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8月 21, 2023 9:4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8月 21, 2023 12:55 pm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謂諸菩薩修行,於佛法僧、父母、師長之前,常生卑下之心,敬事孝養,以此為因,輪迴異生感果,令諸眾咸受化,是名修因感果。
⊙異生感果,因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作業果報而生。凡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感果。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發堅固意:意不堅固,事不能成,故先勸發精進、堅固,此為告誡會眾,令起深信。
⊙發堅固意:意不堅固,事不能成,故先勸發精進、堅固,此為告誡會眾,令起深信。
⊙以心不精進,意不堅固,則易滋生惑亂,將不能正信於佛道。一心誡勿散亂,披鎧誡勿懈怠,精進誡勿退怯,堅固誡勿疑惑。
⊙汝等:佛慈提警示誡,將欲說而先誡者,令其勇猛諦聽,聞已信行,不可以意趣幽深,而生疑退。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欲明大事,故誡勸之;諸佛所證無上智慧。如來明因果智。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人不能知。今借地涌之眾,開示壽量,以顯如來甚深智慧,故云發堅固意,顯發心起行之因等。

【證嚴上人開示】
謂諸菩薩修行,於佛法僧、父母、師長之前,常生卑下之心,敬事孝養,以此為因,輪迴異生感果,令諸眾咸受化,是名修因感果。

謂諸菩薩修行
於佛法僧
父母、師長之前
常生卑下之心
敬事孝養
以此為因
輪迴異生感果
令諸眾咸受化
是名修因感果

用心啊,聽,了解!是啊,「謂諸菩薩修行」,菩薩也就要修行,累生世修行,這個過程,生生世世都有父母、都有師長,這是人生一定的道理。菩薩也是化生人間,同樣和我們人生一模一樣,只是菩薩來生人間,從凡夫的生活中去覺悟,體會了人間各種的疾苦,而且是要感覺人生,只是生、生活、老病,最後,死,這樣的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呢?就會心生探討人生的道理,去體會人生的真理在哪裡。為什麼人間有這樣生、老、病、死苦?為什麼人間有愛別離苦?為什麼人間有怨憎會苦?為什麼人間有貧、富、貴、賤的苦?唉呀,苦啊,怎麼會那麼多?

探究、探究,愈來愈感覺到了,從這樣開始發心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立願,這條路能夠往前走,有方向。天下苦難眾生偏多,應該就是要將這個道理,讓大家知道,所以一方面用心追求佛法,這叫做「上求佛道」;一方面把握時間,要將這麼好的道理如何能夠播種,送到人群中去,讓人人也能夠體會理解,將佛法普遍人間,這叫做菩薩。這種能夠追求真理、體會佛法,同時身體力行在生活中,願意付出,善事、好事去付出。法,有人的心在煩惱,解不開、理不清楚,他就來教他,這叫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就是聽法者、實行者、說法者、傳法者。

佛法就是由菩薩這樣一方面修,一方面身體力行,一方面就是這樣傳。所以,法來自於佛,說法的源頭就是大覺者,就是佛陀,所以我們要恭敬、尊重法來源,佛給我們的方向。我們還要很感恩,法流行在人間,我們要依教奉行,所以我們發心修行,專心。人生世間這麼多的苦,我們若自己不先放棄,放棄了那個苦因源頭,我們要如何修行呢?所以就放下了,專心入叢林,侍佛、僧。進來了,開始我們依佛的教導,身心奉行,所以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所以,於佛、法、僧,我們要有尊重。而我們的身體,身體從哪裡來?父母。所以,我們對父母要孝;大孝,父母給我們的生命,我們應該回報於慧命。人生本無常,本來就是有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則,一輩子一對的父母,而我們已經生生世世了,多生多劫。多劫就是長時間,我們長時間以來,不知道累生幾次,幸好我們是在人間,無常的道理,能夠常常提高我們的警覺。生命何其短啊,我們要自己自我警惕。既然是生命短促了,尤其是世間無常,這個道理是確定的、是真實的,我們更加要警覺,所以要把握時間,就會知道人間的享受是短暫,不只是短暫,多變化,很無常。

我們若能夠把握今生此時,這輩子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心不離法,而且法要及時用在生活中;生活中不離開人群,我們要不斷在人群中學習。有的人依教奉行,聞一知十、知百,或者知千萬,有的人聞十不解一句、一偈,這就是根的利、鈍不同。為什麼有的人根能夠那麼利呢?那就是他在這個人倫道德中,沒有散失掉,知道道理;學法的源頭──佛、法、僧、父母恩,這都是很清楚。有人傳法給我們、有人教育我們,我們要很感恩,這都是很明朗,我們心中這個版,已經刻著很明朗的人生道理,在我們的心版裡,銘記著。因為這樣,他就會常常對人起恭敬心,對佛懂得恭敬,對法懂得恭敬,對僧恭敬、父母尊重,希望我們能夠回報三寶恩,回報父母、師長恩。

用什麼來回報呢?那就是精進,盡此我們這一報身。對道理要很清楚、了解、明白;對做人,方向要很正確,沒有錯亂。我們要如何要把心,修得秒秒分分,無不都向覺的方向,覺悟的方向,是一位「覺有情人」──覺悟在人間,有情的人。這就是我們要回報父母恩,給我們身體,讓我們有機會學法,讓我們生活,在佛、法、僧三寶中。你若有恭敬、有感恩,自然我們的內心,就「常生卑下之心」。我們身的源頭,我們的思想、心理的源頭,是來自於佛法的教育,所以有這個身體為載道器,好好利用,不要貢高驕傲。我們一定要放下身段,用很謙卑的心來面對,面對佛、法、僧,面對父母、面對人群,這就是恭敬、感恩心,這叫做「卑下」。不是只有高高在上,就是「我有聰明,我認識很多」,他放大了自己,忘記了,我們身心觀念的來源是什麼,這我們應該要自我警惕。

所以要好好敬重、感恩,有這個身,自然「敬事孝養」。凡事我們都要很放下,很用敬重的心來孝養,不論是師長,不論是佛、法、僧。因為這樣,日常的生活,開口動舌、舉手動作,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表達,無不都是因。因為你有這謙下的心、恭敬的心,這念心表達出你的態度;你的態度的表達,感受的人就不同了,歡喜心,自己的內心,已經成就這個「識」,就是讓我們,已經是這個法,入心版裡,我們對佛法、對師長、對長輩,常常都是有這個謙卑,自然在人群中就是這樣,這就是已經成為,我們「(業)識」,記憶中的種子。而普通的人叫做習慣了,待人接物就像在對長輩一樣,這種謙卑的心來對待人群,將這個習慣養成,那就是種子成熟。

所以,以此因。這已經是我們沒有造作,就是習慣,就是這樣做,理所當然,這是「理」。而在禮節中這樣的行為,禮節是這樣過來,所以禮者歸於理,理所當然,就變成了我們人人,那個「識」的習慣,這就是叫做「因」,就是種子。不用如何用心,本來就是啊,就是這樣在對人,本來就是啊,就是我的舉止行動也就是這樣。從佛、法、僧、師長、父母這些長輩來,一直到人群中,這念心,這已經很自然,自然就叫做道理。這禮,禮節,道理自然,這叫做因,因的種子。

所以,因為我們人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還是「輪迴異生感果」。我們到底這輩子做的,在修行叢林裡面,應該是不失人身,除非你有願,除非你有貪天道。因為平時你沒犯戒,沒有十惡,沒犯戒;你有在行善,但是你的心是求在不用受苦,那就是生天堂。除非你的心很堅定,天堂我也不要去,我就是要做佛,我要成菩薩,除非這念心──要成菩薩、要成佛,不貪求享受,不怕在六道在輪迴。因為智慧的盡頭就是不貪涅槃,這叫做智慧。

學佛就是要學成,真成佛,就是要能夠完全成佛。佛就是生生世世來人間,佛陀不只來人間,六道,在六道中隨著眾生來回,救拔眾生。所以「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內就是接受到佛法的教化,佛總是隨著,隨著眾生的緣,他發心立願,從四惡道中去拯拔眾生苦,這他也要去。

所以,我們不論是,我們在人間沒犯戒,不失人身,或者是萬一,萬一我們過去生中餘業未盡,各人修各人得,我們若造惡,造惡業,必定要受惡果;我們若是善業,我們就得善報。但是凡夫的時代,在我們還未修行之前,還未聽到佛法之前,可能不只是沒修十善,還是在造十惡。你十惡已經造了,這個果什麼人擔?還是自己。

但是我們的善,接觸到了法,我們有這個因緣,我們很強力的因緣,走入了佛法來。我們改往,過去的惡,十惡我們翻過來,我們行十善;十善累積、累積,改掉了過去的習氣,完全就向著善的善因、善果,這樣累積了這個善。是不是我的善事,已經累積那麼多了,那些過去做的壞事,是不是都消了?是沒有消,這就看,我們若是累生累世行善,累生就以善的業,善業,善道這樣在走。但是我們的惡業,過去有造過的緣,若是很強時,我們的善若較薄弱時,這個惡的因浮現了,你就逃不過。

就像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但是代代、代代,他就是很謹慎在修行,一旦受到懿宗皇帝的敬重,賜檀香的椅子,賜座。將要就座時,哇,一心得意;這個業門稍微開一下,這樣惡念就進來了。那個貢高,得意忘形,腳不注意去碰到,只是去碰到,這樣而已,瘀青。瘀青,開始裡面就這樣化膿,作怪了,開始不可收拾,腳,它長起了人面瘡,折磨得苦不堪!

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就是迦諾迦尊者。他救過了迦諾迦尊者,這個善因會合了這個緣,所以及時救他,他指引他去洗滌了他的業障,我們才有《水懺》可誦。一代高僧,應該是說十代修行,累積來這一代高僧。但是過去設計用心殺人,那個惡業還是同樣還在,所以這若沒有消,業好像不會化掉的鐵丸,火的鐵丸一樣,還是在那裡在沸騰。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若較不小心,六道輪迴,看你造什麼因,就得到什麼果。結果,你要報在地獄,那就到地獄去;報在畜生,就到畜生道去;報在餓鬼,那就在餓鬼道中了。

這不同的道,叫做「異生感果」,這就是你過去生所造作的,那個因感來了這樣的果報,這樣叫做眾生,不一樣,不同一條道路的地方。這種「輪迴異生感果,令諸眾咸受化」,菩薩是期待能夠在這樣,任何一道,他都願意與佛一樣,哪一個地方有苦難,他都願意救濟。但是最重要的是人間,在人間就是把守著那地獄門,也關了畜生門,能夠教導人人做好事,不要犯戒,自然他就不會造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所以人生來來回回行菩薩道,所以菩薩修行就是要修在這裡。

看人,我們就要做一個典範,我們要修才有德,與人結(的)才有好的緣,你說的話他才能夠接受,這必定要身體力行。所以,「令諸眾咸受化」。有緣,你說話他才肯接受,他才能夠讓你感化,因為這樣,「是名修因感果」。我們要去感化人,我們自己要修行、要修因。說這麼多無不都是要引導我們,要好好發心立願。善惡是分明的,善若較強,我們就能夠順這個善因緣,趕緊累積,我們生命中才有貴人。看悟達國師,就是行善,還未發達之前行善救人,救到迦諾迦尊者;就是生命中有迦諾迦尊者,是他的貴人,這樣才讓他有機會解除了苦難,而我們後世的人,才有機會讀到這《水懺》,這都叫做因緣,所以因緣就是要我們好好把握,在日常生活中。

所以,「異生感果」,不同道,我們最好要守在人間道;人間道能夠涵蓋著六道之中,我們能夠好好修行。

異生感果
因凡夫輪迴六道
受種種別異作業
果報而生
凡夫作種種業
感種種果
身相萬種而生
故名異生感果

「因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作業果報而生」。因為做什麼業,你就到哪一道去,這叫做「異生」。所以,「凡夫作種種業」,那就是「感種種果,身相萬種」。每一個眾生,每一道的眾生都不一樣的形象,光是畜生道,哇,不知幾千萬種的畜生道。所以「凡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結果你是象或是雞、鴨呢?這全都是叫做畜生報,種種類形,雞、鴨也會救人,雞、鴨,這都有故事在。所以,「身相萬種而生」,所以叫做眾生,任何一種動物,就是列入眾生之中,而我們要救拔眾生,就是要包括這些。眾生不是要供應給人吃,是因為牠受果報而來畜生道,這我們就要很提高警覺,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故名異生感果」,不同樣的生態,感到這樣的果報,我們要很清楚。雖然還未入經文來說話,但是這些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要如何精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顧好我們的心,所以要用心聽法。

前面的經文:「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爾時
釋迦牟尼佛
告彌勒菩薩
善哉 善哉
阿逸多
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是前面說過的,很簡單,聽過就清楚。下面這段經文,就又這樣說:「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

汝等當共一心
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
諸佛智慧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家要很用心聽,要一心一意聽,而內心要精進,要真正堅固道心。佛陀很慎重,教誡我們心不要散亂,所以才會說,「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就像是要入戰場一樣,這個甲要披起來。

汝等當共一心
被精進鎧:
佛將答示先誡攝心
修道破魔
貴乎精進
譬如入陣而披鎧甲

這就是佛陀應彌勒菩薩問,他要回答。要回答之前就警戒我們,我們要一心要精進,不要用散亂心來聽,要用專心來聽,這就是佛將要答話之前,這樣警告我們一下:「大家不要散亂,好好專心。」所以,「先誡攝心」,先告誡我們,叫我們心要收攝在一處。所以,「修道破魔,貴乎精進」。我們修行,要將心這樣收攝過來,就是魔不要來擾亂我們。魔,就是我們的心魔。

我們的雜念心,這都叫做魔。雜念的心一來,煩惱魔就起來了,我們心中煩惱的魔,因為我們的心向力分掉了,分支在外面,我們應該將心都收攝回來,一心。這是佛陀要講話給我們聽之前,就叫我們要攝一心,共攝一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精進,一心,將心收攝過來才是真精進,這要「貴乎精進」。「譬如入陣披鎧」,就是要將戰甲穿起來。

「發堅固意」,意若不堅強,就事不能成。你要做什麼事情,也要講究有沒有堅定的心?你的意志力有沒有堅強?這也要看你,你有專心嗎?有堅定的心嗎?要做這件事,是不是很願意付出,這全都是我們要很用心。所以若不堅定,沒有一心,事無法成。

發堅固意:
意不堅固
事不能成
故先勸發
精進、堅固
此為告誡會眾
令起深信

所以,「故」,先為我們勸發精進心,要立堅固願,這就是教誡。教誡在會眾,你們大家若要聽法,就是要這樣,要一心、要精進、要堅定你的心念。一心精進、堅定、堅固起來,這是多麼重要!佛陀要講法也是這樣,令起信心,心要很深,相信要信得深。

以心不精進
意不堅固
則易滋生惑亂
將不能正信於佛道
一心誡勿散亂
披鎧誡勿懈怠
精進誡勿退怯
堅固誡勿疑惑

所以,「以心不精進,意不堅固,則易滋生惑亂」。因為我們的心若不精進,意若不堅固,很快心就散亂掉了,若這樣就容易生起了惑亂,我們的心就惑了。「惑」是很細膩、細膩,那些不正當的想法,甚至幻知、幻見,虛幻,就想了一大堆,就容易這樣亂掉了。所以,「將不能正信於佛道」。你的心若不專,不肯精進、不肯堅固,若這樣在佛道之中,正信的佛道你就無法進來了。所以,「一心誡勿散亂」,就是警告我們、教誡我們,我們的心要一心精進,對佛法一定要一心一意,堅固、堅定。看看,很多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他們也是這樣,而我們也應該也是要這樣。我們要取得正信、正見、正知、正行,道理是要走得通的,思想是要與事能夠合,才是「理」。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選擇,選擇對的方向,我們要用功來開路。所以,要用功來開路,我們要好好準備,披精進鎧,我們要披起來,要我們不要懈怠。

就像要入戰場,入戰場去,豈能懈怠呢?就是要很敏銳,敵軍在我們的前面,這些魔,很多的雜念,很多會影響我們信念的偏差,我們應該就像在披戰甲一樣,我們就要向前精進,不要有懈怠。所以,「精進鎧勿退怯」。我們要精進,我們要預防我們的心退轉了,所以,要「堅固誡勿疑惑」,對佛法我們不要疑惑。

記得舍利弗「三請」,佛陀已經說過幾次了,「止!止!」因為這個法很深、很深,無法信解、無法接受的人,他會起了邪思、會起了邪行,會起了……等等。現在來到這裡,在「跡門」就已經為我們提起,現在來到這裡,入「本門」之中,佛陀還要再次提醒我們;過去是舍利弗問,現在是彌勒菩薩來問。

所以佛陀開始說,雖然是馬上回答,但是現在在說,佛陀的過程,要說的過程他還要再提醒我們、要交代我們。我們要很堅固心,要有深信心,這事關在天下的真理,事關在我們的慧命。我們生命的來去,在人間、在六道,到底是要去哪一道?這事關重大,一大事因緣,我們怎麼能夠不用心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很一心,堅定、深信。

所以,「汝等」。這就是前面開頭,就是「汝等」,「開始你們要共一心」。這就是開始在教誡我們。大家要好好,心就是要共一心,這是佛的慈悲,「提警示誡」,提高我們的警覺,表示佛陀對我們的教誡,是真實不虛,我們就要好好用功受持。

汝等:
佛慈提警示誡
將欲說而先誡者
令其勇猛諦聽
聞已信行
不可以意趣幽深
而生疑退

「將欲說而先誡」,要說之前又先提醒我們,「令其勇猛諦聽」,要讓大家要提起精進的心,提起精神來好好聽,因為他是要「顯本」,大家要好好認真聽。所以,「聞已信行」,聽了之後要相信,要身體力行,「不可以意趣幽深」,不要說「這個很幽深,這個意怎麼含那麼多?怎麼會那麼深?」從這樣,心起了懈怠、起了疑懼。這深要深到哪裡去?懈怠,就開始,這當中就會有疑,就無法向前前進,所以我們要很自我警惕。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這個時候開始,不是只有說這些菩薩而已,連諸佛,或者是外方來的分身佛,或者是過去、未來的諸佛,很多的大士都會在這個地方。開始要明朗化,要向大家來說這些諸佛的智慧,是如何累積來。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
諸佛智慧:
欲明大事
故誡勸之
諸佛所證無上智慧
如來明因果智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人不能知
今借地涌之眾
開示壽量
以顯如來甚深智慧
故云發堅固意
顯發心起行之因等

所以「欲明大事」,這就是一大事。每一尊佛如何修行過程?他們的「六度萬行」如何過?如何得到這一大事因緣在人間?在他們國土成佛這個過程。所以,「故誡勸之」,要教育大家;要聽這樣的法,我們應該用恭敬心。我們剛才開頭就說,向三寶──佛、法、僧,我們要這樣恭敬。我們也要恭敬我們的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要感恩。感恩圖報,那就是要我們成就,我們修行有要修行的態度,我們做人有做人的責任,這就是要盡我們的本分,做我們該做的本事,這就是我們要好好依教奉行。

所以,佛陀還是要教育我們,教誡我們、勸導我們。過去從很容易了解,那個「跡門」,已經讓我們通過了,現在要入「本門」時,要入這個根本道理的門來,才得要更加謹慎,我們該做的是什麼;過去的諸佛,現在的佛,過程是如何走過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諸佛所證無上智慧」,那個智慧是如何的累積來?

所以,「如來明因果智」。「明因果智」,就是明白,要讓我們很清楚,明白那個因;因,你種什麼因,但是,這個因和這個因,無法混合在一起;不論你用一個桶子,幾種的因,這些種子都將它混合在一起,拿去種,肯定你土地上面,是好幾種不同類,出來的東西。同樣的道理,造惡,那就是種惡因,將來是結惡果。但是,善因若較多,當然那善的力量就較旺起來;若惡因多,惡的現行就會更多。是不是善過了,現行,惡就不見了?同樣惡還是在。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要去體會,這個因,明因。我們要去觀察,所以「成所作智」,我們就要再「妙觀察智」。我們這輩子已經在人間裡,我們所看到的環境等等,所接觸到的,我們要好好細思,好好地觀察,好好詳細來思考,聽法更需要!我們能夠通達了眾生平等,平等,「平等性智」。我們現在在這一輩子,要將它完成起來,看有沒有辦法將我們的這個法,一直到就像大面鏡子一樣,能夠普觀一切,法都成就。這就是我們要用心,沒有身體力行,根本就沒有辦法。

所以,佛,他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就是「佛智」。所以佛就是這樣的成就,三智具足,所以結果成佛,這個智慧在人間度化。所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佛的智慧是很深、很深,甚深、甚深,真實甚深!不過,我們人就是不知;因為它很深,不過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今借地湧」,「今」,現在,借著這個土地裂開,種子都湧現出來,用這樣的境界要為大家開示。其實,這個因的源頭,是從多久多久以前所有的東西,埋在地下裡。

就像我們人,我們善念,都一直埋在我們的心底下,人人本來有的真如本性,都一直埋沒掉,現在已經展開了。所以,現在展開、心開了、意解了,現在佛陀就要為我們指示,為我們開示,開示這個因的種子的由來,如何來,那就要說到「壽量」了。所以,「以顯如來甚深智慧」。說這個種子的來源,就是有多久、多久,多深、多深,這樣一路要告訴我們。「故云發堅固意」,你一定要很堅固的心,堅固的意,來「顯發心」,顯出了發心起行的因。從發第一念心開始,一直過來。這個一直增過來的這個因。所以,我們「六度萬行」;一直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什麼?就是這樣,「發堅固意」,而且顯出了初發心那念心開始,一直走來,這萬行,這個因就是這樣,不斷、不斷這樣一直延續過來,叫做「六度萬行」,因圓果滿,就能夠成佛。但是這當中,這當中是很重要,發心第一念,我們是不是在這個第一念,我們脫節掉了呢?應該要沒有,沒有脫節,我們才能綿綿連連,這樣一路走過,「六度萬行」。當然,這必定要來自第一念心。

所以菩薩修行,一定這念心繼續走,過程就是要起這分的恭敬,縮小自己,用敬,最親近的人;我們表達的恭敬,自然對人群中,我們就一樣,如父、如母,如師、如友,這樣的恭敬,這就是我們修行的起頭。總而言之,做人很好,有法可聽,只是需要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2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821《靜思妙蓮華》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第148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