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7月 17, 2023 10:52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7月 17, 2023 2:28 pm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是諸多菩薩,從於他方國土,湧躍顯現至誠懇請,願在娑婆世界,護持弘宣妙法,度化眾生。
⊙靈山說妙法華,他方菩薩隨喜遠聞,其數眾多,聞持說弘經者,福德智慧大故,願於此土發誓,入群弘通此經,然此顯示事相。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世尊!若聽我等:由他方菩薩從餘佛土來,至此婆娑聞受法喜,故請委求聽許。
⊙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於釋迦佛滅後惡世,願住此娑婆世界;勤加致力用功,精心弘宣釋尊所教法。
⊙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並能守護受持讀誦書寫敬心供養法華經者。
⊙當於此土而廣說之:我當於此娑婆國土,廣為大眾而演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請願在娑婆弘宣護持—佛心有所深思故告諸菩薩摩訶薩眾。
⊙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假他方菩薩,聞四行之妙,請願娑婆弘經,佛即止之。意顯此土自有能修此行之人,故令止此事,不必遠土之勞。
⊙佛止他方遠來菩薩,其意:他方菩薩,各有己任,若住此弘經,廢棄彼土利益。尤其他土菩薩,於此土結緣事淺,雖欲弘經,必無巨益。
⊙又若許他方來,則此方菩薩不勤入群承擔弘傳經教,故止。意顯此土自有能修此行之人。
⊙以是我弟子,應弘我法。又結緣深廣,必獲巨益。又得開近顯遠,是故止彼召此。

【證嚴上人開示】
如是諸多菩薩,從於他方國土,湧躍顯現至誠,懇請願在娑婆世界,護持弘宣妙法,度化眾生。

如是諸多菩薩
從於他方國土
湧躍顯現至誠懇請
願在娑婆世界
護持弘宣妙法
度化眾生

要用心哦!我們前面已經知道,佛陀在人間說法,他方國土菩薩,也來娑婆世界聽法。佛陀在《法華經》靈山會上,就是關心娑婆世界未來眾生;眾生的世界,五濁惡世重,濁氣重,眾生煩惱多,必定要法,妙法流傳人間。靈方妙藥,就是治療眾生煩惱無明惑的病,所以非法難度。但是佛陀已經住世時間不多了,佛陀知道了,應該要這個法傳,弟子應該要來接法、受法、傳法了。所以他在《法華經》用心良苦,用七年多的時間來講這部經。經典,從前面跡門,就是顯跡人間,開始來讓我們知道。降兜率、下皇宮來了,從出生、世間長大,看人間世事,去體會了,苦啊,苦在人類不平等,分別,無明覆藏,人心就是這樣,這麼地混亂。

佛陀想,要如何救度眾生?如何能讓人人心意開解,人與人之間,打開了不平等的制度?要如何能夠讓人人在苦中;苦的環境中去體會因緣果報,去了解該做、不該做。在這個大是非中,如何去了解這,清楚可行、不可行的道理,這就是佛陀,要對眾生的對機說法。當然,要向眾生,眾生的根機很複雜,不只是佛面對的弟子,修行,既來修行,大家心都是同一個方向,只是根機不同。有的人就是了解,法我知道,我怕,人間可怕,苦難偏多,我要趕緊修行,了脫自己,不要再來了;我要知道這個道,這條路不能偏差,這個方向。這聲聞盡量聽佛的教法,盡量受持,了脫自己,不要再來人間。很小乘,獨善其身。

還有,根機較好一點,這人生苦啊!同樣了解是苦,但是所體會是無常。環境,春、夏、秋、冬,是冷、熱,世間一切的環境無時不在改變,一直一直都是改變。這世界的環境在改變,那就是表示無常,有變就是叫做無常。無常是什麼?這氣候,人間就是這個氣候,所以帶動了大地一切的生物,花開、花謝等等的生態,總歸納來叫做「無常」。這種的道理他們知道了,同時也體會到了,體會到這些無常的道理,是在因緣中。天地萬物變化無常是隨著因緣,要有這個種子,有這個大地,有這個空氣,有水分等等合成而來。這些也知道了,從佛說法中體會、了解、深信,了解了,所以他也知道,人間這個因緣可怕,可怕在起心動念。這個因緣總是在起心動念中,心念一轉,因緣會合,人與人之間,福禍就交纏起來,這個因緣很可怕。不是單純大乾坤四季輪轉,大地草木因緣的生態,不是這樣而已,人的苦,苦在那一起心動念,勾引來的因緣,人與人之間,福禍的果報,就這樣起來。

所以他害怕了,佛法了解到這塊,他就生了畏懼的心,害怕了,所以同樣也是要了脫生死,他也不願意又在人群中了。雖然他所聽的法,理解的範圍更加開闊,不是只是怕苦,「四諦法」了解,就要獨善其身;他還知道因緣法則,他再了解深一層,但是還是一樣怕苦,不堪受苦。人間的確很苦,大自然,這四季輪轉真的是苦;貧困的人熱的時候,這居住,住,天煎地逼,還要再去苦勞、要去苦做,所以這也很苦。冬天時欠缺衣物,禦寒的東西,也是同樣要勞作,受風、受雨,也是苦。貧窮苦難,病痛更苦,還有家庭,貧賤夫妻百事哀,這更加苦。

了解到這種人間苦相,他就害怕了,到這裡他就不敢再想下去,解脫、解脫!就只是要修這樣的行而已,接這樣的法,這就是緣覺又再進一步,體會大乾坤,體會因緣法,但是怕,人與人的關係就是一念心而已,同樣也怕。來人間就是有這麼多的苦,大自然以及人類,人禍、煩惱、無明等等。他若是怕苦,總是畏懼受苦、折磨,這樣就放棄入人群了。佛陀就是不放棄,既是在娑婆世界,苦難偏多,我的弟子才要面對苦難,入人群用法受教;就要入人群去體會人間疾苦,從疾苦中去磨練出心志,不畏苦,這樣去度化眾生受法、傳法在人間。這是佛陀一大事因緣,講說《法華經》,用這麼長的時間,這樣開始這個跡門,在人間顯跡,如何來面對眾生,如何來度化眾生,也盼望在未來眾生,能夠傳法在人間。但是在〈安樂行品〉,佛陀開始就擔心了,佛將入滅了,法什麼人來傳?盼望,盼望大家能夠,聽到佛陀說出了住世不久了,盼望大家願意來傳法。

但是,娑婆世界的弟子,是不是有感動?有啟動他們的內心嗎?娑婆世界的弟子還未啟動,他方的世界已經感動了,因為釋迦佛,娑婆世界講說《法華經》,他方世界菩薩也來聽法。所以他方世界就起座起來,恭敬合掌,要來向佛陀請委,來懇請佛陀,來委託給我們這個責任,我們願意承擔責任。所以,「如是諸多菩薩,從於他方國土」。這麼多的菩薩,不是娑婆人間的菩薩,是從他方來的。他們聽到佛陀說法很感動,打從內心,那個感動的心境很踴躍;從內心很澎湃、很踴躍,「顯現致誠」。聽法,感動在內心,表達在身、境,所以他用虔誠的心,他至誠要表達出了這個誠意。「懇請願在娑婆」,很誠懇,合掌恭敬向佛陀,釋迦牟尼佛,來懇請發願,願意在娑婆世界,來「護持弘宣妙法」,要來「度化眾生」。

這是多麼感動啊!這個意境感受在心裡,真的很澎湃,這澎湃就是這樣很踴躍。我們自己娑婆世界的弟子,如如不動,他方世界的弟子,竟然那麼的感動,已經表達出了他們的誠懇,他們願意。所以感慨很多,佛陀的時代是這樣,現在的時代呢?又是怎麼樣呢?所以,「靈山說法」,說《妙法華經》,「他方菩薩隨喜」。

靈山說妙法華
他方菩薩隨喜遠聞
其數眾多
聞持說弘經者
福德智慧大故
願於此土發誓
入群弘通此經
然此顯示事相

開頭之時,他方菩薩知道,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在講經,開頭是隨喜而來聞法;聽了之後也是真正法喜充滿,所以他遠聞,從遠遠這樣來,而佛陀的音聲,也是透徹虛空法界,所以來就近聽法,加上遠方菩薩,同樣都是聽佛說法,所以「遠聞,其數眾多」,在聽這個法的人很多。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現在的科技能夠將這個法,傳遍到了很多的國家,遠方,在我們現代的時代來說,除了精舍範圍大家聽得到,這也就是科技,將這個聲音擴大了,精舍的周圍聽得到,不只這樣,還能夠傳遍了無限量的國家。

可見他方遠聞,這個時代用科技可以遠聞,何況佛陀的時代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深信,佛陀那個時代,用那個時代來說,神通。我們現在的時代呢?不就是人人那個心,用心去發展、去發明,不斷、不斷研究發明,將天地的物理去探討、去發現,去組合起來。科技不斷不斷發展出去,這種用心,花費很多人的心神;這個心意通達,當然要用很久的時間,去研究、去開發。這簡單說起來,豈不就是神通意解呢!用心,心意去解,解天下萬物因緣會合。緣覺就能夠體會到,大自然很奧妙的氣候輪轉,他還能夠體會大地萬物生滅法。

兩千多年前佛陀的說法,很單純的智慧,體會大地萬物的生機,生物學的道理,何況經過兩千多年後的現在呢?將這個大地萬物的,生理、生物學,那個奧祕去受現在的知識,將這個奧祕將它開啟了。這種密碼,祕密,就這樣一一、一一坦露出來,這也是讓人很擔心。人的價值在哪裡呢?佛陀的時代,他將法說得很清楚,用人的道理,講道說理,引導人人的心向著那真正的順,而且很有價值,在保守中開啟大智慧。現在的人變成了不必用智慧了,大家只是用知識而已。這種人間最真誠的,奧秘的價值觀,愈來愈來愈淡化掉,這樣人與人的相處情愈薄,世間會愈亂,這就是很擔心的事情。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應該才很需要法,讓大家更能夠了解,智慧是比知識更重要,智慧是守護一切。這個時候,若不好好來守護,這完整的道,人心態的德,若沒有這樣,可能不堪設想的事情愈來愈多,所以我們要好好聞持。他方菩薩已經聽到了,「聞持說弘經者」,他聽到佛陀在鼓勵大家,聽法有功德,尤其是說法、傳法功德,造福人間的德,增長智慧很大。

他方的菩薩,他們體會到能夠來娑婆世界,這麼紛亂,能夠在這裡來說法,能夠增長福德智慧,所以他們歡喜,他們甘願,「願於此土發誓入群」,願意在這個娑婆世界,來這裡發誓願,要入人群去「弘通此經」。「然此顯示事相」,其實佛陀講這段文,經典有這段文,其實這是顯一個事相。比如說,你若不肯好好用心精進,還有其他地方,大家願意來幫助,很多哦,有人要來做,你若不肯,其他的人會來!其他的人發心,願意來付出,你們怎麼不肯呢?這也是這樣,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陀他有他的用意。所以說:「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

爾時
他方國土
諸來菩薩摩訶薩
過八恆河沙數
於大眾中起
合掌作禮而白佛言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段是前面的經文,有他方國土這些菩薩來了,多少呢?經過這麼多,說空間的長,說時間的多,說人數的無量,用「過八恆河沙數」來譬喻。那就是說我們大家,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沒有感動,但是他方世界已經有這麼多,來表達他們的心意了,所以來要表達,還是合掌作禮,向佛這樣說。

下面這段經文,說:「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世尊
若聽我等
於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進
護持 讀誦 書寫
供養是經典者
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世尊啊,若能夠聽,不只是聽而已,允許,這個「聽」讀作「聽」 (台語音「ㄊㄧㄥˋ」 )。就是說若能夠允許我們大家。

世尊
若聽我等:
由他方菩薩
從餘佛土來
至此婆娑聞受法喜
故請委求聽許

這就是前面說「請委」,來請求佛陀,將這個責任交給我們,委託給我們。為什麼叫做委託呢?因為這裡是娑婆,他們是他方的世界,他方的世界要來娑婆世界,當然需要娑婆世界的佛,來委託他們。所以,「聽 (ㄊㄧㄥˋ )我等於佛滅後」,佛陀你來允許我們,允許我們在您若滅度之後,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能夠在娑婆世界勤加精進,我們要在這裡地方,護持,讀誦、書寫、供養這部經,我們要用這樣來供養佛。您若不在,您能夠安心,這部經典我們會受持,在這個地方,要讓這個地方,沒有斷掉了這個法。」

所以,這就是他方菩薩,他們從餘佛的國土,在其他佛的國土,娑婆世界,(教土)是釋迦牟尼佛,他方的國土,還有他方國土的名稱。所以他們是從他方國土而來的,所以叫做「他方菩薩,從餘佛土來」,在其他佛帶領下的國土來。因為他們那個國土若沒有佛,要怎麼會有菩薩呢?有佛才有菩薩。因為佛授教化,來給菩薩,讓菩薩能夠了解,了解要行大乘法,他們有接受到,這個大乘法的教法,所以名稱菩薩。

他方國土也是這樣,所以,「至此娑婆」,就是他方菩薩來這裡,聞法、接受,法喜了。本來是隨喜而來,娑婆世界有在講經,我去聽看看。是隨喜而來,現在感受到了,「聞受法喜」,感受到了,歡喜了,是真心要在娑婆世界。所以,「故請委求聽許」,希望佛陀能夠允許。「於佛滅度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

於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進:
於釋迦佛滅後惡世
願住此娑婆世界
勤加致力用功
精心弘宣
釋尊所教法

他們願意,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但是他們甘願,甘願進來娑婆世界,再用功。因為這個地方是堪忍的世界,願意在這個地方重新再學,這個大環境是娑婆世界。所以,他們說「勤加精進」,要不然人家他們在他方世界,已經是成菩薩了,所以再來娑婆世界,他們就要再勤加精進,來適應這個大環境。這個大環境是堪忍的世界,這些菩薩很發心。於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他們就是這樣願意,願意在這個地方,「勤加致力用功」,要再加強功夫。所以,「精心弘宣釋尊所教法」,他們願意,願意這樣。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他們要再重新學起,所教法是教菩薩法,他們要在這個地方學菩薩法,這個的地方就是要堪得忍耐,所以他們值得,值得來學,值得來這裡克服,所以甘願在這個地方去入人群,學更多一點。

所以,要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真的是不簡單,他方的菩薩來要再重新學,要有這麼大的願。所以,他們願意是「護持讀、誦、書寫、供養」,這要再重新學起,並且要「守護受持,讀誦書寫」,是用心至敬,要來供養《法華經》。

護持、讀誦
書寫、供養
是經典者:
並能守護受持
讀誦書寫
敬心供養法華經者

他們有這樣的表達,在這個「此土」,此土就是娑婆世界,我們大家願意,在這個娑婆國土裡,「廣為大眾」演說。

當於此土
而廣說之:
我當於此娑婆國土
廣為大眾而演說之

我們很願意,願意在這個地方來歷練,堪忍的世界,我們甘願在這裡歷練,我們甘願入人群來度化眾生,來守護這部經。這是他方世界來,他們所表達至誠至懇,懇切的心。釋迦牟尼佛如何回答呢?下面這段經文就這樣說:「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

爾時
佛告
諸菩薩摩訶薩眾
止 善男子
不須汝等護持此經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大家隨喜來聽經,發心很好,你們要在娑婆世界,來弘揚這部經,再來娑婆世界勤加精進。這佛陀的考慮,他,有佛陀的考慮。

爾時
佛告
諸菩薩摩訶薩眾:
爾時他方國土
諸來菩薩
請願在娑婆
弘宣護持
佛心有所深思
故告
諸菩薩摩訶薩眾

所以,「爾時」,若了解佛陀是怎麼考慮,因為佛陀他的考慮,就是那個時候,「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請願在娑婆弘經」,要受持,「佛心有所深思」。佛陀看到這些菩薩湧現出來了,佛陀就已經知道他們的心意了,所以佛陀開始就深思了;深思就有結論了,當他們請願之時,佛就很快就回答。「故告諸菩薩摩訶薩」,回答這些人,一句話很快回答出去,那就是「止!」「你們發心,這樣我了解了,到這裡就好了,你們發心出來,這個誠意我了解了,我不能收。」就像人家送東西,「我知道你們的心意,有表達你們的心意,我了解,這個東西太貴重,我不能收。」這也是一個禮節。「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

止 善男子
不須汝等
護持此經:
假他方菩薩
聞四行之妙
請願娑婆弘經
佛即止之
意顯此土
自有能修此行之人
故令止此事
不必遠土之勞

這段經文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是在描述,要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夠體會在他所教化,那個時代,在他面前修行的弟子,他對他們這樣,要啟發他們的發心,所以他就借他方世界。看,你們在修行,聽我的法,他方呢?不是我們這裡的人,其他的道場的菩薩,他們也來聽法;其他的道場的菩薩,他們已經發心,願意要來接我的法,來替我傳法在未來,我的道場,我的未來的弟子眾生,他方的人願意。這就是假借,假,「假」就是「借」的意思。借他方菩薩,「聞四行之妙,請願娑婆弘經」。他方的菩薩就是來聽四安樂行,這一品佛陀說出了困難、困難、很困難,娑婆世界弘法,有這麼多,會受很多的誹謗,會受很多等等…。只是外道,還有我們自己同行同修人,也會有這樣的心態,哪怕是同一個道場,修行的心都無法很調和,何況娑婆世界。學佛者的心態,大、中、小乘的看法不同,你要弘揚這個大乘真實法,談何容易啊!會去接受到的環境,聲音、形態等等,都要堪得受忍耐,這個忍辱的行一定要修。

這在四安樂行,你要修堪忍,文殊菩薩才請佛陀說明,要如何避免,要避免十種的人,來堅定我們的道心;我們的道心還未堅定,你就不要靠近。用這樣的方法,來顧好我們的道心。這在他方世界的菩薩聽起來,因為他方沒有這種堪忍的形態,所以在他方,聽到娑婆世界苦難這麼多,若要發這麼大的心,所以他們會感動。但是佛陀在這個地方,他就「止!不須汝等護持此經」。佛陀將它止下來,用意就是,「此土自有能修此行之人」。我這個娑婆世界不是都沒有人,只是欠缺發心而已;不是不發心,是還未表達而已,所以不用你們來,我這個地方也有這樣的人。因為這樣,佛陀也要保護我們,娑婆世界發心的菩薩,所以因為這樣「止」。我這裡不是沒有人,我這裡不是沒有人肯發心,還未發心而已。

所以佛陀,向他方世界菩薩的表達,佛陀就表達:「這個誠意我知道,我不能接受,因為我有了,我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人了。」「不必遠土之勞」。不用那麼勞動到你們來,我們這些人來處理足夠了,我們這些人來度化足夠了。這就是很辛苦的事情,不用勞煩你們來,我們大家自己來處理。所以,「佛止他方遠來菩薩」的意,剛才是保護我們,我們自己娑婆世界發心的菩薩,一方面還有一個意,「他方菩薩,各有己任」。

佛止他方遠來菩薩
其意:
他方菩薩各有己任
若住此弘經
廢棄彼土利益
尤其他土菩薩
於此土結緣事淺
雖欲弘經
必無巨益

每一位菩薩在他們的國土,雖然沒有那麼的堪忍,但是也有眾生要度,所以,「他方菩薩,各有己任」,若任此,若來娑婆世界弘經,那就是「廢棄彼土利益」。他在那個地方,人家在那裡在度化、教育那裡的眾生很順利,若讓他來這裡,這麼難堪忍,他,那些眾生他放棄,來這裡不堪任,那就會很辛苦。尤其是,更加用心的,尤其是「他土菩薩,於此土結緣事淺」。他方世界和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結的緣還很淺,無緣不能度,這也是佛陀所考慮的,他們和娑婆世界的緣沒有很深。所以,「雖欲弘經,必無巨益」。雖然發心要來娑婆世界,來教化,其實對娑婆世界,也沒有很大的利益。因為這樣,「止」,不敢收。再來就是佛陀若是允許,讓他方這麼多的菩薩來,「則此方菩薩,不勤入群承擔弘傳經教」。

又若許他方來
則此方菩薩
不勤入群
承擔弘傳經教
故止
意顯此土
自有能修此行之人

這些菩薩若都進來,娑婆世界這些人就會更加懶惰,他們就不肯修行了,就不肯入人群去度眾生了,自己的慧命就放棄了,這樣不行。所以還是佛陀疼惜自己的弟子,還是保留給自己的弟子,好好修行的環境。所以因為這樣,「止」,這「止」的意思,有這樣這麼多種。所以,「意」,佛陀的意就是,「顯此土自有能修此行之人」,他是因為這些,「此土」。「是我弟子」,因為娑婆世界,這些是我所教化,都是我的弟子,「應弘我法」,應該弘傳我的法,應該傳我的法,應該要弘揚,我的法應該要傳下去。就像你們現在要如何傳法脈?要怎麼樣將法脈宗門綱領,要如何做出來?大家在用心。同樣的道理。

以是我弟子
應弘我法
又結緣深廣
必獲巨益
又得開近顯遠
是故止彼召此

所以「又結緣深廣,必獲巨益」。我們大家生生世世,在這個娑婆世界,不知來回多少次了,我們在娑婆世界聞佛法,也應該已累積起來了,所以這我們應該要能夠知道。所以,我們若這樣,「結緣深廣,必獲巨益」。「又得開近顯遠」,現在近的,「跡」就是方便,方便法。佛陀說種種的方便法,以及眾生種種的煩惱無明,這全都將它去除,顯出了我們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如來藏性,我們應該能夠體會。「是故止彼召此」,止在他方來的菩薩,呼喚在現在娑婆世界的弟子:「你們若再不發心,你看,他方的人已經願意來了;他方菩薩這樣願意進來,而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怎麼不要趕緊發心立願起來呢?專心一志好好克勤刻苦。」我們這一輩子,我們要好好,「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個緣,我們既然來到人間,入人群、結善緣、得智慧,我們何樂而不為?

各位菩薩,這段文真的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陀引他方菩薩來的發大心,從隨喜而虔誠,要來為娑婆世界付出。佛陀為他們「止」,不用;在顧,顧彼也顧此。常常說,我們分區,就是說,在這區的人,就去顧這一區的人;這個國家將它帶起來,種子成熟,這個國家的人,用這個種子去成長他們的因緣、智慧、福德。這就是很期待,全球能夠拓開的因緣,不就是和這樣一樣?那裡若有人了,我們這裡就不用去了。同意的道理,我們這裡有人了,難道還要外面再來嗎?道理都一樣。所以大家若用心,我們這個道理就能夠通達,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7月27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717《靜思妙蓮華》他方請願 佛即止之 (第1459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