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8《靜思妙蓮華》娑婆弟子 應弘佛法 (第146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靈山說妙法他方遠聞,是諸菩薩眾其數眾多,超過如恆河沙無量數,聞世尊所說弘經福大,願於此穢土發誓弘通。
⊙佛止彼他方遠來,為倡導此方娑婆,弟子應力行承擔,以維護福因慧行,勤有為法歸無為。
⊙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九識:菴摩羅識。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我娑婆世界自無量數弟子,應弘我法,皆是大菩薩弟子。
⊙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每一菩薩所化眷屬之眾,亦甚多如恆沙數。
⊙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如是此土我弟子等,法緣深廣,持法者眾,皆能弘我法,利益眾生。
⊙故不勞他方菩薩住本土護持是經。以他方菩薩各有已緣,各有己任因緣。而此土自有菩薩與本土有緣,故止他方菩薩娑婆弘宣。
⊙況就深密相言之,一切佛法皆從自性而得,六識心雖具足煩惱,若悟本心盡為妙智,故須自修自證,不待他求,不假他助。若向外馳求,依賴他教化,皆非如來一乘實之教。
【證嚴上人開示】
靈山說妙法他方遠聞,是諸菩薩眾其數眾多,超過如恆河沙無量數,聞世尊所說弘經福大,願於此穢土發誓弘通。
靈山說妙法
他方遠聞
是諸菩薩眾
其數眾多
超過如恆河沙
無量數
聞世尊所說
弘經福大
願於此穢土
發誓弘通
用心體會、了解哦!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一個堪忍世界。聽堪忍,我們就知道,是一個很辛苦的世間,因為世間有很多不完美的事情,而且很多怎麼逃都逃不過的苦,世間人以為錢多、位高,這樣就是叫做有福的人嗎?再怎麼有福,生命有限,自然法則──老、病、死。何況無常事多,什麼事情會發生,是我們最懼怕,卻是它隱藏在無法讓我們預料。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到底是什麼時候會浮現出來?沒有人會知道,這叫做「無常」;突然發生,苦不堪啊!或者是自然的法則,明明知道這是很自然,生、老、病、死,但是人,人人生下來什麼都是這麼自然,長大的時候,開始隨著年齡、歲月過,世間的事情慢慢成熟,慢慢知道,慢慢貪心;這個貪念心起,煩惱不斷漸漸增長。
煩惱的增長,無明的造作,這已經是惹來了,我們人間不知不覺,已經造就了苦因、苦緣,就在這樣開始招攬來了。這就是人間的苦,所以它的名稱叫做「娑婆」,它梵文譯音的意,就是叫做「堪忍」。是啊,堪忍的世界裡,這麼多無明煩惱如何去去除?什麼人會知道?什麼人能夠了解呢?釋迦牟尼佛,大覺者,所以他稱為「佛」;而我們人人是凡夫,凡夫有很多不解的煩惱,無法體會、理解。但是佛陀他覺悟、他了解,與天地萬物,那個真理與佛的覺性會合,所以緣著這宇宙之間、萬物事理,他體悟了。這個心理,與所有的事、物、理的會合,無事不通,所有的事情佛陀都了解。但是了解,要讓大家知道,談何容易?
四十多年間循循善誘,一直到靈山會,那個時候已經是年邁了,所以非說真實法不可。所以將過去那個方便法,佛陀認為,應該要趕緊將真實法會合起來,讓大家知道真如本性人人本具。天下眾生苦難偏多,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很多,芸芸眾生,就都無法體會這樣的道理。所以,佛陀在「靈山說妙法」,所說的妙法,那就是他方的國土,也聽到佛陀說《妙法華經》,他們來了。因為《妙法華經》是成佛之道,也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一樣,不論在任何世界說法,都沒有離開這《妙法華經》。因為這樣,他方的菩薩聽到娑婆世界,釋迦佛講說《法華經》,所以他們從他方而來,到靈鷲山來了,來聽法。所以這段文就說「他方遠聞」,這我們前面的文說過了。我們現在要再去體會、再了解。
所以,「是諸菩薩眾」其數甚多。他方來的菩薩,實在是很多、很多,無法去計算,因為八恆河沙數,我們前面的經文還要再記得。「八恆河沙數」,光是一把沙捧起來,我們就無法算出了沙的數目,何況八恆河沙數?「其數眾多」,那個數量是很多,是從他方國來的菩薩。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去想像,在靈山那個場合,我們還記得寶塔浮起來了,多少的菩薩從他方來,那個情境猶然宛在,還是在。因為佛說《法華經》,寶塔,多寶佛已經出現了;寶塔中,多寶佛讓座給釋迦佛。塔中是雙佛,一位說法,一位是見證,大家還記得。所以,那個周圍環境,我們要用腦筋,用我們的頭腦,去思考那個情境,那個景象,真的是很多諸佛菩薩。
所以,「聞世尊所說弘經福大」。這些菩薩,他方來的菩薩,已經在這個靈鷲山聽法,他們已經都體會到,堪忍世界的眾生,心智不開,心智還未開。何況未來世時間還很長,未來世眾生芸芸,未來的世間濁氣愈來愈重,眾生煩惱愈來愈多,更是需要,需要法流傳人間。佛陀已經年邁了,在靈山說法,心情也是很沉重,因為無限的寄託,無限的盼望,希望他的弟子能夠開啟大心,立大志願。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經,心情的描寫。所以佛陀在講法時,在前面的〈安樂行品〉,也已經佛陀說,佛將入滅,法需要傳,需要有人來接受、傳法。因為有這樣的因緣,這些菩薩起心、啟動、歡喜、甘願,發願來請釋迦牟尼佛,來允准我們,「您若能授權給我們,我們願意在這個地方,為未來的眾生說法。」佛陀所盼望的,是娑婆世界的弟子,娑婆世界的弟子是從迷茫中,佛陀循循善誘。
儘管〈安樂行品〉的後面,這段經文,佛陀說就是要精勤,哪怕是做夢,也就像在聽法;追求法的心,即使夢中同樣也在聽法。這分願意傳法給眾生,即使夢中也就是要傳法,這分勤求佛法,就是願意未來要傳法在人間,自己也要說法。這是眾生應該要有的心願,是弟子聽法之後,那分用心入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種白天的殷勤精進,晚上也沒有讓它懈怠了。所以,我們在前品的後段的經文,就是有這樣這段經文。可見,佛陀講說那個盼望,一方面講說,就是要傳法,盼望著弟子,要來接受、要來承擔;卻是所盼望到的是他方的菩薩。他方菩薩,他方有他方國土的佛,他方的菩薩,是他方國土的佛所教育。而我娑婆世界,我有我娑婆世界的弟子,為什麼娑婆世界的弟子,怎麼不想要起動起來呢?他方的菩薩已經來表達了,要在娑婆世界傳法。那此方的弟子呢?怎麼還未表達出來呢?
佛陀就不能這樣就答應了,若答應,將這個任務委託給他方的菩薩,那娑婆世界的法就沒有根了。期待娑婆世界的弟子,佛陀辛苦修行,「八相成道」,這個跡,顯跡,這樣要讓大家很清楚,有相、有形、有法、有過程,就是要讓大家相信,就是父母所生的肉身,這個身體也能夠這念心一轉,好好殷勤精進。修行過程就是要這樣過來,總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因圓果滿了,這個時刻就在瞬間,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與宇宙同為一體的覺性,浮現出來。
佛陀在人間能夠成佛,人人一樣在人間能夠成佛;同樣是父母生的,路是同樣這樣走,行也能夠同樣這樣修,將這個煩惱一轉,回歸真如本性。雖然人人各有因緣,依報、正報,卻是一切有為法,「一切唯心造」。這是佛陀他來人間,將懵懂的凡夫,引入了覺悟的境界;覺悟人間無常,覺悟種種因緣會集,覺悟這條路是這麼穩實,可以走的路,覺悟好好用這個方法修行。總是我們的心志,也是一樣能夠與天體會合,與天體會合起來,這叫做「覺悟」。盼望的是娑婆世界的弟子,能夠這樣。所以,佛陀不允許,他方的菩薩來接,他期待是娑婆的世界的,弟子來承接。所以因為這樣,「佛止彼他方遠來,為倡導此方娑婆」。
佛止彼他方遠來
為倡導此方娑婆
弟子應力行承擔
以維護福因慧行
勤有為法歸無為
為了要提倡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就是地球這個環境的人。這些人都是,佛陀直接教育的弟子。我們現在雖然離佛二千多年,卻是我們現在還是說佛所說法,釋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所發現到的道理,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我們還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陀要來提倡、引導我們,引導我們能夠力行、承擔,所以期待娑婆世界,「弟子應力行承擔」。
所以,「勤有為法歸無為」,勸導我們大家勤修,勤這個有為法,有為法是有所作為,我們要勤修有為法,因為我們在人間,我們還沒有脫離人間的生活,我們沒有脫離人間的事相,因為我們還是人。人間的事相,我們要再盡人事;要盡人事,要守本分;我們的使命就是自己要修行,向人要傳法,這是我們的本分事,佛的弟子應該有。但是,我們還未真正,還未真正真實與大地為一體,還沒有。佛法,覺悟的法我們還沒有淋漓盡致,所以我們的心志還未很堅決,所以我們要不斷訓練,在人事物中還是要修持。
因為這樣,前面才說我們要避開了十種人。堅定在人群中,了解了很多很多的煩惱,我們要好好依教奉行;依照佛陀的教育,我們要照這個法好好去修行,這叫做盡人事。也就是有為法,有所作為,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智慧,我們要堅持我們的誓願,我們要立誓弘願,我們要好好堅持,這都叫做「有為法」。這個有為法回歸我們的無為法;無為法,那就是真理,一切真理無形無相,不生不滅,這叫做「無為法」。
前面我們也說過了,所以我們要將世間,一切人我是非,用無為法去解。人我是非,這沒有什麼嘛,如夢幻泡影,這叫做「無為法」,我們若能夠知道,夢,醒來就沒有了!聖人無夢,夢不可得。露,顯現一下,很快就不見了。草,草尾的露珠掉下去就沒有了,歸於土了,哪有什麼露珠呢?一切都是虛幻,虛幻的東西,想一下,過去了。想得到那個人的形,但是沒有實體;想到那個地方的環境,但是不是實境。所以一切都是幻化,這叫做無為法。這都是在腦筋裡面的幻化,其實也是回歸於真理。
就像六根,六根,「根」是感官,我們現在說的感官,我們眼有感覺,我看到的;耳朵有感覺,我聽到的;現在是真實的境界。但是,時間一直過去,再幾十分後,這個境界各人分開了,我們眼睛所接觸,就不是這個境界了,隨著時間,隨著你的移動,那個境界在移動,過去了。聲音,說一下,就過去了,這個聲音,並沒有囤在你的耳朵裡,但是你若有用心,剛才講的話,句句回歸記憶之中,那就是意識。
這個意識,就是我們能夠了解到,體會這句話是在說什麼。但是,我們的意識,也跟著後天的環境,緣著後天的環境,而成就這個意識。在臺灣出世就是說臺語,在大陸出世就是說國語,在美國出生就是說英語,這個一直,這個意識隨著那個環境會合了。就是說話、表達,應他們的語言,就要去學。有的人能夠懂很多種的語言,這是意識,這意識歸納在哪裡呢?還有第七識,還有第八識,這種意識體會了,聽來了去作分別。聽了之後,懂了,還要再思考,才能夠很清楚。
就像這個東西我很愛,要用什麼方法取得到?我要用這隻手去拿東西,這樣的方式要拿起來不太方便,我的手的方向,要再用方向拿得這個東西,能穩定拿在我的雙手上?這都好像很快速,很快速,那就是外面的境界,我的意識,這樣就會對了。但是,若是有困難,就要第六識去想辦法,這樣很順利、很微妙地,去將它取得,這就是「識」。
五根、五塵,但是,需要有「識」,所以變作「六識」。眼識,叫做「眼根」(加色塵),在外面的東西叫做「塵」,叫做「色塵」。所以,五根、五塵若會合起來,若去分析它,這叫做「意識」。意識要如何去指定它?要如何去歸納它?這都要經過思考,這叫做「第六識」,造業的指揮是(第)七識。但是這個七識、六識,若應著外面的環境,去造作那些事情,完成了,歸納在八識。「八識」叫做「業識」。
第六識:意識
第七識:末那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
第九識:菴摩羅識
所以,六識叫做「意識」,七識,叫做「末那識」。「八識」,叫做「阿賴耶識」。九識,(第)九識,我們就還沒有辦法了,那就是「菴摩羅識」。「菴摩羅識」,那就是佛清淨的如來本性。如來的覺性,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真理,真理的本性,無形、無體、無蹤,非常的開闊,應萬事物會真理,這叫做「菴摩羅識」。這個菴摩羅識,我們離他的境界很長,所以我們無法去體會。但是我們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是我們還未去體會到。如來覺性人人本具,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世尊」,我們前面所說的法,那就是:「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世尊
若聽我等
於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進
護持 讀誦 書寫
供養是經典者
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是他方世界來向世尊要求:「我們願意在這裡重新修行,我們願意在這個地方,能夠好好來持經。他們是他方的菩薩,有他方的佛教育,但是娑婆世界是堪忍,要來娑婆世界,要再重新學過,所以要來讀誦、書寫,用這樣的方法,再來持經。
所以:「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
爾時
佛告
諸菩薩摩訶薩眾
止 善男子
不須汝等護持此經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趕緊婉轉拒絕他們,因為「諸菩薩摩訶薩」就是稱讚他們:「這些大菩薩,感恩啊,不用,因為我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就已經有人了,不用勞煩你們這麼遠的地方,再來到這個地方,這麼的辛苦。」這就是佛陀他智慧,他用他方世界,這樣湧現這麼多人,化這個境界,表達大家願意來,就是要啟發我們,娑婆世界的弟子,你們若不要,不肯接受,他方的菩薩願意來付出!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這是佛陀的意思,他的心意,他的智慧,借用他方菩薩來,來啟發這個世間修行者,要發大心,用這樣。
所以,下面下來的經文就說:「所以者何?」不用各位這麼的勞煩,不用麻煩大家。為什麼呢?「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
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
自有六萬恆河沙等
菩薩摩訶薩
一一菩薩
各有六萬
恆河沙眷屬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娑婆世界的弟子表達,「我很有信心,娑婆世界,我娑婆世界自然就有,有無量無數的弟子。」因為這個地方,有的弟子有多少呢?「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有這麼多的大菩薩,這些菩薩就是都是我的弟子,他應該要弘揚我的法。
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
自有六萬恆河沙等
菩薩摩訶薩:
我娑婆世界
自無量數弟子
應弘我法
皆是大菩薩弟子
這是佛陀一方面是在啟發,我們娑婆世界的弟子,一方面是圓融,要讓他方來,他們願意來娑婆,他要告訴他們:「我這裡已經很多了,大家這些人的力量,要來為這個世界付出,應該力量足夠,所以不用勞煩你們。」這是佛陀對他方世界,「止」,沒有接受他們的理由。但是也是表示,對娑婆世界的信心,有這麼多。
其實「六萬恆河沙等菩薩」,這就是在表達,表達「六識」。我們人人,每一個人,儘管我們是凡夫,其實我們人人的五根,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緣著外面的境界,我們真的是,很多很多微細的事情,你要聽的也很多,你要看的也很多。而且你要吃的東西,要貪的東西也很多,你將這些東西,這個五根、五識,將它轉過來,轉貪欲為法,追求外面的欲,就把它轉過來追求法,這力量會很大。我們現在就是事事貪欲,貪在外面,我們若能夠從貪欲那麼多,轉回來這分有為法,有所作為,我們發大心、立大願,誠心弘誓;誠心要救度眾生,這個心,六度萬行,就是像恆河沙那麼多的願,那麼多能夠讓我們精進的法。所以「六度萬行」,等於是「六萬恆河沙等」,那麼多的方法。在娑婆世界的弟子,在這個「六識」就能夠發揮到,這個「六度萬行」的方法來。所以,這就是無量數。尤其是六度萬行再去感化,「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無量義的道理就是這樣來。
我們人人,娑婆世界,每一個人在這個娑婆世界,豈不是要堪得忍耐呢?我們就是要堪得忍耐,我們的六根塵能夠轉,有智慧我們就,能夠轉得過來,轉那個貪欲為修行,六度行;「六欲」變成了「六度」。這樣,這就能夠為人的典範,能夠再度其他的人,同樣一個一個不斷,全都是為人的典範,這不就是,「六萬恆河沙等菩薩」。又再輾轉,「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你有六根識,你再度的人同樣有六根識,這個六根識若能夠體會到,七識──末那識,八識──阿賴耶識,我們若很清楚,會很謹慎思考;很謹慎思考來應用六識,要如何應用我們的身體。能夠讓我們的身體反應,用善的去解。
常常說,善解,「慧從善解得自在」,這麼熱要怎麼辦?智慧,要趕緊用智慧善解,自然就很自在。「唉呀!我付出這麼辛苦,要怎麼辦呢?壓力很大!」從善解得自在。那要知道,福,「福從做中得歡喜」。人人都是在造福,付出雖然是辛苦,那就是造福,慈濟人不說「苦」呢!慈濟人說「福」。所以,「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我們不是聽過了呢?師父一直期待,慈濟人要有這樣的體會了解。所以,我們為善及時莫遲疑,這就是用我們六度行,這個第七識,好好思考,我們要用這樣啟發我們的善心,要及時,不要又在那裡在躊躇。我們要勤精進,入人群去度眾生,要勇敢承擔下去,這才是我們真正用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所以,每一菩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
一一菩薩
各有六萬
恆河沙眷屬:
每一菩薩
所化眷屬之眾
亦甚多如恆沙數
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就能夠有這樣及時去度人,人讓你度來了,同樣,一一菩薩全都具足了,六根、六識,在這個六塵境轉一個思考,我們就能夠去造福,「福從做中得歡喜」。愈做愈歡喜。在這個大環境中雖然是堪忍;堪忍,雖然是很辛苦,我們就趕緊善解,「慧從善解得自在」。發揮我們的智慧,從善解中來得自在,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心境。所以,我們不要遲疑,總是選擇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我們要勤精進,不要再遲疑。所以,每一位菩薩,所化的眷屬,這些全都是菩薩,我們大家所面對,周圍全都是菩薩。所以常不輕菩薩就這樣說:「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人人都能夠成佛。」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所以:「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是諸人等
能於我滅後
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些人,一個又再度一個,一個一個都是六度萬行的人,所以一個度過一個,這些人能夠「廣說是經」,能夠來傳我的法。
是諸人等
能於我滅後
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如是此土我弟子等
法緣深廣
持法者眾
皆能弘我法
利益眾生
「如是此土我弟子,法緣深廣」,我現在這些弟子,已經在這個娑婆世界,過去、現在都有受過法,這個法緣很深、很廣,所以,「持法者眾」。要來受持這個法的人很多了。所以,「皆能弘我法」。這些人應該都能夠,來弘揚我的法,也能夠來利益娑婆的眾生。因為這樣,所以佛陀,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表達:「他方世界,不敢勞動你們。」「住本土護持是經」。
故不勞他方菩薩
住本土護持是經
以他方菩薩
各有已緣
各有己任因緣
而此土自有菩薩
與本土有緣
故止他方菩薩
娑婆弘宣
本土就已經有這樣的菩薩,自然會在這個地方,來弘傳這部經。因為「以他方菩薩各有己緣」。你們在他方的,你們的世界,你們各有因緣,你們還是回歸你們的國土去吧!這全都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各人有各人的責任,不用勞動你們,從那個地方來到這裡。這個地方,此土有菩薩「與本土有緣」。這個地方已經本來就是,有緣的人在這個地方學法,在這個地方度眾,同樣他們也在這個地方,能夠成佛。所以,佛陀有這樣的意,一方面圓融了,他方要來娑婆世界,表達在這裡弘法,佛陀圓融,這樣將他隔離掉了,現在就是要來鼓勵我們,娑婆世界的弟子開始要發心了,在娑婆世界要弘宣這個法。何況現在再下去的意很深,又很密切,有很多話開始要說。
況就深密相言之
一切佛法
皆從自性而得
六識心雖具足煩惱
若悟本心盡為妙智
故須自修自證
不待他求
不假他助
若向外馳求
依賴他教化
皆非如來
一乘實之教
「一切佛法皆從自性而得」。人人,法不是什麼人給你的,是你自己的自性,你自己要去用功。「六識心雖具足煩惱」,我們六識,凡夫,這個六識的心在凡夫都是煩惱,具足了煩惱。但是就是因為煩惱,我們才要修行,「若悟本心盡為妙智」。我們若能夠轉一個心,煩惱就是智慧;這個六根識的貪念,轉一個貪念,六根會緣境成為六度萬行。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很需要,我們要怎麼樣去付出,怎麼樣修行。
所以,「故須自修自證」。我們自己要自己自修自證,不是什麼人賜給我,是你自己要努力,自己要打拼。佛陀很清楚告訴我們,引導我們,指一個方向,你要走這條路,你自己要開,開好你的道路,要能走得很安全,自己開路就要好好鋪路。所以,「故須自修自證」,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體會。所以,「不待他求」,不要等待,等待求人給我們的東西,這不可能。要吃自己吃,別人吃無法吃了讓你飽,這是不可能。所以不假他人助。
「若向外馳」,若向外去馳求,只是一直要追,追人家給我們東西,這是不可能。「皆非如來一乘實(之)教」。佛的教育不是這樣,所以佛陀期待我們,就是要自修自行,不是靠別人給我們的,這是真實的道理。佛陀的真實一乘法,只有一個方法,你想要飽,你要自己吃飯,你要自己吸收你的營養,無法我來吃,吃得很飽,來回向讓你飽,這是不可能啊。所以,你想要成佛,你要自己努力,你要努力去修,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福從做中得歡喜」,若要求福,你一定要去造福,你不去造福,你要如何求福呢?你一定要做,去付出,你感受、你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你的智慧就是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你自己要去善解,就知道福和慧要及時去修,不能遲疑,這個時候你不做,別人要拿去做了。
看看他方菩薩就來說:「佛陀,您授權給我們,我們去做,我們甘願重新修。」其他的菩薩願意來重新修,重新再修行,這是娑婆堪忍世界,他們願意再來。你想,若不趕緊及時做,別人就要拿去做了。所以,我們要精勤入群,我們要趕緊勇於承擔,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