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靜思妙蓮華》廣運大悲 忍辱救護 (第1431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弘誓修菩薩行,常應廣運大悲,諸下劣不善人,設以橫逆加害,不惟忍受其辱,抑且方便救護,使其改惡遷善,成就無量福德。
⊙忍辱者謂於違逆之境,如遇諸毀罵惱害之事,皆能安忍抑心無恚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修慈悲平等心之行,能破憍慢,行質直柔和忍辱之道,故無障礙之難。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若能如是善用其心,此則名為佛子說法。常常柔和善能含忍。
⊙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於諸眾生,起慈心故,與之快樂;起悲心故,拔其苦惱。常勤為眾、而不可生懈慢怠惰。
⊙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十方世界諸大菩薩,愍眾生故,行慈悲道。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智者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護眾生如子,敬佛如父,一心安樂,三業清淨,能行是道,孰不愛敬哉。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於諸如來,則起慈悲無上父想。破除一切憍傲慢心,善說法要,無障礙緣。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此三種意安樂行,其義如是。諸有智者,應當謹守,常懷愛護。
⊙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齊一心之念,於安樂妙行;常為一切無量大眾之所恭敬。
【證嚴上人開示】
弘誓修菩薩行,常應廣運大悲,諸下劣不善人,設以橫逆加害,不惟忍受其辱,抑且方便救護,使其改惡遷善,成就無量福德。
弘誓修菩薩行
常應廣運大悲
諸下劣不善人
設以橫逆加害
不惟忍受其辱
抑且方便救護
使其改惡遷善
成就無量福德
用心來體會,人間真的是發心修菩薩行,我們就要堪得忍耐,也不只是堪得忍耐,我們還要心放開,時時用寬恕、善解,來對任何人,任何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已經先了解了,人間人人都是苦難的凡夫,任何一個人,都是充滿煩惱、迷惑。人生啊,我們要常常自我慶幸,我們已經得了人身,很不容易,更加不容易的,是我們已經值遇佛法,我們已經遇到佛法了。得人身,遇到佛法,之後我們又是發弘誓願,對佛法了解了,也能夠了解天下眾生苦難偏多,這些苦都是由無明帶業而來。
過去生到底造什麼樣的業呢?我們就是隨著過去的業力,帶來今生,因緣既來了,我們了解佛法了,我們就要甘願接受。甘願接受,是不是我們自己了解就好?不對。我們已經入佛法裡面,也已經聽了,佛陀很掛礙,掛礙著芸芸眾生,佛陀期待弟子接觸佛法,了解自己「因緣果報」觀,對人、事、物懂得善解,善解之後懂得包容,把自己的內心,不要再有煩惱了。了解了,去除煩惱了,就要再進一步,煩惱既去除了,人生無計較了,佛陀就教我們要入人群去,發心把我們的心得,過去我們也有過煩惱,我們也修過了佛法,這些經驗來和人群中來分享。
人群有苦難,是粗的苦難,或者是細小的苦難,粗重的苦難,沒有離開就是天災、人禍,或者是與生俱來貧窮困苦,或者是忽然間無常,家庭變故,社會變遷等等,發生來的苦。從富而轉貧,從健康而成病,這種忽然間變化,人生苦難,這世間比比皆是啊!我們入人群去,任何一種的苦,我們要發心,而且要弘誓,弘誓願。
佛陀在人間,就是為了要教育我們,能夠發這樣的心,佛陀未了的心願,佛子就來承擔,荷擔如來家業,將佛陀的志,佛陀的德,同樣要繼續在人間。而不是一個,需要的是菩薩群,芸芸眾生,要有一大群人都願意這樣,不斷接引,不斷投入,這就是菩薩的弘誓。弘誓願,修菩薩行,修了菩薩行,我們要常常「應廣運大悲」。法,我們已經接受了,我們能夠法來運作,這芸芸眾生,我們除了,和我們同師、同道、同志願,這些善知識、同學,大家互相勉勵,把法普遍運用去,運用大悲。
法,我們都很清楚,要如何同體大悲,大家共同會合起來。我們力量,若一個人就比較小,若是多數的人會合,一起走入人群去,這個力量就大了。要如何佛法能夠在人間,少少的一個人不夠,少少,幾個人的力量也不夠。就像五月,三節合一,為了要如何,把佛教的精神在人間,儘管我們少少人認識佛陀,知道佛是什麼時候來人間,來人間的目的是什麼?要怎麼做,在人間做什麼事情?佛,就是知道他來人間,他出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他和我們又不同國的人,要慶祝這位大覺者生日,和我們也沒有關係啊!他是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迦毗羅衛國何在啊?沒有了。時代變遷了,現在的名稱叫做尼泊爾。這個地方出生一位聖人,這是在那裡的事情,和我們這裡有關係嗎?
有啊!他的精神、理念,覺悟,乃是為眾生而覺悟,因為他為眾生而修行;因為他感受到人生苦難,眾生平等,一樣,生老病死,天下萬物,都是同一種的道理,不論是在哪裡的人都是一樣,這人生,自然的法則,就是全都是這樣,這是覺悟者的大智慧。了解了這個真理。
所以他將所有的法,自然法則的根源,人生,一樣是人生,怎麼這麼不平等啊?富的,這麼的富有,富得如天人的享受。貧困的人呢?貧,這麼苦啊!三餐不繼,好幾天沒吃到一粒米;病,病得這樣,那麼的苦,要死又是死不了,要活又活不起來,長期、長期那種的苦不堪,受盡了貧病、殘疾苦難的折磨,長年累月,這很極苦,如地獄一樣。有的富有,富得太過份,這樣奢侈,浪費無度,這樣在消耗人間的物資,也引起了人間過度開發等等,這全都是人間很多很多的因緣,這樣會合起來。這個集起來,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災禍了;造成了人的心理不平衡。
這種人間,人與人之間明爭暗鬥,或者是從愛轉怨,從怨轉恨,就這樣造成了家庭的悲劇,造成了社會的慘案,造成了國與國之間,這個人禍、破壞等等,這是很微末的心理,這樣惹起了,世間很多很多不平等,造了很多災難。
我們若是細細靜下來來思考,很多事情無不都是,從一個煩惱無明啟動起來。佛陀的道理,那就是大覺的道理,他能夠了解很微末的起因,又是這個微末的起因,惹成了驚天動地,長年累月,人間的苦難。這樣的道理,佛陀好好來為我們分析,但是一定要把這個法普遍,人人接觸得到。所以在印度,尼泊爾開始起動,他那個法震撼人心,分析那個法非常的精微,智慧很高的人,也已經受佛陀的真理所攝受了。開始大家折服,被佛陀折服下來,那個驕慢、傲慢的心,已經去除了,願意好好修行。這個好好修行,就成為了自己要如何去除煩惱。
煩惱去除了,佛法通徹了,只是對人間可怕也透徹了解,自己不敢去動作,恐怕自己若去和外人(攀)緣,再去造了因,不小心被感染了。很不容易把自己的心,完全洗滌清楚,自己的真如本性發現了,回歸真如的道路來,都很清楚了,所以他會很怕,不要再去受到污染,所以他要獨善其身。
佛陀就會擔心,這些已經緣境覺悟的人,接受了法,心也已經開啟了,外面的境界無不是道理,所以緣覺,緣外面的境界,自己自然能覺悟,這樣的修行者,他也要獨善其身起來,封閉了法。法,佛陀年紀也愈來愈大了,法,只是這樣在少數人,佛在世的時代這些人親近,了解了法,也通徹了道理,但是他這樣就封閉起來。佛陀擔心,所以不得不再開啟大法,這《法華經》,就是自利,還要再利他,趕緊將這個大法說出來,就是要讓這些弟子,把那個封閉自己的心門打開了,將法走進入人群,去和大家分享。
所以我們人人,能夠看到人間佛法,修行者在人間,還要再為人間說法,修行者在人間,不是要在這裡讓人看一下,讓人供養而已,不是。一定要對眾生有幫忙、有作用,要影響他的生命,增長他的慧命,將他的生命鼓勵出來。身是載道器,人人要趕緊利用,今生此世這個身體,把握因緣去造福,去救拔眾生,去廣運大悲。這個廣運大悲,不只是出家人有辦法做,是所有人群,人人都能夠做。菩薩,不是出家修行者稱菩薩而已,當然,有比丘菩薩,這清淨修行的菩薩。但是,真正大批的菩薩,菩薩群是在人間,所以,修行者要走入人間,人人平等,把他們度化出來。讓人人知道每個人的身,都是一輛大白牛車,人人都能夠載運無量的眾生,從這個地方,把他載到那個地方去。
人人的身體都是一艘慈航,都是一艘船,這艘船的舵手,他能夠使用這艘船,能夠載很多人,從此岸能夠度到彼岸去。這位開船的舵手,船夫,自己要往前走,他也還能帶人往前去。所以,人人的身體就像一艘船,人人的心靈就是那位駕駛者,只要你把他的心內這個本性,將它啟動起來,每一個人都有自用的一艘慈航,每一個人都有一輛大白牛車,他自己能夠駕駛,他自己能夠利用他的車也好,船也好,能夠載運之器,載很多人到彼岸去,這就是發弘誓願的菩薩,能夠「常應廣運大悲」。
任何一個人都有辦法,因為人人本身的真如性,就是最好的駕駛。聽法之後,啟動這個駕駛的功能,現在他的身體就是全都載道器,能夠把人載到彼岸去,這我們人人都有,就是「廣運大悲」,我們要有弘誓願,我們要發菩薩心,實行菩薩道。只要是這樣,我們入人群就能夠去廣運大悲,不只是我們自己在廣運,人人我們都能為他,叫起了這真如,利用他的身體投入人群去。
所以,「諸下劣不善人,設以橫逆加害」,假如有遇到一些凡夫,或者是根機下劣,我們在行大乘法要入人群。有的人不善,因為他的根機無法接受,所以,他起心毀謗,這種不善,我們若是遇到這樣,這樣「橫柴拿入灶」,時時都是要來為難我們,要來加害我們,要來中傷我們,若像這樣的人,我們要用善解、包容、感恩、尊重,寬他,讓他,就這樣就過去了。對這些人我們不只是忍耐他們,我們要寬,不論他對我們怎麼樣,萬一對方有什麼事情,我們還是救護他,用方便救護。
譬如說,在外面若遇到什麼事情,有人讓我們的身體受傷,或者是衝著我們來,我們已經被傷害到了,卻是對方自己,也發生很大的事情,我們就趕緊救他較重要,趕緊救他。也有這樣的人啊,被傷害之後,在法律的時候,他去為他說情,也有啊,以德報怨,這樣的人也不少。這就是寬厚的心,這叫做質直心,事事能夠原諒人,內心,我們的德本,我們照顧好,不論他對我們怎麼樣,萬一他有需要時,我們要再去幫助他,被他欺負,我們不計較,萬一他有需要,我們要再幫助他,要再救護他。這以德報怨,「不惟忍受其辱,抑且方便救護」,就是這樣救他。
所以,「使其改惡遷善,成就無量福德」,我們不只是將他救活就好了,我們又再牽他,牽他改變了惡,變一個善的人,而且,讓他去造福,成就無量的福業,這應該大家能夠理解。我們人若能夠看得開,沒有什麼事情,讓我們在心裡這樣囤積著辛苦,我們的心能夠很開闊,只要我們發弘誓願,發菩薩心,很自然我們的心就很開闊。不只是我們去除煩惱,還能夠來牽人人成長慧命,啟發每一個人內心的法的良能,讓他及時能夠投入,成就無量福德。就是要去做,去累積,把握今生,不可想要等到來世。
年紀大了也要做,不是年紀大就清閒。人生接受佛法,有這個身體存在,了解道理,我們就要啟動慈航普度,這樣就對了,這就是我們的弘法。發弘誓願,要「廣運大悲」,這很重要,請大家要重視。
忍辱者
謂於違逆之境
如遇諸毀罵
惱害之事
皆能安忍
抑心無恚恨
「忍辱者,謂於違逆之境」,有這樣的境界,我們才要忍。「如遇諸毀罵惱害之事」,我們全都,我們的心要很安,因為我們現在是〈安樂行品〉,不論用身體、動作來損害我們,或者是用他的口來中傷我們,我們都要忍。忍住我們的心,或者是我們已經發菩薩心,我們也要這個忍。忍,既然被他傷害,我們不只是忍,我們還要再去造福,造福,讓他有機會,也能夠去成就福的因緣,這就是我們要修的。我們的煩惱都清淨了,沒有惑了,所以我們一片人人都平等,這種的心態來修菩薩行。
心若還有污染,我們就起心動念,「我為何要再這樣做,我做得這樣,你們都不了解,哎呀!不如歸去,放下也罷了。」是不是這樣呢?不可。我們要啟動,啟動這個法入心,要運,廣運大悲,好好啟發大家那個心中的舵手,那個駕駛,全都利用今生此世這個身體,這就是最現成的,大家來度大家,這就是我們的目標,菩薩的使命。
所以,我們前面就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因為前面的文很重要,重複再複誦,所以「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個「質直」,就是我們的菩薩道,菩薩的心,這德的本,那就是質直,大菩提道直。昨天也對大家說了,我們要用心,「不輕蔑於人」,一視同仁,全都平等。「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說的法就是真實,沒有戲論的,不是「加減講」,該說的就是一定要說,所以,「不令他疑悔」,你若沒有很清楚讓他了解,法,不是聽而已;法,是你做得到的事情,這叫做法。若做不到,就空花亂墜,沒有用,就是要做得到的法,教你做,牽你走,教你做,走在菩提大直道。「云汝不得佛」,因為他的疑悔,你憑什麼要牽我?你憑什麼要帶我?可能他的心有這樣的疑悔。我們就要再用方法讓他很歡喜,把手願意讓我們牽著,這就是我們要用的方法。
接下來的經文就說:「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修「慈悲平等心」,這個行,我們就要很認真。我們煩惱清楚去除了,也了解不要受煩惱,再將我們恢復污染,不要有疑惑,我們要一心向前前進,開始慈悲平等心。我們對人,就像在對我們自己,我們要對自己沒有疑問,我們對人就沒有疑心。因為疑心是傷害自己,也傷害感情。我們也沒有特別愛的人,我們也沒有怨憎恨的人,全都沒有,心都平等,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面對人與人,我們一定要修這樣的行;我們若沒有修這樣的行,法,就像空花在墜,哪怕是天花散得很美,但是不實用。我們要修慈悲平等心,法,是讓我們走的。過去不是常常對大家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把法鋪在路,讓我們一步一步穩穩向前走。法,是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一定要,「修慈悲平等(心)之行」,這樣我們才有所得,我們才有辦法去除煩惱,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破除驕慢。
修慈悲平等心之行
能破憍慢
行質直
柔和忍辱之道
故無障礙之難
這是我們的安樂行,驕慢一定要破除。「行質直柔和忍辱之道」,我們要好好,要用這樣的法來生活,這個「行」就是我們要實行,我們的生活的方法,我們的心要質直,就是很樸素,很厚德,很樸素,沒有花樣。但是,他的德很厚,「柔和忍辱之道」。我們要走這樣的道,這叫做沒有障礙,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被自己障礙。我們看人人都很歡喜,我們看人人都是平等,是我們所要覆護他,我們要啟發他,要讓他本來就有的載道器,他的駕駛能夠功夫上手,讓他能夠駕駛慈航,駕駛大白牛車,方向正確,這是我們的目標,希望每一輛車,每一輛載道器,都能夠發揮功效,發揮功能,這就是我們的期待,沒有障礙。「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若能如是善用其心
此則名為佛子說法
常常柔和善能含忍
這就是人對人,你要他不要讓我們生氣,順我們的意,我們就要先下功夫,我們不要讓他生氣,我們去順他的意,所以佛陀為什麼要對機投教呢?佛陀為什麼要等待時機,才來說大乘法呢?這麼的緊張,佛陀的年齡,在這個時候,不說這樣的法不行了,要講清楚,說明白,所以這就是要這樣,要用耐心慢慢去陪他,教育他,順他的根機,這樣把他帶過來,所以要「常柔和能忍」。所以「若能如是善用其心,此則名為佛子說法」,要用這樣的心,要耐心這樣陪伴過來。所以,「為佛子說法」,身形,用身體做給他看,這個典範,用口向他勸說,口若勸說不來,我們就做給他看。這很無奈,人生要教育人就是這樣。所以,「常常柔和善能含忍」,在教育的過程,常常都要有這個忍,要耐得住這念心,要不然,真的要教育很困難啊。「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於諸眾生起慈心故
與之快樂
起悲心故
拔其苦惱
常勤為眾
而不可生懈慢怠惰
總是要慈悲,慈悲於一切。「於諸眾生,起慈心故」,給他快樂,事先投他的根機,讓他歡喜,這個「慈」,就是先讓他快樂。然後,「起悲心故,拔其苦惱」,有的就是快樂的讓他快樂,平時讓他聽法,聽得法喜充滿。有在起煩惱了,用什麼方法讓他煩惱去除,回歸他的法喜呢?有的人就是聽,聽了之後,不夠,把他帶起來做,做了之後,方法很入心,順心應手。我很歡喜,這讓他更快樂,沒有煩惱。
世間苦難偏多,粗重的苦難,或者是微細的苦難。粗重的苦難,就是開頭剛才說過了,有天災、有人禍,有無常變故,這都是很看得到的苦。有的是微細的苦,明明他就很好命,但是他的內心有很多不為人知煩惱苦,這全都是需要,要「廣運悲行」,我們要用慈悲,用方法,「起悲心故,拔其苦惱」。「常勤為眾,而不可生懈慢怠惰」,常勤為眾,而不生懈慢怠惰心。我們要好好殷勤。所以,「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十方世界諸大菩薩
愍眾生故
行慈悲道
這些十方菩薩愍眾生,所以我們要好好身體力行。因為我們在這十方世界,一個人哪有辦法,走到十方世界呢?就是剛才所說,佛陀一個人不夠,他就要來,大家,每一個弟子,都要為他啟發他的心,所有的地方,都要有共同一念心。這菩薩群眾入人群,要有這樣,才有辦法十方世界,這些菩薩全都啟動起來,這不是只有一個地方。
就像浴佛,我們就能夠看出了,到底有多少人,多少的國家,都是以三節合一,慶祝佛誕;慶祝慈濟日;慶祝母親節,這有多少個國家?最富有的國家,最貧困的國家,幾十個國家,在東西南北,同時都看得到。這就是我們能夠證明,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這樣一時呈現出來,又是真;真善,真美,那個圖騰,哇!也是都各有千秋。這些菩薩集合起來就是這樣,這麼的多,而且所教來的,帶來的都很有次序,不論是會員,不論是社會人士,各行各業一起來浴佛,很整齊,這不就是,「十方世界諸大菩薩,愍眾生故」,行慈悲道路。這本來都說看不到的,現在的科技,我們慈濟菩薩,人間菩薩已經有名有形了,「有為法」擴展到這樣,把這個有為法,這樣有一個機會將它集合起來,能夠看到這樣,這有為法都是真善美的有為法,是人做出來,人鋪出來的,有為法。這些「有為法」,涵蓋著「無為法」,這些人做了之後時,皆大歡喜,法喜充滿,就結束了。就是等待明年這個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他們就又再集合了,就是這樣,人人用心這樣編織起來的,這叫做「菩薩道」。能夠很整齊,看得到,不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些道理。
接下來這段經文:「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那就是說「智者」,有智慧的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護眾生如子,敬佛如父,一心安樂,三業清淨,能行是道,孰不愛敬哉」。
智者守口如瓶
防意如城
護眾生如子
敬佛如父
一心安樂
三業清淨
能行是道
孰不愛敬哉
這就是智慧者,這就是菩薩。我們說話,我們要說對的話,不是說很多都是戲論,無義理的話。我們就是要口業守好,所以叫做「守口如瓶」。我們的東西要讓它出來,就要很精,很需要的地方,我們才倒出了瓶子裡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我們要預防我們的意,我們的意若讓它散掉了,我們就像這個城門,被人攻進來一樣。
所以,我們守意如城,城,就是在保護這個國土,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我們的心境守護好。「護眾生如子」,我們在保護眾生,就像在保護孩子一樣。我們敬重佛,就像在敬重父親一樣,若能夠這樣,身、口、意顧好,起尊重心,我們的「四修法」,尊重、恭敬修,若這樣,佛就是我們的大導師,也是我們的慈父,所以我們要恭敬。若這樣,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安樂的,沒有什麼苦難。
「三業清淨,能行是道,孰不愛敬」,我們若這樣好好地走,好好地修,好好地做,人家就不會來惱亂我們了,我們的心就沒有煩惱,人人就會敬重我們,這這樣。
所以接下來說,「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就是我們對於如來,諸如來,就是諸佛,則起了慈悲無上父親的想法。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於諸如來
則起慈悲無上父想
破除一切憍傲慢心
善說法要無障礙緣
父親生我們,父親教育我們,成就我們,難道不是嗎?佛陀是我們的慧命的慈父,所以我們要感恩。所以,「破除一切憍傲慢心」,我們一定要破除掉,要不然我們還有慢心在,我們會很辛苦。所以,「善說法要,無障礙」,我們若能夠這樣,對人、對自己都是很好,通達無礙。所以,「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此三種意安樂行
其義如是
諸有智者
應當謹守
常懷愛護
第三法就是這樣,有智慧的人應該好好守護住,這就是第三種意的安樂行,意思就是這樣。「諸有智者,應當謹守,常懷愛護」,我們若能夠這樣,是不是能夠很快樂呢?我們「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齊一心之念,於安樂妙行;常為一切無量大眾恭敬之所恭敬」。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齊一心之念
於安樂妙行
常為一切無量大眾
之所恭敬
這應該我們就能夠很清楚。這樣的經文,大家都齊一念心,自然我們人人安樂,在這個菩薩道上。常常我們能夠,為無量的大眾所說法,也所被尊重,這就是我們能夠用的意。所以,「意安樂行」,之後就是這樣,這段經文,從口安樂,身安樂,意安樂,我們就能夠時時人人皆大歡樂,這不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呢?
所以各位,修行實在是很簡單,法是在我們的身邊,既法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的一念心,我們的一念心寬大,沒有什麼可煩惱,沒有什麼可計較,只要我們用真誠的心,來啟動人人心靈的駕駛,啟動人人身的載道器,大家都能夠一起,同度眾生到彼岸去,這樣是不是皆大歡喜呢?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