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三 8月 23, 2023 9:4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三 8月 23, 2023 1:56 pm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無上正等正覺,或謂一切種智,即佛智之別稱。其真智正遍知,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圓明決斷為智,故云一切種智。
⊙佛有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三、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一切道者,即一切諸佛之道法;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精進一心:佛殷切教誡,該當精進,是即當一心勤行精進。
⊙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欲明此大事因緣。誡勿得有疑悔,切莫心生退轉,即不能入道。
⊙佛智叵思議:佛之智慧其義深遠;非常人之心所能思、口之所能議,故云: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學道者非有信力,不能精進,故名信力。汝今出自信心之力;住於忍耐善法之中。
⊙由信而有勢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不為偏小所動。信為道源,生之可以入道。善為道資,忍之可以成果。
⊙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昔所未聞圓妙之法,今於此會悉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我今安慰於汝,聞妙法勿得懷疑憂懼。疑懼:疑其所化之跡,懼其所成之大。
⊙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佛口所宣,一一稱實,智慧深遠不可度量。
⊙佛無不實語,告誡諦聽誠言,所謂日月墮落,須彌傾動,諸佛實言,無有異。

【證嚴上人開示】
無上正等正覺,或謂一切種智,即佛智之別稱。其真智正遍知,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圓明決斷為智,故云一切種智。

無上正等正覺
或謂一切種智
即佛智之別稱
其真智正遍知
故云無上正智
於法無有不知
圓明決斷為智
故云一切種智

用心了解啊!「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我們常常在念,讀經也是常常看到,而我們聽經也常常聽到;常常看到、常常聽到,應該我們都很熟悉。它的名詞代表、表現就是,「一切種智」,所得到的是「正等正覺」;「正等」就是正正確確,完完全全就是全都是覺,而沒有迷,淨而無染,非常單純,那個覺悟的境界。這我們應該能夠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詞句,都無法比這樣的字更妥當,能夠描述出了,佛陀那個覺悟心性的清淨明朗,唯有用「正等正覺」,再加上了「無上」,就是無比;就是這樣,「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正確的覺悟。

這在我們佛教的名詞,又是再說「一切種智」,這就是佛,表達佛陀覺悟那個境界,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宇宙之間萬物,不論是什麼東西,全都含,包括在裡面。多麼的大、多麼的微細,微細到就像灰塵那麼的微細,微細到就像細菌那麼細小,這些裡面的道理,沒有一項不知道,叫做「一切種智」,完全包括在內。這是「正等正覺」的,一個代名詞──一切種智。總納起來,這就是「佛智」,佛智的別稱,也就是「真智正遍知」。是真,不是代名詞而已,是我們已經無法形容,所以用這樣的語言、詞句來代表。「真」是真正實有。這種的智,正遍,遍虛空法界,就是這樣。這種的覺,這種覺悟的智慧,無處不知,就是無法不知、無處不在,叫做「正遍知」。可見佛陀的覺悟,是無上甚深微妙智,也是微妙法,無不全都了解了。

「故云無上正智」。無上正智,無法比到這個智慧更正確的,那就是最正確的了。在《法華經》裡面,也有這樣說,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覺悟是遍空界,沒有一樣不知道、不透徹的,所以「於法無有不知」。他是「圓明決斷為智」,是圓,很圓滿,他能夠非常的分明,歷歷分明。什麼樣的法,微細能夠為我們分析、分析,分析到淋漓盡致,從整,整體,慢慢地為我們分析、分析,分析到完全是空。從這個道理,分析到那個完全都空,才又在「空」之中,點出了「妙」,微妙的真理。再讓我們從這個真理,去會合虛空法界,一切萬物的道理,讓我們能夠入人群,善有為,在「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入人群中去善作有為法。或者是從人間所有為的,看得到、接(觸)得到,世間一切煩惱,我們開始發心入人群,在人群中所遭遇種種種種困難,要如何解?用佛法。學法的人,這麼多、這麼多的煩惱,要如何來堅定我們的道心?要如何將這些煩惱化為零,就是沒有了,有這樣的智慧去分析。

林林總總很多的苦難、煩惱,因為我們知道,「苦」從「集」來。人生結果那麼苦,他的依報、正報,就是這樣在受苦難,無奈,眾生共業。現在,這樣的生活,在這樣的大空間,是他與生俱來,人人共業──你貧,我也貧;你苦,我也苦,在這個大空間,大貧困的國家裡面,面面相觀苦不堪。不只是貧,欠缺物資,生來就在這樣貧賤苦難中,在生活。現在說這些話,大家的腦海中應該也會去想:世界中哪一個國際間,在新聞的影像上報導過;印象中在哪一個地方,有這樣這麼的貧困、這麼的苦難,不只是貧,他們在饑餓。能夠救嗎?很困難。難道都沒救了呢?有啦,就是要很多人的力,要這麼多人的心,轉一下,啟動,啟動愛心,不忍之心。不忍心那些困難的眾生,在受這種極端之苦,人間餓鬼,人間地獄!我們明明看得到。

佛經之中地獄道、餓鬼道,這些名詞我們知道,但是地獄、餓鬼的境界,在哪裡呢?我們看不到,我們無法去體會。在地球上面我們看得到,雖然我們走不到,但是現在科技將影像拉回來,我們看到了。現在交通發達,若有心要去,就是幾十個鐘頭、一二十個鐘頭,哪怕很辛苦,有心要去也會到達。雖然現在在地球上面,不是你想要去就能夠去,就是這個國際的規律──國有國法,國有國規;一個國和一個國,有什麼樣的邦交,或是沒有邦交,這還是又有一個障礙。要如何突破障礙呢?這只要有心不是沒有辦法,而國際也有一種國際的組織,國際的組織,能夠去突破那個藩籬,能夠在組織與組織之間去聯合,將愛如何去送達。

就如(2017年)獅子山,就是大水災!我們大批的東西,趕緊及時要用空運,這飛機就要轉,在哪一個國家落地,才又在哪一個國家再轉機,總共四天到達。那些人就能夠及時得救。但是空運,運費就很貴!若想到救人,生命是無價去分析,所以還是一樣要趕緊,緊急維持生命的量,趕緊讓它到達去。但是這能夠維持的,才是一二十天的時間內的量,接下來就要趕緊即刻用水路走,大量的物資;遠的、近的,較近的比較快到,較遠的,量大,也是要到達。所以還要一兩個月,若要從臺灣出發,在水運就要五十多天。可見世界就是有這麼大,在這個地方要到非洲去,去到西非,那就是要繞這麼大的範圍。

可見,真,真實在那個地方受苦,而我們看不到,是不是沒有了呢?它還是有,距離很遠。離這麼遠,為什麼就要用這麼多的心?因為在生命無距離。生命不分遠近,生命是平等。佛陀,他普天之下,就是天地宇宙間,他一覺,一個覺悟,他普遍了解,道理完整了,生命覺悟的整體也是完整的。既然你知道了,應該這分的愛要普及,同樣在人間;你知道,你有力量,那個地方需要,就是正是需要你這股的力量。其他有力量的人,無法知道;知道的人力量普及不到,這叫做因緣。知因緣,我們如是因、如是緣,我們就去為他們完成,要經過這麼多的動作,能夠完成;他們得救,我們心安。當然,有接觸到,就要有長久的關懷,這叫做因緣。

所以說起來,「圓明」,我們已經知道天下事,有這樣天下人在這個因緣中,因緣果報上,他們為什麼這麼苦呢?怎麼會都共同集中在那個地方呢?依報、共業,因緣果報在那裡。佛陀出生人間,就是要來了解,全都知道了,所以他的覺悟,是「四生慈父」、「三界導師」,天下全都是啊!哪一個地方受苦,和自己孩子在苦一樣,這就是我們要學的,佛陀教菩薩法,菩薩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你既然知道,知道我們要圓因,我們要圓因,才有辦法能夠得到果,所以因、緣、果、報,我們給他一個活下去的緣,我們得到的結果,我們自在。

聽到別人在受苦難,我們心不堪忍;我們不堪忍眾生受苦難,所以要去救他,這就是我們知道了。「圓明」,要如何去造作?要「決斷」。為何很辛苦?在那個地方,原來就長年累月就是在苦難中,加上了大水災,這種這麼的苦難。家人,他們的家人也生離死別了,死亡、受傷、飢餓,全都集在那個國家,在那個地方。我們既然知道,我們應該要想出辦法,集很多人的愛心。這麼多人的力量,就是儲備著,哪一個地方有苦難,我們就要去幫助,所以我們就有國際救災,這個準備,所以,準備在什麼時候,國際間有災難,我們就要趕緊去造作、去運作;要運作,就要「圓明決斷」,發揮你的智慧,這是必定我們要走的。

所以,「云一切種智」。要知道天下事,在臺灣如何能夠知道,到獅子山去?不是只有臺灣去的力量,還要美國長年累月,要在那裡陪伴。美國的慈濟人,有同仁(慈濟西非獅子山伊波拉疫情賑災專案負責人史蒂芬‧豐巴 Stephen Fomba)派駐在獅子山,所以他的訊息能夠回來得很快,要去的力量。其實美國要去到獅子山,臺灣要去到獅子山,都一樣那麼遠的距離,他(史蒂芬‧豐巴 Stephen Fomba)沒有比較近,但是有心。

有心,轉一個念頭,距離就是這樣與我們這樣近,因為你有關心,自然這些生命,就拉近了我們的生命中。剛才在說,這樣為你們描寫,這樣這樣的境界,我們的腦海中,應該能夠浮現出了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景象。這也是我們的心,很快就靠近到他們的環境去,他們的苦難,我們很快就能夠體會了解到,我們起了不忍心,大家集合力量,我們本來就有這樣的準備,哪一個國家、哪一處有苦難,我們要及時趕緊去;不論是緊急的時間去,我們要如何,後面大量的物資再補充,這全都是要經過分析。粗、細,不論從空中走,從水路走,大量或者是急要,這都是要分析。所以,還是一樣,「一切智」、「道種智」。路要如何走?「一切種智」這全都需要。

佛有三智:
一、一切智
二、道種智
三、一切種智
即佛之智
一切道者
即一切諸佛之道法
一切種者
一切眾生之因種

佛陀他的智有三智,那就是第一「一切智」,知道,普遍世間的事情,我們要知道。第二「道種智」,「道種智」,我們知道了,這個道要如何走?是要從空中走?要從陸地走?要從水路走?都有道理。空中,空中有空中的路線,航空有航空的線;陸地有陸地的線,水路有水路的線;天地之間這麼的廣,它一定有它的航線,有它的陸地的路線,所以,我們同樣的道理,一直在說,佛陀給我們一個方向,路我們要開。這個路開了,那就是已經在世界了,世界要通國際和國際間,已經開路出來了。海那麼大,一點點都不能偏差,那個方向若有一點點偏差,就迷在海裡;空中也不能一點點偏差,一點點偏差就迷在空中,危險啊!陸地也不能,就像在爬山的人,山路常常在爬,但是一點點方向偏掉了,就迷山,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方向,我們要腳踏實地多走。

修行與這一樣,方向有了,我們既決定我們的宗旨,我們的宗門是在修什麼宗門,你就要往這個宗門專心去力行。宗旨、方向我們應該要知道,這就是「一切智」、「道種智」,還有第三「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包含「一切智」,包含「道種智」,歸納起來就是「一切種智」。所以,「一切種智」,那就是佛陀智慧的別稱,這就是佛智,三智合一,就是佛的智慧。所以說起來,「一切道者」,即是「一切諸佛之道法」,這條路,是所有的佛、菩薩在走的路,方向就是「一切種智」,所了解這個智、路的方向。所以,「一切種者」,那就是(知)眾生的因緣果報。我們若是集三智合一,我們在人間群中,就不會讓它迷失了。這就是佛法,要能夠找回來,我們回歸到真如本性,必定要走出了這樣的路來;我們的宗旨、方向,一定要走出來。

所以,我們前面這樣說:「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諸佛師子奮迅之力
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就是方向要對準,我們要發揮力量,以及那個迅速,要趕緊,不能懈怠,我們就要精進;精進就是不退轉,所以我們要有威猛大勢的力量,一心往前。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大家:「我們方向要正確,我們要把握,我們要精進。」這前面的經文,差不多讓我們了解。因為經文的內容重要,所以重複偈頌,說:「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不可思議。那個時候,世尊開始將這個法說了,鼓勵大家,一個教誡,但是希望大家要依教奉行;應該要走的,要走,不要中途懈怠,這為我們教誡。所以,「當精進一心」,偈文這樣說。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佛殷切教誡
該當精進
是即當一心
勤行精進

佛用多麼殷切的心來教育我們,來警戒我們,「對的方向,你就是要直走,不要停歇,要勇猛精進,才有大勢力,才一定這樣過」。所以這就是佛,他很懇切來叮嚀我們,來教育我們。我們應該,「該當精進,是即當一心」,所以我們一定要一心,心不要退轉,一心一方向,我們要「勤行精進」。這是佛陀期待我們,要很懇切叮嚀我們、教誡我們。

所以,下面接下來說,「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欲明此大事因緣
誡勿得有疑悔
切莫心生退轉
即不能入道

佛陀現在要將這個法,很坦誠地讓大家知道,過去走過的路,也是很坦誠告訴大家,就是這樣經歷過這麼久這麼久。長遠劫以來,發心的時代一直到今生此世,之後修行、覺悟、教育,這個過去都開始這樣說過了。現在要告訴你們是如何來的?這從哪裡來,那個根本要讓大家知道。你們了解了,要勤精進!現在不能放逸;不只是要勤精進,還不能有懷疑。既然那麼久了,大家清楚了解了,現在要再說的話,就不要再有懷疑的心,要一心精進。該知道的,大家知道;知道了之後,接下來就不要有懷疑了。所以,「佛欲明此大事因緣」,要讓大家知道,諸佛菩薩來的因緣,人人的過程,所以教誡我們,「勿得有疑悔」,不要有疑。「切莫心生退轉」,這樣意這麼的殷切,不要退轉!退轉就離開了,不要退轉了。「即不能入道」,你若一退轉,就會無法入這個道來了。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真的是不可思議,甚深甚深,真實甚深,不可思議的法。而我們,過去佛陀耐心為我們解釋,雖然我們還未身體力行,我們還未體會到,也不要起懷疑。

佛智叵思議:
佛之智慧其義深遠
非常人之心所能思
口之所能議
故云佛智叵思議

所以,佛之智慧其義甚深,真的很深,「非常人之心所能思、口之所能議」。真正是不可思議,佛陀這樣的法,而我們看到,我了解了。了解,你沒有去身體力行啊!佛陀告訴我們,火宅,三界如火宅,你沒有被火燙到;火宅,就像那些孩子看到火宅,好玩。我們在看佛經,雖然告訴我們「火宅」,有的人是吹冷氣在看「火宅」,這段(經)文,我就很涼,「火宅」與我有什麼關係?文章不錯,我就繼續看。若用這樣的心態,是不對哦!

道理是真理,我們現在是沒遇到,讓我們遇到之時,那就像獅子山,那就是最極苦的境界去了。我們即使知道了,太慢了、這無奈了。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沒有體會到,不能不知道,知道,我們也要如同身受,要有這個同理心;你若沒同理心,對你說很多話也沒有用。我在病、我在苦,我告訴你我有這樣的情形。在他的立場,是善解一下就過去了,要再說怎麼樣呢?就沒什麼話可說了,這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要有同理心,在遙遠的地方有這樣的苦,我們一定要付出。在我們近圍的人,我們要關心,我們應該要體貼,我們要有同理心,這是有這個同理心,我們才能夠振作起來;有同理心,我們才有辦法開發我們的智慧。我們若沒有同理心,我們永遠還是,拘束在你日子空過,拘束在你就是依、正的報,就是這樣的因緣。隨著因緣一段一段的生死過去,累積的業力,永遠這個智,智慧,絕對無法入我們的慧命中,再增加。

因為我們沒吸收到資糧,資糧沒有滋潤到我們的慧命,別人的事情,我們將它當作別人的,所以這個人群中的智慧,我們沒有去深入它。「煩惱即菩提」,別人的煩惱,我們就要提起了我們的智慧;這境界,用說的說不清楚,應該就用境界我們來接受,來激勵我們,這就是都在教誡我們。這不知不覺,永遠就沒有用,所以說起來,不是我們凡夫,這不想要精進的人,所有辦法去體會到。「佛智」,佛的智慧,它含著那麼深的道理,我們怎麼會知道呢?我們就是要在,近的地方,我們要有同理心,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他的心理。人與人的心這麼接近,人的心理都體會不到,天下事物生理,我們怎麼有辦法體會得到呢?我們「一切智」要如何來呢?「道種智」要如何來?「一切智」,「一切種智」,我們要如何成就呢?沒有辦法!所以,連「一切智」,我們就做不到了,一切人的心態、一切人的生態,生活的生態,我們就無法體會,我們要如何,去體會天下苦難事呢?

入人群,總是要去了解,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人群中多煩惱,我們入人群去,我們才知道,才有辦法增長我們的智慧;感受到這是苦,同理心去感受苦,我們才能夠增長我們,能夠滋潤我們的慧命。常常譬喻過,蓮花是在蓮池中綻放的,它能夠很營養的蓮花起來,是在蓮池裡面,蓮池是污泥,污泥是因為蓮花,所以能夠將它美化,大家靠近蓮池來,來觀賞蓮花。同樣的道理,我們進入煩惱的群眾中去,我們去了解,不是好玩進去人群,是真正要探討道理進去人群,這就是菩薩。所以我們想要學菩薩道,我們要去體會佛意,要去了解佛心、體會佛意,才有辦法接近佛的智慧。

所以,佛甚深的法,它的義理深遠,不是一般人有辦法(理解)。而我們就要看,我們用什麼心來面對,接受到佛的真實法,我們就是要身體力行。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讓你文字很美,我們也無法去體會到。要說佛陀那個智慧,真的是前面幾句話──「無上正等正覺」,或者是「一切種智」,這樣來描述他。其實智慧是深遠,不是我們簡單說得出來。所以,佛智是不可思議,我們豈能不用心呢?

接下來經文又說:「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陀告訴我們,在經文之中就這樣說,佛絕對沒有不誠實的話,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應該相信,不要有疑。「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你現在已經發心要行菩薩道了,就是很難得,你現在已經,將你的這個相信,已經培養出來了,面向著菩薩道要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學道者非有信力
不能精進
故名信力
汝今出自信心之力
住於忍耐善法之中

佛陀將聲聞、緣覺,已經讓他們能夠信解了,這個信解,〈信解品〉,我們也看到了、說過了,「信解」。所以,四位大弟子已經了解了,也開始知道有寶藏,是自己沒有發現,現在要相信,原來自己也是長者的孩子,也是很富有,擁有這麼多的寶藏,要相信。

我們現在也知道,知道佛陀的教法是在我們自己,我們人人本具,我們現在都相信了,也發心要行菩薩道,這很不簡單。所以,「學道者非有信力,不能精進」。我們要學道,我們若沒有信力,我們絕對無法精進,我們的信就是沒有很徹底,沒有很強信,才會這樣進進退退,這智力不能夠集中。這就是因為我們的信根不健全,所以不能精進。「故(名)信力」,我們在《三十七助道品》,也有說過。所以,「汝今出自信心」,這個力量既然出來了,我們應該要,「住於忍耐善法之中」。我們既然在「信」,我們在這個善法就是行菩薩道,我們的宗門應該要身體力行,這是宗旨,這是方向。所以,「由信而有勢力」,因為你有信,你自然你就有勢力。

由信而有勢力
信根增長
破諸邪信
不為偏小所動
信為道源
生之可以入道
善為道資
忍之可以成果

「信根增長」,就能夠「破諸邪信」,這邪信全都破除了。所以,「不為偏小所動」,不會被這個偏的道,將我們誘惑去,不會被這個邪的信念,將我們引去。所以這個「信為道源功德母」,能夠長養我們一切諸善根,這我們都常常知道。「生之可以入道」,我們信根若生起來了,自然我們就能夠走進這條道路;方向我們若知道,我們就能夠走進道路。不要中途生疑,或者是懈怠;疑心一起就懈怠下來,明明知道道路是對的,但是覺得很遠,就這樣懈怠下來。在〈化城喻品〉也是這樣說,不可哦!我們要一心精進。

所以,「善為道資」。這個善法,行一切善,菩薩道是我們慧命的資糧,眾生就是我們的道糧的養分,所以我們應該要入人群行善法。菩薩「六度萬行」,這就是我們的一條路,諸佛菩薩就是這樣走過來。所以,「忍之可以成果」,只要你真的忍,怎麼辛苦,我相信,我就是這樣做,情甘意願,就是這樣一路去。所以,「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昔所未聞圓妙之法
今於此會悉當得聞

過去不曾聽到的法,過去這個那麼圓妙的法,我們還不曾聽到,今於這個法華會上,我們已經應該能夠得到了。只要你從開頭的「跡門」,一直到現在開始的「本門」,回顧來時路,路是如何走過來,用心。所以,「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我今安慰於汝
聞妙法
勿得懷疑憂懼
疑懼:
疑其所化之跡
懼其所成之大

佛陀說:「我現在很懇切安慰你,不要失信心,不要有懈怠,不要懷疑。」這是佛陀殷切來教育我們。「聞妙法勿得懷疑憂懼」,將要聽這個妙法,不要懷疑,也不用擔心路還那麼遠,總是方向對,信方向,路踏實步步前進,不要疑懼。「疑其所化之跡」。不要懷疑,佛陀過去是這樣走過來的,是這樣來的,那個「跡門」已經讓我們知道。「懼其所成之大」,不要去想:佛陀難道有走那麼久的路,走那麼的多?難道真的度那麼多人?無量數的人一直來,讓佛陀三化淨土,化穢土為淨土來容納這麼多人。不要懷疑,過去的既不要懷疑,也不必驚懼佛所說的是不是實。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就再加強語氣說:「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佛口所宣
一一稱實
智慧深遠
不可度量

你們要知道,佛沒有不實在的話。所以佛說出來的話都是真實法,「佛口所宣,一一稱實,智慧深遠,不可度量」,真無法讓你測量。「佛無不實語」。絕對沒有不實的話,所以來教誡我們弟子諦聽,要用很誠意來聽,聽佛陀所很誠意要告訴大家。要有誠意對誠意,佛陀的本懷,一心就是要告訴大家這些話,「佛無不實語」,大家要誠意來接受。

佛無不實語
告誡諦聽誠言
所謂日月墮落
須彌傾動
諸佛實言
無有異

「所謂日月墮落」,我們《藥師經》你們常常在誦,日月可墮落,須彌山可傾動,但是「諸佛實言,無有異」。須彌山可傾動,世間說須彌山穩如泰山、穩如須彌山,其實它也有動搖之時,但是佛的真理是沒有動搖。因為佛陀告訴過我們了,器世間成、住、壞、空,這是實的道理,連須彌山都有傾動,但是道理,絕對永遠都是(不變),所以佛陀的真實語我們要相信。

所以大家要用心,佛陀那麼懇切,告訴我們「佛無不實語」,絕對沒有不實在的話,告訴大家的話句句都實,不要聽不懂。每次若在說話,聽不懂,聽不懂就要再重新說,在說的話已這麼淺白,還是,還是不了解,要用心,要信心,有信的用心,自然再深的法都是聽得懂;要聽懂,就是要身體力行。所以說起來,這個同理心,不論是心理、生理、物理,天下一切道理普遍了解,從最近的,我們就要去體會、去了解。這只有一項──信心,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26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823《靜思妙蓮華》佛有三智 勿懷疑懼 (第148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