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9月 05, 2023 8:39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9月 05, 2023 11:49 am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無正信心,於正法中猶豫無決,迷惘不了,是名疑惑;於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愛樂,是離菩薩行。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佛說:我今說實語,正敦信立言。昔云今生,伽耶成道,是為劣機,方便而說。今云久成,是說實語。汝等皆當一心信受,勿生疑惑。
⊙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我從久遠曠大劫來,教化是等大菩薩眾。久遠塵點劫前成道,甚大久遠之文。略開近顯遠,正指此也。
⊙此頌結勸生信。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故佛先再三勸信其為實語也。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是時會中聞法大眾心作念。一疑釋尊成道未久,二疑菩薩智慧神通,所以驚怪。
⊙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瞬時體同太虛,合會覺海,乃教化之。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由此故動執生疑。
⊙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闇,佛之心燈,能除滅眾惡癡闇。

【證嚴上人開示】
無正信心,於正法中猶豫無決,迷惘不了,是名疑惑;於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愛樂,是離菩薩行。

無正信心
於正法中猶豫無決
迷惘不了
是名疑惑
於佛法中心生疑惑
而不愛樂
是離菩薩行

各位,要用心!人生要很用心,時光短暫,真的是時間是來不及!日日時間在分秒中流逝過去,每一句話、一個字也是這樣,句句秒秒隨著時間,同樣是無形蹤地消失。我們要用心、專心,句句入心,我們刻在我們的心版裡,我們才有所得,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好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多用心啊」,到底說過幾千遍了?是啊,用心才有辦法將佛法和事與理,印證在我們的心版裡,要不然如水流逝,這樣一直流過去,流過沒有痕跡,那就很可惜了。要建立一個「信」也不簡單!雖然信心說起來是這麼容易,但是在人的心真正建立起來,是很不簡單!佛法這樣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要建立信心,我們才有辦法,產生了我們的心得;若沒有信心,我們就沒有心得了,聽得再多,我們的心都無所得,所以常常叮嚀我們,多用心啊!尤其是要用的是「正信心」,我們若沒有正信心,我們正法就無法入心。

我們日日在面對著事、物、人,我們相信嗎?「相信,我人人都相信,我事事都相信」,你懂得選擇嗎?選擇要相信的,是對的呢?不對的呢?是「是」呢?還是「非」呢?你有所分別嗎?是非清楚嗎?非,你去信,信邪倒見,去信偏差的道理,我們就顛倒了。不可啊!千萬不可,毫釐偏差。我們若是毫釐的偏差,一邪,千千萬萬偏的邪,所以我們要很守得住,這個「正」,正信的心。正信的心,我們所接觸到的事,要如何來接事、要如何做事,這樣就會正確,就是在「正」。我們將正法入心,我們用正信、正心、正思惟等等,自然我們面對的人、事、物,我們就不偏差,所以正信心是多麼重要!

正信心若建立了,我們才有辦法「正法念」,正法念念在心,要好好用心。要不然,沒有正信念,正法沒有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就是猶豫不決。我對這個人,說這個事情;這個人告訴我的,我能夠下決定嗎?唉呀,自己都猶豫了,我對人給我的,要如何來裁決?不知道要如何來決定,又怕,很細心,怕一點點偏差,那責任很大。所以,做事情若沒有正信念,沒有正法,我們時時都會猶豫不決。很多事情,對的事情把握剎那間,要趕緊決定才有辦法。

因緣一縱即逝,因緣在時間裡,所以我們也要很準確,用信心、正念來解決事情,同樣的道理,要不然,那就是常常在那裡猶豫不決。儘管你是很虔誠,卻是信心沒有練出來,正信、正法念,我們沒有練成功,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猶豫不決,這樣不行。我們就要很用心,訓練我們自己,好好正信、正法念心,自然落實在生活中,對人、事、物我們有決斷;不是果斷,是決斷,非常正確。我就是這樣決定了,自然就不會受那個迷惘,你愈想愈多,愈是猶豫不決。我們的信心、信念建立起來,沒有猶豫,就自然很準確就是決定,就不用又在那裡迷惘,不要又在那裡猶豫了。這就是在人間,出世的精神在人間決定人間事。

這我們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一定智慧要拿出來,「四修法」、「四智」,常常要讓大家很熟悉,和生活合而為一。不論接觸到事情等等,大家開始就要磨練──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還要「尊重修」。這是要時時,連連接接在我們的心中,在這個信念守持,不要間斷掉。這大家已經印在心裡了,隨境,這個根塵接觸,自然我們就「成所作智」,該如何做,我們馬上能夠會合、能夠決定。決定之前,當然「妙觀察智」,已經很用心。所以,這種的心,都是在信心、正法中,這都是關連,在日常生活人、事、物中,一定要訓練出來,要常常用心。所以,我們若能夠沒有猶豫、沒有迷茫,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脫離了疑惑。我們若有猶豫不決,或者是有迷茫,無法了解,這都是一直一直,無明不斷重重疊疊,讓我們這樣一直在疑惑中。常常說斷煩惱,斷煩惱,我們就是要除去無明、除去煩惱、除去惑,一切都很清楚;根塵接觸要很清楚,要如何合成去使用?這要很清楚。所以,我們不能在那個地方猶豫,不能在那個地方迷茫,不能在那個地方疑惑,這些都要去除,才能夠好做事。

「於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愛樂,是離菩薩行」。我們做事情就不能有猶豫、不能有迷茫,就不能有疑惑了,何況在佛法中呢。我們若是在佛法中有迷惑,或者是有疑,若像這樣,自然你的內心,就無法生起了對佛法的愛樂。我們最近一直說,要好樂佛法,我們若沒有好樂佛法,我們不會去追求,所以我們要好樂,內心要很愛,愛法。因為我們法入心,我們得法喜,很歡喜,每天聽、每天受用,事與理會合在生活中,每天都生活在法喜中,所以生起了這分的愛樂,真正歡喜。我們若有疑惑呢?我們就無法生起了,愛樂佛法的心,所以我們要有愛樂。看看,大家聽法,在這個地方、這個時間說話,多少國家有時差,但是沒有秒差,同這個時間這麼多道場,大家同時聽一樣的聲音、看一樣的影像。每天,若是在亞洲,在我們的地方裡,每天早上都是四點多就要出門,五點多到達,趕上了現在聽經的時間。三、四點就要醒了,準備要出門,這樣到集會的地方去聽經,這都是好樂佛法、愛樂佛法,聽得歡喜,每天、每天連續,幾年來如一日,這叫做「愛樂」。

有時候外地來的菩薩,有事情回來了,看到師父就說:「師父,很歡喜,我早上又得到一個法!」原來是「晨語」聽到的。又再聽到我們的志工菩薩,醫院走一走、看一看,回來醫院志工的心得,他就用早上的法,套上了所看到人生的無常,所聽到的,「哦,這個法,原來我已經用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聽到他們這樣在分享,也是很歡喜!不論是聽來的歡喜,看到事情,事和理會合歡喜,再轉述來說給我們聽,而我們也很歡喜;同一個法,講者歡喜、聽者歡喜,與事、物會同,歡喜。這種的感受,歡喜。

現在薰法筆記也出來了,看到他們每一篇的生活中,都與聽法有關,改變他的人生,這叫做「愛樂」;愛樂佛法,把法聽入心了,用在生活中,這叫做「愛樂」。但是心若有疑惑,那就是「而不愛樂」;而不愛樂佛法,這樣就是「離菩薩行」。他無法發心,無法啟發到,他的愛心、信心、念心;無法啟發,自然他就無法接近菩薩行,就是離菩薩行了。所以,我們要聽法要很用心,用正信心、正法心,要在正法中,每天、每天聽,做事情自然就沒有猶豫了。我們要做的事情,準確的決定,我們的心沒有迷茫,也沒有疑惑了,在世間事很清楚,對佛法無疑,完全信任;不只是信任,還是信受奉行,力行菩薩道。這是很重要,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釋迦佛對彌勒菩薩的回答,就是:「現在地下湧出各地來的,這些菩薩,這些都是我長久以來所教化。」這是再更前面的經文。但是現在佛陀卻是說,「我於伽耶城」,那就是今生了,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在迦毘羅衛國,那個時,皇宮裡面產生了這位太子,長大時出皇宮,就去修行,離開了。在修行的當中,在伽耶城,「菩提樹下」,他眼光與星光接觸了,突然之間,那個覺性,與天體合而為一,天地宇宙之間無法不通了,完全一切通達,那個心境。

這也常常在描述。佛陀的心,心包太虛,那個覺性,已經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有什麼事情他不清楚呢?所以,現在佛陀向大家這樣說:「我在伽耶城菩提樹下,開始覺悟之後,成正等覺。」覺悟之後,開始離開了那個道場,開始到鹿野苑,向五位講說「苦、集、滅、道」,轉「四諦」法,成立了佛、法、僧,這完全完成了。

這我們都說過了,從這樣開始,佛陀就是開始走上了,這個教化之道,從那個時候開始,那就是教化。一直設方便法,隨機逗教,不論是小、中、大乘法,三乘法從這樣開始,應眾生的根機,深、淺的法,大、小根機,佛陀能夠一語多觀照。較愚鈍的,他所接受到的那就是淺淺的,他聽得懂;較中根機的,在淺中有含意;更加利根的,含意中有無限量的道理。這就是佛陀他的說法,他有無礙樂說的辯才,所以一語多觀照,能夠什麼人、什麼樣的根機接受到,聽就能接受、能夠了解。這當中,不論什麼樣的根機都能夠接受,所以「令初發道心」的人,他們也能夠接受。

各種不同的根機,大家信受佛陀所教育,一信受就是「皆住不退」,也是有辦法這樣接受佛法,就開始發心了。既發心了,開始修行,立志堅固,自然他方向準確;方向準確了,開始用功。開道者開始堅定的信心,一直向著正確的方向開道,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修行往前走。大家最終也是能夠到,成佛的地點。所以佛陀說:「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我現在已經很攤開說真實話,從三乘法一轉,攝為一乘,一實乘法告訴大家。所以,前面已經,十四品之中,已經「跡門」就是都說了,說過去、現在,因緣、譬喻、故事。佛陀用種種法適應種種根機,那個「跡門」這樣過了,現在回到這個時候,就是要趕緊將「本」,「本門」,我們現在要回歸根本。法的源頭如何來?修行是如何開始?這法的源頭。所以,佛陀一直在叮嚀,「本門」,要講源頭,一直要大家相信,這個信心,這段時間一直說要相信,就是要相信。

佛陀在這裡又再說:「我今說實語。」又再很明顯告訴大家,「我現在是說真實的話,大家要很相信,打從內心的真實語說出來,大家應該要一心信,要一心一意來相信。」若不相信,菩薩道就建立不下來;若不相信,佛法無法衍生下去,所以人人要有信心。

所以,接下來的經文就這樣說:「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你若想要知道這麼多從地湧出,這些菩薩的因緣,我從久遠以來教化,就是這些人。我們前面的文也有說了,這些人是我所教化,是我的弟子。我們前文,大家應該還要有記憶,這些就是我的弟子。

所以,「佛說:我今說實語」,就是要讓大家很知道,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妄語者,《金剛經》是這樣說,所以,在這個地方還要向大家說,佛陀親口告訴大家:「我說真實的話。」這是要讓大家建立那個信心,絕對要相信;不相信,無法再聽下去,一定要相信,才有辦法受用。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佛說
我今說實語
正敦信立言
昔云今生
伽耶成道
是為劣機
方便而說
今云久成
是說實語
汝等皆當一心信受
勿生疑惑

所以,「昔云」,過去說或者是現在說。在「跡門」在說過去過去的因緣故事,現在回過頭來說在現在今生,從成道、說法……。其實自古至今都是一樣,佛陀所說的法都一樣。「伽耶成道」。在開始,佛陀要來鹿野苑講法,他也經過一番的思考!

眾生剛強,要說的法,無法直接說,應該要適用辦法。雖然很簡單,人人皆有佛性,直接的話說出去,人人都有成佛的源頭,大家共同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這麼簡單的法說出去,眾生無法相信。所以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說法,讓大家能夠信受人間法,然後這人間法都很清楚了,才有辦法懂得,如何脫離人間的出世法,回歸到真實的本性來。這是佛經過思考過。所以,他必定這四十多年間,「為劣機」,就是較鈍根器的人,就要「方便(而)說」,用方便來說。「今云久成」,前面的經文我們說,我久成佛道。「這些都我度的,這些都我教化」,前面我們說過了。這是說實語,這是真實語,若說我現在才成道,這是方便,為了適應眾生,若因緣會合,我就來這個地方示「生」,在這個人間出生,在這個人間長大、修行、成佛,這是顯跡給大家看,這都是方便。

其實佛陀不用再來受生了,他是為了度眾生,所以這都是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為了劣根機的人。所以佛就用這樣的方便法,應化身在人間,所以現在說的,在說過去的「久成」,已經很久很久以來,這個道心、這個源頭,就已經有了,這是真實語。「汝等皆當一心信(受)」。大家要好好相信、要好好接受,不要有疑悔。我們就是要信佛,依教奉行,這個教法我們一定要這樣走。所以,「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我從久遠曠大劫來
教化是等大菩薩眾
久遠塵點劫前成道
甚大久遠之文
略開近顯遠
正指此也

「我從久遠」以來,「曠大劫來」,「久遠」是很長久,「曠大劫」,是無法去計算的數字,很長久。「教化是等大菩薩眾」。所以這這麼長久成就,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在教育,所以長久的時間,陸陸續續。我們過去在說「恆河沙」,很多很多,愈來愈成熟。就像這樣,就是很多,就是用長久的時間、長久的空間、無量數的人間,他就用「曠大劫」,這樣不斷來度化、教育,可見成佛了就是這樣,這麼耐心,成就這麼多人,現在湧現在靈鷲山聽法的大眾。

所以,「久遠塵點劫」。大通智勝佛,塵點劫那以前,已經就聽法了,就已經很透徹了解,再覆講《法華經》,十六王子時。大家,我們應該全都記得。所以,「甚大久遠」。塵點劫,很長久。所以,「略開近顯遠」。就是這樣,開啟了過去過去無量無量世、無量劫的時間,就是這樣一路來,簡單就是要向大家敘述,過去所顯跡是這麼多真實法。這就是過去所教化,現在所成就這麼多的菩薩。這是偈文,這段偈文是覆講在長行文,再複頌。

此頌結勸生信
佛前言諸菩薩眾
為成道後所化
而於此忽言
久遠教化
雖欲以佛之果德
微示其機
正恐
非眾生思議所及
故佛先再三勸信
其為實語也

所以,「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佛前面所說的這些菩薩眾,是成道後,才感化過來的,「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明明就是說,在伽耶城菩提樹下覺悟,然後,覺悟之後才開始說法,才開始教化,現在在講法,是這樣。忽然間來到法華會,在這個靈山會上忽然說,這些都是過去所累積來的。佛陀是怕大家要信會起疑,所以佛陀還要再重複,再讓大家了解。

所以,「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用佛的果德。佛陀已經成佛,那個累積來的,那麼長久的時間,現在已經,已經是成這個果德,那個累積。「六度萬行」也一定要過,而且要那麼長久的時間,累積來的果德,現在要來表現,這不是我們眾生會有辦法,去思考、去測量,這實在是沒辦法,我們的根機,我們的思量,真的無法能夠完成體會了解,佛陀考慮到這樣,一般的人也無法體會。

所以,「佛先再三勸信」。勸信,大家要相信,我說的是真實語。佛陀對眾生要接受,他是累積那麼久的時間度眾生,也怕我們聽法會起疑,不相信,所以佛陀再三告訴我們,「一定要相信,我說的是真實話」。可見我們給佛陀的信心還不夠,眾生的剛強難調伏,佛陀還是要一直交代,「你要相信,我是真實話」,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所以,「爾時」,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

爾時
彌勒菩薩摩訶薩
及無數諸菩薩等
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
而作是念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因為,看,在那個時候,因為彌勒菩薩是大菩薩,尤其是加上有很多菩薩,彌勒菩薩,是代替很多菩薩來請問,問佛陀:「這些菩薩是如何浮起來的?他們的因緣是如何?」但是經過了佛陀來講這些因緣,彌勒菩薩,這個「本門」中。「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就是彌勒和這些菩薩。雖然問了,佛陀也答了,「心生疑惑,怪未曾有」,還是不可思議,連彌勒菩薩,連群眾,那些菩薩還是有疑惑,怪未曾有,「啊,不曾聽過」。

不只是那些人,前面問,不曾看過,現在佛陀所答的,他們也說不曾聽到。這在場的菩薩就有這樣的疑,何況佛陀要對後面的眾生,當然他也要再叮嚀、再交代。其實彌勒菩薩也是一樣,我們過去,文殊菩薩在〈安樂行品〉,文殊菩薩也擔心,我們眾生要接受佛法,聽到佛陀說要持佛法也會遇到,這樣、這樣、這樣的困難,文殊菩薩也擔心這些人聽到,會退失道心嗎?會嚇到他們嗎?所以,文殊菩薩故意問佛陀:「佛陀!既然這麼困難,要如何去傳法呢?」佛陀才又開始,「安樂行」的方法才又說出來。現在彌勒菩薩也是一樣,彌勒菩薩他也是擔心,佛陀這樣說,就結束了,沒有人問,未來的眾生難道有辦法相信?所以他們用那個時間,要來為未來的眾生,讓他們更清楚、更加信心堅定。因為彌勒菩薩是未來將成佛,現在的補處,未來將成佛,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和彌勒菩薩也有很大的因緣,現在大家好好信,以後要度也較好度。

所以,彌勒菩薩他又再同樣,代表這些菩薩表現,「心生疑惑,怪未曾有」,感覺很奇怪,過去都不曾聽到,所以「而作是念」。

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
而作是念:
是時會中聞法大眾
心作念
一疑釋尊成道未久
二疑菩薩智慧神通
所以驚怪

這是彌勒菩薩和這些菩薩,要表達的心聲,大家心也有存疑,這是會中聞法的人的心念,他們一來是疑,釋迦牟尼佛成佛還未很久,四十多年而已,到現在講《法華經》,也是才四十多年而已。佛陀方便法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法華經》,所以佛成道才四十多年,所以成道未久就說度這麼多人,所以他們的心有疑。

第二,是「疑菩薩智慧神通」,所以大家驚怪。因為從地湧出、這些都是看來很有智慧,也是已經德行具足了,這些人,豈是佛從在這個人間成道之後,這樣說法就沒多久,怎麼會成就這麼多人呢?這是他們要表達這個疑念,這是彌勒菩薩的疑念。

彌勒等既聞
菩提樹下
瞬時體同太虛
合會覺海
乃教化之
又聞久遠劫來
教化等
由此故動執生疑

在菩提樹下,佛陀菩提樹下瞬間體同太虛。那種心與天空的星,這樣一接觸到,這完全,釋迦佛那時候,突然之間與宇宙完全合為一體,所以「體同太虛」!這忽然間會合起來,「合會覺海」,那時候佛陀的智慧覺海,完全現前了,他的心與天空、大海完全會合,天地之間完全會合,慧性覺海完全呈現出來。從這樣開始成正覺,才開始來教化。大家知道佛陀成正覺了、開悟了,教化眾生,大家相信。但是要說,那長久劫的時間在教化,大家就會生疑了。度化這麼多人,但是到現在才成佛。而這些菩薩那麼有成就,是如何教?能夠教出了這麼多的菩薩,這麼有成就?這是大家的心疑。

這也是很難怪,因為人人都有一個燈,有一盞燈,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只是我們就是被無明煩惱,將它遮蓋掉了,所以使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被掩覆起來。就像燈,燈火還未點亮,「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闇」,只要一盞燈點起來,一間暗室,千古都將它關得密密,黑漆漆,只要你一支燈進去,不就是整間暗室就亮起來了?

一燈燃起
能照破千古闇
佛之心燈
能除滅眾惡癡闇

同樣的道理,佛,佛的心,心燈若點亮了,他開始就能夠,除滅這個惡癡的暗。眾生的心,這種惡劣愚癡、無明闇蔽,只要能夠接收到佛的教法。佛就是叫做「覺」,「覺」叫做「理」,道理;接受到道理,人人心中都有一支蠟燭,我們若接觸到那個道理,就是這個燈光的火源,我們若接觸到,同樣,人人這個千古以來的暗室,也會亮起來。這是一定的!而我們若是常常在暗室裡面,無明複生,造業就很大。

各位菩薩,要,要將這分,我們的心要不斷將無明擦掉,將我們清淨的心念,要常常保持著,這樣很單純、很乾淨。佛法接受了,入人群中,人群的煩惱就是我們的菩提,「煩惱即菩提」,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真正是在這個滾滾紅塵中,看盡了人間疾苦,從遠方宏觀天下,天下間,在現時此刻有多少苦難人,在水深、在火熱之中呢?每一天早會,我們說多少國家?感受過多少國際間?

各位,從這樣之中去探討它,很多眾生無明業招感著。我們要很用心,不論是「晨語」或者是「(志工)早會」,這些道理源源可以從人間事中,來印證到,所以我們要珍惜,珍惜在我們現在此刻的平安。現在此刻接受到法,我們要將正信心、正法念,我們要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心念,我們才有辦法,與菩薩道契合起來,要不然我們離菩薩道會很遠,我們很迷茫、我們會很疑惑,都是在人我是非中在造業,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05《靜思妙蓮華》於法生疑 離菩薩行 (第1495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