟子,「逆風執炬」。所以,「五欲害人」,五欲絕對是害人的,「如踐踏惡蛇」。就像毒蛇在那個地方,我們沒有注意,這樣去踏到牠,那一條蛇,回過頭來絕對是咬你一口,這個毒性的蛇。所以我們就要知道,五欲就像蛇,你若是動到牠就很危險,一定受反咬一口。同樣的道理。

所以,「五欲無實,如夢幻境短」。其實,五欲在人間到底有什麼呢?實在是很空,「無實」。你擁有很多的財產,產業很大,人也才一個,生活,一餐能夠吃多少呢?衣服穿起來,和大家一樣;家裡面多麼堂皇,也是一張床、一件棉被,還有能享受多少呢?個人的享受,也只不過是這樣。吃多少,穿多少,睡的範圍多大,其實都是有限。但是,要爭的產業,天地間無處不擴大,無處不佔有。平時要走得到都難了,用這麼多的心神,到底能夠多久呢?「如夢幻境短」,就像夢,一個夢境,很短暫。所以,「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假借的時間,有多久呢?這五欲實在是不久。

毛博士(大氣暨海洋物理博士,毛正氣教授)來和大家談天,我要他回來交功課,要去找出了忉利天的位置,你知道他讀過了多少的佛經?你知道他探討了多少,茫茫無際的天空?他用多少心思,要找出一顆星球,在天空中這個位置,跟地球時間的比較,它的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希望讓大家來證明,真正去體會,體會到人間,這都是法啊!佛陀二千多年前,科學還未發達之前,他已經發現了,地球之外,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其它的他方世界。佛經不斷不斷提醒,告訴我們他方世界。這他方世界,一定要大家去清楚、相信、了解。在《法華經》中,佛的弟子願意,願意修大乘法,但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他們發願是要去他方世界弘法。佛陀心真的沮喪,要大家能夠回歸娑婆,來教化眾生,卻是大家發願要到他方世界。也就是這樣,他說出了這世間,要發心、要持法,我們要拿出了,堅強、忍耐的心志。

文殊菩薩開始請佛陀細說,要如何?用什麼方法,讓大家有方法,避免那麼多的困難?要如何避開這種,人間種種的惡行、惡相。而我們不只是要避開,要避開,是叫我們提高警覺。娑婆世界需要人度化,這種的環境,才是需要要有人願意進去度化,但是這種環境難堪忍耐,要如何面對?所以,文殊菩薩請佛陀細說。如何越過了這個困難的境界?要去忍耐,要有方法,堅定道心,能夠避免這種,惡行、惡相的環境。堅定道心,所以有這段經文。

看看,現在在聽法,在國際間,全球有幾個國家在這個時刻,無秒差,師父在說話,他們從遠路,天未亮,走到要聽法的地點。他們願意走那麼遠的路,跟大家同這個時刻,雖然沒有辦法在臺灣,沒辦法在精舍,卻是他們在那個地方,還是同這個時刻,這樣直接接受,今時此刻接受。現在的社會,慈濟世界在人間,人間菩薩現在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現在馬上知道。這就是他們要付出,要從一大早天未亮就要走出來,要去到大家集合聞法的地方。大家在聞法,若沒有付出,一大早天未亮,天很冷,我也願意這樣出來;若沒有付出這樣的(精進),沒有辦法臨場聽法。

同樣的道理,享受,就是愛睡,多貪一下子來享受,失去了這聞法的心得。大家若回來,最歡喜的,要享受,就是他們薰法香。這就是我們要想清楚,不要貪在五欲,五欲享受不久啊!只是「假借須臾」。這個時間是假借的,假借時間,短暫,不是我們長久能夠用的時間。時間過了,不會再回來,就是很空。所以,「世人愚惑,貪欲五欲」。

世人愚惑
貪欲五欲
至死不捨
為之後世
受無量苦

人就是愚癡,就是愚,愚癡,所以他貪欲的是在這個五欲,這樣短暫的享受,不能來聽法,就是愛睡、爬不起來、累啦。這就是貪欲。多休息一些,欲,這五欲--財、色、名、食、睡;睡,這也是五欲的裡面。「至死不捨」。怎麼說,都無法捨棄了這個貪慾,貪在一輩子,生和死都沒有捨離貪欲。「為之後世受無量苦」。因為這樣,生生世世就是遠離法,就是在這個苦難中貪欲。

「五欲無益,如近火增油」。這五欲對我們,一點點都沒有利益,就像在火的上面,我們倒油下去,火就燒起了,說不定也燒到我們的手,燒到我們自己,或者是一場的大災難,「五欲無益,如近火增油」。「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踏毒蛇」。

五欲無益
如近火增油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踏毒蛇
五欲無實
如夢幻所得
五欲不久
如假借須臾

五欲害人,就像去踩到那條毒蛇。「五欲無實,如夢幻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各位,要很用心來體會。這個「欲」是很簡單,很多種的欲,財、色、名、食、睡,這全都是。我們五根、五識,無不都是引誘我們去貪欲。我們就是在這樣,這就是凡夫。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想,這些人難道不就是,前面所說的五欲裡面的人嗎?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要親近的,我們都要一直很警惕,不要親近的有這麼多哦!我們還要知道不能親近,不只是前面說「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這我們都不能親近。

甚至,「及比丘尼,好戲笑者」。不論是比丘、比丘尼,那種沒有真正要修行,就只是嬉鬧喧嘩,愛說笑等等,貪著,玩世不恭,這種的人我們不要親近。何況比丘尼,有的這種,這樣愛戲笑的人,我們也不要這樣單獨,這樣和他親近。這種戲笑群眾,我們都不要去親近。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亦莫要單獨
親近比丘尼
好嘻笑者
亦莫要親近
近則招譏
尤其好樂多戲笑
尤當遠之

「亦莫要單獨親近比丘尼,好嘻笑者」。這種戲笑群,我們不要投入去,「亦莫要親近」,不要去親近,不要投入,也不要親近。「近則招譏」。不可,我們若近,就和他一樣,走在一起,有的人就說:「這個人和這些人在一起,這個人和這些人不是一樣?」尤其是有的人說:「我們若要了解他的行為,看他的朋友就知道。」所以我們要很謹慎,應該親近,或是不要親近呢?何況,親近就不要了,何況和他投入下去多嬉戲,不可,所以我們應該要遠離,不要有。又再,「深著五欲,求現滅度」。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於五塵境
深生欲心
執著妄念
求現異相
妄稱涅槃

這就是小乘人。有的人修行,就是在五塵境裡生五欲。小乘人,或者是獨善其身等等,五欲,只是想要求在:我拜佛,我供佛,我有功德。這種的修行者,或者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我就是要有所得。在家求福,出家要求解脫,只是為了這樣而已。這就是在五塵境裡,出家想要解脫,那就是想要獨善其身,我要遠離人群,我很孤僻,我不願意和人相處。像這樣,也不對啊!我們選擇人來相處,惡知識、惡友我們要遠離;善知識引導我們,我們要親近。但是,就像這樣,獨善其身,他通通拒絕,孤僻自己,要好好修行,藉什麼修「戒、定、慧」,無漏,要解脫,要心能夠清淨。但是只是顧自己,這不對。

所以,「五塵境,深生欲」。有的在家人,就是供養,做的事情,我就是能夠得福。這樣也不對。所以「執著妄念」,這都是執著妄念。「求現異相」。顯現,出家就是要顯現:我修行修得很好,我有所得,法我有所得,我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要和大家這樣互動,我有我的法。「未證謂證」,這類的人我已經能夠修到,坐禪坐到不倒單,坐禪坐到我已經看到什麼境界。類似這種,我們也不要親近,我們就是要用心來了解,不該親近的,我們要很謹慎。「求現滅度」,就是「執小偏獨善者」。

求現滅度:
執小偏獨善者
謂於現法中
求得究竟安樂
亦稱現法寂靜
無染涅槃
如在家、出家
修學佛法
實未能體解
正法含義
故未能離於五欲
而但求現世一生之
安樂、清淨者
非解脫生死之涅槃

這就是說求現滅度的人,就是「謂於現法中」,於現在法中,現在在修行,「求得究竟安樂,亦稱現法寂靜無染涅槃」。這就是偏小乘,在現在,我今生此世,在這樣的法,我已經就是很滿足,我在這裡就是這樣修行,修我自己能夠「究竟安樂」。我能夠享受,心沒有擔憂,外面無雜務等等,我就是整天,浸沉在這個法的裡面,這種這樣樂哉、樂哉,以為「現法寂靜無染」,這樣已經是涅槃了,他自己以為他的境界,已經是寂靜了,無染著了。他就是「未得謂得」,就是這樣,已經自己自界限在這裡。

「如在家、出家修學佛法,實未能體解正法含義」,實在他還沒有很了解,正法裡面的含意,就像佛陀四十二多年講經,小乘學者他們,四十二年間,聲聞、緣覺就是求解脫。佛陀就要循循善誘,聲聞、緣覺之外,最究竟是「一乘實法」,那就是大乘法。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菩薩道,才是真正究竟,在人群中不受影響,入污泥中不受污泥染,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所動搖道心,這才是真正究竟解脫。光是閃避不是辦法,要面對,修真實法,但是這些人偏了,還沒得到那個體解真法的含義。

我們要「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每天的〈三皈依〉不就是呢?所以,我們要體解大道,就開始要發大心,但是他還沒有體解大道,不敢發心,只求自己究竟解脫。這個究竟解脫,煩惱無明一起,還不都是又再開始這煩惱。所以,「未能離於五欲」。就像這樣,還有貪欲在,所以還沒有離開五欲。「而但求現世一生之安樂」。只是求現世,滿足自己所追求的,只是這樣而已。這種以為他已經清淨了,其實「非解脫生死之涅槃」。其實是還沒有到。

所以,「求現滅度者」,這樣的人,就是「欲速取證」,就是以為今生他就能夠證知、證悟了。若今生就能夠證悟了,佛陀無始以來,一直長時間,一直在說過去的過去,這「因緣果報」很多,真的要斷除煩惱,到達成佛,要「六度因圓」,才能夠「趨果」。所以,不是今生此世,就能夠得到證悟。所以,要求現滅度,談何容易,難啊!但是心就是這樣,「欲速取證」。

求現滅度者
欲速取證
未證謂證
輕慢他人
非大法器
故云:
新發意弘大法者
不宜得親近
求現滅度者

「未證謂證」。他才只是懂一點點而已,就認為他已經全都得了,都了解了。「輕慢他人」,去慢他人,這種增上慢人,「非大法器」。這種的人,求現滅度的人,這不是法器。他還沒真正體解大道,所以他還不願意發大心,這種的人,不是法器。所以,這也就是,「新發意弘大法者,不宜得親近」。就像這樣,就不要去親近,這種求短暫,今生此世就要得證的人,我們不要去親近這樣的人。

我們才自己新發意而已,我們才接觸到佛法,我們願意發大心,但是你若沒有親近善友、益友,反過來親近這種短暫、短見,這方向錯誤,若去親近,你的大志願心就會不見了,所以不可,所以「不宜親近」。這個發意,「新發意弘大法者,不宜得親近」,不要去親近這樣的人,求現滅度的人我們不用去親近,我們要好好警惕自己。所以「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居家女嬌態
誘惑難制故
非可親近
況復貪欲求現清淨
小乘涅槃者
如上諸人皆勿親近

優婆夷,就是「居家女」,那就是信佛,但是沒有出家,這叫做「優婆夷」。優婆夷就是居士女。居士女年齡不分,有的是已經有年齡了,有的中年等等,有的就是還沒出嫁。所以,居家的女人,居家女人,我們就不要親近。這也是在對比丘說話的樣子。因為女人,「嬌態誘惑」難制伏,難制伏,因為這樣,「非可親近」。因為女人妖嬌美態,千般的形態,很多,女人的花樣很多,所以這種女色迷惑人,修行者就不要親近。所以「況復貪欲,求現清淨,小乘涅槃者」。不只是在家居士女,我們不要這樣,單獨一直要去接近她,就是心裡有存著欲念,或者是在修行,以為自命清高,今生此世就能夠證果,這種的人,「如上」這些人,我們全都不要親近。這是佛陀很詳細這樣告訴我們。所以,前面這段經文,那就是要提醒我們,要警誡我們,我們要謹慎、戒慎。

此頌如是戒慎
遠離劣友不善緣
擇善友知識
施受互為善友
導向慈悲善處
喜捨智慧安樂自在
以上擇友
離惡近善

謹慎,要遠離,遠離「劣友不善緣」。壞的朋友、不好的朋友,時時會誘惑我們,沒有利益我們,還誘惑我們,我們在修行,不能成就我們,還會來妨礙我們的道業,這全都是劣友。時間有限,你若只是和這些惡友在一起,浪費時間,又最危險的,會被他誘惑過去,所以我們要遠離。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要很謹慎,交朋友不慎,那就容易被拖累了。所以,我們要好好記得,要擇友,「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要很謹慎。

所以,「擇善友知識,施受互為善友」。我們能夠付出,能夠接受,我們有法能夠和他分享,他有法和我們分享。就像科學家(毛正氣博士),很用心替我們找出了,忉利天的位置在哪裡。雖然我們無法去到那裡,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去說,除了地球以外,還有另外發現到有生命的星球。雖然我們人在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到那個地方,接觸不到,有或沒有,我們知道就好,不會去想:我要去取得,我將來要生到那個地方。

一群天文科學家,發現到「慈濟」小行星,「那小星星的位置在哪裡?」我就這樣追根究柢。拜託,給我「慈濟」的這顆,小星星的位置,到底它繞太陽,有在繞或沒有?是行星嗎?若有在繞太陽,地球繞一圈,那就是三百六十五天,但是這顆行星,到底是幾年?忉利天跟地球,是一天一百年,那顆星到底跟地球,地球的一年,那裡是多久?拜託葉教授,是不是給我一個這個訊息?

他也很用心,也是集合了很多人去討論,而且去研究、去發現,哇!已經發現出了,真的跟地球的距離,真正就是它繞一圈,是五年七個月;所以我就說:「我們有一顆小星星,在那個地方,歲數會比我們長很多,是不是我們發願,再回去我們的小星星裡啊?」這是說說的,只是要向你們說,跟天文學家在互動,那個天際有這些東西或沒有?科學是證明有,但是有,我們還沒有辦法去到那個地方,沒有辦法接觸到;聽了,有那個常識,理解,真正佛陀的智慧,二千多年前,所說的他方世界就是有。所以,佛法,真實佛法,就是我們的善友,我們善友知識。善友就是互相彼此來互動。

這些教授帶來給我們訊息,來為我們證明、了解,這叫做「善知識」,也是叫做「善友」。「施」,他要來跟我們說這些話,他就要付出多少的時間,去研究、去探討,有憑據才來跟我們說話,這就是布施給我們。而我們有接受嗎?接受來,我們很歡喜。他也感恩,就是師父追著要給他考試,所以他才會去探討,他才會去吸收這麼多的知見,了解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知」、可以「見」,我們還無法力行到那個地方,還不能接觸到,所以這全都是善友,「導向慈悲善處」。就是這樣為我們教導,給我們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喜捨智慧安樂自在」。我們若不要去觸犯到,我們安心向我們真實道,專心走去,若這樣,那就是讓我們安樂自在,這就是「擇善友」,「離惡近善」的方法。

佛陀就是這樣,用這樣的智慧來引導我們,我們是不是願意這樣的接受呢?一個正確的方向走。這種證實佛法跟科學,是很實在的會合起來,應該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4月2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428《靜思妙蓮華》五欲招苦 離惡近善 (第140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