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一 7月 03, 2023 8:5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一 7月 03, 2023 9:49 am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提:覺亦名菩提;道者通之義,佛智圓通無壅,故名之為道。一、聲聞之所得。二、緣覺之所得。三、佛菩薩所得。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覺,是指能覺法性之智慧說,即是漏盡人之智慧。
⊙「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見一切人、受諸苦惱:見世間一切眾生,受諸一切愁憂苦惱。生死海之法,總為苦我、惱我者,無一能安穩自性。
⊙欲求解脫:出世安樂,與煩惱魔戰,滅除世間苦因,即不受諸惱之果。
⊙受諸苦惱:知世間因果,貪恚愚痴為因,苦惱之患為果,與五陰魔戰,破世間惡因業果,不受諸苦。
⊙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與諸四魔──煩惱、五陰、生死、天魔之所鏖戰。說種種法:三乘教。
⊙魔:梵語魔羅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
⊙以大方便,說此諸經:佛以大悲善巧方便,為諸眾等說此諸經。為是眾生,說四諦十二因緣種種法,及以三乘隨機施教,時至機熟靈山會上開權顯實。

【證嚴上人開示】
菩提:覺亦名菩提;道者通之義,佛智圓通無壅,故名之為道。一、聲聞之所得道。二、緣覺之所得道。三、佛菩薩所得之道。

菩提:
覺亦名菩提
道者通之義
佛智圓通無壅
故名之為道
一、聲聞之所得
二、緣覺之所得
三、佛菩薩所得

菩提,那就是覺悟的道路。覺悟的道路,這條路,同是一條路,而這條路有近、有遠,而且是大條、小條的路,看我們是如何走。覺,就是覺悟;道,就是通達的意思,只要有路就會通。你走對的路,那就會通你要到的地方。這條路,我們是要開小條?還是要開大條的路?方向若是正確,大、小條路看我們如何開。不過,開小條路,用認真、用功,也是同樣要接到大條的路,就是到我們目的地的地方。所以,這就是凡是有覺悟,這個覺是「正覺」──正確的方向,覺悟的道路,所以就是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圓通無壅,沒有障礙,沒有停滯的地方。我們這條路好好走,小路也能夠通達大路去,所以這叫做「道」。這條路在走,從聲聞,要從耳朵用心來聽,聽人家對我們說,指導的方向。所以就像聲聞,佛陀覺悟之後,就是希望那個覺悟的心得和大家來分享,讓大家和他一樣,能夠會合在這條覺悟的道路。只是考慮,考慮我們眾生的根機能夠接受的,無法一時間就與佛同樣,那個覺悟,能夠這樣會合。

這一條覺道合不起來,但是佛陀用一個方便法,指導我們同一種的方向。沒關係,這個方向正確,指導我們:「來,你先用心聽。我告訴你正確的方向,你心定下來,我告訴你。」這就是指導,指導他,起頭方向要站好,就是對著這個方向開始起步。這就是指導者,就像我們眼睛還看不清楚,告訴我們一個方向:「來,你這樣站,方向就是在這裡,你可以起步走。」讓他們安心起步走,對準方向,這樣就是「聲聞」;根據他的聲音指導,方向不偏,知道如何去除煩惱,心要專。這是初步的方向。

二是緣覺所得道,感覺可以了,方向正確,心也開始定下來,就要再向他說:「你現在能走得穩了,方向也知道了,你要開闊大步向前走,這個路是穩的,你儘管走。」這樣知道了,方向既知,開始大步走去,這叫做「緣覺」;知道這個環境,是沒有差、沒有錯,對這個環境安心,這叫做緣覺。因為他了解天下一切萬物,是幻化無常,這是緣覺所了解的法,這是緣覺所得到的道,方向是正確,但是他所知就是這樣。既然心安下來,方向也知道,佛陀感覺應該要再向他指導,交接大路的方法。

這個小路要如何去交接大路?道理是在哪裡?開始第三,佛菩薩所得的道,指導人人行菩薩道。自利、自修、自覺,果然心安穩,但是微細的煩惱,若要能夠很透徹了解,什麼樣的環境,都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那就是要下去練。要去哪裡練?人群中練。因為在人群中才會有很多,很多煩惱、無明,讓修行者看透徹清楚。做為一個旁觀者,不是造業者,是旁觀者,能夠很清楚,這件事情不能造,一造,就是像這樣的苦,全都了解眾生的苦因根源,是如何來的。你要入人群才能夠親近,才能夠透徹了解。

就像雨過大了,山崩了,土石流貫穿到人的家庭,群居的地方,這些家庭忽然間土、水、石,這樣溢入家庭裡面,讓人人那分的苦,短暫的時間都難堪忍的苦。這些人受到土石流,淹進他的家裡,裡面的家具全都是溼又骯髒,要打掃,手力就全都軟了,要從哪裡打掃起呢?日常的生活已經完全失去了,生活規律的功能,要如何生活下去?真的是苦不堪!在外面的菩薩不忍心,將心比心想,這些人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他們的苦,我們的心感受到了。這是因為大地受傷害,所以堪不起這樣的大水,所以受災害了。

知道這個根源苦因,大家願意投入,群策群力,藉大家的力量,這樣趕快投入進去。多少人的家庭因為這樣,有這群知道苦難,不忍心,無私的愛來付出,這群人來幫助他們;這些就如從地湧出,從天降落的菩薩一樣。所以,這些「藍天白雲」,走在路上時,路上的人看到了,「你們是慈濟人吧?我只是要親近過來,跟你們說感恩哦!感謝你們這麼關心民間的疾苦。」甚至有人看到這群人走在路上,靠過來說:「你們是慈濟人,我只是想要抱抱你啦,我很感恩你們,好敬佩你們!」

聽到這樣的訊息,這就是菩薩,你為人間付出,苦眾生之苦,去付出,所以得到是不是被我們幫助過,或者是只是在媒體看到這樣在報導,他們打從內心,那分的感動、敬佩,所以在路上看到,他們就這樣喊出了那個讚歎,給我們一個禮物,「就是只想要抱抱你」,或者是「只是要跟你們說感恩哦!多謝!」這就是給我們最好的鼓勵,也是一項的賞賜。為你們按一個「讚」!讓我們知道方向是對的,這樣做是我們的目標,這叫做「菩薩道」。佛陀就是這樣教育我們,讓我們了解,從聲音了解道理,從境界讓我們體會無常,從菩薩道讓我們身體力行,這三項循循善誘,讓我們投入。所以,「諸佛從心得解脫」。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覺是指
能覺法性之智慧說
即是漏盡人之智慧

讓我們知道過去、現在的佛,無不都是從心解脫出來的,要讓我們了解,我們要顧好這念心,我們會去付出,讓人尊敬,這也是起一念心;你沒有心,你怎麼願意付出呢?你不肯付出,你怎麼有這樣的行動?你怎麼有這樣的形象出來呢?這樣的形象,就是這樣的心態所表達出來。

所以行菩薩道,菩薩萬行,該做的我們做就對了,結果是從這條路,從小道、中道來接這個大道,開權顯實,告訴我們:「現在不用走小條的路,你們小條的路就來接大條的路,你們已經從小路接到大路來了。」那就是行菩薩道。一念心,「心者清淨名無垢」,我們這念心就是清淨無垢穢。

看那些畫面的相片,他們開始才要投入,在路上走的時候,身上很乾淨,但是一旦有事情,投入下去,投入之後,哇!整身泥土。看他們身上全都是泥土,那個污染染到慈誠的帽子上去,可見從腳,那泥土一直一直染到他的身上,染到他的慈誠帽來,整身就像泥人一樣,被泥土這樣全都將他染過一樣。卻是人家他回去,衣服換一換,身體洗一洗,還是乾淨。能夠外面的形態,能夠染到他的衣服、褲、帽子,卻是染不到他的心。回去趕緊清洗之後,明天再出來還是乾淨,同樣那念心再接再厲、再投入。這就是心清淨無染垢,雖然身體很累,卻是那念心很積極,就是無染心,不忍心,還沒打掃好的,或者是還有還沒打掃的,所以他們要再出門。這就是精進。

「覺」,覺就是「能覺法性之智慧」。菩薩就是這樣,不只是走路,還能夠體會心路的風光。大家邊做,就會說:「唉呀!就是無常。看這樣的家庭,本來應該是很好過,很多價值的東西,但是同樣,土、泥沖進來之時,這麼價值的東西也是受染污了。」同樣,床鋪再堂皇,棉被再漂亮,這泥土進來,那個堂皇的床鋪,因為水浸過,泥浸過了,也都這樣很重,連泥帶水,連帶著那塊床鋪,就這樣要用很多人將它抬出去,就是要丟掉了。一次的泥土、水,這塊東西就沒有用了,因為它裡面,都是鐵的、棉的等等,都泡過水,浸過水什麼都報銷,沒有效了,所以要將它搬出去。看,是不是無常呢?貴重的東西經過了一次的災害,只是水啊、泥啊,就已經報廢掉了,再貴也是這樣,讓我們感覺無常啊!

再好的東西都不是屬於我們的,一旦受污染就要丟掉了、扔掉了,這應該就是有覺悟了,就是指「能覺法性之智慧」。智慧浮出來了,慧命增長了。這就是漏盡的人,就是煩惱、無明都掃盡的人。沒有煩惱叫做「漏盡」;沒有煩惱,那就是智慧浮現。這個法大家應該知道了。既然知道了,這幾天在說的法,不就都是這樣嗎?人間能夠做,人間能夠體會,這是一個真實的道場。事和理,現在在說這樣的理法,這種的道理、這個法是在人間感受得到,所以這是真實法。真實道場,真實精進的修行者,就是在「緣苦眾生」,去體會來的。這是佛陀鼓勵我們要入人群,讓我們真實的體會。

所以,上面的文:「隨功賞賜」,是啊!路上讓人看到,「你們是慈濟人吧?我只想要跟你們說一聲謝謝,感恩哦!」這就是「隨功賞賜」。是衣服賞賜,或者是種種珍寶,就說:「我很想要抱抱你。」也有這樣的,這一項一項的賞賜,讚歎我們,及用身體行動來接近我們,表達真正的感動。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一層一層的賞賜,所以有「種種珍寶,奴婢財物」,給我們鼓勵更大。所以歡喜,大家脫離了煩惱,我們去幫助他們,讓他們脫離,他們得救了,他們還會很感恩又歡喜,輕安自在。這可能,我們若慢慢,再讓他們了解、親近,「我受到幫助,我將來也願意投入去幫助人。」這也就是發揮了他們回饋,最勇健的回饋,所以,「能為難事」,菩薩就是這樣。不怕艱難,再困難的事情都願意去付出,所以「能為難事」。我們本具佛性,我們能感覺到的,體會愈來愈多,我們的警覺要愈來愈高。眾生的共業來自有因,這種因要提高警覺,我們要真的要好好虔誠、戒慎。

佛陀教我們如何做,同時教我們如何保護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保護得乾淨無染穢,這個很虔誠;誠就是願度一切眾生。我們為了眾生,我們還是要提高警覺,我們要開始預備,預備萬一。不只是為眾生,也為自己提高警覺,這是佛陀一直一直在警誡我們,警誡我們最徹底,就是要去除無明煩惱,改惡從善,這念的善心要如何凝聚起來。所以「六度萬行」,看你們在走,佛陀歡喜,解髻中明珠來賞賜。這就是說,你們這樣的行動已經是體會到,是真正菩薩難行能行,讓我們也能夠體會,「哦!原來我這樣做是對的。」這難行能行的事情,做就對了。這樣的感覺。得到人人的讚歎,因為你去付出,去幫助人,這就是我們應該要體會,得到賞賜,讓大家跟我們說:「對!這樣就對了,感恩哦,我們受惠很多。」若這樣,人人都有這樣的覺性,感覺到有人能夠這樣幫助,我們也要學這樣的付出,這慢慢一直成長起來。

所以下面說:「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就是這樣,這樣的付出,這樣的體會,這樣得到人家對我們,承認、肯定、讚歎。因為人人本具佛性,你啟發他的佛性,讓他們知道善的要讚歎,隨喜功德;讓他們知道共業的不要再做,要做的就是要共善業,不要共惡業,讓人人能夠了解:人間無常,大地受破壞,現在要好好來疼惜大地、疼惜資源。若能夠這樣,慢慢叫醒人,人人的心王。過去一直說「心王」,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如。其實真如是埋在煩惱中,我們也應該知道,因為我們的煩惱,將我們的真如這樣埋沒掉了,該表達的,我們表達不出去;不該做的事情,我們不斷在做,這就是煩惱、無明,掩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努力,我們要讓人人知道,資源要珍惜、大地要保護,生活中要如何來疼惜?平安之時如何來守護?經過了一次的災難,看能夠這樣一次,來喚醒了人的覺悟?所以,如來就是用很多心神,來教育我們,讓我們慢慢體會,就是這樣。所以「為諸法王」,就是讓這些眾生,人人本具佛性,這個真如能夠啟發,真如本性若能這樣開始啟發,開始就知道要如何除煩惱,要如何集善力?那就要忍辱。這個善的力量,要如何來集會?我們要如何度眾生?就要具備「忍辱大力」。

「忍辱大力」,要從我們的如來藏中的,真如本性發揮出來,叫做「智慧寶藏」。所以,「以大慈悲」,「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開始就要發揮作用了,就是按照這個法來度化眾生,這是前面的文。下面接下來這段文,我們再用心了解:「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很用心哦!智慧要發揮出來,就是要將我們的心念,好好保持乾乾淨淨,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意思就是說,看到世間一切的眾生,受到種種一切的苦惱,都不離開憂愁或者是擔心,很多。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見世間一切眾生
受諸一切愁憂苦惱
生死海之法
總為苦我、惱我者
無一能安穩自性

人生在世間離不開愁憂、苦惱,擔心、憂愁、煩惱、無明等等。唉呀!煩惱的事情非常多。所以,也聽到一位菩薩:「學佛是學久了,讀書時都一直接近在寺院裡,也都知道佛法就是這樣,不過擔心難免。一個女兒,小時候身體不好,氣喘,用盡了心思,身體這樣不斷不斷讓她就醫、養身體,這是過程也是很辛苦。一直到長大,扶養、教育、讀書。這個孩子,父母說:「妳身體這麼不好,妳是不是選一個比較輕鬆,未來生活比較不會那麼辛苦。唉呀,教書啦,當老師啦!這樣動腦不動力,這樣是不是很好呢?」

但是偏偏孩子不要,大學,她就去選海洋,將來畢業就要去跑船。她會氣喘,最怕的就是氣候、環境,卻是,偏偏就是這樣去選這項。也沒有辦法!父母也要尊重孩子,所以抱著很擔心,而成就孩子的心。現在孩子開始要去跑船了,現在要去跟船,去跑國際了。這樣,我就問他說:「你這樣難道不會擔心?」「會啊,擔心啊!」「幾個孩子?」「就是一個而已。」一個哦,更加擔心了。你們想,這個擔心,要什麼時候,才能夠斷了這種憂愁苦惱呢?不是為了生活在憂愁、苦惱,是跟著這個孩子在海洋的上面,風浪、氣候等等這樣的擔心,應該是還很擔心。

人生就是這樣。這位,他的心態,是天下父母所有的心態,光是對孩子就有這麼多的憂愁、苦惱了,何況是生活,何況對人、做事情等等,這煩惱實在苦。苦到什麼程度啊?這就是「生死海」。這個憂愁、苦惱,就是一個生死海。茫茫大海,無邊際的愁憂、苦惱,這種的煩惱法,煩惱也是法!這就是,煩惱的道理就是這麼多。所以,「總為苦我」。這些煩惱,人人都有一個「我」,什麼人沒有說到「我」這個字?任何一個人,連幼小孩子都會有「我」啊!所以「總為苦我」,這個「我」。「惱我」,來煩我,苦我、來煩我,「無一能安穩自性」。世間的事情,世間的法,沒有一項這個「我」能夠安穩。世間種種種種這麼多苦難,哪一項沒有苦我、惱我呢?真的是很多,我們稍微靜下來用心,真的是苦啊!

也聽到我們中部的菩薩,他們回來我們精舍,他們說要體會,精舍修行的生活,到底生活在做什麼啊?這群師父是如何生活?哇,人人有心得,他們的感受,若是有營隊,回來我們這裡住的時候,每次回來安單都很整齊,棉被很整齊,棉被拉來蓋,是「酥酥酥」(鬆軟)。他心想:奇怪,這棉被的每次回來怎麼都這麼乾淨?這樣的感覺,棉被都「酥酥酥」,這實在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們這次知道,我們又要有營隊回來了,他們就回來,事先來幫忙整理這個環境。哇!清掃。其實我們常常在辦營隊,應該都常常在清掃,他們就這樣清掃。師父對他們的要求,常住師父,任何一個組,就說:「你這個這樣布就要這樣,角落那邊,就這樣全都將它繞一繞,要將它擦乾淨,一粒沙都不能留」。棉被要趕緊拿去曬。要曬被的地方,他就說:「你們注意,要曬棉被要過奈何橋。」我心裡也在想:到底我們精舍,哪一個地方是奈何橋?他們竟然,他說:「佺師父告訴我們,說:『要注意,要過這條奈何橋』。」我說:「你們有體會到嗎?」他說:「有啊!哇,這條奈何橋熱騰騰哦!」就是他們要從裡面出去外面,打赤腳,就是要踏過這條奈何橋,將棉被搬到那邊曬。原來會「酥酥酥」,就是棉被每次都要曬過,而且收進來以後還要裝棉被。棉被要裝,常住師父就又告訴他們:「這是四正勤。」「什麼叫做『四正勤』?裝棉被也有『四正勤』哦?」他說:「棉被的四個角你們要注意,那個垢穢,那個棉的絮,或者是沙,或者是什麼,都是囤積在這個被單的角裡,你們這個棉被角要注意。你們要如何裝?裝棉被有方法。」

人家他說:「哇!學到裝棉被。」以前若在裝棉被,可能整個身體都鑽進去了。他們在裝棉被,「原來那麼簡哦!如何捲一下,棉被就過來了。」不只是委員,慈誠隊,他說:「以前我們只會蓋棉被,怎麼會知道棉被是這樣整理!」所以,生活就是這樣,無不都是法。他們說回來學每項都是法,他們很歡喜。雖然做得很累,他們現在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師父,這些常住師父這麼辛苦。我說:「不然呢?你們以前認為怎麼樣?棉被酥酥的?」他們說:「我們認為,我們若回去,是送洗。」「啊,送洗?」「就是送去外面洗。」我說:「所以你們都不知道,我們送洗要花錢呢!而且我們自己洗又乾淨,那四個角都洗得乾乾淨淨。」

「四正勤」他們都收到了,知道我們「受」是苦啊!要知道「四正勤」,是要如何勤,要如何四如意足,如何去感受這一切?我們要觀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這樣去感受。要如何精進?要如何去修一個安樂、如意呢?棉被這樣捲一下,翻過就是了,所以這真如意,方法若對了,事情就好做了。他們說,回來(體會)這是生活的妙法。所以,也很感恩,若不是經過這些居士回來生活,我也不知道,裡面弟子已經得到這麼多。真的是也是很感動,也是很讚歎。我也說:「你們想,你們看,他們就是這樣的真修行、真精進,就是這樣。」所以,這叫做「欲求解脫」,就是「出世安樂」

欲求解脫:
出世安樂
與煩惱魔戰
滅除世間苦因
即不受諸惱之果

我們現在就知道,這「安穩自性」我們了解了,憂愁、苦惱就如生死海一樣,我們要如何,讓我們能夠安穩我們的自性,求得解脫?所以,「欲求解脫:出世安樂」。這就是生活一切我們要都學會,這世間的生活法若不會,也是很苦惱,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所以,「與煩惱魔戰,滅除世間苦因,即不受諸惱之果」。我們若能夠這樣,跟煩惱魔戰一下。什麼叫做「煩惱魔」?要去用心。「受諸苦惱」,就是要「知世間因果」。

受諸苦惱:
知世間因果
貪恚愚痴為因
苦惱之患為果
與五陰魔戰
破世間惡因業果
不受諸苦

我們要很了解因果,因果是來自哪裡?就是「貪恚愚痴為因,苦惱之患為果」。你若有貪、有瞋恚、有愚癡,想不通,不通達,與人、與事造很多煩惱,這樣的業,我們所得來的就是煩惱;「苦惱之患」就是果。一個孩子也擔心,很多孩子也擔心,全都會擔心,實在很多。生活中工作很煩、很雜,也壓力大,這種放不下,全都是煩惱。這煩我、惱我,苦我、煩我、惱我,無時不都是在煩惱「我」。哪一個沒有「我」?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與五陰魔戰」,色、受、想、行、識,這應該大家知道,「五陰魔戰」,我們要很殷勤、很精進。所以,「破世間惡因業果」。我們若知道這個惡因,我們不要做,不要去造作那個業,自然就沒有這個果。所以,「不受諸苦」,就不會受到種種的苦難。

所以,「與諸魔戰」。我們要精進,我們的心要定在善法,行菩薩道。菩薩萬行,這是我們的善法,就是我們要與魔所戰的利器,那就是「六度」。「六度」好好使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用這樣來用功,所以這是為眾生與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與諸四魔
煩惱、五陰
生死、天魔
之所鏖戰
說種種法:三乘教

我們若能夠很勤精進、通達道理,不只是我們通達,我們還能夠帶人,從那個煩惱的地方將他帶出來,讓他能夠身心解脫,不會生活在苦難中。從小我,那個惱我、苦我、煩我,這種的小我,將他帶出來,變成了大我,那就是要脫離「四魔」。「說種種法」,說這個煩惱是這樣這樣來,五陰是這樣,生死法是這樣,天魔就是這樣。

有很多的煩惱,有四大魔我們要去注意,我們要降服它--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天魔。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常常提高警覺,和這些魔來鏖戰,和它「鏖(ㄠˊ)」下去,和它苦戰,就是要和它一直戰下去。所以不要停滯,我們要很精進,心不要「唉呀,那麼煩!放棄。」不可,我們真的要「鏖」下去,鏖戰,還是這樣去戰。

所以,「說種種法」。佛陀就是為了這樣,讓我們修行中要有耐心,要有堅定,所以說很多種的法,提起了精進的心,和我們的煩惱無明,我們要趕緊將它降伏過去,這叫做與魔戰。這些煩惱、無明,無不都是魔--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天魔。動不動我們就感覺:這我很擔心,這我壓力大。這都是心魔在作祟哦!我們世間,這都是無形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哪有「壓」呢?沒有啊!無形的東西,哪有「惱」呢?沒有啊!總而言之,心念一轉海闊天空,我們就是要很用力去降伏。所以,「說種種法:三乘教」。佛陀從小乘,聲聞、緣覺,一直到菩薩「六度萬行」,就是這樣說過來。

魔:梵語魔羅
譯為能奪命、障礙
擾亂、破壞等
害人命
障礙人之善事者
欲界之第六天主
為魔王
其眷屬為魔民魔人

所以「魔」,就是梵語叫做魔羅,意思就是「能奪命」,不只是奪人的生命,也奪人的慧命。會障礙我們,只要你要去做好事,它就障礙你,障礙善事。「欲界第共天主,為魔王」,魔的眷屬和魔民就是很多,你在做善事,它給你種種的擾亂,給你很多很多的擾亂,又再破壞你的善事,毀謗你等等。所以,像這樣「害人命」,不只是人命,生命,也奪取了人間的理想,要做好事的理想就被奪掉了。所以,這種障礙重重,所障礙的是人的善事,人家若要做善事,他就障礙。「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就是六道若有人要去修行,他就開始惶恐,擔心解脫了,這六道中就會減少人,所以他就會來作怪,來阻礙我們等等。所以,有種種走偏掉的道,就是魔王來帶他走偏道去。這就是我們要很注意。魔的眷屬,魔的眷屬和魔民就是很多,不論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這樣。所以,「以大方便,說此諸經。」佛以大慈悲善巧方便,為眾生來說這部經,那就是《法華經》。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佛以大悲善巧方便
為諸眾等說此諸經

「為是眾生說四諦,十二因緣種種法,及以三乘隨機施教,時至機熟靈山會上開權顯實」。

為是眾生說四諦
十二因緣種種法
及以三乘隨機施教
時至機熟
靈山會上開權顯實

時機因緣成熟了,過去的小乘、中乘,講「四諦」、講「十二因緣」種種的法,來到這個地方已經時機成熟,「時至機熟」,在靈山會開權顯實,開始講《法華經》。

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世間事這麼的多,苦我、惱我、煩我、擾我,實在是很多,我們要趕快將這個小我,念念的「我」將它打開,成為天地共一體的大我,這就要靠我們專心,也需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6月1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703《靜思妙蓮華》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第144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