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五月 30, 2023 8:32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五月 30, 2023 12:13 pm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薩常以諸法惠施,無所吝惜,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寂靜,心不散亂;以正智慧,照了諸法;是為善修菩提有情法。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受持、讀誦斯經典者:信受、憶持、明讀、背誦,此法華者。如<勸持品>說。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不懷憎嫉,無得動輒嫉妒。諂佞虛誑、不善之心。
⊙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諂佞矯現有德,詭詐為性。嫉妒違慈悲之心,諂誑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若智慧被障,將何上求佛道?若慈悲有妨,將何下化眾生?菩薩修意安樂行者,須戒之。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不輕罵。亦莫輕觸及以罵詈習學聖道之者,推求伺覓他人長短。
⊙此釋離惡。一、離嫉妒,二、離諂曲,三、離誑詐,四、離求人長短。
⊙而求人長短之意業,亦為惡身語業之先導。若隱存是意以對於受持是經者。則必妨害行者之精進與佛法之流通,不能利他而又害之,安能成自利之功德乎!故菩薩深戒之。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常以諸法惠施,無所吝惜,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寂靜,心不散亂;以正智慧,照了諸法;是為善修菩提有情法。

菩薩常以諸法惠施
無所吝惜
堅守護持
遇諸苦難
忍受無悔
諸正法行
精進無怠
安住寂靜
心不散亂
以正智慧
照了諸法
是為善修
菩提有情法

用心,多體會、多了解,《法華經》,乃是佛陀為教菩薩法而說,希望人人對菩薩道有所深入,不只是心會意解,也要再身體力行。教我們怎麼樣堅定信心,教我們要面對人間,不論有什麼樣種種困難,教我們怎麼樣來避離困難,如何來身體力行得安樂行?佛陀殷勤用心教育,我們豈能不精進?我們豈能不用心來接受呢?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用心。

「菩薩」,就是「常以諸法惠施」,所以稱為菩薩。就是已經接受佛法,體會、了解,願意付出,這叫做菩薩。他的付出,就是時常,不是短暫的,是長時間。所以,「諸法惠施」,用種種方法,來補充眾生有所不足。眾生的不足,有心靈的不足,因為凡夫,所知道的範圍很窄、很少,而且所知道的,就是物質、貪欲等等,欲門打開,昏天暗地,有很多的道理他不知道,法,佛法要怎麼入,更加不理解。菩薩就是設種種法來親近眾生,眾生有種種苦的缺陷,菩薩就用種種物質、方法,來補充他。

所以說,有形的物質、無形的心法,菩薩無不都是充分惠施。這是菩薩的心,不怕辛苦,長年累月,就是「無所吝惜」。「堅守護持」。堅定守護著眾生,堅定守護著佛法,這叫做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也已經無量劫前就發願了,「煩惱無量誓願斷」,自己斷煩惱,也知道眾生,苦來自煩惱,所以他也用法普施於眾生。自己怎麼求,怎麼得來的,現在眾生所需要,就用怎麼樣方法去補充給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沒有困難。既發弘誓願,他就沒困難,遇到種種的困難,總是要忍受,絕對無悔,無尤無悔,甘願付出。

就像說看到護士,大家都還很年輕,卻是他們所負擔的,就是要做,為病人處理他的病痛。人生,最不乾淨就是身體,所以佛陀就是這樣教育我們,要讓我們知道「觀身不淨」,身體是一個最不乾淨,讓我們了解不乾淨的源頭,從哪裡來,從這個身體。身體若是有病痛,生、老、病、死,這是根本的苦。不乾淨的身體,若是健康,自己處理,有病來了,自己沒辦法處理,那一病,就需要有發心的人,看護病人,來為他處理。有的,不只是身體裡面的不乾淨物,還有若是病,有的破皮了,什麼樣的疾病,皮膚爛了、身體臭了,這是不堪設想,那種的臭味,那種的爛,看到、聞到那個感覺,就是要有發心的人,發心立願,就是要做,為病人處理他的病痛,願意、甘願這樣去忍受,那個軀體的爛、臭、骯髒等等,要用悲心為他們處理,這就是發願。

醫生也是,面對著人體願意去處理。不論是醫王、護理,都是一樣,那分的愛心沒有減退,這即使是遇到很大的疾病困難,他也要鍥而不捨,不惜困難。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付出,不只是無法得到,家屬、患者的體會,有時候……等等人心,人的心!病痛、疾苦已經苦了,加上他心理,缺少了回饋感恩,還有很多煩惱,「怎麼沒有幫我處理好?怎麼沒有很快?怎會讓我不滿足?」這種生理的病態,心理的病態。

大醫王如佛心,白衣大士如觀世音,鍥而不捨。這只是用這個小小的範圍,我們就知道,發心要做事情的人,會遇到的困難,直接在救苦救難,而眾生是不是懂得,直接感受、感恩,這樣表達出來呢?無悔,也是要堪忍,這就是要發菩薩心。

「誠心(誓)願度眾生」,要有誠懇的心,弘誓願,要解除眾生的疾苦,這就是菩薩,就是學佛者,無尤無悔。就像我們現在,菩薩在人間,佛誕節的時候,要讓大家了解,宇宙覺者出生人間,我們要恭敬的心來紀念這一天。所以,慈濟人全球就開始籌備,當然我們年年都看到,那分的虔誠,浴佛的莊嚴形態,展露出了虔誠的尊敬,而且我們也借這樣的機會,讓不認識的人,再更多人了解佛誕節。生在這個人間的多久以前,二千多年前的大覺者,他的故事開始慢慢傳,讓大家知道,讓大家知道佛教的慈悲,讓人人能夠接觸到。已經有很多國家,都很莊嚴的形態來浴佛。

就像緬甸,也一樣利用這個時間。本來都是在仰光,今年(2017年)再增加,也提早推向了鄉村裡去。去鄉村,要怎麼浴佛呢?鄉村哪有地方可浴佛?他們有心就有地方,去找。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已經累積了八個村,這八個村都是捐米,每一個村,人家差不多是近百戶。這些近百戶的小農莊,家家戶戶都響應米撲滿,周圍有八個村,他們就去選擇在這個中央。這個地方比較開闊,但是這麼開闊,也是很簡陋,但是虔誠,就沒有簡陋。他們開始就去打掃,開始打掃起來,看看,「嗯!還不錯。」

一直到了要浴佛的前一天,那就開始,又再這樣一二十個人,一個小組就這樣進到鄉村去,分兩個小組,一個小組就是去打掃,慈青還有年輕人,他們就負責去那個地點去清掃,撿樹枝、掃樹葉、鋪土地,將它整理平坦。在那個地方整理之後,要怎麼來擺設,從外地來,簡陋的地方,要去哪裡找桌子呢?他們就去找,有很小的小學,那個鄉村的小學,他們找到了,就趕緊去借。那個鄉村,村小的小學,就去向他們借桌子,其實桌子都很簡陋,他們那裡,是暑假之時;桌子很骯髒,又是搖晃晃,因為很簡陋。但是這些慈青、這些年輕人,十幾個,他們就慢慢去搬,過溝渠很小心,這樣去將它搬過來。然後要將它放在原地上,布置的地方,放下去,桌腳都不穩,要怎麼辦?一張桌子和一張桌子合不起來,他們就用繩子,桌子和桌子中間就將它綁起來,綁好之後,就好好去清啊、擦啊。這個小組就在這裡,不斷在那個地方布置。

另外一小組陪著醫生,有三個醫生以及護士和慈濟人,他們就在農村裡,這樣一家一戶有病、有老的人,他們就是去居家關懷,也是去居家往診,很溫馨。去了之後,通知他們,「明天早上,明天就是要浴佛,佛誕了,在哪一個地方,我們一起來。」真正,大家都聽到了,宣導出去了,大家都聽到,好幾天前都知道了,因為志工來過幾次了,宣導過幾次了,全都知道了。所以這一回,用人這樣一家一戶去宣導,而且去義診,又另外一組在那裡在整理場地。會合起來的時候,看到土地都整理好,桌子也排起來了,周圍那個海報,用布寫的海報,周圍這樣用繩子圍起來,布置起來,很自然的美。樹下,廣場裡,在那個地方變成了一片綠地,就是樹林,看去就是周圍都有樹,中間一個很開闊、很乾淨的土地。周圍有很多簡陋的房子,看起來也是很自然的鄉村的風光。他們這樣整理好了,香花、草等等都將它擺設好,就是等待明天。

這些慈濟人,這場比較不同,其它的地方都是西裝、旗袍,但是他們從仰光來到鄉村,這都要騎摩托車,無法穿旗袍,他們就是穿「藍天白雲」,和志工背心,迷你袈裟,這樣這些就是菩薩,領導全村的人,明天早上開始,一大早就要來做,不能回去他們的家,因為騎摩托車,還要一段很長的路,幾個鐘頭,所以他們只好就這樣,在附近過夜,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過夜的,總是很簡陋的鄉村裡,四十幾位志工都會合起來。布置了之後,明天一早來,香花、水再擺上去,開始整齊了,陸陸續續一直靠過來,村民也集過來了四百多人,四百多人也不少!四十幾位的志工,帶動了四百多人,這樣來浴佛;是八個村,四百多人。

這個虔誠,他們也是用「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音樂,這樣一直繞佛,後來就是浴佛,也是很整齊,實在是很感動人,這就是菩薩。這樣這樣一直在帶,浴佛了之後,很震撼的就是人人要來,都帶著他們的米撲滿,在那個地方,哇!一個一個撲滿倒在米袋裡。老人、小孩都在那裡,倒米倒得很歡喜,這些米,就是要救濟比他更困難的人,這種虔誠布施,自己很困難,他們也願意,「我有飯可吃,人人有飯吃」。菩薩,「我有法可修,人人有法可修」,所以「菩薩常以諸法惠施,無所吝惜,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這不就是嗎?要去到那裡,不是坐車去,要騎摩托車幾個鐘頭,來回,他們到了那個地方無法回家,就要就地過夜,這樣他們也甘願忍受,令人很感動。

所以這就是,「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寂靜,心不散亂」,這就是菩薩心靈的境界。「以正智慧,照了諸法」。正智慧,像這樣入鄉村去,一家一戶去宣導,一家一戶去呼喚,用了多久的時間誠懇去邀請,能夠這樣把他們帶得這樣,《無量義經》的經文,在那裡繞法,虔誠地浴佛,在那個地方米撲滿的布施,真的是長久以來這樣地付出,心寂靜,沒有散亂,不受外界所影響,這是正智慧。這個心智的光明,是「照了諸法」,心真的是發亮、發光了,這就是修善法,就是菩提有情法,這叫做「覺有情」,修菩薩道,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個法是我們能夠用的,用在日常生活中。看了是很感動,講到也很歡喜,他們做到完成,他們也法喜充滿。

來,用什麼心態?來看前面的經文:「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薩心就要常常很寂靜,所以自然心就沒有嫉恚,就沒有煩惱障礙我們了,甚至無憂愁,及罵詈者。因為我們的心很寂靜,我們所做的,就是這樣這麼平和的事情,所以我們就無怖畏,不怕有人會來欺負我們,我們就沒有去和人結怨,所以沒有讓人,將我們排斥、擯出,所以這就是我們安住一念心。我們的心,身、口,我們都安住了。所以,「智者如是」。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要如何讓法能夠普遍?大覺者的精神,人人落實在自己的心裡,這就是要去宣道教法。所以智者就是這樣,「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就是很歡喜。「如我上說」,佛陀在前面告訴我們,如何持經、如何安樂行,要如何做法師,這都是一品、一品,詳細教育過來。所以「其人功德」,若能夠照這樣修行過來,這個人的功德就很多了。這不是短暫修行的人,也是過去無始劫,已經聞法修行過的人,有這個很充分的因緣,所以這樣累積起來,這個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這是前面的經文。

下面接下來再說:「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又 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
受持讀誦
斯經典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陀再說,「文殊大菩薩啊!我若滅度後,末世之時,經過了正法、像法,一直到了末法這個時候,法就是一定將要滅掉了」。這就是人心不古,這個道理,在人心一直要消失掉了。若在這個時代,受持、讀誦這部經的人,那功德會很大。這就是佛陀開始又要告訴我們,提起我們的信心,要知道若有這樣的菩薩,大菩薩在末後,法將近要衰頹、將要滅掉的這個時候,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能夠信受,能夠憶念,常常記得,「我相信這部經,我聽了之後,我會常常回憶」,聽了沒有漏掉,聽了就記在心裡,銘刻在心版裡,這種記憶、受持,就是佛陀講說《法華經》,教菩薩法,接受這部經,就是要入人群去為眾生付出。不論是法,不論是物質,有形、無形都是要去利益眾生。這要記得,記在心版裡,要憶持、要讀誦、要很明朗的讀誦。

受持讀誦
斯經典者:
信受、憶持
明讀、背誦
此法華者
如<勸持品>說

說起了佛的教法,我們要很大方說,有的人讀經,就說:「我讀經,不要讓人家知道,因為我若讀經讓人知道,人家會說我落伍。我信佛教,也不要讓人家知道。」這樣是對不對?也是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對我們說,要「明讀、背誦」,要大大方方向大家說,我是誦持《法華經》,《法華經》教育我們行菩薩道,我們才有機會向人說菩薩法。所以要「明讀」,我們是很信受《法華經》、記憶《法華經》,我們明讀《法華經》,不只是明讀,我們還要背誦。我們大聲讀出來,不是這樣唸在嘴裡,讀經就是要大聲唸出來,也是叫做「明讀」。

因為除了我們自己讀,有人會聽得到;除了人聽得到,還有魑魅魍魎空間,你看不到的空間,天龍八部你也看不到。你應該大聲讀出來,用你虔誠大聲讀,這就是「明讀」。讀給人家聽,讀給天龍八部、魑魅魍魎聽,這叫做「明讀」。還要背誦,不是聽,還要記得,這叫做「記憶」。《法華經》,我們要這樣讀、這樣記憶、這樣相信、這樣背誦。「如<(勸)持品>所說」,我們前面說過,我們應該知道。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要有懷嫉妒、諂誑之心,懷著這種憎嫉,「憎」就是對人排斥,憎恨人,沒有那分寬諒的心,就是看人不歡喜,這種的比我們厲害的,我們不懂得尊敬;比我們笨拙的,我們不懂要疼惜,排斥人家。像是這種叫做「憎嫉」。對比較愚鈍的人,我們排斥他;對比我們厲害的人,我們嫉妒他,這叫做「憎嫉」。

無懷嫉妒
諂誑之心:
不懷憎嫉
無得動輒嫉妒
諂佞虛誑
不善之心

「無得動輒嫉妒」,就是說我們不可,「無得」不可,不可動不動就要嫉妒人,動不動表態這種,對人這麼的嫉妒、懷恨的心,不可有。我們要見賢思齊,不可嫉妒;人家的成功,我們要讚歎他,隨喜功德,不要聽到、看到,動不動就起嫉妒心,不可。

所以,「諂佞虛誑、不善之心」,這都不可。「諂佞」那就是獻殷勤。我們也不必這樣,我們用我們的誠心對待人,不用特別這樣去諂媚人,不用了。最重要的,我們要真實,不要說虛妄的話,這種諂佞。「佞」就是說一些好聽話;心沒有那麼好,但是我就是要讓你歡喜,我就說一些好聽話。心沒有那麼好,內心在罵人,口頭上在讚歎人,這叫做「佞」,不對了,這我們不行。所以「虛誑」,我們說的都不實的話,都是在騙人的,「誑」就是騙人。我們用這樣諂媚人,心就沒有那麼好,嘴說得那麼好,不真實的話。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好心,對人就是比較平等一點。不足的人,我們要疼惜,我們為他補充;厲害的人,我們隨喜功德。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善。不能這樣,這種懷憎嫉,或者是嫉妒、諂佞、虛誑,這全都是叫做「不善(之)心」。這樣的人,就是「不耐他榮,妒忌為性」。

不耐他榮
妒忌為性
諂佞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
嫉妒違慈悲之心
諂誑乖智慧之道
非自行之法
若智慧被障
將何上求佛道
若慈悲有妨
將何下化眾生
菩薩修意安樂行者
須戒之

人家在讚美別人,我們也是受不了,這樣何苦呢?人家在讚歎別人,和你有什麼關係呢?自己在那個地方,心不歡喜、在嫉妒。我們要自己想想看,我們有這樣嗎?聽到人家在讚美別人,我們自己心有沒有難過?若有,這叫做「妒忌性」。我們有這個缺點嗎?若有,我們趕緊改過來。我們要很用心。

尤其是「諂佞矯現有德」。我們光是與人,這樣與人說好話,要讓人家知道:我是很有德行,我會說很多,懂很多道理,說很多法讓你了解、讓你知道。這種在人的面前表現得這樣,好像你很殷勤,好像你懂很多,你對人,討人的歡喜,像這種要現出,「我厲害、我有修、我有德」,這都是「詭詐為性」,這是詐騙人的心。

我們雖然懂了幾句,也不必在那裡獻殷勤。我們不用去輕視人,也不必獻殷勤在那裡炫耀。其實你厲害多少呢?說得你很好,這都是「詭詐」。這也是不好,我們就要很警惕。所以,「嫉妒違慈悲(之)心」。有嫉妒人這種的心態,就是違背了我們的慈悲心。

諂誑的人,那就是「乖智慧之道」。「乖」就是違背,違背了智慧的道理。所以我們不要有這分嫉妒,或者是諂誑的心。這都不可。我們要好好修行,要用心。若是智慧被障礙了,讓諂誑、虛妄、嫉妒等等,這樣的缺點,我們自己若有這樣的缺點,這就是障礙我們自己的智慧。我們的智慧,若被這樣的缺點,將我們障礙了,這樣我們是要如何上求佛道呢?我們若是慈悲,有被那些缺點這樣妨礙了,「有妨」,妨礙了,就是要如何去下化眾生?我們說話不實,我們做事情都不是正確,虛妄不實在,你是要如何取得眾生的信賴呢?

所以我們都要真實心,我們要誠意的心,我們要正確的方向,我們要很實在,才有辦法來化度眾生。法門,我們才真正踏實能入。所以要好好用心,我們若是違背了我們的慈悲心,違背了我們的智慧,我們無法上求佛道,我們無法下化眾生。

所以,「菩薩修意安樂行者,須戒之」。我們這就要說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意要安樂下來。前面說過了身安樂行、還有口安樂行,還有我們心意,我們現在就是在說「意安樂行」。我們要去除了那些不應該有的,這些嫉妒、諂曲、虛妄,我們都不應該有,我們要去除,這就是「意安樂行」。

所以,「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不輕罵
亦莫輕觸及以罵詈
習學聖道之者
推求伺覓他人長短

我們學法,我們要好好用心在正法,正法,我們要宣布出去。看看緬甸,為了要弘法,正法,他們就是這樣很踏實,一步一步走到鄉村裡去,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佛陀就是這一天在人間出現。佛陀所說的教法,是如何利益?看看鄉村的人,人家他們省每天的一把米,這樣他們也能夠救人。像這樣,菩薩道是這麼簡單,能夠行的,貧窮的人也能做富有的事情,是這麼簡單,能夠行,這叫做佛法入人群;微末的小小的法,也是大大的精神。這就是有辦法、做得到,不能虛妄,老老實實。所以,我們應該要老實做事情,不要有嫉妒、諂誑的心,也不要去罵別人。我們若有嫉妒心,自然我們就輕視別人;輕視別人,我們容易辱罵,罵別人。所以我們「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不要!不可去批評人,不要輕易接觸到就開始罵人,「罵詈,習學聖道之者」。我們千萬都不可以。

我們只是一直要去,看人家的缺點在哪裡,人家的優點我們都沒有看到。優點我們都將它去除,這缺點,我們就要去將它找出來。這種「伺覓他人長短」,光只是細膩的一直要去找出,他那個小點的過失,這樣一直想要去探人家的過失,這樣的也很不好,只是要去找人家的缺點,沒有要看人家的優點,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也不對。

所以,這段經文就是要告訴我們,要「離嫉妒」。

此釋離惡
一、離嫉妒
二、離諂曲
三、離誑詐
四、離求人長短

第二,就是要「離諂曲」。第三要「離誑詐」。這個「誑」,「誑」誑詐。第四要「離求人長短」。就是去找人家的缺失,大家這麼讚美你,我就是要來找你哪裡有缺點;去找人家的缺失,好來向大家說他沒有那麼好,其實他有這樣這樣…。這樣也是失德,不可。我們好好老實,修好我們自己的行,不要光是想要說別人的錯誤。這是我們修行要謹慎的地方。

而求人長短之意業
亦為惡身語業之
先導
若隱存是意
以對於受持是經者
則必妨害
行者之精進
與佛法之流通
不能利他而又害之
安能成自利之
功德乎
故菩薩深戒之

所以,「而求人長短之意業」。這也是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的意業。「亦為惡身語業之先導」,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想要去找別人的錯誤,那種的缺點,這就是我們開始身體在行動,嘴就開始要去說,宣揚人家的過失,宣揚人家的缺點,像這樣就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我們的心念。所以身體的動作也是一念心,口會說出話來也是一念心,所以心要將它顧好。「若隱存是意,對於受持是經者」。若有這樣的意,用這樣意來對受持經的人,這就很不對了。尤其人家在受持經,大家在讚歎,我們也要讚美他才對,不要一直要去找他的缺點,這我們要警惕!

若這樣,就是「則必妨害行者(之)精進」。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意,有這種諂誑不實的心意,這種懷嫉妒的人,都要去論說人家的長短處,這樣,這絕對是妨害,妨害自己也妨害別人。這些精進全都有害;別人將要精進,你要中傷他,我們自己,先已經傷害我們自己的心態,再去中傷別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想清楚。所以,「與佛法之流通,不能利他而又害之」,還有害,別人也不能精進,我們自己也不能精進;別人在精進中,受你傷害,對他的人格有損,這一定的。你若說,人家就說:「那個人,我聽某某人說他不是那麼好,他說的話,我們真的要相信嗎?」若這樣,佛法就會在眾生、在人群中,就打折扣了。

我們應該互相相讚歎,就像現在浴佛的時間到了,佛教界大家共同一心,「僧讚僧,佛教興」,這就對了。這就是我們的形象,團體的美就是美在這樣。大家互相讚歎,彼此之間來勉勵,要不然,這有害。我們想要去傷害人的人,已經自己被傷害了;讓你傷害到的人,雖然一時間讓人失去信心,但是他慢慢會再恢復,但是失去信心的人,他自己也有損,所以三方面都是有害、有損。大家要再用更詳細的心想。

所以,我們哪有辦法自利,我們哪有辦法有功德呢?你傷害別人,你哪有功德呢?不是傷害別人你就有功德;你傷害別人,人家也看不起你,因為你自己沒有到這樣的程度,你修不夠,自然你的功德也沒有了。不要想:損害別人,就會顯現了我們的厲害,不可能。所以三方面都受傷,想要學法的人,信仰的對象被你傷害了,這樣那要信的人也打折扣。讓你傷害的對象,雖然一時,但是你自己本身,就已經自己內心已經受傷了。這全都是吃苦不討好,所以大家要很自我警惕。菩薩的深戒就是要這樣,要記得,我們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我們的內心有多少的缺點,我們要趕緊去體會,收攝回來,好好伸長了真正要向佛法前進,而且利益眾生,這樣的方向才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連論人的長短都不行,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13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