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7月 24, 2023 9:5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7月 24, 2023 1:48 pm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常以忍辱為心念,能調禦諸惡不生,人間合和息諍論。逢苦能忍如大地,正道能斷一切邪,除斷一切貪瞋癡。
⊙地下有世界,住於虛空中,法性之淵底,玄宗之極地;在下不屬此,空中不屬彼。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從多至少,次第減來。況復乃至一恆沙,至那由他分之一者,此二層,亦師多徒少而過上。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眷屬:由六萬恆河沙眷屬,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恆河沙眷屬之一,此為以恆河沙為單位,而順次序遞減之。
⊙從前次第減損那由他為億、為萬、為千、為百、為十,至於五四三二一,次第說眷屬,從多至少。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此三層,減其徒而增其師。
⊙況復億萬眷屬:此四層,亦減徒而增其師。
⊙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此五層,徒少師多。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此六層,徒少師多。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此七層,亦徒少師多。

【證嚴上人開示】
常以忍辱為心念,能調禦諸惡不生,人間合和息諍論。逢苦能忍如大地,正道能斷一切邪,除斷一切貪瞋癡。

常以忍辱為心念
能調禦諸惡不生
人間合和息諍論
逢苦能忍如大地
正道能斷一切邪
除斷一切貪瞋癡

要用心啊!常,常時要修,長時要修,無餘時要修,還要時時尊重修。這我們要好好用心。長時間,常常心在我們的行動中,這就是修行者應該有的心念,所以「常以忍辱為心念」。時時、常常,長時間,沒有遺留下來的時間,連連不斷就是這個心念,修行。修行,面對著事物與人事,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對待呢?我們要常常記得,堪忍事多啊!因為我們住的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在事事要堪忍,堪得忍耐,才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真正是平順能過,能夠安樂行過。這是修行者要知道。

我們這段時間,前面的〈安樂行品〉,就是佛陀用心向我們這樣調教,希望我們人人的心志,我們已經身、口、意、誓願,這四行,決心要在娑婆世界,要來弘揚佛陀的教法。我們的志願既定了,這四行法,我們一定要用在念念心志,一直要心心念念,要記得「四修法」,落實在我們,身、口、意、誓願之中。身體,日常的生活,見人、處事、用物等等,我們在身體的感受,所面對的一切,我們都要堪得忍。假設環境來了,我們若沒有堪忍,我們就又起心動念,這煩惱就又來,所以我們要好好定好我們的心,就是要顧好心念。

「四行」、「四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忘記我們的方向,我們的方向──「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坐座」。所以我們這個「忍」,一切皆空,有什麼好計較?有什麼好煩惱?沒有了,我們的心就是靜寂清澄,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這個心念歸於「空為座」,靜寂清澄,沒有障礙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修,勤修,雖然說起來,這些法的名詞好像很簡單,是很簡單,但是要累積,累積在長時間勤修行;長時間的勤修行,那叫做「調禦」。

我們的心,「心猿意馬」,我們六道這樣在輪迴,已經讓我們的心亂了次序,這不知道幾生世了。我們在〈化城喻品〉裡,也是一再一直說,六道輪迴,行善,天堂;有守戒,在人間;不行善、不守戒,再造惡,那就是墮落阿修羅、墮落地獄、墮落餓鬼,墮落畜生。這「六道」是我們長時間失念,我們的念心,心念讓它失掉了,所以無明一起,將我們的心散亂,所以一念貪欲起,這個緣,因緣就種子開始,果報纍纍。所以,這因的緣的種子,一生無量;善念一生無量,惡念也一生無量,同樣的道理。所以「六道」,我們不知道在累生世,如何做過來,我們經歷了六道,不知道有幾回了,所以我們現在有幸,今生此世我們能夠遇到佛法,應該能夠遇佛法,也是過生有小因緣,雖然我們有惡因果報,六道輪迴過,同樣我們有小因緣。

常常說「善惡拔河」,也常常說過了業藏、業識,業的藏識就是第八識,你的善惡業做一做了,善的也是入這個藏識的裡面,惡的也是一樣。這個倉庫裡面,不論你收什麼東西進來,就是什麼東西放進去,什麼東西放比較多,首先出倉庫的,那就是很多的東西要先出去,才有辦法看到少的東西。這少的東西能夠出去,那就是什麼時候要出去,數量較少,數量較少就比較後面出去。說不定,我們前面這無明、煩惱,一直一直輪迴過來,現在我們這樣,稀疏幾顆的善種子,而我們就遇到這個善種子現行。佛法我們現在聽到,我們能夠趕緊把握,在聞、思、修;我們發心聽法,我們用心要去將它思考,發心來修行。我們竟然能夠有這麼多的時間,在修行,好好就要調禦下來,因為心,「心猿意馬」,我們若沒調整好,我們這個少分的善業,少分的善因緣,就會容易再被這惡的習氣,又將我們拉過去。所以我們就要用功、要調禦,我們心的猴,這個猿猴,牠又再跳起來了,再到處亂跳亂跑;趁著我們這時候,我們很清楚,我們聞、思、修,清楚我們在修行,我們聽法要趕緊入心,定下我們的心,穩定那個心猴,不要再亂跳亂闖,所以這叫做「調禦」。

所以,「調禦諸惡不生」。將這個惡念,我們要時時將它壓制下來,不要讓我們的情緒,情緒,動不動就發洩出你的情緒來。我們凡夫的情緒都是無明引起,我們有錯誤,人家若說我們一下,哇,情緒就控制不住了,不是哭就是鬧,要不然就是憂鬱。現在的人,輕重就是這樣發生了,經不起磨、經不起雕,這麼脆弱的心志是要如何修行?這種若不是心志脆弱,就是憍慢、貢高;貢高憍慢,這也是惡的念頭。

所以我們不論是很強,或者是很貢高、很我慢,這麼強勢的心態,不對;就是脆弱,經不起這樣稍微和他說一下,經不起一點點不順意,那就是已經心打不開了等等。這種煩惱在現在的時代很多,不是很強硬,便是很脆弱,這就是現在人的心態,我們要自己很提高警覺。就像在防颱一樣;颱風將要來了,趕緊,防颱風的要趕緊要成立,不要讓它造成災難。同樣的道理,氣候有這個氣,人的心有脾氣,凡夫這個脾氣,有的很強、很硬的脾氣;有的就是這麼的弱,經不起……,這種的性質。這是我們修行,要很自己自我警惕。

大家都說:「要如何修?」就是這樣修。調伏、調禦,這樣修,我們修在我們的中道,我也不會很硬,硬的時候軟實力;而我也不會很軟弱,有了什麼事情來的時候,我會柔和善順,因為我要穿起了,「柔和忍辱衣」。為什麼要忍辱?因為「大慈悲為室」,所以我堪得,我有這個韌力。所以雖然很堅定,但是不貢高、不驕傲,沒有很硬,這就是只有這個忍力。這我們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名詞很多,請我們大家要好好用心,好好調禦我們的心念。這個心念要在忍辱,要很忍,才有辦法忍得不驕、不貢高,才能夠忍得不脆弱,就是要忍。就知道要忍,我們就要自己自我調伏,這是很重要。

所以,「人間合和息諍論」。人間很重要,就是要合,就是要和,合和能夠息諍論。同樣的道理,我們一樣修行,尤其是在我們慈濟的系統,因為人間菩薩大家發心,世間種種的事物要如何去調?人與人之間,要如何能夠方向合一?這人間菩薩要如何入人群?同樣要有方法。人間菩薩這麼多,慈濟發心的志工,各個有家庭、各個有事業,要如何大家用心合和起來,我們就有,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分作四項。合心,我們就是「理法合心」,用理和用法放在中心裡,這就是合心。我們常常說,這是合心組;合心組,因為他很資深,他了解很多慈濟的合心,這個法、心、志願合在一起,已經是中心了,這叫做「合心」。「合心」就是「理法合心」;「和氣」就是「知法策畫」。因為「合心」,畢竟從開始投入到現在,那時候的人數沒有很多,體會的事情,從開始一路一路一直來,這幾十年間了解的事情很多,所以他在「合心」,但是人數不是很多。但是這些合心,「合心」,就要怎麼樣再傳、再訓練,有一群一直跟過來的,也是資深,但是不是開頭,那個舊法最開頭還不清楚,就要趕緊將他訓練、訓練。

有事情哦,事情很多要做,我們人再多,人又一直進來。前後次序,了解事情愈多,這個知識愈帶愈了解,從這樣就開始,「合心」傳到「和氣」,這樣連接下來,就要知道這個法的中心,如何來策畫?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分什麼樣的組次,要如何去付出?帶人、傳法,要如何來會合?就是「知法策畫」。「互愛」呢?那就是「如法推動」。策畫好了就開始要推動了。這個「互愛」,就這樣和和氣氣將這個方法,我們再帶人,再傳下去;傳下去就是多少的「協力」,我們要如何來推動?如何來落實在社區?鄉鎮我們要如何來落實?所以,我們要來推動。推動,就是要再分下去,因為還有鄰啊、有里啊、有鄉啊,鄉、里、鄰,這樣就是小組,就是「協力」。

協力它就可以,有的家庭是慈誠、委員,都是夫妻同修進來。委員有委員的功能,慈誠有慈誠的功能,所以有隊、有組,組隊合和。每一個組,差不多二十幾位的家庭,這些家庭互相了解,我們在這個鄉里的地方,有多少左鄰右舍有需要嗎?我們要去幫助他們,用什麼方法?就像這樣,若是鄉里的事情,是左鄰右舍,或者在鄉、在里、在鄰,我們就要幾個「協力」,來會合起來;幾個「協力」來會合,那就要「互愛」來關心。大家全都來關心、來會合,這在鄉、里、鄰,就是需要「互愛」,這個範圍的開闊,或者是要再推動到鎮、市,那就需要「和氣」。要如何來策畫?縣、市要如何來互動?這就是看事情多少,我們的規畫要策動到什麼程度。

我們要知法,我們要如法,我們要傳法,就是這樣層層來隨著範圍開闊,我們要好好去規畫。當然都沒有離開「理法合心」,這不能離開「理法合心」,那就是「合心」。所以會常常說,「合心就是協力」,同樣的意思。這就是我們的法,法脈就是這樣下去。這就是「人間合和息諍論」。我們就能很次序、很合和,要如何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個法脈就能這樣順調下去。法就是這樣,順這個規則就沒有諍論。

為了人間的苦難,這個堪忍的世間,所以我們「逢苦能忍如大地」。這群菩薩就要堪得忍耐,我們既然有法、有次序,這個宗門就是要這樣,面對著苦難眾生。我們會「逢苦能忍如大地」,你門開出去就是要走路,這個大地,就是「正道能斷一切邪」。我們開正門,走正道,那就是斷除了一切邪,我們所要走的是正確的道路。所以我們「除斷一切貪瞋癡」。我們要除斷了一切邪,要走的正道,人人就要去掉貪、瞋、癡,因為我們是為何「六道」?我們會這樣,一直輪迴在「六道」,那就是一念貪心起,亂了我們原來真如本性,這個次序亂掉了。所以,我們這時候要歸,回家了。

一直說,找回來真如本性。這一條路,我們現在已經在聞、思、修,在修了,修就要調禦;要調禦就要用忍的心,在這當中要用方法。這些法就是我們要自修、外行,「人間合和息諍論,能調禦諸惡不生,常以忍辱為心念」,這都是內修,我們自己人人要好好修。我們開始要去發揮我們的功能,我們要心裡有準備,「逢苦能忍如大地」。我們的心地就要這麼安穩,我們的門要開得正,路要開得對,所以我們要斷一切貪、瞋、癡。開門若有障礙,我們要趕緊快將它除掉,要走正道,所以我們要「除斷一切貪瞋癡」,貪、瞋、癡,就是我們需要除斷的。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就像「地下有世界,住於虛空中」。

地下有世界
住於虛空中
法性之淵底
玄宗之極地
在下不屬此
空中不屬彼

我們前面說,菩薩出來了,從地震裂,住在虛空中。大家要記得。所以,「住於虛空中,法性之淵底」,我們的法,人人要知道,法性是無底的深,很深、無底,無底的深,而且「玄宗之極地」。「玄宗」就是佛法,佛法是像一片的天空,「志玄虛漠」,我們的志要像一片天空,但是它要寂靜清澄,這《無量義經》中的道理,我們應該清楚。

我們用這樣這一片的大虛空,天地之間,地的下面是無底的,「在下不屬此」,其實下面還有更下面。看看我們,太陽下山就是月亮出來時;月亮下山去了,那就是太陽浮上時。這個日、月就是這樣。到底月在天空呢?或者是在地底呢?太陽在山邊呢?或者是在海面呢?這就是在輪轉。所以,行星,地球是在虛空中繞,繞著太陽,尤其是自轉,不屬什麼樣的方向,沒有屬於在高的,沒有屬於在低,不偏在左,也不偏在右的。所以,它「空中不屬彼,地下不屬此」,所以不定。但是它是遍虛空法界,這就是法,這「(實際)理地」我們就要用心去體會。佛法很深,深無底,廣無邊,這是很大的、很高的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用心在法,過去聽的,我們要有回憶。前面也一直告訴大家,聽法之後,我們要不斷反覆回憶。

前面的經文:「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

是諸菩薩
聞釋迦牟尼佛
所說音聲
從下發來
一一菩薩
皆是大眾唱導之首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家若了解我前面說的,「地下有世界」,若能夠體會,我們的地球是在太虛中,在空中的。所以,我們不要懷疑「地下」,也絕對是這樣在輪轉,星空裡,周圍都有,這個世界都有。所以,「從下發來」。就像太陽從海面浮出來了,月也是從海面出來,同樣的道理。所以,「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

其實剛才在說「四合一」,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組織,法脈的組織,「四合一」,資深會比較少,愈來會愈多,就像一班的學生,有好幾十個學生,老師就是一個,同樣的道理。所以,有領導之首,有這樣領導的人、有教育的人,所教育的很多哦。他的徒眾很多,所以「各從六萬恆河沙眷屬」。你看一個老師,一輩子他教多少學生?一年一班,一年一班一直教下去,有的老師還兼導師等等,兼班課等等。所以,同樣的道理,傳法、弘法,眷屬很多,所以譬喻六萬恆河沙眷屬。還有,「各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眷屬者」。

各將六萬
恆河沙眷屬
況將五萬 四萬
三萬 二萬 一萬
恆河沙等眷屬者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各人的因緣所帶。前面所說,「六度」,這數字你們再去用心回憶。「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
半恆河沙
四分之一
乃至千萬億
那由他分之一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是今天這段經文,要用心。意思就是,前面已經這麼多這麼多的眷屬,從地底、地面這樣裂,地裂了,這樣浮現出來;浮現出了這麼多。這麼多就是我們一動念,多少的法,這樣不斷一直湧現出來,多少的念頭不斷在我們的心地,在記憶不斷不斷一直湧現。同樣的道理,這個法能夠用種種方法去解釋,不要讓數字將你綁住,要用數字好好來用心。就像前面告訴大家,「六萬恆河沙」,那就是也為大家譬喻,那就是「六度萬行」;五呢?就是「五眼」。用這個名詞來向大家說。是不是一定是這樣呢?這是要讓大家,不要受這個數字綁住,而且要回歸於法。我們若將它想:「五眼」,凡夫眼,或者是天眼,或者是聲聞眼,這個眼就是「見」,見就是見解,各個階層的人,見解不同、思考不同。有的是菩薩的見解,有的那就是佛──大覺的見解。這就是五種不同的見解,就是用這樣來讓大家了解法,這是歸於法,用很多很多的數字來歸於法。

同樣的道理,現在就再告訴大家,這麼多的數字,現在開始,就開始要說少的。「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
半恆河沙
四分之一
乃至千萬億
那由他分之一:
從多至少
次第減來
況復乃至一恆沙
至那由他分之一者
此二層
亦師多徒少而過上

這就是在減、減、減、減、減,減到可能到了最後是零。這就是要我們將這個數字很多,能夠散開,遍天地虛空法界,收納下來,其實道理無體相。很多的道理,我們用這樣去想。我們若先了解在這裡,要聽應該會比較清楚。所以,「從多至少」,次第這樣一直減下去。現在說下去的法就是這樣,開始減。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就是說,那個「那由他分之一」。「那由他」就是無量的意思,這麼多這麼多一直減,減少到一恆河沙,甚至無量無量的數,成為那麼多數之一,就是這樣一直分、分、分,分到這樣已經很微細了,那個恆河沙減到,這些無量的恆河沙再將它減,減少到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無法去計算分的分量之一。這就是要說很微細,用現在科學在說,這個分子,一直到分子,微量的分子等等,到原子等等,一直分下去,到量子,同樣,應該就是這樣一直分下去。

所以,我們前面說,在寫經論的人,他將他分作八層,前面在說的,六、五、四、三、二、一,那就將它分作就是第一層。現在就是第二層,就是要如何將數字分一層一層,一直分下去,第二層分的是這樣。所以,「亦師多徒少,而(過)上」。愈來,「師」,已經成熟的愈來愈多,就是「師多徒少」,要度的愈來會愈少;能夠度人的人能愈來愈多。我們不就是說「淨化人心」,人人都能夠接到法來受淨化。下面的經文再說:「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

況復千萬億
那由他眷屬
況復億萬眷屬
況復千萬 百萬
乃至一萬
況復一千 一百
乃至一十
況復將五四三二一
弟子者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那由他」,就是無量無量已經將它細分了。又再說「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就是從很多很多要度的眾生,一直減,一直減,為什麼減?因為得度的人、已經成就的人,愈來愈多。 這個「眷屬」,我們現在再來了解「眷屬」。「眷屬」是「由六萬恆河沙眷屬,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恆河沙眷屬之一」。

眷屬:
由六萬恆河沙眷屬
至千萬億那由他分
恆河沙眷屬之一
此為
以恆河沙為單位
而順次序遞減之

就是這麼多的眷屬,「此為以恆河沙為單位」,恆河沙很多,就是次序這樣一直將它減下來,這樣一直減,「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就是這樣一來一直細分下去。從前面次第一直減、一直減,減無量億,無量數,無法去計算的數字,這樣為萬。那個恆河沙無量法,無法去計算,一直減少到能夠說億,能夠說萬,能夠說千,能夠說百,能夠說十。

從前次第減損
那由他為億、為萬
為千、為百、為十
至於五四三二一
次第說眷屬
從多至少

過去的多少兆、多少兆,兆再上去到底是什麼?反正很多代名詞的數字,這樣一直減,減到能夠說、能夠算。這個數字從多到少,「至於五四三二一」,這樣一直減下來,次第說他的眷屬,眷屬有多少?這眷屬是多和少,就這樣一直說過來。這就是度眾生。所以這段經文,大家若沒有很用心,無法去了解,因為數字,這種的天文數字,這實在是很多。

況復千萬億
那由他眷屬:
此三層
減其徒而增其師

所以,「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這已經是第三層,「減其徒而增其師」,就是說這樣分,在那很上面的第一層,已經無法去細分,一直分,分來到第三層,「減其徒而增其師」,來到這裡就知道,開始徒眾愈來愈少,老師愈來愈多;不懂道理的人愈來愈少,懂法、知道道理的人,愈來愈多了。「況復億萬眷屬」。

況復億萬眷屬:
此四層
亦減徒而增其師

現在能夠說這就是第四層。現在億萬,這樣的眷屬。減徒眾,再增加師,再增加能夠度人的人。再「況復千萬:乃至一萬者」。就是能夠度的人,千萬到一萬,這是第五層。所以徒又再減少了,師更多了。所以,「況復一千,乃至一十」。這就是第六層,這就是「徒少師多」。所以這個徒,要度的眾生愈來愈少,自然懂道理的人愈來愈多。「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這就是第七層,這「亦徒少師多」。

況復千萬、百萬
乃至一萬:
此五層
徒少師多
況復一千、一百
乃至一十:
此六層
徒少師多
況復將五四三二一
弟子者:
此七層
亦徒少師多

就是從凡夫的見解,天人的見解、聲聞的見解,一直到菩薩的見解,就慢慢會進入到佛的見解了。這法不斷不斷,這樣一直一直發揮,發揮度眾生的功能。我們要找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從很多很多的煩惱的凡夫,從六道的凡夫境界,六道,這種在輪迴中的眾生,一直一直到天人,一直到了聞法,到達菩薩程度等等,這種的煩惱無明,一直減輕、一直減輕,法一直入心,一直入心。這是我們的心地已經裂開了,見法了,這個法的種子已經出來了,開始就是這樣,從芽到苗,到小樹、到大樹起來了。大樹,合心,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應該用這樣來譬喻,大家會比較清楚。若沒有,這個法很難說,不可說,很難說,難說自然就難聽懂了。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2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724《靜思妙蓮華》調禦諸惡 人間合和 (第146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