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三 7月 26, 2023 9:2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三 7月 26, 2023 11:23 am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虛與空即無之稱,虛無形質空無障,故名住虛空中。此虛空有體有相,體者平等廣周遍,相者隨於他物質,而彼此各別異相,無為中行有為善。
⊙「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從下方中地裂涌出已。菩薩所住處,非住彼,亦非住此,出此不住上、亦不住下,盡住中道。
⊙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佛塔,住在空中,菩薩遠來,欲見佛故,皆詣虛空,七寶塔所。
⊙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是多寶塔中之二佛見二世尊。
⊙〈見寶塔品〉云: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初變娑婆一世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後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
⊙「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諸菩薩到已,即身心恭敬,向二世尊作禮。
⊙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以次巡禮。既禮多寶、釋迦,復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讚,顯佛眾禮:理教行體具足。

【證嚴上人開示】
虛與空即無之稱,虛無形質空無障,故名住虛空中。此虛空有體有相,體者平等廣周遍,相者隨於他物質,而彼此各別異相,無為中行有為善。

虛與空即無之稱
虛無形質空無障
故名住虛空中
此虛空有體有相
體者平等廣周遍
相者隨於他物質
而彼此各別異相
無為中行有為善

大家要多用心來體會啊!虛,我們平時來說,虛與空,那就是表示沒有了,「虛」就是很弱,空空,沒有什麼,「空」就無一物了。虛就是無形、無物質,空就沒有障礙。我們在字的裡面就能夠了解,但是我們更要再了解空的道理。真空,空,要空得透徹,要「真空」;空的盡頭,那就是「妙有」。所以「住虛空中」,「此虛空有體有相」,現在這個地方,住在虛空中,在那個虛而渺無,那個空中之中,是這樣,所以「此虛空有體有相」,這就是妙有。既是虛空本無障礙,但是現在所說的「空」,就是有體、有相。

就像我們在太虛,太空中,太空有東西嗎?太空的本體什麼東西都沒有,空空,但是這太空底下有多少?千差萬物,很多很多,都是含在這個虛空之中。這就是說,太虛,哪怕超過了氣層以外,也是一樣。現在科技那麼發達,衛星一打上去,穿透過了太空,又另外到其他星球的地方去。所以說起來,看起來,抬頭一看是空無一物,但是它的開闊,開闊得無盡頭、無邊際。無盡頭、無邊際,當中就是很多的東西。我們就是在這個虛空、在這個空間裡面的一項,所說的虛空,是包含一切一切的空間;從人間一直到了廣無邊際,都將它包含在裡面。

所以「此虛空有體有相」,山河大地,除了地球這片土地,還有其他,其他無量無數、無邊際,無邊的星河世界,全都很多啊!所以,所含有的東西真的很多,何況光是說地球,生物就無量數了,何況植物的東西也無量種數,這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這實在是每一項東西都有它,含著它的道理存在。物有物理,各種物理都是有它的真諦,它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去將它,追溯到任何一項東西,它的道理是什麼形、什麼體?裡面所含的植物是什麼東西?這實在是無法,無量無邊數。

所以我們在人間,光說一個物理學,它就要分科別門,分在什麼種類去做研究。這是種類之多,也是無法數計。光是人的身體,人種的生理,這個器官內臟,一個人的身體裡面,要分析到最後,到底是什麼病?是哪一個臟腑有病?有什麼等等。現在不論物理學、生理學,很多,都是各不同,光是看一個病,科別也很多。總是道理很多,要如何將它包含起來?這就是在這個體相裡面。體相容易看,但是這分門別類,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是空。這是人間看得到的東西,接觸得到的東西,總是在「虛」和「空」,何況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時間,秒不存在;它是「秒」就這樣過了,「時」當然也不存在了,「年」也不存在。這很快速就是隨著秒來累積,而日、而月、而年,這種名稱來定,定這個數字。其實,時間是長得怎樣?用數字來將它定時間;這叫做年。三百六十五天,名叫做「年」,但是這個年是在這個地球用的,三百六十五天的年是地球用的,其他的金星、火星,它們不是三百六十五天,有八十多天,有……等等,它們的年就是這樣。又到了更遠、更遠去的星球,它們的年是我們的百多年!

總而言之,數字隨著它(的)天體,(隨著)太陽系在定名。這 「年」的數字,其實它也沒有東西,「年」長得怎麼樣?「年」就是數字。同樣的道理,從微細的微秒,這這麼的微細,都在我們身邊溜過去。我們眼睛沒有看到秒的時間過,我們都看不到,沒有。年也是一樣,一年這樣過了,不知不覺年過了。孩子,幼小的孩子,嬰兒出來,嬰兒不覺一年的時間,這個孩子會走路了,這個孩子已經會坐。你們看,什麼時候孩子會翻身、會坐、會爬、會走,在這一年之中,不知覺中。就是因為時間,所以讓這樣的孩子,這個生理就是跟著時間,這樣遷變、長大,這樣成長起來。

世間的東西都是這樣,人的生理、生態是這樣,草木同樣也是這樣。這些東西成長在哪裡?包括我們人,成長在虛空中,在有體、有相,在這個空間,虛無的空間裡,我們一項一項,一個一個人就是這樣生出來。這個家庭,兩夫妻才結婚而已,經過了十年、二十年,哇!這個家庭,三個、五個人、十個人,就這樣,就無成有。從兩個夫妻,就開始生這麼多個孩子出來了。再幾十年後呢?是孫子。這都是在這種空而有體、有相;人是這樣,物質也是這樣。還未蓋好的房子,是一片的空地;蓋好的房子是一間空間,這個空間就東西裝潢裝潢,一直買來,一直擺設起來,哇!富麗堂皇,一間很大間、很富麗的房子,人開始進來住,就這樣一直用,幾十年後,同樣這間房子也會舊,這道理全都是一樣。

這種「體者平等廣周遍,相者隨於他物質」。所以這些體相都是這樣,原來是沒有的,平平等等,全都沒有;沒有,但是它的理都存在。因為這個空間能夠所擺置,空也有空間的道理。這個「空」,就是多大的空間,它能夠包容多少的東西。你將它一個界限起來,那個體已經有體的局限,自然你能夠擺什麼東西。這有體,「體者平等」,你有這個局限,你就是這樣,都是同樣,你無法說我小小的空間,我能夠用多少的東西進去;小的就是在小,大的就是在大。就像佛陀講法,聲聞,他們所接受的就是獨善其身,他能夠得到的道理,就只是這個範圍,心量空間就是這樣為自己。我就是自己能夠在自己所需要,這樣就好,所以不願意再開大空間去投入。自己的心門是這樣,而我們的物質的量比,也是這樣而已,這樣就是容納這樣;你的心量這樣,你就是得這樣的法,智慧就是到這裡。所以,佛陀教育我們要打開心門,開闊你的心量;為自己,你也就要去容納他人。這就是道理。

有體量,有體,就是這樣而已,你能夠容納的就是這樣,所以有體、有量,就是這樣。儘管虛空有這麼大,空間有那麼大,但是你將它局限一個體相,就是這樣有體、有相,就一個界限。但是突破了體相,外面的空間是這麼的大,由我們建造,由我們需要。就像我們本性是空無邊際,看我們的發心,我們若是局限在小乘,我們所接受的心量是這樣。

佛陀鼓勵我們打開心門,容納天地間一切眾生,所以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所以,這個「相」,「隨於他物質」,有物質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學佛若能夠了解,有物質、有體相總是有障礙;我們若是沒有物質、沒有體相,那是真理。所以,「虛與空即無之稱」,就是無掛礙、無障礙。就是因為他無煩惱,無煩惱、無無明;煩惱、無明都斷除了,一切障礙全都沒有了,煩惱除滅即是空。空就是無煩惱了,就像虛,無體性,所以也沒有一個質的限量著,所以也空掉了,就無障礙。

有物、有質,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看不到、摸不到,你就自然沒有那個質量,無質、無量。所以,我們常常說「無量」;無量就是無相、無質,我們的心,心量打開了,就是同樣,就是「虛無形質空無障」,就沒有障礙。所以因為這樣,這種「故名住虛空中」。我們前面都一直說地裂,從地湧出。菩薩就是這樣,我們本來,本來我們的心地是一個譬喻,就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的真如、我們的本性、我們的心地,心地就是無體相。人家說:「心地善良。」善良是我們的行為在善良,心地在哪裡呢?沒有心地,所以說起來是這個形容詞。行為呢?就是我們的本質,這也是一個形容。世間的事情都是用表達出來的。所以,我們有了這個身體,「此虛空有體有相」。我們有體相是一個表達,其實有了體相,它就有一個限礙、限量,因為我們有身體,所以我們的壽命有限。有一個物質的體,物質的體,它,使用的東西也是有限,那個年也有限。

聽到高雄「三見客」(高雄榮董楊勝傑,潘機利,方漢武),那是三位菩薩,他們這次隨著大愛(臺同仁) ,到新馬,新加坡、馬來西亞去。他們去到馬來西亞,他們除了去見面,和那些菩薩分享,說他們發心的過程,大愛去宣導要如何收看到大愛,所以大家互相在那個地方勉勵。有一個機會,他們就隨著當地的菩薩,去探訪難民童在受教育。原來,馬來西亞,我們也在那個地方,有照顧敘利亞,或者是國際間的難民孩子讀書,在馬來西亞,也有國際的人道團體NGO,這個團體,他們和我們慈濟合作。他們租房子,來讓這些難民的孩子讀書。而我們就在那個地方負責,去供應這些孩子所需要,去關懷,長時間關懷這些兒童。

我就問:「你們去看,孩子多少呢?」他就說:「看兩處,一處,每一個地方,都差不多將近二百左右的孩子,孩子很可愛。也是有一個地方,有椅子、桌子,看起來還不錯,穿得很整齊,孩子很乖,好規矩。」再去另外一個地方,離吉隆坡更遠的地方,有一個是比較克難,那裡的孩子沒有椅子、桌子,坐在地上,那裡的就又更貧,較貧困了,孩子席地而坐;讀書,在地上坐著這樣讀。他們看了不捨,他們就這樣,看孩子那個形態就快要駝背了,抬頭挺胸比較少,就是孩子都坐著,就是這樣彎著、趴著。我們一位菩薩,就是潘居士(潘機利),蹲下來要和孩子說話,那裡有一張椅子,他想:就坐一下。不知道,他一坐下去,那張椅子腳都斷了,整張椅子就壞掉了。

那個孩子看到了,就一直在那裡唸:「我的椅子壞掉了,我的椅子壞掉了。」孩子看到那張椅子,被大人坐壞了,喃喃自語,一直在那裡唸:「我的椅子壞掉了。」大人想到,不捨,趕緊用一些糖果帶去,去彌補他。我現在要說的意思是,我問他:「為什麼將人家的椅子坐到壞了?」潘居士很抱歉,他就說:「那張椅子就超過年度了,很舊了,就脆脆的,怎麼這樣坐下去,整個就脆化掉了。」這就是物質(變化)。塑膠本來很堅固,塑膠椅子應該也很韌,為什麼這樣輕輕坐下去,一個大人的體重,這張椅子無法承載,就這樣斷了、裂了。

我說:「難道那麼小張?」他就手機拿起來給我看,不小的椅子,是我們平時也可以坐的,只是它的年齡久了,舊了,所以那個體質敗壞,就堪不起這樣的重量,這就是成、住、壞、空。東西「成」了,它有一段時間讓人用,慢慢體質腐化,一個因緣來,它就報銷了,「空」掉了。這個椅子完全都破碎掉了,這已經空掉了。和我們人的生命是一樣,所以人的壽命到後來也會,就是死了,生、老、病、死,這就是「體」,有體量、有相。這是時間,讓我們人的變,人相的變,人的體相從嬰兒而小孩,而少年而中年,這樣一直到老年,到了往生,這就是體相就是有限礙;有限、有障礙,我們無法永恆。所以,我們有一個無量的本性,是無體、無形,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永恆,道理永恆,人的生理永恆。每一個人都有生理,這生下來道理有;男女之間的欲,若混合起來就產生了人體,這都是道理呢!

同樣,這種子也是需要因緣,因緣會合,從種子而芽、而苗、而樹、小樹,而大樹。同樣,這世間所有的物質形相,它的成長的過程都是一樣,都各有它的質、各有它的體形。所以,「而彼此各別異相」,全都「相者隨於他物質」,隨它種種物的體質,它是隨這樣來,所以每一樣體質都不同,都有它的生態。所以菩薩從地,那個地裂了,菩薩這樣湧出了。所以,「而彼此各別異相,無為中行有為善」。同樣的道理,因為人間有這麼多的體相、質,意思就是說,人,人間,人人各有因緣果報。同樣是人,有不一樣的體質,身體的生態不同。有的人一輩子健康,百年來還是健康的身體;有的人一生下來多病體弱,也是有啊!

各人不同的形態,雖然,同樣是人,但是張三、李四就是不同,所以全都是這樣。何況除了人以外,在這個虛空之下,多少的體物不同,形體的物質,形相很多。所以說起來,人,光是說人類,人類的疾苦真的是苦不堪,很多。 我們人已經了解道理,已經體會無為法,從無為法中,我們身體力行「有為善」。這前面就說過了,有為善,一切有為法。雖然這個一切有為法,但是回歸回來如夢幻泡影,就像夢,就像泡,就像影一樣,所以「如夢幻泡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地球的上面,我們已經一百年,(將要)過去了,忉利天一天還沒有過,所以我們在人間在做,所做的一切、所生長的東西,很幻化。對忉利天來說,對兜率天來說,哇!更幻化。兜率天,我們的一年等於它那裡的秒,很快速,就是以秒計,我們,我們這裡是整年呢!

所以說起來,在我們的世界和其他世界來比,在佛的世界當然如夢幻泡影,是短暫的,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所以說無為,無為法,在覺者來看,這就是已經無為了,回歸覺性,無為法。但是在覺性之中,入人群,去行菩薩道,人間苦難偏多,所以,「無為中,行有為善」。「無為」就是無生無滅,很多,這我們都一定要很清楚、要很了解。雖然我們要求,求解脫,但是我們一定要入人群,有所作為,這才是真解脫。所以,前面的經文,因為很多都是在說時間、數量,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了解。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況復單己樂遠離行
如是等比
無量無邊
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用種種,六萬恆河沙數,一直減、減、減,哪怕減到很小,這樣來作比量,也是一樣無量無邊,那個算數很無法去體會了解。「若算師,若算師弟子,不能知其數」。這在大通智勝佛那個世界,〈化城喻品〉,就這樣對我們說過了。所以,下面下來的經文再說:「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
各詣虛空
七寶妙塔
多寶如來
釋迦牟尼佛所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們要要清楚,這些菩薩出來了,「從下方」,從下方中地裂了,他們浮出來。大家應該回憶,有這個印象。所以,「菩薩所住處,非住彼,亦非住此」。他們是住在虛空。

是諸菩薩
從地出已:
從下方中
地裂涌出已
菩薩所住處
非住彼
亦非住此
出此不住上
亦不住下
盡住中道

所以,「出此不住上」,從地湧出,不住在上面,也不住在下面,所以他們也不住這裡,也不住在那裡。「盡住中道」,不偏,不高、不低,不偏左,也不偏右,就是在中道裡。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中道,我們不會完全都空掉了,空掉一切,什麼都不必做了,不是!我們是「空中妙有」。在這個無為中,我們要再進去做「有為善」,這叫做「中道」。所以,「各詣虛空,七寶妙塔」。現在再回過頭來了,他們在那個地方從地湧出,開始就「各詣虛空,七寶妙塔」。

各詣虛空
七寶妙塔:
多寶佛塔
住在空中
菩薩遠來
欲見佛故
皆詣虛空
七寶塔所

大家有印象嗎?〈見寶塔品〉,也是從地湧出,住虛空中。好好再去回憶〈見寶塔品〉。所以,「多寶佛塔,住在空中,菩薩遠來,欲見佛故,皆詣虛空,七寶塔所。」這些菩薩既然來了,從地湧出,寶塔也是從東方發來,升在虛空中。我們若這段經文還記得,佛陀也是召很多的菩薩、分身佛也都來。那段經文大家應該要清楚。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來到這個靈鷲山,多寶佛塔升在空中,這些菩薩從地湧出,現在就在這個地方。

多寶如來
釋迦牟尼佛所:
釋迦如來
與多寶如來
是多寶塔中之二佛
見二世尊

「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兩尊佛在塔中。這些菩薩已經來看。大家再回憶。

〈見寶塔品〉云:
爾時
佛告大樂說菩薩
此寶塔中
有如來全身
乃往過去東方無量
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國名寶淨
彼中有佛號曰多寶
其佛行菩薩道時
作大誓願
若我成佛滅度之後
於十方國土
有說法華經處
我之塔廟
為聽是經故
涌現其前為作證明
讚言善哉

〈見寶塔品〉這段文,「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有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這大家應該記得!

這裡面釋迦牟尼佛介紹多寶佛,是久遠劫,東方世界有一尊佛,名叫做多寶。他在過去修行,他有這樣的願,他的願就是大家為他用一個塔,他的全身入寶塔,哪一個地方有講《法華經》,他就要到哪一個地方,寶塔現前,去為講《法華經》那位佛見證。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人間娑婆世界,終於講說《法華經》了,因為這樣,多寶佛如他的心願,來出現在靈鷲山,浮在空中來和釋迦牟尼佛見面。在寶塔的裡面出大音聲,釋迦佛去開寶塔門,進去寶塔裡面,多寶佛讓一半的位給釋迦佛坐。看,這兩尊佛在寶塔中,已經我們讀過的經文,也了解了。所以,〈見寶塔品〉這一段,釋迦牟尼佛,已經在多寶佛塔現前的時間,「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大家應該還記得,那個地方佛陀他三變,變穢土為淨土。

釋迦如來以神力
三變穢土而為淨土
初變娑婆一世界
次變二百萬億
那由他之國
後更變二百萬億
那由他之國為淨土

所以,「初變娑婆一世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後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這不斷不斷擴大,他要容納人,容納將來的分身佛,所以他的環境,一定要再變更大、更大。這個境界就是表示,人人過去是聲聞之時,小乘,緣覺也是獨善其身,佛陀已經過去已經一直講,講到大家都了解,開始要發大心,所以發大心來莊嚴大道場。這與人應該也就是這樣的道理,就在那個地方莊嚴道場。我們在〈見寶塔品〉,也有這樣解釋過,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到已」,已經到了,菩薩已經從地湧出,沒有住在哪裡,就是這樣無上、無下,在虛空中。我們菩薩已經湧現出來,所以他們到來之時,就是到靈鷲山,到靈鷲山就是要見兩尊佛。

到已
向二世尊頭面禮足
及至諸寶樹下
師子座上佛所
亦皆作禮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到已」,已經到達了,在靈鷲山。靈鷲山,空中的這個寶塔,大家已經都在這個大道場裡面,已經到達了。所以,「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向著兩尊佛──多寶佛與釋迦牟尼佛,就是開始頂禮。

到已
向二世尊
頭面禮足:
諸菩薩到已
即身心恭敬
向二世尊作禮

這些就是菩薩的禮節,大家已經來了,既來了,就要向佛的道場來,佛的道場現在還是在靈鷲山,在寶塔周圍的裡面。所以,這些菩薩,向二世尊禮足之後,同時還有很多分身佛。我們〈見寶塔品〉若記得,同樣一一作禮,這就是禮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意思就是說,諸菩薩已經到達了,這些菩薩是「身心恭敬」,那個身和心也是很恭敬,所以「向二世尊作禮,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見寶塔品〉,分身佛也都到達了,所以這些菩薩,同樣也一一向他們頂禮。

及至諸寶樹下
師子座上佛所
亦皆作禮:
以次巡禮
既禮多寶、釋迦
復向各分身佛
繞行禮讚
顯佛眾禮
理教行體具足

這是依禮,以次序巡禮,這是一個規則,一個規矩。所以既禮多寶佛、釋迦牟尼佛,分身佛,又在那裡繞,在那裡繞,周圍再巡禮一遍。所以,「顯佛眾禮」,佛禮節也很多,所以「禮」就是「理」,「禮者,理也」,就是禮就是道理。周圍菩薩既來,就是要順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作禮,要行。所以「理教行體具足」,有理、有教育、有實行,這個體相全都具足了,這就是我們學佛所要學的。我們得理之後,我們要行禮節;有學問的人,才更需要要有禮節,要斯斯文文;有學問的人,才更要會說道理,能說,不只是說而已,要表達,要身體力行。這就是我們要知道。

《法華經》是一個連貫,所以它分品,過去一直告訴大家,記憶,我們要回憶;聽了之後要再回過頭去,才能夠道理貫通。現在是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我們再回歸到第十一品,〈見寶塔品〉;因為那個道場,是表達出了我們的心地莊嚴,而且釋迦牟尼佛講法,就是多寶佛來見證;而且多寶佛的心願,他來身體力行。所以在〈安樂行品〉,「四行」,「四安樂行」沒有離開身、口、意、誓願。誓願很重要,在身、口、意,去行有為法,回歸到了無為法,無為法就是誓願,就是回歸真如的本性。就像多寶佛一樣,雖然釋迦佛顯跡人間,多寶佛他已經是成佛那麼久了,還是他的願力再來娑婆,與寶塔同來,來出聲、來見證,從地再湧出。這就是表示「心地」,我們真真正正,心地永遠、永遠,都能夠容納很多,無量數,因為釋迦佛也將分身佛,都召集回來,這叫做「萬法」,這種無量法恆河沙,很多的法,我們全都道理歸納回來了;量無量無邊,再歸於一。這是要大家很用心,用心去思考,才有辦法體會「本」和「跡」,要如何來會合,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726《靜思妙蓮華》住無為中 行有為善 (第146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