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四 6月 08, 2023 8:3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四 6月 08, 2023 11:45 am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文殊秉慧運慈,念末法持道者,遭遇惡濁勘忍,何如避惡能安,釋尊悲愍宣說,教以四安樂行,令能弘誓行者,安樂行持妙法。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誓願持經,學安樂行,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
⊙以法自軌法師:以五法教詔,為自持法化他。若束五為四,即四安樂行。束四為三,即身口意。
⊙又三軌:讀誦、書寫、外行,入如來室,著忍辱衣,安坐於如來座。如是說有為法,心住無為法,安樂行心,是謂如入如來室。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佛告文殊師利,有大道心覺有情人:名菩薩。
⊙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如來之法,正像之世,人淳厚易化。唯末法時,善根轉少,雖可化度,故指此時弘經最難。
⊙有持是法華經者:有能持是法華經者。深誓大願力,持是妙法華經。

【證嚴上人開示】
文殊秉慧運慈,念末法持道者,遭遇惡濁勘忍,何如避惡能安,釋尊悲愍宣說,教以四安樂行,令能弘誓行者,安樂行持妙法。

文殊秉慧運慈
念末法持道者
遭遇惡濁勘忍
何如避惡能安
釋尊悲愍宣說
教以四安樂行
令能弘誓行者
安樂行持妙法

我們要用心啊!文殊菩薩「秉慧運慈,念末法持道者」,大家應該還記得,釋迦牟尼佛,為了後來要持《法華經》,發心、立大願這樣的弟子,他用心來向大家說,要弘誓願,要先讓我們知道未來法末之時,佛滅度後,到了末世的時代,這世間惡濁了,大法要在人間弘揚很不簡單。所遇到的環境,人的觀念、思想、時代的生態,那個時間,要來講大法,要來教菩薩法實在是很困難!這是佛陀用種種種種的困難,來向大家說,在講說《法華經》的人,所會遇到的很多、很多的難關。哪怕是一樣在佛法中,不論是出家,在家,他們的心態,對這個「自利利他」這個法,不以為然,大家知道修行,就是斷生死、除煩惱,就是用這樣在修行,說要去教化他人,向大家來提倡人間疾苦,要去投入人群,去度眾生,這種的法,到了末世的時代,人人自利,人人都認為,是我苦,所以我求解脫,別人和我何關?

我若入人群去,付出,吃力不討好,萬一若是被他們影響了呢?所以,有這樣的多數,他們就是獨善其身。還有,有的就是法已經,法在人間慢慢淡薄掉了,雖然出家、修行,還是留在世俗,所以對修學佛法,連自己自修這個生態,也已經慢慢淡忘掉了,一直和世俗的生活接近了,所趨向的就是享受,就是想要得到供養。所以前面就已經,佛陀已經為我們說很清楚了,類似這類的人,不只是無法隨喜大乘,何況要修行呢?既不修行大乘法,也不隨喜。會變成怎麼樣?就是誹謗、批判,這種批判的聲音很大,甚至加諸於難,不管是有形、無形,這就是未來世。佛陀說滅度後,末法的時代,慢慢會一直浮現出來,所以要持大乘法在人群,困難重重!

所遭遇的就是惡濁,既然是惡濁了,這樣種種困難要去面對,這必定要堪忍。所以佛陀也對我們說起了,要堪忍,堪得受這樣周圍的環境,這樣的人的生態,不管是社會、世俗,或者是修行叢林中,或者是在遠離人群,獨善其身的修行者,也不認同大乘法。到那個時候,弘揚大乘法困難重重。就說很多要堪忍的方法,叫我們要忍。

因為這樣,文殊菩薩他就是「秉慧運慈」,用他的智慧,他也是在人群中聽法,佛陀既然這樣,讓大家知道,未來弘揚佛法的困難,有這麼多、這麼多所會遇到,大家要忍,所以文殊菩薩就提出來,向佛陀建議,既然有這麼多堪忍耐的事情,若這樣,要如何才能夠避開這麼多濁氣?要在濁氣中堪忍耐,是不是還有方法,能夠避開這個濁氣?這是文殊菩薩的智慧,知道佛陀的用心、用意。

佛陀先要讓我們大家知道,選擇弘誓願,要入人群,持大乘法是很困難,來警惕我們,讓我們大家懂得提起警覺。這當中,文殊菩薩,他是在人群中代表智慧者。知道大家,聽法的人,聽到這裡,大家心會懼怕,既然本來就很擔心了,擔心這心若顧不好,會再受感染,所以大家都想要顧慧命,所以這些聲聞、緣覺守在小乘,不敢跨出去,不敢向大乘法。很不容易佛陀從,化城譬喻,一直來鼓勵大家,加上〈法師品〉等等,授記了,啟發大家發大乘心,很不容易大家已經啟發大乘心。但是佛陀又開始說,持經是很困難哦!有這麼多、這麼多的未來世,這麼的惡劣,你要持經,你要堪得忍耐。

文殊菩薩就擔心,聽的人是不是會退失道心呢?好不容易發大心,現在聽到困難重重,會再退心嗎?代替這些聽法者,文殊菩薩來請求佛陀,既然這麼多的困難要堪忍耐,是不是還有能夠閃避困難,持大法能夠安樂,很歡喜,能夠利人,又能利己,保護自己,還能夠利益他人,有這樣的方法嗎?這是文殊菩薩他的智慧,也了解佛陀的心意,也擔心聽法的人退道心。所以文殊菩薩秉慧運慈,要讓大家保護自己安全,又能夠付出,法喜充滿,這安樂行。所以他就能夠,向釋迦牟尼佛來說,「何如避惡能安」。

所以,很感動,感動文殊菩薩,他有這分秉慧運慈的心,大智慧,為未來發大心的人,多一層的保護,讓我們能夠保護自己,又能夠如願去弘揚,能夠得到皆大歡喜,安樂行,這是要很感恩文殊菩薩,代替大家,來請佛開出一個安全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開始了,就是「悲愍宣說」。佛陀的慈悲,本來就是為眾生,不忍眾生苦,所以他才來人間,「開、示」眾生佛的知見,盼望眾生能夠「悟、入」。可惜佛陀住世的時間,才有八十年,說法的時間也才四十九年,所以,佛陀希望,這個開示的精神理念,這個法,能夠延續在後世,應用在末法的時代。因為末法濁氣很重,末法,心靈的災難,天下災難偏多,苦難眾生更多。這個時間更需要較多人,大家共同發心,能受持,能讀、能誦,能夠宣揚這樣的法,這是佛陀要讓大家,聽得到,看得到的法。會看,就是讀誦,要讀誦,過去不是像我們現代,現代連印刷都不用了,現在就是用電子,文字就一直傳下去了,古時候,哪有可能啊,不只是印刷還不發達,就是靠用手抄、手刻。用刻的,用樹葉、竹片、木板、石板,不斷不斷演變,一直到了有印刷,所以過去就要靠人去抄寫,從聽來的,就寫下來,就這樣抄、寫,把文字留下來,才能夠傳得久。所以,佛陀提倡讀、誦、書、寫,最重要的還是要身體力行,這就是佛陀交代,希望他滅度後,能夠有很多人身體力行,抄寫,最重要就是入人群,要身體力行。苦難眾生偏多,天地災難偏多,尤其是心靈的災難是重重複複,很多。

所以需要大乘經的教法,但是壽命有限,就是要不斷傳、傳承下去,所以釋迦牟尼佛悲愍宣說,「教以四安樂行」。這「四安樂行」,是我們最近一直反反覆覆,希望讓大家知道,要如何能夠身體力行,這四安樂行,身、口、意,還要弘誓願,這四安樂行我們要受持,我們要將這個法傳在後世,這是很重要。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的用意,更要感恩文殊菩薩,他了解眾生心,能夠配合佛陀,將這場法華會,能夠很完整,從開頭和佛陀這麼長久的時間,說大乘法,文殊菩薩一直都是在陪伴,一直都是在代替聞法者發言。心有所疑惑,有所困難,文殊菩薩就是會趕緊來配合,佛陀弘法的精神,教育的方法,這就是我們要感恩。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是佛子」,是佛陀的弟子,發心弘法的人,大家要抱著這樣的態度,要時時「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大家要有這念心。柔和,忍,能忍,要很柔和,要能夠忍耐。一切眾生我們都要面對,「慈悲」,要去堪忍一切眾生,不論未來世是什麼樣的環境,不論是在家、出家修行者,對這個大乘法的看法,有什麼樣的意見,有什麼樣的批評,惡言惡語,我們都一樣要忍。而且不要退道心,還是「不生懈怠心」,同樣要一心精進。所以「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未來濁惡世的時代,發菩薩心一定要在十方,普遍在十方,不是只集中在一個地方。

就像我們現在,人間菩薩,多少國家啊!多少地方都有人間菩薩,聞聲救苦,這是「十方大菩薩」。這些菩薩,「愍眾故行道」,就是愍念眾生的苦難,天下災難偏多,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不論遠近菩薩,都能夠即時出現。就從空中而來,從地湧出,在地菩薩即時到達,外國的菩薩,遠方的菩薩,也是這樣不惜辛苦,搭著飛機空中而降,這十方菩薩能夠趕緊到達,無不都是「愍眾故行道」。因為眾生苦難,所有的菩薩,不論採取哪一項的方法,他都可以,能夠很快就到達,所以,「應生恭敬心」。我們對這些菩薩,我們都要很用心、很恭敬,感恩,這些菩薩這樣即時趕得到,讓任何一個地方,有災難,有受苦的人,能夠即時解除困難,能夠帶出了,「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又在苦難中大地上去布種耕耘,撒種子。

這「應生恭敬心」,因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所以就開始就地播種,就是復為說法。他們也能夠成菩薩,這粒粒菩薩的種子,任何土地都能夠成長,這就是菩薩救眾生,「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從接受幫助的人,變成了能夠去幫助人的人,這就是我們要恭敬心,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付出無所求,我們要對他們要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每一個人,他既發心起來,未來他要去救人的方法,可能會比我們更好,他的發揮的能力、能量,可能會比我們更多,所以我們對任何一個人發心,我們都要起恭敬心。所以,「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對佛陀還是永遠感恩,我們的慧命是從這樣起。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的源頭,就是因為有佛陀。就像很多菩薩,任何一個國家去付出,都說:我們這個(基金)會,是從五毛錢的竹筒開始。所以接受幫助的人,解脫了困難的人,他們共同的感恩,就是向源頭感恩,源頭,當然是從佛法的精神來,我們就要感恩佛、世尊,是啟發我們慧命的慈父哦。所以,我們要「生無上父想」。

因為我們的慧命,種子就是這樣來,所以我們要人人,「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若能夠這樣,能夠念在源頭,你要去發揮你菩薩法的精神,那就沒有困難了。不要憍慢,我們要「食果子,拜樹頭」,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種子如何來,要感恩種子的來源。所以我們不要有憍慢心,若能夠這樣,我們說法就無障礙了,因為「如是我聞」來。

「第三,法如是」,身、口、意的障礙,我們一一要閃避,把它去除,我們就有辦法安樂行了。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所以,「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我們人人真的要從源頭說起,所以「無量眾所敬」,若能夠這樣,我們在說法,就不會受障礙了。

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


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
有持是法華經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這段經文,就是要再為我們叮嚀、交代,因為文殊菩薩,他提起了要如何閃避,佛陀也已經回答了。這個時候再說,「文殊師利啊!」因為前面那這段文是偈文,現在又接下來,又一段開始的經文,所以又說「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法華經者」。這段長行文再開始,說誓願持經的人,就要開始學安樂行。

我們若是要持這部《法華經》,在這個濁世中去弘揚,我們必定要先學會,如何來安樂行,這個安樂行,就是五種的法師;持法的法師有五種。

誓願持經
學安樂行
五種法師:
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解說
五、書寫

持法的法師有五種,一種「受持」,這個受持,就是全都受持。再來就是「讀」、「誦」,這受持法的人,他也要讀啊,若沒有讀經,要如何「如是我聞」呢?所以要讀,讀經。我們現在很多都讀書會,讀書會,因為舊法要新知,不論哪一項,都很多人重新在讀。過去講過的經,不管是《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或者是《地藏經》,或者是《父母恩重難報經》,或者是《無量義經》,還有很多經,這都是過去說過了。最近,這幾十年,二、三十年來,可能那些法沒有很完整聽過,若有出版的,大家再回頭去讀,讀過去那些經典。那個時候的時代,是怎麼說?還是回頭再去讀,讀這些過去說過的法,那個時代。

譬如說講《地藏經》,是正要在蓋醫院,這都有一時,一時講經的因緣,那個時代的因緣,因為這樣,有人就是認真在讀書會。所以,那個時候的時代,要了解慈濟的起頭,以及當時,聽那個時候講經的法,就要從頭開始讀。受持就要讀,有很多經典我們都要讀。

讀了之後,讀一遍過去了,很快就忘記了,尤其是經,我們就要誦。所以我們每天早上都要做課誦,我們時常就是,在讀《無量義經》,讀誦《無量義經》,因為我們法華的精髓,這大乘經之中,《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精神理念,《無量義經》若能夠,印在我們的心版之中,對大乘法就沒有疑問,對入人群就會很殷勤入人群去,種種的方法我們就沒有困難。這在《無量義經》,是行菩薩道的精粹,所以我們讀、誦,我們的課誦就是這樣做早課,讀《無量義經》,所以又讀、又誦,我們能夠身體力行,這就是受持的人。

「解說」、受持,除了讀,除了誦,我們還要再解說,經典是在說什麼呢?裡面的意思,過去佛陀的時代,未來濁惡世的生態,我們要如何去面對,這個濁惡世的生態,來說過去佛陀理念精神。

所以我們必定要受持,受持、讀、誦、解說,對這部經要熟。所以書寫,那個時代文字若沒有留下來,就像我們現在只是聽講,沒有看到字,也不會很清楚,所以也要寫。我一天,這樣看到,在設計封面,「這是什麼封面?」就是筆記,「薰法香」的筆記。我聽了很歡喜,很感動啊,聽到大家這麼認真,聞經,薰法筆記,薰法筆記,這實在是從過去所沒有的,這不就是比抄寫更寶貴,抄寫是照文字抄,照文字寫,這個心得要得耐心聽,長久聽,尤其聽是每天聽,時間又是三四點就要出門了,不論是夏天、冬天都要做得到,這是大修行呢!若沒有很大修行,哪有這樣的耐心呢?所以很感動,真的很感恩,這些聽法者,來成就,經能夠講得下去。又了解,知道,每一天的這個時候,在「雲端」裡,各國聽經數總會合起來五千多人。若想到五千多人,同這個時候在聽法,我即使再怎麼樣,我都是願意這樣,不能間斷掉,這是要感恩大家殷勤精進,讓我沒有懈怠的機會,所以很感恩,這無法去形容。

所以,「以法自軌法師」,有前面所說的,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五種的法師,最重要的就是受持的法師。

以法自軌法師:
以五法教詔
為自持法化他
若束五為四
即四安樂行
束四為三
即身口意

五項都重要,但是受持法,以法自軌的法師,自己要自規律,五法的教詔,這五項都要很俱全,這樣「自軌法師」,所以受持,自軌法師,包含剛才說過這五項,讀、誦、受持、解說、書寫,這樣來自規律。這五種的法,我們都要受持,依教奉行,叫做「教詔」。不斷受教,不斷要普遍讓人知道,「詔」就是傳下去,傳道下去、教導,這樣一直下去。所以,「為自持法」,自己自持,還要再化他。我們自己了解,懂了,我們還要讓大家也能夠知道,也能夠得到度化。

所以「若束五為四」,若是把這五法再將它束起來,那就是四項,四項叫做「安樂行」,「四安樂行」。這四安樂行再將它束起來,「束四為三」,那就是「身、口、意」,就是我們最近一直在說的,身安樂、口安樂、意安樂。

我們的身行,要好好顧好我們的行為,守好我們的戒律,說話要謹慎,要好好謹慎,受持這部經,要講說也不能讓人退失道心。看看釋迦佛要向大家說,困難,困難,很困難。那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慧,運慈來配合佛,就,那我們要如何避開困難?佛陀就開始講避開困難的方法,這叫做「悲智雙運」。因為文殊菩薩也是已成佛了,也是覺,大覺者,大覺有情回歸回來,就是為眾生,庇護眾生不要受傷害,就要趕緊如何自己保護,如何能夠化度他人,這就是佛、菩薩在人間,我們要很感恩。

又三軌:
讀誦、書寫、外行
入如來室
著忍辱衣
安坐於如來座
如是說有為法
心住無為法
安樂行心
是謂如入如來室

這「三軌」,「讀誦、書寫、外行」,我們要讀,我們要誦,我們要書寫。和身體力行這樣去走,這總歸「入如來室」。我們對法很看重,我們很重視法,所以我們要不斷讀,鍥而不捨不斷誦,然後我們要將它抄寫下來。我們現在連心得都寫下來,這是自己所理解,這更深入,像這樣身體力行。我們只是讀誦、抄寫,我們力行就是要入如來室,身體力行,「大慈悲為室」,又再「柔和忍辱衣」,我們要用大慈悲心入人群,我們也要穿起了我們的忍辱衣。

看看慈濟人出來,大家就知道慈濟人來了。哪一個地方需要,慈濟人有他們的形象,什麼樣的場合就哪一套衣服,大家很規律。穿這套衣服,聚會的時候,是什麼場面穿這套衣服,「柔和忍辱衣」。大家要精進,而什麼場合穿這一套,我們就是要如何活動。什麼場合穿這套衣服,就是要如何工作。

這就是沒有離開這個大慈悲,我們的心靈、心室,我們的心靈,這個「大慈悲為室」,這個慈悲室,你不論穿什麼衣服都是一樣,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意。「安住於如來座」,還是穩穩地坐在那如來座,那就是說法。「如是說有為法」,就是告訴大家,我們要如何做,世間是什麼形態,我們現在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入人間,用什麼方法,讓社會人群能夠接受,這就是有為法。一切的有為法,是我們的外行,心呢?「心住無為法」,我們的心要永遠就是無所求,「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這種「心住無為法」,所以「安樂行心」,我們的心常常都很快樂,很安樂,很歡喜。

是謂「入如來室」,這樣叫做入如來室。光是看到這段文,我們心就很歡喜,師父這樣告訴我們,師父是聽佛這樣說,佛不在了,我就是看經這樣說,經這樣說過來,我也讀過這樣的經,我也誦過這樣的經,我也寫過這樣的經,這樣的經讓我很歡喜,所以就會常常,心在這個經法裡面,生活在這樣的室內。這個室是以天空為蓋,以大地為載,這是很開闊的大慈悲室,我們日日都要穿著,「柔和忍辱衣」,我們時時都是要身體力行,如坐如來座。天地之間無不是道場。

所以,「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這經文裡面就是這樣說,「有大道心覺有情人」叫做「菩薩」。


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
佛告文殊師利
有大道心覺有情人
名菩薩。

菩薩,釋迦佛將文殊菩薩,當做很契心的大菩薩,覺有情人;大覺有情,文殊等菩薩,很貼心啊。這個法告一段落,又再叫文殊菩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

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
如來之法
正像之世
人淳厚易化
唯末法時善根轉少
雖可化度
故指此時弘經最難

「如來之法」,我們現在就知道,如來之法,正法,像法之世,人的心較淳厚,較單純,德本較守得牢。所以較容易度化。但是末世呢,在末法之時,善根轉少了,「雖可化度」,雖然我們也很用心要來化度他,每一個眾生皆有佛性,都能夠化度。但是,要弘經是最困難,因為末世時代,要把這個大法入這個末世,因為善心轉小了,這種德本也已經慢慢薄了,所以要來講正法,真的是很困難。

有持是法華經者:
有能持是法華經者
深誓大願力
持是妙法華經

所以「有持是法華者」,若有人,願意要來持《法華經》的人,「深誓大願力」,必定要有這種的深誓大願力,「持是(妙)法華經」,要很深的誓願,若沒有很深的誓願,很容易就退道心哦。看到這樣在付出,人世間社會是這樣,心會冷掉,手會軟,很寒心。這實在是很快就會退道心,所以必定要有深誓願力,鍥而不捨,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願意,還是鍥而不捨,這樣一定都是堅持。

佛法,正法一定要在人間,苦難的眾生一定要有菩薩去救,要不然這些苦難眾生,要怎麼辦呢?發心的人承擔一下,受苦的人容易得救,所以就要有「深誓(大)願力」,深誓的大願力,所以「持是《法華經》」,要用這樣的態度來持《法華經》。

各位菩薩,這段經文看起來是很簡單,但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離我們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是這麼的用心配合,要來完成這個發弘誓願人的道心,我們豈能不用心,好好來體會諸佛菩薩這分心情?所以我們要很感恩,文殊菩薩秉慧運慈,念末法持經的人,所以我們要很感恩。這些困難我們要如何閃避過?我們也要很感恩佛陀他的悲憫,來為我們講說,要如何避過了困難,我們能夠繼續堅持道心走下去。這個「四安樂行」,既能夠保護自己,又能夠走得自在,法喜充滿,眾生得救,菩薩精進,這實在是我們要日日都感恩,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2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608《靜思妙蓮華》文殊秉慧 釋尊悲愍 (第143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