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8月 15, 2023 10:0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8月 15, 2023 1:34 pm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一切有為法,即是生滅法。若能見生者,方能知真滅,故欲知生滅,尤其應知生;一切生相,生所生時,不離因緣和合。
⊙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
⊙依因緣和合而有,稱為生;依因緣分散而無,稱謂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
⊙依中道思想,即一切有為法而生而滅,皆是假生、假滅法,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從中涌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我住等覺,常遊十方,未見是眾;我更不識眾中一人。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請示於佛說如是因緣。我所經之國,周遊亦多,是師或友,會亦不少,如斯之眾,不曾識一人,忽從地涌,不無因由,惟願說之。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今此大眾樂聞是諸菩薩本末因由,不無有所各自因緣,由佛親口聖言一舉,方釋眾疑也。
⊙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是諸菩薩自本至末如上所問種種因緣。
⊙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惟願大覺,萬德世尊,請為菩薩大眾解決此疑情,不存有疑念。

【證嚴上人開示】
一切有為法,即是生滅法。若能見生者,方能知真滅,故欲知生滅,尤其應知生;一切生相,生所生時,不離因緣和合。

一切有為法
即是生滅法
若能見生者
方能知真滅
故欲知生滅
尤其應知生
一切生相
生所生時
不離因緣和合

大家會感覺很深,所以要用心!「一切有為法,即是生滅法」。「有為法」,最近不斷提起「有為法」,也常常用「有為法」,希望大家能夠很熟悉,這個名詞入心。這個名詞,其實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開口動舌、起心動念,我們身心所接觸到的,根、塵、識所在緣的境界,我們的心,無不都是在這些境界中。我們要去選擇,我要做這項事情、我要去計畫那項事情,不論是你在做了,或者是在規畫了,不離開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一切萬法有所作為,我們能夠去做的,塵、根所接觸的,全部都在有為法之中。不論是你的五根,或者是你的五識,或者是外面的五塵,不斷在接觸,去有所作為,這叫做「有為法」──有所作為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這全都是「生滅法」。

常常聽到大家都朗朗上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不就是大家很熟悉,《金剛經》裡面簡單的語言,含藏著就是「一切皆空」的道理呢?是啊!一切法終歸於空。人間,在天與聖人、佛的境界裡,那是很短暫,在他們的時間、他們的心境,來看我們人間,就像我們人間,在看那小蟲系統的世界一樣;牠們的生命、牠們的作為、牠們的世界都是很短暫,蚊蟲等等,牠們的生命是短暫的。天人來看我們人間的生命,當然是很短暫。我們常常在說,忉利天的一天,我們的一輩子活不到(百歲),因為人要到一百歲的,不多。所以忉利天的一日,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它還未過一天,我們早就已經去了,又來了,兩世、三世,不一定都做人。

這三世,在天堂的一天,我們這三世到底我們做什麼?是在畜生道了呢?或者是去地獄道呢?或者是再回來做人呢?不知道。只是你懂道理嗎?你若懂道理,守持五戒,那你就是一定會再來做人;而你若是守持十善,而且這個十善行得好,那人間享受,或者是更好,就是天人的福了。這就要看我們,對道理透徹了解、身體力行,是不是很盡心力呢?

所以人人求天,生天去,那就要行十善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人生是短暫的,一切有所為,你所造作的到底是造惡?惡,地獄、畜生、餓鬼,這也是有所作為的法,將來的去處。而你也能夠有所作為,另外一種的作為就是為善;善,修十善法,極善修在天福。而我們若是覺得,天雖然壽長、享受多,但是到天堂去,我們就沒有機會接觸佛法了。真理不在天上,佛法也不用一定要去天上,因為天上的人多是在享受,沒有苦難。

諸佛發心願,就是要拯救苦難眾生。人間沒有很快樂,有苦。而地獄呢?沒有快樂,也是很苦,苦得佛法無法在地獄,因為地獄的眾生,隨著因緣果報在地獄,根本那個地方,沒有空間能夠讓佛法入地獄去。因為那些眾生,是因緣受報的眾生,你到那個地方,他就是一直苦、苦、苦,苦得沒有因緣。沒有因緣就是沒有那個空間,沒有那個因緣得以接受法。天堂,樂、樂、樂,也是樂得沒有空間可接受佛法。唯有人間苦中還有樂,有苦、有樂,在這當中佛法能夠進來,見證苦難,讓大家了解,這就是苦!苦的因緣是如何來?這是樂,樂的因緣是如何修?有這個空間可接受教化。

就像我們人,為什麼同樣在人間,有的人所受的教育會那麼的好?那就是因為有那個空間。有的人是很刻苦耐勞,都要完成他的孩子能夠讀書,受很高的教育;有的很有錢,但是孩子本身就沒很想要受教,所以雖然有錢,他也是沒有那個空間,得以去接受教育。所以有空間、沒有空間,這叫做有因緣嗎?沒有因緣等等,所以一切在有為法中。所以,有為法,是看人的心念和那個境界,和我們的根、塵造作,這種的因緣來會合。

所以,有這樣的緣會合,就有生滅法;有和合起來,那就「生」了。固然會合了,是不是永遠存在呢?即使有因緣去求學,是不是讀六年的,就永遠在那六年級呢?當然不是。還有因緣可以中學,還有因緣可以大學,他也是一直在進步。過程,過去的捨去了,沒有了;我現在不是小學生,我也不是中學生,我是大學生。我這個大學生,是不是永遠在大學生?沒有,我已經博士了。而博士,常常在那裡當博士嗎?要入人群去就業,看你做什麼事情,你是成就什麼。

這是成功的人生,隨著因緣生滅,有這個因緣讓你去完成,你這個因緣就有過程,過程過去了,就是滅了。再有因緣,你又有成長起來了,這也是順利的生滅法,也是這樣一直過去!但是,一直生啊、生啊,生到盡頭是什麼呢?對,不離開時間,時間成就一切,時間在這個空間成就人間。所以,人間這個生命,隨著這樣的時間,就這樣成就、成就,到達最極,老、病、死,沒有了,還是人生完了。這一輩子幾十年,現在,就是六十歲、六十五歲、七十歲,一定要退休了,你的功能、權利不見了,再下來就是白過的人生。白過的人生又有多久呢?沒有多久,那就是結束。這不就是人生有為法?有所作為,林林總總全都將它想進去,哪一天是常常在那裡?沒有啊!我剛才出來的時間,和現在的時間,不同的時間。所以,時間是分秒遷變,我們的生活有所作為的,也是不斷在生滅。我們剛才所說的話,只是「念從心起」,念從心起,名叫做「覺行之門」,這是在名相來說。

念從心起
名為覺行之門
誦在口中
即是音聲之相

而「誦在口中」,講話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這就是我們一天的時間,都是心念在起,我們在走、在進行,關關卡卡的門道我們都在過。說話,剛才說的,你們聽進去,聽進去的語言、音聲消滅掉了,沒有了。這在聽,大、小聲,你們的分別,「太小聲了,若能夠較大聲,我會聽得較清楚」、「太大聲了,很吵」,聲音也是在分別的相。

所以,「聲」是一個相,「念」是一個門,你的心門打開,開始你的心念就一直出來,這都是在剎那、飛秒中,這樣閃過去。我想到這個念頭,我就隨口說出,就是這樣的語言,就是這個相,就是你們聽進去。所以聽過去的,有為的法,是人說的,發出的聲音,這也有為。所以,有為的法在這個生滅中,所以生滅法。「若能見生者,方能知真滅」。我們若了解,知道這些形象都從哪裡來,這些門道是如何出來的,這些相是如何過,這就能夠很清楚。它在出來這個時候,念頭如何出來?聲音構成是解釋什麼樣的意義,很多道理、意義從聲音出來。這個聲音是從念頭起,這個念頭和聲音是如何出來的?這些若能夠清楚了,就是「見生者」,很清楚。我們了解了,就是「方能知真滅」,我們就知道那個生的源頭,生滅法那個源頭,真相的生,真實的滅。

所以我們一直在說,寂靜涅槃,涅槃寂靜的道理是在哪裡?它就是要透徹這些道理,我們的心才能夠寂靜下來,寂靜清澄。你若不透徹這些生滅相,我們常常就有執著、有掛礙。所以,「故欲知生滅,尤其應知生」,我們若想要知道「生滅法」,真實的「生滅法」,我們才更要了解,那個「生」的源頭,真實的源頭。真實的源頭在哪裡呢?真如本性。我們一定要清楚。所以,「一切生相,生所生時」。一切所生的形相,不論你外面的外塵是什麼塵境,它都有「生」的開頭,所以那些生相。我們反觀自己,我們也有「生」的生相,從一念,就開始發於聲音;這個觀念,念的理,道理是從哪裡來?這我們若能夠清楚。一切的生相,「生所生時」,那些生相所生之時,那一念是如何起?不離開就是因緣和合。

所以,你們要了解因緣和合,我們才有辦法,透徹有為法、生滅法,這樣我們才能夠很清楚。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如何的因緣產生,如何來會合,等等,若能夠清楚,那道理就是很分明了,這些道理無體、無相,回歸於寂靜清澄,就沒有什麼。所以,「依因緣和合而有,稱為生」。

依因緣和合而有
稱為生
依因緣分散而無
稱謂滅
有生有滅
是有為法
不生不滅
是無為法

我們一切的東西、一切的聲色、形相,人與人之間歡喜、擔心等等,不離開這些因緣和合,所以生起了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不都是這些東西。所以,「依因緣分散而無,稱謂滅」。這個因緣分散,到頭來什麼都沒有了,人的生、老、病、死,到最後這個身體,化為零、化為灰,沒有了,所以這叫做「滅」。人生世間,有形的身體是這樣;無形,也是一樣為「滅」。所以,「有生有滅,是有為法」。這些全都是「有為法」,包括在生、住、異、滅,或者是成、住、壞、空,這全都是「有為法」。這最短的就是生、住、異、滅,最長的是成、住、壞、空。所以不論是長短,都是有生、有滅。「不生不滅,是無為法」,那就是回歸真理了,無所掛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回歸真理,這就是一切也是依因緣。所以,在中道的「思向」,我們若向中道來說,「即一切有為法而生而滅」,其實是很短暫。

依中道思想
即一切有為法
而生而滅
皆是假生、假滅法
不是實生實滅
若是實生實滅
便是無生無滅

是生是滅?我們若能夠了解,世間不斷在生滅中,剎那生滅,我們是在生滅的空間;光速也在生滅,非常快速快速一直閃過去。所以我們沒有感覺,什麼時候天亮,什麼時候天暗,因為它很快,這樣不斷在閃過,所以我們不知覺。所以,「一切有為法,而生而滅」,不斷地生滅,道理是在這裡。「皆是假生」,就是假相這樣一直過。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相,「青春永駐」,這是形容詞,難道真的青春永駐嗎?記得幾十年前,那時候也是青春,今何在呢?「住」在那裡呢?忽然間,幾十年後看到,「怎麼會變這樣!臉皮都皺了,你怎麼這麼老!」「你想,幾十年了。」「是哦。」這就是生滅。「皆是假生、假滅法」,這個生滅法,這全都是假相。

「不是實生實滅」。我們所看到的,假生、假滅,也不是真實生,也不是真實滅,因為我們捨此還要再投彼,由不得自己。今生來,無常的人生,這樣天堂一日還未過,我們就又來生了,這短短幾十年,所以由不得自己又再來了。所以,它若真滅了,我們就不用再來;想要不用再來,就是要我們自己如何修行,我們懂得選擇,我們再來是要做什麼。這就是要先透徹道理,若不知道理,我們就隨著假生滅,這樣在過日子,隨著境讓它們在左右,隨境而生愛、恨、情、仇,隨境而生在歡喜、苦難中。這就是我們人生迷了,不知道「不是實生實滅」,但是我們就是這樣,懵懂在過日子。

「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實生實滅」,那就是「無生無滅」,不是不由自己來生,是我發願要來生的。這種發願而來,和那隨業轉生是不同。所以,我們若要發願而來,這個生得有意義,我們就要趕緊探討道理。真正的道理不是人家如何說,我們就這樣,就是了。如何說,佛陀如何說,也要我們自己如何想;要想得清楚,真實的道理,我們這條路要如何開。方向是知道,但是道是我們自己要開,這是自己若不肯用功,也是「無法度」。所以,我們最近在說的,希望能夠回歸我們那個真實法,所以就要用較長的時間讓大家更知道。這個「本」到底是什麼?我們現在回歸經文。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們前面已經都說過了,彌勒菩薩代替大眾來問,這麼多菩薩如何來的?來的是什麼因緣?是受什麼樣的教法,能夠去教導那麼多人?這些人的因緣,所以,再一段的經文說:「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從中涌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就是彌勒菩薩在敘述:「這些菩薩神通廣大,我常常到處在說法,我也到處在度眾生,我怎麼會不曾看到這些人呢?也不曾聽到這些人的名稱,這些人住在哪裡呢?他們是從哪裡來,我怎麼都不認識半個人呢?」就是向佛陀請教,請佛陀介紹這些人,到底是如何來的,他們有什麼因緣能夠這麼莊嚴,能夠這麼有德相,是什麼因緣讓他們成就呢?

下面接下來再說:「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彌勒菩薩就是這樣,自己自我這樣說:「我這樣跑這麼多地方,都不曾看到這些人,我在這些人之中,怎麼會都不認識半個人呢?」這是這樣的表達。因為彌勒菩薩他要表達的意思,他也是這樣表達他自己的身分,「等覺」,我也已經修行很久了。彌勒菩薩修行多久了?記得古雷音王佛的時代,彌勒菩薩、釋迦菩薩,是同一位佛的道場修行,也是那位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這兩位菩薩是什麼人先成佛呢?看起來,還是釋迦菩薩,釋迦菩薩與眾生所結的緣,已經很成熟了,他能夠成佛。而彌勒菩薩就是偏在自己,修自己的智慧,較少與眾生結緣,所以眾生緣未成熟。

所以,彌勒菩薩就要,在釋迦牟尼佛的後面才能夠成佛。這可見彌勒菩薩,修行以來也很久!是和釋迦佛同修過,同一個道場,同修行者,但是釋迦佛他先彌勒菩薩成佛。所以,彌勒菩薩他表達,「我住等覺」。其實他一切都已經成就,只是眾生緣還未成就,所以叫做「等覺」,在他的內涵已經圓滿了,只是這個因緣還未成熟。所以常常告訴大家,要結好眾生緣,就是在這裡。因為他是等覺菩薩,所以他到處在結眾生緣。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我住等覺
常遊十方
未見是眾
我更不識眾中一人

「常遊十方,未見是眾」。什麼世界他都去,十方,一直去遊,也是去弘法,不曾看到這些人。「我更不識眾中一人」,在這麼多人之中,我不認得一個人。這就是表達彌勒菩薩他的心聲。「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這些菩薩都是忽然間,這樣從地湧出,忽然間看到這些人,所以希望佛陀,您就要來說這些人的因緣。這是彌勒菩薩請示,說這些菩薩的來由,來的這個因由。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請示於佛
說如是因緣
我所經之國
周遊亦多
是師或友
會亦不少
如斯之眾
不曾識一人
忽從地涌
不無因由
惟願說之

所以,「我所經之國」,這是彌勒菩薩,是周遊的地方是很多。「是師或友」,他所結的緣,所認識的人是很多,也有老師,也有朋友,很多。「會亦不少」,一場一場講演的法,也有老師,也有同學、有朋友,很多。「如斯之眾」,認識過這麼多,但是「不曾識一人」,現在這些人我都不認識。「忽從地涌,不無因由」。這些人忽然間這樣出來,絕對絕對是有因緣的,所以請釋迦佛,您來為他們訴說這些人,來為這些人,好好來為他們敘述,這些人來的目的,這些人來的因緣,從哪裡來。這是彌勒菩薩提出來,想要了解的。

接下來這段經文又再說:「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現在這個大會有這麼多,「無量百千億」,這麼多人,看過去滿滿都是!以菩薩的眼光來看一切的空間,滿滿都是,「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都是菩薩,都是要聽法來的,都是護法的,所以全都叫做菩薩。「皆欲知此事」,大家就是很期待能夠了解,來的這些人的事情,他們的因緣,所以大家都很期待。這是會眾的數字,以及請問的目的。問這些人到底從哪裡來,大家,當場的人,大家都想要知道,這是大家的心願。所以,「今此大眾樂聞」。

今此大眾樂聞
是諸菩薩本末因由
不無有所各自因緣
由佛親口聖言一舉
方釋眾疑也

當場的人大家都很想要聽,很想要了解,這從地湧出這麼多菩薩的因緣,來的理由,有什麼樣的目的,有什麼樣的使命等等,大家都想要聽,「是諸菩薩本末」。這些菩薩他們的本末、他們的因緣、他們的來由,有什麼理由。「不無有所各自因緣」,相信這麼多這麼多,他們都各自有因緣。是啊!每一個人都各自有因緣,每一尊菩薩同樣各自有因緣,就簡單,剛才說過了,釋迦菩薩他那麼的認真,不顧自己,都是為眾生,一直在和眾生結好緣,為眾生造福,這樣的因緣,他有他的因緣,所以他能夠很快,快在彌勒菩薩的前面成佛。彌勒菩薩,他的智慧已經很具足了,為什麼無法?古雷音王佛是這樣說:「因為眾生緣要具足較困難,個人要完成較簡單。」所以只是彌勒菩薩就是為個人,智慧都透徹、通徹,了解,精通了,都了解,佛法精通、智慧具足,可惜就是缺了眾生緣,所以古雷音王佛評估起來,要集合眾生緣困難,所以釋迦牟尼佛要成就自己較快。

所以,在人群中取得了人群,一來結好緣,在人群中的煩惱,要如何煩惱中透徹了解道理,真正徹見道理的本源,也是不困難,不一定將自己獨善其身。所以,彌勒菩薩的因緣,釋迦佛的因緣,他們兩個人有各不同的因緣,兩個人就有不一樣的理念。一個人說:「我若自己成就之後,我再來度別人。」一個覺得:「我知道多少,就趕緊去幫助人;我所了解的,就是要去幫助人,所以我了解,了解,我就要去付出。」心態不同,所以那個成就也不同。

總而言之,這種因緣各人都不同,「不無有所各自因緣」,每個人都有各人的因緣。所以,「由佛親口聖言一舉,方釋眾疑」。彌勒的意思是:其實,我是知道,不過由我來說沒力。這些菩薩的因緣,我來說沒力,若是佛,釋迦佛您說一下,大家都相信。這就是表示釋迦佛,與這個人間的緣。我們要說得讓人相信,就是你要和他有緣,有緣的人說話句句是真理,無緣的人說話句句是非,這同樣的道理。所以,彌勒菩薩就請佛親口來說,說這些菩薩會來的因由;不是彌勒有疑,是代表其他的菩薩的心聲,來說話,也要表達出了這個因緣,釋迦佛和娑婆世界眾生的緣。這個緣,投緣說法,這就是表達。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是諸菩薩
自本至末
如上所問
種種因緣

「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要說些菩薩,人人本末的因緣,這些菩薩是「自本至末」,從開始那個根本。「本」就是開始,從始到終,從本至末。「如上所問種種因緣」,希望這些菩薩本末的因緣,釋迦佛能夠從您的口中,將它解說出來,解說出這些人的因緣。所以,「無量德世尊,唯願決眾疑」。就是彌勒菩薩,也是要表達他要尊重釋迦佛,因為畢竟釋迦佛是現在教主。

儘管他們過去同修,但是佛成佛了,他還是菩薩,彌勒還是菩薩,所以他要尊重佛。這個尊重的禮節,要有禮、有理,前後次序,這個道理一定要有,這個禮節也一定要有。所以佛的世界、佛菩薩的世界,也同樣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彌勒就要尊稱佛,「無量德世尊」。又再讚歎,世尊啊!您是無量的德,是世所尊重的。惟願,惟願大覺世尊,您能夠為這些大菩薩,來解決他們的疑問,不要再讓他們內心有所存疑,讓他們能夠解開,這個內心的疑問。知道菩薩的世界和佛的世界,這種的禮節我們也都是要這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惟願大覺萬德世尊
請為菩薩大眾
解決此疑情
不存有疑念

人生,一日的時間,生活在這根、塵、識,在根、塵、識之中。我們的「根」,要接觸到這個「塵」,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存念,我們的念頭要如何起?因為我們每一天心門要打開,打開我們這個念,從心起,這個念,看到人我們就要用禮節以相對,要有禮。而且我們要說的話,要問好,所以我們常常都說,看到人,「早安啊!」「午安啊!」「晚安!」先問個安,或者是道個好,「你好、你好」。事情做完,大家互相之後,「感恩,感恩」,禮節。不只是口誦,說出的語言,我們的心一開,我們的語言要出,全都是要好好說好話。而身呢?同樣要有禮節,這個禮節不能沒有;你入什麼樣的境界,就要表達你對那個境界的禮節,這就是道理。

所以身、口(業) ,從「意」出,這心門開了,我們一切的相,身、口,不論是身的動作,或者是口出的聲音,這都叫做「相」;「相」出在「意」,這個意就是念頭。心門開、念起,手動作、口出聲,這全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離開道理,道理就是在禮節的表態,這就是「相」。「理」是無形,「相」能夠表態出來,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生滅法」要知道,「生滅法」是在「相」;「有相」和「無相」中,它內涵的道理,知道如何「生」、如何「滅」。其實生者非永生,沒有永生的,生上去天堂是不是永生呢?生上去天堂就是壽長,福享盡也要再墮落下來!這善、惡因緣會合,這個因緣很重要。

所以,造福者上天堂、享天福,造惡者下地獄、受苦難,這是因緣。我們的舉止動作做得對,我們會很歡喜;一項的舉止動作有偏差,我們的心會很懊惱,而且也造成了,我們一輩子的遺憾。這全都是平時在生滅間,那個生的開頭如何生?滅,終歸再哪裡去?我們就要好好很用心,用得來去自在、生滅清楚,能夠這樣,才是真正我們人生的目標。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19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815《靜思妙蓮華》一切有為 皆是生滅 (第148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