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8月 29, 2023 8:1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8月 29, 2023 11:40 am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修菩薩行,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則菩提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諸惡業,於諸生死心常無厭離,而持菩提之心,恆無退失之念。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佛答彌勒所問:是諸善男子等:即從地涌菩薩。不樂在眾多處,空言無益,所以不樂。
⊙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性。貴於自得,不貴人知,故不樂在眾多;貴得於心。不貴於辭佞,故不樂多說。
⊙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恆常唯樂於靜默安處;勤行精進聖道,晝夜精進,無暫停息。
⊙安靜無聲,深居避患,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
⊙所謂真知生於恬靜,妄惑起於世務,欲修正智,要須靜處。
⊙修道之要,不容怠廢,故云勤行精進,慇懃精進,廢寢忘食,不知其勞,故云未曾休息。

【證嚴上人開示】
修菩薩行,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則菩提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諸惡業,於諸生死心常無厭離,而持菩提之心,恆無退失之念。

修菩薩行當勤精進
以求出離
則菩提果可成
若耽著五欲
造諸惡業
於諸生死
心常無厭離
而持菩提之心
恆無退失之念

要用心了解,「修菩薩行」,應該要「精進」,精進,是修行者最根本。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這是我們人人應該受教奉行。目的就是要「求出離」,出離人間疾苦、出離無明、煩惱、惑等等。長年累月,累生累劫,我們無不都是,在無明、煩惱、惑的苦,所以造業,周而復始。常常就是這樣,明明知道苦了,明明知道這就是由不得自己,過去所造作的如是因、如是緣,明知也就是如是果報,但是沒辦法可脫離,還是一樣和這個現實環境,糾纏不休,這就是我們沒辦法可出離。因為我們知道法是這樣,卻是我們沒有下功夫,不精、不勤,所以我們進又退、進又退;聽法時,知道要精勤,離開了聽法的環境,就再和環境又糾纏在一起,這就是凡夫,難得出離。

而我們一定要立志、精進,求得出離。若能夠這樣,「則菩提果可成」。我們有播種,精、純的種子,播善種子,我們若勤耕耘,絕對種子會成果,所種的菩提的果一定會成。「若耽著五欲」,我們若是貪在五欲之中,這樣還是在造,「造諸惡業」。這還是知道就知道了,不過業還是這樣在造,同樣的無明、同樣的習氣、同樣的煩惱,每天每天都是在生活中。若像這樣,我們全都是還耽著在五欲之中,同樣還在與這些業、無明煩惱,還是在糾纏著,同樣的,這就是諸惡業,同樣還是在裡面,還是糾纏在諸惡業之中。

所以,我們還是在生死,「常無厭離」。我們還不懂我們要厭離,我們要有那分知道苦,要下決心,要離開這個苦;知道因緣糾纏,我們要趕緊撥離,我們不要在那裡愛纏,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只是一直在那裡纏著。我們應該知道,還未纏住,我們就不要去纏;若是纏住了,我們就想要如何還?人家說:「在一起,是彼此互相的恩怨。」有恩的要來報恩,所以我會很歡喜和你在一起;我應該要報恩,不論你對我如何,我還是同樣要對你好,報恩!若是有彼此之間,「怎麼你說的話,我為何都這麼不喜歡聽?」這就是有怨,就是有怨,我們已經知道;知道我們就要如何來改,是改我們自己,聽來的,怨的、不歡喜的,我們如何將它解開,善解、包容,彼此之間還是又能夠一樣,保持著彼此歡喜相處。這種忍得一時,怨的,有怨的,我們就要趕緊以恩回報,要記得自己要解冤釋結。若是怨的,還是以牙還牙,以冤報仇,這樣會愈結愈深;若有恩的,我們趕快還,還完了,就沒有來世交結之情,有的只是清淨的覺有情,這叫做結好緣。惡緣,我們也都要化解;好的緣,轉染污為清淨的覺有情緣。

所以,我們在眾生群中,我們不要有耽著五欲的心。我們過去和人在一起,相處得好,這是彼此有好因緣,我們就要從那個好的,不要糾纏有迷情,我們要將它轉為覺有情。若是有恩怨,我們要轉一個心念,真正改善自己,善解、包容,轉惡為德,人家說「以德報怨」,也是結一個來生的善緣,不要有惡緣再糾纏。若能夠這樣,我們的身心就能夠輕安、能夠自在,來去自如,沒有這個情、怨,將我們牽纏著,所以我們就容易脫離,業力糾纏的生死。有的,就是願力再來人間,不是業力牽我們來。這依正(二報) ,由不得自己,要生在哪裡,不知道,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我們未來的方向。

所以我們要記得,不要貪著五欲,再造諸惡業,不要。若還是這樣,我們一定是在,由不得自己的生死中,我們在這個生死,我們一點點都沒有警覺,還是生死輪迴,叫做「無厭離」。因為我們沒有警覺心,我們還是順著生死這樣在輪轉,我們很重要的就要回歸本源,真如本性,我們要回歸回來了,不要順著生死、順著業力,由不得自己,這樣在五道輪轉。我們現在已經是聽到法了,我們要很用心,時時警覺自己,再也不要又在諸惡道裡,在這與惡業這樣糾纏著;我們不要又再生死中,由不得自己,不要又再來來回回,在這個生死裡,我們要好好警覺。

所以,「而持菩提之心」。我們要很清楚、明瞭,我們的方向就是這樣,我們就是要向著菩提道堅持,堅持這念心。這念心,「恆無退失之念」,念念要不斷,不要有退失的念頭,我們真的要很用心。要常常「常修善思惟」,來行正法,我們要常常思考,思考在我們要如何方向正確,我們要身體力行在正法道,這樣來「正」我們的心。心不要偏邪,心要正,那就是行要端,心就會正。所以我們要常常憶念,不要錯謬掉,我們決定的心,不要讓它迷,偏掉,所以這要很用心。

來,看上面的經文:「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此諸菩薩
皆於
是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
於諸經典
讀誦通利
思惟分別
正憶念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經文,這些菩薩,釋迦牟尼佛介紹了,介紹已經來到道場,這麼多、這麼多的菩薩,這些菩薩若要說他們的因緣、他們的來處住在哪裡?要告訴你們,這些菩薩,都是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虛空下,這樣在那裡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這些菩薩都很精進,他們的精進,心心念念都是正思惟、正憶念。他們的心就是那麼的分秒不空過,那麼的常「思惟正行」,分分秒秒;他們的身行、他們的心念,不斷就是記憶在那念,沒有錯謬的正方向。這是這群菩薩,他們就是以正念來讀誦經典;每一部的經典,大乘經典他們都沒有放過,就是這樣在讀誦。「讀誦通利,思惟分別」,就是很正確,心念沒有偏差。

這些菩薩,住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表示這些菩薩,他們不住於空,不住於有,他們是住於中道。他們不是貪著在天的享受,也是不怕生死輪迴。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清楚,自己知道應該要做的是什麼事情:學釋迦牟尼佛,累生世,一個心願就是入人群、度眾生,來來回回;他們就是這樣來回,在正憶念、正思惟,還是心不偏差,在人群中。這就是這些菩薩,他們的心念,來來回回,不屬住在哪裡,他們是行在中道裡。

所以下面這樣說,這段經文:「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阿逸多
是諸善男子等
不樂在眾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
勤行精進
未曾休息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些菩薩是很精進,來來回回,在這中道,不執空、不著有,在這個中道來回人間。「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這些善男子,就是這些菩薩,就是這樣,「不樂在眾多有所說」。他們不是愛在大眾,很多的地方去說話,他們是腳踏實地,來來回回在人群中,是這些菩薩。所以說,是「即從地涌菩薩」,是在地,這樣從此界下的空中,這樣浮出來的,也不是在空中降下來,這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為這些菩薩,「此界虛空中住」,是在下面,這就是表示菩薩不住於此,但是他們住於中道,不著空、不著有。

阿逸多
是諸善男子等
不樂在眾多
有所說:
佛答彌勒所問
是諸善男子等
即從地涌菩薩
不樂在眾多處
空言無益
所以不樂

所以,「不樂在眾多處」,不是很愛在人群中說話而已,因為人群中很複雜,光是說法而不肯去做,這空說「空言無益」。該是要做的時候,就是要身體力行去做,不是只有說:「來啊,來啊,我說話給你們聽。」只是常常要叫人來聽話,不懂得要帶人去做事,這樣也不對!不要只是空言,「空言無益」,只是集眾來說話,只是說而已,不要走、不要行、不要做,只是用說的,無益。
所以,菩薩,「不樂在眾多處」,不是只與一群人在一起而已,只是在那裡說話。說的話沒有用,一群人在那個地方沒有事做,這樣也沒有用。他們不要這樣,他就是不樂在這樣集體群眾,只是在那裡空說,這樣無益,沒有用,「所以不樂」。因為只是在人群中說話,這不是他們所要修的行。入人群,就是要拔除眾生苦難,不是要在那裡,閒著說話,一定要投入人群去付出。救度眾生的苦難,要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這才是菩薩要向前的,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性」。

一切諸法
唯有假名
無實體性
貴於自得
不貴人知
故不樂在眾多
貴得於心
不貴於辭佞
故不樂多說

常常說,法無體、無相,真理是一個精神理念,只是著、執著在那裡,「我知道很多,只有說給你們聽,你們就要聽」。聽,若不去做,真的時間空過;只有聽歡喜的,不去體驗、不去實驗那個感覺,那個聽歡喜,很容易就忘記了。就像水流過水管一樣,常常都用這樣來譬喻。就像水流過大地,這樣水沒有留著,就像這樣也無益這塊土地。

就像這個時間(2017年),到底德州的水有退嗎?這個水這樣淹没了整個休士頓,這個時候面積愈擴愈大。還看到整個美國,有慈濟人的地方,大家動員起來,可惜是人數不多;但是,雖然離很遠,卻是大家也很關心。德州的達拉斯,離休斯頓有五百多公里,這五百多公里,有警覺性,休士頓的人聽到有這樣的颶風,他們就開始警覺性提高,馬上就趕緊先撤退。也已經好幾千人,這樣距離五百多公里的地方,他們已經撤到達拉斯去了。去到那裡,我們達拉斯的凌居士,我們那裡的會所,也已經騰出來作為收容所。看看休士頓這一波,有準備的人好幾千人,人家他們已經早準備好,貴重的東西,已經懂得準備起來,他們人平安在外地,不會這樣那麼的惶恐日夜,不會浸在水中。東西是身外物,人平安。

聽法,我們也要與這樣相同,要相信,在說的法,我們要做如何的戒慎虔誠?我們要趕緊戒慎虔誠,人人的戒慎虔誠,我們眾生是如何共業來的?如何共造業,感得現在整個氣候的轉變?如何的怎麼會變成到,這麼異常的環境?是為何?就像德州(慈濟人)這樣說,五十多年來,不曾遇到這麼大的災難。這不要說:「我們這裡都沒有。」其實有過,就有道理,道理就是讓你看不到,但是道理存在。這道理就是一股的力量,我們相信道理,依道而行,就是得救的力量。

古時候的人說,「順天理者生」,這是道理。就是這樣,不要有「逆」,我們應該要相信,我們要順這個道理,信受奉行。我們若在大眾中,只是想要出名,「我就是懂很多,我說給你們聽」,這只是口水,這對人無益。我們就要真正聞法者、傳法者,才說法者,真正你真實法有受用;什麼叫做受用?我有做到,我有感覺到;我做到的,我了解、我感受到,我傳給你知道,這樣我為你說,所以叫做聞法者、傳法者、說法者。這不是只要學來在大眾中說,不是這樣,我們一定要有身體力行;而我們若沒有自己身體力行,那就是「空言無益」。

這些菩薩向來都是身體力行,所以,他們不樂在能說不能行,他們不歡喜在這樣的,能說不能行這樣的行為,所以,他們「不樂在眾多」,不要在大眾中。他們是「貴於自得」,因為「一切諸法,唯有假名」,這些法是一個,用一個名讓我們來說這個法;其實一直說過了,理無體、無相,我們是用這個道理,借用這個東西來說:「這個東西分析來,它就有這樣這樣的生、物理。」這樣來解說。其實,理,解釋了它那成長的,那成長,形有看到,理看不到。所以,「一切諸法,唯有假名」。長出來的形,你看得到,但是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它這樣不斷在成長?那個力量你看不到。所以感覺得到,看不到,這就是道理。一切法就是一切的道理,唯有借種種假名、假相。

語言若有真,哪還要說?我現在在說話,很多人很想要聽,但是他聽不懂,就要經過人翻譯。是不是翻譯一次就夠呢?不夠,不一樣的國家、不一樣的翻譯,要一個翻譯後再經過一個。有時候,若有人來,一句話要經過四五人翻譯,也有這樣的時刻。所以說,語言若是真,我說、你聽,就入心,何必都要一種再翻過一種呢?到底哪一個人的聲音、語言,是真的呢?即使我說的話,出去了,剎那間聲音不見了,後面連接的話就一直連下去,連連接接,哪一句話有留著呢?沒有留半句話在,這是假名字相。臺語,聽得懂的人,入心,內心之中的記憶用在生活中,那才是真。我們聽進去之後,在我們的心版;我們做了之後,我們自己的感受,別人的感受,互相彼此的相處,這才是真。那個結果的「識」,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識」,那「心意識」納入我們的心來,這才是真。因為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的種子就是「識」,他的善惡業,就是在這個業的種子之中。所以不是只學來說,沒有用的,虛妄的,不是。我們借假說真,借假相來講真法,希望大家能夠聽進去。

所以因為這個性,就是理,沒有一個實體,無實體!我們聽進來的,「貴於自得」,就是聽到刻入心版來,在心版才是我們所得的,我們的記憶裡,在我們身體力行做的感受,那感受是我們的自得。因為我們若感受到,別人也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成果,這就是我們所得的。所以,「不貴人知」,不是只有要學來說給大家聽,大家知道我懂很多,不是這樣,不是要在大眾中,表現我們聽多、懂多、口才好、說很多,不是,不是這樣。所以,「故不樂在眾多;貴得於心」,最寶貴的是這個法,我們有得入我們的心來,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貴於辭佞」。也不是那種值得在那個詞,言詞、口才很好,不是哦!像這種言詞、口才好,他無心,他不會想要與人一起投入,願意去身體力行,只是要展現他的口才,巧言令色,沒有真實的心、沒有真實的精進,只是要表現他的才華,這叫做「辭佞」。這種口才很好,一直會表現,一直會表現,但是他的內心不實。看人說人話,看鬼說鬼話,這樣的這不是真正的誠懇的心。所以,「不貴於辭佞」。我們最重要是貴於心,我們的心真正接受到法,我們不注重口才多好,利口辯詞,表面的才華有多好,這不重要。懂得表達,但是不懂得要去用,真實的真心、德行去帶人,沒有,只是展現他的才華,這不是我們真正的人才。

所以,菩薩不要這樣,「故不樂多說」。如果像這樣的人,不用和他說很多,而這些菩薩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形態,所以,他們「不樂在眾多」,他們就是要好好老老實實,做該做的事情,說該說的話。就是法聽來,我們有感受,我們要傳下去,說我們的真實語,不妄語、不誑語,我們要講真實語,這就是我們要很謹慎,要很自我警惕,不是只有憑一張嘴巴會說,我們說,就要做得到,要修這樣的德。這些菩薩來到靈鷲山,都是修這樣的德,是聞法、傳法,默默地做,在人群中引導人如何做,這些菩薩都是這樣。所以,「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常樂靜處
勤行精進
未曾休息:
恆常唯樂於
靜默安處
勤行精進聖道
晝夜精進
無暫停息

長劫以來,長久的時間,一直一直就是這樣,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一直到這個時候,累生累世就是這樣,不斷互相作伴、互相來度化,這些菩薩就是這樣,默默一直做下去,累生世、長時間不曾休息過。「恆常唯樂於靜默安處」,就是默默地做,一直做了。「勤行精進聖道」,就是很殷勤、很精進,都是依教奉行,走在正道之上,「晝夜精進,無暫停息」。這就是這些菩薩的德。「安靜無聲,深居避患,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

安靜無聲
深居避患
一心修持善行故
常樂靜處

若是亂世時,他們在人群中靜靜的,就是這樣帶、這樣帶。他們不愛出去外面,因為亂世,智者要保身,要懂得我要投入人群,要如何才能夠安全?不要去受到污染,不要去受到傷害,自己也都要好好智者保身,自己也都要很謹慎。這種修行學道,都是懂得知道避開是非,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動它;不該說的話的場所,不會進去,去混淆了,所以就是這樣避患。

所以,「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只有一心要為苦難眾生付出,不論這個團體是如何,我們做就對了。常常聽到,「人多,很複雜,我要避開了」,這就不對。不離眾生、安住眾生,如何避開這個是非,不是避開人群,是避開是非。這種懂得帶人,不厭離、不休息,在人群很複雜的當中、是非中,要避開是非,我們要好好堅持我們一心。「一心修持善行」,要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向前前進。所以,「常樂靜處」,常常「常樂」、「好樂」在靜處,帶領人,不喧嘩,就是這樣好好穩定修行。

就像有一位菩薩,我看到他說:「這麼久沒看到你了。」「有啊,我都一直在做啊。」「你做什麼?」「我現在都去為植物人洗身體。」「很好啊!」「我就比較沒有在人群裡。」「為什麼?」「唉呀,人群中是非多。」這樣對嗎?去為植物人洗身體很好,你願意付出,但是離人群,離人群,還有很多需要及時,你要去做的事情。你說是是非,就是眾生苦,苦在是非多!我們是要如何去用我們的身行,去帶他,帶出這個是非,安定人的心,這個世間才能夠平安。

好事情,我們就是要什麼樣的環境來,只要好事,我們都能夠做,但是我們的心要調得好,不能為了某一個人,就將整群人列進去都是是非,這樣冤枉好的菩薩,不對了。古時候的人一句話說:「一根竹篙壓倒一船載」(臺語俗諺),不對,這不對,所以一定要改過來,要不然還是會偏掉,毫釐之偏,千里之差。所以我們要常樂,「常樂」就是很歡喜,要在靜處,就是避開是非,還是一樣在人群中。

所謂真知生於恬靜
妄惑起於世務
欲修正智
要須靜處

所以,「所謂真知生於恬靜」,是真實透徹了解這個真知,我們的心才會靜下來。而我們若只知道一個表面,就是是非多,某某人怎麼樣。就說了整群的人都是是非,這不對,這就是沒有透徹的真知;不透徹,所以皮毛。水本來靜靜的,你只是為了一粒的沙土,那個水會動,是水動還是沙土讓它動呢?這粒沙土動一下,它也會沉下去,不是整個池水動、不是水動,是這粒沙土。總而言之,我們水動,它會過了,這粒沙土它會沉到底,其實沒事情。若真知的人,就認為這沒有什麼。所以,「真知生於恬靜」,不論你人間是如何的是非多,在我們的內心,若很透徹了解道理,「真知」道理,自然心就不受它影響。

所以「妄惑起於世務」。這個妄惑,就是因為我們的事情很多,我們的真知不夠、不徹底,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精髓,我們沒有入心,所以會受到這個世間的事務,來影響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應該要修正,要趕緊修正我們自己的心智。要如何我們的智,那「一切智」要使用出來?世間一切人、事、物,如何分得清楚?這「成所作智」,我們要分得清楚;「妙觀察智」要出來,應該要有這樣,才有辦法「道種智」,這條路我們才有辦法可走;路走了,我們才有辦法能夠體會,才能夠到「一切種智」,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所以,不要浮面的「知」,不要浮面的「智」,我們的知要深、智要闊,這樣我們才有辦法,佛法才能清楚,修行才能到達。所以我們要在這樣心靈的靜處,我們心才靜得下來。所以,「修道之要,不容怠廢」。

修道之要
不容怠廢
故云勤行精進
慇懃精進
廢寢忘食
不知其勞
故云未曾休息

我們修道的重要,不允許我們又在那個地方懈怠,不允許我們,我們要趕緊要把握時間,還在人我是非,在那裡起心動念,不值得。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怠廢,不要這樣停滯在那裡,不要廢掉了時光;這個時光很可貴,不要虛度時日,要趕緊「勤行精進」。要「慇懃精進」,到達「廢寢忘食」,還是能不睡、能不吃,但不要說不精進。當然,修行是要身體健康,「廢寢忘食,不知其勞」,精進的人,吃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我們要把握時間,因為時間一縱即逝,一過了就不再回來,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要時時用心,用在當下。

各位,真的是時間過,會很快,天底下,不斷佛陀所說的濁世,一直浮現出來了,濁氣很重,氣象異常,人間煩惱偏多,很不容易,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們已經,佛陀說的話,我們現在已經印證到人生無常,苦、空、無我,真的是這樣。看看災區,在德州,這麼大的面積,完全已經只有看到水,都沒看到什麼了。看到惶恐,很苦的人在那水上,樂在哪裡?名在哪裡?勢力在哪裡呢?現在什麼樣的大勢力的人,都使不上力,所以一切虛幻,如夢幻泡影。我們要趕緊及時如何來消業?消業就是要懺悔,過去所造作的錯在哪裡,要趕緊改過;過去的心態不對,現在要趕緊從心徹底,從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拿出虔誠的心,為天下來祈禱、祝福,希望人人能夠平安。

這是我們任何一個宗教,看到這樣的災難時,全都是要很警惕,真的要虔誠、要戒,「戒慎虔誠」,要很謹慎我們的行為。所以說起來,齋戒、齋戒,要戒,全都是要發揮愛心,如何去幫助?不要傷害生靈,這就是齋戒的目標。所以,大家心態要改,要趕緊。

所以,有福的人要趕緊發揮,平安的地方趕緊提出虔誠,真的要好好發心、用心,戒慎虔誠;要大家好好來虔誠祈禱,這種祝福的心不要輕視。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8月30日~

【附註】
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白話翻譯:王孫賈問:「『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竈神的賜福』,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對。犯了滔天大罪,怎麼祈禱也沒用。」
回頂端 向下
 
20230829《靜思妙蓮華》修菩薩行 當勤精進 (第149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