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五月 02, 2023 8:16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五月 02, 2023 2:50 pm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是可親近恭敬供養,是名親近,應可親善知識。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販肉自活,衒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兇險相撲,種種嬉獻,諸淫女等,盡勿親近。」《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販肉自活,衒賣女色:販肉以自活命,此等皆非清淨之行,故宜遠之。販:買賤而賣貴。衒賣女色:指業淫者。
⊙《訶欲經》曰: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哀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如是之人,皆勿親近:近殺增瞋,近色生欲,皆令勿近。
⊙諸淫女等,盡勿親近:前衒賣色相者,為利故賣;今說貪色者;是等諸人,皆盡勿近之。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夫說法者,應於光天化日明處,屏處則涉私嫌,故不可屏處說法。
⊙若說法時,無得戲笑:說法之時,貴於持重。戲笑非法,毋得如是。
⊙入里乞食,將一比丘:入村里時,須將一人以為同伴。
⊙入里乞食:比丘未得食前,應念為修道故,補饑瘡故,既得食已,為報施恩,念道不息。
⊙若無比丘,一心念佛:必若無人可以為侶,當須一心念思惟於佛所教法,勿令心散亂。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用此戒慎、嚴謹以行接近。以二如為行處,能得安樂,可以說之。若餘非處,不可說。
⊙以上,頌離四處;屠魁、兇險相撲、衒買色相、嬉戲況屏處、獨處。屏處為女說法,則有乖儀軌。
⊙至此:無所畏心等,名為行處,離外惡緣等名為親近處。以上總明外離惡緣,為行處、親近處。

【證嚴上人開示】
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是可親近恭敬供養,是名親近,應可親善知識。

為修菩薩行
當遠離諸惡邪見
親近善友知識
若有能說信戒
多聞布施智慧
是可親近恭敬供養
是名親近
應可親善知識

大家用心哦,「為修菩薩行」,我們若是發心,發大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心胸寬闊,利己利人;利人就是利己,覺人就是覺己。我們若有這個觀念,自然我們的心胸擴大了,所以我們能夠先利益他人,很自然就是利益自己。一個地方的平安,我們也是那個地方的一分子,我們使這個地方祥和,使這個地方,人人心理淨化、相處安樂,這樣我們豈不就是,安樂中的一個呢?所以,我們要「利他」就是「利己」,要「利己」,要先「利他」。這樣的觀念,自然我們的行為造作,無不就是與大眾和睦相處;和睦相處,那就是最歡喜、最安樂的地方。

我們覺,覺己、覺人,其實,我們若覺人,自然就是覺己,我們能夠讓大家清楚這道理。你既然能夠付出,說出了你對法的看法,這個看法正確、見解正確,所有的法入我們的心,我們的見解和人分享,這樣他得到法喜,歡喜了,這不就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法的真理就是這樣。你有這樣的真理,才有辦法讓人得到歡喜。所以覺己、覺人,我們有這個心得給人家,人家也很歡喜,這是證明我們的觀念、體會,是沒有偏差,能夠用、能夠度人的法。這也就是利人利己、覺人覺己,這個觀念能清楚了,自然這叫做「修菩薩行」。與人共同分享,與人共同安樂,這都叫做「菩薩行」。

所以若是這樣,有這個心,願意在人群中和大家共處付出,這應該就要「遠離諸惡邪見」。你若願意去這樣的付出,和樂相處,我們要這樣,我們要事先充足自己,要充足自己的過程。前面佛陀教育我們,文殊菩薩替我們向佛陀求法,佛陀對我們教育的方法,就是你要謹慎;謹慎在交朋友,謹慎在你該處、不該處的地方,該去、不該去的地方,該親近、不該親近的人。所以,佛陀就教育我們該遠離的。因為我們才開始要求法,要鞏固我們的心志,心志還沒有很完全,方向我們還沒有很深信、了解。所以我們,有的若不了解,容易其他的邪法,將我們誘惑,就去了。外面的環境複雜,我們信心若沒有很堅定,也很容易被它誘惑過去。因為這樣,所以佛陀就是這樣教育我們。

最近也一直反覆說這些話,因為經文是這樣說,我們也就要這樣知道。所以我們要知道,要「遠離諸惡邪見」。只要我們若要行菩薩道,我們必定要自我警惕,要遠離諸惡邪見。我們應該親近的,就是「親近善友知識」,我們應該選擇的就是善友知識,我們若有這樣,能夠親近,我們才有辦法進步。所以,「若有能說」。我們所要親近的人,我們要選擇的就是「能說」。能說什麼呢?「信、戒」。「信、願、行」、「戒、定、慧」,我們應該要來親近,這種能夠引導我們,讓我們堅定信心,鼓勵我們,讓我們堅立弘誓願。這個信、願,也讓我們能夠,身體力行「六度」,這個行動。所以,「信、願、行」,我們要有。還要再「戒、定、慧」,三無漏學,慢慢將我們引進,讓我們堅定我們的道心,不要漏失,在「戒、定、慧」,不要漏失掉。

我們有這樣的朋友,常常警惕我們,常常和我們分享法的意義,或者是補充我們的不足,像這樣,又有「多聞」。我們的朋友,就是有真精進,願意聽法;不只是願意聽法,又能身體力行,去布施。我們的朋友不是只會說而已,他又能身體力行,精進聽法;法吸收了,落實在他的行動。這種「多聞布施」,這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善知識。很扎實,這樣修行,身體力行聞法,如法修行,這種的人,那就是「智慧」。像這樣,就是「可親近」,不只是可親近,還是可恭敬。因為這位是時時在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因為這樣,值得我們恭敬他,所以恭敬修。

彼此互動,他會帶我們長時來修行、無間來修行,像這樣的益友,我們要互相恭敬。還要再供養,所說的「供養」,就是付出,我們要互相來付出、恭敬、供養,是這樣,名叫做「親近處」。這是我們應該親近的人,也是應該「可親善知識」。要用心來體會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要去度人間,但是,是不是會受人間,不端、不正,來將我們度過去?所以我們要謹慎,不要親近。我們需要選擇善友,善友,他是能夠「信願行」、「戒定慧」、「六波羅密」,這「六度萬行」,是身體力行者。像這樣,堪得我們恭敬,堪得我們親近,所以我們要親近這樣的人。

這就是佛陀很用心,希望我們人人,要保持好我們的道業。尤其是道根,「五根」、「五力」保持得好,我們的「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才能夠隨時,在我們的生活行動中。〈三十七助道品〉,也是在警惕我們。佛陀在〈安樂行品〉,要如何讓我們學菩薩道,能夠很安全,還能夠學,身體力行去做,能夠做到安全、歡喜、快樂。這是佛陀的慈悲,費這麼多的時間、口舌,這樣教育我們。也感恩,感恩文殊菩薩,他能夠啟機,這樣來請佛為我們開示,這無不都是善友、善知識,來教育我們,真的是用心良苦。

前面的經文:「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前面的經文,大家應該還記得。人,有的就是,過去在生活中不檢點,種種的生態、心態都有,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親近。但是,像這樣的人群,「若是人等」,假使有人用著虔誠的心,真正為了求法,要問法而來,來到這個新發意菩薩這個地方,要問:「你如何修行?修行的方向是怎麼樣?什麼叫做菩薩?如何利益人生?」像這樣,所問的都正確,誠意的心,他們用這樣的心來接近,所以「菩薩則以,無所畏心」。

雖然我們是新發意,我們要顧好我們的道心,但是有這樣誠意來問我們的人,我們也要挺胸,有那分「無(所)畏心」,自己要有信心向他說法,能為他說。因為我們對法知道,「知之為知之」,我知道、我了解,將我所知道,將我所了解,我說給你聽。但是,我們自己的內心,要有這樣的準備——「不懷希望」。

我們不要想:要他們來請教的這念心,我們要取得我們有所求的希望,不可。因為我們要不抱希望,盡我的心力為你說,我沒有要在你的身上取得利益,沒有要名,沒有要利,也不敢希望,你聽我的話就有所用,這不敢希望。說話能夠讓人信受,能夠用,這是很歡喜的事情,連這樣的希望我們也不敢想,所以「不懷希望」。

總是我們才在學,才是在求,我們所求得的,我們要用心。法入心,將我所知道,將我所懂的,說給你聽,這種「無(所)畏心」去講說,自己要有信心,但是不要抱希望。這樣來為他們說法,假使這當中,若有「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是佛陀向比丘再警惕,不要一直要接近他們。我們向他們說法,是要很端嚴,端莊、威嚴,來為他們說法,不能輕浮,不能一直和女人這樣接近。就是可以有距離的說法,要端莊地向他們講法。所以,「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這類的人,我們敬而遠之,我們不要一直要去親近他,因為他是為利殺害。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化度他,我們也不要入這樣的人群中去,因為我們還沒有,對法還沒有很深入,怕我們自己的道心,還沒辦法堅定,這樣的環境我們不要深入進去。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販肉自活,衒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兇險相撲,種種嬉獻,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獻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修行的過程,這個女色一定要警惕,因為很多事情,都是以「色」來誘惑,使心會散亂掉。男女的感情,這是很可怕!世間種種的行業都有,像這樣「販肉自活,衒賣女色」也是不可。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販肉以自活命
此等皆非清淨之行
故宜遠之
販:買賤而賣貴
衒賣女色:
指業淫者

「販肉自活」,在賣魚、賣肉,這全都是活命被殺,來販賣,我們也不要這樣,一直要在這個環境中,去求得什麼希望,不可哦!因為要顧好道心。「衒賣女色」,也是不可,因為這都不是清淨的行為。不論是「販肉自活」,賣生物,這樣被殺,來賣,這也不是清淨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要遠離。買賤、賣貴,在做生意,有的人就很便宜的東西買來,很貴的價錢賣出去,這也不是很正確的買賣,所以我們也是要遠離,這不正當的生意,像這樣,我們也不要去和他們打交道。

而且「衒賣女色」,所以女人很悲哀,女色也能夠賣,看到新聞,就是只為了一個眼睛,那眼眶要擦幾層幾層的色彩,眼睫毛又要再去增加,又要塗什麼膏?一次一次一直塗,塗到已經污染到眼睛了,致成眼疾。還有,眼睫毛,就是常常在那個地方,要將它燙得翹起來,燙到眼睫毛斷掉了,跑進鼻腔裡面,這樣一場的大病,一直醫不好,找不出原因,原來就是一根眼睫毛斷掉,從眼睛透到鼻管中,在那個地方作怪啊!

你看,這就是女人為了要取悅,讓人看了會歡喜,為了一個身體要花多少,浪費多少的金錢,浪費多少的裝飾物,在女人的身體呢?這是在經典,處處警惕,也有在佛陀所講的,就是《訶欲經》的裡面,也有這樣。

《訶欲經》曰: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
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之重患
凡夫因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哀禍
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佛陀呵斥女人,說女色是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因為凡夫戀著在女人的身上,沒辦法自拔。又說,「女色者,是世間之重患」。會去犯錯,會引出了心理毛病,所以是「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因為凡夫,凡夫貪色,一生都離不開女人,所以有販賣女色,他就會去那個娛樂場所,這樣出錢買一個女色,來滿足他的心欲。這就是凡夫所需求,在女人身體上取得他的滿足。所以,「女色者,世間之哀禍」。這個女色是世間很悲哀的禍端,凡夫若遇到這樣,被她纏住了,就是「無厄不至」,就是沒有災難不會到他的身上來。

這段《訶欲經》,你若看下去,會感覺很可憐啊!女人為什麼呢?既來為女人,我們若知道道理,要趕緊覺悟,如何端莊自己,要好好自我警惕。這女丈夫,可以女人與男人平等,而且女人比男人強,因為她「為母者強」。因為她能為人類付出,扶養她的孩子,孩子能成器,那是要付出多少心血呢?天下的偉人,哪一個不是,女人所養育出來的呢?女人應該就是要很堅定,女人的力量不差於男人,還比男人更了不起,因為男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女人做到了。女人能做男人能做的,女人都做得到。現在在國際間,女總統有多少位呢?女王權力也很大,很多啊!只要自己尊重自己,也是一樣大丈夫。所以,不要那樣悲哀。

所以,「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近殺增瞋
近色生欲
皆令勿近

這種衒賣女色的地方,以及殺生的地方,我們就不要去親近。「近殺增瞋」,增加瞋;近色,那就是生欲。近女色,我們的心就生起欲念,這我們都不要親近。

就像「增瞋」,在過去就有一個這樣的柴夫,靠著砍柴去賣,來維持家庭。每天就是在山上這樣走,每天就是用力在砍,每天就是背柴出去賣。能夠得到的錢很少,付出的勞力是很大,柴賣出去就是換米、換菜回來,很辛苦。有一天回來,要吃飯了,他就開始,一直吐出了他辛苦、辛苦,這麼的,一生這麼勞碌,只為了三頓飯。現在回來,要吃飯了,飯菜都還沒上桌來,發脾氣,這樣一直罵,罵他的太太。太太被先生無緣無故,回來一直罵,這桌上還沒有飯菜?進去就去廚房罵女兒。女兒,無緣無故母親進來一直罵,到底是什麼事情啊?女兒心也是很懊惱。在煮菜當中,本來鹽就已經放下去了,被她罵得昏頭轉腦,又再一次鹽再放下去。

菜上桌了,三個人坐下來,要吃了。這先生吃飯配菜,「哇,菜怎麼這麼鹹啊?」這個心又是怒火燒起來了,又是又大聲罵。罵了之後,氣沖沖,柴刀拿著,又出門去了,和一群柴夫會遇,邊走邊氣,邊說話,愈說愈氣,因為說話說得很出力,忘記拿著柴刀,比手畫腳,柴刀忽然間丟出去。他們在山坡上走,邊在講話,山坡的下面有一群人路過,這把柴刀剛好丟去出的時候,是無意中,很氣的當中,這樣脫手出去了。這把柴刀去打傷一個人,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是隔壁國的太子,去打傷到這位鄰國的太子,還得了!這鄰國就很生氣,覺得這是蓄意殺害,就這樣起兵,動兵力了,來消滅這個國家。

這小國與小國之間本來是友好,只是一個柴夫,這個怒氣,這樣無意中一把柴刀脫手,就這樣飛下去,就惹成了國與國相爭,死傷有多少人!這就是人間,這星星之火能燎原,這種一把的怒火、瞋火,這就是會惹成了,就是天下人間的禍端。現在我們常常在說難民、難民,難道不就是嗎?少數人的「增瞋」,就是「增瞋」,增加他的瞋恨心,所以一念衝動,口號一出去,那就會造成了多少苦難人,所以我們要很謹慎。「增瞋」,這就是親近這個殺業等等等等,前面所說過的這種,我們的心沒有辦法收斂,所以心亂、散亂,就有「增瞋」,沒有辦法修行,自己還散亂自己的心,貪、瞋、癡,在那個境界中,這樣不斷衍生,其中就愈來愈增加,這「三毒念」。

「瞋」,瞋火燎原,所以這就是我們要避免。佛陀這樣為我們用很多的譬喻,就像《訶欲經》,這就是將女人這樣,說到這個程度來,女人要覺醒,男人要警惕,這應該我們就要很,好好的謹慎。親近這個「色」,就是有「欲」;有「欲」就有「貪」,有「貪」就有「瞋」,有「瞋」就有「癡」,我們不要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獻」。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長行文說過了。所以,「兇戲及相扠、相撲」,這種我們也要遠離,因為這都是「嬉戲」。在外面,儘管不是真正在吵架,但是就是在那裡玩,嬉戲會亂人的心。又是,「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前衒賣色相者
為利故賣
今說貪色者
是等諸人
皆盡勿近之

剛才說過了,色欲迷人,在那個歡樂場中,色情的裡面,去販賣這個色。這種販賣色相,為利故賣,為了錢,所以要賣出她的色相。「今說貪色者,是等諸人」,皆盡勿親近。所以,佛陀這樣對我們叮嚀,不可,不可親近。

接下來的經文再說:「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常常警惕,和女人相處的方法,要如何呢?女人也是人,若要為她說法,要怎麼辦?不要親近,要怎麼辦?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夫說法者
應於光天化日明處
屏處則涉私嫌
故不可屏處說法

為女說法,「應於光天化日明處」。要在很顯現的明處來和她說話,不要在屏處,不要在暗角,或者是沒有公開,只是單獨對女人,這就不要。屏處,就會讓人議論:「這是不是兩個之間,有什麼私情呢?怎麼會兩個單獨在角落裡,在說話呢?」不要。要和女人說話,還是要在明朗的場合,不要在暗角的地方,在暗角就容易惹來了,別人會誤解我們,說彼此之間有什麼私情,「故不可屏處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說法之時
貴於持重
戲笑非法
毋得如是

若是要說話,那就不要有戲笑,還是要很端莊,要好好很謹慎,堅持我們的威儀。我們要莊重,很莊嚴,很嚴肅,不要很輕浮。這樣來戲笑,所說的都不是真實法,這就不對,所以不能這樣,要謹慎。

若是要「入里乞食」,要入里乞食,要去鄉里裡去乞食,「將一比丘」。去入里乞食,要有伴,不要單獨一個,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不能這樣這麼的簡單,就自己一個人,去女人的家庭去乞食,或者是單獨去為她說法。我們不要,總是一定要有人與人之間,第三者以上來證明。所以,「入村里時,須將一人以為同伴」。要兩個以上,三個以上,這樣大家同伴,進去那個很安靜的鄉里裡,還是要有伴。所以我們出門,最好要有伴,不要單獨。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入村里時
須將一人以為同伴
入里乞食:
比丘未得食前
應念為修道故
補饑瘡故
既得食已
為報施恩
念道不息

所以「入里乞食:比丘未得食前」。就是這樣警惕,就是比丘要去托缽之前,應該要念:為了要修行,所以才要來乞食,我要降伏我的慢心,所以我要化緣在人間,我家家戶戶去托缽,所以,要有這樣的心。所以,我們要為了,要讓我們的肚子不會餓到,為「補饑瘡故」。肚子餓,就像有病一樣,食物就如藥食,就像在吃藥,飯,將它當作藥一樣;藥能夠療病,食物能夠療飢。我們就是用這樣的心念,不是要貪味,不是要貪好吃,是要讓我們肚子能飽,營養分夠,所以像是在「補饑瘡」。這是將它當作藥食,來補充我們的飢餓的病。

所以,「既得食已,為報施恩,念道不息」。施主米一粒,就像須彌山。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所以要好好回報施主恩。為了要回報施主恩,那就要「念道不息」,要好好將道心放在我們的心。要去乞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用心。生活,你若是要依靠供養,就是要有這樣回報施主,回報施主,就是要很用心才有辦法回報。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必若無人可以為侶
當須一心念
思惟於佛所教法
勿令心散亂

所以,「若無比丘,一心念佛」。若又沒有其他的人,與我們一起去鄉里,這樣我們就要一心念,思惟於佛的教育。「勿令心散亂」,所以,佛心要念入我們的心來。佛陀是如何的教育我們,我們要將佛的教育入我們的心,就不會超越戒規了。所以「勿令心散亂」,這樣我們的心還是一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度眾生,不要有貪欲、貪念。

所以,接下來的經文:「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那就是用戒慎、嚴謹的行儀,來接近前面所說過的,有人好心來求法,或者是要去入里托缽,我們就要用這樣的心態,就是要有人一起,要不然,我們要一心念佛,用這樣很戒慎的心去接近。有人要聞法,或者是我們需要,要去托缽,入鄉里去,全都一樣。

用此戒慎、嚴謹
以行接近
以二如為行處
能得安樂
可以說之
若餘非處
不可說

就是要有這樣,戒慎、嚴謹的行儀去接近。以此二如為行處。如是兩種做我們的行處。自然「能得安樂」,能夠說法。「若餘非處」。就不要在那個地方說法,就是入鄉里要有人在一起,不能在暗角,我們要在光明正大的地方,和婦女接近,我們要有伴入鄉里去,若能夠這樣,就會避嫌,避開嫌疑,這兩項我們要很,好好謹慎,若能夠謹慎,自然「能得安樂」,能夠說法,要不然,「若餘非處」,其他不是光明正大的地方,也沒有人在一起,這樣我們,就不要在那個地方說法,也不要在那個乞食。這就是我們要很謹慎,這是佛陀要對大家說的。

以上 頌離四處:
屠魁、兇險相撲
衒買色相、嬉戲
況屏處、獨處
屏處為女說法
則有乖儀軌

以上就是我們要離開,離開四處,那就是屠魁,兇險相撲,衒賣女色、嬉戲這等等,屏處、或者是獨處,「屏處為女說法」,這我們都要避免。若是這些你若沒有避免,就是「違」,違背了我們的行儀,我們的儀規我們就違背哦!所以我們要很警惕。

能夠「無所畏心」。我們前面說的,有人好心來要求法,我們就要抱著無所畏心。說我所說,說我所知道的事情,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知道的,我無所畏,我不用怕,我為你說。我已經法,這些法我全都入心,我知道的對你說;我不知道的,我就還沒有要回答你。這我們就無所畏心。若這樣,「名為行處,離外惡緣等,名為親近處」。

至此:無所畏心等
名為行處
離外惡緣等
名為親近處
以上總明
外離惡緣
為行處、親近處

外面的惡緣,相扠、相撲、販賣色相,或者是殺生來謀生,這我們都要避離,嬉戲等等都要避離,這就是,不是我們親近的地方,那些惡緣,我們不要親近。「以上」。就是已經明顯,外面我們應該要遠離的,這就很明朗了。我們要知道,該遠離的是什麼樣的,我們要遠離;該親近,該我們身體力行又是什麼樣的?親善友知識,都已經為我們,清楚這樣開示過來。

所以,我們要用心去分類:這是惡,我不要進去;這是善,我要追求。若能夠這樣,我們自然要弘法、持經,我們就能夠很安樂,安樂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4月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502《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 (第140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