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靜思妙蓮華》觀一切法 因緣生滅 (第1410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於事物之生與滅,因緣和合則生起,因緣若離散則滅。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從緣生。妙覺圓照離華翳。
⊙諸法之親因緣,種子為因緣性;種子之現行法,更生後有種子。之前種子為後續,種子之因緣起性,畢竟離為諸法,原因後續種子。
⊙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行,則身口意業,悉皆得清淨,而於正行安,安住而不捨。
⊙自覺並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思議,稱為妙覺,佛果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稱之為佛。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明置心一處如須彌山,安住不動,如實相之理,觀一切法,如虛空常住,無差別相。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法性本寂,離一切相,眾生顛倒,妄起分別,說有說無,皆名妄見。
⊙是實非實:小乘行者,執一切法,悉是實有。小乘執空法,說一切法,悉如幻夢,終究皆空,非是實有。
⊙是生非生:有為諸法,依因緣之和合,是本無而後生有之法,名為生法。性是本有,名非生法。
⊙大教一乘,全性起色,如水起波,了色非生,全波即水。非特愚夫,迷真逐妄,名為顛倒。
【證嚴上人開示】
於事物之生與滅,因緣和合則生起,因緣若離散則滅。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從緣生。妙覺圓照離華翳。
於事物之生與滅
因緣和合則生起
因緣若離散則滅
作是念:
但以眾法
合成此身
從緣生
妙覺圓照離華翳
用心哦!對事、對物來說,這個事物在人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事啊、物啊都是不斷在生滅中。這幾天一直在說「因緣」,一直在說「生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心?我們每一天,人、事、物,無不都是在生、老、病、死,無不都是在生、住、異、滅,無不都是在成、住、壞、空,就是這樣生生滅滅。
每天,你們看師父,我在這裡說話,你們在那裡坐著,你們所看到,面對這個人,他也是不斷老化去了,不斷生命「是日已過」,生命也隨著時日減少了,沒有辦法是常住。人的身體,生命是這樣,我們用短暫的眼光,來看昨天說話的人,今天說話的人,都差不多呢!其實在這個時間內,昨天、今天,鐘點來算,是二十四小時前的這個時候,二十四小時後,現在這個時候已經新陳代謝,生滅是幾萬億次過了,這在生理。所以,這樣不斷在生滅,自然身體變化、老化,就有生死了。
東西也是一樣,只是我們世間人眼光短暫,都不知道我們的使用的東西也是,不斷也老化掉了,慢慢進入了不堪用的物質,只是我們沒有去感覺它。這就是還是,事物在成、住、壞、空,在變化中,變化得最快是心態,我們的心態念念生滅,所以叫做生、住、異、滅。我們的心態,「剛才聽到你的話,你是這樣說,我相信,某某人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但是,看到這個人來了,「你怎麼這樣做呢?」「哦,我沒有做這件事情,我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當面,這樣互相說一下,這個人不是壞人,剛才還認為,某人所說、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現在看到這個人並沒有錯誤,只是有某點的偏差,不完美,只是這樣而已,但是這不是錯,這是不足而已。不足,就要趕緊將它彌補。不懂,趕緊為他補充,讓他懂,讓他知道。這樣,一個心念,聽到一個聲音就有轉變了。
若是再探討清楚,這個轉變,就會趕緊想方法,錯誤和不足是不同。我們待人接物,心念就是有這樣的起滅,或者是歡喜、生氣;歡喜的時候,「我很歡喜,我們常常來見面,我再怎麼忙,就會找時間。」不論怎麼樣,見面、聽法,這全都是去做好事,這都是好的。什麼樣的環境一來,慢慢,向心力已經變了,這種追求佛法、親近師友,就慢慢鬆了,慢慢就被外面的因緣,就誘引去了,這就是我們的心的,生、住、異、滅。這就是人間事,有形、無形,只要你有,有形的人,內心的造作,這就是我們有形的身體,用無形的觀念的變遷,這就是道理。道理,佛陀這樣為我們分析,你看不到的「心理」,你看不到的「生理」,你看不到的「物理」,這一切的道理你看不到,但是它構成起來,就是人、事、物,這叫做「有為法」。
最近在說的,都是差不多這樣的範圍,有為法就是有形,盡心力去做。其實盡心力去做,就是盡我們的心理,我們的心的生態認為這是對的,我們付出、法喜,因為這個方法,付出之後,我很歡喜。這個盡心誠意、付出歡喜,這叫做得到道理。我認為這有道理,我願意付出、付出,用這個方法去幫助人,對方得救了,解開困難了,我們歡喜;歡喜我們的方法對,這樣的付出,所以,付出去無所求,這叫做「無為法」。我們用我們的方法去付出,無為法,沒有要討來回報,就只是感覺到已經回向回來了,法喜充滿。付出的,我無所求,我有得到,我得到輕安自在,我得到心安理得,我得到法喜充滿,因為你沒有對別人有什麼要求,回報回來給我,但是我已經很充足,我已經很歡喜。這就是回向回來,所付出的,我們已經用我們的方法去付出。這就是心理,無形的心理,在這個時間中不斷消逝過去,在生命中不斷減少了,在世間的成、住、壞、空,一切的物質中,我們就是這樣的心理,把握時間、應用物質,我們去付出。
對方得到,解脫了,解脫苦難,我們安心,我們歡喜了,互相之間就是這樣,從「有為法」,回向到「無為法」,就是回過來我們的真理,我們的內心的歡喜。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事物之生與滅」。生,起一念,我們道理入心來,我們體會到,我們這樣去付出,要把握因緣。「因緣和合則生起」。你要做好事,但是你若沒有因緣,你也做不到。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因緣,要好緣,「因緣和合則生起」。有緣,我們就能夠會合,有志一同,我們共同的力量,來做人間的好事,能夠借力使力;我借你的力量,你借我的觀念,彼此之間會合起來,少數的人,沒辦法做大多數的事情,大多數的人能夠做天下的好事。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要度化眾生,為什麼佛陀,一直要大家發弘誓願,沒有放棄,這個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我們自覺覺他,我們要為天下眾生去付出,因為天下眾生,你要度化他,不困難,因為生生世世,今生緣,我們要相信因緣,因緣是累生累世。
記得在很久了,好幾好幾年前,有看到一段這樣的文章,就是西方的學者,美國,有這樣在研究輪迴,他有出一本書,叫做《真情永駐》,他在這本書的裡面,它有一段,就是叫做「心靈伴侶」,心靈上的伴侶。
這個故事,那就是有一對年輕人,去他的研究室,要去讓他做催眠療治的研究。有這一對,是本來互相不相識,同時來了,他們在那個地方只是這樣一面,見一面而己,就是在那裡催眠,只是這樣而已,這樣相識了。之後,他們在一次,要去搭飛機,在飛機上相遇到,認到:「好像在魏斯博士那個研究室裡,我有和你見過面吧?」「對啊!」只是看到很面熟,「對對對。」就是這樣見面了,就這樣就會合起來,這對男女,從這樣就是交朋友了,從這樣就結婚了。
其實,這位博士,那時候發現到了,發現到這對的男女,原來二千年前,生活在耶路撒冷,那是一對父女。這個父親發生了一件事情,士兵將他抓去,對他酷刑,很殘酷的刑罰,刑罰得人將近要死了,就是把他折磨到半死了。所以,將他推回去。女兒看到父親奄奄一息了,她這樣將他抱過來,在她的身上,這當中,在那裡叫、哭,父女的感情依依不捨,父親就在女兒的懷抱中,這樣最後一口氣,往生了。
就這樣,各人,經過二千多年後,今生此世,就是各在不同的家庭裡,這樣出生、這樣長大,這樣的因緣,在魏斯博士的研究室又再見面,在要出國的飛機上這樣見面,這樣就成為交往的朋友,很投緣,就這樣結為夫妻了。原來因緣是這樣,魏斯博士他就說:「輪迴不可思議啊!」真的很多就是這樣,緣深、緣淺,時間長和短,終歸還是一樣回歸回來,還是一樣結合。這就是人生,為什麼人生,有的看到你,「我就是不歡喜」,就是無緣無故,這樣相殺、相害,世間就是這樣。要不然為什麼,無緣無故走在路上,我只是多看你一下而已,你就要殺我,也有這樣啊!也有連看都沒有看,就是這樣,大家在起衝突,對方沒有傷害到,傷害到旁邊的人,也很多啊!無奇不有。看到不投緣,或者是什麼因緣?這樣被兇殺。
看看多少的家庭,明明是一對歡喜而結合的夫妻,為什麼結婚之後受盡了折磨,又是為什麼?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因緣和合,就這樣啟動起來,這就是顛倒。因緣,今生是這樣,是過去生中愛恨情仇所結合的,是愛嗎?是恨嗎?是有感情嗎?或者是有了仇恨呢?這種起因是愛,從後就是怨,就是互相折磨。生來的孩子,很歡喜,但是,就這樣折磨了這對父母,很多啊!所以我們要用心來體會人間,因緣果報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接受、去體會。所以,「因緣和合則生起,因緣若離散則滅」。這因緣若散,就是一輩子結束了,這一輩子所做的,來生就要再接受,時間不論多久,生生世世總是會接受到。
看看悟達國師,豈不是十世才去找到呢,這因緣不可思議。所以避得過一時,沒辦法避過了永恆。這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清淨,不要顛倒了,不要去父女、兄弟、姊妹,這樣在這個輪迴中在顛倒,情、仇、愛、恨,就不需要這樣。所以,修行就是要,好好接受這個「因緣觀」,緣若是離了,就是散,就是滅。是不是全滅呢?也不是啊!是今生此世一段落,就像戲臺,我的戲若演完,我就是下臺了;下面還一場,你和我還要再扮演,下面的那一場,張三、李四,又不同名,又不同齣。同樣的道理,人生如舞臺,就是這樣在過。
所以,「因緣若離散則滅」。這場戲演完就沒有了,我們若好好用心,「作是念:但以眾法」,我們要用種種的法,來了解因緣是合成的,「合成此身」,這個身體好像一個軀殼一樣,所以合成了這個身體,什麼來會合呢?也是緣。父母的緣,延續子女的緣,這個父母的緣,延續子女,我們這個身體借這個緣來會合,後一代同樣再延續在下一代,就是這樣不斷延下去。這個延的這個軀殼,是這樣一直延,其實裡面的靈性就是這樣,隨著恩怨、愛恨情仇,起心動念,現在的愛,結合之後,我就怨了,我就恨了,我就仇了,這就是在這個心態裡。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若能夠很了解一切都是合成的,這個身體從這個因緣產生出來,人人的身體。身軀是這樣,物質也是這樣,「有為法」去造作的這個「因緣法」,就是這樣,一切有為。所以,我們若通達了解,就是「妙覺圓照離華翳」。這個鏡子很清,照出來都是實景,明明歷歷在這面鏡子裡,若是這面鏡子霧掉了,在這裡面好像是花,就是空花,鏡子霧掉了,好像沒有的,這樣花花的,好像在鏡子裡面。也好像眼睛,眼睛,我看的明明是人,怎麼一團一團這樣朦朦的呢?這叫作眼睛有病了,眼睛起翳了,這是「華翳」。空空的東西,我們將它看成花花的東西,在鏡子裡面,眼睛模糊,看外面的東西,明明就看人,中間怎麼這麼多,這樣花花朦朦呢?這就是眼睛裡面出現毛病。所以,這種外面的花是空的,裡面眼睛起了朦,不是外面有朦,不是,是眼睛。所以說起來,是我們的心性在愛恨情仇,在那裡起心動念,借這個因緣。所以,「諸法之親因緣」。
諸法之親因緣
種子為因緣性
種子之現行法
更生後有種子
之前種子為後續
種子之因緣起性
畢竟離為諸法
原因後續種子
諸法,都我們有做過的因,我們有結過的緣,所以和我們很親,這個因緣不是無中生有,我們過去生一定有這樣的因緣,所以叫做「親因緣」。「種子為因緣性」,這個種子,這只是一個殼,裡面包含著是基因,所以這個種子被這個殼包著。我們分別這是什麼樹種、這是什麼菜種,其實這個殼不重要,是裡面的基因重要,就是因子,那就是種子。「種子為因緣性」,那個性就是愛恨情仇,這種的緣。
所以,「種子之現行法」。種子現行,就像那對父子,二千年,二千年是差不多經過,二十世、三十世,這樣再找回來,這二三十世,到底是在牛、豬、馬,或者是什麼?都不知道。總而言之,二千年才找回來,所以這個因的種子,形是不斷變,那個基因還是永恆,因就是在。所以,「種子之現行法」,這個法就是「性」。這種去做過的因緣就是永遠在,我們若沒有還完,悟達國師若沒有還,他怎麼修行也是這樣,只要那個因緣再會合,驕傲的心一起,因緣就又出來了,就又合成起來。
所以我們要很謹慎,為什麼小乘行者就是不敢再來?但是,有辦法嗎?所以佛陀要我們入人群,我們有什麼樣的業力,我們要歡喜受,我們要很甘願去做,什麼樣的因緣我們歡喜受,就是要這樣來受一遍,心堅定,「不更造災殃」,我們就好好修。過去的壞因,壞的緣,我們這一生趕緊還啊、還啊,還完,結束了,我們這顆因的種子已經結束了,我們有纍纍無數的種子,我們要好好一粒一粒,去將它除掉,一生一世不同的因,不同的緣,我們要一生一世去還清楚,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現行法」,「親因緣」、「現行法」,我們都是在這個「因緣性」裡面。
「更生後有種子」,我們這一生做的,絕對這一生做什麼,這顆種子絕對在。所以這個種子雜揉,我們有時候做好的,有時候做壞,好歸好的種子,壞歸壞的種子,這都在我們的藏識裡面,所以「萬般帶不去」,就是「唯有業隨身」,種子統統帶,我們有時候風光得意,有時候落魄,這人生起落不同,就是好的種子我們享受好緣;享受過了,壞的緣現前了,我們就要接受。同樣的道理,好、壞種子,叫做「善惡雜揉」。所以,「更生後有種子」,你這一生做的,絕對是來生,或者是再好幾世、好幾世人,還是要報。
那位魏斯博士,所研究出來的催眠治療法,他就去發現二千年前的事情,到底現在的科學,是不是能夠證明這種輪迴呢?所以,「之前種子為後續,種子之因緣起性」。這個種子就是來自我們的因緣,這樣生起的性,那個基因。所以,「畢竟離為諸法,原因後續種子」。我們人就是這樣,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畢竟都要離開的,總有一天,你再好的緣也要離開,再壞的緣也有窮盡,所以畢竟要離開。是不是今生離開,沒有了呢?看你這輩子和他做什麼事情,來生,這個原的這個因,後續種子。我上輩子有和這麼多人結好因,有好緣,所以我們會共同做一件事情,那是前一世。我們今生呢?常常聽到:「我要生生世世。」說不定來生,我們也能再延續下去。
所以,這輩子你再怎麼愛,還是畢竟有分離時,這個緣,我們會再帶到後面的來生世,同樣的道裡,所以我們「修菩薩行,堅持戒律行」,我們就是身、口、意業,我們要好好保持清淨。
修菩薩行者
堅持戒律行
則身口意業
悉皆得清淨
而於正行安
安住而不捨
付出無所求,感恩,因為我用這樣的法,我證明已經解開了人生的苦難,回報給我的是歡喜、法喜,這叫做「回向」。我們付出雖然無所求,我們所得到的,是永恆的歡喜、法喜,所以我們要好好,身、口、意我們要保持好,和人結好緣,而且人家有困難,我們要儘快去幫助,這是我們要施法,將我們的方法要布施,如何能幫助對方解脫,要如何去教導,這是入人群的目的。我們要注意,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業」就是行為,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所以我們要保持,我們全都要乾乾淨淨。
常常說:「靜思的弟子,我們要很乾淨,點滴都不要去染污到,我們要自力更生,要好好為慈濟的後盾。」這就是一直很堅持,向大家講的話。所以正行,我們自然安,我們的心若正,我們行就安;心若正,我們的行為都是很安,心安理得。所以,「安住(而)不捨」,我們要好好安住著,不要捨離。我們要「自覺並覺他」,覺行自然就圓滿。
自覺並覺他
覺行圓滿
智德不思議
稱為妙覺
佛果無上正覺
證得此覺
稱之為佛
「智德不思議,稱為妙覺」。這個智,我們若能夠保持,了解「因緣果報」,透徹、了解、深信,而且我們今生此世,身、口、意的行為照顧好,自然我們對法能夠很清楚。我們要堅持「自覺」,我知道,我一定和大家分享,我們能夠「自覺」,還能夠「覺他」,這樣才是真圓滿,才是真正我們所要的,心靈大圓鏡智。這大圓的鏡子,我們才擦乾淨。這個智德真的是不可思議,這個智,智慧,智慧,我們的慧命成長,這稱為「妙覺」。看看,智慧到底從哪裡來?無形無影,可是我們能夠發揮了,我們的良能在人間裡,這叫做「妙覺」。佛菩薩的境界,所應用的是妙覺,我們凡夫所應用的是常識。
所以,「佛果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稱為佛」。我們要修行,我們就是到佛的境界,我們就是要修得我們的心清淨,我們要修得,我們就是要有諸佛菩薩,面對著人生這種開闊的心境,清楚而不糢糊掉,這種明覺,這就是佛。我們要用心,光是這些法,我們就聽,還講不完,要靠大家親身去體悟,所以「因緣法」就是在一切法的裡面。
所以,前面的經文:「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真的是空無所有,我們這輩子隨著時間一直過,到頭來不就是空嗎?舞臺上在演的,到時候也是要下臺,人生是一場空,「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這就是空,到頭來什麼都沒有,沒有常住。人無法常常在人間,一切物質都有壞,那些垃圾,就是新的東西變作垃圾,同樣的道理。所以,「無起滅」。真理是沒有起滅,我們的本性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化城喻品〉一直強調「無始以來」,這一段一段都很強調,讓大家記憶清楚。所以我們本性,我們的真如「無生無滅」,永遠常住。但是,那就是因為煩惱無明,讓我們合成起來,所以一直有這樣生死異滅,就是這樣過來。其實,真實的真如,道理是永恆。所以,「是名智者」。我們若能夠透徹,這個「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體會得到這個法,叫有智慧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要親近的人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我們這樣顛顛倒倒在分別,用心再看。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我們剛才在說,父女變夫妻,過去二千多年前是父女,而二千年前的又過去呢?到底是什麼?不知道。但是我們從這樣類推,在那個二千年的父女,現在二千年後的夫妻,是不是若以今生此世,是不是顛倒呢?這個顛倒,就是我們凡夫這樣在人間裡,愛恨情仇所造作的,所以有這個因緣果報。因緣果報是真實,但是就是我們凡夫,顛倒分別中起。所以我們要修行,修得將我們的一念心,要永遠攝受在一處。
此明置心一處
如須彌山
安住不動
如實相之理
觀一切法
如虛空常住
無差別相
「如須彌山,安住不動,如實相之理」,這實相的道理就是這樣,前面已經向大家解釋過了,實相是這樣,因緣,那個因的種子永遠都是存在,殼不同,善惡不同,但是回歸過來,真實的這個道理。所以,「如實相之理」,那就是因緣果報。因緣果報是真理,但是因緣果報,在有為法就是有生滅、有善惡等等,這就是這樣在輪。
所以,「觀一切法,如虛空常住」。覺悟的人,要修行的人,對一切法我們透徹了解。有為法透徹,那就是如虛空常住,道理回歸道理,那是常住,就像虛空一樣。這個虛空,雖然現在講污染,但是污染不到虛空。那個天空還有多高呢?沒有辦法去測量。所以只是污染在地球,籠罩在地球周圍的,這個層次而已,那個層,一層一層,只是在這樣而已。其實哪污染得到虛空?沒有辦法。所以,「如虛空常住」。這個「空」,宇宙之空間,我們還是不動如如,無差別相。它沒有什麼相。所以,「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我們人這樣將它顛倒分別,所以「法性本寂」。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法性本寂
離一切相
眾生顛倒
妄起分別
說有說無
皆名妄見
我們的法,所有一切法本來是寂靜清澄,所以「離一切相」,就沒有什麼相。這「相」不常住,哪有「相」呢?今生我是張三,來生我是李四,不同人了,這就是同樣的道理。今生我是人,來生我在哪裡呢?我還不知道。所以「離一切相」,所以「眾生顛倒」,只是眾生在顛倒,「妄起分別」,就你啊、我啊,我愛的,我不愛的,我恨的等等,所以會起了「妄起分別」。「說有說無」,說「有」和「無」,這都是名相而已,這都是妄見。
是實非實:
小乘行者
執一切法悉是實有
小乘執空法
說一切法
悉如幻夢
終究皆空
非是實有
「是實非實」;「小乘行者,執一切法,悉是實有」。所以,認為這些,人間污染等等,所以他都認為這因緣果報可怕,所以「小乘執空」,一切皆空,我不要再來了;一切皆空,我要要再努力什麼呢?我就是這樣獨善其身。「說一切法,悉如幻夢」,這就是執空。究竟「皆空」,這都空了。「非是實有」,他是執在偏空,這叫做「小乘」,只是執空,不知道裡面還有「妙有」。因緣果報,那個因的種子,我們沒有將它去除,沒有去了解它,只是要說苦啊,苦啊。你不知道你苦的源頭,你是怎麼來?所以我們要,應該要都知道,這個集來的原因。所以,「是生非生」。
是生非生:
有為諸法
依因緣之和合
是本無
而後生有之法
名為生法
性是本有
名非生法
「有為諸法」,所有為的法,「依因緣之和合,是本無而後生有之法」。這些本來就沒有的,後來生有,因為因緣會合才生。常常聽到:「師父,我們有孫子了!」他們兒子還沒有娶妻之前,他不會來和我說他生孫子了,就是兒子娶妻之後,就來說:「師父,我們有孫子了,我做阿公了。」不論阿公、阿嬤,過去是沒有人叫他阿公、阿嬤,現在孩子生孩子,就是變阿公、阿媽,就有了。所以,本來是沒有的,因為因緣和合起來,所以就有了。所以,「是本無而後生有之法」。本來就沒有,就是這樣,因緣會和起來,這就是有了。
同樣的道理,一棵樹,一粒種子,一株菜留著的種子又延續後有。同樣,所以世間的物質、人生都一樣,所以「名為生法」。這就是,因緣就是這樣會合起來,就有「生」。「性是本有」,這個性本來就有了,來來去去,無始無終,這是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原理就是這樣。
所以,「大教一乘,全性起色,如水起波,了色非生,全波即水,非特愚,迷真逐妄,名為顛倒」。
大教一乘
全性起色
如水起波
了色非生
全波即水
非特愚夫
迷真逐妄
名為顛倒
我們要很了解,我們大乘法的人,那就不是這樣想。大乘法的人,「全性起色」,了解這個性,就是有作為,才有這個形色產生;若沒有動、沒有結合、沒有作為,那永遠都是隔離開的,隔離了緣,就沒有一切色。我們譬喻水,水,波,波不就是從水起來呢?水就靜靜,哪有波呢?就要有人去動它,它就有波,或者風去吹就有波。所以,波本來就是水,泡本來是水,不同的形,不同的名。所以,同一個水,所以有井水、溪水、河水,都是水,但是就只是不同的地方,不同大小的形態,所以從外相取它的名。
同樣的道理,水的本質就是水,從外相起名,所以就是「色」。這就是完全大乘的人能夠了解,小乘的人就是執著,溪就是溪,井就是井,溪和井就是不同;但是大乘,水就是水,和哪一個地方都是同樣水。水分、溼氣,空中就有水分。就像這個除溼機將它放著,又一下子,吸起來,無中生有,有水了。這不是無中生有,是空氣中有水分,所以溼氣、水氣,這就全都有了。
總而言之,透徹了解的人,就是「全性起色」,所有的性,就是在這個「色」來做分別。「了色非生」,我們若能夠了悟,這個色全都是這樣,因緣生,這哪有什麼生滅呢?徹悟之後,就沒有什麼生滅了。「全波即水」,波就是水。所以,「非特愚夫」,不是只是愚夫,「迷真逐妄」,所以「名為顛倒」。這就是我們了解的,凡夫就是這樣,小乘是這樣的執著,凡夫是這樣的看法,都是在這個執著;小乘執著法,凡夫執著外面的形相,在顛倒。總而言之,法就是很深奧,前面講的你能若夠了解,後面就能夠清楚,這就是要靠時時多用心!
附註:
魏斯博士在邁阿密西奈山醫學中心的精神科做了11年主任。作為一個受過嚴格正統教育的學者,他開始對輪迴轉世並不相信。但是在80年代初,他偶然地發現患者的意識在催眠狀態下可以重新經歷前世,而回顧前世的創傷可以神奇地治癒患者今生的恐懼症等心理疾病以及生理上的長期疼痛。從此他開始了對前世療法的研究。《真情永駐》一書的男女主人公則是同時向他求診的兩位患者。這兩個人不相識,也不曾相遇過,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令魏斯驚異的是,本來互不相識的兩人在催眠下分別回憶出相同的前世,在古老的一世中,那位男子是位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善於製作陶器,他被羅馬士兵活活拖死,在女兒的懷中停止呼吸。而那位女士從女兒的角度回憶起同樣的事件。魏斯以前曾經將一些今世的夫婦和親人分別回溯到相同的前世,可是這一次這兩個人並不相識。根據職業道德,魏斯博士不能告訴這兩人對方的回憶及個人信息,他只是有意安排約見的時間,使得兩人在魏斯辦公室有過一面之交。當這兩人的療程結束時,魏斯博士仍然沒有勇氣突破職業規定。可是這時命運之手展現了自己的巧妙安排。這兩人在同一天去機場搭乘飛機去不同的地方,可是其中一個人的飛機因故不能起飛,被轉到另一個人將要乘坐的班機上,於是兩人得以相遇、相識、相愛。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