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五 8月 25, 2023 9:40 am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五 8月 25, 2023 1:47 pm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調伏身口意誓願,而制伏諸惡業行。又調理惡魔,不使令惱亂,降伏我心,調伏令究竟出離。柔順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威勢伏之。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釋明過去未聞、見之法,而今將得聞。謂是諸菩薩,為我於此世界,成道以後所自教化之菩薩。
⊙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佛於此界發心修行,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果上教化,是諸菩薩,以戒定慧調柔制伏其定。令發道意猶言道心,求無上道之心。
⊙令發究竟無上道意。由我教化,調伏其心;由我開導,令發道意。此答誰為說法教化,從誰發心之問。
⊙謂法華經所說之法,清淨潔白,唯談中道之理,而無空假二邊,瑕穢之相,即圓頓一乘妙教,調和柔順,是名調柔善。

【證嚴上人開示】
調伏身口意誓願,而制伏諸惡業行。又調理惡魔,不使令惱亂,降伏我心,調伏令究竟出離。柔順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威勢伏之。

調伏身口意誓願
而制伏諸惡業行
又調理惡魔
不使令惱亂
降伏我心
調伏令究竟出離
柔順者以法調之
剛者以威勢伏之

用心,多體會。降伏身、口、意,立弘誓願,這最近我們不是常常在聽嗎?〈安樂行品〉不斷這樣在說,一直到〈從地涌出品〉,我們還在回顧「四安樂行」。「四安樂行」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日常沒有離開我們的環境,沒有離開我們的聲和色,沒有離開我們的身行;舉止動作、起心動念,無不都是身、口、意,這是時時分秒,都是和我們在一起,都是在生活中!原來生活就是在修行,佛法,佛陀教育我們,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理念、方向對了,無時無刻都是身、口、意,無不都是正語、正行、正思惟,全都在正法道上在行,這就是我們修行。

法原來是隱藏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命中,時間、空間與法,都是合而為一體。只要我們有在修行,只要我們有在用心,哪一個時間不必用到身體?哪一個時間不必用到嘴、口?哪一個時間,不必用到我們的心和腦呢?時時不離!不離身、口、意,分分秒秒不離時間,隨著我們的身體,你走到哪裡,你就是到哪裡去。法就是一直與我們常在,只要我們一念心──修行的心,法無不都是遍空間,也是所有的時間;我們專心、專意,我們全都是在修行。

所以,身、口、意,對的事情,善有為,這樣立弘誓願,這叫做「四安樂行」。所以我們要好好調伏,只要我們身、口、意調得好,四弘誓願立得堅定,自然我們就能夠制伏諸惡業行。身、口、意、誓願已經堅定,目標也是我們的生活,也是我們的方向,自然我們就能夠,制伏了諸惡業行。善、惡,我們的善已經很堅定,我們的力量已經很鞏固,惡就拉不過我們了。

我們平時在制伏煩惱無明,無明煩惱制伏了,惡業行,絕對不會產生起來,所以我們已經將它制伏下來,再也沒有惡業的行為。我們「諸惡莫作」,就沒有再做了;「眾善奉行」,善有為法,我們已經隨著身、口、意、誓願,不斷增長。在這個善有所作為的善法,我們不斷身、口、意、誓願中,為人群在付出,就沒有「諸惡業行」了。「又調理惡魔,不使令惱亂,降伏我心」。我們最擔心的,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魔。其實心外無魔,是我們的內心魔;這種的惡魔──煩惱無明,這種的無明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不論外面的人是如何看我們,只要我們身正、心正;我們的行為正,什麼樣的無明、外境,絕對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而我們若是用功不夠,外面的人不了解,興風作浪,我們的心就會讓它影響到。

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無私,相信自己所造作的,那就是正語業;都就是正語、正行,就是善作為的業,那心我們就常常是很正確,不受外面的風、聲來誘惑我們。自己自信,也信人,而人人也信我們,也要信法,不會再受再外圍的聲、風,來誘引。所以,正者自正,不受風所搖動,自然那陣惡風、魔風就過去了。只要我們的心魔不生,自然外魔就不侵,所以我們要好好「調理惡魔,不使令惱亂,降伏我心」。佛陀將要成正覺之前,坐下來,好好來思考,當他身心清淨時,突然間,內心忽然間很澎湃,很多的境界現前,這幻境、幻相,這樣很多一直浮現出來。他要用他的定力、念力,真真正正身、口、意、誓願定力,就是這樣穩定了。不論什麼樣的幻相出現,他就是用穩定的心不受搖動,這樣,就這些幻想、幻相、幻境就不見了;只要心不會受這個相來擾亂,自然這個境界它就不見了。這就是佛陀在這些境界,都完全平靜了,那個時間,身心整個開闊起來,寂靜清澄,志玄虛漠,這個境界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這就是覺悟的剎那間,降伏了心魔,叫做伏魔。坐下來心很平靜的時候,這種幻想、幻覺,在他的心他很穩定,沒有將這個相將它用心執著住,常常在那裡起了亂想,沒有;這心顧好,那個幻相,自然就不會印在他的心,不會去擾動到他的心,心清淨,幻化魔境消滅了。當魔境消滅,剎那之間心地開闊,就是寂靜清澄的時刻,那就是因為他「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種的意志力,降伏了這麼多的魔。

這就是佛的境界,覺悟,一切的煩惱無明,再也不會再來困擾到他,佛陀的心。所以,「調伏令究竟出離」,已經完全出離了,調伏了一切顛倒亂想,這些魔的境界完全去除,所以這念心解脫了,心念時時無不都在柔順。所以這個「柔順」,就是佛陀大慈悲心,成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用這樣的方法再回過來,來教育眾生。要用什麼方法來教育眾生?也同樣用「慈、悲、喜、捨」。如何來調伏我們?「四安樂行」、「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這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這個法我們也聽過啊!是不是我們平時有將這個法用在我們的心呢?柔順,教育的方法也是要用這樣,柔順。

柔順,有順的人,他能夠接受法,指導他、教育他,他能夠很用心。聽,聞一,他能夠知十;更利根的人,聞一知百、知千、知萬,這樣點他一下,他就能夠了解很多。就像這樣,叫做「善順」,這種能夠對機,我們如何教育他,他如何願意接受。不是只有人百依百順而已,是法聽進去,懂得接受來運用,這才是真正的柔順。不是只有人柔,其實要順著這個教育,接受過來,應用在生活中、應用在人群中,如何用在善有為法之中,這叫做「順」;順這個法,願意受教,這樣的人就是「以法調之」。順利用這個法,這樣不斷、不斷教,「這項你了解了,來,我再告訴你其他的方法,再跟你說……」。

從小乘如何來修行,如何來克服環境、待人接物。接下來,還要跟你說,說人生的苦難,那種一切有為,如何來面對人。對人,遇到困難嗎?什麼樣的無為法來分析,不要放在心裡,用無為法,放下。這就是「柔順」。我們能夠這樣教育他,了解,這就是用法來調教他。

若是「剛」呢?很剛的人,要怎麼辦呢?「剛」,就是頑劣,態度不好,教他,再怎麼教也是這樣。何況法有在接受嗎?就是很頑劣,要怎麼辦?就像這麼的頑劣,不只是聲色無法調教,內心都無法善順了,像這樣的人要怎麼辦?就「以威勢伏之」,就是也要用強的方法,如何來訓示他。所以,就像老師在教學生,不是放棄他,要看學生,該用順的,我們就要順順地教;很歡喜、很貼心,我們順順這樣教,要如何來培養好的人才。若是這種頑劣,有時候「默擯」。釋迦牟尼佛,不就是對阿難這樣說嗎?「不要去回應他,默擯他。當然,你用愛包容他,若還沒有辦法,就將他默擯掉,這樣頑劣的人。」或者是要棒喝,這全都是教育的方式。

眾生剛強,很頑劣,佛陀很辛苦,人間教化。我們就要學,用心,用心要學的方法,不離開這些,佛陀已經教我們,教我們要如何,身、口、意要行正;行要正,我們念要正、我們的意要正,自然我們的業,所造作的業就是正業。我們若能夠正行、正業、正念,還有什麼會錯誤呢?所以我們要了解,對的事情去做,也就要認真做,要立誓願做。若能夠這樣,這些煩惱、惡業,自然它自己慢慢就消滅掉了,沒有了。因為善的念頭不斷,前、後念連連接接,好的事情不斷這樣在做,當然惡念、惡行不會產生,這樣就完全制伏掉了,就沒有惡業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你的正思、正見、正行為全都在,哪有什麼樣的魔幻,在我們的心裡呢?就沒有了。這些惱亂我們的心思,就完全消除了,煩惱無明也這樣去除了,問心無愧,什麼都沒有,自然就能調伏;調伏我們,讓我們能夠「究竟出離」,再也沒有煩惱,再也不會去做到錯的事情,所以我們的身心能夠輕安自在,自然「究竟出離」。

我們心在法中受教,我們會很順利受教,佛陀的教法入我們的心,一點點都不困難,理所當然。這個理所當然,法一定是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心已經受法,將我們教化,化成了我們,就是在佛法中的生活;舉手動足、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法的生活中,我們自然善順了,也不會再有什麼多麼剛強,身心已受調伏了。這,佛陀教育我們的方法,我們應該要身體力行。對,對的事情就是要做,要堅定地去做,利益人群,做就對了。

所以,前面的經文也這樣說:「所得第一法」,這就是第一法,無不都是調伏我們的身心,這就是佛法。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陀的教法是很深,但是再怎麼深,還是我們的法要有入心;法若入心,才有辦法入甚深微妙的法。我們若是,法若沒有入心,佛陀的教法是很深,深得不可思議,也很難分別。因為法,它的文、義、意,要來解釋它都難了,何況道理,不是用文字有辦法解釋,叫做「言語道斷」。我們若要用語言說:「這句話就是法。」若這樣,已經話說出去了,聲音不見了,法在哪裡呢?所以「言語道斷」。我們語言說出去,我們要聽進去,印入在心版裡。

心版在哪裡?打開我們的內臟,又沒有什麼心版,都是叫做「代名詞」,是記憶,在記憶之中,就是「識」,在意識之中。所以我們要好好聽法要聽入,用「意」聽入那個「識」,入我們的種子,入我們的「藏識」之中,這才是真正我們能夠解法,能夠理解法。現在法在說這句,「哦,原來這句在說什麼事情」,同樣的道理。要不然什麼叫做「寂靜清澄」?「寂靜清澄」是什麼?四個字要描述了一切的煩惱去除,談何容易啊!無明、煩惱、惑,這要如何去解釋?只有四個字──「寂靜清澄」。心靈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而我們凡夫整個內心的境界,那就是無明、煩惱、惑,就是這三項,讓我們一直生生世世,這麼的辛苦著。要如何去除這些生生世世的迷惑?就是要法。

法,我們那個藏識之中沒有種子,你聽了就過了,就沒有了。所以,要好好用心將法成為記憶,種子歸入我們的藏識,我們才有辦法在記憶中再想到,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很重要。所以,法,「所得第一法」,甚深,是不可思議、不可分別,無法語言來分別,無法文字來描述,這是很不可思議,很深。雖然這幾句話,其實要分析到最後,很深。光是「甚深」,深在哪裡?就要解釋很多,還不能到。所以,「如是今當說」。因為這麼深的法要怎麼辦?佛陀說:「現在開始要說了,這麼多的菩薩都來了,現在正是要說的時候。但是我要說,大家一定要用心聽,要聽好。」這就是佛陀再叮嚀,這個法是這麼重要,大家要提醒自己的心,好好用心接受。

所以「爾時、世尊說此偈已」。

爾時
世尊說此偈已
告彌勒菩薩
我今於此大眾
宣告汝等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些偈文是續著長行文,前面,雖然偈文說過了,現在佛陀,還是同樣再「告彌勒菩薩」,說:「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我現在開始真的要將這個法,「本門」,這個「本門」要打開了,過去讓你們入第一道門,用第一道門的教法來教育大家,展示給大家看。這種「四安樂行」,是如何過來的?人間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的人類,都有這樣剛強的眾生,不得不要發大心、立大願、持恆心,這樣生生世世,面對著這麼多剛強眾生。難堪忍的世間,就是要這樣耐心過來。」

所以:「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阿逸多
是諸大菩薩摩訶薩
無量無數阿僧祇
從地涌出
汝等昔所未見者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彌勒菩薩,告訴你,你現在所看到這些菩薩,有很多很多,從地湧,這些你不曾見過,這些人的因緣,我這時候,應該要告訴你們的時候。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這樣說:「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我於是娑婆世界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已
教化示導是諸菩薩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現在開始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開始要來說明,說明釋迦牟尼佛是如何過來的?他如何來教化。

此釋明過去
未聞、見之法
而今將得聞
謂是諸菩薩
為我於此世界
成道以後
所自教化之菩薩

這些菩薩這麼多,就是過去,在過去所教化;這過去所教化,現在的菩薩不認識過去的,這是很自然,現在開始要向這些人介紹。雖然過去未聞、未見的法,現在要展示給現在的菩薩,以前所在教育那些菩薩,所為他們用的法,現在的人,還不曾聽到、不曾看到。

就像我們那個時候,慈濟用「竹筒歲月」開始,是因為那個時代,我們的慈濟要如何開始引起?就用方法,就用這樣,「是不是你們若是歡喜,想要皈依,我就告訴你們,你要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有一個志願,想要做這樣,你若是那麼願意親近師父,你就要與我做一樣。你們就要去呼籲,大家每一天要省一點點錢,不影響菜錢、不影響家庭,用這樣的方法來做善事。你可以向你的朋友、向你的親戚,大家來呼籲。這樣,你若願意,我們再來結這分緣。」

這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開始我是一個願:不要收弟子。但是因緣到達時就是這樣,他們要求皈依,也是在那個境界裡所發現到的──眾生有苦。那攤血一直在心裡,難產的婦女,這個記憶、這個印象很明,所以引起了這念心:要怎麼辦?能夠幫助人?

現在有這些人要求皈依,我不想要收,但是他們那麼誠意,那個境界,那攤血的境界在我的內心,所以才會這樣說:「大家若願意要皈依,你們就要做我很想要做的,大家共同的志願來做好事,只要不影響到你們的家庭生活,而這樣累積起來就能做好事。」這樣的因緣開始,所以「竹筒歲月」衍生過來。

這就是這樣的故事,現在進來的弟子,知不知道?不知道的人還很多。現在的環境需要用這樣的法嗎?現在的環境是不怎麼需要,不過我們要再將這個精神理念,也是同樣在國外很有施行。「竹筒歲月」,已經施行在國際間了,因為有這些東西,才有辦法再說過去,這個點滴能夠救人,那些貧窮將要接受幫助的人,他們也能夠付出一點點,能夠:「哦,原來這個點滴,是來自這一點點,這樣我也能夠救人。」也給他們有一個心,對因緣來說,也是讓他種一個福緣;對他的心理來說,他也知道這是點滴累積來的物資,這樣我也能夠做善事。

看看現在,非洲,我們也是靠這樣、這樣,取在當地、用在當地。若沒有銅板的人,若沒有現金,連五毛錢都沒有辦法,連一點點現金都沒有,他能夠省一口飯,也能夠再幫助另外的人。這個觀念啟發起來了,借這樣的機會,還要有人會說故事,要不然現在的人,根本就無法聽過去,有這樣的環境過。佛的時代就是這樣,很多人,佛陀如何教育?過去四十多年間,是如何接引過來?可能佛陀在最後很多人,開始五個人,一直到了最後,很多的弟子。不一定最後很多的弟子,不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佛陀用什麼法教育那些弟子,所以過去還不曾聽到。法,是跟著人的根機、跟著時機不斷這樣在衍生。

所以,佛陀在靈鷲山,現在就是要來展現出了,過去的法是什麼因緣走過來。所以,現在的人還不曾聽到,就要重複,所以常常說「舊法新知」,才不會到時候,過去的都不知道。在靈鷲山,就有彌勒菩薩帶著這些人,就說:「過去的我們都不知道,那些人我們都不認識。」現在佛陀就要說了,不曾聽到、不曾看到的這些法,佛陀也要說出來,「而今將得聞」,現在應該聽得到了。現在我們要說,我們到底宗門是如何開的?慈濟是在什麼時代設立下來的?我們的宗門是如何開?我們能夠看到的國際間是什麼樣?多少的菩薩在那個地方,應用他們的環境,如何在救人?現在應該一邊聽經,也一邊要知道我們的宗門、法脈,是如何走過來。這菩薩道,人間菩薩,佛陀教育菩薩法,我們就是要這樣,將過去、現在合而為一。

所以,經文之中的意義說,「是諸菩薩,為我於此世界成道,以後所自教化之菩薩」。是這些菩薩,就是現在,從地湧出來,這些人你說不認識他們,這些菩薩,是我在娑婆世界開始修行,來來回回所在度的眾生。因為因緣成熟了,我這樣在這個地方成佛,這些菩薩,長久以來就是我所教化,生生世世我所教化過來。這是釋迦牟尼佛,要來介紹這些人,「這些也是我的弟子,這些的因緣已經很久了,過去的過去就是全都已經有緣,前前後後因緣成熟,現在開始成就了。」這些弟子就是這樣過來,無不都是與釋迦佛有緣。所以,經文就是這樣說,「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三藐三菩提(已)」。

我於是娑婆世界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已:
佛於此界發心修行
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就對彌勒菩薩說:「想要知道這些菩薩來自哪裡,告訴你們,這是我在這個娑婆世界,發心修行開始,已經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後,這樣不斷教育。」所以,所「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教化示導是諸菩薩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果上教化是諸菩薩
以戒定慧
調柔制伏其定
令發道意猶言道心
求無上道之心

過去就一直結緣了,一直到了成佛之後,還是不斷地示導,就是用「跡門」的方法,種種說法,譬喻、因緣等等為他說法,一直顯示這個「跡」的教化,一直一直這樣過來。這些菩薩也已經身心受調伏了,這些人。所以,這是「果上教化」,他們已經有成就了,從「因」到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這些都已經受化過了,大家已經都發心在行菩薩道,有所成就了,「六度萬行」,在道上有所成就。所以這叫做「果上教化」,已經因緣成熟,接受教化,已經有成就了。

「是諸菩薩,以戒定慧,調柔制伏其定」。已經那個身心,都很調順、柔和了,也具足了這個智慧,這些全都有了──「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些弟子都已經具足了,已經具足這樣的定慧。所以,「令發道意」,所以這就是道心,道意,這些法全都在心裡了,所以「求無上道之心」,很具足。現在所看到的是受化之後的結果,現在已經是這樣了。過去也是凡夫眾生,就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好好去調教、去感化,現在已經變成這樣,就是很有成就。所以,「令法究竟無上道意」。

令發究竟無上道意
由我教化
調伏其心
由我開導
令發道意
此答誰為說法教化
從誰發心之問

這些人,心心念念就是在這條道上,那個究竟的法都是在內心,很能夠體會這個法,究竟出離那些無明,煩惱已經都調伏掉了。所以,這些人,全都是「由我教化」,是我釋迦佛,在過去無量劫、無量劫以來,這些有緣的眾生,就是這樣一直一直教育過來;現在我成佛了,這些菩薩成就了。這就是「調伏其心」,已經慢慢將他們調伏。現在所說的法,他們都很體會了解,也發大心,道意,也發無上的道意,道心、意念很堅定。「由我開導」,這些人都是我教化的,長劫、長時間就這樣一直教化過來。「令發道意」,就是很堅固的道心。

這些就是回答彌勒菩薩,回答要說:「這些菩薩就是我去調伏他們的。」這是什麼人教的?佛陀回答他們:「是我教的,這些都是我的弟子,是從我教育中所發心起來,行菩薩道。」這就是要用長時間,佛陀回答的意。「謂法華經所說」。

謂法華經所說之法
清淨潔白
唯談中道之理
而無空假二邊
瑕穢之相
即圓頓一乘妙教
調和柔順
是名調柔善

我們要了解,所有的法就是在《法華經》,《法華經》所說的一切法,無不都是清淨潔白,它完全所談的就是「中道」的道理。《法華經》所談的是「中道」的道理,它沒有偏,因為它教菩薩法,就是人間也是用人間的志向,不過是以出世的精神。我們出世就是「無為法」,入世的精神是「善有為法」,就是用這樣,善有為法入世去度眾生。在這個人間中,我們要用出世無為法,一切寂滅,回歸寂靜清澄的境界,這就是「清淨潔白」。「唯談中道」不談「空」,也不談「有」,完全說「中道」,這「中道」的道理就是完全說菩薩法。「而無空假二邊」,「空」就是空理,而「假」就是「有」,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假」,不談這些。沒有這些「瑕穢之相」,沒有骯髒的,完全乾淨的,就是「圓教」,也是「頓教」。

因為佛陀告訴我們,道理原來是圓的,我們「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我們有一個「大圓鏡智」,這是圓的,而且我們立地即是佛,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我們用佛心來看人群,人人都是未來佛,「感恩哦!成就我的道業,尊重你未來會成佛」,所以感恩、尊重。現在雖然全都是凡夫,我就是無私的愛願意付出,所以感恩、尊重、愛,我們就是在人間在付出。所以,「即圓頓一乘妙義」,這就是「一乘」,是圓教、是頓教,這全都是「調和柔順」,這叫做「調柔善」。這在經典裡面,佛陀所要教育,菩薩道,就是用柔和善順的方法來教育,教育眾生。

所以,我們要知道眾生原來是佛,若要用頓教,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只是我們的身、口、意,好好調伏,我們行在「四安樂行」,自然我們的惡行、業力,就完全消除了,心就回歸,回歸到那個柔順的境界,我們就寂靜清澄。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28日~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20230825《靜思妙蓮華》調伏三業 制諸惡行 (第1488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