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6月 30, 2023 12:26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6月 30, 2023 2:04 pm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薩為眾生故,於諸難行能行,忍苦而悉行之,誓願不生退屈,精誠勤懇奮力,是謂為勇健相。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覺是指,能覺法性之智慧說,即是漏盡人之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如有傑出勇健人超三界者,故云勇健。
⊙能為難事:謂能為趨向大乘之難事。精勤奮力,趣真向實。依理起行,故云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明珠賜之:佛開啟至高頂上圓融智寶,喻解權賜實,如王解髻賜珠。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佛為法王,有大忍力,具足智慧功德寶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如諸佛以大慈悲,說佛說亦隨佛行,誘化一切故云如法。
⊙如法:契於理應當信順如法修行。說法者,當如法說。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為眾生故,於諸難行能行,忍苦而悉行之,誓願不生退屈,精誠勤懇奮力,是謂為勇健相。

菩薩為眾生故
於諸難行能行
忍苦而悉行之
誓願不生退屈
精誠勤懇奮力
是謂為勇健相

用心,來!「菩薩為眾生故」。這就是菩薩所以成為菩薩,就是為眾生。最近還是一直告訴大家,「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他了解了道理了,知道修行這條路不是獨善其身,必定要自學利人;自己要身體力行,也就是要去利益他人,這叫做菩薩。菩薩身體力行,這叫做「自覺」。菩提就是道,道就是覺的通道,所以「菩提」就是「覺」;「薩埵」那就是有情,就是眾生。要走過這條路,去為有情眾生付出,所以菩提是覺道,薩埵是有情眾生,這就是菩薩修行、覺悟,就是要去行在菩薩道上,就是這條路。我們常常在說的「菩提大直道」,就是這條很直的路。

我們覺悟,了解這條路就是這樣走。我們很甘願、歡喜,為了覺悟的道路,我們甘願走。走往哪裡去呢?就是為苦難眾生願意去付出。

所以這條路,「於諸難行能行」。知道眾生煩惱垢重,眾生無明--貪、瞋、癡、慢、疑。眾生的心垢,眾生這麼的複雜,就是這樣不斷在造業,不斷在污濁這大空間。所以菩薩要如何來淨化?從人心開始,從這個大空間的污濁,那就是眾生的共業,要如何也將它淨化。我們想想看,現在所說的氣象異常,那就是因為整個在天體間,已經是異常了,這是因為受污染了。我們這幾天,就是都在說這些事情,從無形,一直要從有形來會合。有形就是人間所感受。無形呢?就是在這樣,空間本來就是沒有什麼,忽然間大雨、大風,或者是大烈日,風雨皆無,完全都是「日頭赤炎炎」,沒有風的流通,沒有雨水的滋潤。

想想,若是遇到這樣的氣候,要再如何活下去呢?沙漠上面,無風、無雨,天煎地逼,煮日煎沙,人要如何活?太陽熱滾滾,就像在滾水裡面在煮日,而地熱烘烘,好像鍋子上又再炒沙一樣,叫作「煮日煎沙」。這種只有太陽,大地的沙漠,無風、無雨,想想看,人要如何活?地球上有這樣的地方嗎?有啊!古來就有了,地球就是有這樣。但是,這人無法到的地方,但是現在這種的氣候,會一直一直靠近人類了。

多久之前所看到的,巴黎,就是太陽很大,氣溫很高,人已經受不了了,去破壞那個水的管道。本來是預備著,那叫做消防栓的管道,他們將消防那個管道,這樣全都將它破壞,讓那存著的水整個噴出來。人,才在那個地方,歡喜啊,清涼啊!水若噴完,沒水了,那種的享受才是短暫,萬一,水管全都是空的,萬一,若有火災的時候,到底要用什麼來救災啊?人只是短暫,這種的無明,要取得一時的快樂,氣候短暫的熱,人就受不了了,何況若長時間,這又是要如何活呢?日是這樣哦!乾旱,大地種不出五穀雜糧,人要如何活下去?

還有,風,過量了。看看,(2016年)阜寧一場的,龍捲風,損失了多少建築物呢?很可怕。那個地區,孔盪村,我們去為它復建了,這孔盪村,整個村都是孔夫子的後裔,全都姓孔,是孔夫子的第七十幾代的子孫,在這個地方。這就是能夠見證這個事,人感觸得到,是因為這樣的風來造成。風是從哪裡起?又是往哪裡去?來無影,去無蹤,一時的時間這樣形成起來,這個形成起來,是為何有這樣的風?這叫做「眾生共業」,業風。這龍捲風從哪來?消失歸哪去?全都沒有,只是一股的氣。其他的地方安然無恙,卻是在這個地方,怎麼會這樣一直捲、一直捲,這樣三彎五轉,這樣彎到這個地方,整個這樣將它捲走了,很可怕。在瞬間,幾分鐘,頭和尾,就變成是這樣,所以這就是業風。

所以,我們若再回顧在過去,我們這個過程,一年的時間,急難的救災,同時長期的展望,一直去為它設計,也看到拿回來的相片了。這個村莊,除了住屋,房子,已經入厝了,再繼續是學校、幼稚園,又繼續有孔子的祠堂。因為我們要常常都要尊重孔子,雖然孔子出生在山東,卻是時代的變遷,他的後裔,這些子孫流離在這裡,生活過得很難過,遇到這個龍捲風,所以這個因緣再牽引。既然能夠安定他們的生活,又再能夠讓他們有容身之處,這樣穩定下來,又再開始孔子的紀念,在那個地方將它形成起來,讓大家能夠知道孔夫子的精神,教育的理念再復興起來。所以,孔盪村,這些村民也這樣表達,他說過去在那個地方生活,已經感覺人生沒有什麼希望,現在已經以孔家為榮,他是孔子後代,很光榮,都開始提起了意志力,開始要振奮起來。這就是歷史,有起有落,現在開始,他們的村完成了,教育復興了,孔子的精神回歸在這個地方。

這就是菩薩,雖然很難行的路,難行也是能行,總是能夠成就。一群一群的人去,當地的人去,就是慈濟人在當地,有的去關心,發願在那個地方去監督工程。有人,委員在那個地方,去做工地人文,甚至去輔導他們戒菸,輔導他們戒酒,在工程中輔導他們投入,自己的房屋自己來蓋,所以讓他們能夠「以工代賑」,也可以安住他們的生活,也可以蓋自己的房子。在這個地方,慈濟人輔導他們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要抽菸、不要喝酒,改變,一個好的習慣。這要整年的時間!看到慈濟人軟實力,很可愛。

看到那個畫面,有騎車,就是要來上工了,看他們嘴上啣著一根菸,慈濟人就這樣將他攔下來,很溫柔的,從他的嘴上啣著這根菸,菩薩的手將嘴裡這根菸抽出來,她就說:「抽菸損身體哦!你要保重身體,這樣好嗎?」人家他也笑笑說:「好,好。」「不要再抽菸,要戒菸哦,一定哦!」「好。」「從今天起,我都會常常來看你,要戒菸哦!」「好。」每樣都好。從今天起,他們就每天去看,能夠戒菸。果然,現在都戒了,無酒、無菸,很認真工作。所以在短短幾個月內,兩層的樓房,洗石子等等,全部工程,就是開始在拆鷹架下來,這樣已經一次一次的相片,看到完整的,很美、很壯觀,一個村莊這樣已經完成了,很快就能夠讓他們搬入厝。

看到在準備搬入厝,哇,就又再想到,想到在一九九一年,華東水災的時候,我們也是在六月,在興化縣蔡高村,也去為他們建慈濟村起來。因為華東水災,災難很重,我們除了趕緊去為他們急救,急難救濟,又再冬令救濟,又再蓋房子,在那個地方趕工,幾個月內整個村莊將它完成,在1992年,開始我們就讓他們去入厝,也有慈師父、安師父,領著慈誠、委員,就是在那一天,六月八日這一天,他們帶入了一群慈濟人,去替他們剪綵,讓他們入厝,也發放給他們地契、房契,挨家挨戶,大家喜氣洋洋。

可要知道,那時候是多麼的辛苦,慈濟人是如何長期,去住守在那個地方,一個村、一個村,要讓它趕在幾個月內完成,「搶晴天,戰雨天」,他們那個口號,這樣很快讓他們的房子,也是很莊嚴,喜氣洋洋入厝,那就是在1992年六月八日。同時,也再為學校去動土,學校也是因為要再經過設計,所以隔年為學校動土。這一連串,大陸的水災,這一連串好幾年,這樣救濟村的建設,民房的建設,還有學校的建設,光是在這一天,就再去為八所的中小學去動土。這就是在興化,八所的學校,同在這個時候動土。看到歷史,這全都是菩薩不怕辛苦,只為眾生這樣的經過。

所以,「菩薩為眾生故,於諸難行能行,忍苦而悉行之」。同樣要忍很多的苦,這樣身體力行,「誓願不生退屈」。現在孔盪村的建設,也已經完成了。這全都是菩薩有走到的路,那些事情才能夠完成,這必定要精進,向前前進。所以,「誓願不生退屈」。

看到那時候,來來回回的資深菩薩健在;在臺北(2017年),這一波的大水災,還是看到這些菩薩,沒有退轉。他們雖然年紀大了,也同樣在那個畫面上,投入,這樣在拿沙鍬,清掃污泥,同樣這樣在做。所以「誓願不生退屈」,這實在是讓人很敬佩,遠的在跑,近的在做,就是這樣在走。像這樣,就是精神勤懇奮力,是謂勇猛健相,就是很勇健的形象還是在。這種菩薩的精神就是為眾生,長長久久。很期待資深的菩薩,永遠都是這樣,一直很健康,也期待年輕的菩薩,要不斷不斷地接力起來。因為人間(廣)闊,所以菩薩要無處不在,現在濁惡世,這氣候,氣象異常,更需要人間菩薩,所以要永恆,要接續下去。所以,「諸佛從心得解脫」。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覺是指
能覺法性之智慧說
即是漏盡人之智慧

眾生就是會造這麼多業,就是心濁,我們現在要淨化人心。凡夫心,念佛心,佛就是眾生的心,眾生就回歸到佛的心;心、佛、眾生平等,只要我們一淨化,那就是佛,諸眾生無不都是諸佛性,大家就是有原來的佛性。所以,「從心得解脫」,我們要解脫是要從心,我們的心來解脫,我們的心淨化,自然我們就成佛了。這要走過菩薩道,心若淨化,菩薩道就入人群了。所以,「心者清淨名無垢」。心就是清淨,自然我們的心無垢,這條道路,不論環境有多麼的濁,氣候多麼的多變化,一變,有災難了,大地的垢穢,我們只要有心,就能夠趕緊為它清理。這就是我們從內心的「道」,到外面的「境」,我們能夠這樣,從心的清淨道走出去,能夠除去了大地環境,那個污濁的環境。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無不都是心,「心者清淨名無垢」。

所以,「覺」就是指,我們「能覺法性之智慧」。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法性存在,能夠覺悟這個法,我們人人本具的性,這個智慧,這就是漏盡之智慧;「漏盡」就是煩惱都盡了。記得,煩惱叫做「漏」,這個煩惱都盡除了,有法性的顯現,這叫做智慧。菩薩就是要運用這樣的智慧,才有辦法真正投入人群。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長行文說完了,因為重要的就再重複。所以,「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接下來再說,「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未來修行者,發願要持這部經的人,我們若看到出家,或者是還沒出家的修行人,他們若沒有聽到這部經,或者是不想要聽,或者是不想要信,像這樣的人,我們要起憐憫心,因為這些人沒有來接受到,很可惜,他是損失很大。所以,我們若有持《法華經》,我們若有發大乘心,對這些人──不想要聽、不想要了解的人,不要信的人,我們要對他們起憐憫心,我們要想辦法去接近他們。要不然,他們是可惜,來了一趟人間,在佛法之中,沒有接觸到大乘道理,這是大失。所以,我們就要發這樣的願,「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就要發這樣的心,讓這些人,不要聽、不要信的人,我們要用種種的方便接引他,讓他能夠接受這樣的法,這樣在這個法之中。接下來再說,「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就譬喻這個轉輪聖王很有力,這些領導兵眾去上戰場去戰的人,人人有功,有功就要賞,賞賜種種的東西。有車、有馬,有象、有馬,有莊嚴他的服裝,這就是表示為他升官了,又再有田、有城邑;看他功有多大,就賞他多少。這就像我們修行者,我們修多少行,就得到多少的心得,同樣的道理。

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就說:「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剛才說,就是要有菩薩要發心入人間,才有辦法真正「能為難事」,我們就應該要很用心。這段經文,「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因為王很歡喜,已經得勝了,所以很歡喜,大家都能得到,大小項的獎勵全都能得到。就像我們大、中、小乘,我們所得到的法一樣,會很歡喜,我們得到了。這「勇健」,就是「能為難事」,就是很精進、勇猛,才能夠上戰場,才能夠得勝。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如有傑出勇健人
超三界者
故云勇健

所以,「如有傑出勇健人,超三界者。故云勇健。」這真的是,我們要修行,也要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的健康很重要,觀念、思想要很正確,這樣接觸佛法,對佛法無疑、深信。若能夠深信,對佛法無疑,我們保護我們這念心,要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恭敬修。你有長時,有無餘,有無間的修行,但是不要忘記恭敬,對敬法,敬一切僧,敬一切眾生。人人皆有佛性,我們若有尊重、敬仰的心,自然我們的精進力,就能夠很圓滿。所以,在四修的裡面,最後面就是「恭敬」,這是很重要。所以,「能為難事」。

能為難事:
謂能為
趨向大乘之難事
精勤奮力
趣真向實
依理起行
故云能為難事

有這樣的心,就能夠為難事,就再困難的事情也沒有問題。所以,「謂能為趨向大乘之難事」。這就是修行,我們願意,要進去行菩薩道,這大乘雖然是很困難,路很難走,要入人群中,入人群很複雜,但是我們不怕。就是人群複雜,才會造很多的業力,眾生才有共業,才有這麼多的災難,這個時候就是菩薩一定要進去的時候。所以,「趨向大乘之難事」,明明知道困難,但是願意、甘願,既然要投入了,就要克服,不怕累,不怕困難,就是這樣克服。

所以,「精勤奮力」。就要很用力,很打拼。所以「趣真向實」,那就是方向是真的,所做的是實的。這種「趨真向實」,不是只坐在那裡想,不是只坐在那裡聽,坐在那裡說而已,是真正要「精勤奮力,趣真向實」走去,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我們要「依理起行」,這些道理我們都要知道,我們要身體力行,「故云能為難事」,菩薩就是這樣,要有這樣,所以叫做「能為難事」。我們要很用心哦!所以,「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佛開啟至高頂上
圓融智寶
喻解權賜實
如王解髻賜珠

轉輪聖王,那就是譬喻佛,「佛開啟至高頂上圓融智寶」。就是佛陀心所保護的法。現在佛陀願意將這個法,這樣開啟出來了,就是譬喻頂上明珠一樣,是一個圓融的智寶,就是《法華經》。譬喻在法華會上,正式,正式向大家解權賜實,將過去方便法這樣將它啟開,說:「這是過去方便接引的法,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在這裡,就是要有自覺修行,救濟眾生,叫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行是自覺,但是就是要為利益眾生而修行,所以叫做「圓融智寶」。為眾生,但是自己也成就了;眾生既然得救,我們付出,方法準確,就是我們也得到這個法。所以,「喻解權賜實,如王解髻賜珠」,同樣的道理。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如來亦爾。」佛陀就是這樣,「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陀就是用這樣的心,這樣為了眾生,所以他願意為了這個法,眾生需要法度,所以如來就是這樣,「為諸法王」,所有的道理,天地宇宙之間,萬事理相,佛無不通徹。所以常常告訴大家,佛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所以,所有情與無情,形,有形與無形,佛陀無不通徹其道理。這就是佛陀,他將這個通徹的道理,有形、無形的道理,真正的精華、精準地將它凝聚起來,那就是在這個寶,寶藏,就是法,妙法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他,佛陀就是這樣,「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佛為法王
有大忍力
具足智慧功德寶藏

佛陀要走過了這條路,所以會成佛,那是經過多少的,「忍辱大力」去付出,這塵點劫以來,累生世無法計算,一次一次面對著群眾,受多少的要忍辱。我們過去都一直說,世間多惡濁啊!世間人的煩惱、無明,多麼的剛強,這我們全都很體會、了解。面對這些人,難道不用忍辱嗎?唉,要忍啊!就忍,還要去付出,這是大力,所以智慧是寶藏。他這樣不斷經歷過來,就是累積精又準,精準的這個寶,將它會合起來,在這個寶藏裡。就是這樣不斷累積,所以因緣成熟,他就成佛了,這是要走過很長久的路過來,要發揮他的忍辱力,他的智慧,他的大誓願力這樣累積來。這個累生累世結合起來的寶藏,就是在這裡。「佛為法王,有大忍力」。他的內心,法,就是精準的法在他的內心,但是不能讓他欠缺的就是大忍力。所以,我們除了求智慧,我們更要再堅定我們的大忍力;我們若沒有忍力,就無法完成我們智慧的心願,所以「具足智慧功德寶藏」;要有大忍力,這個寶藏才能夠完成。所以,「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如諸佛以大慈悲
說佛說
亦隨佛行
誘化一切
故云如法

我們要用大慈悲,除了智慧,我們還要有大慈悲心。慈悲、智慧叫做「悲智雙運」,這個悲智雙運在人群中,還是要有大忍力,所以有「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一連串,我們缺一不可。所以,「如諸佛以大慈悲,說佛說,亦隨佛行」。菩薩就是要這樣,要像佛,諸佛。不只釋迦牟尼佛,過去無數佛,四方八達的諸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在諸佛其中之一。佛佛道同,所以我們現在要修行,要「如諸佛以大慈悲」;諸佛道同,就是大慈悲。我們開始以佛的精神,我們學來,學以致用,我們就要說出去,說佛所說的法;不只是說佛所說的法,我們還要隨佛所行的行為。我們就是叫做「學佛」,說佛所說法,隨佛行入眾生,我們要這樣身體力行去走,所以我們要有這樣,說佛所說,亦隨佛行。

佛到底如何修行過來的?無央數劫,塵點劫啊!很多,無法去計算,就是投入在這種,剛強眾生人群中,六道,隨著眾生,這樣在六道去度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的芳蹤,我們就是要隨他們的芳蹤來走,這樣叫做學佛,行菩薩道。所以,「誘化一切,故云如法」。我們就要像這樣,諸佛菩薩不捨眾生,忍一切苦,難行能行,要這樣走過來。我們的目標就是循循善誘,用什麼方法?用方便法。雖然我們行在一實乘法,但是我們要隨眾生的根機,用種種的方便法去接引,所以你必定要走入有為法,人間所有一切法你都要去投入。

現在的世間,就是這樣災難偏多,菩薩不是只去給他物資,布施他,還要身體力行,去解決他們現實的痛苦。水淹了,幫助他趕緊將水抽出去;爛泥巴很多,泥濘不堪,幫助他們清掃;裡面東西都浸到都髒了、爛了,爛的將它清出去,還可以用的,幫助他們洗一洗,回歸原位。這個時刻,是眾生最最苦難的時候,菩薩就是和他們一樣,入他們的環境,去清掃他們需要清掃的環境;去淨化他們所需要,能夠恢復他們原來生活的環境,總是這就是「菩薩」,這也是一個法。這叫做「有為法」,有為法的一切,都叫做「方便法」。

「方便法」,就是來自「無為法」,這個心理。我們的心,心性的源頭,無形、無影、無體、無相,但是理性存在。我們這個理性,要如何將佛法的道理,用在我們的生活,入人群中去?這就是「隨佛行」。說起來,實在沒有東西可讓大家看,但是人世間事是很多,需要我們去投入、去幫助。「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方便法,誘引過來了,開始能夠接近他,開始能夠為他說真實法。有的修行,不要聽、不要信,一乘的大道理不要接受,我們就要用方便這樣去接近他。這不就是前面那段經文說的呢?我們也就是要用方便法去接引他;我們若沒有接引他,他「大失」,他很大的損失,枉費他出家,枉費他在接觸佛法,沒有聽到大乘法,真的是很可惜。我們要用種種方法來誘引他,這叫做「誘化」,誘引他、化度他,所以「誘化一切,故云如法」,這樣叫做「如法化世」,這就是修行如法。我們剛才看到,「如法化世」,這就是我們要努力。

如法:契於理
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說法者
當如法說

所以「如法」,意思就是「契於理」。我們不只是契佛心,要契佛理。所以,「應當信順如法修行,說法者,當如法說」。我們應該要信順,佛法就是這麼的微妙,很細小,無處不在。佛法道理是很微細,它的力量是很大,能夠伸向到任何一個空間去,而且能夠很大的力量去幫助人,這就是佛法那個道理。只要我們很用心去契於理,去了解這些道理,都是這麼的微妙,我們應該要更信,信順,要再順這個法,不要又浮起了我相、我執、我見。我相、我執、我見,這種一有產生起來,不論是憍慢,或者是我慢,或者是卑劣慢,這種的慢心一起了,我們的人的性就變了,千萬不可。

我們難得接近三寶──佛、法、僧,我們要很珍惜。若是已出家了,我們已經本身就是,我們本身就是,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大家,尊重大家同修者。同修行者,我們要尊重大環境,這個大環境和合互協,我們能夠以身作則,領導人間、統理大眾。投入這個法海,那就「皈依法」,我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就是僧,就要來領導人人接受法,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佛心。

道理沒有接觸,怎麼會知道佛的心,是長得什麼樣呢?佛心的盡頭,就是眾生心,人人本具!如來藏,就是在眾生無明中,無明中藏著如來藏。我們若沒有這樣,我們哪有辦法,去體會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契於理」,我們要知道,如來藏在眾生的無明中哦!我們要好好地用心,才能夠將無明一層一層打開,如來本性現前。這必定要走過了這段「六度萬行」的道路,菩薩道,這叫做「如法」。如法、契理,隨佛的行為,我們去走、去作為;有為法、無為法,我們都要去體會、了解,所以「如法修行」。

所以,「說法者,當如法說」。說法的人也是一樣,行為、心力也是要放在說法,法的裡面,就要說做得到的法;若做不到的法,說的都多說的。所以,我們聽的人也是,要聽,聽進去之後,法是真實法,我們身體力行,多多去腳踏實地,有去看到,踏實,心地風光才體會得到。所以時時,若要了解心地風光如來藏,就要向我們煩惱堆中,去找出這如來的本性來。所以我們要去契如法的理,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6月8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630《靜思妙蓮華》菩薩勇健 能行難事 (第1448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