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三 9月 06, 2023 4:54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三 9月 06, 2023 7:52 am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下自地輪,上至虛空,重重觀置,而五大相互融互通。周遍於法界,為歸命遍菩提道身,有種種之莊嚴。
⊙地者有二義:一住持不動,二出生萬物。謂行者修行善思惟,頓覺身心相空寂,持心如地不動,出生六度,行種種功德,亦猶地之能生萬物,是即名地輪三昧。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謂佛成道四十餘年,疑地涌諸多眾菩薩,非佛所化。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得住於無上菩提。是即化行之時短,化眾之人多,化成之德大,故為難信。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因疑白:如來昔在迦毗羅衛國為太子時,不嗣王位出於釋宮。
⊙為太子時:之前世時為護明,補居兜率,乘香象日輪,降生王宮,於四月八日,藍毘尼誕生,名悉達多。

【證嚴上人開示】
下自地輪,上至虛空,重重觀置,而五大相互融互通。周遍於法界,為歸命遍菩提道身,有種種之莊嚴。

下自地輪
上至虛空
重重觀置
而五大相互融互通
周遍於法界
為歸命遍菩提道身
有種種之莊嚴

用心來體會、來了解!我們日常生活,腳踏著地,頭頂著天,我們在生活中,沒有離開過;從出生以來一直到我們現在,哪一個時間能夠離開天地空間?都不能離開的哦!這就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所以,我們也要認識「地輪」,地之上,一直到虛空界,雖然生命體我們自己是很渺小,但是虛空界無際,我們也等(於)是在虛空界中,也沒有離開我們的生命體。所以,不論是腳踏土地、頭頂著一片天,周圍重重來觀察它,想想看,沒有離開五大相──地、水、火、風、空這五大相。我們都沒有離開土地、虛空、水、火、風;火就是太陽、燈光等等,還是在這個虛空中,這就是五大相。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都不覺知。

其實,「互融互通」。這個五大會合,我們常常都說「四大」──地、水、火、風,其中一個很重要那就是「空」;沒有這個空間,哪有你、我、人間?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有「空」,空、空間,所以天地空間是成了萬物,這道理我們要先了解。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會常常去唸到「盡虛空、遍法界」,文字唸著就過去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包含著這個五相,五大。五相,五大互融互通,平順,那就是安然無恙,就是平安在過日子。這五大,五相,這個大空間裡,包含著地、水、火、風;這四大若是一大不調,那就是人間就會有疾苦,所以必定要互融互通,四大調和。在這個空間之中,大空間必須要四大調和,人間才能夠平安。

所以,這是很開闊,很開闊,「周遍法界」。我們若這樣來想它,這豈不就是和我們日常生活,都是密不可分;和我們很密切,密不可分。這都是道理,道理周遍法界,無處不是法。這就是在從地、虛空、火、水、風等等,這全都要「重重」,我們要細思觀察;用心,要細思觀察。這些東西讓它歸位,不就是平時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這名稱叫做「五大相」──地、水、火、風、空五大相,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周圍旁邊,分秒中,我們都不能分離這個五大相,可見這個五大相就是不可缺少,在我們的這個生命體不可缺少,就是有它很大的道理存在。是我們人都將它疏忽掉了,所以「周遍法界」。

而我們若是對法,差不多能夠了解了,我們「歸命遍菩提道身」。道理,這個法的大道,我們的生命,生命體,無不都是分分秒秒,就要知道那個道理;菩提就是真諦,也就是道理。我們身心歸命,在這大覺菩提中,那就是法身。法,不論是地大、風大、水大、火大、空大,無不都是具足了道理存在。我們要連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很清楚,明明覺覺在生活中,不要將它疏忽掉了。過去都是懵懵懂懂過日子,哪怕我們在誦經、看經文,也疏忽掉了這「五大相」,我們都疏忽掉,忘記了我們與大地有關,忘記了我們在空間所包容,忘記了我們周圍的空氣,忘記了我們周圍的溫暖等等,我們都疏忽掉了。這五大調和,給我們的生活,我們都這樣將它疏忽過去了。

我們現在聽法,我們要身、心歸入,樣樣的道理我們都要清楚;這些的每一樣,它的道理就是這麼的普遍,普遍在法界中。你覺,它就是法;不覺那道理,你在不覺中這樣糊塗在過。你若是明明覺覺都清楚,周遍法界,就是我們悠遊在法,就是道理,遊在道理的當中,這叫做「沐浴法流」。我們能夠很乾淨,「法譬如水」,我們很充分、很乾淨,事事沒有煩惱;感受到法,我們身心有感受到法的滋潤。我們的生命體,我們的慧命,這都沒有離開法,所以叫做「歸命遍菩提道身」。我們的身心沒有離開道、沒有離開覺,我們沒有迷了,我們永遠、永遠都是在覺道上,這樣在走,這就是我們要學的道路,就是要歸本的境界。生命體,我們的觀念、思惟,靜思惟,這叫做禪在生活中;任何一項,舉手動足、開口動舌、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就是很細膩的思惟,心不散亂,無不都是在「菩提道身」,這全都是法身,是我們的生命體,沒有離開在這個法,所以「歸命遍菩提道身」,這就是我們的慧命。

所以,「有種種之莊嚴」。法,有時候我們會很感慨,人間惡濁,濁氣重重啊!是啊,人間惡濁,慧命體外真的是很惡濁;而我們在慧命體內,我們能夠享受到這樣的環境,不論是在我們生活,腳踏地、頭頂天,周圍虛空法界,重重仔細觀察,五大相互融、互通。道理很明瞭、很清楚,我們無不都是在這個道理中,覺得很歡喜,我們的慧命、生命體,和虛空界不就是這樣合而為一!想到這樣,總是法喜充滿了。大家的感想如何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從內心,那分踴躍澎湃的歡喜,那個法喜!有種種心靈的道場,道理的莊嚴,無不都是遍布在「菩提道身」,那就是在慧命之中。

各位,要用心去探討,天地之間、周圍法界,無不都是大道理的存在,成就我們的大生命體的慧命,我們要很珍惜,珍惜時間,好好去體會。所以,地,「地者有二義:一住持不動,二出生萬物」。

地者有二義:
一住持不動
二出生萬物
謂行者修行善思惟
頓覺身心相空寂
持心如地不動
出生六度
行種種功德
亦猶地之能生萬物
是即名地輪三昧

我們腳踏著這個土地,這我們大家該都能夠體悟;常常在出坡,我們就能夠清楚。大地,你給它什麼種子,它就出什麼樣的果實出來,這我們都很清楚,「出生萬物」。就像我們在修行、修行,「修行善思惟」,我們時時都要用很恬寂的心,很清淨、寂靜、很恬寂那個心,靜靜地想,靜靜地,很靜,這個靜寂的心來好好思惟。

這當中,你想到一項事情,「哦,通了,頓覺了」。任何一樣事物,開始時看到形相,這樣東西好好恬靜去思惟它,它的質、它的體相、它的諦理。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體相,有它的諦理存在。我們身、心,將這些東西體會了,組合起來,哦,「頓覺,一切歸空」,了解了,形相知道了,這些東西分析到最後──空歸空、火歸火、風歸風、地歸地,這種種物質,有它的物質歸於它物質的道理。所以回過頭來,那「妙有」就出來了,那個「妙有」,就是那分感覺的歡喜、法喜,這種「身心空寂」,一切煩惱無明,完全突然間就去除了,就與天空、虛空合而為一。

我們平時,我們若能體會到這些東西,是歸於空,無邊際;空無邊際那麼大的道理,我們若能夠體會了解,那個心自然就是不動,所以「持心如地不動,出生六度,行種種功德」。菩薩的根本如何來?就是這樣來,因為他已經體會到了道理,四大、五相。四大都有,「空」的空相在那裡?「空」就是大環境,你沒有「空」,哪有山河大地呢?哪有人間種種森羅萬象呢?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這個「空」,無不就是「相」;凡是空間都是空相,全都有,這就是我們已經都體會了,了解「心如地不動」。所以,我們體會了,這些五相、五大的道理之後,我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我們立願,這個願要力行菩薩道。願在哪裡?無法看到,我們要身體力行。

所以,「持心如地」。因為我們人不能離開土地,你即使坐在椅子上,椅子也是貼在地;你即使在百多層的大樓上面,地基也是在土地,同樣,所以人無法離開地。所以,地是永遠就是這樣不動,它在地載萬物,山河大地;或者是人間所建築,建築出來的等等,交通、建設、房屋,哪一項不是地?就是地,永遠永遠就是人類這樣在過。常常在說,這個濁世四大不調、氣候極端,大地被破壞了。不論你如何破壞,還是大地存在;山如何開、山如何破掉,還是大地存在。茫茫大海,大海的下面還是大地;同樣,「空」也是一樣,你就是山再高,上面也是空。

總而言之,這個「地」是如如不動,它的本相永遠就是不動,所以我們要「持心如地」。要如何來顧好我們的心、修復我們的大地?我們的大地保護,不要受破壞;會破壞大地的就是煩惱無明,這煩惱無明就是在人心。佛陀他來教育我們,教育,大地空間,「五大」無不都是人類所需要;也就是因為「五大合和」,所以有人類;有人類,所以人類不斷產生著,不調合的心理,所以,不斷人與人之間的禍端,這來自內心;內心起了很多的欲念,所以產生破壞。唯有要這些人間的人,能夠了解道理,懂得要疼惜大地,這樣才有辦法天地之間平安。

佛陀期待人,人間平安、天地平安,必定要說法。覺悟了之後,這個道理大家要清楚,要懂理、愛道理,將這個道理能夠人人應用,所以需要講道理的人。所以,佛陀說道者,而且要傳道;人人聞法,聞法者也要是說法者,也就要傳法者。若光是講、光是說,因為世間已經被破壞了,「四大」已經被人類污染了;無明已經破壞了四大的法則。現在的四大要再復原,還是需要人類,所以一定法要傳在人類,需要教菩薩法,入人群。菩薩要如何來?就是這樣來,要一項一項體會;體會之後,自然就能夠心與天地,合而為一了,五大合成。

我們通徹「五大」的道理,自然我們的心如大地,同樣不動,要持好我們這一念心。這一念心能夠出生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法能夠使用、通達道理,道理要用在人間,所以要入人群,這是菩薩的根本。所以,「出生六度,行種種功德」,要累積這些功德起來。所以,行要如理、如禮,這個禮節、行儀人間。所以,中國有「五倫」的道德,家庭的倫理的禮節,這就是維持人生。佛陀也是一樣,要讓我們能夠體會,這個五倫、五相,所以有地輪、空輪、風輪、火輪、(水輪)等等;地、水、火、風都有它的輪,還有空輪,這一樣的道理。

孔夫子等等,有人間的「五倫」,佛陀有出世的「五輪」相,無不都是很簡單讓我們了解,人人生活中都有;我們若是通徹了解了,「六度萬行」我們就行得通。因、緣,這當然要很長久的時間,心無掛礙,總是立誓願力,就是入人群,無窮盡的時間入人群,這個「種」就是要這樣,一直成長出來,所以「亦猶地之能生萬物」。我們的心在累積這樣的功德,累積種種的功德,不執著功德,但是就是要行這個,要進行,自然內修、外行。「內修即是功,外行即是德」,這就是「功德」,一定要用語言來形容,所以叫做功德。在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向內心要修,向外要積極身體力行,吸收佛法入心來,我們要力行在人間,這就是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所以「猶地之能生萬物,是即名地輪三昧」,這是地輪的三昧。我們若了解「地」,我們就要了解「空」。地,地上有水、火、風,這就是這樣輪轉,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法髓就是這樣,希望大家聽經,不是只在文字,要讓大家很了解,要說這部經,「跡門」已經過了,現在是「本門」,我們的根本。菩薩要如何成長起來,他的源頭如何來?我們如何去了解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步步走在土地的上面,所以常常說踏地要輕,要怕土地會痛,踏地要輕,怕地會痛,步步寸寸都有它的道理存在。我們在進行中的這個空間,我們也是要很用心。「空」,沒有這個空間,哪有萬物呢?空間,我們的舉止動作要小心;一不小心,也會傷害空間萬物,或者是空間,人類的人間。

所以舉止動作也是一樣,即使你手在畫,畫虛空,用手也能夠表達「無量義」;要表達出來,不是只有用口、用聲音,現在有手語。各國,我們在看新聞,重要的新聞,每一個國家都有手語,因為有每一個國家的人類,都一樣,有的生下來是聾、是啞,他們要了解,要有人與人的溝通,所以他也要有心的語言、手的語言,才能夠通達心靈的認識。這就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這個空間,我們都要很珍惜,「五輪」我們都要很珍惜。佛法的「五輪」,出世間法,我們事事要清楚,這叫做「本」,根本的道理,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事情若了解,我們就能夠清楚了。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因為這些菩薩,從地湧出、從空而來,所以我們要了解「空」的道理,我們要了解「地」的道理。所以「從地涌出」,這根本如何來?所以,經文之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

爾時
彌勒菩薩摩訶薩
及無數諸菩薩等
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
而作是念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過去彌勒和這些菩薩,看到從空來、地湧出,不認得一人,不認識,所以好奇問:「這些菩薩是從哪裡來?如何來?是……。」佛陀會為他們介紹:「這是從哪裡來。」他們就還有疑,問:「這些人既然是這麼大的菩薩,這麼的有經驗,這麼通達、神通,他們的老師是誰?」佛陀會自我介紹:「他們的老師是我,這些都我的弟子。」所以,他們還不相信,又開始問,佛陀就再為他們解釋。

還記得嗎?記憶,要記得,經典之中一段一段,菩薩表達「疑」,佛陀一一來解釋。現在彌勒菩薩以及所有的菩薩,也是同樣有疑,儘管知道佛陀說:「這些都是我弟子,我長久以來。」佛陀也解釋:「長久長久以來所度化,這就是這些人,到這個時候顯現出來,我現在成道了。現在在說《法華經》,大家又集合過來的,這些都是我度的。」這樣,彌勒菩薩、大家還感覺不可思議!這些菩薩,既然那麼的久、那麼的深,無數劫以來所成就的道法,所了解的道、所了解的法是這些深。佛陀成佛才這麼近,到底是如何有辦法,去化度這麼多?他們還有疑,還不很清楚了解。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彌勒菩薩又代替菩薩,其他菩薩這樣來問。

「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世尊於少時間
教化如是無量無邊
阿僧祇諸大菩薩
令住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他們是如何來的呢?佛陀成佛也總共四十多年而已,這些,大家的懷疑,是從地湧出,這麼多、這麼多的菩薩,「這豈是釋迦牟尼佛,您今生才成佛而已,您怎麼會有辦法?過去就還未成佛,您哪有辦法度那麼多人?」菩薩還是再有疑,「這豈是釋迦佛您度的呢?」這真的是有疑。

云何世尊於少時間
教化如是無量無邊
阿僧祇諸大菩薩:
謂佛成道四十餘年
疑地涌諸多眾菩薩
非佛所化

所以,為什麼這些大菩薩,在這麼短的時間,您能夠教育他們、化度他們,到達現在已經很穩定,「住阿耨三藐三菩提」,已經看起來類似正等正覺,已經覺性很高了,看起來大家都很大覺悟的菩薩,這真的有辦法嗎?

令住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令得住於無上菩提
是即化行之時短
化眾之人多
化成之德大
故為難信

這些人,這些菩薩已經都住在無上菩提,就是最頂高的覺性,好像這些菩薩已經這麼有成就。「是即化行之時短」,大家懷疑的是,釋迦佛現在才成佛,這個行化的時間應該是不長;現在才成佛,是不是時間沒有很長呢?成佛到現在也才四十多年,很淺啊。能夠「化成之德」,怎麼會成就這麼大呢?我們現在知道的佛,從覺悟到這時候才四十多年,是如何能夠感化這麼多人,這個德到底是如何來成就?現在才成佛,過去的力量是如何,那個德是如何累積?哪有辦法這樣,還未成佛之前的過去的過去,就度這麼多,現在這麼有成就的人?這就是大家難信。要相信這樣,有一點難,所以就這樣向佛說。

接下來再這段經文,再向佛這樣說:「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
世尊
如來為太子時
出於釋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於道場
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陀,世尊,如來,做太子那時候,出釋氏宮,就是離開皇宮,去伽耶城沒很遠的地方,坐在菩提場,「得成阿耨三藐三菩提」。就是佛陀成佛的地方,那就是離伽耶城沒有多遠的地方;我們幾天前也解釋過了,伽耶城,那個菩提場離伽耶城沒有多遠。在這當中,他成佛,那時候。其實這個時間,從他出出皇宮,一直到成佛,這個時間前後也只有十多年時間,因為從修行的過程到成佛。這是因為大家有懷疑,太子從出釋宮去修行。」

即白佛言
世尊
如來為太子時
出於釋宮:
因疑白
如來昔在
迦毗羅衛國
為太子時
不嗣王位出於釋宮

「如來昔時」,如來還未修行之前在皇宮,他是在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就是有很多因緣,在皇宮裡面,這個孩子的智慧和平常就不同,想很多、看很遠,也體會很深,人間種種的道理他想要了解,他和一般年齡的孩子,絕對是不同。所以慢慢累積,這故事大家知道,慢慢累積, 一直到他發心想要離開皇宮,要離開皇宮的理由就是一項:要如何打破了這生命的奧妙,要如何解決人類的痛苦?這是他想要追求的。所以,太子那個時候,在今生,就是還未成佛的以前以前,佛陀就要再說起以前。

為太子時:
之前世時為護明
補居兜率
乘香象日輪
降生王宮
於四月八日
藍毘尼誕生
名悉達多

以前,前世時,在過去叫做「護明」。這個護明,他就是在過去生也在兜率天;能夠來到兜率天,兜率天的過去,那就是來降皇宮以前,就是兜率天來的。兜率天的之前,那就是在燃燈佛的時代,燃燈佛的時代,有一個城市叫做「蓮華大城」,蓮花的大城。這個城有一尊佛名叫做「燃燈」,這個大城的國王尊重佛,所以就要請佛,燃燈佛入皇宮供養。

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大家在鋪路、在造路,造路的過程,難免有的路鋪得還沒有很平,但是燃燈佛開始,他已經路過大家將要鋪的路,還沒有很完整的平坦。有一位修行者,他聽到燃燈佛要入城了,大家要將路鋪平,等待燃燈佛;在鋪的當中,就是還有小地方還未很平,剛好有下過了雨;下過了雨,而那個沒有很平、有一點點凹,這樣陷下去,陷下的地方有浮現出了泥的水,那個泥土上有水。

這位燃燈佛剛好要走過時,這位修行者,趕緊將他頭上的這個髮髻,頭髮,他就趕緊解髻,將頭髮鋪地,散下去,在那個凹下去,有水、有泥的地上,這樣將它鋪起來,讓燃燈佛這樣走過。就是這樣的因緣,燃燈佛看到這個修行者,這樣的用心,燃燈佛就為這位修行者,為他授記。「汝後成佛如我,」,「修行者,你要用這樣的心在修行,用頭髮鋪路給我走,將來你若成佛了,和我一樣這樣的成佛,將來你的號叫做『釋迦牟尼』」。之後,從這樣開始之後劫,更劫,就是還很長久、很長久,又換很多劫,無數聖人這樣一直過來。

你會不斷累積、累積很多的勝德,就是行菩薩道,修菩薩因,累積你的善勝德。所以,一直等到迦葉佛出世時,自然你上生兜率去補處,就是未來你就是能夠成佛,所以生補處這當中,名叫做「護明大士」。因緣到了,就要降皇宮來,從兜率乘大象降皇宮,就這樣來出生,這就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從這樣的因緣開始。所以,四月初八是太子的聖誕,這我們全都清楚,故事大家知道。就是這輩子的過去是在兜率;要成佛,每一尊佛就都要經過兜率天,在那個地方成為補處。現在的彌勒現在也是在兜率天,但是時間還要很久,在那個地方補處。因為佛他們的境界的時間,兜率天的時間和我們人間的時間不同,不過以人間的時間推測,就是還很久。

在兜率天的過去的無量劫,是燃燈佛,因緣,他如何修行?就是「布髮鋪地」,這樣供佛行過、走過去。這種虔誠的心,這樣的修行方法,所以他就是這樣過來,這也是他修行的本」。「本」是如何累積來的?就是經過這樣的修行。除了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之一,又再來、來、來,生生世世,很多佛的《本生經》裡面,有無量生世,他所累積的功德,總是大家要很清楚。我們生生世世,沒有離開天地空間;天地空間不離開「四大」,所以這樣五大輪合,要很平和。

我們大家要很清楚、了解,了解我們道理,我們的生活環境生在什麼時候?諸佛菩薩修行的過程是如何來?這就是「本」。我們現在也是在修行!所以,「大士」就是菩薩,我們人間的菩薩,都叫做「大士」;我們也是叫做菩薩,菩薩叫做「大士」。修大心、發大願、行大行,入人群度眾生,這全都是修行的過程,一直到出家、一直到……等等,都是要保持這念心,持心如大地不動。萬物都是從地所生,就像萬法,也是從我們的心地所成,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6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06《靜思妙蓮華》五大互融 持心如地 (第1496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