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9月 12, 2023 2:5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9月 12, 2023 4:32 am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三乘各斷其惑,證理智慧名道;持三乘學行者,隨機體解得道。謂解脫諸煩惱,覺證悟得澄寂,道無前後時分,法無體相量限。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從地涌出之菩薩眾多,久遠劫來已深修法化。
⊙「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為佛道故,勤行精進:為欲求於佛道之故,晝夜勤行精進之道。此言菩薩久植善根,非唯伽耶初始。
⊙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真常大定,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本無出入;有出入者,是示現耳。
⊙端心正念,趣於寂定;名為入。堅固不動、如須彌山;名為住。安詳從定而起,名為出。言三昧者,即是正定。
⊙又善入出住,勝進道為善入,無間道為善出,解脫道為善住。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神通之力,由定而發;因寂定故,了了見性。心通無礙,謂得神通;福德莊嚴,皆由梵行。

【證嚴上人開示】
三乘各斷其惑,證理智慧名道;持三乘學行者,隨機體解得道。謂解脫諸煩惱,覺證悟得澄寂,道無前後時分,法無體相量限。

三乘各斷其惑
證理智慧名道
持三乘學行者
隨機體解得道
謂解脫諸煩惱
覺證悟得澄寂
道無前後時分
法無體相量限

用心!三乘,大家應該了解了,小乘、中乘、大乘。小乘,聲聞,聲聞的境界。聲音,佛陀所說法的聲音,他句句用心,刻入心版,體會佛所教法,他了解煩惱無明必定要斷,斷除了一切的疑惑。在小乘,法,他們用心吸收、體會、力行,這樣能夠斷惑。

而中乘,辟支佛乘,觀因緣,因緣觀,透徹了解天地間一切皆無常,無常道理他們透徹清楚。所以他們也很用心,知道因緣起源來自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交結起來這種的因緣,所以他們了解了,透徹,願修行,所以他們能夠清淨無染,完全受持小乘,中乘的法都很透徹。這以他們的境界,來斷除煩惱、無明、惑,層次這樣深入、體會、了解,身體力行,斷除了這些煩惱。

人世間的煩惱,就是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我們若是還有停滯、迷惑,絕對是無法跳脫,這煩惱永遠是無窮無盡!這煩惱、惑、無明一定要斷,小乘用功斷小乘惑,中乘體會、了解,斷中小乘惑,完全斷除。但是,再下去呢?要如何能夠體會到佛陀的教法?當然,這要再向前前進。但是中、小乘的人,大部分透徹了這些因緣觀,了解人生苦難多,他們就到這裡停止了。人間苦,真實苦,因緣牽拖實在是很難斷,所以他們就這樣停了,獨善其身,就不敢要再向前走。對於度眾生這個向前前進,他們不敢,也沒有那個趣向,所以停滯了。

唯有還有那個大乘心,就是根機較敏銳也願意,看眾生苦難,他們沒有要斷掉眾生緣。雖然煩惱、無明、惑都知道了,他們也是一一受持、一一斷除,但是不堪忍,不忍眾生在受苦,不堪得忍耐。明明他們就那麼苦了,世間芸芸眾生濁氣這麼的重,佛陀的說法就是這樣說,未來眾生,五濁集合之時,眾生的苦難又偏多,會更重、會更苦,所以他們不堪忍眾生受苦難,永遠他不顧自己。儘管道理清楚,但是還是要入人群;但是要入人群,更需要鍛鍊不退的功夫,這種不退轉。所以,我們在〈安樂行品〉裡,我們已經很清楚,發心立願。從〈法師品〉開始,佛陀是用心在募繼承傳法的人,從〈法師品〉開始,佛陀漸漸明顯,需要有人願意發心弘經,所以說弘經的功德。

但是,慢慢來讓大家很清楚,這個功德,「內修外行」,我們對外要身體力行,對內向己要好好修行。好好修行就是不斷在斷煩惱,這就是在用功。人間世事困難偏多,多少煩惱複雜,人、事、物複雜,這煩惱一來要如何?自己要內修、自己要用功。這種防非止惡,「戒、定、慧」,自己要很堅持,有這樣的無明、煩惱來,我自己要築一道牆,煩惱不會入我的心,玷污我的念。這就是保持精進,清淨無染,不受煩惱來干擾,我們向外精進修行的道心。所以「內修」,內修的功德就是斷煩惱,不斷斷煩惱,堅持我們的志向;我們若是堅持我們的志向,就是要不斷斷去煩惱,這種惑,不要受外面人、事、物,將我們惑亂了。我們能夠清清楚楚、事理分明,外面該做的事情堅持做,裡面要堅持的道心要很堅固。這樣,我們發大心,要有這樣的心裡準備,發大心。

佛陀磨練我們的心志,就告訴我們,發心入人群,未來人間是很惡濁,因為人心很惡劣,種種種種的人都有心理不健全;你做的好事,若是不順他的意,排斥你,用盡方法來刁難你。這在世間這種人事會很複雜,用很多種的方式讓我們知道,讓我們心裡要有準備。大家要回憶在那時候。因為這麼的嚴重的困難,文殊菩薩趕緊出來向佛陀請教,「唉呀,既然這麼地險劣,這些人發心願意去付出,這麼險難、惡劣的環境,人事刁難那麼的多,險道那麼的高,佛陀啊!是不是可以給他們一個方法,能夠堅定道心,克服困難?」佛陀又開始來解說,說身、口、意、誓願。

是啊,要克服它也這麼簡單!我們身體形、色,總是要常常注意到,我們的身體、表情。我們的聲音要如何說話?要有力,讓人聽得進;要顧好我們的意,我們的心意,永遠都要有寬容、調順,這個心意。這樣在人間裡,這就是修養的方法,在「身、口、意」面對著,千千萬萬般的人、事、物,我們有辦法去面對。而且我們要再有一項──誓願,誓願是維持在我們生生世世,能夠這樣才有辦法證理。要能夠人事和道理會證,這必定要用長長久久的時間,才有辦法事與理這樣會合印證起來,這就是真理。我們所做的事沒有偏差,會在理之中,這就是智慧;智慧所開的道,那就是一條平坦的路。這我們要用長久的時間來見證,這不是三、五年,或者是三、五十年,不是只有這樣;我們生生世世在菩提道中,這就是我們要真正很用心。有辦法菩薩萬行,一直到成佛的境界。

只要不要算時間,自然時間它無形中會累積;只要不要計較,自然道理就慢慢就證實。所以,「證理智慧名道」。我們應證了這個理,知道方向,知道我們開的路是正確,我們應該要好好平坦的道路,要不斷、不斷引導人人向前鋪,去走,這也就是像我們在人間,在建設一樣。

我們需要建設,但是建設要真正有生機的建設,真正有環境綠化的建設。大地上要有呼吸的東西,也有供應乾淨,與天地呼應的樹木,我們要給它空間。還得要土地不是用水泥砌,應該路要能夠好走,就是要用連鎖磚來鋪。這樣能夠環境美、能夠路平坦,這就是要用心去規畫。要有積極,讓這個環境會美化,但要有分寸,要如何讓這個環境能夠活化。這道理、方向,這全都是一樣要用心去造作,將這個環境形成起來。

所以,要「持三乘學行者,隨機體解得道」。小乘的,他體會小乘該修、該持,他要修,將他的身、心調整得好;要知道苦,「四諦」的「苦」,來自因緣所「集」來的,我認真要「滅」掉了這些苦,所以我認真在「道」業中,這是在小乘。所以,中乘體會人間無常,尤其是愛、恨、情、仇交結,這苦難斷,這些道理他們體會了解,所以他們會懼怕與人互動。這就是中、小乘的根機,但是他們很認真去體會道理,「隨機體解得道」了。

所以,「謂解脫諸煩惱,覺證悟得澄寂」。這就是隨他們的根機,只要無明煩惱去除了,心就很清淨,只是利己,為自己利自己,芸芸眾生要怎麼辦呢?佛陀擔心,不忍,眾生已經寸寸,分分寸寸一直沉淪下去了,若不趕緊起動起來,眾生沉淪啊,所以要趕緊!菩薩不堪忍眾生,「不堪忍」那就要積極,發大乘心起來,他們願意學大乘法。所以,大乘法也要修行,身、口、意要很用心。對外在人群中,我要很慎重、要很謹慎,謹慎不要讓外面這些煩惱,染著我的心;對外面,我要精進入人群。這就是菩薩。他在入人群,就是已經解脫了煩惱,有這個心理準備;小乘的根機、中乘的道理,他都了解了,心理有充分的準備,所以他入人群。

他不會與眾生攀緣,不會攀緣,付出無所求,「感恩!因為眾生的煩惱是我的道場,所以我只有感恩,我付出」,他自然就不與眾生攀緣。這樣,他戒、定、慧也很具足,不會在眾生身上,起了貪、瞋、癡,沒有,在人群中沒有貪、瞋、癡。所以,他還是保持很乾淨,在人群中,所以他解脫,「解脫諸煩惱」,雖然在人群濁氣重重的地方,但是他不受污染。「覺證悟得澄寂」。這就是看到這麼多、這麼多,在這種人群中,什麼事情都看得到,什麼煩惱都聽得到、都體會得到,所以愈是覺悟人生真實苦!這麼多的煩惱中,才知道要去救度眾生,時間寶貴,無常,要把握時間,所以他在這樣的,空間、人間、時間中去體會。

所以,「道無前後時分」。他的心從發心那念間,一直在過程中,那一念不增不減,一直對眾生救度的法,不斷向上求,也對下救度眾生的心,也不斷投入人群去,所以沒有增減。這種上求、下化,這都是這樣在走,很平行在走,所以沒有前後次序,沒有空間的前後距離,也沒有時分的分別,從開始發心一直到現在、一直到未來。就像靈山會這些菩薩就是這樣,「橫」的普遍世界,「直」的不分時分。到底多長的時間?這個時間,從縱,從開始一直到現在,無法去計算的時間,我們前面也有說過了。他們修行的時間,應該是很久、很久、很長。是啊,是很久、很久、很長;說他們度化眾生的空間,應該是普遍,很普遍,十方世界無不都是法,都是他們要度化眾生的地方,無不是他們的道場。

所以,「法無體相量限」,法無體相、無量、無限制。真的是,法,只要我們將法體悟來,我們來受用,法很充足,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體會、能夠了解、能夠受用、能夠入在人群中,而我們不會受污染;我們的心,那個煩惱無明,永遠都是隔礙在心的外面。所以我們要用功,修行,外──入人群;內──要好好用功,這就是累積功德。

接下來,看這段文,前面的經文:「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譬如有人
色美髮黑
年二十五
指百歲人
言是我子
其百歲人
亦指年少
言是我父
生育我等
是事難信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彌勒菩薩用這樣的譬喻來譬喻──這麼年輕的人來說:「年紀這麼大的人是我的孩子。」年紀這麼大的人,也是這樣確認說:「這個年輕人是我的父親。」這和道理好像很違背,這無法可相信。這是彌勒菩薩他表達出來,想要了解。「看看這些來現場的菩薩,明明修行就那麼久了,佛陀成佛、說法,才四十多年而已,說這些人都是佛度的,這要相信很困難!」這是彌勒菩薩提出心的疑。其實不是他的心疑,是為我們未來眾生,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心沒有疑,堅定我們的道心。這是彌勒菩薩的用心,彌勒菩薩的慈悲。

所以下面接下來,彌勒菩薩又再這樣說:「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

佛亦如是
得道已來
其實未久
而此大眾諸菩薩等
已於無量千萬億劫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些菩薩,修行已經是千萬億劫了。佛陀修行、成佛以來,其實是不久。這就是在譬喻。少年,以少年來作譬喻,佛於今生,出皇宮去修行,其實時間也沒有多久,前後也只是十一年的修行時間。成佛之後,開始說法也才四十多年而已,這樣,這時間實在是不長,才四十多年,不長。

「得道以來,其實未久」,而這些大眾,這些菩薩已是無量千萬億劫,就修行過來了。

得道已來
其實未久
而此大眾諸菩薩等
已於無量千萬億劫:
從地涌出之
菩薩眾多
久遠劫來
已深修法化

現在在靈鷲山,從地湧出這麼多的菩薩,這應該就是在久遠以來,「深修法化」,已經受過很多佛、無量諸佛所訓練過了的菩薩,應該是那麼長的時間。看他們修行的形態應該是這樣,修行應該很久,怎麼說在現在佛成佛了,為他們化度呢?這個譬喻,實在是和道理違背很大。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

為佛道故
勤行精進
善入出住
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
久修梵行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些菩薩應該是這樣,長久以來,應該為佛道都在勤修,他們修行的功夫,「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應該有這樣的功夫,這些人應該得大神通了。能夠得大神通,是因為他們已經是,「久修梵行」。這些人應該長久以來,就修清淨行,心無污染,應該一切煩惱、迷惑都斷除了,不受眾生所污染了,應該是這樣。所以,「為佛道故,懃行精進」。

為佛道故
勤行精進:
為欲求於佛道之故
晝夜勤行精進之道
此言菩薩久植善根
非唯伽耶初始

這修佛道的過程,「欲求於佛道之故,晝夜勤行精進」,就是這麼勤。所以,這就是在說,菩薩長久都是在種善根,「六度萬行」,結眾生的善緣,這樣不斷不斷這個根機,一直伸、一直擴出去,一直扎一直深。「菩薩修行那個過程,這不是只在伽耶城這個時間。佛陀成佛、說法,為他們說話,這樣應該他們的修行,從開始一直到現在,應該是很久很久,不是現在佛您成佛之後,才度化他們,應該不是這樣」。這是彌勒菩薩這樣的表達。因為這些菩薩,已經進出善入佛慧,已經得到,「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善入出住
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真常大定
如來所得之法
真實常住
本無出入
有出入者
是示現耳

「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就是表示「真常大定」,那是真實、真實恆常的,大定力的這個心很定。這些菩薩是誓願弘深,不是只有身、口、意行得好,其實他們的定力很足夠,一定是弘誓願很深。這「真常大定」,是「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看這些菩薩,應該都到這樣的境界了。「本無出入;有出入者,是示現耳」。應該這些菩薩,也到達了無出、無入的程度,有出入只是為了示現。

應該佛來伽耶城,坐樹下,成佛了,這是一個顯示,是示跡來人間,應該佛開始不只在這個時候,是應該要乘過去的過去。所以彌勒明知故問,就說:「佛陀修行,在陪伴這些菩薩應該不是短時,是很長久了;已經訓練到這些菩薩,那個修行的功夫,差不多要與佛同等來。這這麼的穩定,人人都是人才,都是傳法的人,都是說法的人,都是有修持的人。」所以,這些人已經,「端心正念,趣於寂定;名為入;堅固不動、如須彌山;名為住;安詳從定而起,名為出。言三昧者,即是正定。」

端心正念
趣於寂定
名為入
堅固不動
如須彌山
名為住
安詳從定而起
名為出
言三昧者
即是正定

那個道心已經是很堅固了,已經到達了不動,好像須彌山。因為佛陀在印度說法,須彌山,是他們認為天下最高的山,也是中心,他們就會用須彌山來譬喻;譬喻它很堅固,堅固不動搖,就像須彌山一樣,這樣叫做「住」。所以,我們也要認定,這種菩薩的心願,能夠那麼的堅固,「堅固不動、如須彌山」,這叫做「住」,叫做「安穩住」。能夠,能夠讓人人,心安穩、定下來,這安穩住,菩薩的心。

「安詳從地而起,名為出」。菩薩的心,永遠都很穩定,這麼穩定的心志,他就是這樣進出都很平靜,不論是要入人群,在人群中去度化眾生,也是很安詳;離開人群在靜處,也是很穩定。這個心沒有靜、鬧的環境,永遠都是寂靜清澄這種的境界。這是佛、菩薩至高心靈的世界;我們要修行,就是要修這樣的境界。所以,「言三昧者,即是正定」,所以說「無量百千萬億三昧」,這些菩薩,都已經差不多這樣的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也是佛的境界。

所以,這麼多的菩薩,說是釋迦佛成佛之後才來度,那應該不是;應該是很長久、很長久之前,以來所度過的。沒有錯,我們從開頭就一直說,釋迦佛從發心在大乘法,要行菩薩道,始自於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從一直來,塵點劫一直來。當然,是經過了無數諸佛的道場,不斷不斷修行,不斷不斷上求下化;下化就是入人群去,不斷親近諸佛,生生世世若能夠遇到佛法時,絕對是在佛法中。這就是修行的過程,很長久,應該不是短暫的時間,一輩子,這樣出世,開始修行,過程十一年,然後成佛,然後說法四十多年,這麼短的時間,哪有辦法度那麼多人啊?這應該就是要伸,要伸,伸長到很長久、長久以前的事情。所以說,「善入出住」。

又善入出住
勝進道為善入
無間道為善出
解脫道為善住

「善入出住」,就是表示「勝進道為善入」,就是我們開始修行,我們就開始進入,取這個道,要精進,佛法的真理,我們既然了解了,接受到了,開始初心,我們初念一心起,我們一心一志進入善道,方向既知道了,這善道,修一切善法我們不放棄,就是「勝進道為善入」。「勝」就是很殊勝,很特殊、很殊勝的善道,我們要很精而向前精進。「無間道為善出」,無間道,我們要無間,無間隔,我們要長時間,無餘的空間,沒有這個時間中讓煩惱插進來,我們要連連接接,都在殊勝的善行中。這當中沒有什麼樣的,貪、瞋、癡這些無明,進入我們修行這個空間。

所以無間,在修行的當中,過程我們要很提防,不要有煩惱、無明,入我們的心來。我們要一心向勝進,勝善法去精進,叫做無間。無間、精進,善有為法,我們要投入在人群;投入在人群中,我們不受人群的煩惱污染我們,這也叫做無間。我們的善道不受困擾;我們的善道在進行,不受煩惱將我們污染,所以我們的道業、我們的道心,還是一樣那麼單純,不論人間多少煩惱,我入人群中都不會讓他間斷掉。我們的道心是勝進的道業,我們還是向前前進。所以要修行、要用功!修行入人群,用功在內心,外行內修,要無間。

「解脫道為善住」。解脫道就是善住,是我們最安穩、最穩定善住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安住在我們的菩薩道。這樣,我們煩惱沒有入心,在人群中我們勤精進,善有所為,精進,我們就能夠解脫。解脫,那就是無為法,在我們的心裡一切無障礙,「無罣礙故」,就「無有恐怖」,心很自然、很自在,所以安定了,安定住。我們既然要面對人間眾生,我們必定要有這個「安樂行」,就是要穩定下來。已經佛陀告訴我們過了,這樣、這樣的困難難免,一定有,你做很好的事情,可能你所得到的是,被挑撥的、被壓力,要壓制你,這種勢力也會有!所以我們的心要了解、知道,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知道,所以我不會受他影響,重重重重的困難都不受影響到,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向。所以,「得大神通,久修梵行」。這必定要長久的時間,得大神通。

得大神通
久修梵行:
神通之力
由定而發
因寂定故
了了見性
心通無礙
謂得神通
福德莊嚴
皆由梵行

「神通之力」,是「由定而發」。我們要定心,我們要安住我們的道心;我們安住道心,我們有定心,是「由定而發」,因為由我們的定心,自然我們條條道路都通長安,我們條條道路都通於佛道。所以,我們要穩定下來,這菩薩「六度萬行」,每一條行道,都可以到達佛的境界。所以「神通」就是通達的意思,我們若專心,就無法不通、無理不達,所以我們通情達理。就是我們要真正修行,體會了解,「通情達理」,叫做「神通」。

所以,「因寂定故」。我們的因就是這樣,初發心就是這樣,我們很堅定這念心,所以我們「了了見性」,我們了解我們的本性,我們真如本性。我們就是為了要達到,與真如本性而會合,我們向著這條道路走;既定的方向,我們要認真開道,就是這樣向前走。方向我們很清楚了,「了了見性」,了解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道我們自己開,我們的路自己鋪,趕緊鋪給大家走得過,我們也到達了。所以說,「心通無礙,謂得神通」。這叫做通情達理,就是叫做「神通」。這種覺,大覺有情,我們通達眾生的心,了解煩惱,這個五濁是如何構成,我們全都了解。處在這當中不受污染,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帶動人人,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這樣走到安全的地方,這就是「福德莊嚴」。這條路平平安安來走,「福德莊嚴」,這樣大家好好走過。

「皆由梵行」,就是要清淨,我們的心雖然在濁氣滾滾,很重的濁氣中,我們也要保持著那分清淨的心。這種修行,必定要在「證理智慧」,斷惑了才有辦法能夠證理,才能夠啟開我們的智慧。走在這條道路的上面,路若開了,道的方向正了,路鋪平了,不是我們自己會到,就是人人都有一個方向能夠走,這樣不就是度化人間呢?佛陀要我們現在,還有未來的眾生,更是需要將這個法,這樣不斷傳下去。要立志,弘誓願,身體力行,還要立誓願行行,才有辦法。要不然,聽,聽,聽了就是過了,你若沒有身體力行,沒有入那個境界,那個道路的風光,根本就無法去體會到。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1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12《靜思妙蓮華》三乘斷惑 證理名道 (第1500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