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五 9月 01, 2023 8:2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五 9月 01, 2023 10:49 am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淨潔不雜曰精,恆持無間名進。一心勤求大道,誓願安樂念心;一心憶持精明,進趣真淨之地。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捨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如是大眾諸弟子等,學習我之無上正知覺道法。
⊙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曉夜之間,未懈怠,為欲求於佛道之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之前彌勒問,此諸菩薩,為從何來?今佛答云:住下方空中位。
⊙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立志作念,願力堅固,常欲勤修,佛之智慧。志念力堅固,讚歎修福慧之德。如金石精固般之心,遇難益精,念茲在茲,克盡時空際,曰勤求。此謂是自利,並亦利他之誓願行也。
⊙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善能演說種種妙法,其心安穩,無所懼畏。
⊙說種種法,利他。應機說法,縱橫不一,曰種種。依言釋意,皆契玄機,曰妙法。
⊙風雲感會,有所作為,各能人賢士雲湧,應物無私,曰無畏。自他二利之德,悲智相導,善巧方便,般若,其在斯時。

【證嚴上人開示】
淨潔不雜曰精,恆持無間名進。一心勤求大道,誓願安樂念心;一心憶持精明,進趣真淨之地。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淨潔不雜曰精
恆持無間名進
一心勤求大道
誓願安樂念心
一心憶持精明
進趣真淨之地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是啊!這念心要保持「淨潔不雜」,這對我們大家來說,可能有比較困難,因為我們人,凡夫,要能夠心很淨潔,淨潔,談何容易啊?「靜寂清澄」,淨空無雲,抬頭看天,一片的天空,它原來的本色,就是那麼的精、明,卻是有雲,這個雲千變萬化,有時候看,哇,好像一個人的形,同樣,那簇雲同樣一變,我們稍微較沒有注意,它就會變成了就像一隻狗,一個動物。看到它每一個時刻,那個雲的形態都不同,這和我們的心念不就是一樣嗎?要能夠得到一片淨空無雲,很困難;要讓我們的心,那個相能夠常常同一個形,很美的形、很莊嚴,讓我們看到很歡喜,這樣就像千佛在天空,或者是無量數的菩薩在天空,有時候也有這樣的境界呢!但是,沒有多久,很快就模糊掉。

到底是雲在變?或者是我們的心在變?心也是境,心境變遷,無法常常就像那片天,完全是藍色晴空,沒有辦法,尤其是在這四季輪轉。早上,從那個走廊,這樣遠遠在走,看向前面,一片都是黑的顏色,因為天還未亮,還是暗暗的。才多久的時間,我現在坐下來在這裡,看去的天空,看到亮亮的影子,差不多是剛好這個灰色的天空,開始這樣已經露出來了。再一下子,我又較沒注意一下,就會看到太陽,不知什麼時候又浮起來,這都是在我們不知覺中。

這個不知覺,是外面的天色在變呢?或者是我們的心識,我們心的意識在變呢?這我們都常常沒有注意到。所以,人的心境、外面的境界,人的心識和外面的景色,我們一點點疏忽,它就是千變萬化。我們要顧外面的景色,很難;反觀自照,來顧我們裡面的心識,心識,有可能嗎?可能心能夠保持常常淨潔不雜?能夠顧到我們的心沒有雜念,一心、一念、一志,這個念有辦法這樣如如不動,有辦法嗎?也是沒有辦法。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凡夫是沒有辦法,下功夫的人,那就是慢慢煩惱、雜念放下,計較心放下,一直到「忘」,忘記了,忘記什麼叫做計較,一直到了,忘記了什麼樣的心態叫做生氣?忘記了,忘記了我,到底我的興趣是什麼?這些事情都完全忘記。

但不是失憶哦!就是這些東西不會動搖我的心。東西,一律都一樣,沒有什麼是我特別愛,也沒有什麼是我討厭。這種對東西是這樣,對人也是這樣,這種「平等性智」,讓你在這妙觀察之中,沒有去分別:這是我最愛、我最……等等;沒有怨憎、沒有愛染,能夠到這樣的程度。提出了真正那個妙的心境,不是只有分別識,分別東西,分別、知道。我的意識和外面境界接觸到,這個東西叫做什麼名字,它有什麼樣的成分,我們了解,不是只有這樣而已,這是一般人的。但是行菩薩道,已經修行的人,那個「成所作智」要再升起來,不只是能分別它的東西,如何作用?還是要去清楚是利益群生?或者是有害?這個東西,雖然大家價值很多很多,這個東西在人群裡是利益多?或者是損害多?會引起人的心嗎?引起人的心對這項東西的貪念,或者是這項東西,它能夠普遍去幫助很多人、去救人等等。這麼有價值的東西,我是留著?是我所有的,我的傳家?或者是我應該要奉獻,人人所得,人人利益所擁有?這就是又是再升一層的妙觀察。用心,我們的心思用心,我們若能夠到達,這樣妙觀察得對了,東西的價值觀,我們將它化為平等觀,人人擁有,而且採取行動──捨,慈、悲、喜、捨。捨了,捨得「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輕安自在,這就已經「平等性智」。

雖然常常說,佛性人人本具,我們有用到嗎?有與佛性真正契合到嗎?佛性,用在眾生有關聯,要如何來利益眾生,這佛性人人平等。佛陀要告訴我們的,「諸法平等」,不是我們私人擁有;我們要覺悟的,是天地宇宙共為一體,這個真如本性。不是只是「我、我、我」,我們就是普遍,能夠到這樣的境界,那就是淨潔。虛空本無相,是我們的視覺,很高、很高的天空,那就變作藍色的。這是我們的視覺,虛空是無邊際!我們所有看到的,是我們凡夫眼識,是我們的心境。心境就這樣,一天到晚,看到人、看到事、看到物,隨著我們的心境,我們在變化。

因為我們看到會歡喜,這個境界,有的人感覺:哎呀!椅子、桌子這樣排,很好。我看到,「唉呀,怎麼會排成這樣,很佔空間!」同一個境界,同樣那些桌子、椅子,在這個空間,有的人覺得這樣很好、很有藝術,有的人覺得很佔空間,這心境不同。

總而言之,我們要如何能夠將我們的心境,能夠歸納到真的是大眾的心境?我們的歡喜是大眾所歡喜的,人人所歡喜的,這叫做「淨潔」。「淨潔」,心無煩惱、無掛礙,這是不雜,沒有什麼可讓我們再分別了。一念的歡喜心,這個「法心」的歡喜,法的心境的歡喜,這就是「淨潔不雜」,那就是很精,我們的意識就是全都沒有雜念,與天體宇宙共為一體,沒有雜念,我們這必定要培養。

「恆持無間名進」。我們要精進,「四修」法常常在說,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我們的心若能夠時時都在修行,而且對人人有尊敬,因為人人無不都是本具佛性,若這樣,這一念心,不就是「平等性智」呢?這就是我們那個,「四修法」的終歸點,就是「平等性智」。歸納回來的這個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一直一心一直精進,「一心勤求大道」,我們無不都是,向這條道路在精進。

這幾天都一直在告訴大家,方向準確,路要我們自己開,我們真的要自己開路,不是孤獨一個開,大眾大家共同來開。要如何引起了人人共同來開?我們就要有「淨潔不雜」,那個誠意好好用心,長時期一心一念,自然人人就是向著我們的方向,同時將這條道好好將它開出來,這「一心勤求大道」,方向準,沒有絲毫的偏差。「誓願安樂念心」。「四安樂行」,時間沒有空過,身、口、意,無時不在「四修」中,何況我們堅定心念、誓願力。所以「誓願安樂念心」,心心念念就是一片的乾淨。「一心憶持精明」,這個心念一直就是要憶持,長時「四修」、「四安樂行」,我們要心念常常在。

「四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這樣就是,「一心憶持精明,進趣真淨之地」。我們所前進的路,「趣」就是道路,我們的去向,我們向前精進;那個方向的道路,那就是真;真誠的心,清淨無污染,沒有染著,那個方向走。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到佛清淨無上正等覺,清淨的境界,寂靜清澄那個境界中。要在這個境界,就是「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唯有我們要精、要明,不要糊塗掉了,這條道路、這個方向,我們要正確,也要很用心。用心才有辦法,保持得我們這念心,一念千法入心。不論你「四修」法,不論你是「四念」法,不論你是……等等,都在「安樂行」中。我們什麼樣的法,都是在我們的一心中現前,一念萬法生,這要看我們心是不是有清淨。

就像虛空永恆不變,它都沒有東西,但是我們能夠看它千變萬化,這些東西形態沒有染到虛空,所以我們要很清楚。雖然現在說空氣污染,是空氣污染,不是晴空污染;是空氣,空中這個濁氣是受到污染來的,這樣叫做「空氣污染」,不是去染到天空。既然是空,有什麼可污染呢?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我們的心是什麼東西來污染?實在是沒有東西可污染,只是煩惱無明。煩惱無明本來就是沒有體相,和道理一樣,所以是非本來就是千變萬化,我們的心就是受這樣千變萬化,這個心在亂,要不然我們本來就是這樣,清淨無染的本性。要用心來體會。

前面的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已經向這些菩薩,解釋了這些菩薩的來源、菩薩修行的心境,前面已經有解釋過。其實菩薩的心境,與我們剛才說的心境一樣,是已經保持著這麼多,如法如規,這就是根本,那個清淨的佛性,他們應著人間的需要,投入人群而已。每一尊菩薩的心境,同樣淨如虛空,這是佛陀要解釋那個「本」,菩薩的來源,他們就是釋迦佛的道理,入他們的心,是長久不變的法在菩薩的心。同樣的道理,很重要。所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阿逸多啊,就彌勒菩薩,「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那些菩薩,就是很長久的時間,就受過我這樣教育他們,他們就是學習,我所教育他們的理念,這個道理、這個智慧,能夠在事相之中,通達很多的道理。

就像我們不論是說「四修法」,或者是「四智」,或者是「四安樂行」,這些法,因為講經將這個法都要帶出來,與大家分享,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沒有離開我們平時用得到。我們事和理能夠會合在一起,經過了這樣分析,可能大家聽經之後就知道:我現在在做,這件事情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就用這個法來套上它。哦!我了解了,原來人間的法這麼複雜,回歸到道理就是這樣能夠化解。我們就多方法了,就「有法度」。如何解開煩惱、解開無明?看得透、想得通,未來的事情要如何去分析,大家就會清楚多了,我們共同修學;而若不是大家共同修學,就無法進步。所以,我們要知道修行,道理本在,需要我們用心去追求、去探究,自然從那個原理,我們能夠體會到,人、事相的上面來。各人的理解不同,但是理的源頭是同,所以因為這樣,這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累積,道理和生活體會,我們才真的有了解法,能夠應用。

所以,這些菩薩也是一樣,他們要長時間聽法之後,長時間在人群中去體會,而且去施教,上求、下化,這樣慢慢去累積,所以叫做「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就是這樣一直學,這樣不斷去體會。所以,「悉是我所化」,釋迦佛這樣說,「令發大道心」。就是給他道理,讓他去入人群,人群需要,所以需要傳,讓他能夠體會。所以,「此等是我子」。這些人不論是聽法受教,或者是身體力行,去去除執著、體會菩提。煩惱如何去除?菩提如何去體會?我們常常說,「煩惱即菩提」,眾生群中多少的苦難事、多少的煩惱事,我們就是聽法,「一理通,萬理徹」;知道過去的,未來我們就知道我們要如何做。這我們平常叫做經驗,也叫做常識,所以這樣不斷在煩惱中,來證菩提,見證這個菩提;菩提就是法、就是道理。你若沒有入人群,這個菩提難證、難會,所以必定要在人群、煩惱中,我們才有辦法見證法,這叫做「有法度」。修行不是獨善其身的。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捨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這兩天都一直說過,這些大眾是彌勒菩薩等等,從來不曾看到的,所以彌勒菩薩提出來問,佛陀來介紹。他們住的地方,是此世界下、「虛空中住」。表示這些都是行中道的人,平時沒有很顯耀在人群,他們在人群中默默以身作則,在人群中去引導眾生,去體會人群中無明煩惱,去見證佛法修行的成果。他們就是這樣在人群中,慢慢、默默這樣去接引、去度化,不是浮在上面,大庭廣眾說話,他們就是老實修行,「志樂於靜處」,就是這樣靜靜地修、靜靜地做。他們「捨大眾憒鬧」,大眾在喧嘩,聞聲起舞,他們還是很恬靜,這些鬧的境界與他們無關。所以,「不樂多所說」,也不愛與大家辯論,就像這樣就是靜靜做、默默做,做就對了。

這一類的菩薩,我們現在也常常看到,「你做這麼多!你都沒有說,都不曾看到、沒聽到」。就有人說:「有啊!師父,您若在說哪一項的活動,那都不能缺他一個呢!」「哦,是哦!原來就是這樣。」所以,這麼多事情,能夠這麼順利完成,原來就是有一群默默付出,沒有浮起來,默默地做,一心專精在付出的人。就像這樣,彌勒菩薩提起來這樣問,是很平常。所以說起來,這默默在工作的人,平常人都沒有去認識到他,原來他就是,完全奉持佛的教法的菩薩。

接下來這段經文又再說:「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現在這段文就是這樣說,「這些菩薩、這些弟子,都是專心在學習我的道、學習我的法。」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如是大眾諸弟子等
學習我之
無上正知覺道法

這些弟子都是這樣,這是所學習的,他們的目標,就是到無上正知覺的道路。他們所在學習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向著佛的道路,步步就是接著這條道路在走,開著這條路沒有絲毫偏差。這是這些菩薩的根本,他們就是這樣,默默地做、老實做,用心、用功開路、開道、鋪路的人。所以,「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曉夜之間
未懈怠
為欲求於佛道之故

他們在精進,是「曉夜之間,未懈倦」,從天未亮做到天黑,這個「晝夜」。「為欲求於佛道之故」,就是為了要求佛道。

現在不就是很多人共同,這個時刻,是幾千人在不同的國家、不同一個場地,就是在精進,拜現在科技的方便,多少國家,多遠途的路,也是半夜就出門,天還未亮他們就要出門了,開始集會在他們所共修的地方,現在同樣也是聽一樣的經,聽一樣的法,看一樣的景象,這是在這個時候,大家就是「曉夜之間,未懈倦」,只是為了一件事情,「為欲求於佛道」,為了這樣,所以我們要很把握這個因緣。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娑婆世界,我們大家都是在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而道理是盡虛空、遍法界。佛陀救的眾生因緣在娑婆世界,所以這些菩薩,他們在娑婆世界,聚在娑婆世界,但是「下方空中住」。我們無法去知道在這顆星球,星球之外是下還是上呢?上下無不都是佛法,佛法是超越在娑婆世界。所以我們常常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同樣是無窮盡,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之前彌勒問
此諸菩薩
為從何來
今佛答云
住下方空中位

前面彌勒菩薩已經問了,「這些菩薩是從哪裡來的?」現在佛陀所回答的是在「下方空中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他們的志念是堅固,「常懃求智慧」。這剛才就說過了,佛法是盡虛空、遍法界,但是菩薩的心志就是在娑婆,「立志作念」。因為娑婆世界名稱是堪忍,大家要記得,堪忍世界,我們就能夠了解,是一個集很多苦難。「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顧名思議是堪忍;菩薩就是為了救濟眾生而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志願就是要入苦難眾生,人群中去,這叫做「立志作念」。我們的志願、我們的心念,無不是都在娑婆世界,這些苦難眾生。所以,「願力堅固」,儘管它難堪、難忍,我們就是要有願力,身、口、意、誓願,我們要立在這個地方,這是菩薩的根本。所以,「常欲勤修佛之智慧」,要勤修佛的智慧就是在這裡。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立志作念
願力堅固
常欲勤修佛之智慧
志念力堅固
讚歎修福慧之德
如金石精固般之心
遇難益精
念茲在茲
克盡時空際
曰勤求
此謂是自利
並亦利他之
誓願行也

我們堅定要入人群中去,我們的志願,身、口、意、誓願,就是在這個地方,這就是「四安樂行」。為什麼佛陀教我們,「四安樂行」?就是我們要有這個安樂行的心胸,才有辦法入人群中。所以我們的「志念力堅固」,我們志願,我們的心念,一定要很堅固;要不然想求什麼法門、什麼法門,真的是捨去了,這種真正腳踏實地在這條路上,真的是可惜。「讚歎修福慧之德」,佛陀很讚歎,讚歎願意入人群,為人間造福,為人間,在人群中去取得智慧。因為煩惱即菩提,在煩惱人群中我們見證了佛法,「有法度人」的力量,這就是菩提,所以這是德,佛陀很讚歎。

所以讚歎這些人,就是「金石精固」,和金、和石一樣的精純,那麼的堅固,那個心念很堅固。石,寶石,就是要一直磨、一直磨,磨到那個石的精髓出來。不論是鑽石、紅寶石、綠寶石等等,都是石頭裡面出來的,經得起磨,愈磨愈精。

就像我們在人群中,眾生很頑固、剛強,我們堪得受這種頑固、剛強的眾生磨我們、練我們,就是寶石讓粗石磨,磨到我們也能夠發光、發亮。遇到困難不要怕,辛苦不要棄捨,總是「遇難益精,念茲在茲,克盡時空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時間,長時、無餘,不斷這樣持著這念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堅固,所以要勤求,這叫做自利。

其實我們這樣付出,是利益什麼人?利益自己,這叫做「自利」。入人群,我們是借境來磨練我們自己,但是在磨練我們自己的同時,也就是利益他人,所以利人應該就是利己。我們若能夠這樣修,這是自他兼利的誓願,不是只顧自己。這些菩薩不是怕,他們就是在人群中,沒有避人群,是避是非,他們是堪得磨、堪得耐,在人群中。

這些菩薩都是這麼堅固,在人群中,他們默默地「說種種妙法」,是身體力行,對機、對人,他們的典範讓人看,用法和他們分享,人看、人感動,自然人就會跟隨,就有志一同。就是用這樣在度人,這種很精、很要,很精要的這種「種種妙法」。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善能演說種種妙法
其心安穩
無所懼畏

他的心不怕,不怕苦、不怕難,苦難對他來說沒什麼困難,所以「善能演說種種妙法」。這樣很需要的時候他就可以說,不需要的時候他就隱密起來;若是需要,他可以向大家說。這平時的典範,也能夠領導大眾。「其心安穩」,安穩,能伸能屈,這些菩薩他們每秒鐘就是精,就像金石一樣,很精要,不會浪費時間。這種無所畏,「無所懼畏」,這種的心態在修行。「說種種法」,就是「利他」。

說種種法
利他
應機說法
縱橫不一
曰種種
依言釋意
皆契玄機
曰妙法

「應機說法」,能夠應機說法,如依根機來說話。「縱橫不一,曰種種」。看是直的,要從直的說下來,「古代古代、過去過去……」,就是直的,和未來。或者是「哪一個國家與哪一個國家……」,這叫做橫的,叫做「縱橫」。不論是直的、是橫的,它都是高低、橫直都很普遍,可以法都能夠說。所以,「依言釋意」。拿出來的話,他就可以解釋很多事情,這個玄機,很深奧的道理,他都有辦法去分析,這叫做「妙法」。簡單的幾句話,他有辦法將很多開闊的話,將它解釋出來,這就是叫做「風雲感會,有所作為」。

風雲感會有所作為
各能人賢士雲湧
應物無私
曰無畏
自他二利之德
悲智相導
善巧方便
般若
其在斯時

這就像天空,雲是如何集過來?雲是如何散呢?其實就是風,風會集雲,風也將雲吹散掉,所以「風雲感會,有所作為」,那個形態出來了。同樣,有為法在人間,有為法,善有為法,我們過去不是有一段一直在說,「有為法」、「無為法」嗎?是啊,有為法,人間,什麼時候在某一個地方,發生什麼事情,這件事情要趕緊來,共同凝聚這念愛心。

一念戒慎虔誠、無私大愛,天地同一心,就是這樣「風雲感會」,就是這樣會合起來了。大家善有所作為,這種的心念大家起動了,分分、點點滴滴要去付出,這就是「各能人賢士雲湧」的時刻了,就是在這個時候,有愛心的人共同來呼籲。大家應該要付出一點點,盡一分心意。所以,「各能人賢士雲湧,應物無私」。看到人生這麼無常,災難偏多,不要再有私心,大家付出。

我們要無畏心,不要怕。所以,「自他二利之德」。我們付出愛心,對我們是表達一分的虔誠,也是一分的福,但是對那個地方,是接受到一分的誠意,他們也會很感動,所以自他利益。「悲智相導」,也是慈悲,也是智慧。「善巧方便」,這就是有所作為,善巧方便,也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福和慧就要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能夠「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我們這種愛的力量總是要用心,時時付出,沒有間斷,這最虔誠,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2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01《靜思妙蓮華》晝夜精進 為求佛道 (第1493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