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靜思妙蓮華》有功歡喜 隨功賞賜 (第143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譬如威德伏眾,諸根攀緣染塵,滋生煩惱禍根,威力能伏多障,喻大國護小邦,有道福德輪王,濁世人壽減損,大輪王護世安。
⊙有六種譬喻:威伏諸國喻、小王不順喻、起兵往伐喻、有功歡喜喻、隨功賞賜喻、不與珠喻。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王見兵力戰有功,歡喜賞賜田宅等。
⊙譬喻佛為四眾弟子,見勤修正行,隨其體解,分別根機權說三乘,令能行者各獲功德之樂,及先與方便果證。
⊙有功歡喜喻:喻佛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有功甚大歡喜。
⊙或與田宅、聚落城邑:隨功賞賜喻:田:喻正心思惟行。宅:喻智慧。聚落城邑:喻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或與衣服、嚴身之具:領軍與寇讎,戰勝有功者,以勳章、莊嚴服、紫袍金帶莊重威嚴之服具,隨功賞賜。
⊙法戰勝者,得服慚愧忍辱之衣。衣服:喻忍善法。嚴身之具:喻助道之諸善法。謂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
⊙「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種種珍寶:即七覺支。或復賜與珍玩之具七寶妙物。喻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覺支寶。
⊙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一、擇法菩提分;二、精進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輕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捨菩提分。
⊙七覺支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七覺支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七覺支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七覺支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法,而力行正法。
⊙象馬車乘,奴婢人民:軍功象馬賜以鞍馬乘與,法將賜以象馬車乘,即是二乘盡無生智。
⊙象馬車乘:即盡智。阿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竟,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名盡智。
⊙奴婢:即是神通功用。人民: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即七賢位。
【證嚴上人開示】
譬如威德伏眾,諸根攀緣染塵,滋生煩惱禍根,威力能伏多障,喻大國護小邦,有道福德輪王,濁世人壽減損,大輪王護世安。
譬如威德伏眾
諸根攀緣染塵
滋生煩惱禍根
威力能伏多障
喻大國護小邦
有道福德輪王
濁世人壽減損
大輪王護世安
用心,多了解啊,我們前面已經了解,輪王,大轉輪王,譬喻佛,佛德,大轉輪王是人間有德之王,那就是要累積很長的時間,不只是大轉輪王一個人積福,其實就是要人人淨化,有這個福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大轉輪王領導世間。這就是具備了一切的福德,叫做大轉輪王。
所以「譬如威德伏眾」,不治而安,反正人人安分守己,國家祥和、四大調合,所以是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的時代。這些人,「諸根攀緣」染著,滋生煩惱。這些禍根就是全都去除了,為什麼呢?因為「威力能伏多障」,因為這個轉輪聖王他有福,他帶領的人人都是不調自伏,因為他的威力能伏多障,不用怎麼教,大家,人民都是很乖,這種很合和的一個國家。所以這是有多福德的輪王,因為有福德的輪王,自然那個地方就這麼的輕安,人人生活自在。
國家不調和,多災難,和領導者的德也是有關聯;領導者的德和人民的行為,也是息息相關。這全都是叫做因緣果報循環,都是這樣,有因緣才會這樣息息相關。所以,「濁世人壽減損,大輪王護世安」。所說的這個時候的大輪王,那就是佛陀轉法輪,現在,不是眾生人人淨化之時,這個時代是濁惡世的時代,所以輪王就是譬喻法王,就是覺者,釋迦牟尼佛,他在濁惡世,人壽減損這個時間,他就是不棄不捨,憐憫眾生,這樣時時就是來生人間度化,所以也稱為轉大法輪的輪王,就是來人間護世。
前面我們說起了六種譬喻,所說過的就是「威伏諸國」,要保護那個國家,若是外國來侵犯,也會派兵往伐,所以,是威伏諸國的譬喻。
有六種譬喻:
威伏諸國喻
小王不順喻
起兵往伐喻
有功歡喜喻
隨功賞賜喻
不與珠喻
「小王不順」的譬喻,這些小王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的根源,這叫做小王,它不順服,就會帶領很多的魔軍、魔眾,來侵犯,就很多煩惱?多少啊?八萬四千,比八萬四千更多。所以,這轉輪王,他就要派兵去討伐,還沒有動,就是在計謀之前,就要開始去將他調伏,或者是起兵,這些諸國已經侵犯來,也就是要兵眾去調伏,這就是煩惱要用法來對治。
所以下面接下來的就是,「有功歡喜喻」,這些用法去調伏煩惱,發生什麼事情,面對著困難,我們心如何來調伏,讓他平平安安過,順著這個軌道,順著道理,這樣平安度過,就像在這個虛空界裡,很多的星球各就軌道,不論天災不調,或者是人禍不調,同樣,地球照著它的軌道轉。同樣的道理,法就是道理,道理就是就軌道,不論是什麼樣的煩惱現前,我們就是用法去面對它,法,總是要照規則,這樣在轉,這樣在走,自然法輪轉,那就是煩惱滅。所以轉法輪,用法去對治,自然有功效,這叫做有功歡喜的譬喻,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隨功賞賜」,如何給他東西?因為他有在用功,再又如何來賞賜,「不與珠喻」,後面還有這個寶珠的譬喻,下面的經文,我們就要很用心,前後我們就要連貫起來。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文殊師利
譬如強力轉輪聖王
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
而往討伐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它的譬喻就是這樣,有這個煩惱,煩惱的根本開始,那叫做諸國小王來侵犯,我們的無明煩惱,就是這樣一直在生起來,我們要怎樣,用什麼方法,法,這轉輪王的法,我們就開始要用了,平時,我們有在收進來,我們依法、聽法,已經我們的心王,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心王,心王接受了這個法,就是備在要應用,他國已經侵佔來了,煩惱無明已經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王,要趕緊要顧好這片的土地,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國土,我們要趕緊照顧,所以要趕緊起兵去討伐,那就是趕緊要用法,要起動兵眾,就是起動我們的心法去對治。
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就再說:「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
即大歡喜
隨功賞賜
或與田宅
聚落 城邑
或與衣服
嚴身之具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已經法、兵眾,這樣已經起動,去降伏那些外來侵犯,也就是我們用法,降伏了我們的煩惱無明,已經降伏了。所以這個王,心王,我們應用法之後,我們會法喜充滿,歡喜,就像我們的心王。「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兵力戰有功,歡喜給他田宅等等。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
即大歡喜
隨功賞賜:
王見兵力戰有功
歡喜賞賜田宅等
看他,他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降伏。佛陀讚歎他,嘉許他,這樣很對。觀機,將要觀機逗教,就是要看他們這個煩惱無明起,用什麼方法去制伏,平時聽的,現在遇到的,要用什麼樣的法去制伏煩惱,隨他的根機,隨他的表現,就開始如何讚歎他,如何稱讚他?這就是佛陀對弟子,要了解他那個身心,面對生活環境等等。
譬喻佛為四眾弟子
見勤修正行
隨其體解
分別根機權說三乘
令能行者
各獲功德之樂
及先與方便果證
所以,「譬喻佛為四眾弟子,見勤修正行。」看到這些弟子在勤、很用功,聽法之後改變,改變過去的習氣,現在是勤,不懈怠,很勤修,那個正知見的行為,已經在生活中了。所以隨他們對佛法的了解,他去分別弟子的根機,這個人的根機,能夠接受多少的法?是大法,小法呢?要分別他的根機而付出。所以,根機有分小、中、大,小機,就應他小法,中機,應他中法,大機,就應他大法,這是佛陀隨機應教,所以用「權」分別他的根機,「權說三乘」,就這樣,有這個分別的,弟子的心態、根機,隨他們的心態、根機,這樣為他們隨機逗教。所以「令能行者」,令這個修行的人,「各獲功德之樂」。適應他的根機,適應他的行為,這樣再給他法,他能堪得用的法,又再教育他,這樣讓他接受到,再去進行,這他會用得很歡喜。
「及先與方便果證」,感覺這樣,那就開始和他們說授記,前面我們有一段很長,都在說授記,授記就是不同的根機,給他們不同的教法。他們不同的接受、體解,佛陀就為他們證明,這個法是對,你們就要再照這樣走,這讓他們加強信心。讓他們雖然是「權」,為他們授記,卻是讓他們有進步的空間,所以,我們前面都有聽,某某人他一定,將來一定能夠成佛,成佛是什麼樣的國土,是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福報。但是還要很久很久,過了很長的劫,時間,我們應該都還記得,這就是要讓他們有信心,繼續要去精進。
所以「有功歡喜喻」,有功,證明他們,你這樣做是對的,為你受證。就像我們的教育,小學有小學畢業的時候,就給他證書,說你已經畢業了;中學有中學的證書;大學有大學的證書,若又到博士,就有博士的證書了。同樣的道理,這全都是權教,那個過程為他肯定,這就是授記,權,用權。所以,如譬喻,有功歡喜喻。
有功歡喜喻:
喻佛見眾生
修精進行
斷煩惱塵沙無明惑
有功甚大歡喜
「佛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有功甚大歡喜。」佛就是歡喜了,別無所求,最歡喜的就是看到弟子在精進,看到弟子在斷煩惱,看到弟子聞法有心得,這就是有功。他自己內修外行,功德累積,這是佛最歡喜的事情。
所以「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者是給他田宅、聚落,「隨功賞賜」。
或與田宅
聚落、城邑:
隨功賞賜喻
田:喻正心思惟行
宅:喻智慧
聚落城邑:喻四果
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果
田就是田,那就是譬喻「正心思惟行」,心要顧好,弟子啊,心要顧好,思想不要偏差掉,思想若一旦偏差,要再叫回來,那就很為難,所以平時要顧好正心思惟行。我們往這種正思惟行,就是定心、專心,就是講禪定,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待人接物無不是禪,這就是用正心思惟,這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裡。待人接物,所做一切的事情,我們全都要在正心思惟行,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思惟,不可離開這些文字,這些文字要刻在我們的心版;在我們的心版,就是我們平時反觀自照,我們的行動一定要有這樣,正心思惟行,所以,一般說「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就是這樣的道理。
「宅」表示智慧,我們在這片的土地上面,我們蓋一個很堂皇的舍宅,很安全。我們入如來室,就是大慈悲為室,我們的這個大宅,就是大慈悲宅,還又是「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無不都是智慧,悲智雙運譬喻這個「宅」,在正思惟行,為田地,這個上面所蓋的房子,是表示智慧,所以悲智合齊,這就是法。「聚落、城邑」,就是譬喻「四果」,這個四果過去說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對法了解,淺深,這樣一步一步向前精進,他們的心得,他們對法的收穫,「斯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再佛能夠來證明,這就是佛對弟子修行的階段,佛陀一一能夠證明,弟子他的精進,修行的方式,以及淨除煩惱,煩惱都把它淨除掉了,完全乾淨了。平時的生活,在清淨無染正思惟行裡,這是佛陀能夠了解。所以「或與衣服、嚴身之具」。
或與衣服
嚴身之具:
領軍與寇讎
戰勝有功者
以勳章、莊嚴服
紫袍金帶
莊重威嚴之服具
隨功賞賜
那就是佛陀給我們的這個法,我們的心王有煩惱來時,那就像這樣派兵出去,所以叫做「領軍」。領軍與寇讎戰,「戰勝有功者」。就是我們的冤家對頭,我們心的裡面的無明煩惱,就是煩惱賊,已經在消耗我們的智慧,已經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慢慢覆蓋掉了,由不得我們自己,這種亂了心思,這叫做「寇讎」。那就是無明、煩惱、惑,這個東西我們已經發現到了,所以我們要派軍隊,軍隊就是我們的妙法,我們的法要趕緊使用出來,正思惟等等。我們要趕緊使用出來,來降伏這些寇讎,就是敵對,我們的敵人要來侵佔,侵佔我們的土地,我們就要趕緊維護,我們這片的清淨土,不要讓它污染掉,所以我們要用法來保護,我們要用法來對抗這種的寇賊。
若能夠把這些煩惱調伏下來,這就是戰勝的人。我們戰勝了就有功了,所以「以勳章,莊嚴服、紫袍金帶」,莊重、很威嚴的服裝。這個服裝,看看大將軍,若是戰有功,出兵去戰,若是已經得勝回來了,國王就會為他賞賜,很多很多莊嚴的東西,來裝飾他的身,他升官了,升將升官了。將官既然升級了,所穿的服裝就不同了,所穿的服裝,全身掛著很多很多勳章,他就這樣掛出來,這個服裝也不同,很莊嚴,穿起來非常的威嚴,這是隨這個功勳來對他賞賜。轉輪王是這樣,佛陀對他弟子修行的稱讚,和這同樣。
所以佛陀的弟子,比丘那麼多,怎麼佛陀口口聲聲,所能夠點出,能夠叫的人有幾個呢?這就是很貼心,很親近佛,表示他的功行,他的功德、他的行為,內修外行很接近佛,所以常常都在佛的身邊,佛陀也是常常要他,去做他要做的事情,去度化眾生。所以「法戰勝者,得服慚愧忍辱之衣」。
法戰勝者
得服慚愧忍辱之衣
衣服:喻忍善法
嚴身之具:
喻助道之諸善法
謂既能慚愧
則不造諸惡業
以為成佛之資
我們若是用法去戰勝,是用什麼法去戰勝呢?就是我們必定要下戰場、要穿戰甲。他要穿的戰甲,這個「慚愧忍辱」。我們在修行,要保護我們的慧命,要保護我們的慧命,我們就要好好著忍辱衣,我們必定要把,我們修行的心、行為,我們要好好表達出來。我們的行為,要如規如矩,修行者要有修行者的威儀,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威儀,不能兩相背。所以法,應用法,我們就要適合我們的威儀,想自己,我是修行者,我所著的衣服和大家是不同,我的修行方式和世俗人是不同;世俗人他在人間的表態,是不是出家人,能和他們一樣的表態呢?他們出入能夠在歌榭舞場裡?我們難道可以嗎?這有很多世俗人方便去,在出家修行者就不方便了。我們的行儀有所可行,有所不可行。所以居士,有居士也要守的戒律,他們也是有一套的忍辱衣,我們也有我們一套的忍辱衣,慚愧忍辱衣。
看看我們慈濟人,若大家團體,穿這套衣服在哪一個地方,自己都很提高警覺,為什麼要提高警覺?這叫做「慚愧服」。怕自己在外面態度若不好,就讓人很快就認識出來,「你是某某團體的人,這個人的行為怎麼這樣?」這就是我們修行有修行的威儀,有修行的服裝,穿在表面人家看得到;修行是要穿在不是表面,平時我們就要有的,我們的內心的慚愧忍辱衣。若能夠內心時時,著慚愧忍辱衣,我們的心一定是大慈悲,「大慈悲為座,柔和忍辱衣」,我們入這個大慈悲室,我們就要柔和,我們就要慈悲,不論如何,我們坐下來要說法,我們有面對著什麼環境,一切有為法,但是環境遇到的時候,無為法修心,若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順利。
所以說「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我們若能夠常常慚愧心,我們就不會去造到諸惡的業。因為我有修行,我不是只是五戒,我還十戒,慈濟人是十戒。我發心,我修行了,我要修行,入在這個如來室,我必定要穿起如來衣,我必定要諸法空為座。哎呀!不要計較,不計較的心,在有為法之中,該做的我趕緊做,人和人的中間我要慈悲、柔和,這就是我們一個修行的道場,最祥和,也是最有道氣。所以我們「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我們要走這條這麼長的路,我們也要有資糧。有的人若要走遠路,或者是要出遠門,就要帶我們要幾天的乾糧出去,這我們必定要的,出門,為了要養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法的資糧也一定要有,生命要有供給營養的資糧,但是我們的慧命,更需要增長我們慧命的資糧。
所以我們這些慚愧忍辱衣,這是在人群中,不能缺少的。因為有慚愧忍辱,我們就不會去起心動念,我們身、口、意一定修很好,所以不造諸惡業。心會常常清清楚楚,沒有那個無明、惑,一直在我們心裡在作祟,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好我們的心,正心思惟行,我們要常常有。所以「嚴身之具」,就是表示「助道之諸善法」,我們要如何能夠在這個道場裡,好好用功。
接下來說:「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或與種種珍寶
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珊瑚 琥珀
象馬車乘
奴婢人民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就是要賞賜的東西,也就是「小乘勤行,破見思無明」,我們若用功,我們原來所有的煩惱,我們下定決心,放下一切,就不可再有這個煩惱,常常在內心無明這樣一直在起,一切都是習慣,都是習氣;習氣是後天,我們能夠培養好的習氣。我們不好的習氣能夠趕緊去除,這,除非就是我們的業力,業力就是要趕緊修。這業,有惡業、有福業,過去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無明,在今生有幸與佛法會遇了。身體就像載道器,我們能夠運載群生,從此岸而到彼岸去,這是大乘法,我們能夠從這裡到那裡;小乘,他就是量小,量小,要容納的比較窄,所以往往都是為自己來勤行;修,修斷煩惱,斷了煩惱,只是為了自己。自己知道人間苦,集煩惱多,這些煩惱、苦難、造業、增長,這種這樣生生不息,輪迴不休。所以他害怕了,所以要斷煩惱,就是在自己的範圍內,所以所破除的煩惱,只是見思無明,這只是微功,很小的功,只是只有自修,並沒有開闊心胸。
要入人群去磨練,才有辦法不去受人群的煩惱,來污染我們,因為我們知道煩惱無明,源頭從哪裡來,我們已經都知道了。既然知道,我們就能夠了解,自然我們這個源頭就會斷。我們若常常自己守在自己,不要接受別人;常常在顧自己,和別人在對立,這樣這個煩惱無明不只是不消,還是不斷在增加。常常講,沒有人要來犯我們,是我們自己被犯。說話、聽話;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這在好幾年來都是這樣說,我們若是心量開闊,你不論給我多少東西,因為我的空間大,我能夠善解過去,我能夠包容,因為我面對著芸芸眾生,感恩喔,你的煩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有這個,有這個機會,知道煩惱是從哪裡起,所以我要感恩。
「四神湯」也是修行的方法,這四項的法,慈濟人已經朗朗上口,哎呀!要善解啦!要知足啦!要感恩啦!就是要包容,包容、感恩,因為你表達出來,讓我增加了一項,所了解煩惱無明。這樣就是心量開闊,這就是利己,又是再兼利人。包容,對方收到包容,也慢慢也會自我反省,他自己慢慢也會改變,我們又再用歡喜、溫柔的態度,柔和忍辱衣又再接近。這樣同樣結好緣,包容、感恩,同行菩薩道,這樣,那就是大乘行。若是只是停滯在這個小乘行,都會和自己過不去,獨善其身,哪有辦法去兼利他人呢?所以永遠都是停滯在那裡。佛陀也為這樣的弟子很煩惱,所以他要設種種方法。他只是發心進來修行,獨善其身。所以「微功」,只是很輕微的功德,修自己而已;我不去犯人,你們也不能來犯我,就是這樣的行,這就不是究竟。
所以「佛隨其精進功能,而稱讚賞賜諸正心行法」,所以佛陀知道是這樣,用方便法跟他說,就是這樣,煩惱去除。但是,佛還不滿意,佛陀還要叫他再向前進步,要去看人間無常,瞬息之間,在一念間。所以佛陀他就會說很多有為法,因為八萬四千煩惱,就要用八萬四千法門,一一來分析,所以就是要用很多方法,稱讚,你既能夠發心修行,除去這樣的煩惱,你還要再進步,外面這個因緣,這個無常等等,你還要進步。
所以才有中乘,緣覺乘,就是要向前進步,佛陀再用法再讓他進步,這就是賞賜,再讓他增加他的法。所以,種種的珍寶、金銀、琉璃等等。這是表示用很多種的法,珍寶這樣去賞賜他。
種種珍寶
即七覺支
或復賜與珍玩之具
七寶妙物
喻佛授彼有德行者
七覺支寶
有七覺支,「三十七助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都是法,這大家都已經朗朗上口,大家應該都能夠背誦。這裡面每一字、每一句,無不都是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或復賞賜與珍玩之,「七寶妙物」,那就是譬喻,「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覺支」。開始從小乘法,佛陀還要再引導他再進來,所以七覺支。
七覺支
又名七菩提分:
一、擇法菩提分
二、精進菩提分
三、喜菩提分
四、輕安菩提分
五、念菩提分
六、定菩提分
七、捨菩提分
這七覺支,第一「擇法菩提分」,擇法覺知,就是智慧來揀擇法的真偽。我們要用智慧去選擇,是正法或者是邪法呢?我們要好好去擇,去簡擇,去選擇法,我們該修或者是不該行的,我們要好好去選擇。
第二是「精進菩提覺分」,那就是我們要懂得勇猛精進,我們已經選擇好的行,我們就要盡力,這個正心行的法,我們就要開始要走。
七覺支:
一、 擇法菩提分
即以智慧
簡擇法的真偽
二、 精進菩提分
即以勇猛心
力行正法
三、 喜菩提分
即心得善法
而生歡喜
第三就是「喜菩提分」,就是我們的心已經得到善法了。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法聽進來我們很歡喜,我們身體力行,走起來很輕鬆,所以叫做喜菩提分;菩提就是覺。
七覺支:
四、 輕安菩提分
即除去
身心粗重煩惱
而得輕快安樂
第四就是「輕安菩提分」,就是輕安覺支,即是「除去身心粗重煩惱」,我們身心粗重的煩惱,我們要把它去除,那就是輕安,能夠得到輕安快樂。
七覺支:
五、 念菩提分
即時刻觀念正法
而令定慧均等
第五是「念菩提分」,就是「即時刻」,時時刻刻要「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平均,非常的平均,我們「戒、定、慧」,就是這樣在用,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地都要用。
七覺支:
六、 定菩提分
即心唯一境
而不散亂
七、 捨菩提分
即捨離一切虛妄法
而力行正法
第六就是「定菩提分」,就是「心唯一境(而)不散亂」。第七就是「捨菩提分」,就是捨覺支,就是「捨離一切虛妄法」,虛妄之法把它捨掉,這就是身體力行。心正,我們就是要這樣走。
所以「象馬車乘,奴婢人民」,那就是「軍功」,軍,這些將軍領眾出去,這個法這樣出去,已經戰已經有功了,煩惱消滅了,這個反叛的這個軍隊,也已經都去除了。現在得勝,就能夠得到象馬,這個鞍馬乘給他。
象馬車乘
奴婢人民:
軍功象馬
賜以鞍馬乘與
法將賜以象馬車乘
即是二乘盡無生智
鞍,就是這匹馬,隨他的官階、位置,賜他那匹馬,那個在騎的地方,一個很莊嚴、裝飾的騎座,所以這叫做「鞍馬乘」。所以「法將賜以象馬車乘」,這個「法將」,那就是我們的心王,已經降伏掉了,我們種種的煩惱無明,這就是「二乘盡無生智」,二乘,聲聞、緣覺,已經將這些法全都體會、全都了解了。這樣都能夠了解,無常、因緣觀都了解,自然心就開闊起來。
象馬車乘:
即盡智
阿羅漢斷三界
見、思惑竟
即知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是名盡智
所以這個「盡智」,就是阿羅漢,三界的見思惑全都盡除了,所以「我生已盡」,不會再來輪迴了,這就是小乘法,佛陀為他們所講說,要讓他們知道。所以「梵行已立」,梵行就是清淨的行,也已經建立起來。所以「奴婢」,就是神通功用。
奴婢:
即是神通功用
人民:
得有漏善法
如人民
即七賢位
神通就是能夠付出,心慢慢要將它開闊起來。所以「人民」就是「有漏善」,人民就是有漏。很多,法雖然是很多,這些法還是小乘的法,去對治這樣的煩惱,這是佛陀要用法來對治根機,對好根機,讓他接受了,這樣他能夠隨這個根力,這樣去進行修行的方法。所以若沒有很大根機,無法頓悟、頓解,總是要隨著這樣的時間,隨著這樣的次序修行。
總而言之,煩惱無明就是我們的對敵,我們要如何來去除,那個寇敵、寇讎,我們要如何去對治,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