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四 8月 17, 2023 8:3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四 8月 17, 2023 12:52 pm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為發菩薩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方向如一,立弘誓大願力,恆時歷無量劫。緣覺等累生世,守志依法修持,佛為行者授與未來懸記之說。
⊙譬喻之說法,以中根之迦葉等四大聲聞,回小轉向大乘。佛對此四人說當來成佛,現前佛為授將來成佛之記。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隨來侍者菩薩,轉向所親近佛,請示諸來菩薩之因緣欲知來由。
⊙「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此方補處彌勒菩薩,釋迦授記,當來成佛。
⊙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如前彌勒所問世尊,釋迦今者常為說之,佛答彌勒,汝自得知。
⊙因此一問,廣顯壽量,一代深妙玄祕之義,在佛自開之耳。彌勒疑問竟。謂菩薩修行,於諸眾生起大慈憫,無殺害心,以此為因,異生感果,即得壽命長遠,無諸損減,修習善法,利己利人,是名壽量圓滿。

【證嚴上人開示】
佛為發菩薩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方向如一,立弘誓大願力,恆時歷無量劫。緣覺等累生世,守志依法修持,佛為行者授與未來懸記之說。

佛為發菩薩心
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
方向如一
立弘誓大願力
恆時歷無量劫
緣覺等累生世
守志依法修持
佛為行者
授與未來懸記之說

大家要用心啊!佛,釋迦牟尼佛,為發菩薩心的菩薩,「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方向如一」。這就是佛陀在法華會上,期待著人人用心,希望大家能夠守志奉道,才是真正最大的方向。菩薩專心一志,守志奉道,所以每一位菩薩的方向正確。「其道甚大」,這條路的方向正確,人人精進用心,開闢這條大路,所以「方向如一」。從開始,初發心開始,方向是一,沒有偏差。這條路方向正確了,精進用心在開,所以他方向如一,這條路愈開愈大。所以,立弘誓願力,常常向大家說過了,「四法」──身、口、意,後面要再加一項──誓願,這是「四法」。修行不離開我們的身、口、意,這弘誓大願始終如一。這是學佛者、行菩薩道者,不能缺少的,所以一定要守志奉道。

這條路對,我們要正確走,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要好好方向正確,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當中一點點都不能偏差,所以我們要「立弘誓大願力」。這個弘誓願力很重要。時間要長長久久,空間要無窮盡;很多地方,空間要普遍。因為佛陀教化是志向十方,除了平面,四方、四維、上、下,期待能夠眾生普遍接受到佛法,所以我們要大誓願力,長時間來修持,普遍空間,要很普遍。所以「緣覺等累生世,守志依法修持」。緣覺,緣覺是中乘,大家都知道;小乘是聲聞,緣覺是已經修學佛法,已經到達對所有因緣果報,清楚明瞭,「常、樂、我、淨」,這些道理也很明白了。所以,緣覺是比聲聞再高一級,只是還停滯在獨善其身。現在佛陀一直期待緣覺,道理都清楚了,也該發心之時了,也應該要走入人群;道理既清楚,應該要承擔弘揚佛法,入人群中。所以,緣覺也已經累生累世,向著佛道在修行,只是缺一點點──還不願意去入人群。現在佛陀最盼望、期待,既是法都清楚了,應該要入人群。所以說起來緣覺是很有修行,他們也是「守志依法修持」,他們也很守志業,他們的志業就是獨善其身,想要自己了斷生死,還未啟發他們的大心。

所以「佛為行者,授與未來懸記之說」,現在佛陀在靈鷲山最大的任務,就是鼓勵大家,啟發人人的心開闊來。因為這樣,《法華經》前面幾品,佛陀將道理說清楚,鼓勵弟子要行菩薩道,慢慢一直到〈信解品〉來了。那時候,〈信解品〉就有四位聲聞,已經徹底了解了,道理也很清楚。他們已經佛法深入之後,也了解自己,心裡面還有用不完的寶藏,不是只有放著自己用,就像貧窮子,這樣有吸收的法,就是自己應用而已,不只;原來我還有很多寶藏,自己用,又再給別人用,還是用不完的,不是只有我獨受享用,我應該還可以付出給別人,原來我也有用不完的法。

這個時候他們覺悟了,佛陀從他們開始發大心,就開始準備為他們授記;為他們授記,就是加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了解更加徹底。從這樣開始,佛陀就要準備為這些小乘行者,他們已經發大心,所以他準備要為他們授記。這從〈譬喻品〉、〈信解品〉一路一路一直下來,前前後後,佛陀就已經幾次的授記了。這就是不斷鼓勵、不斷發心,前前後後發心,佛陀就前前後後見證授記;見證他們將來能夠成佛,所以為他們授記。這種見證和肯定、授記。這是佛陀「為行者,授與未來懸記」。「懸記」就是還很久的時間,不是下一世,不是下一世的下一世,還是要很長久的時間。你從這樣了解法之後,你就要開始向這條路一直走去;路還很遠,告訴你方向是對準了、是對了,你將這條路開擴,向著這個方向一直走。儘管路是很長,還要很用功,為你證明你已經方向對了,肯定你絕對走得到。

同樣的道理,就像運動員在起步,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你從起步的第一步,你就要有信心。只要你的體力足夠,隨著跑道去走、去跑,自然你會到達你的目標,前後而已。所以「懸記」,就像起步,方向對了,你也能夠接受這個方向,就不要再偏差,要往這個方向跑,同樣的道理。,所以這是一個「譬喻之說法」。

譬喻之說法
以中根之迦葉等
四大聲聞
回小轉向大乘
佛對此四人說
當來成佛
現前佛
為授將來成佛之記

〈譬喻品〉那個時候,佛陀的說法,除了對聲聞以外,還再向緣覺;緣覺,那就是比聲聞所了解的法更深,所以這叫做「緣覺」。鼓勵他們「回小轉向大乘」,轉開了小乘,邁向大乘走,這就是佛陀要鼓勵的。所以,佛對四人說「當來成佛」,同樣,在〈譬喻品〉,一直到過了〈信解品〉,佛陀就開始一直鼓勵,從這四位他們肯發心,佛陀就開始前後這樣,為大家講說成佛的方向。所以才有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等等,這些故事一直出來,譬喻,過去還有多遠、還有多長、時間還有多久,他就用大通智勝佛,與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十六王子的時間。

看看十六王子,那個時間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終於現跡成佛了,在人間,那時間有多久?無法計算,所以才會叫做懸(曠)劫。人人修行,一定就是要有耐心、長久的心,最重要就是要有信心。〈方便品〉,不斷、不斷叫我們要建立信心;在〈方便品〉,多數一直就要我們,用甚深信解的心來接受這個法。因為這是有關我們的慧命,希望我們能夠徹底清楚,我們生是如何來生?最後的去向去哪裡?而且了解我們的真如本性,回歸到我們與佛同等的大覺。這個大覺與天地合而為一,這個共生體的覺悟。所以,我們必定要自己下功夫,功夫是要自己練出來的,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

而且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他要為我們講清楚、說明白,開頭他就讓我們知道,知道自己修行自己得;你要得到,一定要靠自己去修行;靠自己修行,就要路要能夠好好走,這別人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現在要真正很用心,腳踏實地,方向對準了,我們自己要開路。路,不是別人開好好,是菩薩要自己開路。不只是自己一邊開路,自己邊開、邊走、邊精進,自己能夠自己到達。開出來這條路,為別人來開,讓別人也知道這條路能夠走,來體會這條路的理;了解這條路的理,換其他的人,再去向別人說這個道理,同樣,道理就是這樣。所以開道者、說道者、行道者,開道的人,就是說道的人;講道的人,那也是行道的人,你們在《無量義經》,不就是這樣讀過嗎?是啊,所以我們要記著,開道、說道,那就是要行道,我們要好好用心。

所以,我們人人,只要這條路走得準,佛陀絕對是授記。所以現前「佛授將來成佛之記」,在這個靈鷲山,佛陀就是為未來,不論時間還有多長,只要他現在的心、意向準確,佛陀就為他肯定,與他約定,將來你一定會成佛。大家相信佛,佛是正語、實語、不妄語者,所以大家相信這條路的方向正確,就是要這樣走;就是要自己開路,方向正確,自己要做一個開道者、行道者、說道者,這就是我們要立願、用心。開道,也要這個身,所以要身、口、意平齊,立這個願,這叫做「四行」,要記得。

前面的文,經文這樣說:「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爾時
釋迦牟尼分身諸佛
從無量千萬億
他方國土來者
在於八方諸寶樹下
師子座上
結跏趺坐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家讀到這段,應該就會想到,〈(見)寶塔品〉之時,佛陀召喚十方分身的佛,回到靈鷲山道場來,這些分身佛到達,他們各各在寶樹下,就這樣坐下來,不只是分身佛踴躍到達了,還有其他的菩薩也全都來了,尤其是他方菩薩來,發願了,向釋迦佛發願,發願他們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法,大家應該還記得,佛陀還是「止」,我的娑婆世界,我也有菩薩能夠來承擔,那就是盼望,盼望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應該要來承擔,即受佛教化了,也應該要發大心,入人群,法聽進去了,應該法要拿出來應用,這是期待,就是這個此土的菩薩,佛陀這樣說後,地皆震裂,從地下又湧出來,浮出了這麼多無量數的菩薩,慢慢向虛空上去了,向釋迦佛、多寶佛禮讚,同時也是對這些分身佛來恭敬,這個景象的踴躍。這個踴躍──雲湧,就是在虛空中,法已經都凝聚了;分身就是佛的法。佛法,那個佛法的氣氛,已經很凝聚在那個道場裡。將此方、他方,甚至佛說法那個精神理念,已經普及了十方,已經發揮了那個弘法的效用;這些去發揮弘法效用,也受佛陀的召喚,也已經全都回來了,有這個法匯集之時。所以,所有菩薩,雲集在這靈鷲山。

可見,靈鷲山那個時候,說法的氣氛、道氣很充足,這是在那個時間裡。所以:「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看到那麼多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虛空中,各白其佛言:」

其佛侍者
各各見是菩薩大眾

三千大千世界四方
從地涌出
住於虛空
各白其佛言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些侍者,就向著他所隨從的佛來請問,下面這段經文就這樣說:「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這一段是侍者所問:「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

世尊
此諸無量無邊
阿僧祇菩薩大眾
從何所來
爾時
諸佛各告侍者
諸善男子
且待須臾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他們的親教師,侍者的親教師,就是佛陀的分身佛,每一位分身佛就是回答一樣,向他的侍者這樣回答:「你們稍微等一下,善男子!」意思就是,「你們也是在修行的菩薩,要有耐心」。彌勒菩薩既然問了,你們就要好好用心聽。儘管分身佛了解侍者要問的意,但是他沒有正面回答他,他叫他:「你還是稍等一下,專心來聽,聽釋迦佛,要如何來回答彌勒菩薩。」這就是和我們一樣,人間也是這樣,有一個在問主講者,主講者還未回答,但是身邊的人又再問,問:「我的問題……。」真正在教育他的人就說:「靜靜聽,聽佛陀如何說,不要分心,要好好聽,問題會一一說出來。」這就是那個道場要保持很靜,大家專心聽。這是佛陀講法道場的形態。

所以,「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世尊
此諸無量無邊
阿僧祇菩薩大眾
從何所來:
隨來侍者菩薩
轉向所親近佛
請示諸來菩薩
之因緣
欲知來由

這是隨來的侍者,轉向所親近佛,這些侍者轉向他的親近佛,那就是請示,「諸來菩薩之因緣」,要知道那些因由。「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諸佛就是這樣回答這些侍者,「稍等一下,要有耐心。」因為:「有菩薩摩訶薩」這菩薩名叫做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有菩薩摩訶薩
名曰彌勒
釋迦牟尼佛
之所授記
次後作佛
已問斯事
佛今答之
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稍等一下,有菩薩已經問了,這尊菩薩,是將來將要成佛的一位菩薩,所問的法,我們好好來聽。這位菩薩就是「補處」,「補處」是釋迦佛過了之後。我們現在還是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佛在世,一直到了佛世後的五百年,還是佛的正法。因為佛陀過了之後,他的法、他的精神,還很旺盛在人間,修行者還很認真在修行,依照佛教這樣在修行。但是慢慢來、慢慢來,人就愈來愈懈怠了,時代愈來愈在變遷了,所以修行者也愈來愈不同了,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了,變成了叫做「像法」。

像法同樣有出家人,同樣是在修行,但是修行的態度,用心精進已經較寬鬆了,沒有像過去那麼的嚴謹、那麼的莊重、那麼的謹慎,就已經較寬、較鬆了。就是留著過去佛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東西,就這樣留著,那尊佛的這個「跡」──走過的足跡、說過法的故事,這些「跡」留著,但是「實」,已經修行者的心鬆動掉了。愈來大家,愈是只看在那個「跡」,那個「本」的「實」──自己的實修、自己的根本,真真正正佛法的意義道理,是要我們好好修行,給我們一個方向。我們現在只知道方向,就是不肯下功夫去開道路,自己不願意努力,這條路開得很慢,也是體力較不去用力,所以寬鬆了。自己的道路不懂得要開,這是修行者心力鬆散。

但是,佛陀的這些「跡」,就是這樣一直傳。還有,就是這樣文字,慢慢已經注重在這文物、文字,或者是雕塑佛像,就是依賴,依賴佛、依賴菩薩,而愈來愈寬鬆,而愈來就變成了,佛陀實在修行的教育,變成了依賴神通。佛陀所說的神通是「精」意,精神力量;所說的「神」就是精神集中、力量努力。這個神通,身體力行,能夠通達的道路,大家將它變成了是神通變化。本來是一個真實的教育,變成了神化,將它神化掉了;本來是殊勝,非常賢聖的道路,慢慢來,慢慢來就變成了依賴──佛會加持我們,菩薩會保佑我們,就是依靠、依賴。

其實,你想要吃一頓飯,難道不必有米嗎?米就要農夫去種。農夫要有土地,一片很肥沃、好的土地,土地還要有水分,還要有農夫去耕田。農夫耕田,豐收了,那稻穀要成為米;也要經過加工,就要工業發展,也要商人,人去做買賣,這米才能夠到我們的家庭來。米進來到家庭裡,也還要有人去煮,煮好之後,我們也要有器具,有碗、有筷子,要有種種,有油、有菜,這樣才有辦法吃一頓飯。這要集中多少人,身體力行去完成,才能夠一碗飯在我們的面前,而能夠讓我們,順利到我們的口裡、入我們的肚子裡,這是要經過人的努力。

而人要努力,就是要先有這些道理、有這些東西,它能夠成就,因緣,這也是因緣,有這樣的種子、有這樣的因緣,會合起來才有辦法。所以我們每天要感恩的,就是在這裡,不是輕易──什麼人賜我吃,沒有!沒有人賜我吃,是大家的努力付出,所以我們要用感恩心,用感恩,我們在人間所使用的一切一切,無不都是!我們能夠坐在這裡,成就這個大空間,我們很自在,能夠聽法。在這裡說話,不只是在我們的範圍聽得到,現在多少國家同時,與這個時候聲音同時聽到了,不只是在精舍,這都是要發費了多少人(力) ,所成就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常常說感恩!

就要調和,開始,我說話,因為叫我麥克風放較上面,我放較上面,說起來,那個回聲在我自己,回得很辛苦。邊移邊移,到底移下來,是不是大家聽得到嗎?遠遠的人我不知道,我自己感覺:這樣,有這個距離,這叫做因緣,要近和遠要剛剛好!這就是全都還是同樣,叫做「因緣」。

同樣的道理,道理有各人,心所想要了解的方向,各人不同,所以,大家就要用心聽,佛陀現在將要去回答的,要滿足各人不同想要問的方向,就要很耐心去體會、去了解。而要說話,也得要有對機,懂得問的人。彌勒菩薩是「等覺」,我們也說過了。彌勒菩薩是「補處」的菩薩,佛法從正法而轉到像法,從像法,現在是轉到末法之時。末法,已經在末法中的末端了,這時候不趕緊佛法再回歸源頭,這個法真的就會消滅掉。我們不要再停滯在,依賴佛菩薩會保佑我們,我們要立志做菩薩,因為我們立志做菩薩,我們就能夠趕緊去救人,只要佛陀給我們一個方向。

我們知道人生苦難偏多,我們知道佛陀未來世,是我們現在這個濁惡世的時代,這個濁惡世的時代,佛陀的時代說「眾生垢重」,因為濁世眾生的心靈不乾淨,眾生的心已經污垢很重,會合過來變成了、造成了整個天地間的污染,天地間的污濁,濁氣很重。這就是佛陀二千多年前,那個時代說「未來濁惡世」,那個未來的濁惡世,就是我們的現在。佛陀最期待人人要弘經的時代,在〈法師品〉,佛陀一直盼望、期待著,未來的法師就是要入人群,這個過程中會很辛苦。因為濁世時代,信仰不同,或者是人心不同,人心受污垢了,現在要弘法,將這個法回歸佛的正法。那個精神理念是教育的,不是神化,是聖化;是神聖,不是神化。不是神來保佑我,不是我要依賴神,我要依賴佛,不是。佛陀是給我們一個方向,我們自己要用功去開路;我們開路給大家走,修行者本來是叫做開道者、行道者、說道者。我們若回歸到這樣的程度,這就是〈法師品〉,佛陀對弟子的盼望。所以,「有菩薩摩訶薩,名叫做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

有菩薩摩訶薩
名曰彌勒
釋迦牟尼佛
之所授記
次後作佛:
此方補處彌勒菩薩
釋迦授記
當來成佛

彌勒菩薩就是補處菩薩,他未來將要成佛,也是釋迦佛授權,也就是受證了,為他授證,等於是授記,同樣的道理。那就是委託他,未來眾生,就是彌勒菩薩要繼承(教化)。所以,現在彌勒菩薩來問,這是很順理成章,來聽彌勒菩薩問的,佛陀開始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包括侍者問親教師,就是他的隨侍佛。

已問斯事
佛今答之
汝等自當
因是得聞:
如前彌勒所問世尊
釋迦今者常為說之
佛答彌勒
汝自得知

所以諸佛,分身佛回答侍者,就是已經彌勒菩薩,開始提出問了,釋迦佛將要回答,你們大家稍微等一下。所以「因此一問」,就是「廣顯壽量,一代深妙玄祕之義,在佛自開」,這個法,是佛陀他與天體合而為一,他能夠很清楚了解,而我們聽的人,就是知道了、知道了。真正我們,真如本性長得如何,我們自己也還不知道,不過,我們已經堅定信心了,了解了,這就是彌勒菩薩所在問的,以及侍者在問他的親教師,就是分身佛,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人生就是這樣過程,修行也就是這樣。菩薩在修行的過程,必定要在眾生群中起大慈憫心,而且「無殺害心」。「慈」就是他的因,就是種子。「異生感果」,各人都不同,與大家的觀念不同,但是同一種的慈悲。你要應度的因緣又不同,但是你不同的種子、不同的土地、不同播種,當然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同一片土地,不同種的種子,所以有高有低。「異生感果,即得壽命長遠」。這累生累世不同,無法一輩子全都度,因為眾生長長短短,有的度了,有的還無法可度。就是這樣不斷要延續下去,這種的慧命,要生生世世「無諸損減」,雖然來來去去,從慧命來說就沒有長短,所以這叫做「無為法」,無生無滅。以,「修習善法,利己利人」,是名叫做「壽量圓滿」,壽量的圓滿就是要這樣,不斷、不斷延續。

因此一問
廣顯壽量
一代深妙玄祕之義
在佛自開之耳
彌勒疑問竟
謂菩薩修行
於諸眾生起大慈憫
無殺害心
以此為因
異生感果
即得壽命長遠
無諸損減
修習善法
利己利人
是名壽量圓滿

各位,學佛,真的有很長的時間,我們要不斷向前去體會;我們若自己不好好向前,真的是只是,「知道了、知道了,我的利口辯詞,聽來了,我有記憶了,這樣只是照話這樣說出去」,我們應該要自己,開道者、行道者、說法者,這樣才能夠,與這大空間的真理合而為一。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2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817《靜思妙蓮華》因此一問 啟深妙義 (第1482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