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7月 31, 2023 1:36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7月 31, 2023 4:22 pm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處空中道住無為,真空之理離障礙,猶如虛空藏妙有,無為無作無有量計,真空無體,理通作善有為,以智滅惑,所顯諦理妙有真如,量周沙界遍空。
⊙虛空上下左右,無邊際無疆界,菩薩無始來今,領眾持善護法,六度入人群中,勤耕耘護善種,歷長久不離棄,如虛空理常存。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時會四眾,亦因佛力。爾時四眾,即從四眾狹而見廣。
⊙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諸來菩薩眾,並遍滿他方無量國土虛空之中。顯菩薩所證,彌滿法界之真理。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上首唱導之師一名上行:身乃履踐,萬行賴修持身正行殊勝最為上,故名上行。
⊙上首唱導之師二名無邊行:口能以正語宣說,無邊妙義,故名無邊行。
⊙上首唱導之師三名淨行:意淨無染著,平等說法,故名淨行。
⊙上首唱導之師四名安立行:願悲誓願力,令眾住是法中,故正大悲為安立行。
⊙大悲誓願力,令眾住是法中,故正大悲為安立行。安立行:謂隨順一切功德而能安住。

【證嚴上人開示】
處空中道住無為,真空之理離障礙,猶如虛空藏妙有,無為無作無有量計,真空無體,理通作善有為,以智滅惑所顯,諦理妙有真如,量周沙界遍空。

處空中道住無為
真空之理離障礙
猶如虛空藏妙有
無為無作無有量計
真空無體
理通作善有為
以智滅惑
所顯諦理
妙有真如
量周沙界遍空

用心體會,法如何理解、如何通達,這是我們要很用心。釋迦佛靈山說《法華經》,已經過去十四品的裡面,已經是「顯跡」;現在開始就是要「顯本」了,因為《法華經》,是「本跡開二門」。大家要記得,前面也說過好幾次,「跡」和「本」,這是佛陀一生說法很重要。跡,那就是降生人間,一直到成道,一直到說法,一直到示涅槃,這「八相成道」,顯跡人間度眾生。這個事蹟,佛陀面對著什麼樣的弟子,他就講什麼樣的法;弟子根機差別,佛陀隨機教化,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四十九年!

尤其是「法華」之前,已經是四十二年了,隨順眾生根機,一直到這個時候,不論是過去談空說有,無不都是要讓人人去體解大道;期待人人能夠了解道理,引入門來,好好投入道理,好好去體會。眾生的根器若是較敏銳,那就是為他們,講說「空」的真理,因為他們的根機有辦法接受,讓他們知道不要執著,人生因為執著,所以會產生了很多的無明煩惱。佛陀為了破除眾生無明煩惱,所以後面在「方等」開始進入,一直一路向「般若」引導;「般若」那就是開啟智慧;智慧,就是要讓你,將事、物、理能夠分清楚,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是歸於空。這樣,這讓大家了解世間物資,世間所有的形相,不論是情啊、愛啊,所有看得到、接觸得到,無不都是虛幻,都無不都是空。所以,破除大家,對物質、對感情的執著,這是「般若」,讓我們能夠去體會、了解,人生原來就是短暫而已。但是空的之前,談空以前,那就是說「有」了。

「有」就是教育我們,讓我們知道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這很多,無不都是因緣果報。這說「有」,讓我們常常提起警惕,我們若能夠警惕,我們就有守戒,所以有「戒、定、慧」,等等的法都是在這四十二年間,談空說有,讓不同的根機的眾生,隨他們的根機而接受。但是必定要空有會合了,有,非真有;空,也非真空,所以佛陀就是要給我們,一個很圓滿的道理,那就是「妙有」。妙有,「妙有」讓我們了解,佛陀覺悟的初一念,那就是發現到了,大發現天地人間,最奇妙的就是真如,就是道理。萬物的道理,人性的真如,要讓大家能夠清楚了解,但是談何容易啊!佛陀才會用這麼久的時間,很耐心,住堪忍的世界,也忍著這個堪忍面對眾生。要耐心,眾生根機鈍劣,很鈍、很劣,尤其是很剛強,難調伏。

事情這麼簡單,就這樣說,我們要如何讓一個環境有道氣?環境的道氣就是要人的生活中,既有這樣的環境,早上一大早我們就是要上大殿,大家共同一念虔誠,聞鐘聲、聞鼓聲,整齊的隊伍這樣入大殿來。很整齊禮佛,複誦經典,規則這麼的整齊、這麼的好,這是我們每一天生活,最最有規則的時間,也是最有道氣的空間。這個感受是很美!人人能夠循規、持戒,這豈不是一個最好,氣氛最好,一天的開始?「一日之計在於晨」,這一大早天是還沒亮,而氣候也沒有很熱,這樣,在這個環境中,這道氣是不是我們自己,人人,每一個人來配合,同一念心,同一個動作,豈不就是很有道氣呢?

一直到中午,中午,大家虔誠再上大殿來,這個環境,因為早上,我們大半天做工作很忙,很不簡單,我們中餐過後了,稍微休息一點點,我們要再開始工作;要開始工作之前,大家再凝聚起來,在大殿虔誠祈禱,表示我們上半天的時間過去了,現在已經到日中之時,要交接在下午。我們日中這個時間,又讓我們有機會,表達一下我們的虔誠,在靜思中念念虔誠,大家的心念,上達諸佛、諸菩薩聽。虔誠的祈禱,不就是除了我們修行者,還有同仁,大家共同一堂,虔誠祈禱;之後我們又是下半天的工作,又開始。

這是調伏我們的心,保持我們生活的規律,就說:「請大家在這個時間祈禱,集合之時,大家這念心要趕緊再凝聚起來。」這個時候靜默,不要說話,趕緊虔誠合掌,也停息我們的心,聽音樂,聽大殿裡面這個祈禱的聲音,哪怕在外面座談也要停下來,虔誠,這就是一個莊嚴的道場。下半天的工作做好了,要收工了,晚上晚課,我們再一次來精進。一日三時,虔誠入道場,你們想,這就是「有」,在「有」中要解「空」,因為我們動作,人與人在動作,你若把握時間,多一分的動作,你的工作就早一分完成,這就是「有」。

時間和你的工作是不能分離的,我們的心散了,自然工作中就延慢掉了,所以在做要用心來工作,把握時間:我們時間有餘的,回過頭來,我們將心全都掏空了,好好再凝聚我們虔誠的心,回歸在法中。這一大早、中午、晚上,我們一天有三次,尤其是還有時間,大家在分享座談,這樣的道場,好好如規律己,這不就是一個,心靈最好的依靠呢?所以,我們也要好好,「處空中道住無為」。我們的心要如何會理呢?空,無為,那就是真理。這個真理,我們的心,就常常在這個真理之中,所以「處空中道住無為」。我們出生人間,我們也是同樣,和佛陀一樣,在我們父母的家庭,我們在那裡出生,我們在那裡長大,我們在這個人間,各人不相同的環境;是同樣的生態,有幼年、有少年、有青年、有中年、有老年。這種的生態,我們一輩子,各人不一樣的環境生活過來,這全都能夠回憶。就像佛陀在說那個「跡門」,是他如何過來的,他面對著什麼樣的弟子,他對他說什麼法,這也就是佛陀的「跡」。

而我們呢?人人都有「跡」,我們的足跡,每一個人我們都有幼小的時候,有少年的時候,大家都一樣。不過我們的少年時,我們的過程是糊里糊塗,佛陀是清楚、有方向,我們還在迷茫中,佛陀已經覺悟,與天體、與虛空為一體了,所以,他的心歸於真理。所以這就是空的真理,究竟到來是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就是這麼短暫的人生,這麼的虛幻,卻是凡夫就是執著這樣的虛幻,情迷了,所以隨著很多的業力,這樣一直造去,這就是我們空不掉、放不下。

佛陀教育我們,「處空中道」。前面都一直在說,從地湧出,住在空中,這就是菩薩的心,佛陀的教育,所做的一切歸於無為,那就是道理。心無執著,一切就是無所求,那就是「無為法」。過去就是空的,時間過後沒有痕跡,同樣就是這樣過。所以,真是「真空之理離障礙」。我們的心若放空了,平時生活認真,就是要把握時間,有的,我們應該做;做好,我們放下,就是「空」。要如何來調理我們的心,不散亂掉,空而不散亂,能夠很有規律,那就是「真空之理離障礙」。我們不會受情、愛、物欲、名利來亂了我們的心,我們該做的,認真做就對了。

所以,「猶如虛空藏妙有」,就是像在虛空,所藏著的就是一切的「妙有」,哪一樣東西,沒有它的物理存在呢?不論是動物、植物,或者是一切所創造起來,有為的、硬體的,都有它的道理存在,有種種合成的存在,破壞之後再將它合成。就像水泥,也是要破壞山地,經過人工歷練就變為水泥,鐵也是一樣。世間一切的物資,哪一項不是受過了破壞之後,才完成的東西呢,都是這樣。就像我們的身體也是,我們過去帶著種種的業,由不得自己,前面的人生的生態消滅了,就是前輩子往生了,也是破壞了,才再依靠今生的因緣,再來(出)生;來(出)生了之後,生、老、病、死,最後我們也是又破滅,這個身體歸於空,是要燒,還是要埋?總是全都沒有了。之後,就是這個身體沒有了,再到後面去。這就是世間,不論動物或者是植物,或者是硬體的,你眼睛看得到,無不都是在生滅中。我們要學的就是「不生不滅」,那就是道理。

道理,有這樣的道理存在,這樣的道理在循環,體相有生滅,道理永遠不滅。所以,「猶如虛空藏妙有」。它就是因為它這樣的道理,所以用那項土石來變水泥,這就是它的原理,它的道理。就這麼的簡單,但是也是很奧妙的道理。所以,我們若通徹了解了,就像「虛空藏妙有」,道理,這麼微妙的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無為無作無有量計」。這個道理遍處皆是,歸於無為,無為就是真理,這個真理不是人去將它造作的;每一項道理不是有為造作,沒有辦法,它原來就是存在。所以說,這個「無為法」,我們不是有辦法去造作出來,生命歸於魂、魄,魂是永恆的,那就是真如,我們的真如,就是我們的本性,也是靈魂,都可以說。這些東西都是看不到。所以,「無有量計」,很多很多。

所以,「真空無體」,歸納於道理就是「真空無體」。所以「理通作善有為」,道理若通了,我們就是去付出,「善有為」就是人間法,我們要去付出。我們所造作的,佛陀已經「妙有真空」了,告訴我們一切因緣,一切有為法,這個「有為法」就是集合因緣,有所作為。雖然有所作為,到後來也是要歸於空。我們這個有所作為,無不都是造善因、種善福等等,或者是造惡因、造惡果,這就是這樣。惡不要做,所以需要有「戒」,戒、定、慧,這就是我們生活的規律。

所以,我們「理通作善有為」。道理若通,我們就要行菩薩道,入人群中去,這叫做「有為法」,是善的有為法,不是惡的有為法。我們所做的合道理,善的有為法。「以智滅惑,所顯諦理,妙有真如」。我們用智慧,因為我們求法,法已經我們通達了,所以,我們能夠滅掉,我們的無明、惑。我們的無明煩惱、惑,若都去除了,自然就顯出了這個真理。「妙有真如」,我們的真如本性,歷歷在目,我們很清楚,很了解了。我們這個真如、道理,是「量周沙界遍空」,這就是真如,真如真的是遍虛空法界,道理普遍。所以這個「虛空」,菩薩住虛空中,就是行中道,很多的道理,都能夠在這個地方產生出來,無量智慧。所以,「虛空上下左右,無邊際無疆界」。

虛空上下左右
無邊際無疆界
菩薩無始來今
領眾持善護法
六度入人群中
勤耕耘護善種
歷長久不離棄
如虛空理常存

虛空就是表示很開闊,上無頂、下無底,這就是虛空,左右很開闊。所以,「菩薩無始來今,領眾持善護法」。菩薩發願總是很長久的時間,從一念心開始,他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全都是在人間付出,入人群,所以,「領眾持善護法」。常常以身作則,入人群度眾生。所以,「六度入人群中」,我們就要去「勤耕耘護善種」。我們的心,這念善心,就是我們的善的種子。看看,菩薩從地,地裂開了,種子浮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平時,從長久以來,這一念善念,我們都保護在,我們的心底的深處。修菩薩道就是,「勤耕耘護善種,歷長久不離棄」。菩薩不棄眾生、不離眾生,永遠都是在眾生群中,就像虛空的道理常存。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啟發了菩薩心,不論是住虛空,或者是隱在深地裡,同樣這粒種子是永恆的,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是時
釋迦牟尼佛
默然而坐
及諸四眾亦皆默然
五十小劫
佛神力故
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菩薩從地湧出,一直在虛空中,向著靈山會,向寶塔去,向二世尊,兩尊佛頂禮,又向諸佛,也是作禮,這樣圍繞之後,佛還是默然。雖然菩薩用很多種,來讚歎法、讚歎佛,但是時間經歷很久,釋迦牟尼佛還是默然。這是前面說過了,經五十小劫謂如半日,這是我們前面解釋過的。

下面再來說:「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爾時
四眾亦以佛神力故
見諸菩薩
遍滿無量百千萬億
國土虛空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在這個時候,「四眾」,那就是佛的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稱為「四眾」。在這法會中,也是看到這麼多菩薩,有他方來,有從地湧出,在虛空中的菩薩,又看到這麼虔誠向佛作禮,又虔誠讚法、讚佛。同時大家都在這法會中,這個「四眾」,已經法一直在聽了,因為佛陀《法華經》是講七年,一直講到這個地方,也經過幾年了,大家勤精進。法,「跡門」也聽了,都很清楚了,現在入「本門」來了,這些菩薩已經對法很熟悉,也很了解佛陀所講法那個意義,清楚了,入神了,法入他們的精神之中,很入神。

爾時
四眾亦以
佛神力故:
時會四眾
亦因佛力
爾時四眾
即從四眾
狹而見廣

所以,「時會四眾,亦因佛力」。因為借佛陀開示,他們體會,法已經入那個精神之中了,所以因為這樣,「四眾」也同樣,他們以佛之神力,借佛的通達法的力量。「四眾」,是從狹義來看廣的事情。「狹」那就是窄,佛的弟子「四眾」,其實四眾,就已經包含了很多種,在家的弟子,有國王、王子、大臣等等,還有士、農、工、商,貧、富、貴、賤,全都有,各不一樣階級的人都在這裡。還有,還有出家,出家的弟子,他們的背景也不同,很開闊。除了人間「四眾」,那個範圍很廣以外,還有「天龍八部」,所以這全都含蓋在裡面。所以「四眾」是一個名稱,簡單說就是「狹」,其實要分析起來,人種很多,這種不同的階級很多。所以,「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見諸菩薩
遍滿無量百千萬億
國土虛空:
諸來菩薩眾
並遍滿他方
無量國土虛空之中
顯菩薩所證
彌滿法界之真理

在那個境界已經看那麼多了,雖然四眾,能夠看到菩薩遍滿虛空,看去通通是,都是菩薩,因為心有菩薩,就看人人都是菩薩,那個精神理念之中,無處不菩薩,所以,「遍滿虛空:諸來菩薩眾,並遍滿他方」。在那個現場,不只是當場的人間,還有他方的菩薩還在場,所以,遍他方無量國土虛空中,還是很多菩薩,顯出了「菩薩所證,彌滿法界之真理」,菩薩所證得的道理,那是遍滿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表示,我們所接受到的真理,有多大、有多廣。你能夠接受多大的真理,和體會多大的含義,你的心所看到的無不都是正法,無不都是菩薩;菩薩行在正法中,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樣在為我們描寫,有這麼多。

所以,下面接下來又是這段經文:「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來的這麼多的菩薩,裡面有四位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

是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
一名上行
二名無邊行
三名淨行
四名安立行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就是要說是這些菩薩,有來到靈鷲山的這些菩薩,大眾中其中有四位,是「上首唱導之師」,這就是菩薩中最為上首。

第一, 名叫做「上行」。為什麼名叫做「上行」呢?

上首唱導之師
一名上行:
身乃履踐
萬行賴修持身正行
殊勝最為上
故名上行

因為他的身就是,「履踐萬行賴修持身正行,殊勝最為上」,所以,「故名上行」。因為我們在修行,一定要身體力行,這位菩薩就是從發心以來,他一直都是行在六道中。「履踐」,那就是在六度中,來來回回都是完全受持正行,在度眾生,在人群中。要修行一定要有這個身體,有賴這個身體來修行,所以,我們要在環境中好好把握,我們有這麼好的環境,但是我們要很忙碌;忙碌在人群,所以我們也要取一個時間,一大早要共同修行,中午我們要好好靜一下心,晚上好好回歸回來,一切法就是在我們的行動中。我們還要再回歸我們的本心性,這就是修持,「修持身正行殊勝最為上」。因為這樣他的名叫做「上行」。

第二位,名叫做「無邊行」。我們要說法,就要用口來說法,所以,「口能以正語宣說,無邊妙義,故名無邊行」。

上首唱導之師
二名無邊行:
口能以正語宣說
無邊妙義
故名無邊行

法,我們好好說,多人聽到了,很多人來聽,各人住的地方不同,他聽入耳、入心了,心有所得,他們就會拿回去他們的僑居地,他們的本居地,將這個法又再普遍,這叫做「微妙義」。這個好的法無邊,能夠去弘法,去宣導教法,這叫做「無邊妙義」,要用正語。我們正身修行、正語說法,所以第一位叫做「上行」,第二位叫做「無邊行」,我們若能夠身體力行,我們的法就能夠普遍在人間。

第三位那就是「淨行」,清淨的行,我們必定意要清淨;意清淨,無染著;無染著的心自然就是說法平等,所以名叫做「淨行」。

上首唱導之師
三名淨行:
意淨無染著
平等說法
故名淨行

我們對人平等,我們所說的也是平等法,我們沒有分別,對一個人,也這樣說這麼深的道理,對很多人,也是說很容易了解的道理,這就是一人亦普遍說,多人也是這樣平等說,這就是講法不分多少,心不分別,同樣的真理就是這樣說。要講法的人要心清淨,說無染法,這就是意要淨;我們若意淨無染,平等說法,這就是「意淨」。我們的心意要正確,所以名叫做淨行。

第四位就是「安立行」。「安立行」就是「願悲誓願力,令眾住是法中,故正大悲為安立行」。

上首唱導之師
四名安立行:
願悲誓願力
令眾住是法中
故正大悲為安立行

這第四位就是「願」,你們看我們〈安樂行品〉,佛陀為我們開出「四法」來,這「四法」要讓我們好好受持。「身」,我們要身體力行,好好入人群度眾生。我們要有這個身體,我們才有辦法去造作有為法。這個有為,善有為法在人群中,這是要身「正行」,入人群去,這就是「身安樂行」。我們的身正了,有無染、無為這個真理,我們才有辦法,發揮清淨無染的有為法,善有為法在人群中,所以,我們需要有身,要有口。身體在力行,我們也要教人;要教人就要方法,方法就是要用嘴說話,所以要「正語」來講法,這就是口的正行。

三就是要「意」,意就是要有很清淨,意若沒有染著,自然我們所造作的一切,那就是沒有污染、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我們一切都是清淨。這是我們的心意,心意清淨,一切皆清淨,這就是我們的「意」。

所以身、口、意都是正──正心、正語、正意念,現在我們就是要發願了。所以發願,願悲智雙運,我們的悲願誓力,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我們若能夠常常這樣,慈、悲、喜、捨,在我們的心行中,這願力我們就能夠持久。所以,「令眾住是法中」,人人都在這個法之中,無悔、無怨、無憂、無求,這樣地付出,「慈悲喜捨」。這些人人都是住在這樣的法中,這就是「正大悲為安立行」,就是正大的慈悲,願力立在這個行中。所以這「四行」,就是這四位菩薩為典範。我們要很用心,說起來也是這麼簡單,做起來沒有什麼困難,只要一念心。

大悲誓願力
令眾住是法中
故正大悲為安立行
安立行:
謂隨順一切功德
而能安住

所以,「大悲誓願力,令眾住是法中,故正大悲為安立行」。「安立行」,就是「謂隨順一切功德而能安住」。這就是用隨順眾生的根機,佛陀四十九年,將近五十年間的說法,無不都是隨順,隨順眾生的根機,所以眾生,不論是佛陀為他們談空說有,適合他們的根機接受,這些眾生就是這樣,接受了這些法,人人落實在那個「善有為法」,在人群中法已經入心了,到無為法,盡虛空,遍法界無障礙;對我們的心,不會受到人間世事所障礙。

雖然,「苦」,佛陀告訴我們人間是苦;是啊,就是苦,所以我們要堪得忍耐,就能夠看透苦的真理。苦的真理你若看透,那就不苦了,了解人生的法則,生、老、病、死,來就是來,去就是去,只是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我們若通撤道理了,我們就沒有「愛別離」那種苦,來煎熬、來折磨我們。人生,愛的愛得追求不到,不擇手段,就是愛一個人,造成了人間多少的人禍災難呢?也還有怨,怨得恨不得他如何,就是去受苦,或者是怨到他死還沒有,還未解開那個怨,這種的「愛別離」、「怨憎會」,真的是苦不堪!

人生最難堪就是這些事情──「愛別離」、「怨憎會」,要不然就是「求不得」,我就一直要求,求得讓他更長壽、更有名、更……,財產更多,哇,很多很多求不盡,這種永遠求不盡。還有我們的身體,我們所感受的,這種受,「五蘊熾盛」這個苦,這全都是苦!這些道理若不懂,這些苦永遠都在我們的心,在拖磨我們,永遠在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走不出來,苦不堪。所以愛、恨、情、仇,我們在修行,就要看透平等,這才是真正解脫了,這就是「無為法」,真理透徹了,就沒有得失心;沒有得失心,我們走入人群,善有為法,把握時間。

這就是菩薩永恆,他利用這個身體,從口來說法,心要常常保持著用修行的身心,身、口、意來行有為法,還要立願,生生世世堅持下去,這樣初一念心,要用心,把握時間,生活在有為中,我們才更要謹慎、用心。一天三次,在這個修行的環境要珍惜,不論有為、無為,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8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731《靜思妙蓮華》 (第1469集) 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